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马连道南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北京马连道:从全国第二大茶叶市场,到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

皇城根儿下的胡同里,一光膀子的大爷坐在树荫下,左手拿着大蒲扇,右手端一搪瓷缸,里面泡着刚从马连道买回来的茉莉花茶,时不时闷上一大口,再“啐”地一声,把不小心喝嘴里的茶渣吐出来....

在走访北京马连道茶市的那几天,我时不时会构想起这样一幅颇有年代感的画面,实际上今日的京城已很难再有这样的风景,茶叶交易量已做到全国第二的马连道,也早已不是花茶的天下,而是各种茶类百花齐放的大观园。

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各大茶类一应俱全,大益、中茶、陈升号、勐库戎氏等普洱茶招牌时不时映入眼帘,各色茶馆、茶道、茶具店也散落各处,环境宽敞,气氛静逸,丝毫和之前走访过的各地茶城没什么区别。

只是,街边标识上的中英文对照似乎多了些,在茶城偶遇外国人的频率高了些,而这些细节,恰恰揭示了马连道当今的转型现状——从全国交易规模第二大茶叶批发市场,到首都的茶文化客厅,中国的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


老北京与茉莉花茶

要说老北京人爱喝什么茶,那一定非茉莉花茶莫属,在那个茶叶还属于稀罕物件的年代,茉莉花茶也是那种平常都舍不得喝,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舍得往杯子里放一点的好东西,

而偏爱茉莉花茶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就爱这股花香气的,有人说是当年的北京城几乎就只有这一种茶,没得挑没得选,有人说是因为这茶量大管饱,便宜实惠的。

在众多说法中,有一种说法的认可度比较高,那就是过去还没有南水北调和水库供水时,主要靠打井吃水,而北京地下水的水质非常硬,每次煮出来的白开水都能沉淀出一层厚厚的水垢,这种水很不适合用来冲泡名优绿茶,只有用香气浓郁的茉莉花茶,才能盖住茶汤的盐碱味。

而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茉莉花茶是北京人喝茶时绝对的消费主力,甚至一度占到了北京的茶类消费量的9成以上。直到今天,花茶类虽仍牢牢占据北京茶叶销量的冠军,但其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如今北京早已成为各大茶类,品牌茶企的必争之地,自然不会缺了各色茶类供应,其中最耀眼的那颗明珠,莫过于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

马连道茶叶市场位于北京西三环,其发展历程与芳村茶市较为相似,起初都是一片不起眼的城郊土路,因为道路两旁每年春夏都会开满马莲花,因而得名“马连道”,在建国至90年代以前,这里没有茶叶,只有一个广安火车货运站,和一片由简易房屋和泥泞道路构成的棚户区。

1984年6月,为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国务院批准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及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文件规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意味着国家逐渐放开了茶叶生产的自主经营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中茶司北京分公司茶叶加工厂更名为北京茶叶总公司(以下简称京茶司),肩负其市场经济下茶叶销售的重任,此时北京还少有南方产的茶类,于是一些闽商便来到京茶司推销茶叶,有些卖不出去的品种也不好再千里迢迢地带回去,就在附近支个路边摊就地便宜兜售,马连道茶叶市场就是这样慢慢发展起来的。


北京马连道茶市的成型

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地的茶叶自营出口权终于彻底放开了,各类民营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茶产业快速发展,作为茶叶消费的重要指标之一,专业茶城数量也开始剧增,而已经聚拢起人气的马连道,自然成了茶城落址的理想之地。

从1998年到2000年,北京第一家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京马茶城”、以江浙茶类为主的“京闽茶城”,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马连道茶城先后开业,在首都效应和规模效应下,马连道茶市的蛋糕越做越大,不仅京津冀辐射圈里的人都来这里买茶,全国各茶区的茶商也都往这里聚集。


在马连道走访市场时,陆离也听到了诸多以茶致富的故事,比如“有个给港台茶界提供茶具的南方商人来到马连道后,看到大家都在用玻璃罐头瓶或大搪瓷缸喝茶,一问才知道全国都没几家专业卖茶具的,于是便占据先机,专门搞茶具,后来发了大财”。

再比如“全国第一家做茶人服的”,“最早做茶叶电商的”,“专门做茶博馆文创事业的”,茶界知名品牌《品品香》、《满堂香》、《绿雪芽》等品牌,最早也是在马连道完成孵化后才逐渐走向全国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被誉为“京城茶叶第一街”、“中华茶业名牌街”的马连道茶叶市场,在300亩的占地范围内塞进了16座大小不一的茶城,三千多个茶店,共同创造出年均40亿的茶叶交易额,规模上位居全国第二,号称“南有芳村,北有马连道”。


那几年的马连道茶叶市场,就像茶类的一个练武台,率先登场的就是口感清香雅致,兰花韵味突出的铁观音,其一度将花茶的市场份额挤压至两成左右(2004年北京茶类销售中花茶占比降至62%,到2012年已降至24%),后来却因为新工艺而弄巧成拙,将在北茶叶市场拱手送人,而恢复了传统工艺的铁观音至今都尚未恢复元气。

那么,北京人是什么时候才认识普洱茶的呢?虽然普洱茶有着清朝贡茶的辉煌历史,但那是建立在其消脂解腻的功能性上,温饱不足的老百姓是无福消受的,而普洱茶真正进入北京大众视野,还要说普洱茶史以来最成功的那次营销活动——马帮进京。


马连道的茶之缘

2005年4月下旬,40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马锅头、120多匹马组成了6支马队,从云南思茅市出发,途径蜀,陕等地区近百座县市,徒步跋涉4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历时5个多月,最终与同行的市民一起浩浩荡荡进入京城。

到达北京后,策划方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近十场活动,在北京八大处公园和马连道茶缘茶城的展示区域,始终是人流不息,一夜之间,仿佛所有北京人都重新认识了普洱茶,马连道茶叶市场沿街的店铺旁也放上了普洱茶,这场成功的营销活动,也让名为“普洱茶都”的专业普洱茶城在马连道中心地段迅速落址。

然而,普洱茶都开业还没满一年,就遇到了2007年的普洱茶崩盘,在整个行业都遭受重创时,一座以销售普洱茶为主的茶城自然是无以为继,“普洱茶都”只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黯然退出了马连道,直到后来名山古树风潮兴起后,普洱茶才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归,如今也已在马连道站稳了脚跟。

不仅是茶类在马连道遇到过挫折,马连道茶叶市场也有隐忧与经营困难现象,比如几乎所有“一条街”式集中经营的茶城都会遇到的同质化竞争现象,随着市场增速的趋缓和茶商的不断入驻,供给大于需求使很多没有品牌的商家都打起了价格战,进一步加大了马连道茶市的运营压力。

而且,在电商、物流、移动支付这三板斧面前,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也显得力不从心,以前马连道茶市基本能覆盖整个华北地区,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家就可以下单购买茶叶,在本地的城市就有规模不小的茶城,这点对身在销区的马连道批发市场冲击尤为明显。

如果说以上还只是各地茶城都会面临的问题,那马连道还身负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转型。毕竟北京近些年来在积极开展城市重新定位,疏散非首都功能,这就意味这马连道如今引以为傲的“全国第二大茶叶交易市场”的身份和规模优势,可能也保不住了。


茶城内的生意稍显冷清

那么,生机在哪里呢?其实马连道所在的西城区政府早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将如今仍处于传统批发市场发展模式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定位成首都其中一个以茶为核心的“文化客厅”,并逐渐发展成中国的国际茶文化和交流中心。

而马连道近些年来也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早在2016年就已建成的全国第二大茶叶博物馆——北京茶叶博物馆(第一是杭州的中国茶博物馆),再比如像中印青年茶会、中国精品茶叶品鉴大赛、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等诸多世界性的茶文化活动。

在不远的未来,或许不会再有“北有马连道,南有芳村”的称呼,或许马连道里的茉莉花茶也会越来越少,甚至连批发市场的头衔都可能会丢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连道的逝去,而代表它已经完成了曾经的历史使命,祝愿马连道在国际茶文化中心的道路越走越好,成为中国茶的一大典范。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马连道突围!打造茶叶市场转型样板!

“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7月3日,由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式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西城分论坛在马连道第三街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举行。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仝海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数据赋能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会上,西城区发布了“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规划设计方案,对马连道街区进行城市更新,促进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吸引数据产业集聚。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将在推进数字产业化上持续发力,夯实街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满足数据产业应用需求的高性能通信网络,构建马连道新型智慧街区。未来将落地一批智库机构、一批创新中心、一批创新研究实验室、一批行业数据空间、一批登记和评估服务机构、一批“专精特新”数据企业,形成数据产业集聚优势与创新优势。

同时,还要加快打造“马连道国际数字会客厅”,搭建政府方、产权方、社会资本方共建的合作平台,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创新系统;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金融科技、数据交易等应用场景开展深度对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规划发布仪式。

此外,马连道街区也将发挥茶文化的品牌基础优势,运用数字经济赋能,通过“数字+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打造“国际数字茶博园”,擦亮马连道文化“名品牌”。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领域的创新融合,优化布局街区无人零售、智慧零售等新销售设施,实现与传统零售业的融合示范。搭建虚拟茶产品、数字茶游戏、虚拟人定制、茶文化IP特色主题的“茶宇宙”沉浸体验,带动马连道消费体验升级,推动马连道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构建智慧型、枢纽型、创业型、生态型、商业型“全功能链”特色街区。

北京茶业交易中心落户马连道,并将于今年底投入运行。此交易中心将在金融、信息、供应链等方面为茶商实现一站式线上交易。未来,西城区将以打造“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为抓手,促进数据与金融、茶文化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吸引优质数字经济企业落户马连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将马连道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街区,全力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北方茶叶市场晴雨表——马连道

说到中国的茶叶市场,“南有芳村、北有马连道”。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有着“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这里集中了10余个大型茶城、3000多家茶铺,不仅是北方销区茶叶市场的代表,也是中国茶叶品牌的集中展示平台。

马连道位于西二环广安门外,属西城区广外街道,以马连道路为中心,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东起莲花河,西至湾子街,北起广外大街,南至魏墙村。这里曾是金中都的皇城,附近的莲花池、莲花河、鱼藻池、丽泽门、天宁寺等地都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元明清,城市向东北迁移,马连道沦为荒野;建国前,多为菜地农田,点缀着零星村落,小马厂、达官营、甘石桥、湾子村等;解放初期,马连道大队归丰台区管辖;1960年马连道办事处划归原宣武区广外街道;随后,中央、市属单位在此开发建设,包括北京马连道粮库、市储运公司、市医药公司、国家气象局、市茶叶加工厂、市自来水公司、印刷物资储运公司等,共有粮食、百货、轻工材料等大型仓库32个。马连道开始因仓储而闻名,计划经济时代,从全国运往北京的物资,经广安门火车站的6条铁路直达各仓库区,然后再分销到北京的千家万户。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马连道的仓储功能慢慢衰退,原宣武区政府顺应时代,结合区域优势,引进了家乐福超市,建设马连道茶城,开发马连道茶叶一条街;2000年9月,“京城茶叶第一街”开街;2010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其“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

近年来,随着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作为首都核心区的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功能将调整为以茶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升级。

早在2022年7月,在北京马连道举办的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西城分论坛上,北京市西城区就发布了马连道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将重点打造数字化的马连道茶叶街,以突破线下批发市场的功能和格局。此次会议再次明确了马连道茶叶街的未来发展方向。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 马连道》新书发布,讲述一条茶街的故事与情怀

6月19日,“《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研讨暨马连道记忆”在北京马连道工作站举行。

活动现场

嘉宾在签名墙上签到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主任、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助理杨青,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张东,西城区商务局副局长赵晓波,西城区文旅局副局长古杨利,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产业促进处处长季海旭、北京日报副总编辑吴安平、中国农业出版社文艺文教出版分社社长刘宁波、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邵曙光、北京市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光丽、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郭玉琼等各级领导以及西城区相关部门人员、《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创作团队、编委会成员、新闻媒体等近百人出席会议。

现场嘉宾阅读《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


波澜壮阔四十载,茗香京城三十春。


自去年5月份以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茶马联姻30年,梳理马连道30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成果,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联合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纂的《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 历时一年在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一书通过宣传、报道马连道30位典型人物,树立马连道未来发展的标杆,深刻总结马连道过去30年的历程,组建马连道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为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方向。


活动由三大板块组成: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发布暨赠书仪式

马连道记忆

一条茶街的故事与情怀对话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发布暨赠书仪式现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主任、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助理杨青,中国农业出版社文艺文教出版分社社长刘宁波分别代表主创团队、西城区政府、出版社先后致辞,三家单位领导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书籍出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主任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致辞

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助理杨青致辞

中国农业出版社文艺文教出版分社社长刘宁波致辞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主任、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西城区区长助理杨青,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张东,中国农业出版社文艺文教出版分社社长刘宁波,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步艳梅为《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新书揭幕。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新书揭幕仪式

书中记录的30人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佼佼者,也是全国茶人学习的榜样,更是中国茶人奋斗精神的浓缩。

为将“30人”的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也鼓励更多茶学学子和爱茶人投身于茶行业,西城区文旅局副局长古杨利代表出版单位向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嘉木茶文化社团、北京市茶业协会、湖南省茶业协会赠送了书籍。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资金,活动现场举行了赠书仪式。

赠书仪式现场

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对于投身于中国茶叶第一街建设的每个人来说又是峥嵘岁月,马连道留给我们太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在马连道记忆环节,为充分肯定马连道30位典型人物的贡献,褒奖荣誉,弘扬精神,活动中特别授予书中记录的30人为“马连道30年•30人”。


他们是:

品牌篇



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长青

马连道茶城总经理  张景森

北京更香宁红茶业有限公司  俞学文和朱丽俐

北京御茶国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昌道

马连道“天福缘”创办人  何志荣和虞小莉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振传

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有希和施丽君   

“弘建茶器”品牌创始人  张兴荣

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  项建春和王雅雯 

福建“长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承钢

北京“颜氏益华”有限公司董事长  颜益华

北京“茗正堂”茶业公司董事长  李政明

“中艺鼎盛”茶业公司董事长  陈绍章

北京“徐氏嘉和”茶叶公司董事长  徐蝶梅

江西高山茶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汪秫光

北京“憩园仙山”茶叶公司董事长  周绍斌

北京“林鸿茂”茶叶公司  林坛助和林晶晶

河南信阳“光州茶业”有限公司  刘祥国和刘  磊

北京“久福满堂香”  高尚人和赵秀玲

北京“春茂祥”茶业公司总经理  徐茂财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创办人  林福南


文化篇



北京满堂香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高晨生和严梅

“植榕斋”主人  陈楚平

北京“唐密茶道”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谢美霞

“茶书网”创始人  陈  龙


新锐篇



北京“乐茗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晓芳

“草堂包装”创始人  朱新亮

“品茶亿友”创始人  杨国东

“茶花开啦”茶行业大数据平台创始合伙人  詹万宝

“茶马客”品牌创始人  郑  亮



奖杯象征意义

奖杯的“三颗星”象征着马连道30年,麦穗象征着丰收的果实。今天授予奖杯的30人大多在马连道奋斗耕耘了十几二十多年,中国茶叶一条街的美誉倾注了他们的汗水,这一份荣誉应该属于他们。

在“一条茶街的故事与情怀对话”环节,现场嘉宾分别以“品牌与发展”、“文化与创新”为主题分为两组进行交流分享,共忆马连道三十年风雨兼程之路,探讨马连道新时代转型升级方向。

“品牌与发展”对话现场

第一组对话主题为“品牌与发展”,特邀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主任蒋同作为嘉宾主持。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青、马连道茶城总经理张景森、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传、北京御茶国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昌道、福建“长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承钢、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总经理王雅雯进行了分享,围绕企业扎根马连道二十多年而成就的企业品牌展开了论述。

“文化与创新”对话现场

第二组对话的主题为“文化与创新”,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陈浩主持。唐密茶道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谢美霞、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丽君、弘建茶器创始人张兴荣、茶马客品牌创始人郑亮分别从茶文化推广、马连道未来街区发展向茶文化体验转变等方向提出了建议。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