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兰茶云品

找到约403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圆满落幕!6个“新”纵览首届“楚茶论坛”!

4月23日,为期3天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落下帷幕!作为文博会的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展区,首届“楚茶论坛”不负众望,紧扣“品荆楚好茶,行万里茶道”主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茶文旅融合发展,茶饮、茶事、茶艺争奇斗艳,茶协、茶商、茶人齐聚一堂的茶业盛典。

本届“楚茶论坛”由湖北省茶产业链工作专班,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茶叶协会、湖北省茶叶学会、武汉茶业协会作为支持单位,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荆楚三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

荆楚茶汇聚共谋新发展,茶文旅融合共建新经济。本次活动有何不一样?来!6个“新”带你纵览首届“楚茶论坛”!

01大幕将启

湖北茶产业肇启新篇章

22日下午,“楚茶论坛”开幕式暨楚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盛大召开。省市县相关领导、茶叶专家、知名茶企代表、全国采购商代表出席开幕式,共谋茶业发展之路,共话产业振兴蓝图。

楚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中集结行业最强音,围绕《好山好水湖北茶》《科学做茶,让湖北茶走向世界》《茶产业发展趋势及展望》《探索中国茶叶出口新路径》《打造省级品牌体系,让湖北茶合力出圈》等主题展开分享,为楚茶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助力湖北打造千亿产业。

此外,开幕式还颁布了湖北省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评审结果,并为4名“茶王”获得者颁奖。活动区内设置获奖茶品展示区,展示获得本次大赛荣誉的130份茶样,让荆楚好茶可见、可闻、可知。

02香飘世界

荆楚茶品牌澎湃新动能

本届“楚茶论坛”规划A5全国名茶馆、A6湖北名茶馆两大展馆,共计20000㎡,设立十四个主题展区,全方位展现湖北乃至全国茶产业特色化、优质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建设成果。

湖北名茶馆内,赤壁青砖茶、宜红工夫茶、恩施玉露、宜昌毛尖、武当山茶、英山云雾茶、襄阳高香茶等湖北七大重点区域公用品牌组团参展、集中亮相,吸引了众多慕“茗”而来的市民、爱茶者驻足品鉴。湖北省供销系统展区、湖北省出口茶叶展区的各大茶企也不甘示弱,都为叫响自己的品牌使出浑身解数。政府创母品牌,企业创子品牌,湖北茶品牌正在化零为整,蝶变新生。


穿过A6连接馆,走进全国名茶馆,大益、廖氏普洱、民族团结、滇南古韵、老曼峨、侨宝、白沙溪、三鹤、天誉、润邦、狮峰、天之红、英红集团、品品香、华祥苑鼎存、万氏留香、大沁、大与茶问、品慧、枞馫、骆师傅、海凤凰等各大展台也飘来缕缕茶香,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福鼎白茶、安化黑茶、祁门红茶……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03盛景重现

古丝绸之路焕发新活力

“万里茶道”是继古代“丝绸之路”之后于十七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线路,途径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九省(区),经蒙古国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线路遗产,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支撑项目。

本次活动重点打造“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申遗成果展,全面呈现了“万里茶道”沿线节点城市的遗产价值以及各省市努力申遗十年所取得的成果。走进展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东方茶港”,其独特的造型宛如一条正行驶于长江上的船只,徐徐拉开万里茶道历史图卷;“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展区内巨幅卷轴屏和折断式的弧线构成了流动的空间情境,叩响历史的大门,带领参观者重回万里茶道的辉煌时刻。

04多元融合

“茶+”产业呈现新高度

“楚茶论坛”以多元化的开放姿态,汇聚传统六大茶类茶品、再生茶、茶包装设计、茶机械、紫砂、陶瓷、精品茶器、茶具工艺品、茶食、茶服、沉香工艺品、沉香贵重收藏品、香器、花器、红木、文化用品、艺术品等全产业链展品,打造茶+美学、茶+生活、茶+包装等泛茶业交易平台,为茶产业的纵深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活动区内,马口窑、管窑名器作品与获奖茶品共同展出,展示了荆楚这片沃土培育出的极具荆楚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中国名陶,茶、器共融,唱响湖北茶产业、茶文化品牌。


茶器美学/紫砂展区,陶瓷大学展团、金灶、陈氏定窑、景德洪窑、璟陶居、汝瓷张、隐庐、道道一壶、小全手工、祥宝斋、运增窑、观心堂、致炫窑、陈铜锁器物再造、广德兴等茶器具品牌,范家壶庄、焱壶紫砂、宜景窑、史志鹏、史小鹏、周伯其、丁维其、刘根林、唐科、范娟、倪建军、范吉、范丽静、钱雪梅、许学军、吴勤兰、姜建荣、华青、李艳如、范丽云、孙美雅等紫砂大师汇聚一堂,诚挚献作,展开一场茶器美学盛宴。走进茶器美学/紫砂展区,各类名瓷佳品琳琅满目,“吸睛”无数,让不少茶友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美好茶生活满足新期待

人类非遗.湖北非遗茶制作技艺展区,现场展示恩施玉露、赵李桥砖茶、长盛川青砖茶等湖北三项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制作工艺器具及茶叶成品,吸引众多茶友围观打卡。

时光清浅书香浓,方寸之隅见天地。毗邻的“楚茶书香”茶文化图书展区展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在这里,你可以尽览湖北源远流长的茶历史,纵观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感受茶香器艺的生活美学,体悟一水一叶的茶道哲学。

此外,楚商茶座系列活动之“楚商茶座·楚珍茗秀”茶王品鉴盛宴,及赤壁青砖茶、宜昌毛尖/宜红茶、恩施玉露、武当山茶、英山云雾茶、襄阳高香茶等多场推介会也于A6馆论坛活动区圆满举办,产区相关部门、重点生产企业、专业采购商、茶友因茶相聚,品鉴荆楚好茶,感受楚茶背后的厚重历史;湖北省茶业集团、大益、侨宝、品品香、枞馫、大沁等多场名茶品鉴会在各品牌展位陆续上演,吸引了大批茶友前往品鉴。

06数字发展

云品楚茶抢抓新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本届“楚茶论坛”主动拥抱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风口期”,搭建“围炉观茶·云品楚茶”电商直播平台,通过云上渠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助力湖北茶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直播间内,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倾情分享,解析湖北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旗、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权威“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非遗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众多湖北名企代表也化身为湖北好茶推荐官,为云上茶友介绍湖北茶产区,讲述湖北茶故事、推介湖北茶品牌,让广大茶友不到武汉也能畅购当地品质好物,感受荆楚茶文化。

来源:华巨臣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痴张大复:论茶论水论松萝……

张大复(1554~1630),名彝宣,字元长,又字心其,号寒山子,又号病居士;明朝苏州昆山(今属江苏)兴贤里片玉坊人。张大复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声律家;从小聪慧过人,诗文名重乡里并在34岁时考中秀才,然遗憾的是终与科举无缘。史载张大复“年十七,赴乡试,不售,至中年则弃之,以诸生设管授课,后多以病止。”他初患青光眼,却凭微弱的视力坚持写作、教书;然原本殷实的家底,只因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眼疾,花费甚多;最后只得典卖祖传字画、良田,可眼疾却是越来越重,至40岁时竟然失明。在这期间,他一度还患有偏头痛、伤寒、肺炎等疾病;虽然是贫病相交加之身材矮小,所以他自称“病居士”。但是,他也并非是别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绪满腔,怨天尤人;他常常闲坐在家乡小西门的城墙上,或是摇头晃脑哼着昆曲;或是与各界朋友聊天长谈,他用耳朵去“观察”,用心去感知纷繁的大千世界……张大复除了短时间在朋友的衙署里担任幕僚外,主要是以口述的方式让人记下自己设馆、作幕、出游的见闻,包括著名人物言行、家乡风土人情以及昆曲的兴起与发展等;他之所以活得比常人还豁达、潇洒,是因为他的一生有茶水与昆曲的滋润……

“茶痴”著书

张大复博学多识,为人旷达,兴趣独特;他潜心古文,犹重东坡文章且获其风骨;他广交士林,与归有光,王世贞,陈继儒等当时名儒相与交接,结社论文;他还“广搜虞,昆山先贤事迹”编纂成书。生平著述有《张氏先世纪略》、《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嘘云轩文字》、《闻雁斋笔谈》以及《志遗》、《灵荟》等等;尤以《梅花草堂笔记》著称于世,亦以《梅花草堂笔谈》闻名于世。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以随笔形式写日常见闻与生活琐事,文笔清雅简洁,灵动且有韵致;正如其友陈继儒在《梅花草堂笔谈》序中所说:“元长贫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买书而好读书,老不能询世而好经世,盖古者狷狭之流,读其书可以知其人矣;”与张大复交往较多的汤显祖,在一封信札中也说:“读张元长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一书共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尘世梦境,春夏秋冬,皆在笔谈之内,从中可以领略到时代人物的风貌和社会习俗,清新人们的耳目,由于其间记有钱谷、屯田、漕河、海运的经世之事,故亦足备考史之资。尤其是书中的论茶、论水、论松萝情节,更是让人领略了一位明代“茶痴”的痴情,也让人领略了一位资深茶人于茶的专注与专业……

“茶痴”论茶

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多言及明代茶事,而且文字很有特点,值得品读;只是由于未能够得到普及,故世人多有不知,茶人少有人知而已……张大复《笔谈》中的一些篇章,虽然记录的是日常生活,却是极富有生活情趣,如“料理息庵,方有头绪,便拥炉静坐其中,不觉午睡昏昏也。偶闻儿子声书,心乐之,而炉间翏翏如松风响,则茶且熟矣。三月不雨,井水若甘露,竟扃其门而以缸器相遗,何来惠泉?乃厌张生馋口,汛之家人辈云:旧藏得惠水二器,宝云泉一器,丞取二味,品之由令儿子快读李秃翁《焚书》,惟其极醒极健者,回忆壬寅五月中,著屐烧灯品泉于吴城王弘之第,自谓壬寅第一夜,今日岂能此耶!”

《品泉》则是在文字的开篇几句,就描绘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画面:在沸茶的咕咕声中,父亲昏然欲睡,忽然听见儿子朗朗的读书声,不由“心乐之”;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回忆起和友人在吴城“烧灯品泉”的“壬寅第一夜”……想来,与古代高人雅士赏花饮酒、煮茗品泉,谈诗论画,是张大复和许多名士一样,不仅是有所向往,而且是有所倾心……张大复在《笔谈》中的《言志》篇中,则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愿望:“净煮雨水泼虎丘,庙后之佳者连缀数缸……坐重楼上望西山,爽气窗外,玉兰树初舒嫩绿,照月通明,时浮黄晕,烧笋午食,抛卷暂卧,便与王摩诘、苏子瞻对面纵谈,流莺破梦,野香乱飞,有无不定,杖策散步,清月印水,陇麦翻浪,手指如水,不妨敞裘着罗衫外,敬问天公肯与方便否。”这恐怕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人生画面的最高理想,但究竟能否真正实现?!又有几人能够实现呢?!那真是只能“敬问天公肯与方便否”了!张大复以为,饮茶如鉴赏金石彝鼎、欣赏书法名画一样,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绝不能由他人代劳;只能是由自己亲自操作,自己用心去体验、品味其中的浓情妙趣;而这与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古人在品茶之时,抚摸着或精美或朴素的茶具,凝视着澄碧青翠的茶汤,鼻嗅着如兰似梅的茶香,品味着茶汤甘芳鲜爽的滋味;这样,便可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高雅美妙的茶道艺术境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使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张大复还在《梅花草堂笔谈?茶说》中,于茶的个性给予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华香之质,酒瓿、米椟、油盎、醯罍、酱罂之属,茶入辄肖其物。而滑贾奸之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万余里,以售之山栖卉服之穷酋,而去其膻熏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盖天下之大淫而大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顾邃之怪茶味之不全,为作《茶说》,就月而书之。是夕船过鲁桥,月色水容,风情野态,茶烟树影,笛韵歌魂种种,逼人死矣。以贞与淫比喻茶性,初看似乎新奇怪诞,但阅后深思,又觉不无道理,不失为奇思妙想。淫者,乱也。茶性极易吸气,遇梅则香,逢鲍则腥。如封藏不严,百味皆杂,难守其本真之味。从这一角度来看,天下没有一物如此轻佻。贞者,正也。”

茶不仅解荤腥,能祛除烟酒之毒,更被誉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等历代医家对茶都有较高的评价。尤其是茶于头昏脑涨,精疲神倦,百节不舒,饮之皆消;令人神清气爽,身心舒泰等等……。所以,“茶痴”张大复认为饮茶“去其膻熏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效果犹如秋风扫落叶那样明显。由此可见,大淫只是茶的表面现象,大贞才是它的内在本质。茶既是如此大淫大贞之物,品茶行家就应该明其淫而就其贞,不仅能品味其色、香、味、形,更要看重它的非凡功效和神韵。这篇新奇优美的《茶说》,是张大复在一个美好迷人的月夜写就的;“是夕船过鲁桥,月色如水,风情野态,茶烟树影,笛韵歌魂种种,逼人死矣。”想来,张大复能在黑暗与贫病中,潇洒地活到77岁,其中的秘密是:茶水与昆曲不无大功矣!

“茶痴”论水

对于煎茶的用水,在古代则是被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神圣程度,各界人物纷纷出来做茶事表演;以彰显煎茶用水的重要或意义。水为茶之母,中国茶人历来讲究泡茶用水。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欧阳修《大明水记》、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都对茶与水的关系作有精辟的论述。

明代人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是一部茶之水的专著,它分为十个部分:从“源泉”、“异泉”一直说到“江水”、“井水”等,不少议论怪异到出人意表的程度。而“茶痴”张大复则是来得更猛,他甚至有点“喧宾夺主”地将水提高到胜于茶的地步。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以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这是“茶痴”张大复泡茶试水时的体会与感悟。他的意思是,泡茶的重要性在于水。茶发于水,水乃茶之母。所以,好茶还需好水沏……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试茶》文中关于水的经典论述是说得最透彻的;看来好作惊人之语的文人习气,用在茶事酒风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谅解和认可……因为水不仅承载了茶之色、香、味,而且实现茶的养分和药理功能,所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就是这个道理。与他同时代的茶人许次纾,也曾在《茶疏》一文中写到:“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然而,张大复的高论比许次纾等所有名人行家更加淋漓尽致;在张大复看来,品茶同时也是品水,好水不仅可以掩饰茶之不足,更可以使茶锦上添花;而水品不足,不仅是茶性难显,还会减低茶的品质……能透彻、经典地评说茶水关系的张大复,可谓是识得茶之真滋味。

“茶痴”论松萝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的30多篇记述茶、水的文章,除了有《试茶》、《茶说》外,还有《天台云雾茶》、《天池茶》、《紫笋茶》等篇记;说各地特色茶的有《茶菊》、《乞梅茶帖》,不失为高士饮茶图的有《此坐》、《煎茶》,述说各地名茶和品饮心得有《饮松萝茶》等……然令人遗憾的是,张大复的《饮松萝茶》一文未见原著;只知道他在《闻雁斋笔谈》中说:“松萝茶有性而韵……初泼时,嗅之勃勃有香气耳……”张大复品饮并赞美松萝茶,是因为松萝茶的名气还是因为松萝茶的品质,抑或是与松萝茶的缘分,不得而知;然他对于松萝茶的那份倾心和热爱,却是跃然纸上;“饮松萝茶,松萝茶有性而韻,正不堪与天池作奴,况介山之良者哉。但初泼时,嗅之勃勃有香气耳。然茶之佳处,故不在香。故曰虎丘做豆气,天池作花气,介山似金石气,又似无气。”而在《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三?茶条)中,张大复更是情深意长的评论松萝茶;他说:“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想来,张大复的“然其妙在造”几个字,却是一语道破了明代松萝茶的制作技艺……

中国的制茶技术,由唐宋时期占主导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渐成为占主导性的制茶技术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创新的制茶技术,就是以松萝茶为代表的炒青技法,因为炒青技法的独特和领先……所以,松萝茶获得了“炒青始祖”之誉。作为明代茶苑的一枝奇葩,松萝茶的崛起和盛行,体现了制茶工艺的精湛与茗饮文化的内涵丰富。同时,伴随着松萝茶技法向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茶区的传播,各大茶区实现了中国茶业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转变的技术革命;“松萝”之名亦传遍天下并成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称。而在技术革新作为发轫契机的同时,引领消费时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想来,张大复不仅是一位雅士中,亦是一位喜茶爱茶并懂茶的资深茶人;称其“茶痴”亦是理所当然……晚明时期,色、香、味俱佳的松萝茶大行其道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品饮松萝茶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亦是松萝茶之“道”。

明人张源首先在自己的著作《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他说以松萝茶为代表的明代炒青制茶技术是“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所以,张源的观点很明确: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因此,张源的茶道是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而有着“炒青始祖”之誉的松萝茶,因其茶的色、香、味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真正体现了茶之“道”。然张大复则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张大复想告诉人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达到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也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更是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茶痴张大复对于饮茶之“道”的认识,可以说是明代时期的茶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张大复的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一种富有生活情趣及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他的小品文《泗上戏书》里,有着绝妙的描述:“一卷书,一尘尾,一壶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单绮,一奚奴,一骏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梦,一爱妾,一片石,一轮月,逍遥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处名山,随缘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随我一场也……”真的是不枉了“茶痴”的美称啊!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安徽黄山),作者系茶文化学者、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漫话斗茶

(《吃茶去》杂志)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饮茶史,并以饮茶为主体,勾连着一个又一个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其中,斗茶就是一种具有非常重要位置的茶文化现象。

斗茶,也叫“茗战”、“斗茗”。它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代。综合宋、明人记述,斗茶大约包括以下三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自带佳茗,先斗茶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宋·蔡襄《茶录》);次斗茶汤。根据茶的品种,选用最恰当的水煎,茶煎毕,比赛茶汤的颜色、味道,谁的茶汤先在碗边沾上茶痕,谁为负。宋代范仲淹著名的《斗茶歌》写的很清楚,有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既斗茶的品类优劣,又斗用水的功夫。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北宋江修复《嘉祐杂志》云:“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其次是茶令,饮茶行令,用以助兴。宋人王十朋诗云:“搜我肺肠茶助令。”自注:“予归,与诸友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则罚。”所举故事,都与茶相关,可互问互答,答错则输;输者只许闻茶香,眼巴巴看着别人品尝香茗。据说宋代李清照常和丈夫赵明诚行茶令,十有八九都是赵明诚败北。

再者是分茶,宋人称之为“茶百戏”。

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专咏茶百戏,云:“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水,隆兴元春新五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究竟采用什么方法,使盏面怪怪奇奇变幻无穷,今天已不能揭示其中奥秘,宋代的确有人能够“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当时,有一位善于分茶的和尚叫福全,“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于汤表(宋·陶榖《荈茗录》)”。围观者终日不绝,门庭若市。

宋代斗茶之风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有关,向宫廷贡茶之先,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位的高下,胜者作为上品进贡。久而久之,斗茶自然独立出来,成为游戏。不过,玩的范围,在宋代主要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

元代赵孟頫所绘《斗茶图》,图中渲染的是市井四位卖茶者形象,他们每人一副担子,四个人都不甘落后,争夸自己的茶香、汤好,一幅生动的斗茶情景跃然纸上,艺术地反映了元代民间斗茶的真实情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武

找到约39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