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勐海县曼尾村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春天,穿行在古茶山

为了彰显勐海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及迷人的山水人文风情,勐海县茶业协会与勐海县作家协会联手协作,在勐海县茶业协会微信公众号开辟《勐海味》文学专栏,推送以勐海茶勐海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勐海味》杂志的创建筹备筛选优秀稿件,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展示平台, 为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金字招牌助力,为勐海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服务。

《勐海味》杂志征稿(文学专版3)

茶山行

文/生修

柔柔的春风

牵引桃花轻盈的脚步

吹醒茶山上的尖尖芽叶

携春光

走进哈尼人家

走进茶王栖息地

路边不知名的小花

趁着明媚的春日

绽放迷人的微笑

远眺山涧流动的青翠

聆听林间鸟儿地鸣唱

幸福盈满怀

穿行在古茶山

置身一株株盎然绿意间

仰望风雨八百年的茶王树

心底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恩赐

更对茶山的守望者

油然而生敬佩感

正遐想

悠扬的歌声传来

循声而去

只见采茶姑娘

指尖灵动

片片嫩芽舞进了背箩

夕阳西下

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

茶香

越过山峦

穿过山谷

飘进心里

入夜

围炉烹茶

安享岁月的清欢

啜饮香茗

涤荡静心

展望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生修,女,哈尼族,教师,勐海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茶乡文学》公众号主编。喜欢旅游,喜欢音乐,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喜欢写心情随笔。她希望每个人的心中装满阳光、馨香、明媚与清欢,用一颗赤诚温良的心,在美好岁月中且歌且行。

南糯山采茶听歌

文/ 门 图

在家的日子,每每有空闲 ,总爱端一杯带把茶杯,静静地斜靠在露天院子里的藤椅上,看远方天空中盘旋低飞的燕子,西边天空里游荡飘逸的云彩,欣赏近旁的红花绿树在习习微风中婆娑摇摆,蜂蝶在满园菜花中翩跹飞舞,杯中的茶叶在沸水中翻滚、舒展。

这茶是今年阳春3月我与爱人小青在南糯山采的,乍寒还暖的冬晨饮一杯春茶,心里就像茶水一般温暖,思绪像杯中的茶叶活跃起来……

进入阳春3月,具有普洱茶第一县美誉的勐海县各大茶山相继迎来春茶旺季。在亲戚加9年同窗明得同学几次三番的邀请下,在一个风清气爽的早晨我携爱妻来到南糯山,走进当地一个名叫LoganqPuma即石头老寨,走进明德同学家位于寨头偏西北方向的一座茶山。

这是一片樟脑、多衣等乡土树种与茶树混生的复合型茶园。明得告诉我,她们家一共有7块茶地,总面积大约100亩。现在我们脚下的这块茶地是南糯山先民搓捌开垦的,所以叫搓捌茶乡,包产到户时,明得家在这里分得了10余亩。这块茶地树龄超过百年,未曾修剪的茶树已高达数米,部分茶树则被台刈过,明得说修剪过高的茶枝便于采摘,也有利于长逢,提高产量。

明得吩咐我们夫妇专拣大树茶摘,说大茶树的芽头长且粗,好摘。我们是6年小学3年附设初中一共9年同窗同学,也是相隔才几代的标神阿谷(同姓)家族亲戚,彼此间用不着太多的客气。

在同学中,明德是最有天赋的歌手之一,喜欢唱歌,爱好舞蹈,热爱民族文化。她常年生活在农村,也曾担任过南糯山村委会妇女主任,长年累月参与各种各样节庆和红白喜事活动,经历见证了很多文化习俗和礼仪。我这次来南糯山,不仅为了求得一份慕名已久的南糯山茶,更主要的是想听她唱老歌和山歌,以便为年后计划编著的《西双版纳哈尼族民歌精选》作准备。

明得没让我失望,为我们唱了一首又一首:

毛主席,住北京

伟名传四方……

北京来电报

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

神州哀鸣震山谷

人民悲泪如江水……

毛主席去世时,我们还在读初二,这首不知谁人创作的悼歌在当时哈尼族中颇为流行。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仍旧隐约记得歌词大意,明得却能一句不漏地演唱。

同学相见,聊得最多的是当年的趣闻轶事,最想唱的也是学生时代学唱的歌曲,寂静的茶山上,不时响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军港之夜》等男女合唱声……

搓捌茶山分布着几十户人家的茶地,茶山无遮无掩,视野宽阔。时值春茶旺季,前来看样茶订货的客户多,来帮忙摘茶的也多。今天来采茶的,除了我们俩口子,明得当天还请了曼尾村的8个傣族老庚来帮工,与明得茶地相邻的人家,也请了不少人来帮忙。我非常佩服明得的记忆,几十年前学唱的老歌、红歌能够一字不漏地演唱,更羡慕她能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出口成章,40年前的老同学,眼前的茶山,以及帮忙采茶的傣族朋友均成了她的创作对象,成了她即兴创作和演唱的对象:

我们本是一蓬竹里的两桩笋

长大成竹各为其用

我俩本是9年同窗同学

如今各在一方谋生活……

改革开放政策好

人民生活有改善

微信群里常聊天

同学情意记心间……

我妻子是典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杂交的混血儿,会讲一口流利的汉族母亲的母语汉语,亦会说拉祜族父亲的母语拉祜话,还会听说几句自己丈夫的母语哈尼话,但听哈尼山歌却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好奇的她不时催我翻译讲解。

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但在南糯山,能歌善唱的哈尼人往往是一边尽情欢歌娱乐,一边辛勤劳作,歌者,不因唱歌停止采茶,听者,不因听歌而分心。歌唱得越起劲,活儿干得越欢乐。此歌唱罢,那歌又起,一人领唱,众人应合,歌儿犹如茶叶多,歌满山坡茶满箩。

请听:

勐海是个好地方

民族团结如一家

南糯山茶发得多

傣族老庚来帮忙

哈尼傣家胜兄弟

互助互利谋发展

同心协力奔小康

幸福生活甜如蜜

歌声在茶林中飘荡,时针在歌声里奔走,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西斜。我们相约着在地头一阴凉处,席地坐在厚厚的枯树叶上,翻出背箩里的矿泉水、糯米饭、猪肉干巴、豆豉、腌菜,这是野外作业者最简便和实用的午饭。

原打算吃好午饭收工回家,明得不允。在她再三挽留下,我们又采了一个多钟头,直到太阳偏西,明得才打电话叫她儿子开车来茶山接我们。在明得家,我把我们夫妻采的茶叶装筐上称,目的是检验自己的劳动效率,结果显示鲜叶净重15公斤。明得执意让我们把全部带走,为此母子俩还忙碌了半天,帮我们炒茶、揉茶、凉茶,所有的工序都完成了,明得才放心地把满满一袋茶交给我。

“做好了,”明得说,“拿回去晒干就可以了。”

此时天色渐晚,我们谢绝主人家盛情的挽留,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驱车返回勐海……

今天,在这个初冬时节,我又一次喝着南糯山的春茶,想起在南糯山采茶听歌的情景,心里暖呼呼的。这春茶足够我们家喝一个冬天,我相信今年的冬天一定不会那么寒冷!

作者简介

门图,西双版纳本土哈尼族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坚持利用业余从事新闻和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央、省、州各级报刊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等文章3000余篇,出版文化、文学专著8部。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双版州文联委员、西双版纳州作协理事、勐海县文联副主席、勐海县作家协会主席、勐海县哈尼族学会副会长。

来源:勐海县茶业协会订阅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水河寨、大小巴拉寨

南糯山十二寨中,向阳寨、半坡新寨、姑娘寨、石头老寨、石头新寨、多依寨、丫口老寨、丫口新寨、半坡老寨9个寨子较为集中,都是由姑娘寨分出的寨子再先后建的寨,到这些寨子无一例外都是先从214国道边的南糯山大门(龙巴门)进入。水河寨、大巴拉寨和小巴拉寨这3个寨子却分隔在外,其中水河寨虽然也是从姑娘寨分出建的寨,但水河寨的龙巴门却设在214国道往勐海方向距离南糯山大门2.7公里的地方;大巴拉寨的龙巴门则继续往勐海方向距南糯山大门8.6公里的地方;至于小巴拉寨,则从大巴拉寨旁的一个路口进入上山要行3.2公里。



南糯山第十寨:水河寨

水河寨的龙巴门,在214国道路边,海拔1221m

水河寨是1951年直接从姑娘寨迁出建寨的,2001年2月,水河寨从建寨时的寨址搬迁到现址。

从水河寨分出立寨的有通达村、南河村、连山村。

南河村于1993年从水河寨分出建寨。

通达村于1994年从水河寨分出建寨。

连山村于2000年12月从水河寨分出建寨。



水河寨的寨子较为分散,大部分隐现在深山密林中




水河寨也有大茶树,不过比较分散,也有直接圈在农户的院落之中 编辑




水河寨茶树下的深层土质,也是南糯山典型的红壤

南糯山第十一寨:大巴拉寨

大巴拉寨的龙巴门





在南糯山现有31个村寨中,大巴拉寨是于1958年从勐海区曼尾乡划归南糯山的,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分为“吉维”(Jaiq hhyuvq)和“吉座”(Jaiq jaol)两大支系,大巴拉寨是南糯山惟一的“吉座”支系。

大巴拉寨周围开辟了大量的台地茶园




大巴拉寨茶树下的红壤

南糯山第十二寨:小巴拉寨

小巴拉寨是南糯山十二寨中,唯一没有铺水泥路面的寨子



小巴拉寨在哪里?几乎没有人去过,我们只知道大概方向,从大巴拉寨进来,一路上没有任何标识牌,只有边走边问,这条路泥泞崎岖的山路,尤其难走,不由得让人想起六年前去冰岛、老班章的那些烂路。

一路上逢人就问,最后还是迷路了,没办法,只好找了个向导



在向导的带领下,终于见到小巴拉寨的真面目,但这个寨子没有僾尼族的龙巴门,好在有一个勐海县生态公益林管护区的宣传牌,我们只有勉强把它当作小巴拉寨的标识牌了。

小巴拉寨,海拔1239m



小巴拉寨是南糯山唯一的拉祜族寨子,“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时,从苏湖南拉寨(Naq Lal Meq seq pu)游耕到现寨址,于1963年分出划归南糯山的。和哈尼族一样,拉祜族也是从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代羌人迁徙而来的一个古老民族,而南拉拉祜族寨的先民是100多年前从勐宋山游猎到南拉时定居的。





小巴拉寨子里,宁静安详,农户们大多身着汉装,在忙着晾晒稻谷




难得见到的拉祜族着装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了


小巴拉寨的族长扎朵尼



族长扎朵尼向我们介绍: 小巴拉寨从2014-2015年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现有20户人家,共83人,全是拉祜族,全寨只有5户人家有车,寨子中男姓都是“扎”,女姓则称“娜”,说话的口音和勐宋拉祜族不一样。

进来寨子的外面人很少,寨子的茶叶产量每年也只有400到500公斤,价格也不如南糯山其它寨子的高,全寨收入主要是种水稻。



小巴拉寨周边,也有一些大茶树,只是数量和树龄都不如和半坡寨、多依寨




小巴拉寨的土样,看上去沙土成分较高



自此,南糯山十二寨的初步寻访和分享暂告一个段落。

感谢南糯山各个寨子茶农的热情款待;

感谢《全球古茶第一村-南糯山》的作者,”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提出者,茶叶专家曾唯然先生的资料提供;

感谢勐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学会理事会成员,勐海县哈尼族学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曾任西双版纳《哈尼文化园》园长卓伍,勐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传承人,勐海县哈尼族学会副会长,南糯山哈尼文化传承学会会长,南糯山样姓家族族长阿途先生的鼎立相助。

特别感谢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为此次寻访考察提供的赞助以及今逸堂董事长熊传涛先生全程陪同。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寻访南糯山水系、水源、茶马古道以及各个寨子僾尼族的风土人情,并将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与关心南糯山,喜爱南糯山茶的朋友们分享。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关注新茶媒,为你详尽解读南糯山十二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向阳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新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姑娘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新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老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丫口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多依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老寨



普洱茶产地之江外六大茶山

巴达古茶山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l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l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l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发现树基部围1.5~2.5米的大理茶树16株,基部围0.6—0.8米的大理茶树密度为每公顷3~5株,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l910米。野生茶树群落对研究茶树生物基因演变、种质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分布曼迈、章朗寨和曼皮村委会曼帕勒寨村,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l580~l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l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其中,章朗布朗族村海拔100~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较好。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面积1096亩,平均密度为94株/亩,单产为15公斤/亩。寨里的老人讲.该寨是巴达地区最早建寨、最早修建上座部佛寺站的布朗族寨子,已有l100年的悠久历史。曼迈、曼帕勒两寨古茶园面积分别为836亩、230亩。平均密度为99株/亩。海拔在l500米.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片区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仅分布在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村民小组中,海拔l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3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有栽培型古茶园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O.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普洱茶,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布朗古茶山

布朗山乡是我国惟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o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l/5,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那里种茶。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布朗山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属普洱茶的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人多高.基围0.34~1.73米,叶脉对数10。20对。叶片长×宽在12.6~6.2~19.9~7.0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尖尾尖,叶基楔形。新班章李爱国家茶园的一株茶老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幅5.86x6.24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重1.6克,一芽三叶长10.1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8.4x6.8,叶脉对数19~2l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着一生状上斜,叶身平,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属苦茶变种的树形特征:乔木型,树高5、6米,树基围1.47~1.76米,树幅4.1×4.7×5.25x4.55米间,叶色深绿,叶片光泽性和隆起度强,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当地称苦茶。曼糯寨岩书叫家的一株茶树基围1.76米,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在离基部0.36米处有2叉分枝。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长8.5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3.4×5.9,叶脉18~2l对,叶形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片着生状下垂,叶身内折,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园。新、老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是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即为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其中,老班章寨4490亩,新班章1380亩),树龄200多年。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古茶园主要是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海拔l’700~1800米,土壤为黄棕壤,部分地段为黄壤。平均密度为125株/亩,平均单产20公斤/亩。班章古茶山的古茶树茶以“香气高,茶气重”而驰名,晒青毛茶价格比其他茶山同等茶高出50%及数倍,深受我国沿海和港台地区普洱茶消费者喜爱。

老曼娥布朗族村古茶园面积3205亩,分布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古茶园平均密度为103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现保存有古茶园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20~60厘米之间,树高3—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此外,曼糯、帕点、曼新龙等寨的风景林中,也有古茶树零星分布。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落镇,东北连勐混镇。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米~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全乡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县最为地广人稀的一个边境民族乡。乡镇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勐海县城91公里。布朗山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全乡有53个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和汉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的一支,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布朗族迁到布朗山的历史已有1000年。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中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之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在200多年。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园720亩,新班章也有新茶园320亩。

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沦为傣族土司的奴隶,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龙古茶园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龙后所种植,现存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0.6米之间,树高3米~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景迈古茶山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境内,距澜沧县城70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市120公里。古茶园山脉呈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现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积1万余亩。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驯化、栽培,据布朗族有关傣文史料和芒景布朗族佛寺木塔石碑记载,古茶园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傣历57年(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关于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由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首领哎冷,他勇谋善战、力大无比,还极富有爱民心,在部落中非常有威望,曾率领同胞多次迁徒,最后定居在芒景的山头上。后来哎冷的杰出才能被景洪傣王发现,为防止他的兵马骚扰,傣王把自已的第七个女儿配给他,哎冷从此被封为“叭哎冷”(传说中的首领官职)。景洪傣王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七位女婿中的执政能力,以便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于是便在七位女婿中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活动。哎冷以他出类拔萃的本领赢得了傣王的赏识,但却遭到其他几个女婿的谋害而不幸身亡。叭哎冷的死给布朗族部落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使景洪傣王失去一位得力的将领。哎冷死后不久化灵魂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头,他看着自已悲痛欲绝的妻子儿女和部落百姓十分难过,为了给活着的人及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托梦给他生前的官员角天露说:“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又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还说,如果以后天下发生战争,他都会保佑部落的人平安无事。从此以后,景迈、芒景一带便长出了连片的茶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发展成为万亩规模。

孔明山,它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内最高的山,也是景迈和芒景两个村的分界山。关于孔明山的由来,有这样的一则传说:传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率部南征,宿营景迈,众将士因水土不服,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无法征战,随军医师无法医治,孔明也一筹莫展,此时有位布朗族长拿着一把树叶(即茶叶)对孔明说:“只要用此药煎服,病可痊愈”,经给证,果然而有良效。诸葛亮征战胜利后,亲自率将士上山采集茶苗,分发给百姓种植,野生型茶叶便成了人工栽培型茶叶,而诸葛亮采集茶叶的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为“孔明山”并流传达至今。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是它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种植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景迈、芒景千年迈亩古茶园让你置身于绿色世界怀抱,聆听着百鸟啼鸣,享受着丰收喜悦,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这就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神奇所在。

勐宋古茶山

终年云蒸雾罩的勐宋古茶山,犹如披着青绿纱巾的候尼仙子,若隐若现,在朝阳照映下,终于露出了清雅迷人的风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生活。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树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外界重新发现、加以利用的,这里的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为特点。

勐宋东与景洪接壤,南连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连勐阿。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

勐宋古茶山古茶园分布较广,古茶园3800亩。树龄在100-300年之间,树型小乔木,茶园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测红毛树、染饭花等。茶树树龄500-700年之间古茶树大都寄生苔藓、地衣、石斛等林阴植物,许多古茶树老态龙钟。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红毛树、洗碗叶、飞机器草等。树龄在200-400年之间古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染饭花、飞机草等。主要加工晒青、烘青茶,所产竹筒茶品质佳,声名远扬。

勐龙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树植株主要有: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x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o.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x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同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x5.4厘米,叶脉8-10对,叶而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rle[islsvarassalnlca),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捌高6米,树幅5.2x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叫—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lsvarassalnlca),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景洪古茶区古茶树资源除植茶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攸乐、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纳乡镇山区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南峤古茶山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坝中是万顷优质的稻田,而平坝四周和坝中低矮的山丘上,则是连片种植达万亩的新式茶园。勐遮是傣语地名,意为湖水浸泡过的干坝,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波光粼粼,景象万千。明隆庆四年(1570)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以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为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南峤(如今名为勐遮)是享有盛誉的普洱茶源头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原南峤县),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峤(勐遮)地理环境

南峤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

南峤(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南峤(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南峤(勐遮)的历史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据史料记载,满清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峤)、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古茶树分布

南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茶树树龄估测在100~200年之间。

南峤普洱茶特点

南峤古茶山茶树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上扬,入口甜,生津快,满口生香。

南糯山古茶山

具有l700多年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糯山平均海拔l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一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l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侵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儇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儇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I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业试验场”,从省内外聘请一批技术人员,开展种茶、制茶试验,设立南糯山种茶场、制茶厂,新辟茶园1100亩,在云南首次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普洱茶,销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当地侵尼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使儇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办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2004.年,南糯山村茶叶产量达800多吨,成为云南第一产茶大村,南糯山侵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儇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发现了一株古老、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米,树冠直径9.35米,主干基部直径76厘米,胸径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南糯山古茶山包括南糯山、帕沙两个村委会的古茶树分布区域。其中,南糯山村委会辖23寨562户总人口4632人,哈尼族为主体民族;拥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为169株,亩。帕沙村委会由5个哈尼族自然寨组成。人口1844人,古老茶园面积3000亩.茶树树龄在200~500年之间,茶园密度为125株/亩。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山儇尼茶民在长期的生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

代表性植株有:半坡老寨茶树l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9米,基部围16l厘米,主干胸围147厘米;半坡新寨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0米,基部围170厘米;帕沙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7.1米,基部围197厘米,主干胸围192厘米;以及帕沙茶树2号,等等。种属均为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