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金骏眉要放几年吗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听说金骏眉用沸水冲泡会被烫坏?

前几天武夷山人民喜提春雪,小堂看到很多外地茶友在担心这场雪会冻坏茶树,从而影响到今年金骏眉新茶的品质。实不相瞒,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因为瑞雪兆好茶!

虽然这次福建出现大规模降雪实属罕见,但是短期降雪不但不会影响茶叶的生长,而且还是茶树的“天然杀虫剂”,会冻死茶树上的害虫,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灾害,让品质更上一层楼。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今年的新茶特别值得期待?别急,在新茶出来以前,我们要先澄清关于金骏眉的三个误解,这样才能更好得品鉴天赐好茶~

误解一:金骏眉越“红火”越好

金骏眉金骏眉,一般人听到“金”,以为金骏眉越金越好,市面上也有许多“真金不怕火炼”的浑身金灿灿的金骏眉。那金骏眉真的是越金越好吗?实际不然。

在上一次的金骏眉科普——《金骏眉越“黄”越好吗?》里,小堂有详细回答过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点击标题回顾前文。总之,金骏眉行业标准里对金骏眉的干茶有明确的定义:金、黄、黑相间,黑色居多,色润。

所以,如果有茶老板和你说金骏眉越金越好,千万不要信他。

除了干茶不是越金越好,金骏眉的茶汤也不是越红越好!因为金骏眉虽然属于红茶,但它不像传统红茶那样汤色红浓透亮,或者是橙红、橙黄的颜色,而是金黄透亮有金圈。

误解二:金骏眉不能用沸水冲泡

金骏眉对茶青的要求十分严格,只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限定产区的茶树芽头为原料,一年一采,只采春芽,芽头要求匀净、新鲜。当天采,当天做,轻采轻放,且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

因为是用细嫩芽头制作而成,所以不少人认为金骏眉不能用沸水冲泡,否则会烫坏芽头,影响口感。其实,这是对金骏眉的一大误解!

真金不怕火炼,好茶不怕沸水泡。正宗金骏眉原料海拔高,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叶品质好,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才能泡出最佳的香气和口感。水温过低不利于红茶中儿茶素、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浸出。

误解三:金骏眉喝起来一股地瓜味

小堂还记得第一次喝到金骏眉的那种惊艳感,至今印象深刻。所以当有一天朋友问我金骏眉为什么一股地瓜味的时候,小堂一脸问号:啥?地瓜味???

后面看到朋友买的金骏眉的照片,看起来很富贵,通体金黄,一看就不是“正经”金骏眉。正宗金骏眉干茶金、黄、黑相间,黑色居多;冲泡而成的茶汤为复合型花果蜜综合香型,高山韵味明显,香气清高持久。

以上对金骏眉三大误解的真相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正宗金骏眉干茶金、黄、黑相间,黑色居多;汤色金黄透亮有金圈,香气为花果蜜综合香型。

150元以下一斤的茶叶,真的不能喝吗?

高价茶无罪

但低价茶才是我们人间烟火

这个题目以前是我在知乎的一篇回答,因为引起过很多人的讨论和支持,所以也放回到微信公众号里面,并且整理成文章。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出世的洒脱,但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这世间有人味的烟火。

真心希望那些低价茶不能喝的人,只是因为无知,而非莫名的优越感。

1

傲慢的偏见,是一根刺向普通人的刺

现在的互联网,一些人是记录美好生活,一些人是编造美好生活。不去探究这里面的真假,但是那种美好生活,大部分都隐去了你不知的辛酸。

从知乎的”人人985,年均百万”,到网易评论区的富豪观光团,再到抖音上的美好生活。为什么到了我就只能一边吃泡面,还一边羡慕着隔屏幕疯狂的点赞。

2020年一份6亿人口月入不足一千元,就业人口中月收入超过一万元的不足3%,这样的统计数据一出来,才让我们明白,原来大部分世人还在为这碎银几两劳累和奔波。

所以那些信奉并且大肆宣扬着低价茶不能喝的人,是用你的傲慢的无知化作一根刺,刺向普通人为了柴米油盐奔波疲劳的心脏。如果以此你觉得能体现自己的优越,化作无知的快感,那就请你自high吧。

2

消费品,名牌,奢侈品

如果名山古树大师茶是奢侈品;

那么名优茶就是名牌牌商品;

名优茶中的非核心产区商品和非知名产区才是消费品。

我们承认这里面奢侈品和消费品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但回过头说,哪个人家过日子每天咪二两小酒不都是一些消费品牌,真正把茅台天天当口粮的能有几个人呢?

奢侈品当然是好东西,但是消费品也不全是粗制烂造。你条件好吃一顿高级餐厅当然可以获得满足,但是也有很多人就啃着馒头也一样走到今天。

在一个全国鼓吹消费超前的时代,你可以一天一杯星巴克觉得这叫基本消费,但别忘了你父母在老家可能为了省一点电费,在冬夜里十点以后起床烧开水,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家境丰厚,条件优越,至少我的父母以前就是这样过来的。

当你下一次在盲目攀比消费的时候,至少应该想一想花呗借呗还完了吗?

3

落差与心态

我试着揣摩大声呼喊低价茶不能喝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和底层逻辑,无非是9.9买来牛栏坑肉桂的落差、喝高价茶的优越感、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不了解产生的不信任。

这里面前面两点没有讨论和分析的意义,其实真正让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就是从产业结构分布来谈一谈价格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4

同样叫龙井,一个西湖,一个浙江,价格相差很大

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头采的茶叶,批发价一般最少也要三四千,市场零售很容易过万。

浙江龙井,明前头采有时候品质非常不错的市场零售也就千元左右。

如果放大到全国绿茶角度来看,龙井其实本质是一种扁炒青工艺的绿茶,贵州一样有,明前头采的批发价在当地甚至几百元一斤。

当然品质差异有,但是你让十个人蒙眼喝,9个人猜不出来。这就是现实。如果你非得盯着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几百块确实只能买采摘制作后期的茶叶,但是你换个产区,未必买到的就不好。

当然这一点,就是想明确告诉各位,茶叶的价格产区是影响很大的,抛开品质和风格区别不谈,低价位未必就不能买到好茶。

所以再举个例子,你如果非得要买桐木的金骏眉,当然动不动就大几千元,但是云南的滇红两三百就能买到单芽的金针。而在消费者眼里,不知道价格的前提下盲品,两者好坏的选择未必就一定一边倒。

5

你真以为工艺对茶叶价格影响很大吗?

先看清楚这段标题再来喷,我说的是工艺对价格的影响,而不是对品质的影响。我作为生产一线的人,其实很多时候,除了少数制茶大师的名头,其实大部分人工艺水准的高低对茶叶成本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最大的还是原料的成本。特别是红绿茶领域,这一点尤为明显。其实放眼全国各个产区(红绿茶),除了大师手工加工成本不谈,大部分加工成本对干茶的成本影响一斤最贵也不会超过一百元,无论多贵的茶叶。

所以,价格低的茶叶,工艺流程上有可能减少一些工序,诸如静电除尘,色选,烘干的次数等等,但不会有部分人想的那么夸张,低价位的茶叶,工艺上都是粗制烂造的。特别是目前大部分厂家都是机械化制茶的前提下,一般很大情况下都是工艺一样的。

6

你真以为贵的茶叶就一定干净卫生吗?

很多人以为低价的茶叶不能喝是觉得加工不够干净和卫生,其实这一点也想错了,茶叶加工环境是否卫生,主要取决于厂家的良心和底线。

这点非常好理解,我说了很多茶叶价格主要是原料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一个加工条件一般的茶厂,一样会加工高档的原料,也就是贵的茶叶。所以你在一个加工条件好的茶厂,便宜的茶加工卫生状况一样好,而加工环境差的,高端的茶一样不够理想。

关于加工卫生条件,不要跟我谈什么质检报告之类的东西,在全国茶叶生产加工相对粗放的环境下,很多细节把控只在乎良心和执行能力。

7

拿数据说话吧

所以放眼全国来看,滇红数百元一斤就能买到品质非常好的了。

贵州、湖南一些地方,三五百元的绿茶已经是可以买到明前茶了。

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去

150元一斤的红茶,在云南有,在湖南有,在江西有,在宜兴有,我们父辈,你们的父辈很多都在喝,没有喝不了这一说法。

哪怕是你们认为价格很高的岩茶普洱,很多不在原有产区的,价格低到破坏你的认知,并且我也喝过,没有到不能入口的地步。当然,如果要讨论真假,建议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真假茶的红线,愿茶有人间烟火气

最后,贴一下之前的回答,其实也是因为有人非得杠着说什么150以下茶叶都是垃圾,才会让当时的我情绪比较激动。

(以下是原本题目的在知乎回答原文)

还是忍不住说说吧,反问几个问题。

1、不知道各位是否看到过农民工经常喝着几块一斤的散酒,难道不能喝吗?

2、苹果十几元一斤的有人买,难道没见过菜场很多人是等到下午快收摊去拣剩下便宜菜的,难道他们这些群体就不是人?

3、难道知乎就变成了乌托邦?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知乎受众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收入的人。150块对很多低收入的群体买一份这样的茶叶,真的很奢侈了。

4、没有地域和品种的限制,150元如果放在全国视野来看,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价位的,比如福建的仙游一带,江西的浮梁一带,贵州/广西一带,如果说150买不到红茶,建议没出过远门的可以去看看。还有大家熟知的滇红,一百多也能买到品质还可以的了,不至于喝不了。

5、至于能不能喝为何要纠结?没必要纠结所谓的低价农残之类的问题,茶叶在农作物里对农药的控制算是很不错的了。比你吃的蔬菜好,没必要纠结,至于清洁卫生,有些加工很粗放的工厂即使是几百元一斤的茶叶也未必干净到哪里去。

每个产区都有因为历史/环境/市场因素带来的价格差别。

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和鉴别能力

别一谈到茶叶各个都那么矫情,何必呢?

最后说一下吧,无意攻击谁,不要给自己扣帽子,对于茶叶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一样无知:

觉得8000的金骏眉好,感觉800买不到好的其他红茶,是对市场的无知。

觉得金骏眉的品质就一定好过价格低位的其他产区红茶,是对茶学的无知。

觉得1500元的茶叶一定比150元的茶叶卫生,是对茶叶加工的无知。

觉得150的茶叶就一定安全有问题,是对茶叶种植栽培学的无知。

觉得喝150元的人就一定低人一等,是对人生的无知。

觉得喝15000一斤茶叶就一定比150元一斤的人有优越感,是对内涵的无知。

来源:恋山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广州人不喝绿茶是真的吗?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在我印象中,广州一般都不喜欢喝绿茶,但是在网上居然找不到相关的问题。于是我就只好自己正儿八经地胡说一通,如果有说错的,欢迎大家给予指正。(本文3400字,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一)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父亲经常到茶楼,八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很简朴,茶水案上放有可供自取的茶叶和开水、茶壶,茶叶一般有乌龙、普洱、寿眉这三种。父亲说过,普洱比较脏,寿眉比较淡、乌龙口味正相宜,而我小孩子就喝寿眉好了。乃至问及普洱怎么脏,父亲说,普洱是用脚踩,然后堆在一起发酵,弄不好就发霉。有次他喝普洱,给我闻一下,果然有一股三月天打开衣柜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深深印入我脑中,一直都认为普洱(熟)茶是不卫生的。

到十岁左右,武侠小说风行,金庸梁羽生小说中涉猎广泛,经常提到各地名茶的,大师们的精彩描写惹得心里痒痒的,就问老爸“碧螺春”、“龙井”、“马骝搣”(猴魁)的事情。父亲说,那些是绿茶,寒凉,广州人容易胃寒,不是很喜欢喝绿茶。心里甚是觉得遗憾,总想着有机会要见识一下。但是广州人容易胃寒不喝绿茶的说法又被父亲深深种草了。我家就是芳村的,稍大一点,喜欢骑着单车到处跑。石围塘以前是给广钢囤煤的地方,高架桥下面就是黑黑的煤场,80年代末,开始有人在附近的路边店铺卖茶叶,逐渐多了起来,十来家、几十家、上百家迅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集散市场。当时大家都没什么包装、品牌概念,基本就是初级农产品状态,偶尔有人把在工业部得奖的茶用毛笔写在大纸上挂出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到九十年代开始,石围塘附近已经成为全果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并慢慢开始细化品类,红茶、寿眉、乌龙、普洱是最为常见的,后来又有了铁观音、西湖龙井、英德绿茶等。西湖龙井是比较名贵的,家里曾经有一个扁扁的小铁盒,上面写着西湖龙井,只有50克。是当年在名刹任要职的大姑母给我父亲的,不知道价值几何,但在当时肯定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

(二)年轻人总是放荡不羁,念书的日子离开了家,就不去关注茶的事情了。后来结交了全国各地的朋友,经常有朋友来广州公干,我和广州几个朋友都是以酒相待,有一位青岛女士提前声明了不喝酒,我们倒是愁起来,跑到茶叶市场买了些茶叶来招呼,结果这位朋友给我们一人一份包装精致的绿茶,并告诉我们要用玻璃杯冲泡。这茶冲泡后,细长的叶片随水舒展起舞,非常好看。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小时候曾经很向往的名品“马骝搣(猴魁)”。

虽然猴魁好看,但我总觉得味道太清淡了,可能是习惯了烈酒穿喉的辛辣,已经失去了细品清鲜的细腻味觉。

在这次之后,我觉得身在茶城而不识茶,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于是便经常到茶城去交朋识友,偷学茶知识。

进入两千年之后,芳村茶城各种茶轮番热卖,我都算是比较清楚的,由福建铁观音到台湾高山茶、冻顶乌龙、凤凰单枞、桐木关金骏眉、冰岛、老班章、大红袍、英红九号、下关沱、牛蒡、金花茯、柑普茶、小青柑、福鼎白茶、新会陈皮……好不夸张的说,在这里引导全国热卖的茶估计比你喝过的还多。

但是,有个现象很奇怪,在芳村茶城轮番登场的茶里面,还真没有绿茶的影子,甚至在茶城成千上万的商家里,经营绿茶的店铺都是很少的,就是有,都是为了表现得货品齐全而只有少量货的。

这个现象就说明了广东人,至少广州人是不怎么喜欢绿茶的。店家都是恨不得把广告送到你面前的,只有接受了老广对绿茶不感兴趣的现实,你才会几乎看不到绿茶的踪影。

(三)

还是因为找来找去找不到广州人不喝绿茶的说法,所以我只好自己想几个说法出来,看看能不能说服大家,或者让大家来说服我。

首先是历史习惯说,广州号称千年商都,自汉朝时期已经对外贸易,茶叶和丝绸、陶瓷一起,在宋代成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和贸易物资,向北方换取战马,中亚、南亚从海路到广州中转,用中亚的乳香、龙涎香、琥珀,东南亚的胡椒、丁香、豆蔻等,与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互为交易。在古代航海贸易是非常依赖洋流和季候风的,一般来说每年来到广州的船舶都是5-7月乘南风而来,在广州停泊三个月左右筹办货物,9-11月乘北风离开。

丝绸、陶瓷都是可以放的,茶叶在古代不好存放,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中一条《通商法》,就是针对茶叶的,原因是王安石在浙江任小吏时,发现国家专控茶叶获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因为贮存、中转造成大量腐烂的损失。王安石的变法只是将这个损失转嫁到商人头上,希望以商人高效率的运转减少损失的发生,但在北宋茶叶为大团,干燥度不足、工艺没有进步,效果是不大的。真正改变茶叶命运的是蔡襄,他研发出小团茶,因为体积小,容易干燥,使得可贮存时间延长。

南宋时期,广州作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输出口之一(杭州、泉州、广州),虽然不是主要的茶叶口岸,但交易量也是非常大的。大量的茶叶由广州输出,新鲜的“蒸青”想都不用想,只能是可以耐存放的团茶,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看到茶饼、茶砖。这个习惯延续下来,到现在有上千年历史了。

第二是口感说,我说广州人不喝绿茶,是指广义性的,不是指所有人,因为新广州人现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老广了,我小时候广州400万人口,现在1800万。所以如果我认知上出现跟不上的,还请谅解。老广这些年基本是接受口感比较浓的茶,一个是受潮汕人影响、一个是受朋友圈子影响。潮汕人功夫茶天下闻名,最早在茶叶市场经营的人里面,十有八九是潮汕人,然后才是福建人,珠三角广府人。潮汕人以凤凰单枞独步天下、福建人带来的品种很多:铁观音、乌龙、大红袍、白茶、金骏眉、台湾茶,除了近几年复兴的白茶之外,口感都不能以清淡为卖点。香港人在九十年代搞起了普洱茶,为香港人打理的自然是珠三角的广府人,天价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在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老广自己。

此外,广东广府地区本地也还有英德红茶等,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在本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这么多口感稍重的茶占据市场空间,口感清淡的绿茶所占份额小,也是正常现象。您在广州的所有茶叶店铺,老板都会热情招呼你,为您泡上一道茶,买不买没关系,进门就是朋友,这是广东基本的为商待客之道。但你应该发觉,几乎所有老板给您泡的茶,都不会清淡。一则,在广东如果泡茶清淡,会被嗤笑待客不周,广州有俗语“淡过猫尿”,就是形容茶水过于清淡的,所以茶老板们宁可多放几克茶叶,也不愿意客人有这份感觉。那么长期下来,大家的口味就越求越重了。大家在这世上都是俗人,实在很难去品味绿茶那份清纯了。

第三是胃寒说,广州人包括几乎所有广府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湿热”、“湿滞”、“热气”;广州人有全国著名的“凉茶”,凉茶是干什么用的?清热和祛湿用的。自古以来岭南为湿热瘴气之地,寒字不太挨边,所以我一直认为广州人胃寒不喝绿茶是不靠谱的。菊花在广州流行了几十年,要说寒,绿茶还比不上,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喝菊花的诉求是明确的,就是为了降火清热;而绿茶的寒,没人当它是药,既然不是药,那么一听寒的肯定不是好东西,这是心理暗示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

在全国的各大地区茶行当中,绿茶以各产区中心大城市批发市场为主,除了品牌产品之外,基本上产品覆盖范围大部分依旧是产区城市,小部分是“兄弟产区”互换,销售上有一个“有效半径”,长江流域沿途的省份,都有绿茶产区,贵州、两广、福建也有产区,“有效半径”模式也同样通用。各产区之间的品质其实没有天囊之别的差距,各地按照顶尖标准挑选的名茶都是片区品牌的标杆,退而求其次的也都差不多。同样品质的产品,在产区本地供销平衡的情况下,没必要向外低价输出。很多时候向外输出会比本地销售更低价,这在茶叶、海鲜行当时很常见的。

在广州的绿茶不多,呈两个极端状态,高端的品牌很贵,低端的散茶很便宜。高端的好理解,上面应该说明白了,春茶茶青贵、各环节需要利润,附加值肯定是需要高端需求人士买单的。那么很便宜的散茶怎么来呢?大家别忘了前面说的,夏茶茶青可以低到3元,甚至更低,那么按照公式计算,这些产品的市场终端价,是在60块左右。这个量有多大?很大。这些产品怎么办,留在产区销售势必造成恶性循环,那就拿到其他产区去搞乱别人的市场。对,就是这么干的。

广州市场是一个吞吐量很大的市场,而且成立最早、品种最多、经验丰富,在绿茶需求量并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销售期短、风险系数大、中档品质货源没保障的产品,基本没有商家会力出击。

老豆教落吾岩饮(没有历史感)、性价比不对头、存放不了、不对口味,这些所有作用叠加起来,也许就成为了广州人不喝绿茶的梗。

来源:宝福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