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明代有什么人

找到约604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洗茶、醒茶、润茶有什么区别?看完这篇文章就清楚了

在泡茶时,很多人会把第一泡茶汤弃去不饮。

这是为了洗茶,还是把茶唤醒,

亦或是把茶浸润呢?

一直是茶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今天我们便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洗茶、醒茶、润茶的区别有什么?

洗茶

对于“洗茶”,今人常误以为由于茶叶不洁净。其实,它是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一个体现,蕴含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孔子《论语·乡党》篇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大意是: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得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或过熟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

此段文字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其主要内涵有两层:一是饮食要讲卫生,;二是应讲究选料和烹调方法。“洗茶”之程序,正是这种饮食文化在茶饮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醒茶

明代《茶谱·煎茶四要》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

洗去茶叶的冷气,便是“醒茶”之意。

茶叶如何会有冷气呢?茶叶制成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一般都要将茶叶储存一段时间后再饮用。而一段时间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而近代以来,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

此时如果将茶叶直接冲泡饮用,滋味和香气就会不好。

就如人一样,清晨刚起来时没有精神,这时如果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精神就提起来了。茶叶也一样,在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气,再进行冲泡,其香、味会更佳。

润茶

明代以后,茶叶加工和饮用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蒸青团茶到散茶,从煮茶、点茶变成泡茶。泡茶时必须先让茶叶浸润舒展开来,才能比较容易泡出味道。

尤其是颗粒比较紧结的球形乌龙茶和紧压的饼茶、砖茶等,第一道润茶让紧结的茶叶充分舒展,散去一些陈气,也让茶叶的温度提升上来。润茶这一过程的加入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因此,经过润茶后再冲泡的茶汤,茶汤的香和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

如今,第一道茶弃去不饮,很多人理解为洗去茶叶上的脏污。其实不然,“洗茶”自古有之,除“去尘”之义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茶的香气和滋味,称为“润茶”或“醒茶”更为恰当。

喝茶是一种信仰!爱喝茶的人有什么魅力?

白岩松在接受段暄采访时对茶有一段极高的评价:

“从某种角度来说,吃、茶、孩子是中国人的三大宗教,茶里有中国人的滋味。”

在《白说》里,他给学生们写的寄语也是:“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当你在喧嚣的世界里学会品茗人生,你会发现,喝茶的人,真的是特别的。

01、爱喝茶的人气度广

茶,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都是儒雅的化身,始终呈现出温和之美,喝茶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平和。

明代文学家徐渭年轻时颠沛流离、放荡不羁,以疯癫痴狂著称于世。

但是在其生命最后自传的《畸谱》中流露出的感情不是痛苦的,而是十分平淡而真诚,这和他晚年钟情于茶道密不可分。

他在《茗山篇》中写道:

“知君元嗜茶,欲傍茗山家。入涧遥尝水,先春试摘芽。方屏午梦转,小阁夜香赊。独啜无人伴,寒梅一树花。”

从这首诗中你再也找不到那个将“万事惟有酒一杯”挂在口中的热血少年,而是一个脾气温和、敦厚善良的名士。

徐渭说:“煎茶非浪漫,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次者。”

茶是水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净心。

长期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久而久之,如待人处事一般,懂得谨言慎行、谦和待人。

作家李国文曾经说过:“茶好,好在有不嚣张生事,不惹人讨厌,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风格;好在有温厚宜人,随遇而安,怡情悦性,而又矜持自爱的品德。”

茶品即人品,真正爱喝茶的人,心态平,气度广,脾气都不会差。

02、爱喝茶的人心思细

聊茶的时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字“精细”。

温杯、泡茶、品茶,注重的是细节,哪一步都不是粗心大意能做好的。

喜欢喝茶的人会精心挑选茶具、注重环境格调,甚至茶叶多少、水温高低、时间把控都分毫必究。

久而久之,人的耐性也会得到磨练。

做人做事,也像喝茶一样,条理清楚而富有耐心。

诸如工夫茶,仪式虽多,过程虽长,可依旧要做得井井有条。

有人说,喝茶就是从0到1的体会,唯有慢慢感受,细细回味,才知真茶味。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从种下一颗茶树的那天起,他们的心就已经开始了一段漫长的钻研之路。

乃至茶香入口,其中每一丝苦杂味,啜进口中,都需细细品尝,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如此反复,人自然而然也会变得细心体贴,举手投足之间都如微风拂面。

生活如茶,一泡茶的工夫,看似短暂,却经历了时光的发酵,唯有用心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真味。

03、爱喝茶的人做事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无论是喝茶还是制茶,茶人给人的印象就总是那么不慌不忙,稳重踏实。

中国人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茶道亦是如此,追求天人合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白岩松在《趣品人生》的序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白岩松不止一次地自我反省,在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他选择让自己慢下来。

30岁那年他毅然抛去光鲜亮丽的综艺、体育主持人身份,一步一个脚印在新闻节目上磨砺,终于成就了他如今的光辉事业。

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沸水的考验,正如爱喝茶的人通常历经了生活的磨练,岁月的洗礼。

茶人遇事更稳,不因大事紧张,不因小事懈怠,更不因难事慌乱。

做事如茶,轻嗅细品才是王道,做事稳妥便得安康。

04、爱喝茶的人遇事静

都说人生似茶,空杯以对。空杯,是喝茶人的一种习惯。

倒入新茶前,用开水浇淋杯子,洗净上次饮茶时留下的残味,才能保证下一杯的纯正。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放下过往,不被过去纠缠住未来,拥有空杯的心,才能迎接全新的味道。

白岩松曾经自述过一件关于喝茶的故事:

2012年在伦敦主持奥运,因为时差的关系,他常常工作到很晚。

那时候他边喝茶边看比赛,不仅是为了提神,更重要的是让心定下来。

尤其是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工作繁忙的他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调节情绪。

当他的心开始静下来,不仅人变得轻松,连工作里面本来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的选题,也不断地冒了出来。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喝茶止语,爱喝茶的人,宠辱不惊,静而安,安而定,定而慧,慧而悟。

人们常说,一个人最幸运的一件事,是你身边有一位知心的朋友。

如果当你遇到一个爱喝茶的朋友,请记住不要丢失,因为爱茶之人就如茶一般。

他们简朴向上,沉稳淡定,温柔善良……是一群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对于爱茶的人来说,茶是一种堪比宗教的信仰。

如果说喝茶能反应一个人温、稳、细、静的精神风貌,那么制茶体现出的便是一群人匠心独具、开拓创新的精神气度。

【原标题】白岩松:“ 喝茶是一种信仰!”爱喝茶的人有什么魅力?

注;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自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野生茶,看完这篇文章,超过99%茶人

市面上流传着各种关于野生茶的说法,包括野生茶能不能喝,都有巨大的争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野生茶是什么并没有搞清楚。后面争来争去,也是浪费时间,就好比一个人是谁都没搞清楚,谈论这个人的好坏功过,怎么可能说清。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野生茶是什么?在不同的范畴里,所指是不一样。可能是指无人种植的,也可能是指无人管理的,或者说前人种下放荒的,也可能指所处的环境是在森林里的。

从枝条可以看出纯野放多年的状态

(茗寿堂九畹茶园)

这些是属于茶园种植与管理的范畴,这些能不能喝没有什么争议,同样的茶,符合这些条件,只能说环境生态更好,并没有什么问题。

布朗山国有林内的一处茶园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植物学分类意义上的野生茶,这个才是所有争论的来源,也是市场上概念混乱,说法纷杂,似乎怎么也说不清的问题。

|野生型茶的概念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

植物学分类上的野生茶,更准确一点说是野生型茶,是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的。

不管是什么植物,一般认为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茶组植物里面,也认为有一个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自然选择,也包括了人工驯化。那么茶组植物这么多,怎么看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栽培的,哪些在演化路径上更原始?这也有一个一般的认识。

一般认为茶树演化的过程是从乔木向小乔木和灌木,树干由中轴变为合轴,叶片由大叶到小叶,花冠由大到小,花瓣由丛瓣到单瓣,果由多室到单室,果壳由厚到薄,种皮由粗糙到光滑,酚氨比由大到小等等。


植物学上认为茶树演化过程带来的性状变化

(《中国古茶树》)

根据这个理论,或者说这种假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可以把有一些分类视为更原始的树种,称为野生型茶树或者原始型茶树。

|究竟什么是野生型茶

究竟野生型茶是哪些种呢?

(以下两条虚线之间部分给学霸看的,普通人可跳过,不影响阅读本文。)

我们知道,茶树属于被子植物们、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组(Sect.Thea(L.)Dyer)。茶组植物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体系,按张宏达教授的系统,这里面有31个种(这个体系内也有不同说法,30个、32个等等)、4个变种(1998年),这里面云南分布有23个种,3个变种。而如果按照闵天禄的分类系统,茶组植物有12个种6个变种,云南有8个种,6个变种。

为什么有两个体系,因为是依据形态学来分,哪些性状更基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也很正常。当然随着茶组植物基因的研究,也有新的观点,但目前主要还是依照这两类体系。

这些种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近有远的,所以在茶组里面又分了几个系(张宏达系统)。分别是:

五室茶系(Ser.1QuinquelocularisChang)、

五柱茶系(Ser.2PentastylaeChang)、

秃房茶系(Ser.3GymnogynaeChang)

茶系(Ser.4Sinenses)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种”分别属于什么“系”。

这四个系的排布是按照性状逐渐分化来排的。所以五柱茶系、五室茶系里面的种,一般认为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野生型茶。而茶系里面,被认为是比较晚演化出来的,就是栽培型茶。

那秃房茶系呢?专家认为没有前两个那么原始,不是那么典型的野生型茶,但如果硬要分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那有的人还是算在野生型里面。

除了野生型和栽培型,大家可能还听说过过渡型茶树,这个说白了就是野生型的特征和栽培型的都有一点,因为不是比较严谨的概念,现在在学术上已经不太提了。

演化只是一个假想路径,而且无论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也都同样是经过这么多年演化的,和能不能喝没有任何关系,在演化上认为原始的低等植物和所谓的高等植物都有能吃的,也都有不能吃的。

我们要讨论能不能喝,还是要具体落在是什么种上。

在云南比较常见的野生型茶主要是: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

我们依次来讨论一下,先从最常见的大理茶开始。

栽培历史最久的“野生茶”

大理茶种(Camelliataliensis)按照前面的分法,是属于野生茶的。但是大理茶种其实是一个人工栽种历史非常久远的品种,有多久远呢?应该说是目前所知栽种历史最久远的品种!我们大致说一下。

大理茶种这个名字的来源离不开大理两个字。大理苍山半山腰有个感通寺,如果要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感通寺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地方。

在明代,感通寺茶是云南首屈一指的名茶。像明代大儒李元阳,后来的高产作家冯时可、旅行博主徐霞客等等名人都有所记录。这个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2014年的文章《感通问茶》。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阳在明代就提到感通寺茶是越存越好喝的,是最早记载普洱茶越存越好的文献。

这个感通寺茶是什么种呢?大理茶种。不仅在感通寺内,在感通寺的周边,有且仅有这个品种。

2014年和大力去考察时在感通寺内拍的照片,上面清晰的标注大理茶种

从茶果来看,也有明显的大理茶种特征,当然不用怀疑,因为大理茶本来就是1925年由英国梅尔基奥尔根据采自苍山的茶树标本定名的。

感通寺其实是南诏和大理国的传统名刹,这个茶的渊源应该远至唐宋,我们就算取一个下限,那至少也是明代,五百年的时间。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一直说古树茶,大家知道古茶树最大的地区在哪里吗?如果没有古树分布的全局观,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原始森林里的不算。真正古树最大的地区是在保山、临沧、普洱北部交界的澜沧江沿岸。也就是昌宁、凤庆、云县、景东一线。这些地方有一些超大树,有的单株干茶的产量在几十公斤。采茶的时候,七八个人上树你都看不见人影。

茗寿堂曾经做的一棵超大茶树的单株,

当时树上有8个人,你能找到吗?

这是什么概念?干茶能做一两公斤,在任何名山名寨这就是妥妥的古树了。那些名山的茶王茶后在这些大树面前,只能叫弟弟,不对,应该叫孙孙了。

这些超大树是什么树种?多数是大理茶种,也有别的树种,不管什么树种,按形态划分,基本都是野生茶。

这些大树是人种的,还是野生的?肯定是人种的。很多地方都是一排排,非常有规律的。

凤庆北部的大理茶种超大茶树

这些大树的树龄有多大?这个不好说,但是真正种过大理茶的知道,大理茶长的太慢了,十几年才相当于普通大叶种两三年。如果我们认为班章冰岛是几百年的话,这些比班章冰岛大好几倍的大理茶大树应该是多少年?

不仅有这些大树,还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说明一代代都有人种这个品种。


刚才那棵超大茶树旁边较小的一棵大理茶种古树

大大小小有规律种植的“野生”古树表明

这是延续种植了几百上千年的当地原生品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已经延续种植饮用了上千年的古树茶,应该叫野生茶吗?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现存“最古”和“最贵”的古树就是野生型茶

当年香竹箐发现茶树王的时候(其实我刚才说的地区,同等级别的大树不是一棵两棵,只是香竹箐这个略粗一点,树形也好看)。当地人都知道这茶树是种的,而且村子周边就是我说的情况,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大大小小历代种的茶树都是这个品种啊。所以直接定位成“栽培型”茶树王。  

凤庆香竹箐茶树王,也被称为锦绣茶祖

但是植物学家来一看,这个应该是大理茶种,或者说即便不能确定是大理茶种,那也肯定属于野生茶。

这个就麻烦了,自相矛盾了。大家不信的话可以看任何一本古茶树权威资料,看看树种到底是什么。然后在上网查查锦绣茶祖,看看是不是被称为“栽培型”茶树王。

百度百科关于香竹箐茶王的介绍

写的是栽培型古茶树。

四本关于古茶树的专业著作,除了一本对树种稍有犹豫,在大理茶种后面加了个问号,其他三本都明确指出,香竹箐大茶树就是大理茶种野生茶。其实唯一一个犹豫的也不是植物学上有什么争议,只是有所顾忌罢了。

锦绣茶祖我们都知道,不仅是现存最古老(按照公布数据)的茶树,同时也是最贵的茶树,拍卖价格一公斤已经合上千万了。你说能不能喝?你可以问问制茶的滇红集团。

这棵是茶王附近的一棵小一点的古树,和茶王同一品种,植物学上属大理茶种。和茶王的直线距离也就三十米。

为什么说是大理茶种?懂品种的,看下图就知道了。

看茶果,看芽孢,看叶面,都是标准的大理茶种。

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我刚才说了,昌宁、凤庆,云县等地这都是随处可见的,这在很多茶山就是世世代代都在种的,主流的本地品种。

这样的品种,你扣上个野生茶的帽子,然后就说野生茶不能喝?恐怕茶农不会同意吧。

不仅如此,故事还没完。大理茶种所制的红茶被市场高度认可,也就是大家听说的野生红。茶农都想扩大这个品种,但是前面也说了,大理茶种长的太慢了。如果从茶果开始种,十几年才能开始采摘,而且根本没有量。

大理茶种育苗生长缓慢

所以茶农采取的办法是,在前些年种的勐库茶种或其他栽培型上直接嫁接大理茶!这个如果在专家看来,又作如何想?难道人工返祖了?

在过去的勐库茶种上嫁接大理茶种的“野生茶”

我们这些年做野生红茶,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要区别是原生的大理茶种,还是嫁接的大理茶种。我们当然希望是要原生的大理茶,这两种茶原料的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嫁接的要便宜的多。

这个问题先说到这里,如果您细心的看过一遍,对于这个大理茶种的“野生型茶”应该基本了解了。

其他野生型茶

其他的野生型茶种还包括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这个在红河、文山州比较多;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主要在楚雄州,尤其是双柏鄂嘉一带;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曲靖这边比较多,比如已经死掉的师宗大茶树。这些茶其实也都是当地人常年饮用的,而且都有独特的风味,只不过大家了解很少,产量也比较少。

在有的地区,因为缺少普洱茶传统,这些茶可能也被制成绿茶,不过基本都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而且有些有不错的保健功能。

还有一些未确定具体种的野生茶种。比如在云县白莺山,其实有很多树种,当地的大理茶种被称为本山茶。除了本山茶,还有二嘎子、黑条子等等,常见品种十几个,细分更多。这里面就有不少野生茶种。当然这些也是常年饮用的,而且白莺山拍卖最贵的几棵大茶树,就是所谓的“二嘎子”品种。

白莺山二嘎子茶芽,茶种具体归属有争议,

但按前面的植物形态学来说还是倾向于属于野生种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你说这不是怪了吗?你说了半天,不仅最常见的大理茶种可以喝,其他一些野生型茶种也都是当地人天天喝的,野生茶不能喝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所谓野生茶不能喝,这个说法是很含混的。一个说法来源于早年边销茶中混有野生茶原料导致藏民饮用不适,但是这个具体是什么原料还不好说,而且现在研究基本确定主要是工艺的问题而非原料问题。这个可以参看前面讲普洱茶传统工艺的部分。

还有在普洱茶泡沫期间,有些人处于疯狂状态,一些是森林里面的非茶组植物被到处滥采混入到原料当中,可能出现过问题(具体什么问题现在还没有看到确切来源)。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2012年考察)

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应该这样说,只要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或者常年制成产品出售的,都是没有风险的。这个和是不是野生型茶没有关系,很多所谓野生型茶,种了很多年也喝了很多年,和栽培型茶只是人为的一个理论上划分的概念,没必要因为这个帽子而产生各种猜想。

但是如果是个人到森林里面随意采摘的,那就有风险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采的是什么!这个没人能负责。即便外形像茶,也有可能不适饮用,甚至有毒,我在森林里考察也碰到过吃了麻嘴的。

野生型茶好不好喝?

这个跟问古树茶好不好喝一样,肯定有好喝的,有不好喝的。

要看品种,看山场,看工艺。有的一看是野生茶,一看是野生红,一看是野生芽孢,就说我喝过如何如何。你能从外观上区分不同名山名寨吗?都是大叶种你看得出来吗?这都是胡扯。

我们筛选一个品种,可能要试上百个茶样,考察山场,调整工艺,这是你看外观就能看出来的?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你试一试,只要有品鉴能力,自己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品鉴能力,那就多喝来源准确的好茶培养一下。

最后的忠告

野生茶的话题,今天就说到这里。人们世世代代都在种,都在喝的“野生茶”能不能喝是一个伪问题。被一个概念吓唬住,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完全没必要。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森林的茶。

森林里面有的很多其实也是先人种的,有的可能是自然生长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有缘分喝到就喝到了,不要过分追求这个东西。现在人心浮躁,要是炒作这个东西,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易武国有林的高杆炒热了,很多人跑到国有林(过去叫国有林,现在一般叫保护区)里找茶树,这也就罢了。毕竟茶树也比较少,茶树附近清理一下,对森林没多大影响。但是茶树越来越难找,很多人开始在森林里开地种茶树,这就非常危险了。

现在国家这方面开始控制,国有林里新开地种茶被严格禁止了。我觉得非常必要。为了一点点利益毁掉森林,破坏环境就罪莫大焉了。

来源:一碗茗粥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