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陆羽的经典诗句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唐诗里的皇家贡茶

“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题周皓大夫新亭子》)。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写诗说: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过张成侍御宅》)

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一款唐代名茶——紫笋茶。

唐代名优茶众多,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列出了一系列唐代名茶: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涩、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

书中李肇一口气列出了几十种名茶,而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紫笋,因为在唐代,紫笋茶是皇家贡茶。

茶叶入贡的历史由来已久,如果按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那么贡茶当始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南齐书》中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的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皇帝的灵座上设有的几样贡品中就有茶。《茶经·七之事》中辑录的史料记载,八王之乱时,西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落难的晋惠帝终于回到洛阳城,黄门官用瓦盂为皇帝奉茶。这些记载散见于不同史料但都说明了皇家用茶历史久远。

唐朝时茶业开始兴盛,贡茶制度也渐趋形成。《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怀州河内郡、庐州庐江郡、寿州寿春郡、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夔州云安郡、湖州吴兴郡等十多个州府皆有茶叶入贡。

唐代的皇家贡茶中以紫笋茶最受推崇,名气最大。产于常州义兴县(今宜兴)的阳羡紫笋和湖州长城县(今长兴)的顾渚紫笋就是唐王朝最著名的贡茶。

太湖之滨的宜兴(古称义兴,又叫阳羡),出产的茶叫“阳羡紫笋”,作为贡茶,阳羡紫笋茶成名还要早于声名赫赫的顾渚紫笋。据说,它的成名还和茶圣陆羽有关。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他的著作《金石录》里收集的碑文《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中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当常州刺史时“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茶圣对这款茶作了很好的评价,于是李栖筠就根据陆羽的推荐将此茶进贡给皇上,此为阳羡紫笋贡茶之滥觞,“义兴贡茶自羽与栖筠始也”。后来有很多人会以此为由抨击陆羽,比如许有谷曾有诗句:“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说的就是因陆羽一言,使阳羡茶贡,致茶农平添辛劳之事。其实就是陆羽不推荐阳羡的茶,也会有其他地方的茶入贡,茶圣的一言评语也全然是就事论事,就茶评茶,如此批评陆羽不免偏颇。

宋 赵明诚《金石录》中收录的《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

茶人们都非常熟悉一首著名的茶诗歌——《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其实这几句诗是从唐代诗人卢仝的长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择选出来的,因为诗中对喝七碗茶时的感受描摹的淋漓尽致,深受大家喜爱,所以后世就将这几句单挑了出来称为《七碗茶歌》。

那么玉川子卢仝是喝了什么茶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呢?答案就是皇家贡茶阳羡紫笋。那年的一个早上,卢仝正在睡懒觉,有军将敲门,原来是他的好朋友谏议大夫孟简给他送来了三百饼今年的紫笋新茶,“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卢仝大为惊喜,因为这茶原本是为皇家制作的,所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卢仝拿到茶百感交集,很为这茶不平“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他说你这阳羡紫笋茶身份如此尊贵本应在至尊皇帝或是王公之处,怎么就沦落到我这山野村夫的家里了呢,这话听着像是为茶鸣不平,其实潜台词里满是得意庆幸!既然得到如此好茶,当然也就老实不客气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了。这吃相也足见他见到好茶的迫不及待和对茶的钟爱了。煎出来便是“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清爽香冽的茶这一喝便是七碗,直喝的两腋清风几欲仙,直喝的千古传诵卢仝歌。玉川子卢仝也因为这首诗常被称为茶中亚圣。

杜堇 《古贤诗意图》,图中描绘的便是军将打门为卢仝送茶的场景

卢仝煮茶图(宋)

唐代素有“花间鼻祖”之称的大诗人温庭筠写有一部茶学著作——《采茶录》,在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甫里先生陆龟蒙,嗜茶荈。置小园于顾渚山下,赍岁入茶租,薄为瓯蚁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

说唐代诗人陆龟蒙特别喜欢喝茶,在产茶胜地顾渚山开辟了一片小茶园,每逢早春产茶时节,陆龟蒙就来到这里采茶、制茶,还在这里写了一部品评茶叶优劣的专著——《品第书》。

顾渚山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的产区,陆龟蒙所品饮的正是这一名茶。

顾渚山位于湖州的长兴县。湖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清幽,物产丰饶,文化昌达。同时湖州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南北朝刘宋山谦之《吴兴记》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一般认为,由此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孙皓被封为乌程侯的年代。如此,则湖州贡茶之史久矣。

顾渚山风光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州的顾渚山上,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制茶厂,顾渚贡茶院规模之大,为史所鲜见。《元和郡县图志》中说“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春天制茶盛期要征调三万多人来采制贡茶,唐武宗时茶产量高达一万八千四百斤!当地的官员也极其重视贡茶的制作,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到谷雨以后才出山。每年早春时节,“蛰虫惊动春风起”。顾渚山上满是制茶的工人,“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茶山贡焙歌》唐·李郢)。从这些记载足以想见唐朝时贡茶院宏大繁忙的生产场景。

顾渚山风光

顾渚紫笋制成后要快马专程直送京都,赶在清明节前呈献给皇上,谓之“急程茶”。试想一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不但要赶在清明节前高质量的做出贡茶,还要远路迢迢算着日子把茶从浙江送到陕西,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其紧张程度。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茶山贡焙歌》唐·李郢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这是唐朝湖州刺史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诗,诗中描绘的正是当年顾渚紫笋茶进贡到朝廷时宫中的喜悦场面。顾渚紫笋制成后要快马专程直送京都,赶在清明节前呈献给皇上,谓之“急程茶”。在那个交通工具还不发达的时代,从浙北到长安是需要一些时候的。也许从皇帝到宫娥都早就等的不耐烦了,此时紫笋茶到,于是大明宫雄伟巍峨的宫殿里为这小小细嫩的茶叶有了一片欢腾。紫笋茶何以如此受到唐朝人的喜爱呢?

摩崖石刻上有“湖州刺史裴汶”等文字,裴汶也是唐代的茶学专家,曾撰写过茶学专著《茶述》,清人陆廷灿的《续茶经》中有录

湖州是茶圣陆羽长期生活的地方,可谓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所创作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就写于湖州,《茶经》是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是我们了解唐代茶的主要途径。在《茶经》中陆羽对茶的优劣作了这样的评判:“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茶芽细嫩,色呈紫而形如笋,正符合“紫者上”、“笋者上”的优良茶标准。而作为贡茶,又有着精良的制茶工艺,这都决定了这一茶品在唐朝的王者地位。

陆龟蒙和他的挚友皮日休这一对诗人朋友都很喜欢紫笋茶,皮日休曾经写给陆龟蒙一组茶诗,主要就是品的紫笋茶,如《茶籯》诗:“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茶舍》诗:“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重新复原修建的顾渚山大唐贡茶院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这是大诗人杜牧对顾渚山和紫笋茶的由衷礼赞。这位诗名宿著的风流才子曾在湖州做官,到了湖州就爱上了这里的茶山,或者根本就是爱上了这里的山水才欣然来此为官的,他在湖州做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督造贡茶,然而他并不以此为负担,反而认为是美差“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题茶山》 唐·杜牧)

贡茶院里唐代大诗人杜牧奉旨造茶的摩崖石刻

前面提到的皮日休用诗人浪漫的眼光打量着顾渚山的茶人:

生在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唐·皮日休《茶人》

在他看来生长在顾渚山的茶人说话吐出的口气和翻飞的衣袂间也尽是茶的香气。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钱起《与赵莒茶宴》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起举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里,他们喝的正是紫笋茶,在他们看来茶宴上这紫笋茶的味道鲜美简直胜过了流霞仙酒。那么就以茶代酒,洗尽尘心,在一片蝉鸣声里清谈到夕阳西下吧。在那个时代,每个喝茶的文人或多或少总要为紫笋茶留下一笔。

贡茶制的建立保证了茶叶生产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对优良茶的生产和激励各地竞制名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提一句的是在顾渚山下还有一处历史名泉——金沙泉。在唐代因“碧泉涌沙,灿若金星”而得名的金沙泉与紫笋茶交相辉映,同享大名。金沙泉煮紫笋茶是相得益彰的,杜牧曾写诗如此称赞:“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截”(《题茶山》 唐·杜牧)。有这样的说法:“金沙水泡紫笋茶得全功,外地水泡紫笋茶只半功”。

顾渚山脚下的金沙泉在唐代常被视为好水的代名词

常州和湖州两地的紫笋都是贡茶,这导致两地存在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于是都争着抢先制茶,希望自己的茶能够最先进贡到京城,得到皇帝的认可“争先万里,以要一时之泽”(《嘉泰吴兴志》)。但是茶并不是越早越好,太早制作的茶,生长期不足,内含物不丰富,反而质量不高。于是,两地官员决定不再恶性竞争,而是友好协商,并在湖常两州交界之处的啄木岭建了一座境会亭。每到春天要采茶的时节,两州太守便相聚于此,共同会商茶事。“湖州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即每岁造茶之所也,湖常二郡,接界于此,厥土有境会亭,每茶节,二牧皆至焉”。(毛文锡《茶谱》)

茶做好了,两州的长官在境会亭里拿出各自制作的新茶斗斗茶,看哪家做的更好,品茶第一,比赛第二,每一次场面都非常热烈。

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茶,他曾在苏州做官离湖州、常州都不远估计会跑来蹭茶,然而有一年白居易身体不适,不能前来,很是遗憾,于是白居易躺在病榻上想象着境会亭里斗茶的场景,当真羡慕,恨不得立刻赶过去参与其中,他特地写了首茶诗寄过去: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遰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诗中提到欢宴之时,两地刚刚制作出来的紫笋贡茶齐尝斗新,白居易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顺便说一句,白居易在唐代大诗人中是以爱茶著称的,比如温庭筠的《采茶录》中写到“白乐天方斋,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鲊,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自醒酒。”刘禹锡酒喝多了就去找白居易要茶解酒,但又不好意思白要,特地送去土特产来换取。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关于茶的诗歌,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经典诗句,比如: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唐·白居易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琴茶》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食后》唐·白居易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白居易并不仅是喜欢一个地方的茶,对各地的好茶他都会品饮赞赏。写到诗歌里就留下了那一时代茶饮的雪泥鸿爪。

从白居易的茶诗说起,又聊回到白居易,此时正是春日,该是紫笋茶采制的时节了,遥想1200多年前的此刻,坐在笤溪边的陆羽,也正煮着紫笋茶吧,旁边放着刚刚写就的《茶经》。清风吹来,书页翻动,空气中弥漫着茶香。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代文人与茶的不解缘(上)


   自古以来,文人喜欢茶,因为茶能提神益思,激发文人的激情和灵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文人墨客知茶、爱茶、嗜茶,借茶写人、叙物、抒情,有不少传世之作便是在这悠悠茶香中酝酿出来的。

饮茶,本是平常事,让文人变得幽雅、文致、充满了诗情画意。他们不仅留下许许多多茶方面的经典名篇,而且流传着不少与茶有关的佳话。


以茶会友


历史上,以茶相交的挚友莫过于茶圣陆羽和诗僧皎然这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陆羽辗转来到湖州吴兴,住在妙喜寺,与寺内皎然结识,并成为莫逆之交。



皎然与陆羽的交情,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



还有一对老茶友我们不能不提,他们就是大宋时期政坛、文坛的“双子座”王安石和苏东坡。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虽政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至交,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嗜茶如命。“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由此可见诗人对茶是多么地情有独钟。 



以茶代酒


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灵感,但是,一般人很难喝到“恰到好处”。真正能“斗酒诗百篇”的除了李白,恐怕没有第二人了。茶则不然,一杯清茗不但可以唤醒“灵感”,更能捋顺文思。正可谓:“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


以茶当酒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发明。宋朝诗人杜小山,在一个寒冬之夜,明月照窗,他与朋友相对而坐以茶代酒,品茗赏梅,欢叙旧情,趣意盎然跃入字里行间。

以茶待客乃古代人情交际的盛礼节,它为友人带来一种清幽隽永的意境,古代文人以茶代酒成为一种风尚,一杯清茗表达深情厚谊,宾主之间,喝着聊着,是那样地惬意,那样地酣畅淋漓。



如果说,酒可以浇愁,那么,茶也可以解忧,“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被李白戏称“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因为仕途失意,自洛阳东游吴越之时,途经新昌,在他的《清明即事》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以茶代酒,落寞的心境不言自明。



以茶寄情


茶与酒一样,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纽带,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世人都知道李白善饮,自称臣是酒中仙,其实,李白也非常喜欢喝茶。在他的诗歌中虽然有关茶的诗并不多见,但有一篇则是中国茶诗中的经典之作。



有一年,他游历金陵时,偶然遇上了自己的族侄。此人已是玉泉寺中孚禅师,他既通佛理又喜欢饮茶,常年在乳窟中采茶后制成仙人掌茶,以茶供佛,并招待四方宾客。中孚禅师游金陵栖霞寺时,叔侄相见自然格外地亲切。他送给李白上好的仙人掌茶,李白品尝后,觉得此茶清香滑熟,其状如掌,并了解了该茶产于玉泉寺,又是族侄亲手制的仙人掌茶,为此欣然提笔,取名玉泉仙人掌茶,并作诗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答谢。从此,玉泉仙人掌茶名声大振。


在唐代众多诗歌中,这是一首早期的咏茶名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留下了一段极其宝贵的资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仙人掌茶的喜爱,还有对侄儿的感激之情。


以茶润德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壶中乾坤大,松案岁月长”。

来源:网络资料

无锡“二泉茶会”|岁月知味,一杯清茶,共待流年

  2019年4月8日-4月20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华诞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举办的 《无锡惠山泥人精品展》,在无锡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成功开展。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城的西面,古运河的外围,因为有一座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而得名。

  就在惠山古刹的边上,有一个唐朝时开挖出来的惠山泉。它是“茶圣”陆羽亲自评定的山泉水,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其写下过这样的经典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公元775年,当时的无锡县令开凿了这眼泉水,年轻的陆羽也目睹了惠山泉的开挖过程。此后,在他那本着名的《茶经》一书中,陆羽把天下的泉水分成二十等,而无锡惠山泉名列第二。自此,“天下第二泉”便开始声名远扬。

  4月20、21日,正是天明气朗的好时节。惠山古镇举办特色活动“二泉茶会”。


  岁月知味易武古韵、易德、小青柑等茶品在茶会上获得一致好评。

  现场更有听泉展演,四大雅事,斗茶专场,人文茶席,手工炒茶专场等多项活动,爱茶人士齐聚一堂,切磋技艺,品味不一样的茶香。

  岁月知味茶空间,坐落在无锡江尖公园边,这里更像间座落闹市,却淡看市井喧嚣而不受打扰的宁静茶屋。

  走进茶室,心就瞬间安静下来,与整个茶室的安静融为一体。

  实木制成的中式家具在自然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有种波澜不惊的淡然,令人踏实。各种各样的盆栽,松树,文竹,或者是正在待放的水仙,又显得空间里生机勃勃。

  结合禅意的枯山水景致室内空间更显灵动。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闲来知茶,静享岁月,最是生活中幸福而闲适的光景,这也是很多人理想中生活的模样”。

  宽裕的空间带来更好的茶饮体验,阅读、闲聊或是开个小会,满足你的日常所需。

  一方茶桌,一隅宁静,在此叹茶点,品清茶,感受东方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

  这里为当下的爱茶人提供更时尚而优雅的品茶体验,更愉悦地了解“易武普洱茶”。

  无锡市梁溪区【岁月知味】茶空间,静待你的到来!

  联系地址: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江尖公园1号房岁月知味

  联系人:韦先生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