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陆羽茶经中的普洱

找到约571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1200多年后,茶圣陆羽故里复原《茶经》中经典,擦亮天门“茗”片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首。

而这一切,都源起于湖北天门人陆羽所著的《茶经》。

图丨《茶经》由天门人陆羽所著

天门,古称竟陵。“竟陵”者,陵之竟也——大洪山至此突兀而止,面临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

自秦始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建制史长达2000余年,建城史也有1500年以上。

天门棉花产量居全国县市之首,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全国首个、湖北省唯一的“中国蒸菜之乡”,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湖北省人口第一大(县)市。

近年来,让天门名扬天下的,必然是“茶圣陆羽故里”这一头衔。

图丨天门陆羽雕像

01

陆羽故里,旧址遗迹遍布

唐朝复州竟陵城位于汉水北部,地处今天天门市的中部,天门河(古名为西江)自西向东横穿竟陵,与汉水汇合注入长江。

公元733年,一名婴儿被遗弃在了天门西湖之滨的雁桥畔。幸而,获龙盖寺(今“西塔寺”)僧人拾得并收养,得以栖身,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而取名“陆羽”。

图丨陆羽在天门西湖边长大

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参加一次乡饮酒礼活动,从被召来献艺的戏班子中发现十四岁的陆羽演技不凡,闻其好学,特地“捉手拊背,亲授诗集”给予鼓励,推荐他到佛子山(大洪山余脉天门山的最高峰)拜邹夫子为师继续读书。

邹夫子是位精通经史的学者。陆羽在这里潜心攻读“经、史、子、集”,为以后著述《茶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攻书之余,陆羽常到附近的野生茶林去采茶为师煮茗,由此养成了观察茶树、研究茶树生态的习惯。

图丨西塔寺

今天的天门市竟陵城区,以“陆羽”命名的各类场所,从官方到民间,俯拾皆是;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以及西塔寺、涵碧堂等陆羽旧址遗迹遍布。

天门政府每年还会举办“陆羽茶文化节”、“茶圣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竟陵先贤。

在距离景陵古城墙不远处,保存着一处陆羽品茶真迹——文学泉。

这是一座开凿于1600多年前的古井,直到今天依旧泉水潺潺,是天门的城市图腾,也是天门悠久建城史的实证,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丨陆羽故园

02

以“经”述茶,终成世界级经典

陆羽所著的所著《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为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图丨陆羽《茶经》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

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图丨天门茶经楼夜景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

陆羽同样受到了世界茶学界的推崇。1935年出版,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中提到:“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又称《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茶经》全文收入。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亦终成经典。

图丨天门茶经楼藏茶殿内景

03

复原经典,屡获国内外“首次”

在天门,始终有一群人一直致力于将陆羽文化发扬光大。如被尊称为“湖北茶产业社会活动家”的石艾发(已故),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陆羽茶文化节、中国(天门)茶圣节等,邀请国内外茶人来天门参观考察。

又如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从事陆羽与《茶经》研究的社会团体。先后成功复原《茶经》中有关采、制,煎、饮茶的全部器具以及制茶工艺,让大唐煎茶技法从文字走向现实。

2017年,由该会领衔的“茶经二十四器”复制课题项目正式启动。

2019年10月,《茶经》“四之器”24种29件的仿制工作完成,这也是国内外首次完整复原茶经“二十四器”。

图丨天门茶艺师用复制于《茶经》中的“二十四器”表演茶艺

再现陆羽煎茶法,还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即茶饼。

《茶经》“三之造”中对煎茶用茶饼的制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千年来被宋代“点茶”和明清泡茶所取代,故而失传。且现代的普洱、白茶等各式茶饼,都煎不出《茶经》中所描述的茶饼的状态及风味。

图丨重现古法制茶的茶饼

2019年开始,陆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芬尝试复制《茶经》里的饼茶。至2021年,外观青绿,汤色浅黄、滋味甘醇的“竟陵陆子饼”成功问世。

2022年7月,该茶饼获第25届武汉中国茶叶博览交易会“最佳传承创新成果奖”;今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唐代蒸青茶饼”等十项技能绝技绝活脱颖而出,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

自此,古法茶汤的幽香穿越千年,再次香飘天门。

图丨竟陵陆子饼

04

传承与创新,擦亮天门“茗”片

天门市以丰富的陆羽茶文化资源为依托,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圣故里园景区。

同时,积极培育茶种植休闲体验基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互动新格局,先后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等荣誉。

图丨今年4月10日,天门举行茶圣拜谒仪式

做好“陆羽”文章,传承与文化研究至关重要,创新与产业发展同样必不可少。

从古至今,受制于“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天门并没有种茶的传统。

近年来,天门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项目,列入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布局佛子山等地,利用非基本农田、荒地开垦种茶,配套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还组建科技专班对茶叶种植相关技术进行指导,并出台奖补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截至目前,该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400余吨,并形成天门地方茶叶产品和茶叶品牌,多次在武汉茶博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将天门茶圣陆羽故里这一名片越擦越亮。

图丨天门佛子山茶园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花季到茶季

(《吃茶去》杂志)和高中时期的同桌,认识已有三十年了。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她不仅有一张令人着迷的娃娃脸,而且常常心意漫漫,神思杳渺,不饮酒便自带三分醉;开口言语时,气韵流转,音色悦耳。同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素习书法、插花,是一位美丽的才女,形、神、情、态莫不动人。

读高三时,老师在教室的后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高考倒计时日期。平素喜爱自由自在的我,早已被这单调乏味的备考生活折磨得不堪其苦,竟然置大考于不顾,一举逃进了琼瑶小说、三毛散文。每每还写首小诗,定要同桌分享……她倒是一脸认真,专注于课业,执着地问老师问题,反复地做难题……

记得有一天上晚自习,我用胳膊肘碰了碰她,说,“最后排的那位刚转来的高个子戴眼镜男生在看你哦……”

“啊?……”她的脸蓦地红到了耳根……

之后,我们读了不同的大学,做了不同的工作,组成了各自的家庭,住在了不同的城市……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由生命中的花季走进了茶季。

用半生开花,再用半世花落。也只有在这落英的季节,我们才有机会品味到花的浓、潭的深、茶的醇……

甲午年春三月的一天,我不慎被车撞倒,因家人都在外地,怕他们担心,只字未提,和同桌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岂料她竟坐了火车来看我!那一日,我们一起品的是04年的普洱。一个美好的下午,她静静地坐在圈椅里,看我取出茶饼,焙火、煮水、候汤……轻声问我,为什么还要“焙”一下呢?我说,以前住在一楼,比较阴,焙一下,是让茶饼表面水汽散去,使得藏茶得其精,这步“暖茶”程序,是去唤醒茶质中的甘美。

“哦,明白了”她说,“就如同多年不见的老友,也需一个事件,作为唤醒的契机……”

老普洱因茶单宁醇化,汤色已然红艳明亮,把盏品啜,入口沉稳,回甘细致……三十年的同桌,一起品那存放十年的老茶,竟然品味到十六岁花季新茶的鲜灵清高之香,又品味到四十几岁老茶的优雅醇和之美,这该算是“新鲜的陈年”?亦或是 “陈年的新鲜”?……她告辞后,茶席放在那里摆了一天,我在日记里写到:

“故人万里,一身清尘,归来对影,梅花初绽。

汤沸火红,酒满茶半,月上露台,酣畅倾谈。

这是一位走后令你不愿收起她用过的杯盏的友人。”

初夏的五月,我们在北京见面时,既不去景点,也不逛商场,而是直奔马连道茶城……临行时,她的老父亲送给我一个精美的茶道组,她则送给我一块湖南安化出品的久扬黑茶-手筑茯砖。我的皮箱里装满了茶具、茶器、茶叶,手里还捧着她插好花的花器,就这样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清秋的九月,我陪同桌在北京琉璃厂东街买字帖。行至紫文堂,她向堂主郭源先生请教书法,我则留意到里间的陈设,那里有几张茶桌,心想,难道说,帝都缘结爱茶人!

郭源先生见我们对他的篆书感兴趣,随即邀请我们入席品茶,一起品了九十年代出品的普洱,和03年出品的六堡茶。茶汤味道纯正,茶气力道刚劲。几道下来,体力不支,飘然醉茶。不觉时光飞逝,京都华灯初上,琉璃厂东街的店铺都已打烊。和郭先生告辞,从紫文堂出来,我和同桌在这被文化浸润的千年古街上,亦仙亦缈地游走说笑,好似浸润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

今年立冬的第二天,是同桌的生日,我特意为她办了一个小型茶会,邀请了几位她想见的老友作陪。同桌偏爱紫色,我便以“紫云深处醉流霞”为茶席主题,配赏的相应茶品依次是: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顾渚紫笋、九年轻发酵紫芽、400年古树半发酵轻火紫芽、70年代出品的晒青普洱。

一个难忘的下午!我的同桌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回到了母校,找到了幸存下来尚未被拆除的女生宿舍,见到了偏于一隅的我们高三六班的教室,并且和多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一起品茶……在《良宵引》的古雅曲韵中,紫笋身披白毫,芽头挺立,宛若身骨重实的婴儿;九年的轻发酵紫芽,汤色晶亮,气韵清扬,浅饮慢品,喉开齿畅;400年古树轻火紫芽,梅香、兰香、果香,香韵叠叠……当70年代的普洱出场时,我们看到茶饼已然变松,汤色已经变成了金黄,叶底却依旧保持了柔软。一位老同学悠悠地说,想想,70年代都发生了些什么?

那时,我们刚刚上小学哦……

在茶的芬芳中,蓦然回首,我们找到了时光酝酿的醇美……

藏茶的人,当年他如何能想得到,他精心藏放的茶,40年后,几经辗转,到了我们的生日茶会上!他收藏起来的何止是一个茶饼!那是一个春天,一座碧绿的茶山,一个飘然远去的年代,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芸芸众生,我们不都是在苦苦寻找那个知味的人吗?

当年,在十六岁花季,紧挨着,坐在一个座位的那个人,和我一起对着一道题苦想的那个人,和我一起悄悄分享我写的小诗的那个人,现在,我们仍然设法见面。一起讨论的“题”已经有了很多,而且,“题”或有很多解,或根本无解。三十年后,还能够和同桌一起“做题”,一起走进人生的茶季,一起品味花的浓深,茶的甘醇,真好!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冯宜)

国际茶日 · 文化遗产里的中国茶

国际茶日

盘点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茶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

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留连向往之处。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西湖龙井向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之别。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孕育了多项茶树无性繁殖的技术,并创制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独特的“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推广了带状茶—林模式。树种以豆科的乔木和小乔木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荫、冬天落叶覆盖地表的功能。套种一年生绿肥,梯壁种草护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位于幕阜山脉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认的青(米)砖茶鼻祖之地。在明清两朝,赤壁羊楼洞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俗称“小汉口”。

羊楼洞砖茶在国际贸易史上展示过骄人的辉煌,在国内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羊楼洞更是成为中俄茶叶国际商道的起点,砖茶从羊楼洞由独轮车运抵新店装船,经汉口逆汉水至唐河,再转运内蒙古,进入俄罗斯的恰克图、西伯利亚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羊楼洞砖茶文化”。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历经600多百年数十代人的传承,资源物种仍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单丛茶树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存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的中高山。

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凤凰古茶树的保护工作,1980年组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仅200年以上的古茶树便有3700多株。凤凰古茶树被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是世界罕见的优稀茶树资源”。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花溪以古茶树为原材料,推出了久安千年绿、久安千年红两款佳茗,久安千年红,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显金毫。色泽乌润,古韵深远,香味浓郁高长;久安千年绿,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色泽翠绿、显毫。香味高扬,古韵深远。  

久安乡古茶树的平均树龄大概在600年左右,几乎略等于贵州“文明开化”的历史年限。在宋代,茶马交易的制度已经建立并已运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恩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西周有“武王伐纣、巴人献茶”之说,陆羽《茶经》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记载。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年产以恩施玉露为主的名优茶0.7万吨以上,占干茶总产的42%左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

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年间,因获当地土司和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的盛赞而得名,在《中国茶经》中位列清代名茶。恩施玉露的加工,延续了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创新了特殊的搓制手法,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双江开始在勐库冰岛一带人工驯化种植茶树,经过500余年的种植驯化,铸就了当今勐库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明亮、醇香悠长的优良品质。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各民族生产生活与茶叶息息相关,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创制成功,随即一举成名,蜚声中外、绵延百年、延续至今。

百年传承的《猴茶真经》,印证了太平猴魁茶顶级品质。系统内选育出本土优质茶树品种资源柿大茶,积累形成了高山生态茶园林茶共育和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明出“三大阶段九道手工采制工艺”被茶业界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的栽培与饮用的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即有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福鼎白茶“产银针、白牡丹、白毛猴和莲心等,远销重洋”。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在栽培的自然的空间上呈现立体群落结构,使白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实现肥力的自我维持,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在栽培上,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套种,提高了白茶的香气,也为茶树提供了遮阴,同时减少病虫害,使白茶的生长自然健康。

福鼎白茶传承了传统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品种特性。

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蒙顶山是“茶树良种宝库”,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蒙顶山茶种植栽培过程中注重茶树与农作物间作,茶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覆被良好,茶园采取“茶+贵木”“茶+果”等立体种植模式,推广“茶-林-绿肥”复合栽培模式,实施“猪-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实现了养分循环、美化环境、提高品质等目标。

历史上蒙顶山茶历经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蒙顶甘露,形成了绵延千年的名茶系列,历久益彰。同时,以名山为起点的“川藏茶马古道”现已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古迹。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与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保育了茶果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碧螺春茶的采制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其中,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钟左右。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生产黑褐油润的安化黑茶和制作加工工艺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长期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独特成熟的黑茶加工工艺。

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黄金寨古茶园为种植核心,拥有近6000株108个株系古茶树的茶树栽培系统。古茶园多间种葛藤、山药、魔芋、土茯苓等作物,放养黄牛、山羊、猪、鸡等畜禽,实现“以牧代耘,农牧兼容”。

东汉西晋时期,保靖吕洞山地区就开始产茶,茶马古道沿黄金村七大古茶园穿行而过,沿途设茶亭8座,现存古茶树2057株,415岁最老古茶树王惊艳四座。漫步黄金村,这里拥有特殊的宜茶环境,除了七大古茶园,还有黄金古井、有黄金鼎、黄金河,郁郁葱葱的黄金茶园,长满青苔的青石板,都默默见证着保靖黄金茶的千年茶韵。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即农业、林业、牧业复合运行系统,让茶树与高大乔木共生共荣,牛羊啃掉林中杂草,蜜蜂授粉提高油茶产果几率,以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

江西浮梁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茶叶生产聚落环境、茶园文化、文人茶歌、茶叶生产、茶叶贸易等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的体系,并得益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成为瓷、茶和稻的结合体地区。

浮梁茶始于汉晋,盛于唐。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代乡贡进士王敷《茶酒论》曾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代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的浮梁茶就已久负盛名。

来源:微观三农综合整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5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