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明前春茶云南

找到约671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德凤2008年明前春尖生茶特点

  德凤2008年明前春尖生茶特点:临沧茶入口感强、口感柔顺、几乎没有苦、涩,回甘生津突出,茶水融合度也很不错。比较适口感强给人一种一口接一口喝下去的感觉,回甘、生津来的特别快。

  德凤2008年明前春尖生茶特点

  干茶茶香明显、清香并夹杂着陈味、微微烟香、无杂味,茶饼整体陈化的很好,用手触碰边缘便可以拨落边缘处松散开的茶、边缘脱落显现明显。干茶泛黑油亮、条索分明芽头多,微带茶梗、略有黄叶。茶饼压制适中、撬开后观察茶饼内外用料一致。

  第1、2泡混合5S:汤色莹黄通透,入口兰香明显、柔和油润,无烟味、无苦无涩,口感饱满,厚度很好质感很强,有油质感,入喉清凉感明显微甜。(惊喜,一杯过后便已经明显感到喉咙的回甘,舌根开始慢慢出现生津,因为入口未明显感觉苦涩,所以这种回甘与“苦后甜,涩后生津”明显不同,有一种继续喝下去的冲动),挂杯明显淡淡的清香。

  第3、4泡混合5S:因1、2泡无苦涩并且回甘快,因此3、4泡特意凉了凉茶,冷饮一杯,茶香入水、微苦微涩,涩大于苦(冷饮时此茶苦涩度明显低于我所喝过的大多数生茶),茶韵浓口腔茶香回荡不绝,入喉柔润顺滑、清甜泛凉意。

  第5、6泡混合7S:汤水口感稳健无太大的起伏,口腔内茶香持久不散,满口香韵,入喉柔滑。挂杯香明显。

  第7、8泡混合10s:茶汤清透莹黄,汤色未明显降低,茶韵依旧。第9、10泡混合15s:茶汤清透,出水味、香气弱,入喉质感降低。茶底稍碎,叶片嫩、芽多,略带茶梗,富有弹性、活力十足。

  此“明前春尖”茶杯底留香,香气浓郁是一大亮点。具备越陈越香之特点。耐泡、回甘生津持久、显陈韵。不知道什么原因,茶水里一直有黑末末儿,苦味重、化得慢。几乎不涩。此茶性价比超高,在同价位新老茶中,绝对值得入手,买到即赚到。

  什么是普洱春尖茶

  云南普洱茶闻名天下,源于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树的优质原料,养息够茶叶发芽早~嫩性佳~叶质柔软~鲜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等特点,为最佳品质普洱春尖原料。

  茶树经过整整一个冬季的休养,春尖积蓄了丰富的能量(如茶多酚、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等含量多),根据海拔和气候的不同,茶树从2月—3月第一批春芽就开始萌芽,此时开始到谷雨5月以前所採的茶叶,都称为春尖。

  春茶会因海拔高度不一样,生长时段的雨量不同而有所差别,採摘于早春清明节前雨量较少时的明前春茶尖被奉为上品;清明节以后的春茶,因雨水多,生长速度快,口感不如前者,在春茶产地会严格按採于早春、阳春、暮春等作为级别分类。

  春尖外形条索紧实、白毫显见、峰苗挺秀、色泽绿嫩,茶质香气飘香持久、汤厚嫩绿明亮、滋味鲜香爽口、叶底嫩绿匀齐。云南普洱茶与国内众多优质绿茶制作方法不同,上乘普洱茶的原料是用春尖晒青制成的,大多数绿茶皆用明前带芽春尖烘青制成。

凤庆茶叶开秤延后 明前茶产量同比下降

对于茶产业而言,春茶季的茶叶生产至关重要,凤庆县有着30多万亩的茶园,清明节前后的“茶事”关乎十万余户农户的生活,也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的茶叶市场行情。三月中旬开始,凤庆县的各个茶企陆续开秤收购明前春茶,但由于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今年凤庆县明前春茶萌发情况不甚理想,开秤时间总体延后,与去年同期相比,明前茶茶叶品质普遍提升,但总体产量下降趋势明显。

从3月22日开始,凤庆凤宁茶业有限公司开秤收购春茶鲜叶,凤山镇落星村的范腾高每天都到凤宁茶业下属的茶叶初制所交售自己采摘的鲜叶。据范腾高介绍,今年鲜叶价格比去年每公斤提高了1元多。虽然茶价喜人,但由于降雨稀少,茶叶萌发时间普遍延后,产量不高,到各个茶叶初制所交售茶叶的茶农不多,凤宁茶业每天收购的茶叶鲜叶只有一吨左右,品质较好的单芽茶每天只有几十公斤。凤宁茶业总经理张贵景介绍说:“天气持续干旱导致我们茶季推迟,鲜叶还没有这个批量的出来,老百姓的采摘处于一个极度下滑的一个状态。客户有信心也有意向性的订单,会做一些采购,但如果持续干旱的话,鲜叶出不来,不有成品出来,可能也会影响一个整年整体的销售。

春茗茶业是凤庆县一家专注于古树茶茶叶产品生产的茶企,明前茶叶鲜叶产量下滑对企业生产工作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很多客户的订单压力都传导到了普通的员工身上。由于企业需要的古树茶都在距离较远的高山上,接近凌晨时分,才有少量的古树茶鲜叶送到生产车间,“只有人等茶,不能茶等人”,鲜叶的量虽然不大,但该做的流程一样不能少,车间的工人连夜工作,分拣出最好的鲜叶,按照老客户的订单和要求进行生产。虽然茶叶鲜叶产量少,但春茗茶业生产负责人杨天清还是信心满满:“我们现在是抓住机遇,春茶的第一拨芽包比较饱满,它的整个内含物质比较丰富,以目前情况看,因为干旱,茶叶的内含物质比较丰富,水分比较少,所以它的品质滋味香气比往年都要好得多。”

除了干旱少雨影响春茶产量外,由于受疫情因素影响,茶叶包装材料单价、人工工资等均有上涨,给茶叶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凤庆县部分茶企在充分做好人员配备、机械设备调试、收购资金筹备等准备工作的同时,提前研判茶叶前景,调整销售端模式,出台相应应对措施,跟经销商商定优惠政策,并引入预售机制,延长交货时间。大家都寄希望于近期气温回升催动茶树大量萌发新叶,依托凤庆县茶园面积这个大的基数,用后一段时间激增的鲜叶量来弥补前期的损失.

虽然今年明前春茶产量下降,但经历过疫情考验,凤庆多数制茶企业对今年茶叶前景还是持乐观的心态,今年茶叶行情有望逆势上扬,茶企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销售的方式,稳定客户的信心,为打好今年茶叶生产销售“翻身战”做足准备。

云南网 记者 李春林 吴沛钊 通讯员 胡世虎 杨永平

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又到一年明前茶。

每到茶季就能经常听见“明前茶”,明前茶是什么?它有什么来历?为什么在茶行业受到如此推崇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番吧。

01

“明前茶”是什么?

或许你会认为明前茶就是清明前采摘、制作的茶。

其实不然,明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大红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一称。

我国产茶区域的分布,根据气候差异可分为:

西南茶区——贵州、云南、四川等

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

其中江南茶区为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一些中国传统名茶都产自这个区域。

根据茶叶产地对应的产区,我们可以很容易辨别明前茶,明前茶主要产区是江南茶区。

而来自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的春茶虽然是清明节前采制,也不能称之为明前茶。

因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就已经开始采茶,待到清明时,采摘茶叶已近两个月。

而江北茶区由于气候原因如河南、山东等地往往在清明节后才开始采制,因此也无所谓明前茶。

02

“明前茶”的来历

传说中饮茶是神农氏的发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从西汉开始,若从史家推测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中国人约从周秦时期开始饮茶。

茶中最受推崇的明前茶,其历史大约始于魏晋时期。

自出现后,逐渐聚集了茶文化中多种符号,成为宗教、政治、经济、道德、养生、趣味休闲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其出现开始,明前茶的消费就不是一个完全基于茶叶品质的消费,而是对于符号的消费。

汉晋至南北朝期间,茶刚刚被人们发现,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茶被人们赋予了养生、神异、风雅、养廉等符号。

唐代,明前茶的概念开始清晰,并且成为清明祭祀的供品,因此又有了敬神、尊上的符号。

清明宴后,皇帝以茶赏赐大臣。民间受此影响,文人雅士们在清明前的三月三修禊宴饮中,用茶代替了酒,使明前茶又增添了审美符号。

宋代,斗茶成为风气,而最高等级的进贡给皇家的龙凤团茶,使得明前茶又多了奢华的符号。

“明前茶”的提出《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这三个月中,对于茶叶生产来说,有四个重要的节气———立春、春分、清明、谷雨。

不同用途、不同地区采茶的时间不一样。

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采制时间越早,茶的质量越好。

春雷发声当在二月仲春之时。

《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春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其物性,诏所供新茶,宜于立春后造。”

正常情况下,吴蜀地区的茶树在春天时还没芽,但为了讨好皇帝,地方官通过园艺技术的改进,居然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给否定了。

由于是皇帝说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所以,立春就成为明前茶采制时间的上限,而下限当然就是三月三了。

但在这段时间里,立春后春分前采制的茶称为社前茶,春分至清明之间生产的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唐代与“明前茶”地位的上升明前茶在汉晋时期,只是有质量上的地位,但到了唐朝,明前茶的地位迅速上升。

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应是受祭祀的影响。茶用于祭祀的历史比较早,但对茶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的应是南齐武帝的那道诏书。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 “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是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他的本意不是出于对茶的推崇,但客观上提升了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从此以后,茶就成为宗庙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祭品。

唐代清明贡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宜兴,从路程上看,立春后采茶、制茶,一路舟车送到长安,正好可以赶上清明的祭祀活动。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很明确地说春贡是为了赶上清明宴,而这清明宴与清明祭祀是直接相关的。

史书中,唐宋之际的春贡大多在清明之前就要送到京城。

在这样的氛围中,清明成为茶叶生产中一个带有特异功能的日子,因为祭祀与贡茶的关系,明前茶比普通的茶叶又多了一个奢华的符号。

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对于明前茶的崇尚更是全方位的。

03

“明前茶”的优点

外在优点: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因此,发芽数量多、芽密且壮、嫩度好、叶张厚。

而且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

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众多高级名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叶,更是名优茶中的极品。

内在优点:

赶在明前制成的茶叶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也高,尤其是叶绿素含量较高,因此制成的绿茶色泽绿润,冲泡后如片片竹叶,视觉观赏效果好。

而且,明前茶中氨基酸的含量相对于雨后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

04

“明前茶”怎么喝

喝春茶并不是越新越好,刚炒制好的明前茶最好不要马上喝。

新茶一般带有“火”味,如果马上冲泡,喝了过后嗓子会发干,而且味道也不鲜美,因此先放上一到两个星期,味道会更好。

另外,新炒制的茶叶中还残留水分,不利于保存。

经过适当的存放,不仅可以去掉“火”味,而且还可以降低干茶的水分。

明前茶不仅要求汤绿,味鲜,香气馥郁,而且还要求形美,龙井茶的干茶外形要扁、平、直,碧螺春干茶外形要“卷曲成螺”。

冲泡之后,茶的芽叶在玻璃杯中慢慢舒展开来,上下漂浮,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若担心水温不好控制,可以先把沸水倒进一个杯中,然后再倒进茶杯中冲泡,这样就可控制水温了。

而明前碧螺春茶,还应先冲水,再投茶。

05

理性面对“明前茶”

社会上对“明前茶”的推崇,其抽象概念大于实用价值,审美意义大于饮用价值,喝茶者的虚荣心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为“明前茶”的数量少且珍贵,能够喝上往往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

其实,茶树由于受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每年茶叶的开采时间是不一致的。

大体说来,总是自南向北逐渐推迟,南北开采时间相差3-4个月。

气温高的茶园可能在清明前就已经采过2-3次了。

但有些海拔较高,茶园靠北的地方,过了清明节,还一次都没有开采过。

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区,甚至同一块茶园,由于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异不同,采摘的时间也可能会相差5-20天。

所以说,买茶时不能单凭茶叶采摘的季节来判断茶叶的好坏。

06

“明前茶”上位史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这种节令选择,与今天老茶客们所青睐的好茶一模一样:明前味道太淡,谷雨前后,才是绿茶最好的采摘时节。

若干年后,许公子因为这本《茶疏》名声大噪,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人们尊重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提出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晚从十八世纪起,茶必明前、越早越贵的风气弥漫在这个国家。淡薄无味的明前茶成了送礼佳品,而爱茶人自己喝的却是谷雨茶。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生长速度快,纤维多叶片薄,养分积淀不足,此外还有一部分营养被花果吸收,氨基酸含量当然不如开春时丰富。

而多酚类物质恰恰相反,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没有杀青的茶“有青草味”,这种青草味,正是茶多酚带来的。而绿茶的清新香味,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里馥郁的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

所以,茶叶滋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氨酸和茶多酚的平衡——前者提供鲜甜的滋味,后者提供一部分的苦涩味和独特的香味。

陆羽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大约3-5月之间,都是值得采茶的季节。

从四川蒙顶、到浙江紫笋、再到江苏阳羡,不同海拔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事实上是给各地茶叶出芽和熟成程度不同,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余地。

到了明朝,许次纾所说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事实上是站在江浙产茶区的角度,对《茶经》采摘时间的进一步精进和细化。这与明代茶叶的种植和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前有一种比明前茶更早的“社前茶”,社指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会在当天祭祀土地爷。顾名思义,这种社前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祭祀的。

唐朝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祭祀用的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里多次描述茶农“喊山”求早茶;《宋史》里则记载了宋徽宗要求各地进贡社前茶的轶事。实质上,这是身为农耕政权掌舵者的皇权和士大夫,为一年农事讨个彩头、求个吉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751年农历2月,乾隆帝来到杭州,在看到乡民采茶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乾隆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这首打油诗,他援引了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里的句子“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指的就是禁火的清明寒食节令之前。

图源 | @谁最中国

最讽刺的是,在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的进贡档案里,龙井茶的进贡时间其实都不在清明早春,而是农历6月-8月左右,经过较晚采收和灰缸储存熟成的茶叶。

在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说》的风物志里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绿茶种植的改良:每年3月茶树开始萌芽后,为了控制茶芽生长的速度,茶农开始用稻草或者寒冷纱覆盖住茶树,让其生长速度缓慢一些,更多地吸收营养增加茶里的滋味浓度。

图源 | @谁最中国

这种被称为“覆阴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最迟要到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避湿的库房中一个月以上,让茶叶褪去火气才能出售。

虽然承袭唐代蒸青茶之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制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改良改进,没有如中国一样出现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

清中后叶,一项改变茶叶育种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扦插。

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借助扦插技术,培养出了一种产茶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提前10天以上的龙井茶。因为是60年代培育出的第43代龙井,命名为6043。七十年代后,被简称为龙井43号。

1972年起,全浙江范围内的龙井产区开始全面推广龙井43号的种植。根据杭州市西湖街道龙井村的档案,龙井43号投产后,综合提早上市和产量增加两大利好,茶农每年的收益可以提高10倍。对农户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纷纷拔掉了种植几十上百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号。

更可怕的是,仅仅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号。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到今天,不管商标打着西湖龙井、恩施玉露、黄山毛峰或者安吉白茶的绿茶,但凡能在早春第一批上市的,本质上都是载种于各地的龙井43号。

其实,明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中细腻内敛的美好滋味,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6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