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道与佛教


佛教的传入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禅茶一味


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津津乐道,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茶禅一味。

 

相传,“茶禅一味”是宋代四川成都昭觉禅师佛果克勤的手书,他以此四字赠与留学日僧珠光。“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书‘茶禅一味’相赠,今藏日本奈良大德寺中”(《佛学典故汇释·茶禅·赵州茶》)。尽管学术界对这一记载存有质疑,但“茶禅一味”把茶与禅等同,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智慧境界。日本人正是看准这一点,经过一代代禅师们的继承发展,终将其发展成为极具规模、颇有影响力的茶道。

 


中国茶道几乎汲取了佛禅思想中的精华。茶道与禅宗不可分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的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以茶助禅,以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茶的药用功能中,僧侣打坐要瞌睡,饮茶可提神醒脑。在浓郁的崇茶风气中,又兼“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吃茶暗含禅机,禅即是茶,禅茶相混,茶禅一味,难分难解。

 


茶禅一味的内在原因即为修炼身心,具体说来有3个原因

 

首先,茶是佛寺相沿已久的传统食品,茶崇拜意识早已成为僧人们内在的血液里的成分。

 

其次,茶是佛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频繁使用的饮料,僧人们因而对茶有一种与生命相连的亲切感。

 

最后,茶的清新醒脑作用,是佛僧坐禅的最佳依赖和帮助。

 


茶本身的生命启示及清高静寂的品性特征无不暗含或揭示禅机,能表达“禅”的妙境。正因为如此,才有“茶禅一味”的表述。

 


吃茶去

 

“吃茶去”三字,成为禅林法语,就是“直指人心,见心成佛”的悟道方式。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中“吃茶去”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也题有“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的实行,“把佛家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茶禅一味’之说应运而生。意指禅味与茶味同是一种兴味,品茶成了参禅的前奏,参禅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余悦《禅悦之风》)

 


禅茶一味与文学

 

“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这一领域,以茶悟道,以茶修心。如唐代诗僧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地香。

俗人多泛酒,谁能助茶香。

 

这一句“谁能助茶香”的发问,烘托出“茶禅一味”的幽雅。

 


唐代诗人刘禹锡,颇通佛理,常进出佛教寺院,他曾参释锡山寺,僧人把他当贵宾看待,立即进行了一场从头至尾的完整的现场茶事活动:采摘,炒干,烹饮,并在一种佛教的格调中互致敬意。他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将品饮这次茶的过程写得十分优美:


骤雨淞声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云南普洱茶文化——做有视角、有深度、有情怀、有温度的茶文化微信公众推广平台。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古保森”品牌简介:“古保森”即Global Senc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Ecosyste(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我们创建企业的初心和理念:打造一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牌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的统一,构建一个“茶农种好茶、茶商卖好茶、茶友喝好茶”的商业生态系统。做有境界的企业,做有灵魂的产品!

茶性与人性相通。读懂了茶,也就读懂了自己...

  茶是能通达人类内心世界的饮品,茶道则是茶人心灵升华的必由之路。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以各种方式追问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由此产生各种艺术,信仰与哲学等精神文明成果。茶道与之如影随形,独特之处在于:其一,它是通过品茗的方式来悟道的,“茶以载道”,茶道不能离开茶的媒介作用:其二,它是在美与快乐中悟道的,茶道不是枯燥乏味的苦修,而是轻松愉悦的体验。
  ▲茶圣陆羽

  古往今来,多少爱茶之人,从回甘体验到茶事审美,到生命体悟:从滋味到品味,到真味,他们在茶事活动中走向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感悟真谛的心灵之路。茶道是艺术、修行与礼仪的融合,也是可贵的人生体验。茶道的体验包括三个层次:

  滋味

  滋味,即习悟茶之美妙。当茶叶遇水变成茶汤时,人们通过味蕾所获得的各种口感与味道,便是茶的滋味。滋味是茶的物质属性。
  茶的滋味富于变化而不失本真,具有层次又恰到好处,丰富的口感与滋味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滋味来自舌头上的味蕾,一个成年人大约有8000个味蕾,舌根处的味蕾对苦的感受性最强,舌尖处的味蕾对甜敏感。茶人喝茶,最开心的莫过于喝上一杯他所期待的好茶,既补充了水分,又满足了口舌之欲。所谓好茶,是色、香、味、形俱佳的茶品,而舒爽与回甘的口感滋味是产生精神愉悦的生理基础。
  我国茶叶品类齐备,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不同的存放状况、不同的冲泡方式都会让茶汤颜色千变万化,滋味丰富多彩,或苦或甜,或涩或鲜,或滞或滑,或鲜爽或收敛,或醇厚或顺柔。仔细体味茶的滋味,感受每次冲泡的变化,是惬意的享受。
  品味

  品味,即升华品茗内涵,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品味是茶的人文属性。
  品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品茶的行为。品茶,既是欣赏,也是评判,需仔细体会,慢慢品尝。二是指品茶的修养。品茶不同于饮茶,饮茶侧重生理上的快适,而品茶则包含了精神上的追求。品茶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清闲的时光与淡泊的心态。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赏心悦目的茶汤,品尝茶的苦涩与甘甜,观察茶叶的起伏,本身就是美的感受与体验。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月九日诗僧皎然与陆羽在山中寺院品茶,秋高气爽,东篱的菊花朵朵盛开。世俗之人多喜饮酒,能够在一杯茶里品悟到生活的真谛,品悟到人生趣味的人,又有多少呢?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缺乏的是欣赏美丽景色的人。之所以缺乏欣赏美景的人,是因为缺乏慧眼,缺乏品位,缺乏心情。
  真味

  真味,即服务社会大众,是指人们通过茶事活动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真味是茶的精神属性。
  赵朴初老先生写过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气氤氲,茶香怡人,品茶的极致,便是得到真趣,回归自然。如此,赵老的茶诗已有浓浓禅味,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味,乃无味之味,可以意会,可以感知,却难以描述,难以传达。茶的真味,是用心灵细细体悟出来的,是从杯杯茶汤慢慢品啜出来的。
  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茶的一生,犹如人的一生。一片茶叶,采自茶树,历经杀青、揉捻、烘晒、发酵,变得形态干枯,颜色全无,看似细碎、纤弱,但它一经与水融会,便会释放厚积薄发的内涵。它毫无保留地奉献生命的精髓,化成一杯汤色透亮、浓烈甘醇的茶水,带给千家万户以温暖、欢笑与祝福,完成了价值的升华。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茶道通过品茗来实现对人生的观照与思考,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与启迪。从茶的一生可以得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服务与奉献的行为中。以茶人的诚挚之心,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天下人奉茶,这便是茶道最为生动的体现。这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不断递进、深化、升华的过程。
  茶性与人性相通。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片茶叶都是一个故事。读懂了茶,也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生。
  文章摘自:《茶道九章》,吴远之著

  (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润元昌茶业: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喝普洱茶,有人喜欢其口感的千回百转,

  沉醉于回甘生津的悠长余韵;

  也有人喜欢与好友一起

  在和静美好的喝茶氛围里同频共振

  杯盏之间

  孤独得到治愈,忧愁得到安顿

  迷茫得到方向,志趣得到滋养

  邀约喝茶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走,上我家喝茶去”

  “有空来家里喝茶/得闲,饮茶”

  早已成为我们与他人打交道的开场和告别语录

  渐渐成了国人特有的一种礼仪习俗

  向他人发出喝茶邀约

  是对悠闲美好生活的邀约

  约茶成功次数越多

  越显彼此情谊的浓厚和志趣的相投

  对于志同道合的茶友老铁来说

  他们对茶、对生活有着同频的情调和热爱

  “有空一起喝茶”,不是一句客套话

  而是发自真心的邀约

  最初交于喜欢喝茶

  也不知道从多少杯起

  友谊逐渐建立,情感越见深厚

  三五朋友从喜欢喝茶,到喜欢和你喝茶

  愿你每次想找人喝茶时

  都有朋友如约而至


  古代文人挚友们,也极爱一起喝茶

  在茶的氛围里赋诗抒发情感

  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是一对忘年交,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在重阳节当天,别人登高饮酒,他两赏菊喝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大诗人苏轼喜爱饮茶作诗亦是出了名的

  一天,他跟朋友于池边饮茶

  趁着怡人的景色写下了《道者院池上作》

  表达与朋友一起喝茶的开心快乐、悠然自得之情

  ▼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找到能一起喝茶的人,福上加福

  不求朋友成群

  两人互诉衷肠、三五知己谈笑风生便足以

  老铁们,喝茶走起


  茶人朋友的有来有往:

  互享好茶,认真品评

  无由持一碗,赠予爱茶人

  茶人朋友之间

  还喜欢互赠、互享、互赞好茶


  互赠好茶的经典

  不得不提到由茶仙卢仝所作

  传唱千年不衰的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文262个字,可见卢仝对好友赠好茶的感谢之情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图片来自网络

  三百片新茶月团由官府的军将送来,

  在车马很慢的当时是多么难得用心的情意。

  这首诗句里行间流溢着卢仝对收到好茶的珍惜与喜爱,尽现卢仝和孟谏议互相尊重的真挚友谊之情感。

  诗中凸显了茶的珍贵细嫩、卢仝对好茶的认可,以及卢仝以实际行动「认真品饮评价」来对待好友送来的好茶。

  中段七碗茶给人身心带来疗愈的境界,

  是卢仝对孟谏议这位茶友知音的最高赞誉。


  李宣忠州刺史刚上任不久

  给在江州任职、整日郁郁不欢的白居易

  寄去了当地特产蜀茶

  也是白居易的心头好——好茶:

  “火前”(明前)新蜀茶

  接到好友千里迢迢而来的佳茗

  大诗人白居易心情大好

  挥毫赋诗表谢

  ▼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收到时下珍贵佳茗,白居易自是也要认真对待的,才不负好友一番用心。

  “汤添勺水煎鱼眼”一句,表明诗人对好茶的珍视、对泡好茶充满了仪式感。

  末两句自问自答:为何不寄给他人而先寄给我?应该是我和你一样,都是懂茶爱茶的“别茶人”吧。

  两人果真够交亲!


  在黄庭坚的眼里,家乡的双井茶极美,精心研磨后皑皑雪花都比不上,他将此茶在赠送给同样爱茶的好友苏轼,显示了十足的诚意,又借茶点出旧情、规劝提醒好友,深厚情谊不言而喻。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收到了好茶,当然还要与友分享。

  唐代文学家曹邺收到友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赏鉴。对月烹茶吟诗,意境优美,饮后诗思如泉涌,几日收不住。剩余的茶叶更加珍惜,只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

  故人寄茶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因为相同的对好茶的热爱,交谊在点滴之间生发、深厚,如普洱茶之回甘,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愿以茶为纽,友谊长存。

  原文标题:友谊,在杯盏之间建立与深厚...

  来源:润元昌茶业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