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酒标茶叶牌

找到约4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

累世积淀 ,犹记千年茶风;新开一盏,传承盛世茶香

——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屈原在《离骚》里曾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隐喻君子品德之高尚美好。由此观之,“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可谓是文人雅士对于饮食的至高赞誉了。而这份赞誉的背后,是一段传承千年的古韵茗香,是一枚饱蘸风雅的文化遗珠,更是一个在新时代重焕风采的传统产业——西湖龙井。

出身茶人世家的戚英杰凭借对西湖龙井的一腔赤诚,引领家族企业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忠实传承手工制茶技艺,积极融入“互联网+”潮流,筹建国内第一座西湖龙井博物馆,把承载了唐宋盛世遗风的茶文化引入当下,也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西子湖侧畔 ,传世有茶香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无论是在文士骚客的佳句名篇里,还是古今游人的流连目光中,杭州无疑都是一片深得自然慷慨馈赠的灵秀之地。这里不仅有西子湖畔的画桥烟柳、云树笼纱,有环湖而抱的逶迤群峰、秀美林泉,还别有一段饱蘸了千年风流的悠悠茶韵,那就是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

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北至新玉泉以内的龙井茶基地,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东起北纬三十度黄金线穿山而过,起伏的峰岭引来了东南的暖湿气流,又将西北寒风阻隔在外,独特的白砂土与黄红壤疏松肥沃、通水透气,共同孕育了“茶中圣品”西湖龙井,也滋养了一个世代以茶为业的龙井世家——戚氏。戚英杰正是这个茶人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

2009年,随着父亲年事已高,原本建筑专业出身的戚英杰放弃了对口工作,回来接手家族产业。尽管有着久浸茶香的家学渊源、也不乏自小培养的浓厚兴趣,但对于当时的戚英杰来说,这依然是一段颇为艰难的“跨行业”之旅。

进入企业的头三年,他沉下心来辗转各个基层岗位,潜心钻研西湖龙井从采收、炒制、加工到成茶的工艺流程,以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对天时节令的顺应,守护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之誉。

西湖龙井的采收历来以早为贵、以嫩著称,尤其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龙井,素有“女儿红”的美称。为了不坠西湖龙井茶的传世嘉誉,戚英杰坚持“只做春茶”,每年的青叶采收只在3、4月间的早春时节,最长不过一个月。时间虽短,对青叶品质的把控却绝不简单。举凡长度、色泽、品相乃至芽叶数量,戚英杰都带领团队严格遵循相应的采收标准,从源头奠定西湖龙井茶的上乘品质。

繁忙的采收季里,每一丛鲜嫩的龙井青叶都是“才下枝头,便上案头”,第一时间经历晾晒去青、粗筛分类,在短短数天时间里失水、降苦、增香,完成生命中的第一道蜕变,然后进入最为关键的炒制环节。

为了保留西湖龙井的醇正茗香,即便在春茶生产的高峰期,戚英杰也坚持传承古老的手工制茶工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鲜叶的品相,灵活运用“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十大手法,依次对龙井青叶进行粗制、精制、储存,一丝不苟地执行全流程标准化工序,最终将一捧叶片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叶底细嫩呈朵的西湖龙井茶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戚英杰还建立起了一整套龙井茶溯源系统。通过系统,消费者和公众可随时查看茶园的实时景象,对西湖龙井茶从种植、施肥、修剪、采摘、加工的全管理流程进行追溯和监督,从而确立起西湖龙井茶市场的监管与诚信体系。

在戚英杰重重把控下精制出的龙井春茶,一经冲泡便香馥若兰、汤色清亮,入口齿颊流芳、沁人心脾,更富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久饮可生津止渴、提神抗衰、清热利尿、强心解痉,还具备减脂降压、防癌抗菌等保健养生功效。2010年,它曾以“中国十大名茶”的身份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2016年,又成为G20峰会的官方专用茶。

凭借着惊艳国际的绝佳品质和对传统制茶工艺的体系化传承,戚英杰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第二批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传承人称号,带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开启了延续古老工艺、弘扬龙井茶文化的崭新征程。

一盏传古韵 , 一盏引新章

西湖龙井,因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周边群山而得名。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已经有了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至于宋元,龙井茶从山野禅寺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先有杭州太守赵抃以“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团”之句,记述高僧辩才烹茶待客之事,又有诗人虞集以“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盛赞龙井之色清味甘。到了明清,《湖儒杂记》称其“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则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也。”相传,清乾隆帝下江南时就曾游龙井茶园,还亲自采过茶叶、看过茶农炒茶。时人将其采摘过的十八棵茶树圈地而养,称之为“御茶”,至今仍可在狮子峰下见到,“龙井问茶”更因此被列入西湖“新十景”。

而这里,也正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1350亩无公害西湖龙井茶基地的所在之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为了解决茶农的销售问题,戚英杰的父亲戚国伟联合茶区六名村支部书记,成立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创业之初,由于缺少资金,企业步履维艰。戚国伟拿自家房子当做经营场所,又向银行贷款数万元,带领乡亲们蹬着三轮车,晚上到茶农家里收购茶叶,白天到景点贩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成长壮大。在戚国伟的带领下,公司自1986年开始承办国家礼品茶,始终是浙江国礼龙井的唯一指定生产企业,所创“贡牌”西湖龙井更是唯一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的西湖龙井茶品牌,先后招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德国总理默克尔、俄国总统普京等各国政要,并为此收到过国家外交部的贺信。

三十载流金岁月,父辈茶人的砥砺拼搏让当初小小的乡办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发展为了如今实力雄厚、颇具规模的“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建起了占地4000㎡的办公楼、加工厂及仓储,在北京、上海、西安、扬州等各大城市开设了300余家“贡”牌西湖龙井茶专卖店,更激励着戚英杰不忘初心、再续辉煌。

面对厚重悠长的千年古韵和珠玉在前的父辈佳绩,戚英杰化压力为动力,凭借坚韧的意志,先后迈过了景区厂房建设、机械设备更新、工艺调整优化甚至是监督施工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受伤的重重坎坷,积极利用现代营销理念与网络信息技术,带领企业和品牌实现了新的发展。

戚英杰直言:“西湖龙井茶的名贵,不仅在于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更在于它的天然稀缺。”就目前而言,龙井茶共有钱塘、越州、西湖三个产区,合计种植面积约110万亩。其中,只有西湖产区所产的龙井茶才能被称为西湖龙井,而西湖产区的茶园却仅有2.3万亩。换言之,对于西湖龙井茶企来说,产量的突破并非可行之策。为此,戚英杰为企业谋划了三个清晰的品牌体系:一是优中选优的“狮峰龙井”,贵在做精;二是咬定核心主产区的“西湖龙井”,旨在做强;三是广纳周边产区优质茶源的“龙井茶”,意在做大。

在此基础上,戚英杰一方面持续巩固传统营销渠道,另一方面积极顺应“互联网+”潮流。不仅带领企业进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成功带动大额销量,还在疫情复工后大胆尝试直播带货,2小时销售额超200万,有力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构建起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体系。

与此同时,戚英杰也在带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谋求进一步的转型升级,计划引入外部资本筹备上市,希望将西湖龙井一脉的千年茶韵与传世茗香送上更加广阔的舞台,弘扬传统茶文化,重现唐宋茶风尚。

文化载茶史 , 风华一馆藏

在戚英杰看来,西湖龙井不仅是产品品牌,更是文化标志。守住西湖龙井,就是守护和传承千年茶文化。因此,在他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西湖龙井茶博物馆”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筹谋六载,踏遍千山。

2013年,戚英杰跟随杭州市农办到欧洲考察。期间,当地一家专供皇室的酒庄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酒庄里有个很小的展览室,里面放满了书册,随手抽一册出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历代的酒标,一个酒标就是一个与皇室相关的故事,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赞叹之余,戚英杰马上联想到了西湖龙井的境遇。

当时,国内一年的西湖龙井茶消费数据为一万吨,而真正的西湖龙井产区产量实际只有约550吨,巨大的差距背后是鱼龙混杂的市场乱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界对西湖龙井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国人对西湖龙井茶的模糊认知,更是西湖龙井茶文化的荒芜与遗落。从那一刻起,戚英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西湖龙井茶建一座专门的博物馆。

为此,他耗费巨大精力,多方收集龙井茶的文史资料与实物。北宋年间的茶碾、杭州出土的铜折叠火铲、道光三十年的布政使司牙贴,还有见证了杭州一带一路茶叶史的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等,都被戚英杰收入博物馆,用来纪念那些充满茶香的历史时光。2019年,这座由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独家出资,由戚英杰和收藏家赵大川共同担任馆长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于龙坞茶镇落成,前后耗资四百多万,占地1600平方,收藏了一千三百余件文献文物资料,向每一位茶人、来客诉说着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传统茶文化正在逐年复苏,盛世品茶的风尚更吹进了年轻一代的群体当中,西湖龙井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戚英杰也时刻履行着作为西湖龙井制茶工艺传承人的职责,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进入企业,借由培训与展馆将西湖龙井茶的宝贵传承分享给更多的人。

来源:贡牌狮峰龙井茶

与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有哪些相似与不足?

2000年,一瓶6升装的1992年份啸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纳帕谷葡萄酒拍卖会上,以折合300万人民币的天价售出。

2018年,一筒七片的蓝票宋聘号普洱茶,在东京中央香港拍卖会拍出1332.8万港币,相当于三辆法拉利488Pista超跑;

1985年,一瓶750ml装1787年份的拉菲古堡干红葡萄酒,以156,450美元售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商用标准瓶葡萄酒。

2019年,一筒1920年的紫票福元昌号,最终以26,320,000港币成交,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普洱茶。

虽然在顶尖藏品价格上,普洱茶对葡萄酒呈碾压之势,但从总产值和行业成熟度来看,普洱茶产业却远远比不上葡萄酒产业。

发酵转化、自然气候、原料品种、品饮感受,在众多方面神似的两种产品,为什么很多信息,法国红酒就能坦然告之,而普洱茶却含糊不清?

落后就要挨打,不足就要反思、今天,陆离就来聊聊和竞争对手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行业的相似与不足之处。  

发酵转化

第一,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是发酵类食品,其中葡萄酒是液态发酵需要先将液体酒灌装在玻璃瓶或者橡木桶内,使容器内的液体与窖内保持相对独立,

而普洱茶则是固态发酵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陈放效果,茶饼与空气之间,往往只隔着绵纸,竹篾和纸箱,但两者都需要在合适的温湿度下才能良好发酵。

后期转化,是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其中葡萄酒讲究窖藏出好酒,而普洱茶则有着越陈越香的特质,两者都能在岁月沉淀下提升品饮价值。

自然气候

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的优劣,都会受到当年自然气候的不同程度影响。究其本质,葡萄酒和普洱茶其实都是农产品,原料、工艺、仓储是其品质形成的三要素。

其中仓储是转化保障,工艺是品质核心,原料则是物质基础,葡萄酒行业对此总结为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而普洱茶行业同样也有七分天养,三分人为的说法。

此外,自然气候对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温差和降雨量上,这也是葡萄酒行业分大年和小年,普洱茶行业分丰年和荒年的原因之一。

原料品种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丰富多样的原料品种,其中葡萄酒选用的是酿酒型葡萄,最知名的品种有赤霞珠、雷司令、长相思、黑皮诺、歌海娜、品丽珠和梅洛等等。

而普洱茶的茶青虽然统称为云南大叶种,但根据不同地域和物种的分支演化,可以分为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不同种类。

普洱茶的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产区、茶山、名寨三级(这个观点在后期系列文章会着重阐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品质差异很大,可以说是一山一味,百寨百味。


比起葡萄酒行业,普洱茶品种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普洱茶树要比葡萄树更为复杂,历史也更为悠久。这首先体现在一种活化石级古茶树上。

葡萄行业的”老树葡萄“,树龄也不过一个世纪,而南糯山的茶树王,香竹箐的茶王之母,邦崴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等,树龄动辄百年起步,品质绝对不差。

而葡萄酒的产地也有新世界和旧世界之分,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品质和风味上也是各具特色。

品饮感受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着层次万千的品饮体系,其中色、香、味、韵是两者品饮时的共同追求点,葡萄酒的品饮,最看重口感的丰富性。

普洱茶讲究口感的独特性:生普品鲜爽回甘;熟普品醇厚饱满;老茶品陈韵悠远;中期茶品百般转化;古树茶品山野气韵;拼配茶品层次万千等等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能够以陈放提升品饮价值,但也都有其保质期和赏味期,保质期的含义大家都明白,葡萄酒放得过久会变质,普洱茶超过陈放时限会碳化。

而赏味期这一概念,则是引自日本,指得是能保留最佳风味的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虽然还有饮用的价值,但味道会大打折扣。

不过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在理论上是不设上限的,其中涉及到到茶叶产地、储存方式、生茶熟茶以及个人喜好,在这里陆离就不过多赘述。

种类区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大方向的种类区别,比如葡萄酒可以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起泡酒等品类,而普洱茶则是有着生熟之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纯料和拼配的工艺区别,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在普洱茶行业,相对拼配是大众市场主流,而绝对纯料则是极少数茶山玩家们的领域。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繁多,相对发达,有级数拼配、年份拼配、季节拼配、地域拼配、茶种拼配,此外熟茶还有发酵度拼配,以及增加美感的撒面手法等等。

而葡萄酒的混酿和单一品种酿造工艺都相对成熟,比如国人熟知的拉菲酒庄,就习惯用梅洛和赤霞珠混酿,而罗曼尼康帝则是只用黑皮诺品种酿造。

文史氛围

葡萄酒和普洱茶的文史氛围都十分浓厚,都有一定的品饮门槛,想要入门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历史知识和品饮文化体系,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参悟。

说完了两个行业的相同点,我们再聊聊在极其相似的产品性质下,总体行业发展上的诸多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包装上的信息差距。

不同产区的自然气候,所酝酿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正是法国红酒的生命之匙,而为什么同样强调千山千味的普洱茶,在很多方面却含糊不清?

红酒酒标VS普洱棉纸

以法国波尔多经典红酒的酒标,和云南勐海出厂的经典普洱茶的棉纸为对比,陆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酒标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红酒产自哪一酒庄,详细名称是什么,生产年份是哪一年;

严格按照法国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lee(AOC)制度,对这瓶红酒进行法定分级,以及法定产区AOC标示;

这瓶红酒的容量和酒精浓度百分比;

部分酒类会有代表高品质的原酒庄装瓶标注,和制酒师的个人签名;

部分酒类的背面有配料表,里面会详细标注制酒时所用的葡萄品种,以及各个品种的比例标示。

从酒标上,我们不仅能知道这款酒的详细名称,还能根据年份和酒庄名称,大致推断其价值与品质划分,而与红酒相比,普洱新茶的备注信息都有哪些呢?

茶厂名称,以及这款茶的产品名称;

产地名称,产自名山名寨的,会在包装上格外突出这一点;

茶品重量,大多是357g的标准重量,但也有125g的小饼和6斤重的大饼;

茶品分类,生茶或者熟茶,早期会有生熟采用同一包装的设计,需仔细辨别。

图片更详细的内容说明在绵纸背面,需要拆开后方可看到全貌,其中有较为规范的法定产品名称,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以及所用原料等等。

这上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在近些年逐渐完善的,比如04年之前的普洱茶,除下关外绝大多数没有日期,再比如印级茶的板式十分相似,需要靠茶友自发命名。

考虑从台湾兴起普洱热至今,也不过半个甲子,而葡萄酒行业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普洱茶信息上的不完备,倒也不是巨大差距,迎头赶上就好了。

但普洱毛茶原料统称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实在是太过笼统,以至于失去了其应该承载的信息价值,回顾茶类认定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葡萄品种vs茶树品种

在葡萄酒行业,酒类品质也是与酿酒葡萄的品质息息相关,每个产区惯用哪些品种和混用比例,甚至所在产地的土壤气候,在葡萄酒界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说波尔多左岸的产地,酿酒时多会用到霸气外露的赤霞珠品种,和滋味浓郁的美洛品种,而勃艮第产地,则惯用珍贵难制的黑皮诺品种。而普洱茶呢?

1985年,中国农作物品委会通过决议,初定审定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种叶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云抗10号和14号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这些优质品种就是目前被初步认定的云南普洱茶品种,但如此一来就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1985年以前栽培和品饮的是那些品种?动辄百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又是什么品种?

陆离没有质问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想问问科研单位,什么时候才能将现存古茶树品种分类公之于众,将土壤、气候、环境与茶树品种的关系明确归纳?

老茶骨所强调的勐海味也好,山头味也罢,更多的都是在表明其产地原料品质,但若要问到品种,却只能回一句干巴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既然早在上个世纪,业界就有能力组织人手对普洱茶品种进行大筛查,那在科研实力更加强大的今天,一定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各类茶树进行大分类。

现代酒窖vs传统茶仓

在葡萄酒行业的顶级产地法国波尔多市,葡萄酒窖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温控和湿控设备,人酒两隔的物流与储存通道等,都是酒庄的标准配置。

红酒的酒庄通常都有原窖保存旧年份的好酒,而且是在自己的酒窖。在云南,很多茶厂还没有完善好成品茶仓,和优质常规茶年度库存量的概念。

从波尔多葡萄酒庄到英国酒商的酒类跨运,已经形成为标准化的流程秩序,酒类抵达英国后,会被立刻送进自有酒仓内,在经过编码或资管系统归类后,与原有存酒分别存放。

红酒存放尤其需要仓储稳定,而现代化酒窖可以将仓温保持在12℃左右,并把湿度控制在73%~77%之间,确保红酒品质不会因温湿度变动时受到伤害。

而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是标准的后发酵食品,在仓储要求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起高度成熟的葡萄酒窖产业,普洱茶仓建设就略显杂乱,

而业界很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08年东莞的专业仓建设就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等都在普洱茶仓储技术方面持续改进。

灵魂制酒师vs无名制茶工

长期以来,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制酒师需要在自己负责的红酒上签注姓名,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因此专业级的制酒师,在制酒时对每一处细节都会精益求精,所有细节汇成的品质,都会体现在他签名的那瓶红酒上,制酒师是好酒生命之钥,更决定这支酒的价值高低。

由此还衍生出了正牌和副牌的区别,如果当年葡萄产区原料歉收,或者品质没有达到制酒师要求,那在一年酒企宁可只做副牌,也不会做正牌。

在葡萄酒行业,制酒工艺的发展与制酒师息息相关,顶级酒庄还会在瓶标上的显现位置,印上酒庄创始人或制酒师的亲笔签名。

而在普洱茶行业,人们更看重茶青原料。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是普洱茶原料的地位体现,而消费者对原料的过度关注,也促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名山名寨原料重要性大于茶厂,茶厂重要性又大于制茶人。有时大厂的古树原料会被质疑不够精纯,那私家名山纯料茶重要性又会超过茶厂,而制茶人似乎完全不重要了。

杀青,选料,拼配,压制,哪一项工艺不需要技术娴熟的师傅?而普洱茶发展至今,名厂有勐海,名企有大益,甚至名仓都有双陈,为什么唯独缺少制茶师的位置?

而普洱茶行业里,离制茶最近的云南产地,勐海、下关、昆明、昌泰茶厂的厂长、配茶车间主任、茶科所的专业研究人员里,公认的大师少之又少。

有人说做茶不需要什么水平,一个茶工就能做出一饼茶,但实际上原料品质固然重要,但制茶工序的重要性也决不能被世人抹杀。

陆离接触过的制茶老师傅中,不乏30年工龄,甚至终生都专注于同一岗位的“扫地僧”,有几位更是参与过渥堆发酵,堆味消解等关键工序改良。

但在论功行赏时,他们的成就被严重淡化,在业界排名时,他们的地位被过分低估,站在大师和泰斗位置上的,反而最缺少这些技术专家。

时至今日,制茶师仍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制茶师傅已经老去,而科班出身,掌握相关知识的大学生,也不愿到车间当一位制茶工。

陆离也参观过大大小小的普洱茶厂,小厂里的制茶技术,还停留师徒相授的原始阶段,而颇具规模的名厂里,制茶技术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茶工。

在文化传承中,人是绝对的主体,物只是相对的工具,而在普洱茶行业,名山纯料的价值却要远大于制茶人,这难倒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吗?

手握红酒杯,慢品普洱茶。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增速渐缓,暴露出诸多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顽疾。而想要逐一除疾,向优秀同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陆离这篇文章,会是普洱茶界从名山原料时代的迷梦中睡醒,进入以人为本的制茶技艺时代的先锋号角,下期系列文章,我们聊聊葡萄酒与普洱茶庄园。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法国葡萄酒,云南普洱茶:性质异曲同工,发展天差地别

2000年,一瓶6升装的1992年份啸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纳帕谷葡萄酒拍卖会上,以折合300万人民币的天价售出。

2018年,一筒七片的蓝票宋聘号普洱茶,在东京中央香港拍卖会拍出1332.8万港币,相当于三辆法拉利488Pista超跑;

1985年,一瓶750ml装1787年份的拉菲古堡干红葡萄酒,以156,450美元售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商用标准瓶葡萄酒。

2019年,一筒1920年的紫票福元昌号,最终以26,320,000港币成交,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普洱茶。


虽然在顶尖藏品价格上,普洱茶对葡萄酒呈碾压之势,但从总产值和行业成熟度来看,普洱茶产业却远远比不上葡萄酒产业。

发酵转化、自然气候、原料品种、品饮感受,在众多方面神似的两种产品,为什么很多信息,法国红酒就能坦然告之,而普洱茶却含糊不清?

落后就要挨打,不足就要反思、今天,陆离就来聊聊和竞争对手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行业的相似与不足之处。

发酵转化

第一,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是发酵类食品,其中葡萄酒是液态发酵需要先将液体酒灌装在玻璃瓶或者橡木桶内,使容器内的液体与窖内保持相对独立,

而普洱茶则是固态发酵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陈放效果,茶饼与空气之间,往往只隔着绵纸,竹篾和纸箱,但两者都需要在合适的温湿度下才能良好发酵。

后期转化,是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其中葡萄酒讲究窖藏出好酒,而普洱茶则有着越陈越香的特质,两者都能在岁月沉淀下提升品饮价值。

自然气候

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的优劣,都会受到当年自然气候的不同程度影响。究其本质,葡萄酒和普洱茶其实都是农产品,原料、工艺、仓储是其品质形成的三要素。

其中仓储是转化保障,工艺是品质核心,原料则是物质基础,葡萄酒行业对此总结为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而普洱茶行业同样也有七分天养,三分人为的说法。

此外,自然气候对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温差和降雨量上,这也是葡萄酒行业分大年和小年,普洱茶行业分丰年和荒年的原因之一。

原料品种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丰富多样的原料品种,其中葡萄酒选用的是酿酒型葡萄,最知名的品种有赤霞珠、雷司令、长相思、黑皮诺、歌海娜、品丽珠和梅洛等等。

而普洱茶的茶青虽然统称为云南大叶种,但根据不同地域和物种的分支演化,可以分为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不同种类。

普洱茶的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产区、茶山、名寨三级(这个观点在后期系列文章会着重阐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品质差异很大,可以说是一山一味,百寨百味。


比起葡萄酒行业,普洱茶品种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普洱茶树要比葡萄树更为复杂,历史也更为悠久。这首先体现在一种活化石级古茶树上。

葡萄行业的”老树葡萄“,树龄也不过一个世纪,而南糯山的茶树王,香竹箐的茶王之母,邦崴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等,树龄动辄百年起步,品质绝对不差。

而葡萄酒的产地也有新世界和旧世界之分,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品质和风味上也是各具特色。

品饮感受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着层次万千的品饮体系,其中色、香、味、韵是两者品饮时的共同追求点,葡萄酒的品饮,最看重口感的丰富性。

普洱茶讲究口感的独特性:生普品鲜爽回甘;熟普品醇厚饱满;老茶品陈韵悠远;中期茶品百般转化;古树茶品山野气韵;拼配茶品层次万千等等。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能够以陈放提升品饮价值,但也都有其保质期和赏味期,保质期的含义大家都明白,葡萄酒放得过久会变质,普洱茶超过陈放时限会碳化。

而赏味期这一概念,则是引自日本,指得是能保留最佳风味的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虽然还有饮用的价值,但味道会大打折扣。

不过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在理论上是不设上限的,其中涉及到到茶叶产地、储存方式、生茶熟茶以及个人喜好,在这里陆离就不过多赘述。

种类区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大方向的种类区别,比如葡萄酒可以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起泡酒等品类,而普洱茶则是有着生熟之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纯料和拼配的工艺区别,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在普洱茶行业,相对拼配是大众市场主流,而绝对纯料则是极少数茶山玩家们的领域。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繁多,相对发达,有级数拼配、年份拼配、季节拼配、地域拼配、茶种拼配,此外熟茶还有发酵度拼配,以及增加美感的撒面手法等等。

而葡萄酒的混酿和单一品种酿造工艺都相对成熟,比如国人熟知的拉菲酒庄,就习惯用梅洛和赤霞珠混酿,而罗曼尼康帝则是只用黑皮诺品种酿造。

文史氛围

葡萄酒和普洱茶的文史氛围都十分浓厚,都有一定的品饮门槛,想要入门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历史知识和品饮文化体系,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参悟。

说完了两个行业的相同点,我们再聊聊在极其相似的产品性质下,总体行业发展上的诸多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包装上的信息差距。

不同产区的自然气候,所酝酿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正是法国红酒的生命之匙,而为什么同样强调千山千味的普洱茶,在很多方面却含糊不清?

红酒酒标VS普洱棉纸

以法国波尔多经典红酒的酒标,和云南勐海出厂的经典普洱茶的棉纸为对比,陆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酒标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红酒产自哪一酒庄,详细名称是什么,生产年份是哪一年;

严格按照法国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lee(AOC)制度,对这瓶红酒进行法定分级,以及法定产区AOC标示;

这瓶红酒的容量和酒精浓度百分比;

部分酒类会有代表高品质的原酒庄装瓶标注,和制酒师的个人签名;

部分酒类的背面有配料表,里面会详细标注制酒时所用的葡萄品种,以及各个品种的比例标示。

从酒标上,我们不仅能知道这款酒的详细名称,还能根据年份和酒庄名称,大致推断其价值与品质划分,而与红酒相比,普洱新茶的备注信息都有哪些呢?

茶厂名称,以及这款茶的产品名称;

产地名称,产自名山名寨的,会在包装上格外突出这一点;

茶品重量,大多是357g的标准重量,但也有125g的小饼和6斤重的大饼;

茶品分类,生茶或者熟茶,早期会有生熟采用同一包装的设计,需仔细辨别。

图片更详细的内容说明在绵纸背面,需要拆开后方可看到全貌,其中有较为规范的法定产品名称,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以及所用原料等等。

这上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在近些年逐渐完善的,比如04年乏前的普洱茶,除下关外绝大多数没有日期,再比如印级茶的板式十分相似,需要靠茶友自发命名。

考虑从台湾兴起普洱热至今,也不过半个甲子,而葡萄酒行业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普洱茶信息上的不完备,倒也不是巨大差距,迎头赶上就好了。

但普洱毛茶原料统称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实在是太过笼统,以至于失去了其应该承载的信息价值,回顾茶类认定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葡萄品种vs茶树品种

在葡萄酒行业,酒类品质也是与酿酒葡萄的品质息息相关,每个产区惯用哪些品种和混用比例,甚至所在产地的土壤气候,在葡萄酒界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说波尔多左岸的产地,酿酒时多会用到霸气外露的赤霞珠品种,和滋味浓郁的美洛品种,而勃艮第产地,则惯用珍贵难制的黑皮诺品种。而普洱茶呢?

1985年,中国农作物品委会通过决议,初定审定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种叶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云抗10号和14号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这些优质品种就是目前被初步认定的云南普洱茶品种,但如此一来就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1985年以前栽培和品饮的是那些品种?动辄百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又是什么品种?

陆离没有质问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想问问科研单位,什么时候才能将现存古茶树品种分类公之于众,将土壤、气候、环境与茶树品种的关系明确归纳?

老茶骨所强调的勐海味也好,山头味也罢,更多的都是在表明其产地原料品质,但若要问到品种,却只能回一句干巴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既然早在上个世纪,业界就有能力组织人手对普洱茶品种进行大筛查,那在科研实力更加强大的今天,一定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各类茶树进行大分类。

知识延伸:新零售时代下,普洱茶分级体系的建设浅析。

现代酒窖vs传统茶仓

在葡萄酒行业的顶级产地法国波尔多市,葡萄酒窖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温控和湿控设备,人酒两隔的物流与储存通道等,都是酒庄的标准配置。

红酒的酒庄通常都有原窖保存旧年份的好酒,而且是在自己的酒窖。在云南,很多茶厂还没有完善好成品茶仓,和优质常规茶年度库存量的概念。

从波尔多酒庄到酒商的跨运,已经形成标准化的流程秩序,酒类抵达英国后,会被立刻送进自有酒仓,经过编码或资管系统归类后,与原有存酒分别存放。

红酒存放尤其需要仓储稳定,而现代化酒窖可以将仓温保持在12℃左右,并把湿度控制在73%~77%之间,确保红酒品质不会因温湿度变动时受到伤害。

而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是标准的后发酵食品,在仓储要求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起高度成熟的葡萄酒窖产业,普洱茶仓建设就略显杂乱,

而业界很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08年东莞的专业仓建设就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等都在普洱茶仓储技术方面持续改进。

灵魂制酒师vs无名制茶工

长期以来,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制酒师需要在自己负责的红酒上签注姓名,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因此专业制酒师,在制酒时对每一处细节都会精益求精,所有细节汇成的品质,都会体现在签名红酒上,制酒师是好酒生命之钥,更决定这支酒的价值高低。

由此还衍生出了正牌和副牌的区别,如果当年葡萄产区原料歉收,或者品质没有达到制酒师要求,那在一年酒企宁可只做副牌,也不会做正牌。

在葡萄酒行业,制酒工艺的发展与制酒师息息相关,顶级酒庄还会在瓶标上的显现位置,印上酒庄创始人或制酒师的亲笔签名。

而在普洱茶行业,人们更看重茶青原料。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是普洱茶原料的地位体现,而消费者对原料的过度关注,也促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名山名寨原料重要性大于茶厂,茶厂重要性又大于制茶人。有时大厂的古树原料会被质疑不够精纯,那私家名山纯料茶重要性又会超过茶厂,而制茶人似乎完全不重要了。


杀青,选料,拼配,压制,哪一项工艺不需要技术娴熟的师傅?而普洱茶发展至今,名厂有勐海,名企有大益,甚至名仓都有双陈,为什么唯独缺少制茶师的位置?

而普洱茶行业里,离制茶最近的云南产地,勐海、下关、昆明、昌泰茶厂的厂长、配茶车间主任、茶科所的专业研究人员里,公认的大师少之又少。

有人说做茶不需要什么水平,一个茶工就能做出一饼茶,但实际上原料品质固然重要,但制茶工序的重要性也决不能被世人抹杀。

陆离接触过的制茶老师傅中,不乏30年工龄,甚至终生都专注于同一岗位的“扫地僧”,有几位更是参与过渥堆发酵,堆味消解等关键工序改良。

但在论功行赏时,他们的成就被严重淡化,在业界排名时,他们的地位被过分低估,站在大师和泰斗位置上的,反而最缺少这些技术专家。

时至今日,制茶师仍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制茶师傅已经老去,而科班出身,掌握相关知识的大学生,也不愿到车间当一位制茶工。

陆离也参观过大大小小的普洱茶厂,小厂里的制茶技术,还停留师徒相授的原始阶段,而颇具规模的名厂里,制茶技术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茶工。

在文化传承中,人是绝对的主体,物只是相对的工具,而在普洱茶行业,名山纯料的价值却要远大于制茶人,这难倒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吗?

手握红酒杯,慢品普洱茶。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增速渐缓,暴露出诸多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顽疾。而想要逐一除疾,向优秀同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陆离这篇文章,会是普洱茶界从名山原料时代的迷梦中睡醒,进入以人为本的制茶技艺时代的先锋号角。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