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假普洱茶无香

找到约18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8条普洱茶造假知识,区别真假普洱

  

  说到普洱,大家都并不陌生。在感叹它给生活带来美好情趣的同时,它也有很多深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造假。以下给大家总结了8点关于普洱茶的造假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多了解一些普洱茶知识,避免买到接触到这些假货。

  1.冒牌

  最早出现且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方法,此种假普洱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除了包装、内费、印刷、数量等冒用名牌外,连部分正品代理商都出现了贩卖冒牌普洱茶的情况,消费者没有足够了历史产品认知和口感辨识能力,很难分辨真伪,此类冒牌产品特点大志分两类:1.冒牌老茶,例如各种印级茶、88青等,价格非常贵,各种故事穿插其,有的采用欲擒故纵、饥饿营销等方法让消费者上当;2.冒牌大众新茶,价格比正品便宜,量特别大甚至无限大。提醒茶友们注意的是,若无较强的辨识能力,不要碰老茶,一分价钱一分货,优质茶品肯定不便宜,总之一句话,贵的不一定好,太便宜的一定不会好。

  2.做旧

  近年来做旧的山寨货越来越猖狂,可以说随处可见。做旧总体来说分两种,包装做旧和茶做旧。根据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老茶的价值得到了认可,从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山寨对象。目前有许许多多的人、以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专业地在做旧,其做旧的手法技巧,真可谓苦心孤诣,从最初了湿仓、简单包装做旧到现在的退仓、纸质、印刷、霉斑、虫洞等全面高仿,真是精益求精,造假之敬业高深让人哭笑不得。每当茶友让我帮忙试茶时,样品中此类茶出现的概率甚至超过60%。目前的造假工艺远非前几年香港台湾广东几位普洱茶大鳄那点湿仓水平可同日而语!没有消费者见过喝过真正好的老茶,那如何让其分辨呢?这也是做旧产品横行市场的最大漏洞和主要原因之一。至于包装做旧,名堂更多,祖师爷出自台湾香港,现在到处都有高手,连韩国人都会。

  3.非云南产地制普洱茶

  06年下半年开始到07年上半年,从广西、湖南、贵州、四川涌进大量的小叶种原料,以楚雄禄丰有“旱码头”之称的广通分流到不少厂家,某大厂,最高的时候一天运去超过10辆东风加长大货车。07年初,普洱、版纳、临沧等地方政府打击这些茶的力度很大,这些茶躲在仓库人不识,现在开始粉墨登场了,批发市场就有不少这样的茶。不论是按官方的标准还是茶友的说法,这些茶从性质上来说就不是普洱茶。此类茶的工艺和陈化能力都不好,普洱茶后发酵特点的根源除了体现在低温制程的工艺外,茶叶内涵物质丰富也是支撑陈化效率和越陈越香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4.烘青工艺、红茶工艺做普洱茶

  烘青香高苦涩少,渥红汤亮。假花还比真花香。这个不算严格的假,原料可以是很好的大叶种,只是加工工艺有猫腻(好吧,有的人说是创新!),这些茶一开始问题不大,但是存储下去,就不行了。烘青带来了口感上的一些变化,比如苦涩降低,甜度增强等,前几年有个大厂,每每出品用一定的烘青加进去,那茶舔啊!但现在开汤,难喝,陈化效率极低,烘青违背了普洱茶低温制程的核心工艺理念,使其无法正常陈化,最终害人害己。这类茶的鉴别是,汤薄水寡,耐泡度低,水味重,甜的感受集中在上腭靠前的位置,后期陈化效率极低,越放越难喝。

  5.台地茶冒充古树茶

  此类假普洱茶的也是最常见的,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天涯海角、神州大地,懒得细说,仅举一例:某不大不小的厂,出品了一批古六大茶山的古树春茶,其中自然有蛮砖倚邦,每饼净重357克,限量生产20000饼。用小学算术掐指一算,就知道其荒谬了,真想问问该茶厂,您是把古六大茶山的茶都采光了么。

  6.普通茶冒充名山茶

  这种情况也常见得很,不亚于上述情况。梁山好汉排座次、被冒名山排座次,大致是这样:班章、冰岛、易武、景迈被冒最多,分别为冠亚季殿。我最头疼的是班章,班章的人、茶、市场最复杂。第一,班章的茶农变化最典型,人民币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二、班章茶抬到的价位,与同时的其他著名古茶山比较,高得离谱;第三、市场已经有一大批人在追捧班章,但追捧到手的,确是形形色色的山寨版;第四、笔者很负责人的说,真正的班章古树茶能量产的目前都不是纯料,均为古树、台地茶混采,品牌再大,名声再好,也不可能凭空变出那么多古树,真正的纯料班章古树一年不超过3吨,全国那么多茶友和商家盯着,分到人头上有多少让那么多商家来量产贩卖?大家自己脑补吧。

  7.拼配茶冒充纯料茶

  再常见不过了。拼配,作为过程,为的是结果完美,换句话说,拼配就要扬长避短,“拼配之美”严格表达是“拼配成美”。之所以拼配被诟病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商家本身,目前大部分商家拼配并不是为了上述所说的“拼配成美”,而是单纯的降低成本,假冒名山古树或就为了“纯料”这个词相对正面而冒充,真让人啼笑皆非,可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纯料与拼配之争本就毫无意义,商家们自己炒作的对立面,现在也需自己承担后果。

  8.雨水茶冒充春茶、谷花茶

  雨水茶就是所谓的夏茶,是雨季生长采摘的茶的统称,雨水茶价格和品质都相对较低,主要用作熟茶的制作,从这些特点就能看出商家为什么要用雨水茶冒充春茶、谷花茶了,雨水茶做的生茶茶质偏薄,厚重不足,耐泡度也不够,滋味寡淡,往往水味重甚至发酸,这些都是雨水茶之特点,较易辨识。。

 

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一个谬论

美人迟暮,老茶慎喝。

一、我剑何去何从

文史以降,从屈子到曹公,从李白到润之,无不感慨“美人迟暮”,生命短促。


确是,诗人易老,盛年难再之情横槊古今,其苦情莫过于及时行乐,渴望功业。


茶人一世,我亦此慨。


面对今日茶业乱象中流,唯恐不能在短暂余生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目睹败茶之本性者横行现世,肆意妄作。且不论茶人自有昭昭茶心,就茶论茶,我亦为诗者,心尤忧愤哉。


而“老茶慎喝”,其慎有二:。一慎,慎重得一老茶,就是弥足珍稀。老茶!老茶!顾名思义是珍稀之物,丧失饮用价值而独具观摩与瞻仰的文物价值;二慎,即不好喝、还有仓味,六六粉的味道,伤喉伤肠胃,滋味不好,难以入口,究竟能不能喝目前还缺乏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


面对风靡天下的普洱老茶“越陈越香”的危言,是时候细细辨析一番了。


去年,茶业复兴发布的一篇名为《重磅:周重林,普洱茶“越陈越香”考》一文中,堆砌了很多文字,追根问底,铺陈旧事,逐条梳理,装模作样,最终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或不确定的答案。


我们仔细阅读,“越陈越香”从一个茶商的口述,到后面一家茶叶公司印刷的宣传资料,然后地方报纸对于“越陈越香”的引述和报道。整个资料中,没有一篇正规的科研学术论文。作者也意识到,这些江湖小道消息堆积起来的民间说法很难有强大的说服力。所以他断章取义,将“越陈越香”拆解,取出“陈香”二字,才勉强将陈宗懋院士等学院派的观点给填塞进去。但在他引述的资料中,陈院士也只说了普洱茶具有陈香,并没有讲普洱茶就“越陈越香”。


所以,这片文章长篇大论,伪装成了学术论文的样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勉强读完全文,其结论也是云里雾里,很大程度上,是为引导盲目跟风炒作,对普洱茶消费者百害而无一利。


以往研究“越陈越香”的自然科学学者都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崇尚科学,但也会尊重民间经验,从西南农业大学到华南农业大学,从云南农业大学到湖南农业大学,围绕这个词的学术论文已经发表了很多。但是学者们都很慎重的在下结论。究竟普洱茶是否“越陈越香”,他们至今也没有像那篇重磅文中引用的20世纪末期茶叶宣传广告册子上的结论那样斩钉截铁。


从某种意义上讲,“越陈越香”这个词,朗朗上口,确实用作商业传播扩散起来效果很好,但这仅限于商业宣传。



二、我刀划破长空


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老茶衬于古董说事,古董之所以越老越值钱,是因其特殊的文物文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而非其现实功用,若以其使用价值论道,古董是否可用、好用,不得而知。实物尚且,况乎食物。


中国人常言“越陈越香”,古往今来,其源在酒,因此一般说的是酒。试想,若得一窖藏千百年以上琼浆玉液,谁敢开瓶便喝上一口?沉淀几千年的酒饮经验姑且如此,更何况是台湾邓时海教授移花接木于普洱茶之上,没有明确科学依据、不成文的臆断之辞。


普洱茶作为一种饮品,其植物叶片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过人的加工和一定时间的存放会在风味上发生奇妙的变化。“越陈越香”原本是试图来描述这个变化,但在语法结构上跑向了极端。越……越……一个接近于无限大的值将普洱茶的评价体系整体上带偏离了。


大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时间给茶带来的变化上,忽略了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的本质属性,忽略了茶叶中各种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在时间中的消退与衰减。


所以,普洱茶的“香”“陈”关系,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过长,普洱茶肯定会丧失饮品价值。而品饮才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任何阶段,普洱茶必须保持这种价值,才能引领市场的消费导向。这一点和各个涉茶院校的研究结论也是不谋而合,他们通过仪器设备,测定了呈味物质与功效物质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合感官审评,也得出了普洱茶应该有一个最佳饮用的期间。


而市面上所谓的“越陈越香”则只不过是普洱茶的一大商业价值。这种商业价值的现世,往往被一些擅长投机倒把的伪大师利用,他们惯于倒卖假老茶,以“陈香”之名,行骗江湖,令普洱茶行业蒙羞。


可见,如果没有这个期限,我们只能以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去评价普洱茶的“陈”。



三、我醉一片朦胧


谁也不知道普洱茶“陈”至几百年、上千年的时候,它的成分是否已经完全发酵至“无”,或转化为者其它决不可饮用之物,在这个时候,普洱茶就已谈不上什么“香”了。因此,仅仅对一片存放几十年的普洱茶进行科学检化分析,或者说光凭几片贮藏百余年的普洱茶就断定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不科学,不可信的,更是对自然和人民的无限的不负责和轻蔑。


当下普洱茶的营销广告中,随处可见“越陈越香”的标语。可以说,在古树茶、老茶、纯料、高杆等流行茶语词汇中,“越陈越香”绝对是“带头大哥”级别的存在。那么,普洱茶的“陈”“香”营销,是骗局,还是真知?一切还需从普洱茶本身谈起,溯源追根,从头推敲。


普洱茶,从日常生活之观点出发,即是一种普通饮料。早在文革前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对普洱茶的“香”“陈”关系就有了论述,它提出了普洱茶“越陈越浓越香”的观点,而自上世纪普洱茶“走红”于港台及东部沿海,普洱茶自台湾邓时海教授朦胧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观点至今,如周重林先生也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进行了史料考证和论述。只是非常遗憾,那些史料也不过是一些信息质量不怎么高的宣传资料。因为时间久了,竟然对这些广告词也肃然起敬起来了。


看来,越陈越香的谬论在文化学术界也深受荼毒。广告宣传资料因为时间久远,其宣传词汇竟然就变成了一个学术结论,这让真正做学问的人情何以堪?


历史证明,“越陈越香”只不过是一个“通俗易信”的营销术语,它认为普洱茶不需要保质期,并且无论贮存多久,都能喝、好喝。


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分解,这不是我们喝茶人的责任,应当由茶叶科学家给出研究判断结果。



四、我醒一场春梦



就此,也有茶友提出,不管“越陈越香”说是真是假,它都推动了超越云南的全国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和时代,台湾邓时海教授此说功不可没,“云南人心胸不能狭隘,不能嫉妒,更不能‘不以善小而不为’。”这话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偏离茶本精神、仁爱之心,是为何等悲壮之辞,竟能引商人、茶农蝇头微利,置茶饮生态安全于不顾。自始至终有违仁义道德、茶人品质。


当今茶界,因“越陈越香”理念误导,盛行藏茶不喝之风气,这非但严重影响普洱茶茶叶生产,而且极有可能引导消费者盲目跟风、无所适从。鉴定与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云南普洱茶行业专家的群体水准。


普洱茶的炒作之风吹遍黄沙大地,很多茶友对茶商及茶界伪大师深信不疑,从未怀疑查证普洱古树茶“越陈越醇”、“越陈越香”、“越陈越甘”之说。对于这些茶友的执念,我们无懈可击,只能佩服再三。但至于所谓的唐聘、宋聘等天价普洱老茶,我们亦无所考证。只能感慨论道:“此茶天价,莫非只有天上人能品赏?”



仅是笑谈,不足挂齿。


茶的精神,茶的日常属性。在无度的商业命名与利益追逐中变味。普洱茶亦如是,然而茶就是茶,能喝、好喝,喝了健康、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茶作为饮料,喝的属性从未改变,这就是说,无论是红茶、绿茶、酸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喝”是普洱茶从未改变的头等大事。因此,普洱茶的优劣评价,不应以此等不切实际的“陈”“香”为主要评价标准,生态、自然、绿色、健康才是普洱茶的初心,才是消费者最初的渴望与最终的选择。


五、狂笑一声长叹一声



普洱茶无论树龄大小,价格高低,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生态自然健康为第一标准,只有如是,才能现茶人之初心,尽普洱茶之本色。


抛开时限,“越陈越香”之观点,犹如骗局,不可轻信。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业论断,终将为时间所筛弃。作为普洱茶的羡客,我们需要务实求新,承担普洱茶之运命。


今天,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时代,“越陈越香”的概论早已笼络不住新一代的消费者。普洱茶的消费群体逐渐掺入了新生代,他们更加注重口感,注重品质,无论老茶还是新茶,于他们而言,只有买得足够顺心,喝的足够舒服,才算得上好。


伴随普洱茶行业的多元发展,茶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营销市场日益多样化,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改变。新茶独具特色,不断在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老茶越来越趋于小众。



从口感层面来讲,大多数人更喜爱物美价廉的新茶。从善如流,逐渐走出“越陈越香”的迷信,这已是普洱茶的趋势。



生态、健康、品质主导必将主导新时代的茶产品发展,而那些带有安全属性不确定性的“陈茶”,人们越加怀疑。今天,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普洱茶消费者,更加信赖新鲜、生态、健康的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者的选择及市场的选择无疑至关重要,所有的怀疑和批判终将回归现实,接受市场的考验。“越陈越香”的炒作,终会止于至善,在最佳的时间段内闪烁光芒。


哲学家本雅明说:“有时,远方唤醒的渴望并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种回家的召唤。”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质疑和批判,正是我从一众茶人的经验走向陌生化的过程,而这种陌生化,恰恰引领我回归到茶最初的本性——生态、自然、健康。


这种初心,仿佛又在德宏味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只是,面对如今的普洱茶叶市场——“谁与我生死与共?”


(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联系后台即可。转载注明转自公众号“石一龙”(susongyilong),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

观点:我对中期茶的看法

普洱中期茶已经闹热了好几年,由于我对中期茶不感兴趣,所以一直没有发表过公开的观点。

之所以对中期茶不感兴趣,完全是我自已的原因。因为我对普洱茶的品饮要求中,香排在重要位置。在目前的中期茶中,在后发酵理论指导下的通风透气存储的茶叶,是没有香可以享受的。而且我对通风透气存放过的茶叶的前景也并不看好,加之中期茶这段时间的茶品多是以台地茶为原料的。

在我自已存放的茶叶中,前期的价格反而低于用密封法存储的中后期茶。

几天前有外省的茶友过来收老茶,又再次谈起中期茶的话题,因而促使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一、什么是中期茶

中期茶是指普洱茶存放数年后,茶叶汤色、滋味发生明显变化并出现转化味。再继续存放到转化味消褪,茶叶汤色变红,苦涩基本褪去,茶汤变得顺滑好喝中间这个时期。

简单讲就是从新茶期到老茶期中间的时期。

中期茶的定义中应该不包含普洱熟茶,虽然茶界中也有普洱熟茶的时间划分等等。因为熟茶发酵技术出现的目的,就是通过发酵让茶叶直接跨越新茶期和中期茶期,直接进入类似老茶的阶段。

二、中期茶的时间界定

在中期茶的时间界定上有多种观点,有3~5年的,有5~15的,有10~20年的。但如果从"滑顺好喝"这个标准来定的话,中期茶的时间还得根据仓储方式及仓储区域来考虑。仓储温湿度较大的地方和方式,茶变化较快,也许存放15年就可以了。而一些干冷地方存的茶,要达到苦涩褪化,滑顺好喝,可能要超过三十年。

三、中期茶存在的问题

1、仓储方式与条件

在"中期茶"这个界定下,最大量的仓储方式是"后发酵"理论指导下的"通风透气"避免茶叶长霉的自然干仓仓储法。这种仓储的茶叶最大问题是无法保留香味,更不要说"越陈越香",而且苦涩较难褪化。这样存出来的茶是汤红、有甜、无香、有苦涩,品饮效果不理想。

2、原料品质普遍不高,由于古树茶的推广开来是2007年以后,因此中期茶中台地茶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台地茶的苦涩更难褪,更难达到"滑顺好喝"。

3、由于采用通风透气的自然仓存放,中期茶中就算是古树茶,茶的山野气韵和山头特征也会大量失去。这样一是降低了品饮价值,二是加大了鉴别难度。因为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口感滋味差距变小了。实际上市场上有大量的写着古树茶实际是用台地茶拼配,或者直接用台地茶做"古树茶"。

4、如果考虑到茶叶的存世数量,那中期茶大约又可以分三段。上世纪90年代为第一段。这段时间存世的真茶太少,导致仿制的假茶太多。从90年代末到2005年是第二段。存茶量逐年增加,但数量还比较有限。从2006年以后是第三段。这段时间普洱茶的产量极速增长,这些茶喝掉的只占很小比例,大数量的是存了起来。存茶数量的巨大影响了这些茶的升值空间。

四、中期茶的选择

中期茶的原料及仓储条件与方式决定了中期茶的品饮价值下降,因此选择中期茶更多的变成投资选择,在这种前提下选择中期茶,大约可以这样排列:

首先,选择名牌厂商的名牌产品,而且还要鉴别真假,因为名厂的名品假货较多。

其次,选择源头可靠的古树茶产品,出产商的信誉要好,产品质量要保证,一定要古树纯料。因为就算自然仓存放,古树的口感滋味还是要比台地茶好很多。这种产品不论是投资还是品饮也还是有较高价值。

第三,选择一些有一定知名度茶企的产品,或者是好喝的品饮价值较好的产品,或者是仓储好的产品。

特别提醒几点:

1、没有名气的厂家的产品,仓储不好的产品,品饮效果不好的产品,卖来后不一定会升值。

2、2007年普洱茶爆热,云南的普洱茶原料一度紧缺,因此2007年的普洱茶产品的原料品质会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有些产品参入外省小叶种或者参入绿茶,这种产品仓储后很难变得很好,一定要慎重选择。而2007年后几年普洱茶市场低迷,原料品质反而变好。其中2008年的受2007年过度采摘的影响,品质稍有问题。2009年的原料品质应该是最好的,由于市场低迷,茶难卖,古树茶参假的概率都降低了。

3、有一些茶品在当年出品的时侯,因各种原因,价格定得偏高,而茶品的原料并不好。这些茶存二三十年,其价值可能还达不到当初的定价,购买时要慎重。例加纪念茶,有几年纪念茶泛滥,纪念价值不大的产品就升值空间就不大。


找到约17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