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铭记一生

找到约10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武夷茶发展历程上,值得我们铭记的“功臣”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武夷茶从制作技术、文化、风俗上都引领着全国乃至世界的风尚。在武夷茶的发展、沿革过程中,一辈辈的先人将茶文化充分渗透交融生活,发扬光大;一代代的前辈创制出武夷茶先进的制作技艺,让茶香“誉满天下”。历史上这些创制、传记、传播武夷茶的功臣们,我们应当深深地铭记。

蔡襄

Cai xiang

宋代,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为皇家茶事官、品茶、制茶高手。)为福建乌龙茶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所有创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北苑贡茶当时被称为“上品龙茶”,进贡时甚得宋仁宗的喜爱,也获得“建安茶品甲天下”的美誉。蔡襄为了弘扬北苑贡茶,于1049-1054年间撰写了著名的茶事佳作《茶录》一书。

蔡襄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对乌龙茶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释超全

Shi chao quan

释超全,同安籍人士,明末布衣。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其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他的《武夷茶歌》与《安溪茶歌》是研究武夷茶文化的名篇。《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也确立了“岩茶”之名。是福建乌龙茶创始于武夷山的历史佐证,是研究乌龙茶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王草堂

Wang cao tang

王草堂,记录岩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学识渊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其应崇安知县邀请,至武夷山帮助修编《武夷山志》。其间,他目睹武夷茶的制作过程,写下《茶说》一文,曰:“茶采后以筐(当为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茶采而摊,摊而摇,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当时的制茶工艺与现在的岩茶手工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梁章钜

Liang zhang ju

以“香清甘活”四字咏叹岩茶。梁章钜(系清代著名文学家,官迁两江总督。)在寓居邻县浦城期间,几度探访武夷。一日晚,他闲住天游峰上,幕色苍茫,祥云簇拥,静参羽士与他围炉煮茶。静参曰茶分四等:一曰香,二曰清,三曰甘,四曰活。并释之,香而不清,则凡品也;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乎其微。简约之则为“香清甘活”。

一宵夜话,传为经典。现代人品评乌龙茶时,均以此“四字”度之。尔后则出现台湾尚清,闽南重香,武夷求活之说。现在用白话来解释“活”:一是茶水入口甘甜清爽,下喉顺滑;二是茶汤橙黄显琥珀色,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有红点。山场好、工艺到位的茶才有这种特征,茶界人也称之有“活性”。梁公所录“香清甘活”是对乌龙茶品评的一大贡献。

吴觉农

Wu jue nong

“当代茶圣”吴觉农将国家茶叶研究所建立在岩茶之乡——武夷山。他从小对茶叶充满热爱,毕业后先后到日本学习茶叶,又到印度、锡兰、印尼、英国等国家考察茶叶生产和茶叶市场。他决心建立国家茶研究所,为重振茶业雄风几经辗转考察,了解到武夷山是个名茶乡,且山灵水秀,有一座国营茶场和一批茶叶人才,重要的是日本侵略者尚未浸淫,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便定址于此。

于是1941年,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在武夷山成立。吸引不少茶界人士负笈背囊来到这里。作为当地原产茶,武夷岩茶成了研究所研究、扶持的对象,吴觉农撰著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等有关的论文和专著,成为武夷山乃至茶界珍本。

中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武夷山茶叶研究所

陈椽

Chen chuan

陈椽是一位著名的茶学家。1939年到崇安示范茶厂工作,参与岩茶制作研究,对其工艺阐幽发微、赞赏有加。他在《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道:“武夷岩茶高温团炒和快炒,是锅炒的最高超技术措施”,“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于2006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被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茶界高度关注。陈椽大师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肯定具有非凡价值。

张天福

Zhang tian fu

张天福,茶界“泰斗”,与岩茶有着极深的缘分,三度入崇安县做岩茶。25岁时所任场长的福安改良场,1938年迁址于武夷山麓之赤石,1940年改名“福建示范茶厂”,张天福继任厂长兼茶校校长。1942年示范茶厂被中央茶叶研究所合并,张天福被调往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1946年研究所撤销,改农业部崇安茶叶实验场,张天福又奉命回来任场长,至1950年止。前后的8年时间里,他领导、组织开垦茶园种茶,进行新品种培育、种植,开展茶叶采制试验,设计“9.18”揉茶机等。在张老与其他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岩茶得以扶持,产量、品质有了提高。

张天福与“九一八”揉茶机(单桶圆型)

林馥泉

Lin fu quan

林馥泉编著的《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以“纪实”的方式,客观、严谨、详实地记录了武夷岩茶的制造及运销的方方面面。林馥泉先生以“老茶农”自诩,一生致力弘扬茶文化。在艰苦的条件下,满山遍野,走南闯北记录下了极其珍贵的内容:制造工艺上每个环节使用的工具,制造时间、方法、环境、温度、湿度......《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是记录武夷岩茶制造的“独孤求败”经典之作,也为研究武夷茶提供详实的记载和宝贵价值。

姚月明

Yao yue ming

姚月明一生研究岩茶,成果斐然。他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只身来到岩茶之乡武夷山,并在此扎根,终身与岩茶亲密相伴。他出版了《武夷岩茶论文集》,成功地研制出“四锅杀青机”,“联动摇青机”、福建第一台“萎凋槽”,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丛,论文多次获奖。

武夷茶的“香清甘活”依托于武夷山的山灵水秀,它的兴盛与崛起,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品饮叹咏、茶学专家们的创制、记录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应当铭记、敬重这些岩茶功臣。

资料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企茶人:传承“匠人”精神 弘扬“匠心”文化 推动普洱茶产业走向新的时代辉煌

普洱学院教师 单治国

在薪火传承中让茶人精神永存

“他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这是普洱学院茶树栽培学课程主讲教师单治国对“大国茶匠”肖时英的第一印象。因为对普洱茶的热爱、对茶产业发展的关注、对茶文化的研究等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单治国成为了肖老的茶友。

“他是当之无愧的‘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他对云南茶产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茶树良种选育上,先后选育出了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市级良种‘雪芽100号’等多个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发展。”随着对肖老认识的加深,单治国对肖老在茶树良种选育方面的巨大贡献充满敬佩。

“云南茶产业的发展重心还是要放在现代茶园上,把品牌做起来,通过科技力量提升茶叶品质。”“要做健康好喝的普洱茶,必须要改进加工工艺,最大化保留茶叶中的活性酶。”……肖老对云南茶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让单治国备受启发,他结合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打造了“爱上普洱”茶文化精品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薪火相传中宣传和推动普洱茶文化。

在主编“爱上普洱”茶文化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普洱茶学》一书期间,单治国多次虚心向肖老请教,肖老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在茶树品种这块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在肖老身上有一种可贵的茶人精神。茶虽苦,但有回甘。肖老的一生就如普洱茶一样苦尽回甘,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茶人,他不远千里来到云南,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茶叶事业。他一辈子都在做他热爱的事业,这就是让他人生‘回甘’的源泉。”单治国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学习肖老等老一代茶人一生为茶、以身许茶的奉献精神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科研精神,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自2019年9月以来,每个学期单治国都会组织茶学专业的学生去肖老的时木茶厂实习,因为怕打扰到肖老休息,所以都是联系肖老的孙子肖洒。但肖老每次都会出现,与学生们分享他与云南大叶种茶的缘分、他一生的科研历程以及他对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愿景。“无论是良种选育还是立体生态茶园,要得到推广和发展就要有接班人,我一辈子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教给你们。”面对肖老的赤诚相待和倾囊相授,单治国和学生们都感动不已、受益良多。

“肖老把一生‘种’在了普洱,他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生只育一株苗’的工匠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让这种精神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单治国以实际行动让肖老的茶人精神在普洱学院、在青年一代中薪火传承。

普洱学院教师 王郁君

铭记一生的师徒情

“我们一定要创造最好的茶园,它应该是良种化,立体采摘、园林化种植、不施农药,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茶园。”有幸成为“大国茶匠”肖时英第二批学徒的普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王郁君翻开笔记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第一节课开始于2019年5月25日。


作为茶文化爱好者,在朋友推荐下王郁君报名参加了“大国茶匠”肖时英先生第二批导师招徒班,一开始并不太清楚会学到些什么知识,但上了肖老的第一堂课后,王郁君被他身上的茶人风范、茶人精神所吸引。

“我们这批学徒虽然也有部分从事茶产业,但更多的是茶文化的爱好者。而肖老对立体生态茶园的生动阐述,以及希望云南省建设世界一流茶园的愿景,让我们倍感鼓舞,也让我们领略到‘大国茶匠’的气魄和胸襟。”王郁君回忆起跟随肖老学茶的那一年的时光,虽忙碌但充实。

从2019年5月起,每隔一个星期,王郁君他们这批学徒都会利用周末去位于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的肖老的时木茶厂上课,虽然离城有点远,但大家都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再远都会按时去上课。还有个别外地学徒是乘飞机从北京、昆明等地赶来上课。看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学徒们,肖老总是很开心,热情相迎。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肖老为我们讲述了茶叶的种植、管理、加工、审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带领我们开展了许多实操练习和考察学习活动。他上课根本不用备课,也不需要教案,拿着一支粉笔就可以上课,仿佛所有的知识都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都无比羡慕。”一年的接触,让王郁君深刻感受到肖老对茶叶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感受到肖老不仅是一个茶专家,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

据王郁君回忆,肖老喜欢拍照,见到生活中有趣的场景或者周围的美景,他都会用随身携带的一个卡片机拍下来留作纪念。肖老喜欢吹口琴,在带领学徒们考察学习的路途中,总会用口琴演奏几首老歌。肖老还喜欢阅读,在时木茶厂的书架上,除了茶专业方面的书籍外,还有许多文学类的书籍。肖老还常常告诫大家,学知识不要太狭隘,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物,有容乃大、包罗万象。

“老师走了,留下了他未尽和热爱的事业。他对茶叶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他的茶人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将激励着我们走在爱茶的路上。”王郁君几度哽咽,肖老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这份珍贵的师徒情义永存!

作者|徐瑞苏燕/文 单治国 王郁君/图

来源:普洱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浮生若茶,沉浮若舞水心清澈

人生有太多的相遇,或擦肩而过或铭记一生。每一次相遇,其实,都是唯一。每一次记起,其实都是初遇。一生喝过许多茶,或渐成习惯的一种味道不肯改,或惊鸿一瞥短暂一会却回味存留。

尽管,茶与水的相遇只是迟早而已,可一如人海茫茫的相遇,为何偏偏不是擦肩而过偏偏不是相遇恨晚,而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恰便与你相对了呢?
 

你是谁的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在水的怀里。你是为谁等待的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茶正在水里沉浮。浮生若茶,淡香如许茶烟缥缈,沉浮若舞水心清澈。

或许这泡茶的水是否前世是茶叶上的一颗露珠,或者是无意轻掠过的一丝月光还是眷恋不舍离去的一缕夕照。这水里的茶是否前世是水边的一株小草还是那山涧底下的一枚小石子。他们,也曾细细筹划着未来,也曾暖暖贴心着彼此才懂的温情,也曾有过闹着小别扭的懊恼,或许信誓旦旦前世今生的不离不弃……
 

一口入喉,犹如夏日炎炎下,山重水复处,转一弯,却见一个幽幽百花谷。原是集各种花香之清韵,怪不得说不清出处。清澈如碧,清香如许,真真是所有喝过的绿茶中,最令人难忘与惊诧惊喜的。
 

小酌红酒是小资,一盏绿茶亦静心。这日子,没有功成名就,也没有荣华富贵,更没有女子津津乐道的时尚潮流与职场里的风生水起。只是简单清宁的日子里,静得下心品一壶茶,写一笺小字,读几行闲书,与四季花香作伴。拈清香,赏花开的欢喜,也听花落的叹息,习惯工夫茶的繁琐,也倾心一杯绿茶的简单,既向往红茶的醇厚,同时也惊喜绿茶的芬香。简单清宁,安之若素,如此,也无不可。

找到约9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