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勐海县茶企

找到约653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以上内容转至勐海县茶业协会。


2020年10月22日,我们在考察南糯山之际,到勐海县城曾云荣家中,现场采访了曾老师,当时曾老师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身体虚弱,腿脚不灵便,还一直在咳嗽。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曾老师仍是强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感动之余,内疚万分。




 今天惊闻曾老师噩耗,不胜悲恸和惋惜,刚刚还在收听采访他的录音,呜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专家,天国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国不会寂寞,惟愿曾云荣老师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们采访曾云荣老师的部分内容:

作者:曾老师,您好,很荣幸来采访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荣:傣语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笋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产的竹笋招待傣王,傣王吃过后很满意,就用它来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树王,是您们最先发现的吗?

曾云荣:你说的是半坡老寨的开才家认养的2号树吧,是我们发现的,当时邹家驹、黄炳生一些专家还来鉴证,就住在山上,还搭了帐篷,记得他们还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为路比较难走,从寨子里到茶树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宽也就1公尺左右,当时他们提出来要修路,我说不能修,如果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进去,生态就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那么1号树又是哪一棵?它的树龄又是怎样鉴定的呢?

曾云荣:1号树呢,就是沙归捌玛茶厂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这棵树的树龄争议很大。因为1953年专家们最先发现这棵1号树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棵大茶树,就砍了一棵,经过数年轮测算出它的树龄为800年以上,再根据哈尼人父子连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种这棵茶树沙归,平均每一代按20岁估算,到当时正好是55代,作出1号树的树龄也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作者:曾老师当了30多年的茶办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勐海的茶资源。

曾云荣:我是1974年开始当的茶办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办主任。根据2008年的统计,勐海的茶资源共有24万多亩,现在已经有87.6万亩了。从1957年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根据当时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长蒋铨和勐海茶厂的厂长唐庆阳普查的古茶树资源,按每亩240株的密度统计,勐海的古茶园面积共有8.8万多亩,这个数据一直沿了好长时间。现在统计测量的勐海古茶园,共有4.8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在打洛曼夕到勐板这片,茶园跨度有几十公里,我估计至少也有1万亩。


作者:南糯山1号茶树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荣: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和人有关,虽然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为了延续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了水泥,在树下铺了水泥造成,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千家寨那棵2700年的茶树王,也有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观赏方便,把它围起来,还修建了石埂和石碑。当年为了保护这棵树让我发言,我就讲了南糯山1号茶树王的教训,说人为使用了水泥保护不当,才让它过早死去。为这个事云南省茶叶协会的邹家驹还发了文,质疑台湾茶商建亭立碑伤害了茶树,结果人家还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没有茶马古道?

曾云荣:有的,在从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洒方向,这条古道现在还可以走,它的历史很久了,可以说和南糯山得名的时期相同,因为当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从丫口老寨出发,有3个条路线:

一条是走嘎洒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条是从南拉、小乎拉到佛海,从佛海又分2条,1条经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条从打洛到景栋到缅甸仰光,从仰光一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尼泊尔最后到西藏;一边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是从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艺?

曾云荣:关键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玛的原料,采摘的时候必须用一芽一叶的半开叶,现在说南糯白毫是烘青绿茶,实际上还是用炒锅干燥的,应该属于炒青绿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机器做的还是手工做?

曾云荣:手工的,84年的时候我们用云南茶拿去评奖,因为是云南大叶种,苦涩味重都没有中奖,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为形状独特,被评了一个造型奖。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红茶是红碎茶还是红条茶?

曾云荣:红条茶。


作者:勐海这里有很多河流,有几条是从南糯山留下来的,由于这些河里的沙子闪闪发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白沙水,经过这种白沙水发酵的熟茶,滋味特别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曾云荣:这应该和勐海的地理特点有关,我怀疑南糯山上有矿石,才会形成这种白沙水,南糯山比较大的河就是流经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头寨那条河了,现在叫南糯河。

采访团队:今逸堂、企业外脑、新茶媒、勐海县茶业协会

记录、文字整理: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为了因茶致富的七彩梦想

  云南是我国大叶种茶主产区。茶业一直是该省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省内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南2020年春茶产销遭遇严峻挑战。为保护茶农利益、巩固脱贫成果,西双版纳等滇茶主产区政府联动企业,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力保少数民族茶农利益。

  茶商进不来,又遇人工荒

  茶叶,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据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76万亩、茶叶总产量43.1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全省共有茶农600万人,涉茶人口约1000万。

  其中,每年春茶的产量约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春茶采销状况,对产业全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西双版纳等主产区的春茶采收遭遇两大困难,即外地茶商不能进山收购,外地、外籍劳工无法上山务工。此外,云南省今年又遭遇罕见干旱天气,这也为春茶采收增添了难度。

  受这些因素影响,西双版纳州今年的春茶销量及茶农收入,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老班章、新班章、南糯山等地部分茶农的销售营收降幅,甚至达到50%以上。

  政、企同想办法,力保茶农收益。

  作为云南乃至全国代表性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双版纳118.8万的常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达78.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9%(2018年统计数据)。仅重点产区勐海县境内,就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等25个民族。

  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而言,茶叶一直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截至2019年,西双版纳州全州茶园总面积131.05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177亿元,从业人口36.2万人。勐海县茶产业综合产值55.94亿元,茶产业税收3.9亿元,占县级税收的41%。

  可以说,云南茶业发展的好不好,不仅关系着扶贫攻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也有着重要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组织茶农生产自救。州、县相关部门深入每一户茶农家了解用工需求,登记后逐一进行解决,调动、组织人力帮助茶农采摘,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在茶商短期内无法进山的情况下,带领茶农创新营销模式,接轨互联网时代,广泛使用“直播带货”等销售手段。勐海县常务副县长杨佛海化身主播,为勐海茶代言,帮助茶农、茶企解决卖茶难题。

  政府引导下,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与茶农共度时艰。

  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知名茶企之一。目前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厂区70余个茶叶初制所签订原料收购协议,辐射茶园面积10万余亩,带动茶农1000余户。

  今年,在自身经营亦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企业筹措近千万元资金,按照“只高不低”的价格原则,投入春茶收购中。

  在有“普洱第一村”之称的老班章村,哈尼族茶农李向荣告诉记者,2019年自家春茶销售量为200公斤,收入200万元左右。今年销量虽然下滑,但七彩云南的收购均价保持在12000元/公斤,保障了自己售茶的利润水平。  

  “从2007年落户西双版纳起,企业员工便和茶农摸爬滚打在一起。茶农既是合作伙伴,更像是兄弟姐妹。虽然企业自身因疫情面临经营压力,但我们还是决定尽全力保护好茶农的利益。”七彩云南品牌创始人、诺仕达集团党委书记任怀灿说。

  据了解,除保持收购价格不降,七彩云南还派驻专业人员,对茶农进行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的标准化技术指导,确保当季茶叶的品质安全,共同维护滇茶品牌形象。

  成就可喜,产业仍存短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其促动的消费升级,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近年来水涨船高。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少数民族茶农们通过种植茶叶,逐步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贫困过往,踏上幸福安定的小康之路。

  在勐海县新班章、老曼峨等村寨,十年前还是石棉瓦、木头盖的吊脚楼和泥土路。如今,在政策帮扶以及七彩云南等茶企带动下,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各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明亮洁净的别墅,很多人家购置的名牌汽车不止一台。不少茶农还在县城购买了住房或门面,子女在县城乃至省城昆明读书上学。

  据《2019年勐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勐海县累计实现2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出列,7278户2855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1%。“因茶致富”在这里已不是梦想,而是随处可见的现实。

  然而,成就喜人的同时,云南茶产业依然存在制约其未来发展的短板。

  首先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理念欠缺。茶叶加工同质化严重,仍以“饼、砖、沱”为主,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率低,在烘培、保健品等领域尚为空白,未能跟上现代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

  其次,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步伐滞后,行业监管、检测联动机制有待健全。部分茶区以及七彩云南等头部企业虽建立了古树茶标准、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但打造云茶品牌的支撑力依然不足。

  此外,产业基础性人才支撑不足。茶叶企业、初制所等专业技能工人占比小,专业大户、种植能手比重低。专业的营销人员亦严重缺乏。

  产业链现代化升级,锁牢致富成果

  作为第一产业中附加潜力值最高的品类,茶叶如何把握消费需求与营销方式的快速变化,完成从地方特产到高质量品牌的蜕变,成为全面小康后摆在云南茶产业面前的新课题,而西双版纳州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产业升级,需要科技作引领。西双版纳州近年来大力扶持茶叶研究机构,加强茶叶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应用研究,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做到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开发”,实现云茶资源的利益最大化。

  针对茶农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州、县政府近年来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合作,加强了对贫困群众种茶、制茶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升本地茶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目前,通过抓好茶叶绿色种植、加工,培训,仅勐海县就已有19545名茶农(其中建档立卡户5000余人)掌握了种茶、制茶的标准化技术。

  近年来,云南茶业加快了标准化进程。2019年,在产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七彩云南庆沣祥制定了行业首个古树茶标准,并为旗下普洱茶产品制订“身份ID”,即从采摘、加工、包装、储运、流通和销售所有环节实现信息透明化,向消费者提供“从茶山到茶杯”的全程追溯。这样一套数字可信体系,有力促进了云南普洱茶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提升产业品牌化程度上,当地政府积极拓展互联网等销售与传播新渠道,提高全国大众对普洱茶的正确认知;加强对普洱茶品质的管控,打好“生态、绿色、安全”三张牌,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新充老、恶意炒作等破坏和影响普洱茶形象的行为和企业;持续加强对普洱茶名优品牌的的支持力度,推进品牌建设。

  在发挥企业作用层面,政府鼓励茶企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当地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种茶贫困户增收脱贫。

  “全面小康后,我们企业将继续在政府引导下,保住致富成果,不倒退、不反复。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茶产业自身的品牌化发展,有赖于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采购总监李文顺说。

  在布朗山七彩云南有机茶庄园,来自红河、楚雄、普洱及西双版纳州本地贫困农民近180余人,定居并工作在这里。七彩云南不仅为茶农支付人均2000/月的稳定工资,每户还提供免费的独立住房。子女处于义务教育期的,按月给予定额生活费补助。庄园还聘用周边傣族村寨农户100余人参加茶叶精拣,带动了周边新班章、老曼峨等村寨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茶农迁徙、流动务工的后顾之忧,今年3月,由云南省光彩事业基金会与七彩云南品牌共同成立的“云南省光彩事业与诺仕达 七彩云南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在西双版纳勐海县设立首个“儿童之家”,旨在提升茶农子弟课余学习机会,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精准扶贫以来,仅勐海县茶企和合作社就开创务工岗位2.15万个,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612名,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全县120家茶企、合作社与5791户建档立卡户签订茶叶收购协议5940份,各茶业企业在贫困村收购茶叶1000万元以上,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

  (来源:人民网)

勐海茶企显担当 助推乡村振兴 增进民族团结进步

先进集体

No.1勐海七彩茶厂

勐海七彩茶厂领导班子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没有民族的团结、和谐社会、企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公司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要求全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公司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基础,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维护好边疆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动各族茶农增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公司应尽的责任和担当。公司每年采购茶叶原料近千吨,辐射于云南省境内偏远多民族山区、半山区优质原料。近年来,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帮助建档立卡90余户200余人实现脱贫,当前,公司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同时正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No.2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拥有集普洱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开发与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普洱茶完整产业链典范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中小型成长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西双版纳州优秀民营企业、勐海县茶产业突出贡献奖企业、勐海县规模以上企业。

公司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立足行业实施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参与民族村庄公共设施建设,融入地方民族生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发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进步。

No.3勐海晋德茶业有限公司

勐海晋德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公司目前生产总部在册职工91人,其中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职工56人。截至2020年底,晋德茶业先后与120余家茶叶初制所和原料采购点建立长期协议合作机制;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茶叶种植户1023余户,户均增收12000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80户,户均增收2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1227.6万元。公司被评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是勐海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结对帮扶企业。晋德茶业以创建“成为大家信任的百年茶企”为愿景,秉持“佰年勐海味、当代尚普茶”的品牌理念,致力于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产品。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勐海晋德茶业有限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定公司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和符合公司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工作机制,确定扶智政策。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扶贫帮困,制茶工艺培训,做到适才任用的政策。注重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员工,尊重民族员工的习俗,维护好少数民族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帮助民族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来源:勐海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找到约64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