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描写茶香的句子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宋茶与诗词的密切关系

由于宋朝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因此饮茶之风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爱饮茶。在此背景下,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茶之诗。茶诗和茶文化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诗对茶的描写,特别是对饮茶的描写,是宋诗生活化、细腻化、精致化的一种表现,当时的饮茶之风也是文人生活极度雅致、艺术化、生活化的一种表 现,与禅悦之风等息息相关。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文人饮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的茶饮、茶艺活动高度普泛化,使文人士大夫们经常接触至茶叶、茶事。同时茶叶也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因而茶主题在宋诗与宋词中频频出现。宋代所用典故多出自陆羽、卢仝和张又新的作品。

北宋茶诗兴盛主要原因

北宋茶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由我国悠久光辉的饮茶历史决定的;二是由于当时茶叶生产的异常繁荣;三是茶文化在民间深入,不仅茶坊 异常兴盛,而且茶俗深入民间生活,这些都为北宋茶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宋茶诗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诗作者二百六十余人,现存茶诗逾1200篇。

一、世俗化的选材角度

诗歌发展到北宋时期,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创新。在题材方面,选材角度不 断拓展,逐渐世俗化,向日常生活倾斜,很多的琐事和细物也可以作为其写作的对象, 表现生活情趣的诗歌越来越多。这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而缺少唐诗那种奔放的浪漫情怀。

二、理性思辩的艺术风格

北宋建立之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因此也使得北宋 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大不相同。

这时影响他们的比较重要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就是:统治者改变了以前对待佛教 的一些态度。在前代后周时期,政府实行灭佛政策,不准人们信仰佛教,而此时政府却 对佛教进行了保护,并且采取了相关的鼓励措施。因此这个时候,信佛的风气又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受此思想的影响,北宋的文人们大都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张扬,大气,他们的人生态度也都比较倾向于理智、沉静和淡泊。他们大都能够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因此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那么地激情澎湃,可是确实多了很多理性的色彩,他们此时都比较注重内心的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

而饮茶与这一心态正好是完全契合的,饮茶不像饮酒,不像酒那样能够很快地使人情绪激动,而是一种越喝越使人心情沉淀的饮品,茶那淡淡的清香、清净悠远的品饮环境、茶艺的细腻、缓慢、安静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另外一方面, 在寺院中,茶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饮品。由于僧侣们要经常打坐、诵经,他们为了消除疲倦使得饮茶成为禅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很多寺院也都自己种有茶叶,由于僧侣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有很多的名茶都出自佛门。因此,佛教与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文人都喜欢品茶参禅,而且,当他们和高僧一起参禅的时候往往会一品茶香,然后挥笔而成一篇诗作。因此,不少的茶诗也都体现了是人们这种宁静、理性、恬淡的艺术情趣。比如下面郭祥正的《休师携茶相过二首》:

晚风吹坐忽生凉,

旋碾新茶与客尝。

我本无心无所证,

沉烟何事结圆光。

三、自然清幽的意境

宋代的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就是以平淡为美,诗歌的已经和风格崇尚平 淡自然。茶诗作为北宋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宋诗理性内省自然的特点,又深受茶之品性的影响,因此使得北宋茶诗的意境有一种清幽淡雅之美。它与唐代茶诗的古朴率直相比,北宋茶诗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细腻婉约,清丽阴柔。

茶诗历史总结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 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而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已经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些茶树分布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人们对茶叶的运用却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还是将茶用来食用,而不是饮用,而南方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饮用茶叶了。我们查阅先秦的诗歌,发现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产生咏茶诗。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 到过“荼”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 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其次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到了汉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不仅饮茶兴起,而且人们还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特别是南方的文人们,他们饮茶更是较为普遍,因此茶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产生了。这个时期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写茶的诗歌。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晋代文人杜育写的《荈赋》等等。特别是《荈赋》,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的诗歌,对茶的生产和品饮都有非常充分的叙述。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到了唐代,茶叶的生产进一步地发展,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同时佛门里茶事也比较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史称“茶兴于唐”、“茶盛于唐”。这个时侯时候,饮茶的习俗不仅开始普及民间,而且还传播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 大。到了中唐的时候,人们饮茶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嗜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茶诗开始大量出现,而其题材也呈现包罗万象之势:有 记载名茶的,有说明茶叶生产的,有吟咏茶具的……而茶诗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如绝句、宝塔诗、唱和诗等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茶诗的繁荣发展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茶诗经过之前的孕育期和 唐代的繁荣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茶诗发展到北宋,开始达到第二个高峰。因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较唐代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欢理性内省的风格,比较注重细节,喜欢参禅问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 所以宋代文人饮茶之风比前代更甚,茶诗发展到北宋空前繁荣,而且还呈现出独特的风 格与特色,比如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巨、苏轼、黄庭坚等也都留下了咏茶之诗,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也十分丰富。

(本文来源于拾器格物,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武夷茶的文化


前言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以茶为题的诗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武夷茶的。

下面就带大家欣赏几首至善至美的茶诗,与君共品。



《谢尚书惠腊面茶》

唐·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最早的武夷茶诗,可能要数唐代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了。这首诗也是目前仅存的一首唐代武夷茶诗。唐时武夷山产的是蜡面茶,但尚未出名,远比不上顾渚,湖州,四川等地的茶。所以,唐代的茶诗中,很少涉及武夷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当时武夷茶发展一斑。“溪走木兰船”一句,说明其时武夷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且是通过木船运出去的。今天的武夷山星村与下梅村,就是当年茶叶集散的两个码头。


《和钱安道惠寄建茶》

宋·苏东坡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骨清肉腻和且正“句,形象地描述了武夷茶的滋味特点,点出了骨为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香久益清,味久弥醇;成为后来岩韵比喻的滥饬。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在陆游的眼中,武夷茶是天下最好的茶。不过,要使它达到最佳香味,还须老天来保佑。冬天下过雪,春天茶才好。这就有点“瑞雪丰年”的意思了。


《武夷茶》

元·赵若槷

和气满六合,灵芽生武夷。

人间浑未觉,天上已先知。

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

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

赵若槷在《武夷茶》诗中,用“石乳沾余润”表达了武夷茶犹如石头中流出的乳汁,受到阳光雨露滋润的同时,沾染了岩石的精华,因而品质特别的出类拔萃。但他意犹未尽,又用了“云根石髓流”,再次强调武夷茶是从云的根部(武夷山有云窝之称,因此赵若槷说是“云根”),石头的缝隙里,流出来的石髓。赵若槷在一个句子里,连用了两个“石”字,相当感性地表达了他体悟到的,武夷茶与岩石关系的紧密,以及所特有的岩韵特征。


《夜宿天心》

明·胡滢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诗中“天心”指天心岩,是武夷山的核心产茶区之一。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部,这里是武夷山的中心,珍贵的大红袍母树便生长于武夷山天心岩的九龙窠峭壁之上。所以这是一首描写武夷大红袍原产地的茶诗妙句,也是我国最早赞美大红袍的茶诗。


《谢人惠茶》

明·潘允哲

长日燕台正忆家,故人新惠故园茶。

茸分玉碾闻兰气,火暖金铛见雪花。

漫道玉川阳羡蕊,还如鸿渐建溪芽。

泠然一嗓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武夷茶好,泉水亦佳。这种山泉含有少量有益矿物质,用来泡茶,汤清,味甘,香纯。

明代陈观有诗赞曰:

绝献参差翠色连,白云一迳入壶天。

客来不屑求丹井,惟爱新茶煮石泉。


《咏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

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做过一任知县,对武夷茶倍加赞赏。

诗中他不仅对武夷茶作了形象的描绘,而且极力称道武夷茶在“清神”“醒睡”上的功效。

清人邱华岳也在《重游复古洞》一诗中谈到武夷茶在止渴、益思上的益处。他说“得品茶香渴已减,重吟诗好兴犹增”。

THE END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推/荐



继昌

本系

金标·肉桂

¥1280(200g,25泡)




继昌

本系

红标·肉桂

¥580(224g,28泡)

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样多

“酒旗滴雨村场晚,茶灶炊烟野寺秋 ”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茶都格外偏爱

饮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

文人们都愿意用茶来标榜自己的风骨

甚至将喝茶视为比吃饭还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饮茶趣事吧!

1上古时期:茶是一味药

上古时期有个见啥吃啥的神农氏,他在尝百草的时候自然没有放过茶叶好奇心爆棚的他发现,这种绿色的小叶片其实是一味良药,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了下来,后来人们整理《神农本草》时就加上了这句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货的最高境界也就这样了,只要是看着能吃的,都要吃,毕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农氏的带领下,上古时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犷,就是放进嘴里嚼,虽然粗俗,但可以缓解疲劳这是饮茶的第一形态。

2春秋时期:茶叶是蔬菜

到了春秋时期,茶有两中吃法。第一种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亚于上古吃法,人们将枝条和芽叶从茶树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烧煮。煮沸后,将茶汤一饮而尽。后世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过:“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这种枝叶混合煮菜汤式的做法,“茶汤”自然非常的苦涩,也被称为“苦荼”。

另一种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叶当蔬菜,就像家里经常吃的凉拌菜一样,配饭吃!

3汉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汉代,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人民解决了温饱这个大事,开始向小康迈进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惯了,于是就琢磨着怎么改良一下饮茶方式

从古至今,吃货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经过多次尝试改良,吃货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时,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

但是究其本质,依然不过是加了调味料的菜汤罢了。这种饮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颇为相似。

在这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从王褒《僮约》中:“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茶已经成为了富庶人家的消费品。这时候的茶叶是做成饼状的,喝前先把饼烤红,再在陶器里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4魏晋:茶叶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晋,人们不再煮完整的茶叶了,而是将其碾成粉末。

晋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赋》中写下了美轮美奂的句子:“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篇赋是极好的,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到采摘,讲到烹茶、选水、茶具、和饮茶的效用等。

自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士人以饮茶标榜节俭。东晋名士陆纳以俭德称名,有一天,谢安要来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觉得自家大人会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准备了十几人的大餐。

谢安来了之后,陆纳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陆俶很骄傲地端出盛馔珍羞,感觉替叔叔补足了面子。没想到等谢安走后,陆纳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边揍边斥:“你小子丢自己的脸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局部,小贩正在点茶

5唐代:茶道大兴盛

到了唐代时,以茶叶粉末煮茶的风俗早已流传开了。这种饮茶之法,被称为“末茶法”。从此,饮茶告别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东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为至宝并一路发扬光大,称为“抹茶”。没错,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这么来的。

唐开元年间,灵岩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修行起来废寝忘食。晚上不仅不吃饭而且不睡觉,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学着老和尚喝茶,从此争相仿效,逐成风俗。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封氏闻见录》

唐代的茶圣陆羽《茶经》的完稿,才是唐朝饮茶之风盛行的推手,这位才是饮茶史上的绝顶大师。《茶经》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又说:“碧粉缥尘非末也”。可见此时的茶末虽然已经很细,但还没到细碎如粉的状态。

当时卖茶的人把陆羽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瓷像。 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

陆羽一生嗜茶,潜心钻研,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言尽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他在书中摒弃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谓“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随即用特制的竹筴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煎茶的过程中,还需依照个人口感加盐调味。

风炉

唐朝时,人们还将茶叶制成茶饼。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叶,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后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制茶

到了晚唐,苏廙在茶书《十六汤品》提出了“点茶”,与煎茶不同,点茶是向茶盏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边注水一边击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环回搅拌,使茶末与水溶解并泛起细小的泡沫。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局部,小贩正在点茶

06宋代:点茶技术大飞跃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从宋朝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这一点,足以见得宋朝的人文艺术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宋徽宗,茶艺也极其精湛。别人家的皇帝喜欢喝茶,最多让人进贡茶叶泡来喝下,但宋徽宗却自己亲自参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宋朝流行点茶,宋徽宗自学点茶法得意地向大臣们炫耀:“这可是我亲手冲泡的茶。”

宋徽宗在茶这方面的确是有话语权的,痴迷茶叶的宋徽宗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还专门写了一本茶学著作《大观茶论》。详述茶树种植、茶叶采制、茶品鉴别,尤其在点茶一事上见解独特。

这本书不仅大大地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也让宋徽宗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立书著作的皇帝。

7明清:大变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否定了奢靡的“点茶法”。他亲自下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所谓芽茶,就是指我们现在所用的散茶叶。饮茶进入到了“散茶法”时期,并延续至今。

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饮茶的主流形态,也便是我们常说的“泡茶”。

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

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明清之际,福建、广东两省的红茶、乌龙茶制作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与之相关,东南一带的饮茶风尚发展成与乌龙茶香高、醇厚、耐冲泡等特征相适应的传统工夫茶法。

▲步步惊心 若曦在识茶

清代的宫廷中,则惯于以盖碗为饮茶之器。盖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饮,故此种方法从宫廷延伸至民间上层社会,一直延续至民国。

▲步步惊心 盖碗茶

从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民国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写盖碗饮茶的段落。民国之后,社会变迁,沧海桑田,旧时的种种饮茶习惯、范式,一度式微、断绝。时光流转,水去云回。
我们尊重原著版权,部分作品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