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茶叶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性与人性相通。读懂了茶,也就读懂了自己...

  茶是能通达人类内心世界的饮品,茶道则是茶人心灵升华的必由之路。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以各种方式追问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由此产生各种艺术,信仰与哲学等精神文明成果。茶道与之如影随形,独特之处在于:其一,它是通过品茗的方式来悟道的,“茶以载道”,茶道不能离开茶的媒介作用:其二,它是在美与快乐中悟道的,茶道不是枯燥乏味的苦修,而是轻松愉悦的体验。
  ▲茶圣陆羽

  古往今来,多少爱茶之人,从回甘体验到茶事审美,到生命体悟:从滋味到品味,到真味,他们在茶事活动中走向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感悟真谛的心灵之路。茶道是艺术、修行与礼仪的融合,也是可贵的人生体验。茶道的体验包括三个层次:

  滋味

  滋味,即习悟茶之美妙。当茶叶遇水变成茶汤时,人们通过味蕾所获得的各种口感与味道,便是茶的滋味。滋味是茶的物质属性。
  茶的滋味富于变化而不失本真,具有层次又恰到好处,丰富的口感与滋味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滋味来自舌头上的味蕾,一个成年人大约有8000个味蕾,舌根处的味蕾对苦的感受性最强,舌尖处的味蕾对甜敏感。茶人喝茶,最开心的莫过于喝上一杯他所期待的好茶,既补充了水分,又满足了口舌之欲。所谓好茶,是色、香、味、形俱佳的茶品,而舒爽与回甘的口感滋味是产生精神愉悦的生理基础。
  我国茶叶品类齐备,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不同的存放状况、不同的冲泡方式都会让茶汤颜色千变万化,滋味丰富多彩,或苦或甜,或涩或鲜,或滞或滑,或鲜爽或收敛,或醇厚或顺柔。仔细体味茶的滋味,感受每次冲泡的变化,是惬意的享受。
  品味

  品味,即升华品茗内涵,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品味是茶的人文属性。
  品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品茶的行为。品茶,既是欣赏,也是评判,需仔细体会,慢慢品尝。二是指品茶的修养。品茶不同于饮茶,饮茶侧重生理上的快适,而品茶则包含了精神上的追求。品茶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清闲的时光与淡泊的心态。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赏心悦目的茶汤,品尝茶的苦涩与甘甜,观察茶叶的起伏,本身就是美的感受与体验。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月九日诗僧皎然与陆羽在山中寺院品茶,秋高气爽,东篱的菊花朵朵盛开。世俗之人多喜饮酒,能够在一杯茶里品悟到生活的真谛,品悟到人生趣味的人,又有多少呢?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缺乏的是欣赏美丽景色的人。之所以缺乏欣赏美景的人,是因为缺乏慧眼,缺乏品位,缺乏心情。
  真味

  真味,即服务社会大众,是指人们通过茶事活动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真味是茶的精神属性。
  赵朴初老先生写过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气氤氲,茶香怡人,品茶的极致,便是得到真趣,回归自然。如此,赵老的茶诗已有浓浓禅味,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味,乃无味之味,可以意会,可以感知,却难以描述,难以传达。茶的真味,是用心灵细细体悟出来的,是从杯杯茶汤慢慢品啜出来的。
  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茶的一生,犹如人的一生。一片茶叶,采自茶树,历经杀青、揉捻、烘晒、发酵,变得形态干枯,颜色全无,看似细碎、纤弱,但它一经与水融会,便会释放厚积薄发的内涵。它毫无保留地奉献生命的精髓,化成一杯汤色透亮、浓烈甘醇的茶水,带给千家万户以温暖、欢笑与祝福,完成了价值的升华。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茶道通过品茗来实现对人生的观照与思考,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与启迪。从茶的一生可以得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服务与奉献的行为中。以茶人的诚挚之心,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天下人奉茶,这便是茶道最为生动的体现。这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不断递进、深化、升华的过程。
  茶性与人性相通。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片茶叶都是一个故事。读懂了茶,也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生。
  文章摘自:《茶道九章》,吴远之著

  (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润元昌茶业: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喝普洱茶,有人喜欢其口感的千回百转,

  沉醉于回甘生津的悠长余韵;

  也有人喜欢与好友一起

  在和静美好的喝茶氛围里同频共振

  杯盏之间

  孤独得到治愈,忧愁得到安顿

  迷茫得到方向,志趣得到滋养

  邀约喝茶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走,上我家喝茶去”

  “有空来家里喝茶/得闲,饮茶”

  早已成为我们与他人打交道的开场和告别语录

  渐渐成了国人特有的一种礼仪习俗

  向他人发出喝茶邀约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约茶成功次数越多

  越显彼此情谊的浓厚和志趣的相投

  对于志同道合的茶友老铁来说

  他们对茶、对生活有着同频的情调和热爱

  “有空一起喝茶”,不是一句客套话

  而是发自真心的邀约

  最初交于喜欢喝茶

  也不知道从多少杯起

  友谊逐渐建立,情感越见深厚

  三五朋友从喜欢喝茶,到喜欢和你喝茶

  愿你每次想找人喝茶时

  都有朋友如约而至


  古代文人挚友们,也极爱一起喝茶

  在茶的氛围里赋诗抒发情感

  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是一对忘年交,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在重阳节当天,别人登高饮酒,他两赏菊喝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大诗人苏轼喜爱饮茶作诗亦是出了名的

  一天,他跟朋友于池边饮茶

  趁着怡人的景色写下了《道者院池上作》

  表达与朋友一起喝茶的开心快乐、悠然自得之情

  ▼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找到能一起喝茶的人,福上加福

  不求朋友成群

  两人互诉衷肠、三五知己谈笑风生便足以

  老铁们,喝茶走起


  茶人朋友的有来有往:

  互享好茶,认真品评

  无由持一碗,赠予爱茶人

  茶人朋友之间

  还喜欢互赠、互享、互赞好茶


  互赠好茶的经典

  不得不提到由茶仙卢仝所作

  传唱千年不衰的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文262个字,可见卢仝对好友赠好茶的感谢之情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图片来自网络

  三百片新茶月团由官府的军将送来,

  在车马很慢的当时是多么难得用心的情意。

  这首诗句里行间流溢着卢仝对收到好茶的珍惜与喜爱,尽现卢仝和孟谏议互相尊重的真挚友谊之情感。

  诗中凸显了茶的珍贵细嫩、卢仝对好茶的认可,以及卢仝以实际行动「认真品饮评价」来对待好友送来的好茶。

  中段七碗茶给人身心带来疗愈的境界,

  是卢仝对孟谏议这位茶友知音的最高赞誉。


  李宣忠州刺史刚上任不久

  给在江州任职、整日郁郁不欢的白居易

  寄去了当地特产蜀茶

  也是白居易的心头好——好茶:

  “火前”(明前)新蜀茶

  接到好友千里迢迢而来的佳茗

  大诗人白居易心情大好

  挥毫赋诗表谢

  ▼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收到时下珍贵佳茗,白居易自是也要认真对待的,才不负好友一番用心。

  “汤添勺水煎鱼眼”一句,表明诗人对好茶的珍视、对泡好茶充满了仪式感。

  末两句自问自答:为何不寄给他人而先寄给我?应该是我和你一样,都是懂茶爱茶的“别茶人”吧。

  两人果真够交亲!


  在黄庭坚的眼里,家乡的双井茶极美,精心研磨后皑皑雪花都比不上,他将此茶在赠送给同样爱茶的好友苏轼,显示了十足的诚意,又借茶点出旧情、规劝提醒好友,深厚情谊不言而喻。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收到了好茶,当然还要与友分享。

  唐代文学家曹邺收到友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赏鉴。对月烹茶吟诗,意境优美,饮后诗思如泉涌,几日收不住。剩余的茶叶更加珍惜,只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

  故人寄茶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因为相同的对好茶的热爱,交谊在点滴之间生发、深厚,如普洱茶之回甘,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愿以茶为纽,友谊长存。

  原文标题: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来源:润元昌茶业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举办了第二十场哲学家茶座系列讲座

我所举办第二十讲哲学家茶座系列讲座

周瑞春/文   白佳音/图


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举办了第二十场哲学家茶座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邹明华副研究员,作题为《论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一一从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的交往诗谈起》的主题报告。我所管委会委员、研究员原理副教授主持讲座,所长李萍教授出席活动,来自校内外师生、专家学者、茶文化爱好者等20余人聆听了讲座。

  


原理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此次主讲嘉宾。邹明华老师是著名茶文化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秘书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曾担任北京茶叶学会驻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培训班特聘教师,长期从事茶文化国内培训和国际交流,曾在美国、日本、港澳做《亚洲的茶文化传统》系列讲座。随后,邹明华老师开启了此次主题报告,她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大陆和台湾茶艺、茶文化官方和民间的各类交流。邹明华老师说,之所以选取皎然和陆羽这两个有趣的灵魂来讲解茶道的丰富内涵,是由于皎然是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与当时许多文人有着较为广泛的茶事交往,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与“茶圣”陆羽的“淄素忘年之交”,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讲座

现场

 

邹明华老师通过《寻陆鸿渐不遇》、《访陆处士羽》、《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三首诗的形象解读,再现了皎然跨越四季更迭一次次拜访陆羽未遇时的心情,两人惺惺相惜的诚挚情谊令人感佩。通过这几首茶诗,也可窥见陆羽采茶、制茶、品茶足迹之广,撰写《茶经》之艰辛。《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写到,两人终于在重阳佳节得见,品茶论道,不由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春夜集陆羽处士居说月》“欲赏芳菲肯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皎然以自身僧人身份自喻“忘情人”,指陆羽为“有情人”,然而,全诗却处处流露出两个有趣的灵魂于高山流水间品茶韵芬芳之真情真义。紧接着,邹老师以《月夜啜茶联句》为例,指出颜真卿、皎然、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等六人的雅集茶会,以诗会友、以茶传情的文人交往,正是茶作为物化载体被赋予人格精神的充分体现。




邹老师指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茶道”一词的出处。她认为,这首诗在茶文化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将品茶的境界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除昏寐,这是生理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清爽精神,这是精神感受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得道,这是真真的品茶悟道境界。而“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则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合流,在民间信仰文化中并没有严格的界线,这是大唐气象在文化多元、文化包容上的体现。邹老师认为,从皎然诗歌可以看出,饮茶不仅是祛除病痛之法,更是其修禅、修道之重要法门。

 

随后,邹老师以《封氏闻见记》中对于茶道的记载为例,讲解了茶道在唐代勃兴的大致脉络路线图。茶自南向北,因其“止渴,令人不眠”的功效,满足禅院修道之需开始扩散,渐成风俗,经陆羽《茶经》之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邹老师认为,陆羽是“文化英雄”,茶道之勃兴既成就了陆羽,也因陆羽之力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陆羽定居湖州,因他倾慕阳羡茶、顾渚紫笋、金沙泉,《茶经》的写作是对当时的全唐境内30多个州郡的考察基础上写就而成,六千余字包罗万象,成为世界文化史上首部百科全书式的茶书。邹老师认为,“精行俭德”就是陆羽茶道思想的精华。陆羽在创制茶器时,“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更是蕴涵了丰富的阴阳五行意涵、儒释道内涵。邹老师指出,在中国茶道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始终贯穿其中,并在人与人的推杯换盏之中,彰显出审美意象、人格精神。

 


此外,邹老师还从茶道规范、茶与儒释道关系、茶事活动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讲解。讲座后,与会人员围绕唐代茶道是否存在流派之分、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开展茶道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径等问题进行提问交流。随后,李萍教授代表研究所向邹明华老师赠送茶礼。与会者合影留念,纷纷表示此次以茶诗为切入点的主题讲座娓娓道来,趣味性强、知识面广、内涵丰富,令大家受益匪浅。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