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玫瑰茉莉茶的作用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武夷岩茶的“香”从哪里来

与茶友聊天,他疑惑:喝来喝去还是武夷岩茶能喝的住,岩茶的这些香气,是怎么来的?是天然的吗?

岩茶的香气,当然是天然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两个词语来表现岩茶:“岩骨花香”和“枞味”。岩骨:武夷山的土地味;花香: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工艺香。所以武夷山原产地,利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制作的岩茶,都具有岩韵。只是根据山场和工艺的不同,岩韵的表现也有深浅之别。

这“丛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


是由于悠悠岁月,茶树叶片气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灵气,特别当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芽叶气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茶叶植被生态气息明显,如绿竹的竹叶香、苔藓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现桂花、梅花或别的野生树木的芳香气息。



茶叶,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芳香物质

茶树鲜叶中主要存在以苯甲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Ⅰ, Ⅱ, Ⅲ ) 、 水杨酸甲酯、 橙花醇、 香叶醇、 橙花叔醇等为配基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我们查一下资料可以发现,茶树鲜叶中含有的上述香气物质,所对应的香气类型,包括果香、花香、干果香三大类:


我们将不同的香型对应不同的香气。

一、果香

苯甲醇(苹果香)

二、花香

苯艺醇(玫瑰香)

芳樟醇(百合或玉兰香)

橙花叔醇(花木香)

橙花醇(玫瑰香)

香叶醇(玫瑰香)

三、干果香

茉莉内酯、茶螺酮及其他内酯类(栗实、干果类香型)

而岩茶香气的表现,主要是受品种影响,由DNA直接决定

如我们喝到的肉桂,它除去常见的花香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桂皮香出现。

水仙茶,它会有独特的兰花香,具有高识别度。

而白鸡冠和铁罗汉,又会拥有独特的药香。且二者的药香,还有所差异。

白鸡冠的药香,是藤蔓类的香气,像鸳鸯藤这类的香气。

至于铁罗汉的香气,则是根茎类的气味,似葛根、连翘、防风。

这些神秘的香气基因,自岩茶出生之日就已经书写好。



岩茶香型,受工艺影响

由上文可知,一款岩茶要得到花香容易,但要得到果香,却不易。

茶青内在的果香物质,太少。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工艺来实现。

如我们之前喝到的蜜桃香(水蜜桃香肉桂),它就是通过工艺促进水蜜桃香的形成。

重发酵,可使茶叶中的芳香物质重组,形成新的香气物质,从而出现独特的水蜜桃香。

同时,岩茶中的香气呈现,还会受焙火温度影响。

茶叶中的这些芳香物质,沸点高低不同。

一款岩茶在没有焙火前,多以清爽清香型为主,甚至还有的像是青草的香气。这是因为茶青里含有丰富顺-3-己烯-l-醇及其酯类,所以闻着总是比较青的气味。

通过焙火的手段,我们还可以实现提纯,如我们想要祛除青气,那就稍微提高焙火的温度,使这些香气物质蒸发,留下令人舒服的香气。

在保存到位的前提下,焙火温度越高,越不容易闻到青气。

同时,焙火温度高的岩茶,往往花香类型会比低温焙茶更少。

如同样是肉桂,我们喝中轻火的,它会带有明显的花香,似栀子花,又似桂花,甜蜜而馥郁。

但喝中足火的肉桂,花香类型明显就少了很多,整体闻着更加地沉稳,木质感更强烈。

这,就是工艺对香气的影响。


岩茶香气物质,受山场环境影响

此外,岩茶的生长环境(称之为山场),也会影响茶树的香气。

山场对茶树香气的影响,主要是有: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土壤等。

比如有的山场,海拔较高,它的香气物质往往会更加地清晰、明显。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报高,气温低,前期茶树生长较为缓慢,有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

高山海拔地区,容易形成水雾,阳光透过这些水雾,会以漫射光的形式作用于茶叶上,这种漫射光,也容易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

相同海拔下,不同山场的地貌,也会影响茶叶香气。


例如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庄乡的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又有别于其他产区的老丛水仙,当地是一个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处有1300m),当地戏称其环境是“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意思山顶、山腰有众多野生树木,竹林茂密,山脚下水流潺潺,中年云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

故吴三地的地域气候植被生态环境是水仙茶树绝佳的栖息地,调查吴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质肥厚从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饼肥的),也从不整枝修剪,顺其自然生长。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茶客会说“这款岩茶有山场气”,山场对一款茶的香气影响,由浅入深,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最后如火山岩一般,喷薄而出。



由此可见,能影响岩茶的香气因素不在少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岩茶的这些香气,是天然自带,毋庸置疑。

岩茶,正因为这些香气物质的存在,丰富不同人群的喝茶需求。

有的茶友,偏爱黄观音观音之韵的透天香。

有的茶友,钟爱水仙悠长的兰花香。

有的茶友,对辛辣感强烈的桂皮香情有独钟。

……

不论你喜欢哪一种香气,总能在岩茶中寻得。

惊呆!原来这才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因

经常喝茶的人,想必对“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并不会陌生,但海拔高的地方就能出好茶?这说法又是否靠谱呢?

理性看待“高山云雾出好茶”,其实说的是好的地理环境和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好茶的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来分析一下里面的科学依据:



-海拔高,内含物质丰富-


科学研究表明,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海拔每提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5℃。气温低,意味着茶树的生长较慢,生长出的茶叶内质也更丰富。其中内含的酚类物质和有机物累积含量会更高。


其次,茶叶中不少芳香物质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些香型物质,会在茶叶制造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芬芳的香味。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形成茉莉香,沉香醇形成玉兰香……



-高山土壤肥沃-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香气高扬,滋味鲜爽。



以云南易武茶区为例,该地区的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符合茶树喜酸的特性。


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一般都生长在高山密林中,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云雾弥漫,辐射优,光照好-


说到光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到“赤橙黄绿青蓝紫”。殊不知,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茶树,会使得茶树形成不同的内含物质。高海拔山区云雾弥漫,茶树接受日光辐射和光线的质量与平地不同。


太阳光质与茶叶品质的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光利于茶多酚形成,而蓝紫光则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长波光受云雾阻挡在云层被反射,以蓝紫光为主的短波光穿透力强,这也是高山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多,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涩味主要原因。



另外,云雾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大,茶芽叶不易老化,持嫩性好,叶质肥壮而柔嫩,口感滋味更好,冲泡后的叶底也会更美观。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加快茶树自身营养物的体内循环,促进茶树生长。


高山地区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的光合能力强,合成物质多。夜晚气温较低,茶叶背面呼吸气孔关闭,茶树的呼吸作用随之放缓。由于呼吸消耗减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而使得高山茶内含物质更加丰富。



-高山地区,生态平衡-


高山地区,人迹罕至,空气质量良好,几乎没有污染。古树历经百年,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凭借自身的抵御能力,少有病虫害的干扰。很多茶园从不喷施农药,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几乎没有。



以上,就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道理。同时,从前面的阐述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对于出产好茶而言,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山不在高,云雾很重要。

来源:网络

本文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全面解析六大茶系及茶的类别

从任意一棵茶树上采摘的鲜叶,可以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任何一类成品茶。然而,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决定了不同品种的茶树最适合制成的成茶品类。


在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茶的加工利用过程中,茶叶加工工艺不断得以完善和改良,茶叶种类不断发展和丰富。

 

趣谈各大茶类的发明史

绿茶是加工历史最长的茶,明代以前的茶叶,都是绿茶。其他五大茶类的加工历史较短,诞生于明清时期。究其诞生缘由,都源于美丽的错误。

黄茶是绿茶杀青之后,没来得及摊晾,闷黄了;

红茶是茶青没有及时摊晾,自动发酵,叶片发红,最后成为红叶红汤的红茶;

白茶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被遗忘,萎凋时间过长,保持了茶叶最简单的加工方式;

乌龙茶是由于做茶的时候不专心,采完茶背着装茶青的“背篓”追兔子,叶片的碰撞,产生芳香物质,加工成茶后,成了乌龙茶;

黑茶是成茶叶制成之后,保管不当,茶叶受潮,产生深度发酵,最后成为黑茶。


茶学界在各种茶类制法的基础上结合其品质特征,将传统中国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基础分类

按照茶叶初加工工艺不同,以及加工过程中,茶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程度的不同,将茶叶分为六大基本类型,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

绿茶基本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产绿茶。我国绿茶品种繁多,居世界首位,每年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的70%。

 

按初制加工过程的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绿茶可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

 

1)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唐、宋时盛行的制法,用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如玉露、煎茶等。基本工艺是:蒸青、冷却、粗揉、中揉、精揉、烘干。

 

用蒸青机,通过100℃的蒸汽,使鲜叶的叶温在30秒内达到95℃以上,鲜叶中的酶活性迅速受热钝化,从而固定了蒸青叶的绿色。

 

特点是: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香清味醇。

 

据考证,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忒禅师到浙江径山寺研究佛法。当时径山寺盛行围坐品茶研讨佛经,常举行“茶宴”,饮的是经蒸碾焙干研成末的“抹茶”,茶叶清醇。


大忒禅师回国后,将径山寺“茶宴”和“抹茶”制法传至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

 

2)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产生于明代。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形状特点,可分为长炒青(眉茶)、圆炒青(珠茶),扁炒青(细嫩炒青) 3类。代表性的名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

 


3)烘青绿茶

主产于安徽、福建、浙江三省。高档烘青直接饮用,其大部分用来窨制花茶。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干茶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代表性的名茶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4)晒青绿茶

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和陕西,是压制紧压茶的原料,最后一道工序是晒干。代表性的名茶有滇青绿茶。绿茶品质特征是:香高味醇,清汤绿叶,汤色清澈明亮,呈淡黄微绿色。滋味讲究高醇。绿茶以春茶最好,夏茶最差。

 


绿茶的绿色由叶绿素决定。叶绿素是脂溶物质,在茶汤中只有少量悬浮颗粒,鲜叶经热处理后,叶中所含活性物质受热而被破坏,活性被抑制,阻止了各种化学成分由活性物质的催化而引起的变化,使叶绿素在鲜叶中固定下来,这样制成的茶就称为绿茶。

 

绿茶茶汤呈淡黄微绿的色泽主要是黄酮类物质及轻度氧化形成的有色物质。


 



红茶


红茶为全发酵茶,基本制作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在制茶过程中,以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变红而形成了红茶。最早出现的红茶是清代创始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

 

在国际市场上,红茶贸易量占世界茶叶总贸易量的90%以上。根据红茶的外形形状,可分为条红茶(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条红茶主产于福建、安徽、云南、江西。

 


条红茶具有条索紧细,匀齐清秀,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甘甜,汤色、叶底红亮的品质特点。松烟小种有特殊松烟味。红碎茶主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产地不同,滋味各异。

 

红茶品质特点是: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带甜,滋味浓郁鲜爽,红汤红叶。茶叶中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红色氧化聚合物——茶红素,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的鲜明特点。

 



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青茶)为半发酵茶,基本制作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和干燥,是介于绿茶(不发酵)与红茶(全发酵)之间的一类茶叶。冲泡后有一股“如梅似兰”的幽香,无红茶之涩、绿茶之苦。


 


乌龙茶出现在清代初年,创制地点在福建。按产地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几种类型。

(1)闽北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代表性的名茶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等。

(2)闽南乌龙茶。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铁观音、黄金桂等产于这一带。

(3)广东乌龙。主要产于广东潮州、饶平一带。如凤凰单枞。

(4)台湾乌龙。主产于台湾。因发酵不同分台湾乌龙和台湾包种等。

 

乌龙茶品质特点是:汤色黄红,香气浓醇而馥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边缘呈红褐色,中间部分淡绿色,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

 



黄茶


黄茶属微发酵茶类,基本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最早出现在明代,在炒制绿茶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误,或杀青时间过长,或杀青没及时摊晾,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汤黄叶,这样就出现了茶的一个品类——黄茶。



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闷黄分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湿坯闷黄是将杀青叶或经热揉后的揉捻叶进行堆闷,需7个小时。干坯闷黄是初烘后再进行装篮闷黄,需7天左右。



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

(1)黄大茶。主要包括产于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的“广东大叶青”。

(2)黄小茶。主要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3)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1芽1叶加工而成。主要有湖南岳阳洞庭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黄茶品质特点是:色黄、汤黄、叶底黄,滋味浓醇清爽,汤色橙黄明净,叶底嫩黄。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基本制作工艺为萎凋、晒干和烘干。传说咸丰、光绪年间被茶农偶尔发现。这种茶树嫩芽肥大、毫多,生晒制干,香、味俱佳。该茶主产于福建,云南、台湾也有少量生产。

 

白茶因采制原料不同,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

(1)芽类白茶称为银针。主要代表是“白毫银针”。

(2)叶类白茶主要有“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白茶品质特点是:茶芽完整,形态自然,白毫不脱,清淡回甘,香气清鲜,茶汤浅淡,滋味甘醇,毫香显露,汤色杏黄,持久耐泡。主要品尝毫香气。

 



黑茶


黑茶属后发酵茶,基本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渥堆是决定黑茶品质风格的关键。黑茶产量较大,仅次于绿茶、红茶,以边销为主,又称为“边销茶”。

 

黑茶制作始于明代中期。黑茶出现也是偶然的——在制作绿茶时,因叶量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于是便产生了黑茶。

 


黑茶的原料一般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墨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黑茶因产地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之分。黑茶压制的砖茶、饼茶、沱茶等紧压茶,是少数民族不可少的饮料,冲泡时最好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黑茶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粗,梗多,干茶褐色,汤色棕红,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醇厚回甘,陈香馥郁。有解毒、治痢疾、除瘴、降血脂、减肥、抑菌、暖胃、醒酒、助消化等功效。

 



再加工茶类


以基本茶类做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制成的产品称再加工茶类。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保健茶、萃取茶、果味茶、含茶饮料等。

 

花茶


用茶叶和香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称花茶。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有橙皮窨茶和莲花窨茶的记载。橙皮茶就是将橙皮切丝,将茶叶与其拌和后烘干。莲花茶是在太阳未出时,将茶叶放入莲花内,用麻绳略扎,一天一夜后将茶倒出烘干。但这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花茶,现代意义上的花茶创制于清朝顺康年间。据载,当时有一个闵徽州人,自娱自乐用兰花和茶叶放在一起窨制,取名兰花方片。经他的启发,后人竞相效仿,发展成了当今的一大茶类。

 


现在花茶的种类很多,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玫瑰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柚子花茶、桂花茶、栀子花茶、米兰花茶、树兰花茶等。一

 

般来讲,茉莉花茶都以烘青为主要原料,也有用龙井、乌龙窨制的,称为花龙井、茉莉乌龙。玫瑰花大都用来窨制红茶,桂花窨制绿茶、红茶、乌龙茶效果都很好。品饮花茶主要品香气的鲜灵度、香气的浓郁度、香气的纯度。

 


紧压茶


各种散茶经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称紧压茶。紧压茶分为:绿茶紧压茶、红茶紧压茶、乌龙紧压茶、黑茶紧压茶

 

三国张揖《广雅》中有“荆巴间采茶作饼”,是我国饼茶最早的记载。紧压茶主产于湘、鄂、川三省,黔、滇、桂也有少量生产。主销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饮料。

 


紧压茶原料较为粗老,在干燥前或后要渥堆,渥堆时间长达数月。压制时将茶叶蒸热,吸收水分,使原料软化,再装入模框内压制后退出模框进行烘干。模框是茶叶定型的关键,有砖形、碗形、饼形等。但不管紧压茶形状如何,要外形光洁,棱角分明,不龟裂。香气纯和、无青涩味、陈香浓郁、汤色棕褐者为上品。

 



保健茶——广义上的茶类


中国人对茶的定义很广泛,解渴的植物饮料,均可归入茶类。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殊人群,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称为保健功能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分为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等,但不以药品名称或类似药品名称命名。

 


保健茶是保健功能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菊花、苦丁、玫瑰花等植物都不是茶,但人们习惯上把能够饮用的这些植物也称为茶。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经过加工后可单独泡饮,也可调配一些茶叶,饮用能调节人体机能,起到预防和保健作用。

 

保健茶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最丰实也最简单实用的一部分。保健茶气味较淡,药性轻灵,服用简单、方便,或浓或淡也没有严格限制,而且没有副作用。



云南普洱茶文化——做有视角、有深度、有情怀、有温度的茶文化微信公众推广平台。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