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康熙茶图片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贡茶是如何影响古代的社会生活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图片描述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制度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商品。


贡茶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古代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


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也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宫廷,费尽心思培育新的品种,改进制作工艺,逐步形成了国内相对统一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贡茶体系,推动着中国茶叶不断向前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几大产茶区。


贡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量庞大的贡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庞大数量的贡茶使产茶区的经济走向单一化,而且对质量的高要求也对茶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同时,对茶叶的高要求也推动了质量的提升,大量新的茶叶品种出现,又拓展了茶农的经济来源,丰富了茶叶文化的内涵。


由于宫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庞大的贡茶数量,对于贡茶地方的官员和百姓来说,其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正如明代正德年间的官员曹琥列举了贡茶所带来的五大弊端,“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屹于首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及归之官,又拣择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价……


又官校乘机私买贷卖,遂使朝夕盐米小民,相戒不敢入市。”这种繁重的贡茶任务,使得茶农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许多地方不得不放弃许多原来的产业而改种茶叶,这样一来生产的单一化,使得百姓难以承受天灾带来的危机,一遇荒年,则百姓衣食无着。


在征缴贡茶的过程中,一些官员营私舞弊、低价强买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贡茶的运输过程中各种耗费都被均摊在了茶农的身上,更加重茶农的负担。


由于贡茶带来了各类社会问题,使得当时的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贡茶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


清人陈章在《采茶歌》中记述了贡茶给茶农带来的沉重负担,“催贡文移下官府,哪管山茶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庞大的贡茶数量,且对贡茶的采摘时间和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产茶区的茶农疲于应对。


清人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有这样描述采摘贡茶的辛苦:“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搜尽深山粟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摘与烘焙。谷雨期属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飨废。道人山农难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种茶之苦甚于种田,茶农辛苦一年都难以解决温饱,以致乾隆在看到民间采办贡茶时,也少有地发出慨叹“敝衣粝食真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虽然贡茶给产茶地方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由于贡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忽视的。


各个地方官为了迎合宫廷,在茶叶的选材、包装、加工等方面都着实下了很多功夫。


这种政府机构对茶叶的干预和引导作用,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贡茶扩大了茶叶产区。以清代为例,贡茶使茶叶培植技术在明代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多个著名的产茶区,这些初具规模的产区对推动清代茶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如碧螺春,“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土人曰吓煞人香,康熙乙卯,车驾幸太湖,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顺,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矣。”


在碧螺春成为贡茶后,原本的“野茶”一跃而成为名茶,其主产区洞庭山产茶区的茶叶产量逐年递增,最多时达到4360斤,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再如普洱茶在成为清宫贡茶以后,普洱地方“茶山极广,夷人管业。采摘烘培,制成圆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土贡,有团有膏。”“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使普洱茶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收入,并带动了周围商业的发展。


在贡茶产区,一批著名的茶叶商号的出现,标志着该地区茶叶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片描述  

如清末盛产普洱茶的地方,每年在此加工的毛茶达到500吨以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普洱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


仇英所绘《斗茶图》,斗茶的场地在山野间浓浓的松荫之下,雅士们在此斗茶比香,赋诗行茶令,一派悠然情趣。


贡茶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宫廷对贡茶的要求非常严格,皇帝依据自己的口味对进贡的茶叶进行选择,这种有分别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采办贡茶的官员,地方官会根据皇帝的要求精选茶叶,甚至调整茶叶采摘的时间、加工的方法等,这种无形中的间接调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如蒙顶茶,“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办三百五十叶,天子郊天及太庙用之。”


正是在宫廷的干预下,贡茶地方官员和茶农精益求精的培育和制作茶叶,客观上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影响至今的著名茶品。

贡茶带动了茶叶包装的进步。除了对茶叶本身的影响外,各个地方为迎合宫廷,在茶叶的包装等方面也不断提升。


清代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这样描述:“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圆,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签丹印封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贡茶主要是用银瓶和锡瓶包装,特别是锡瓶,更是被广泛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锡瓶的密封性好,可以长久保持茶叶的原味。

现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叶文物也基本上是用锡瓶包装的。这些贡茶文物基本沿袭了前代贡茶的包装风格,材质以银、锡为主,锡器采用铸、錾等工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主要有龙凤纹、暗八仙纹、八宝纹、水仙纹及花鸟纹等,造型有如意云、花瓶等各式。

容器外一般包有黄色的布套或者黄缎套。此外还有一些大的包装盒,将茶叶放置在其中,这些盒也基本上以黄色或明黄色为主,显示出皇家独有的特性。这些贡茶的包装很多至今沿用,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贡茶对茶产业的影响实际上是政府机构对茶业的干预和引导作用的结果,贡茶由民间到宫廷经历了一个对茶叶品质不断求精的过程。


同时,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代表着一切,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背景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产品特别是宫廷特殊消费品的品种和艺术风格。


宫廷在对贡茶的评价、反馈和使用数量等都对茶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个竞争和促进的机制。通过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交流,贡茶在保证宫廷使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乾隆皇帝的茶事

诸位茶虫可知道,乾隆皇帝作为这么一位喜欢在古代书画真迹留白上满满盖戳的鉴赏家,这么一位对瓷器品味独特以至于被现代的网友欢乐追捧的花式审美者,在喝茶品茗这件事儿上,却是出奇地云淡风轻。


他所创制的茶事格调超群,即使放在整个茶文化史上也不遑多让。



乾隆皇帝曾经自创了一款茶,名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台山,回程时路过定兴,遇到一个雪天,乾隆皇帝雅兴很高,搜集雪水,在毡帐中烹煮这款他人生的最爱。


还作了一首《三清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如此高古的品味,实在令人称奇,比《红楼梦》里那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的妙玉也不逊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咏嘉靖雕漆茶盘》的诗注后,他这样写道:“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


纪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嗯,诸位茶虫们理解得没错,茶的故事又回到了乾隆皇帝对花式瓷器的热情中了。他下令让工匠制作了一些喝茶的瓷杯,杯子的外围环绕着自己的诗句。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杯子很精雅,比起宣德、成化的瓷器来一点也不输。看图说话:


定制了这么多瓷杯的乾隆皇帝要怎么使用这些杯子呢?他又有新发明:三清茶宴。


这不同于一般昭示皇恩浩荡的酒宴,而是邀请皇帝心中认定的最有文化品位的侍臣一起来品茶、作诗。

茶宴举办的日期在每年正月上旬,由皇帝亲自择吉日以定。与宴名单的确认也有既定流程,一般先由奏事处首领太监事先晋呈名单,由皇帝裁夺圈定,确认之后太监再奉旨将名单交给奏事官,宣召有关臣工按时入宫。


茶宴举行的当天,奉旨进宫的大臣提前两个时辰到达,由宫殿太监引入。席间所用果品虽然为了配合茶宴特地清淡,但是也会提前甄选准备,同时,也会为与宴者准备好笔墨纸砚。


宴时,诸臣朝服衣装,鱼贯而入,叩首皇帝,按序入座,清乐响起,三清茶方始奉上,之后便是乾隆皇帝品茶、赋诗,臣工传阅,依韵恭和。


如果皇帝心情特别好的话,就会把三清茶诗瓷杯赏赐给侍臣。比方说参加过三清茶宴的著名才子纪晓岚就曾经获赠过这样的杯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之情,他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


红沁丹沙白腻脂,越窑风露满花瓷。

凡茶不敢轻煎注,上有君王自制词。


——

《侍宴重华宫联句赋·蒙赐三清茶盏恭记二首》其二


看官没看错,纪晓岚对这个赏赐的杯子有点诚惶诚恐:花瓷上满满的自制词,在这样的神物面前,怎么能轻易使用普通茶叶呢?


这样的高端定制,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无从安置,除了“蒙赐”、“恭纪”之外,只能永远地供奉起来了。


其实茶宴这件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涵而言,在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中规格一直是很高的。茶宴源于魏晋,正式记载则见于中唐。

《茶事拾遗》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与友人一起举办茶宴,当时很多诗人的诗作中也明确出现了“茶宴”之说。宋代“以茶会友”逐渐成为文人之间相互酬唱的风雅之行。帝王家办茶宴,唐太宗、宋徽宗都很知名。论及席间风雅,清代康熙朝也已有召集文臣学士与宴赋诗之事。


然而,乾隆皇帝的三清茶宴自有超越前代的独到之处。他钦点文臣中能诗者十八人与宴,暗喻“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后来增至二十八人,喻合二十八星宿。


茶宴中,更采用他个人创制的三清茶款待侍臣,只布果盒为席,不及其他肴馔,席间饮茶品茗,有清雅之意,亦寓清廉之意。可以说,正像赏鉴书画、督造花瓷那样,乾隆皇帝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和文化情怀,又将传统文化中的茶事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事实上,乾隆朝的茶宴韵味独特,也的确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三清茶”既有文人逸士“雅”的一面,“三清茶宴”也有以帝王之尊亲贤礼人的一面。


十全的乾隆就是这么有个性有创意,一生作了四万首诗可不是盖的,他永远文思如喷泉。


文思从哪里来呢?一杯醇香普洱茶就有了!



《烹雪用前韻》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来足夸雀舌。

点成一椀金筌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这是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高度赞誉,他还创造了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此外,酷爱炫耀天朝大国风范的乾隆,给外国使臣的礼品也是普洱茶。


乾隆创造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


这么说,大红大绿接地气的乾隆帝,品鉴能力也是很可以的嘛,至少在品茶鉴茶能力上,值得一个大大的点赞。


乾隆喜欢普洱茶的历史人尽皆知,但乾隆也是一位带货达人,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贸易,便派遣外交使节马嘎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使臣团前往清帝国拜会乾隆皇帝,这也成为中英外交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马戛尔尼带领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以及士兵组成的使团,携带最能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车辆、船式等“贡品”出使中国。1793年7月1日,马戛尔尼一行在舟山登陆,短暂停留后,从外海入天津,然后进京。马嘎尔尼带来的西洋礼物,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


为了彰显清帝国的威严,乾隆也准备非常丰厚的礼品,在这些礼品当中,普洱茶(金瓜贡茶)赫然在列。不知是出于对普洱茶的偏爱,还是因为普洱茶的贵重,乾隆分批、多次加以赏赐英国使臣团。在这几份礼单中,多次出现了团茶、茶砖、女儿茶、茶膏、大普洱茶团(可能是饼茶)等与普洱茶相关物品,可谓是一次全方位的推广。


如今这段记载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日旧事重提,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两百多年前,有一位叫做爱新觉罗弘历的帝王亲自带货普洱茶。

 

文章最后,附上当时的礼单,供以大家参考:


  附录:

 

  赐该国王百花蟒缎二,袍缎、线缎各四,紫檀彩漆铜掐丝珐琅龙舟仙台一,玉器八,玛瑙盂盘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文竹挂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册页二,画绢二十,洒金五色字绢笺纸、白露纸、高丽纸各二十,墨六匣,各样扇四十,普洱茶团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乾、香瓜乾各四盒,藕粉、莲子各二盒,藏糖三盒。

 

  随敕书赐国王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画绢、白露纸各百,洒金五色绢五十,五角笺纸、高丽纸各二百,宫扇十三,十锦扇百,连三香袋四盒,十锦香袋八盒,锦香袋四盒,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挂灯十二,墨二十匣;


图片



  正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倭缎各二,蓝缎、青花缎、彩缎、杭绸各三,绫、纺丝各六,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刮膘吉庆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玛瑙葵花碗一,玛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蓝缎、倭缎、青花缎、彩缎、绉绸各二,绫、纺丝各四,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二块,女儿茶十,白玉全枝蔡花洗一,花玛瑙菊花瓣碗一,葫芦器藏糖二匣;

 

  副使之子龙缎、妆缎、倭缎、青缎、蓝缎、锦、漳绒、帽绒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总兵官、副总兵官二员,每员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青缎、帽缎、锦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图片



  通事、管兵等官四员,每员龙缎、妆缎、漳绒、锦、蓝缎、彩缎各一,绫、纺丝各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代笔、医生等官九员,每员龙缎、妆缎、锦、漳绒、蓝缎、彭缎、绫、纺丝各一,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贡使从人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


  吹乐、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内地护送官二员,大缎各二;

 

  贡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布、高丽布、波罗麻、兼丝葛各二;

 

  留存贡船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丽布、回子布、小增城葛、波罗麻各一。

一带一路·中国故事 一盏六堡茶,万里亦为邻

六堡茶的故事,要从一条茶道说起——

北回归线北侧,桂东大桂山山脉延伸地带,树木荫翳,山高多雾,是茶树绝佳的生长区域,却也构成货物出山的天然屏障,以叶厚香浓而闻名的六堡茶便被重山“封锁”其间;

百年前,一条起于中国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茶船古道”应运而生,一箩箩六堡茶被装运上船,沿数百公里航道顺水东行至广州,再沿海上丝绸之路越洋过海,远销南洋。

一盏六堡茶,万里尚为邻。“茶船古道”成为一条连接山海的经贸之路,构筑起中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及日韩等国的民间商贸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走廊。而今,借“一带一路”东风,神奇的东方树叶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达八方,为世界带来醇郁芬芳的中国茶香。

走出深山“下南洋”

“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是清代康熙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中一段记载。当地制茶专家介绍,茶味醇厚而且能够“隔宿而不变”,说明早在清朝初期,多贤乡在制茶工艺中已经使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技法。

这段史料中所记载之处,正是如今的六堡镇。六堡镇年平均气温21.2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毫米,镇内峰峦耸立,云雾缭绕,海拔1000至1500米,为茶树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产自此地的茶后被命名为“六堡茶”,以“红、浓、醇、陈”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

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饮用六堡茶之风渐盛。晚清年间,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具有清凉祛暑、润肠养胃功能且可以长期存放的六堡茶备受华人推崇,并逐步开始引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茶饮风尚。


20世纪50年代,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在六堡地区建立收购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此影响,六堡茶种植及经销在当地一度风靡。“以前几乎家家种茶,产茶季节,全家老少一起上山采茶。”年逾古稀的六堡镇茶商蒋永春告诉记者,当地茶叶交易也非常兴旺,不少广东茶商在六堡镇设立茶庄专门收茶制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高峰时全镇有二三十家茶庄。

六堡镇地处深山之中,陆路交通十分不便,茶商收购茶叶后便制茶压笠,装船外运,位于六堡镇的合口码头正是这条茶运水路的起点。《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记载:“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一腔茶情守初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六堡茶产业几经浮沉,但不曾改变的是几代茶人的坚守。通过传承与创新,六堡茶产业如今重振旗鼓。

今天,曾与外界仅由水路连接的六堡镇,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乘车沿六堡镇的山路上行,一路茶香扑鼻。

正是采收秋茶的时节,山坪村的祝雪兰与家人每日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我从小就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要很细致,做出来的茶才又香又耐泡。”祝雪兰说。


祝雪兰在制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是代表性项目之一。

祝雪兰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制茶世家”的她从小就浸在茶香里,为了帮助村里产业发展,她公开了家里代代“秘传”的制茶技艺,办起了“茶园讲堂”,帮助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传统制茶工艺。

近年来,广西不断推动茶产业纵深发展,有着千年历史的六堡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韦洁群在茶园采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六堡镇,年过六旬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和女儿石濡菲一道成立了洁群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在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合作社农户种植、采摘、修剪、施肥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爱云说,一条传统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她的茶厂里投产,不仅能保留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风味,更将茶叶日产量提升到2000斤。“以前茶叶收购季,请30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只要3个工人,一天就可以加工1万斤的鲜叶。”

在更多茶企生产车间里,制茶过程由全自动化生产线完成。茶叶在完全密封的管道里依次完成各道工序,最后从压茶机中出来,进入最后的陈化阶段。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说:“罐内发酵的六堡茶温度湿度更易调控,茶叶品质更稳定。”

2022年,梧州市年产六堡茶3万吨,综合产值约160亿元,200多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受益村民约24万人,带动茶农平均年增收3000元。

“神奇的东方树叶”

“东方的树叶真的太神奇了,每片叶子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品尝六堡茶后,迪拜商人的一句感叹,让梧州市茶业商会会长吴燕很是感动。她说:“迪拜对六堡茶和中国茶文化接受程度是我意料之外的。”也正是在今年3月份这次迪拜之旅中,吴燕签下了企业首个迪拜六堡茶茶包订单。

从“茶船古道”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通道逐渐拓宽。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六堡茶不仅重“走南洋”,更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通达世界各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梧州六堡茶出口东盟货值同比增长117.9%。

张均伟介绍,企业的六堡茶已陆续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六堡茶的文化与魅力。

“喝茶、藏茶已经在马来西亚成为风尚,我们茶行的六堡茶消费群体越来越广。”马来西亚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刘俊光介绍,近年来,茶行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稳定在一百吨以上,“以前从下订单到运输到收货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现在广州港到巴生港的货船已实现直航,一般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六堡茶是有底蕴的茶,茶经过西江外运的故事就是一部外贸史。”新加坡年过七旬的茶商李秉蘐一家人都爱茶,多年来致力于在新加坡推广茶文化。

吴燕告诉记者,她计划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六堡茶海外仓,实现“云上六堡,仓通四海”。

为更好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梧州市先后成立六堡茶研究院、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同时举办“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六堡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记者:郭轶凡、吴思思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广西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