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嘉义高山茶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两岸茶王台湾赛区颁奖! 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大陆赛区于2018年12月29日在厦门成功举办。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台湾赛区颁奖典礼于

    2019年1月5日在嘉义县成功举办。        

    两岸春、秋茶王郭雅淳和林思翰同时获得嘉义县长翁章梁及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鼓励,相当光荣。

   嘉义县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于2019年1月5日上午颁奖给冬季优良茶竞赛暨第7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春、秋茶王擂台赛获奖得主,两岸春、秋茶王郭雅淳和林思翰同时获得嘉义县长翁章梁及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鼓励,相当光荣。

     今年合作社冬季高海拔优良茶竞赛入围比例50.74%,竹崎茶农刘嘉谟勇夺特等奖,林思翰头等一奖,5日上午结合两岸茶文化季春、秋茶王擂台赛在中埔乡合作社门市举行颁奖,翁章梁、黄敏惠、相关部门副执行长徐文志等人都到场致意。

                             将台湾茶传播给全世界

       荣获特等奖殊荣的刘嘉谟感动表示,自己种茶将近40年首次得到特等奖,因为各家茶农的茶都很优秀,得到特等奖很不简单。囊括春季茶王及冬茶头等奖的郭雅淳,是合作社秘书,到合作社工作后慢慢学习种茶、制茶技术,至今仅6年半就有此成绩,相当不容易。年仅21岁的林思翰更是得到冬茶头等一及秋茶擂台赛茶王,高中毕业就回家中茶厂工作的他,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台湾茶通过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这个平台传播给大陆同胞乃至全世界。

       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育丞说,两岸茶王擂台赛已连办7届,参赛点数逐年增加,对茶农是另一种挑战与自我肯定。

       嘉义县长翁章梁指出,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的冬茶评鑑是业界大事,参赛茶农只要得奖,茶叶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全国出产高山茶的地区并不多,阿里山高山茶在国内或日本市场,都有很高的评价,而今年合作社特别推出一条龙活动,将各级得奖茶叶统一包装,方便消费者选购。

                       阿里山茶是绝佳品牌

        嘉义市长黄敏惠也说,喝茶就要来嘉义找阿里山高山乌龙茶,虽然阿里山地区非嘉义市的辖区,但嘉义市就位在大嘉义地区茶业的集散地,「百大品牌拚经济、百种幸福在嘉义」,阿里山茶是嘉义的绝佳品牌,能够喝到嘉义阿里山茶是无限的幸福。


海峡香绵延:用茶叶创造两岸民间交流

如今闽台两岸亲人已经进入第四代亲密交流的阶段,我作为台胞直系亲属,加上1999年至今任东莞太平洋(台资)公司董事长助理的经历,有机会接触台湾、深入台湾、了解台湾。在这期间有幸结识了不少投资大陆的台商,一些事物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尤其是茶叶的生产。

  原佛山市高明区台商会副会长林忠棱先生是笔者的忘年之交,十八年来的合作往来建立了父子般的朋友关系。在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嘉义制茶大师官荣辉先生的倾囊传授下,为了进一步学习两岸茶文化,我从2016年开始参加阿里山冬季高海拔优良茶比赛并获得金萱组优良奖和青心乌龙组三等奖,系第一个参赛并获奖的大陆人!

  讲到茶叶,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安溪铁观音或者武夷山大红袍,或者云南普洱。而对台湾茶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说到台湾茶就得先了解福建茶叶的悠久历史,福建乌龙茶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传到广东、泉州和台湾。台湾最优良的大阿里山茶园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山区,阿里山、梅山、番路、竹崎乡等最佳茶区就在北纬23度半附近。每每至此,我的话语就停不下来,林会长退休后带笔者在工作之余从事两岸民间的茶叶交流,在他的热情邀请下,我连续四年到台湾以茶会友促交流。这期间林会长带我领略了台湾传统手工茶的醇香、美韵和中国茶文化的无限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官荣辉先生得知我对两岸关系的执着之心后,决定收我为徒,他手把手教我种茶、采茶、制茶、识茶,让我深入地了解台湾茶叶。官老师传承茶艺、提携后生,一次次带我进入层香迭溢的境界!阿里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官先生培育无污染有机健康茶树,精选上等茶青,流程严格精心制作的手工茶口感甘醇、茶气丰沛、喉韵绝佳,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阿里山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茶树芽叶苦涩成分降低,因而提高茶叶的甘味。阿里山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等,因而阿里山高山茶展现出独特特性。阿里山所产的茶叶多以山泉水灌溉,甘醇味美,具有浓厚的高山冷冽茶味。因而,阿里山高山茶堪称是世界好茶。

  2017年5月,参加阿里山春季高海拔优良茶比赛时,恰逢林太太身体欠佳,官老师承担起“照顾”我的工作,我们常常促膝长谈,深夜共话,话题总是不离两岸各自的政治生态,既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也加深了对两岸关系的理解!官先生感激祖先从大陆带来的茶种茶艺,使他有机会让茶艺在台湾可以发扬光大并独树一帜。其宁可采不到茶也不愿放弃追求对茶品完美的执着,令人感动!当今,年轻茶农大多不再谈茶叶的历史,而我却对台湾茶叶的历史与福建的渊源产生极大兴趣,也注意到和年轻朋友们交流的重要性,决定在闽台茶缘的互相传承、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方面做尽可能多的贡献!争取两岸年轻茶人的合作,一起把“饼”做大,积极搭上祖国大陆发起的“一带一路”顺风车!此时,筹建一家有望成为两岸茶人,尤其是年轻人之家的阿里山会馆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让这个民间草根闽台文化馆成为两岸情感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拉进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在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两岸民间交流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让阿里山会馆成为新时代“两岸一家亲”的典范。得知我的想法后,孙穗芳博士决定捐赠其祖父孙中山半身铜像安放在阿里山会馆,给我莫大的鼓舞,孙中山先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他的铜像入驻会馆将有助于两岸的茶文化交流、同胞的精神交流。

  官荣辉先生说:“目前台湾所种的茶种茶树,是两百年前福建移民所带来的,曾经风靡全岛的金萱茶则是台湾茶人在乌龙茶的基础上改良的,而早期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传到台湾后,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人文进步有着重大影响,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要好好传承这份渊源。”不管风云怎么变幻,我已经与台湾茶农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茶通两岸心连心,虽然两岸关系暂时遇到风险和困难,有了新的变化,但是笼罩在海峡上空的“乌云”终将消散。希望仍在、未来可期。两岸人民尤其是年轻人都应以感恩的心回报机遇,共创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每次来阿里山见到的都是热情、好客、淳朴的茶农,有海拔1000米的太平严清雅村长和太平村民,还有祖籍漳州的海拔1200米的瑞里村吴容辉村长以及瑞峰茶区的村民;每次来到阿里山听到的都是善良、友爱的故事。白天我们一起游览社区、查看茶园,感受阿里山之美。晚上,我们围炉话茶、促膝长谈。最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深圳台商DAVIED DU连续两年从台北到台南陪我台湾找茶趣;回福建后还有慕名阿里山会馆前来聊茶谈心的嘉义台商蔡宗烈先生、来自南投的张富程先生和来自台中的蔡盛安先生,他们称赞我是两岸交流的尖兵和推手,也帮了我不少忙。我真实感受和体验了台湾“最美的风景”,很享受这个过程,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我深信民意助推,两岸和平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作为大陆新一代年轻人,点燃心扉中的爱国火焰,为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积极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增进感情,是我所热切期待的。渴望利用自身优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三年来两岸茶人的通力合作,我已成功将阿里山名贵茶变成亲民茶走进大陆千家万户,乃至世界各地!而官荣辉先生为大陆台商和大陆人民研创的蓝腹鹇粒形红茶,也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和商贸往来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呢?两岸是命运共同体,大陆热切欢迎台湾融入民族复兴蓝图!“我在台湾居住、工作四十年,我是台湾人,我也是中国人”和“我在台湾住了将近四十年,我已经是台湾人了,希望大家超越一切地域、派系、小我利益之上,开阔心胸,把眼光放到大陆。”蒋经国先生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是经典的,有意义的!伟大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身为中国人何其骄傲!何其自豪!

  这不正是两岸一家亲?我愿以绵薄之力作一块为两岸和平铺路垫脚的砖,更愿成为一块书写两岸一家亲抛砖引玉的“砖”,默默守在海峡对岸这一边,用微热的光发出维系两岸情缘最真挚的热量。

                 作者简介

蔡平辉 ,男,1976年5月生,系福建省惠安县上坂村人,于1999年毕业于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同年7月至今任职于东莞智洋(台资太平洋)贸易有限公司,从事两岸贸易及外贸工作。20年来,由于深入研究和不断熟悉台湾民情及两岸民间贸易关系,以公司普通助理提升为副总经理。

本人是台资企业资深职员,也是台胞直系亲属,爷爷蔡来水曾先后任职于台南县政府和云林县农田水利会。本人工作之余多次赴台探亲,并到当地学习制茶技术,从事两岸民间的茶叶交流。2015年后两次获得台湾高海拔优良茶比赛金萱组优良奖和一次青心乌龙组三等奖,此荣誉系大陆赴台参加茶叶比赛的第一人。 在两岸一家亲思想感召下,本人和台湾合作伙伴联手在两岸分别筹建弘扬两岸文化传统的阿里山会馆。通过积极收集翔实资料,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尽绵薄之力,积极探索与实践两岸亲情促进经济发展。

海峡那头的茶乡

武夷山是著名的茶乡,与台湾有着深厚的茶缘。台湾是中国的重点产茶区之一,特殊的海岛地理环境,使台湾历史上就与厦、漳、泉等港口有了茶叶贸易的往来,闽台连通着海上茶叶之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句,多次出现一个词“那头”。而近些年来探究中华茶文化和茶贸易历史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向台湾“那头”。

茶园

如今随着两岸文化茶事交流往来日渐增多,台湾“那头”的茶,福建“这头”的茶,缘分日渐密切,如今闽台呈现了“两岸茶缘隔不断,一杯茗香过海来”的喜人局面,茶香漂过海峡,氤氲在闽台两地。

台湾盛产茶叶,台湾农林部门主打的土特产品就有茶叶。武夷山下的茶人们,总喜欢说台湾的冻顶乌龙是从武夷山移植去的,颇有“溯源”的优越感。而台湾茶人也有本土人的自豪,他们会说福建茶与台湾茶是连襟姐妹,闽台乌龙茶是同胞兄弟。

台湾茶文化坚守住了闽台相亲的文化传统,属于闽南文化圈的文昌文化也融入了两岸的茶香。盛产于台湾北部的“包种茶”,借助“种”与“中”的谐音,常常用来寄喻考运亨通,意喻参加公务员考试或高校考试的学子,只要诚心常喝“包种茶”,就会连连考中。笔者了解到,“包种茶”源于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茶农仿武夷岩茶的包装样式,将精制好的茶叶按四两为一单位,装成一包,每包用毛边纸包成长方体,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茶行商号水印蓝红两色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

在台湾日月潭边上的邵族文化村喝茶很有趣。这是一个典型的土族居民部落。据现今邵族耆老称,这个只有280多人口的邵族原始村落里,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生活特征。日月潭边上的邵族文化村,是为了观光旅游而建设的,邵族姑娘既谈高山茶香,也说深山鹿血的甜美。

高山茶在邵族民俗村并不常见,村里多以茶叶为原料做成茶饮料或煮茶叶蛋,与福建茶叶生产区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异。日月潭景区有一家“阿婆香菇茶叶蛋”,经营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店小名气大,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到阿婆的店铺买上几个“香菇茶叶蛋”,阿婆的店铺也成了日月潭一处传递民间茶文化的信使。台湾还有很多标新立异的茶庄,比如鱼池乡参加竞选乡长的茶农,居然打出了“乡长红茶”的产品招牌,台湾一些茶厂与旅游部门结合,打出“国民旅游卡茶叶特约店”的广告,以增加诚信度的宣传。

台湾茶叶生产主要在阿里山一带,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区的茶叶栽培也很有历史。“贵妃美人茶”是台湾的高端茶(也称“东方美人高山茶”),此茶既有冻顶茶的焙火韵味,还有“东方美人”特有的醇厚蜜味及荔枝香,为台湾茶中之名茶。

从福建武夷山等茶乡传去台湾的乌龙茶,跨越海峡,在台湾落地生根,如今日益壮大,台湾的茶产业正在续写闽台缘,每年的海峡茶博会,也在延续海上茶叶之路的历史。笔者有幸到过台湾的茶乡,品过茶香,心底总会留着些许抹不去的台湾茶情,中华同胞的闽台地缘、亲缘、文缘、茶缘,在幽幽茶香中,永远地连接在一起。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