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名山老茶树

找到约1,059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润元昌“玩家级”大班章纯料,感受名山老班章的魅力

  “玩家级”大班章纯料
  感受名山老班章的魅力

  普洱茶王,老班章

  源自大班章茶区四个名寨古树春茶,以其“浓酬厚实”著称,每一款风格承袭班章本色,又别具魅力,其中老班章更是名冠天下,被誉为“普洱茶王”。

  真材实料
  真实展现普洱茶王精粹

  严选大班章茶区四大名寨,从采摘、杀青到揉捻都遵循传统采用全手工制作,真实展现普洱茶王的精粹。

  大班章生态古茶园因珍稀而珍贵

  大班章是“众星璀璨”的云南古茶区中至为耀眼的一颗茶园内多为古树,是十分少量而珍贵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头春茶内涵丰盛

  古树茶的根系深扎地下头春采摘,经过一冬的能量蓄积,各种养分吸收充足,茶叶内含物质积累丰厚,山野韵味更足。

  茶王底蕴,一脉相承

  老班章,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茶气强劲、浓酬霸气的别具一格口感。以老班章为中心的大班章茶区,各个产茶村寨地理位置集中、茶园生态环境类似,风格也与茶王老班章一脉相承。

  老班章
  茶王班章,霸气满满

  “班章为王”,老班章位处海拔1700米以上的布朗山深处,气候温和湿润,生态环境好,老班章茶以浓酬刚烈,霸气满满而备受追捧,滋味浓强度而回甘迅速,口感厚重而协调性上佳,以其普洱茶界的霸主之位俘获一众茶人心。

  广别老寨
  香实水柔,回甘迅猛

  广别老寨海拔在1400以上米,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平均树龄过百的古茶树有5500棵左右,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是大班章茶区古茶资源比较丰富的寨子之一。广别老寨的古树茶香实水柔,挂杯显蜜香,滋味甜软甘醇,入口即回甘。

  老曼峨深藏在布朗山的原始森林之中的古寨,平均海拔1650米左右,常年高温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现有古茶园面积有3200余亩。老曼峨的大树茶树龄老、生态好、茶质好、茶气足,具有很强的山野气韵,其香能醉人,苦能回甘。

  贺开
  香高馥郁,山野气韵强

  贺开古茶山拥有整个版纳州连片面积至大的古茶园,海拔1400~1700米之间的古茶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分布有树龄过百的栽培型古茶树约9000亩,与布朗山班章古茶园绵延相连。贺开大树茶内涵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甘爽韵长。

  以玩家级品质致献爱茶人心中的班章情结,茶气决荡回应奋斗岁月心中澎湃的热情。

  珍贵的茶馈赠珍贵的人,纯粹的茶致谢纯粹的情谊。

  颜值与内质并重,送人体面有分量

  触感厚实的礼盒,配套礼专属礼袋质感与分量兼具,尽显矜贵气质。

  是存茶容器也是漂亮的茶杯,一罐多用磨砂质感小圆罐不仅是用作保护茶叶不受外力损伤、留存香气的容器,还能用作品茗杯,双重价值。

  产品信息

  品名:大班章【名山纯料】古树普洱茶礼盒

  类别∶普洱生茶

  规格:64克/盒

  生产年份:2019年

  贮存条件:密封、阴凉、干燥、避光、无杂味

  包装尺寸:34cmx17cmx7.5cm

遇见茶山仓,喝十年以上原产地老茶!

  



持心若水,简静为真。

茶会于心,一心奉茶。




茶山仓是什么?

1999年诞生于美丽的勐海县

是一个普洱茶老茶品牌

茶山仓

致力于探索老茶本味

联合百年老号“福元昌”

传承贡茶级制作工艺,精于仓储

以现代科学仓储方式,扎根原产地

以原产地环境养茶

坚持十年以上方才出仓

“不将就”的产品理念呈现真正的原产地老茶


茶山仓中的“

指的是普洱茶

“山”是普洱茶古六大名山与新六大名山

“仓”则是仓储

以十二山为依托

在原产地建立窖仓

十年以上方才出仓



茶山仓在做什么?

【传承贡茶级工艺】

茶山仓的优势在于仓储

“福元昌”贡茶技艺已经传承100多年 

强强联合

致力打造传世级原产地普洱老茶


【坚持原产地养茶】

茶山仓自1999起

深扎原产地

所有茶品都在原产地窖藏十年以上

以原产地的水、土、环境滋养

呈现普洱茶本源味道

同时也赋予了茶山仓产品20年内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与茶友共创】

茶山仓紧跟市场趋势

不断迭代更新

竞争力满满

“茶友共创”是茶山仓的制茶原则之一

只有倾听茶友的心声

才能打造出茶友喜爱的产品


【打造全产业链】

茶山仓以十二大名山为依托

与超过80个知名产区有长期合作协议

建有茶山山房、观光工厂、茶山窖仓

吃、住、行,全方位体验

从源头赋予产品“高粘性”“高复购率”

与茶友们一起享受茶文化生活



茶山仓的优势是什么?

【品牌优势】

茶山仓自1999起

扎根茶叶原产地

20多年来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优质春茶

被送进“茶山仓”窖藏

可以确保在未来“二十年内”无法被复制

福元昌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历史沉淀的老字号

是云南普洱茶历史荣誉的象征

保留了最为正源的普洱茶贡茶工艺


如今

茶山仓茶业与福元昌茶厂强强联合

以“仓储之美”+“工艺之美

为茶市场带来独有的“正源原产地老茶”

带着深厚的历史情结

带着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远离的亲切随和

面对面与当今茶友对话

深受茶友喜爱


(福元昌易武老宅)


【原产地区位优势】

茶山仓立足西双版纳

深耕茶山20余年

2017年在贺开等茶山建成

茶山博物馆、茶山民宿

2019年在南糯山石头老寨建成

茶山仓-自然山房

以全产业链链接全国

为各地经销商、茶友

打开一扇了解古茶山的窗口



【原料优势】

茶山仓在西双版纳茶区

拥有丰富且优质的资源

自1999年开始

便成为勐海各大茶厂的

原料供应商(包括勐海茶厂)

与西双版纳各古茶山的茶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合作茶地多达数千亩

如今在主要的古茶山均建有自己的鲜叶初制所

再加上百年福元昌贡茶工艺支持

赋予了茶山仓茶品的独特竞争力

多年深耕原产地

广而精的资源把控

让我们在山头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产品研发优势】

立足普洱茶最好的原料产地 —— 西双版纳

以纯正,优质的原料为基础

以寨为单位

能做以山头标准鉴定茶的古树纯料普洱茶精品

还能调制出以"浓""稠""厚""润"

为特色的高端普洱纯料熟茶

依托千亩古茶园基地

长居原产地的优势

对茶区茶园的了解

对茶敏锐、专业的挑选

让茶山仓的产品

更为优质、丰富、全面和精准

产品制定品类多样

产品体系完备

涵盖不同消费层次

均是匠心呈现



【仓储价值】

茶山仓深耕原产地仓储20年

在各茶叶原产地建有窖仓

每年大量优质春茶在茶山仓封存窖藏

满十年以上方才出仓

20年的积累可保证

原产地老茶的正源本味



    

【全产业链优势】

茶山仓茶山博物馆

位于布朗山脉最古老的拉祜族村寨

曼竜老寨

这里离举世闻名的老班章

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

拉祜族拥有自己

已经流传千年的语言、文化、服饰

拉祜族原意为“猎虎的民族”


这里有西双版纳保存最完好

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

茶山仓 - 贺开茶山博物馆

就坐落在古茶园的边上



在茶季

博物馆里可以体验古树茶

采摘、杀青、揉捻、晾晒、石磨压制等

一系列制茶 体验之趣

了解一杯茶汤的自然之性

原始森林中

古茶园边上私藏着如明信片般的四季风景

充满着 所有茶的乐趣



在木制的房间里

倚靠着老木床

用山泉泡一壶古树茶

在禅静中领略生命的美好意义



古茶园里阳光的香味

茶园里奔跑的小猪

拉祜族采茶老人干净的笑容

大自然里纯净朴实的美

 是我们用柔软的心接近自然的最好的方式

欢迎您与您的客户来茶山博物馆

体验茶山仓不一样的茶宿生活

了解更多古树茶的秘密



欢迎茶友们来到茶山仓南糯山自然山房

参观古茶园里树龄800年的茶树王

在传统杆栏式建筑的老房子里

感受哈尼族最古老的茶文化



【茶山仓的坚持】

坚持原产地仓储养茶

坚持窖藏十年以上方才出仓

坚持怀匠心承古法精仓储的初心

让更多茶友喝到

正源本味的原产地老茶


是产品根本

严选每一片茶叶聚于每一饼茶中


是本源环境

把每一座山的得天独厚存于每一饼茶中


  是原产地仓储

把每一份热爱与执着的痕迹留于每一饼茶


图片描述  

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上

今天我们来说说名山古树兴起的历史。

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喝普洱茶,或者想了解普洱茶,但实际上普洱茶有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发展脉络,要是没人告诉你,你是越喝越糊涂。

这里面哪一种代表过去,哪一种代表现在,哪一种又代表未来?搞清楚这一点,无论喝茶,藏茶,还是做茶,都非常关键。

引子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样一片叶子三十年内价值增长成千上万倍,一无所有的草根打败资源丰富的大厂,穷得找不到媳妇的村寨让全国富豪膜拜,无数的人落寞,无数的人兴奋,无数的人狂喜,无数的人迷惘。往昔的精彩渐渐落幕,而真正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

为什么时间从1993年开始,这个我们后面慢慢展开。我们所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既不知道名山,也不知道古树,甚至也不知道何谓普洱茶。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应有之意。

名山?各地按计划上交原材料,能搞清是哪个县的就不错了。一个100克的下关沱里面至少是二十多个县区的原料,哪里有什么名山名寨?所谓拼配,也没有那么神秘,人家按定额交上来的东西,国家财物,你敢不要吗?只是不同产品之间调配一下比例罢了。

古树?更说不清。台地茶又漂亮又标准,价格比古树更贵。古树难看、难采、还难卖,不值钱。大厂原料里面可能混了一些古树,但占比不会大,有多少,哪里的,根本说不清。

普洱茶?在此之前,普洱茶除了极少一部分在珠三角地区销售,好一点的都是外销,由云南省茶叶公司销往香港并转口到其他国家地区;差一点的就边销,卖到边疆地区。那个时候包括云南本地在内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不知道有普洱茶这种东西。

90年代易武车顺号旧址

在大幕打开之前,我需要把一些关键词列出,因为这些关键词会带着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历史细节,看清背后的主线和逻辑。这些关键词包括:

名山(山头)、古树、工艺

藏养、品鉴、审美偏好

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

流通渠道、媒体、地域文化

理解了这些名词,也就理解了这一段的历史。理解了历史,也就看到了未来。

一冲破迷雾,从易武开始

(1993-1999)

1两种传统

我们知道在九十年代,内销市场还没有打开,普洱茶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是香港和台湾,但是这两个地方对普洱茶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在香港人看来:台湾人懂什么普洱茶,接触普洱茶才几年?我们从小喝普洱茶长大的,台湾前几年还管普洱茶叫臭浦茶,说是用来养壶的,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

在台湾人看来:香港人懂什么普洱茶,那只是吃饭的时候喝的日常消费品,不知道什么叫茶文化,根本谈不到什么品鉴,不像台湾已经上升到“茶艺”的高度啦。

这两种说法对吗?都对。

吕礼臻在臻味茶苑

如果不是台湾人开始不认普洱茶,台湾吕礼臻开始卖普洱茶就不会那么艰难。店里来个买茶的,“宋聘喝完喝同庆,同庆喝完喝敬昌。”喝到后面,客人说实在喝不动了,“给我来两斤黎山(高山乌龙)吧。”。

如果不是香港人只当普洱茶是日常饮料,香港陈国义的茶艺乐园就不会连年亏损,每天从早到晚开班教茶艺还入不敷出,直到最后大陆普洱茶兴起,把88青都快卖完了才把债务还清。

陈国义在茶艺乐园讲解普洱茶

说到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

香港手握民国以来最丰厚的普洱茶遗产,曾掌握全部大厂资源,普洱茶更多的消费场景是在饭店茶楼,所以重老茶,重醇厚,重滋味,对青饼不惜入仓以催熟。形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品饮风格。

相比于香港,台湾延续闽南乌龙和日本清茶两大茶饮体系偏好,更重香气。而随着九十年代经济崛起,茶文化也渐成热潮,对茶的品鉴渐成系统,不仅香气滋味,生津回甘体感等方面也成为重要考量。

这两个传统必然需要不同的市场来匹配,对香港人来说,量大质稳的大厂茶足以满足伴餐等日常品饮的需求,和日常消费市场天然匹配,这也被几十年来的经验所验证。对台湾人来说,就不够了,玩出文化了,就要琢磨,号级茶琢磨完了,琢磨印级茶,印级琢磨完了,再琢磨七子级茶,对包装已经到了细扣一撇一捺毫米级差异的变态境界(其实当时大厂包装本来就没那么严格,很多对包装的理解都是臆测而已)。这些还远远不够,虽然山雨未来,但其实台湾人隐隐在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可玩性更高,更加玄妙莫测的普洱茶新时代,这个市场要在十年之后才渐渐明朗。

这两个传统后来都被内地的新传统所替代,但仍然能看到各自延续的脉络。不信你仔细看看,一定能看到这两种传统的影子,可惜直到今日还有很多人看不明白,混在一起说,鸡同鸭讲,越说越糊涂。

97将至,香港人视台湾人为老茶接盘侠而暗自窃喜,而台湾人则认为香港人缺少文化底蕴而不能慧眼识珠。无论怎样,在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老茶收藏市场的重心已经由香港转移到台湾,而普洱茶文化也在台湾方兴未艾。

我们要谈名山古树还是要先从台湾人和易武这条线谈起。

当时台湾售卖普洱茶(老茶)的一间茶铺

2破冰之年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普洱市(当时还叫思茅)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也同期召开。促成这一普洱茶历史性事件,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黄桂枢。

黄桂枢先生1992年在《农业考古》第二期上发表了《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一文,香港《中国茶文化》、台湾《紫玉金砂》等媒体全文转载。港台的普洱茶商很多年都想表达普洱茶这个东西很NB,但是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好喝行天下。黄老这片文章让大家喜大普奔,终于为普洱茶找到了文化背书,以至于后面很多茶商直接把论文中的一些内容印在了说明书上。


普洱茶文化学者黄桂枢先生

以此为契机,黄桂枢向当时思茅地委书记李师程提议,促成了93年的这次具有破冰意义的行动。为什么说是破冰意义?不仅对于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来说,是第一次官方的公开亮相。这一活动还完成了对中国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论证(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这两点影响都极为深远,那是文化人指点江山,用研究和文字可以开创一个行业新局面的时代。

为纪念此次论证,邮电部后来发行了澜沧大茶树的邮票和“茶之故乡”明信片

破冰的意义还在于,之前普洱茶原产地的云南和销售市场的港台,接触太少。云南茶叶公司也只是和香港极少的几个头盘商有接触,头盘商再分销给二盘商,然后才是茶店这些终端市场。对香港的终端市场都缺少接触,对台湾的这些茶商茶人更是毫无概念。这实际上是终端市场和原产地的一次重要接触。

在台湾茶人来说,普洱茶文化正是蓬勃发展的时代,普洱茶已经成为台湾茶文化的重心,可是对原产地却也几乎是一无所知,渴望了解之心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两岸关系也只是刚刚解冻,跑到偏远的云南小城,也需要一定勇气。所以曾志贤在提到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带队的九位成员时用了“九条好汉”这样的称呼,并且不无自豪的感慨:“这一小步,是普洱茶的一大步”。

说是一大步,可是真正在1993年,台湾茶人几乎一无所获。这是一次典型的不同频的会议,虽然称为“普洱茶”的研讨会,但是大陆方面谈的都是普洱新茶,基本上是在谈一种叫普洱茶的绿茶,不知道什么是老茶。台湾茶人渴望听到的关于真正的普洱老茶的信息少之又少,好在他们找到了一本普洱茶的绿宝书——《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里面有大量民国时期古六山普洱茶商号的资料,这本书促成了台湾茶人第二次来大陆的易武之行。

邓时海在1993国际普洱茶研讨会上

赠给美国代表杨丹桂女士末代紧茶

当然台湾茶人对会议本身也有贡献,邓时海先生提交了大作《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位的探讨》,这不仅是“越陈越香”这一概念的亮相,实际上也是普洱茶藏养转化方面的第一次专业探讨。这一文章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甚至连反馈都没有。大陆同胞如听火星文,唉,台湾人想说啥就让他说吧。

说起来邓老师绝对是普洱茶的传奇人物,他可能是台商定制普洱茶的第一人,在1994年和1995年他委托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用勐海原料和思茅的原料做了两批云海圆茶(也有说法勐海的原料来自南糯山,思茅的原料来自景迈,不太确定)。这些都比后面的真醇雅更早,他那本《普洱茶》后来更是掀起老茶热潮,但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兴起过程的起始点定位到易武,原因容后再说。

3从易武开始

据邓时海自己说他八十年代末就到过易武,(八八年确实有一个台湾茶艺代表团到云南,邓老师是否到易武不太清楚),鉴于邓老师记忆不时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个说法大家就姑且听之吧。

茗寿堂收存的《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我们从前面提到的《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说起,台湾茶人得到这个资料如获至宝,复印后在圈子里散发,本来就知道很多老茶的原料是易武,现在大家对易武的渴望更加强烈,简直望眼欲穿。正好第二年(1994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请注意,网上很多资料都写错了,这个和1993年那个不是一个活动,并非专门普洱茶的研讨会,而是茶文化的研讨会,第一届在杭州,第二届在常德,第三届刚好在昆明。

台湾的茶痴们不管那么多了,只要在云南就一定要去,茶文化研讨也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去易武。省领导说了,那里没有什么了,也没法接待你们。茶痴们说,必须得去一趟,不到易武我们不死心,台湾人如此执拗,云南方面只好安排。

九十年代拍摄同庆号旧址

那时的易武和九十年代中期的其他边远乡镇没什么不同,落寞的街道,简陋的建筑,衣着朴素的村民。当台湾茶人来到易武老街,面对夕阳下破败不堪的老街和旧商号,不禁感慨万千。导游小姐抱怨为什么要来这么一个啥也没有的偏远小镇。而当地的村民则更加奇怪:这些拿着照相机四处拍照的家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当时吕礼臻和何健等人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能按易武老茶的原料和工艺恢复传统普洱茶。后来在老乡长张毅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实验试制,于1996批量做了第一批易武茶,这就是96真醇雅。

我们之所以把名山古树概念萌芽定位于易武,是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几个重要考量点:产地,原料,古树,工艺,品牌,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考量点,那就是存储转化。

这些在今日看来非常平常的考量点,在当时却并不平常。之前云南茶叶公司为香港头盘商供货,原料是拼配的,产地是繁杂而模糊的。现在原料已经被定位在易武(大致是离乡里比较近的麻黑,落水洞,三合社等村寨),虽然还没到后来细分村寨甚至茶园的地步,但也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因为地处偏僻,原料又不符合当时大厂要求,野放的大树茶完全竞争不过尚勇(今磨憨镇)的台地茶,易武乡的茶叶生产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当时易武乡茶场虽然也有少量台地茶,但野放的大小树到处都是,完全可以指定收大树茶(混采)原料,这也是让吕礼臻等人兴奋的地方,这和大厂台地茶原料为主很不一样。

从工艺来说,吕礼臻等人试图恢复号级茶的工艺,所以找到宋聘号的老师傅李官寿来指导,这又是和大厂茶完全不同的传统。具体工艺细节我没有和当事人探讨,但是从我在茗寿堂的品鉴来看,的确是和当时大厂茶,以及现在普遍的加工工艺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和99易昌等类似存期的易武茶比较,就更加明显。

还有一点,从一开始真醇雅就放弃大厂代工,大厂包装,而走了从头选料,自己找人加工,用自己包装的做法(绵纸包装为后加)。这个也是和之前的定制产品截然不同的。云海圆茶是请大厂代工,用空白包装或传统勐海七子饼包装,至于香港茶人定制产品就更是如此了。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却对未来其他品牌的创立至关重要。

真醇雅后转手香港陈国义处,包装留下陈国义的签名

关于存储转化,因为当时主流的观念没有喝新茶的习惯,云南大厂的青饼在香港也是要先入仓,台湾茶人更是从老茶开始的普洱茶品饮。所以这批茶也是希望能通过仓储带来转化,看效果究竟如何。

这个效果最终在2005年得出了一个结论,由《茶艺——普洱壶艺》杂志(当时最重要的普洱茶媒体)组织的“华山论茶”活动上,藏期9年的96真醇雅正式亮相了。关于这次活动,网上的传闻也大多不靠谱,说真醇雅一举拔得头筹,名满天下,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有点复杂。

实际上这次评比共两场,真醇雅在他所在的这一组得分算最高的,但和真醇雅同场竞技的茶品,整体实力不强。由于年份不同,96真醇雅并没有和99绿大树、99易昌这种重量级的茶品竞技。


2005华山论茶活动中,真醇雅所在96组打分情况


2005华山论茶活动中

99绿大树和易昌号所在99组打分情况

另一场评比中,厚纸绿大树明显得分是更高的,易昌号精品(宋体)、草纸绿大树的得分也不低于真醇雅。而且评委周瑜的原话是:“(和另一组相比),这次(指真醇雅所在的这一组)的茶没有很出色的”,周瑜给厚纸绿大树(图中的易武正山野生茶)打出的分数是91分,而96真醇雅只有82分。客观的说,真醇雅吊打同期大厂茶是对的,但和稍晚的易武定制茶相比,并没有优势。

其实在我看来,真醇雅有多好喝这个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伙人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想用古树,想用易武的古树,做一款经典,希望做出来的茶越存越好,这和之前的大厂茶完全不同。干的效果如何不管,只要你目标是清晰的,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一切经验都可以慢慢积累。而所谓的名山古树的传统,也正是从这里发端的。

4时代之潮

把九十年代末发端的这股热潮归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当然是欠妥当的,应该说是时代的潮流推到了这一步。而很多先驱者的名字更应该被后辈普洱茶人铭记。

其实早在1984年,易武老乡长张毅就试图恢复传统普洱茶工艺,当时找了老师傅高定光制作了传统工艺的元宝茶(七子饼),并参加了云南省科技产品展销会,但一饼也没卖出去。没办法,没有市场啊。让势单力孤的老乡长去教育市场,显然不现实,所以之后很长时间,易武也仍然只生产少量绿茶和红茶,处于被尚勇茶按在地上摩擦的状态。

为易武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张毅老乡长

大茶树和古树茶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否则不可能有1993年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论证。早在1986年何仕华就在惠民区(今澜沧惠民乡,景迈山所在地区)政府召开的“三千会议”上提出要保护老茶树、老茶园,这种观念在当时可谓孤标先发。后来何老更是保护邦崴大茶树(据说当时差一点就砍了)并推动对邦崴大茶树的考察论证。何仕华也是最早定做山头古树的茶人之一,为推广景迈山茶做出极大贡献。

为保护古茶树做出突出贡献的何仕华先生

古树茶在学术层面正式定名,是在2002年景洪举办的第二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由王郁风(曾在中茶管出口货源)正式提出的,他甚至在当时还提出了单株的概念,这个要过好多年才被市场意识到价值所在。

前面提到了,在96真醇雅之前,邓时海就已经定制了云海圆茶,之后更是有一大批易武原料为主的定制产品出现。比如从大渡岗茶厂出来的陈世怀创立昌泰茶行,用易武原料生产的“易昌号”(也是产量和存世量最大的同期茶品),还有台湾茶人庄荣洁委托叶柄怀收料定制的“99绿大树”(勐海茶厂压制),勐海福海茶厂的绿星星,后来张毅老乡长又创立顺时兴等等。

如果说谁是这一切背后最大的推手,既不是这些茶人,也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趁势输入观念的台湾茶人。最大的推手是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这是普洱茶市场化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定制茶,没有定制茶,原料都是死的,怎么谈名山,怎么谈古树,那都是空中楼阁。

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市场的放开,才是这一切背后的暗流汹涌。市场需求和原料市场之间建立起供需关系,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作用。云南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不仅从此慢慢浮出水面,也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大家更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名山古树的新传统才有了可能。

而这一举国变局,其实都来源于一年之前(1992年),一位老人的一次“南方谈话”……

下期预告:从易武到班章,名山背后的味觉分化和原料博弈。

主要参考文献:

《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黄桂枢,《农业考古》,1992,02.

《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黄桂枢,《农业考古》,1993,04.

《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邓时海,《农业考古》,1993.04.

《易武乡茶叶发展情况》,张毅,1995,(其中内容在1989即已完成)。

《普洱茶》,邓时海,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1998-2003新生普洱年鉴》,五行图书,2014

《普洱茶续》,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华山论茶》,《普洱壶艺》,2005.06,总第16期。

《驼铃再响起》,《普洱壶艺》,2005.05,总第14期。

《从混沌到澄明》,普洱杂志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

《普洱茶关键技术研究》,梁名志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22

来源:茗寿堂 明洲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2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