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描写茶的散文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

本文作者:陆鹏LuPeng,Ph.D.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

最近,我在豆瓣读书上看到了一本评分高达8.0分的书,是由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和徐平老师编写的《茶文化与茶健康》。该书于2014年1月首次出版,经过修订后又在2017年9月出版了第二版。从大家的留言可以看出该书在饮茶爱好者中的评价非常不错[1]。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

我本人也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2]。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关于茶叶相关的生化知识。王岳飞教授也是我本人十分尊敬的一位教授,他在园艺学领域的研究颇有价值。但是,当我看完《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之后,我觉得其中有一些地方与我自身的想法不太一样。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我自己的浅见。

《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的标题分别为“茶食品与保健品”、“茶为‘万病之药’”、“茶保健九大功效”。主要内容为介绍茶叶的保健效果。行文方式对读者来说十分亲切,使人有非常良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通篇阅读之后,所有的关键论证部分都没有标注明确的信源,这大大降低了文中论点的可信程度。读者如果想要查证其观点的正确性也变得十分困难。其中有一些论述也有待商榷。下面我们就第六章“茶为‘万病之药’”为例(《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第54页),做一个详细的剖析,也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浅见后能自己思索一下。

万病之药查证信源

王岳飞教授在第六章开篇说:“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大家知道如果一个药是‘万病之药’,如果我说我这个药能够治百病,那一定是狗皮膏药、假药,对不对?你这个药什么都能治那肯定谁都不信,但‘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绝对正确。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先来了解一下‘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的历史回顾,然后再了解“茶为万病之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任何药物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最直接简单的科学证据就是去看权威期刊发表的临床医学论文。就算没有临床研究,至少也得引用经过科学界同行审评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进行论证。某项药物的有效性,只能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它的情感都是过于主观和片面的。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证。

【原文1】:

茶叶在我国最早作为药物使用,以前把茶叶叫茶药。最早的药理功效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里面茶的起源部分。这里面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了汉代就把它当成长生不老的仙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关于茶的评论“茶治脓血甚效”。名医华佗也讲了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就是说茶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所以在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让我们提神、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那么宋代以后,关于茶功效的记载就更加深入了。像苏东坡的《茶说》、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都描写到茶的功效。

【查证1】:

已经有农业考古学者指出,《神农本草》里根本没有真正记载过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语句[3],[4],[5],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

我认为这一段文字有以下两点主要问题:

1,企图在古文中寻找答案;

2,树立无关权威。

咱们先讨论第一个。文中引用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一句“茶治脓血甚效”;华佗的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陆羽的《茶经》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文献的记载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并没有科学思维,一般是基于个例的主观推测。古代医书中的记载本身就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来验证。仅仅因为茶叶的功效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就得出它确有这些功效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并不可取。

至于第二点,如果引用张仲景、华佗、陆羽、李时珍等古人的理由是他们与医学相关的话,那么引用苏东坡、吴淑、顾元庆等文人的作品就不太能够理解了。就算是一位科学家,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在他擅长的领域之外,都有可能犯常识性的错误。古代的这些文人虽然名气很大,但是都是与医学不相干的名人。如此树立无关权威,似乎透露着这么一个信息:让大家认为古代名人们都说喝茶有这些功效了,你还不信吗?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文人也只是文采好,对茶叶的功效怕是没有什么研究,文人的记载并不能证明茶叶就一定具有那些功效。

【原文2】:

茶的功效在《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那么像日本种茶的鼻祖——荣西,“茶禅一味”是他提出来的。他在《吃茶养生记》里面讲到“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他觉得茶能够养生,能够延长我们的寿命。茶刚开始传到欧洲去时,它不是放在食品店、茶叶店里卖的。它是放到药房里卖的,它是作为一种药去卖的。

【查证2】:

这段论证原文比较散,我按顺序依次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1,本草纲目的例子,我的理解是,“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茶叶能降火,所以茶有很多功效,是“万病之药”。上火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比较神秘且不能被定量的一个概念。为此我去查了一下中医对于火的描述。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关于热(火)邪的记载:凡致病具有燔灼、炎上、急迫基本特性的外邪,称为热(火)邪。热邪,又称温邪、温热之邪。热之极则为火。温、热、火邪三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热(火)邪只是中医学中致病“六淫”中的“一淫”。“六淫”中其他的致病因素还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和“燥邪”[6]。茶叶能不能降火我不知道,不过就算能降火,那么茶叶是否也能治疗其余“五淫”引起的疾病呢?

2,日本荣西法师的例子也涉及树立无关权威。我们知道,哪怕是在当代,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快的。一名老医学专家的个人观点如果没有经得住同行审评,也是不能被科学界所认可的。日本荣西法师虽然有名,但是他个人对茶叶能够延长寿命的观点,也仅仅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因为他有名,就用他说的话来论证茶叶能够延长人们寿命。

3,欧洲人把茶叶当药的例子。我不否认茶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不能证明茶叶是“万病之药”,这过于夸大茶叶的功效。

【原文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出现了研究茶的高潮,因为日本科学家最早揭示了茶里面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的癌细胞活性。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林乾良教授总结了很多的文献,把茶的传统功效归结为让人少睡、安神、明目等24项。从这些总结来看,茶真的可以预防治疗很多的疾病,这句话“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

【查证3】:

这段话其实已经不证自明了。林乾良教授总结了24项茶叶功效。我认为与其称“‘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这24项就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疾病了吗?我实在无法理解怎么就“非常正确”了,不如展开介绍林乾良教授总结的24项有限功效

【原文4】:

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像我们现在中外营养学家评的“十大健康长寿食品”、像中国的《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杂志都把茶作为最好的抗氧化食品或者营养食品去推荐。德国的《焦点》杂志把茶列为十大健康长寿食品。而且绿茶有神奇的功效,它能够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前列腺癌、能够减肥、能够燃烧脂肪。茶的这些功效在其他中外文献中都有论及。现在全世界对茶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茶跟健康的关系,从1985年到今天世界上有茶与健康关系的文献数量越来越多。1985年只要三五篇,到2005年就有500多篇,现在有1000多篇。这表明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关注茶的健康作用。

【查证4】:

这一段开头虽然说了“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但是下文的例子中没有一个是现代医学的相关的。中国的《大众医学》,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以及德国的《焦点》都不是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现代医学领域权威期刊。而且就算这些杂志的报道是可信的,他们也仅仅刊登了茶叶的有限功效,而并不是把茶叶报道为“万病之药”。比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报道了绿茶的抗氧化功效。德国的《焦点》杂志报道了长寿。《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就更有意思了。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当年同样被评为“十大健康食品”的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牛奶、酸奶;海鱼;番茄;黑木耳、松蘑等菌菇类;胡萝卜;荞麦(燕麦);禽蛋蛋白[7]都能被称为“万病之药”了?

原文段落最后提到了研究茶叶的论文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意识到,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研究领域的论文都会只增不减,研究茶叶的论文多了,并不代表茶叶就是“万病之药”。茶叶的功效是一个客观实在。有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这与发表论文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原文5】:

第二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下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它的功效成分很多,茶里面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对人体的身体功能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这个茶树长成以后,你把叶片采下来以后,可以作为一个药物去使用。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我们知道食品有六大营养素,现在有人把茶多酚提高到这个高度了,表示茶的功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大。现代医学有一个学说叫做“自由基病因学”,它可以解释“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

【查证5】:

“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如果王教授是写散文,我没意见。但如果是严肃的论证,这种“有人”实在太不严肃了,你至少应该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人吧?否则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某个茶叶厂的厂长呢?某人有比较新颖的观点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不管是谁提出的科学观点,都必须经过科学界的同行审评才能被广泛认可。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某一个国际权威机构和国家级组织把茶树叫做合成珍惜化合物的天然工厂,也没有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这怕只是“某人”的一厢情愿。

自由基病因学也检索不到,所有的词条均来自于王岳飞教授本人。因此,自由基病因学也并不是广泛认可的一个理论。只怕是故意创造听上去高大上的词汇提升所谓的可信度。

科学精神证据为王

其实这本书的第五、六、七章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论述。时间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写在最后,我觉得科普文不能因为读者是小白,就丢失了科学精神和论证的逻辑。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创作的科普文更应该摆事实讲证据,否则不仅起不到科普的效果,反而愚弄了大众,岂不贻笑大方。

参考信源: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8052/

[2]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0901ZJU181-1206695831

[3]林乾良.神农得茶之说不可信[J].中国茶叶,2013,35(06):37-38.

[4]陈椽.《“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J].农业考古,1994(04):187-189.

[5]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J].农业考古,1991(02):196-200.

[6]谢宁.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四版),2016,p190

[7]http://unn.peopledaily.com.cn/GB/14739/22118/2216932.html

适合雪天读的经典茶文化书籍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窗外寒风一夜,

小伙伴们准备好

迎接今冬的第一场雪了吗?


想在温暖的室内

煮一壶清茶

茶香飘满整个空间

连呼吸都晴朗

 

想在宁静的雪夜

就着小夜灯

读一本天马行空的书

我的宇宙里有万亩茶田

 

今日大雪

值冰封时节

念天寒地冻

读茶送暖


01

《寻访千利休》


“寻觅无心之美,点滴积累,始成静谧坚韧的一服茶。” 枯冷清寂并非寂茶的全部,勘破生死的圆融如意,才是永恒的美。

《寻访千利休》是山本兼一先生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用极其唯美的笔触,用清雅的文字,带领我们穿越数百年的时光,走进那一处庭院,那一方茶室,在千利休的理想中的寂茶里,寻觅无上的美的足迹;用极为巧妙的结构,渐渐显现出利休其人的轮廓,其经历的脉络,其思想的核心。


书中的千利休美而且前卫。茶禅一味,茶是形式,禅才是灵魂。



02

《大观茶论》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无可比拟。从这些茶书中,我们看到了宋人创造的复杂瑰丽的茶世界。论茶技、茶艺、茶道之余更透露着当时茶道的巅峰审美。全文短小精炼,书里详细描述了宋代鼎盛的饮茶之风,也展现了当时主流的茶道艺术。

一杯酒,一杯茶,

江山依旧在,皆归尘与土。

扫雪烹茶,红泥火炉,古茶之妙尽在浅浅的一杯。


03

《茶馆》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话剧中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人物的命运也暗示着当时社会的走向。


剧本中,旧时老北京茶馆独特的文化氛围跃然纸上。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然而同桌不同命,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茶不分贵贱,可这是个什么世道呢?



04

《茶叶大盗》


这是一部描写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雇员罗伯特·福钧在华经历的历史故事书,情节非常吸引人。写法像小说,将罗伯特·福钧个人的“冒险故事”讲述的异常精彩。罗伯特·福钧的故事核心是受东印度公司在利益和社会需求驱动的商业行为资助,凭借着自己的植物学才华和强烈兴趣在中国寻找优茶种的故事。


百年以降,茶叶是古老中国的经济支柱之一。福钧深入当时没有外国人涉及的中国茶区,学习中国茶叶的栽培、育种和制作,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从而改变了世界茶叶的格局。


本书格局略小却也具体而微,一系列微小的改变却能推动世界发展的进程。虽然距离树立的世界已经过去百余年,但书里描写的的商业斗争,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今天也依然适用。这也是从茶身上看到的另一种悲哀。


05

《茶,汤和好天气》


吃货福利,深夜报社,减肥杀手。


这是一本由很多篇名家写就的关于美食的散文合集。一份很小很小的食物,带来很多很多的安慰。


中国向来是“民以食为天”。这本美食散文集描写了大江南北的民间小食,让人一边看一边流口水。书中描写的民间小食贴近生活,这种深刻的美食记忆最为致命。尽管食物描绘很诱人,但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化、故乡、思念。


在教科书里让人背诵到厌倦的文字,也能如此有趣,它们饱含了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感悟,这些值得你聆听的喃喃细语,竟不是生涩难懂的道理,而是我们直面人生的力量。


若得浮生半日闲,便是人间好时候。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一壶好茶,一碗汤,在山中偷得半日的闲情逸致。



坐对尤宜雪煮茶

 

愿每个冬天

有茶陪伴

万山春意

绵绵于胸

《茶神传奇》读后:执着茶事的制茶工匠

  刚翻《茶神传奇》,原以为随便浏览一下即可。然,读完小说前面的序之后,我开始认真起来。读着读着,我被书中茶神张廷晖执着茶事的精神感染了。掩卷沉思,我又被《茶神传奇》一书无形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潜移默化了。

  我非常赞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在《茶神传奇》一书序中写到的那句话:“北苑,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茶神传奇》一书,志高先生围绕皇帝笔下的建州北苑御茶园这一特定地域为写作背景,写出了茶神张廷晖志存高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制茶工匠形象。作者把唐宋多位皇帝和数百位顶尖文化名人点赞北苑辉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张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读之,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作者对其家乡有着一种极高的文化自信和爱恋之情。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作者去发现、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来提振民众的自信心,以正能量去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

  茶神张廷晖,子承父业,开拓进取。933年,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于闽王,闽王封他为“阁门使”。在官方扶持下,张廷晖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蜡面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诸多贡献。宋咸平年间督造官茶的漕官褒念张公献山建园,制焙御茶功绩,奏请颁诏在御茶园内立庙祭祠张公。于是,朝廷加封已故百年的张廷晖为“美应侯”,赐匾额曰“恭利”,勅令建“恭利祠”祀之。后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封张廷晖妻范氏为“协济夫人”。然岁月无情,在历史的更迭中,张公形象在人们记忆里渐次模糊。吴志高先生倾三年心血,史海钩沉,民间采访,以时间为顺序,以同行打压、政局动荡、土匪侵扰及开拓茶叶贸易为焦点,以张公种茶焙茶讲茶售茶事迹为明线,以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为暗线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茶神的历史功绩。正如《茶神传奇》一书背面所言:“为利忙,为名忙,忙里偷闲情断北苑凤凰山,情燃烧,悲欢聚散人生路,有情有爱有担当,强欢成爱,爱过恨过,随缘了,伴平生;天下乱,黎民苦,夹缝求生半儒半商亦艰难,济苍生,铁蹄底下寻茶路,一芽一叶总关情,春来秋去,匠心独运,换来了,蜡茶香。”作者还运用想像和推理,演绎张公志存高远、执着茶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半儒半僧、半官半商和关爱茶农的形象,完成了这部长达近36万字的长篇小说——《茶神传奇》。

  传记文学注重求实的科学精神,她必须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虽然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茶神传奇》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是纯粹的人物传记。但志高先生却能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和写作的严谨性,在“虚”与“实”的处理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茶神传奇》极富知识性和故事性,极富历史感和时代感,是一部文学性和学术性并重的作品。书中人物塑造活灵活现,并将知识性与故事性融于一体,让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时空神游唐宋时期古建州美丽山川。正如《茶神传奇》一书背面文字所言:“如果你想了解华夏茶文化,你不能不了解北苑茶文化,因为北苑御茶园辉煌历史长达458年。《补茶经》:‘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如果你是爱茶人士,你不能不了解茶神张廷晖,因为茶人死后称之为神,有名有姓有号,有朝庭授勋,有皇帝敕令建祠,有庙宇留存,有民间祭祀膜拜,张公可谓是千千万万茶人之翘楚。”其实,我以为还应补上一句,“如果你想了解古建州文化,你不能不读《茶神传奇》,因为书中大量介绍了古建州的美丽山川、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及文化特质。”值得一提的是,也许志高先生擅长散文写作(2016年10月他曾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过散文随笔集《老调子.老故事》)。因此,作者在介绍古建州时,多以优美的散文笔调描述,给人以阅读散文体小说的独特美感。

  “北苑,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张公既是制茶工匠更是百姓心目中的茶神。志高先生以其敏锐的眼光,在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的次年将茶神张公事迹写成长篇历史小说,这对宣传中华茶文化和助推中国茶产业大有裨益。目前,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但愿《茶神传奇》一书能带给国内外读者更多的茶香。

  (作者为建瓯宣传部副部长,著有《神往建州》等。)

  来源:东南网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