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鼠屎长什么样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侯廷胤:珍爱这片叶子 重塑湄商形象

1月21日,以“品牌引领 抱团发展 蓄势聚能 共创美好”为主题的湄潭2023年度茶业经济年会在湄潭县召开。众多茶人欢聚一堂,总结过去的收获与遗憾,展望未来一年的美好与期望,共商茶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湄潭县委副书记侯廷胤作了精彩演讲,现特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各位茶界朋友、企业家,同志们:

龙行天下,茶运九天。辞旧迎新之际,向各位茶界朋友提前拜个早年,祝大家龙年吉祥!

因茶而生、因茶而聚,因茶而兴、因茶而盛!

过去的这一年,湄潭县茶界十件大事,归结起来是面积大、品质好、牌子硬、卖得多、人马强,连续四年蝉联百强县第一名,“三绿一红”独占两大品牌,国家级大师6人上榜独占贵州第一名,有面子、有里子、有票子、有位子,大家信心百倍,数茶叶天下英雄,湄潭“老大哥”有条件居之!

过去的这一年,湄潭县召开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馆10周年学术会、茶文化研究开启50周年研讨会、“黔红”创立65周年品牌分享会,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质量安全县、中国红茶重点产区等金字招牌落户湄潭,开启了湄潭茶业新的诗与远方。

过去的这一年,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年,我们在改革中突破,在转型中升级,积极参加国内外赛事,推动茶叶走出国外,让世界了解湄潭的这片叶子;“村播”数字化推介宣传茶叶,网红走进茶山茶海茶壶茶基地,“一把秤”让每片叶子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新茶饮把全国相似相融的叶子重新进行组合,努力为茶业创新发展探索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新路子。

这一年的成绩,大家都流下了辛苦的汗水、欣慰的泪水,大家期待这一次聚会、期待这一次回首很久了。昨天总会过去,聚会总要分离。大家期待未来取得更加激动人心的好成绩。也期待我的演讲,能让大家体会战斗后的喜悦、回味辛苦后的甘甜,更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兴奋的状态、激昂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怀揣共同理想,形成共同认识,为2024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团结奋斗打下思想的基础。

今天的主旨演讲,我命名为“珍爱这片叶子、重塑湄商形象”。推动湄潭茶业高质量发展,得重新认识这片叶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这片叶子,在商人的钱袋中是金叶子,在医生的处方里是药引子,在文人的笔墨下是绿仙子,在广大群众的概念中是润肠子。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认知时代,什么样的认知,决定什么样的思路,走出什么样的出路。大家务必聚焦县委、县政府“再造一个湄潭(茶叶)”目标要求,围绕“托底”守住品牌质量线、“扩中”延续品牌生命线、“拉高”提升品牌价值线,全力以赴推动全县茶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图片

第一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本质

以人为本、质量立县,守好“干净黔茶”的底线思维

陆羽《茶经》“茶之源”篇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金叶子、药引子、绿仙子、润肠子,前提都得喝下去,直接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关。健康之叶,才能助力康健之体。“干净黔茶”是老话题,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浪潮中,有的茶农茶企茶商为了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迷失了茶叶的本质。

做干净茶、良心茶,就要接受良心的拷问。过去,我们也曾检测出农残超标。我常常想,这些有问题的茶叶最终都流向了哪里,是不是都销毁了?使用违禁农药的茶农、收购了问题茶叶的企业,是不是就深刻地认识到危害呢?政府组织砍掉了施用违禁农药的茶树,有的茶农认为“过了”,有的企业认为执法粗暴了,有的吃瓜群众还在看热闹,觉得应该柔性执法,等等。干净黔茶说起容易做起难,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更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人频频列举事实引起大家的愤恨和抵制,就要说湄潭茶叶的种种不是,努力消解我们的品牌价值。我们推行茶青经纪人持证上岗制度和“一把秤”建设,让茶叶可溯源,是对所有消费者的保护,更是对茶农茶企的保护。数字兴农,我们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后面。如果我们为追逐私利违规生产的企业买单,就会让守住良心做干净茶的茶农茶企茶商寒心,一片坏叶子可能干掉一个大产业,这是完全不值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惩治腐败要做到三个绝不能,其中一个是对腐败分子绝不能慈悲。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对不做干净茶、良心茶而败坏湄潭茶叶形象的人和事,也要做到绝不能慈悲!在全县茶叶清洁化生产暨品牌保护的工作会上,我们对茶镇长、企业家、茶农朋友们倡导,清洁茶是我们的生命线,守住干净黔茶,就要接受良心的拷问、网络的监督、市场的检验、竞争的淘汰。我们必须以彻底革命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守好心里这片净土,守护好湄潭这片净土,把每一片坏叶子都狠心挑出去,成为每个湄潭人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2023年12月29日,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湄潭作为第一茶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绝不能“自毁长城”,绝不能有“一颗老鼠屎把整锅汤搞坏”的情况发生。守护好这片叶子的干净,不仅是我们的保命工程,也是我们的政治生命工程,湄潭理应成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的示范县、守护质量安全的先行县。

第二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初心立志报国、振兴乡村,树牢“湄茶兴农”的爱国情怀

追古抚今,湄潭茶叶是一片赤胆忠心的报国茶叶。因质优品好,成为历代朝廷贡品。1940年来,通过出口换取枪支抗日救国、兑换外汇建国兴国、脱贫攻坚富国强国,每片叶子都是红心闪闪。

有人说,茶就是金融产物,卖好茶就可以了,不用说得那么高大上。从管好茶、说好茶到卖好茶,就是茶叶的转型升级。对湄潭来讲,这样还不够,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只是把茶定位于金融产物,茶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富国强国上发挥作用的情怀在逐渐淡化,至少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对待这片叶子、评价这片叶子。之所以我们话语权不够,说不上硬气话,是理论上不清醒,方向上迷茫,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最终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东西产生不了好效应、好叶子没有说出好故事。

县委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茶园亩均产值达到12000元左右、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实现地方留存税收破亿元。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7.21万吨,产值75亿,综合收入180亿,我作了简单测算,我们茶叶平均价格大约在每斤19元。按照现行3个点的税率计算,如果产生一个亿的税收留存,我们茶叶生产加工的贡献值至少100个亿以上。如果按照当前19元的均价,我们得生产26万吨干茶,还下差19万吨。如果按照当前7.21万吨产量,我们每斤干茶均价要达到71元。我通过调研,湄潭县农民群众普遍喜欢每斤50元的茶叶。湄潭户籍人口15万户,如果按照每户每年消费4斤干茶,我们内销茶理论上在60万斤,产值3个亿。按照低端茶4万吨计算,就按均价19元计算,产值15亿,这两块加起来也才18亿,我们高中端茶至少均价每斤140元以上。对照西湖龙井,一斤西湖龙井的成品茶价格在4000元左右,我们湄潭翠芽在1000元左右,悬殊太大,路还很长。

国家提高税收占比,不能靠强征暴敛,苛政猛于虎。企业提高经营收入,不能靠投机取巧,偷逃漏黑假。国家有税收,才能反哺农村支持产业扶持企业;企业有收入,才能带动就业扩大产能提高产值。需要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拉高、扩中、托底”的任务,把做强这片叶子作为共同理想,千方百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卖出好价钱。当前,价格战的背后,也可以说是价值的模糊。我们卷入价格战,更要清醒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费者对湄潭这片叶子“报国情怀”的认同感,愿意掏钱支持这个产业,支持我们的乡村振兴,让这片叶子真正成为金叶子。

支持一个产业,就是支持一个民族。对我们来讲,支持这片叶子,就是支持全国乡村振兴大业。百企兴百村,我们的茶企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茶农。茶农有了好茶叶,企业才有好产品。企业有了好销路,茶农才有好收入。我们的茶企与茶农要团结起来,企业与企业也要团结起来,对湄潭这片报国的叶子形成共同体意识,弘扬文军、茶军、红军的“三军”精神,一起做推动西部共同富裕示范县的先行者,在全国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带头者。

第三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伦理

复兴文化、扩大影响,弘扬“中国茶德”的优良传统

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一直写在了中国人的香火板上。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中国文明史上,茶是济世悬壶的良药、交朋结友的纽带、安边护疆的礼包、大国交往的信物,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少了“茶”什么都做不成。

1989年,庄晓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的倡议,基本内容是廉、美、和、敬。“廉”的含义,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的含义,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的含义,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的含义,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金融属性彰显的同时,社交属性正在减弱, “绿仙子”尚游走于上层,“润肠子”却被其他饮料渐渐替代。一生只等一壶茶,来湄潭喝的大都是“迎宾茶”,民宿餐馆、楼堂馆所,未用湄潭翠芽、遵义红以待嘉宾,人皆以为湄潭香茗不过尔尔;红白喜事、呼朋待友,未见湄潭翠芽、遵义红以待高朋,贵客以为主人未免太过抠门;敬父敬母,用一次性杯子盛以普通茶水,心不诚而礼不周... ...如此之事还很多。四个自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艺复兴。所谓道者,众人走的为大道,少部分人走的为小道。中国茶道,更为重要是唤醒大多数人走茶礼之道、行茶德之俗,让心怀敬仰的客人慕名而来,品上佳茗满意而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求就是市场,供给也要创造市场。我们追求品质、价格、市场,努力把优质的茶叶销售到县外,在大市场中去抢占份额。大家要大力开发市场,以文化的浸润来拓展市场,把湄潭做成茶文化复兴的第一站,带头做“两个结合”的示范者,在茶故事中卖好茶,让茶重新回归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中国茶德中的“和、美”,与“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和、美”融合起来,发挥这片茶叶在湄潭县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喝茶中说理,在敬茶中讲礼。

第四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精神

抱团发展、守正创新,凝练“湄潭茶商”的时代内涵

80年前,一群进步之士,在湄潭开启了精制茶的新时代。今天,湄潭县拥有6个国家级大师,无数的省级大师,无数的金牌,无数的名人,无数的名企,无数的茶人。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的茶叶通过多渠道漂洋过海,我们在经济浪潮中各自拼搏奋进,我们茶业协会无数次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形成一种精神,一起开拓做大市场。

一片叶子,可以做成绿茶,也可以做成红茶,可以通过机器精制,也可以通过手工炒制。因此,围绕这片叶子,也就会有几种不同声音碰撞。道理不讲不通透,观点不辩不明朗。个人觉得,有几方面的不同声音还可以进一步统一,这为重塑我们湄潭茶商的共同认识很重要。

第一种:机器精制与大师制茶的问题。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的同志认为,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科技高度发达,机器精制、数字溯源、智能色选、AI操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机器制茶已经代替了人类,有没有制茶大师已经不重要。有的同志则认为,大师制茶是匠心独创,每片叶子都饱含匠人对茶叶的独到理解,有文化、有内涵、有感情,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机器追求的是速度快、效率高,只能做到形似、神似、味似,怎么都不可能做出几万元的“大师茶”,也不可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在湄潭举行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上述这两种观点,融合后会产生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制茶大师对茶叶的专注、专业、专研,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新赛道,才能让机器顺着人类新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能。同时,机器生产出来的形似、神似、味似的产品,通过大师们进一步精选、调制、组合,才能做出优质新产品。“大师精制”也可以转换为“大师监制”,适用于我们所有的高端产品。因此,在特级茶的制作上,可以充分发挥我们制茶大师的优势,挂靠企业、发挥专长,专门监制特级茶叶,在“协会管标准、市监管市场、企业管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大师管品质的“专家背书”模式,全面提升湄潭优质茶叶的品牌价值。

第二种,授权宜多与授权宜少的问题。有的同志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湄潭翠芽举县都是,有的卖到500多元,有的卖到1000多元;“遵义红”更是全市普遍,真正的湄潭产遵义红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品牌价值。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要扩大品牌效应,天下皆是湄潭翠芽、遵义红,努力先抢占市场,后规范品牌建设。

如果站在一个授权企业的角度来理解,我也希望抢占市场,但是只用成本价的方式去占领市场,利润极少,不如做大宗茶。因为品牌投入和维护费用极高,而我们缺乏定价权、话语权,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我们以授权多来占有市场,短期来看是也只是临时占领,品牌效应上不去,长期必将被淘汰,被淘汰后卷土重来的机会更加难。因此,品牌的授权一定要严格和严谨,协会要对生产规模、生产效应、市场影响力,以授权后品牌产生的价值和效能进行评估,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及品牌价值迭减明显等,制定退出授权机制。宜多还是宜少,都不是我们应该争论的问题,核心是大家怎么用心维护好品牌,发挥好品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

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现场

第三种:抱团发展还是做大龙头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竞争就是要淘汰小弱散,扶持做强大块头。有的同志认为,大企业也是小企业成长起来的,理应给小企业以成长空间与时间。有的同志认为,竞争空间本就不足,不要再招引大企业来挤占生存空间。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市场渠道很小、块头不大,缺少“带头大哥”,应该招引国内国际大企业,引领我们走出去,等等。

市场没有怜悯,只有竞争。市场发展有其规律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关键。政府这只手,主要还是解决市场和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前,我们小弱散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的企业都还没有长成“大块头”,靠国内外头部企业就能带领我们走得更远也还是一种理想,打铁还得靠自身硬。立足当下,湄潭县在没有大块头带领的情况下,怎么参与大市场,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大家都不强,组织起来就会强,一群有组织的羊也能战胜一头凶狠的狼。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我们的企业要抱团发展,特别是湄潭翠芽、遵义红两大品牌的企业要团结起来。做不了“一家人”也要做“一族人”,大家抱起团来就是大块头。“一家人”就是建立集团公司,体量大、市场好的企业出来当家作主,规范品牌,带领大家抢市场、闯市场,根据贡献值分享市场红利;“一族人”就是联盟起来,坚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标准、共同的战略,同舟共济,在联盟首领带领下,确保每家生产的湄潭翠芽、遵义红都能卖出好价钱。

壶中日月长多少,能老红尘几辈人。一片叶子,理应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共同的理想。还有许多不同观点都在碰撞,需要我们将来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真心希望湄潭茶商、茶企、茶农、茶人,大家团结起来、共商大计、共渡时艰,在茶叶大市场中形成独特的湄商理念,结成湄商共同体,为共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而努力奋斗。

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坚持诚信、勤奋、坚韧、团结,举商贸之大业,夺金融之先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川商敢为天下先,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成了各行业“第一桶金”的获得者。特别是闻名天下的《藏茶协议》,维护国家利益,伸张民族大义,上为国家课税攸关,下为黎民生计所系,川茶行销藏边多年。守住质量底线、创新思维方式、做强公共品牌、团结拼搏创新,希望湄潭人在做强这片“叶子”中,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真正把“三茶”统筹起来,努力学习先进文化,弘扬优良传统,重塑湄商形象,带领湄潭茶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鲜爽化是大势所趋

前些天与朋友聊茶,他感慨现在的茶叶流通与制作周期都变短了。有的茶原先工艺繁琐,按照传统做法从采茶到成品的制作时间长,新工艺新制法出现之后,缩短了时间,还改变了茶叶的传统味道。

例如正山小种的鲜爽化,没有了烟熏工艺,才有了金骏眉和不烟熏的小种红茶,实际上与工夫红茶也无区别。武夷岩茶这类乌龙茶注重焙火工艺使其汤水厚重的特质,也因为鲜爽化,让它发酵与烘焙程度越来越轻。

朋友的这番感慨,在几年前我也有过,认为什么样的茶就应该做出它该有的特点,如果不按传统味道做,就不正统,不够显出它的内质表现。

而现今我的想法却有所改变:茶作为一种饮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如果总是抱着传统的认知,怕是最终只会越走越窄,甚至消亡。

正如早年的铁观音与其他乌龙茶一样,同样有经过深发酵、重烘焙的工艺制作,90年代从台湾学习到的工艺改变,才有了现在的清香型铁观音,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最火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占据了国内茶叶的半边江山,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追捧,到现在也依然还有很多人喜欢,如果不是受到各方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或许会有更多人喜欢。

铁观音的鲜爽化,让更多人喜欢上它,喜欢上乌龙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鲜爽化是大势所趋。轻发酵,轻烘焙的茶,会有清新清爽的滋味体验,对许多新手或平时不怎么喝茶的人来说能够比较好适应好入口,说不定人家就因为这样的一口滋味,对喝茶产生了兴趣,进而再不断深入了解,成为老茶客呢。

绝大多数人喝茶并没那么深,人们喜欢喝茶喝酒或其他饮品,都是因为它好喝,所以才会选择。他们没有标准,也没有传统味道概念,标准是需要时间建立的。好入口,喝起来香香甜甜,产生愉悦感就是对茶最初的标准。

总说年轻人不喝茶,不是他们不喝,是因为门槛太高,要让人选择茶,应该给他们有不同选择,别等人家还没到门口,就把门槛设高拒之门外。他们就喜欢清香的铁观音,喜欢清香的岩茶,喜欢鲜爽的红茶,而你却告诉他们没喝对,铁观音应该喝传统的,岩茶应该喝烘焙高的,红茶应该喝发酵深的。

问题是,这个“应该”是谁定的?

茶行业里一直都对小青柑嗤之以鼻,可小青柑卖得很好,喜欢它的人还是会选择它,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没人去思考?所谓垃圾茶去库存,喝了对人体无益之说都只是个别老鼠屎进来掺和败坏了名声,正经原料正经制作,有柑香有茶味,爽口好喝,没什么不对。

还有外国人喜欢在红茶里加奶,加糖加蜂蜜或其他香料,让茶喝起来更加有意思。我们可以通过工艺上的改变来让茶产生不同风味,甚至同样可以加入不同佐料来丰富滋味,只要喝起来是卫生健康的,迎合不同人的口味喜好,不好吗?总是一味循古,不足取。

传统也好,创新也好,二者其实不冲突,都有在兼顾市场,茶的价值不一定非要停留在某一方,只有更好的利用,才有价值意义。好比手工与机械制茶,机械的出现并不完全颠覆,也是一种传承,机械制茶同样也讲究制茶的基本要素,只是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把茶做好,精髓实则未变。

创新要鼓励,茶的展现形式也要多彩多样。当然,创新的结果也要经过市场检验,过分幻想市场和凑热闹式的创新都是大忌。

当年金骏眉问世,之后全国各大茶叶产区一片红,茶农都纷纷把当地原有品种进行红茶改制,有乌龙茶做红茶的,有绿茶做红茶的,其中有些制作出来确实很好喝,有些则总是那么违和,不伦不类,伤的还是自己。

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才能让茶叶走得更远

说回鲜爽化,有人认为茶叶鲜爽化是茶行业的浮躁,为了追求高香,为了好销售,是行业的倒退。恰恰相反,鲜爽化正是行业的进步,因为只有让更多人喜欢上喝茶,愿意喝茶,才是发展的根本,才会有更多创新。

怕的是无人问津,自己只在小圈子里自己玩,把自己玩没了。

来源于:茶味研究所, 作者:谢伟文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