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火大吃什么药

找到约14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白茶是不是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少吃很多药!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白茶所带来的保健功效,超过很多保健品,甚至不输给药!



点击音频音频聆听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等机构发表的针对“茶与癌疾病研究”数据表明。


常喝茶的人群比不常喝的病发率降低了60%以上。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

改变了水的味道

从此有了茶

茶,是等待唤醒的生命


央视解析福鼎白茶背后的故事


熟悉白茶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然而还有另外一句话,可能大部分茶友都不知道——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好茶在磻溪。


磻溪镇是福鼎白茶公认的最优质的生长地,是福鼎白茶最为正统、最为原始的发源地之一。


一、中央财经:白茶存放时间越久,药用价值越高。

二、中央财经:福鼎白茶,工艺独特,品鲜陈放两相宜。

三、中文国际:雨润磻溪,白茶飘香。

四、央视名嘴:撒贝宁、尼格买提、李思思亲赴福鼎体验磻溪白茶之美

福鼎白茶,为何这么牛


央视这么力捧福鼎白茶离不开它的功效: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福鼎白茶最早就是从药用开始为人所知。


具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同时还有养心、养肝、养目、养神、养气、养颜的养身功效

看到这,茶友的问题肯定来了,我也喜欢白茶,但是我怎么才能买到品质好,价格实在的正宗福鼎白茶呢?(往下看,惊喜等着您)


去柜台买?我劝您只是想想算了,中国的经销商模式,层层加价,到茶友手中剩的只是高价。


这正是不少茶友花了大价钱却买到品质一般的白茶原因。究竟怎么才能买到好的福鼎白茶,品出自然健康呢?


今天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给大家说说。


一个誓将白茶价格透明化的“福鼎疯子”


我是古韵莱的白茶妹子小裕,一个忠实的白茶爱好者和传播者。


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深受茶文化的熏陶,在通过喝茶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些懂茶和爱茶的朋友,成立了我们古韵莱。


我们走遍了福鼎大大小小所有的茶山,翻山越岭,只为寻找品质上层、价格实惠的福鼎白茶,始终确保品质优质。


在没有中间商的情况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让茶友品到正宗的福鼎白茶



自家茶山,消灭所有中间环节


高山云雾出好茶。福鼎磻溪境内群山起伏,全镇平均海拔在650左右,是福鼎市海拔最高的地方。


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高达88%以上,绿化率达96%以上,常年云雾缭绕。


近几年来,喜欢福鼎白茶的人越来越多,但许多茶农的生活,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不良茶商收茶的价格越压越低,一年到头辛苦忙碌却什么也得不到,反而是茶商转手卖到外面,价格就能翻好几倍。


小裕一心想让更多的人喝到真正的福鼎白茶,避免中间商,并让利于茶农,穷了几辈子的茶农,终于慢慢富裕了起来。


以自家制的茶,消灭所有中间环节,将白茶价格透明化!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福鼎白茶”作为第八类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茶源于好工艺

1、采摘

“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


白茶的采摘在清明前后。按照所做的产品的品质要求,制白毫银针的鲜叶。


每斤茶需要经过人工上万次采摘,才能完成。



2、萎凋

萎凋是白茶加工的“灵魂”。


萎凋好坏,决定白茶成茶的品质。阿爸采用传统72小时的自然日晒萎调方式,毫香蜜韵显。


更有利于后期转化,最大程度体现了福鼎白茶独的"来自阳光的味道"。



3、干燥


古韵莱白茶采用传统的碳火烘焙来干燥,高山纯料茶青,日光萎凋而后炭焙三次烘干。



传统制茶,小裕追求的就是用心,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每一道工艺都是考究的。


从鲜叶到入口,无不包含着茶人的辛苦,没有懂它的人,依然只是普通的饮用品。


茶人,以一片匠心制茶,喝茶的人,以一片感恩之心去品尝这自然的馈赠

才能成就一杯好茶,成全一片匠心。


小裕-对自己的要求


标准1:一手货源,品质保证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节省大量成本,更实惠更正宗福鼎白茶。

标准2:生态茶园、无残留

我们专注天然福鼎白茶,高品质原料,自饮、收藏、送礼皆宜

标准3:致力于把白茶价格透明化

只要您买得到的福鼎白茶,我们能做到最接近一手的茶农价格,收茶价几乎就是零售价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

本文作者:陆鹏LuPeng,Ph.D.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

最近,我在豆瓣读书上看到了一本评分高达8.0分的书,是由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和徐平老师编写的《茶文化与茶健康》。该书于2014年1月首次出版,经过修订后又在2017年9月出版了第二版。从大家的留言可以看出该书在饮茶爱好者中的评价非常不错[1]。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

我本人也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2]。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关于茶叶相关的生化知识。王岳飞教授也是我本人十分尊敬的一位教授,他在园艺学领域的研究颇有价值。但是,当我看完《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之后,我觉得其中有一些地方与我自身的想法不太一样。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我自己的浅见。

《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的标题分别为“茶食品与保健品”、“茶为‘万病之药’”、“茶保健九大功效”。主要内容为介绍茶叶的保健效果。行文方式对读者来说十分亲切,使人有非常良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通篇阅读之后,所有的关键论证部分都没有标注明确的信源,这大大降低了文中论点的可信程度。读者如果想要查证其观点的正确性也变得十分困难。其中有一些论述也有待商榷。下面我们就第六章“茶为‘万病之药’”为例(《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第54页),做一个详细的剖析,也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浅见后能自己思索一下。

万病之药查证信源

王岳飞教授在第六章开篇说:“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大家知道如果一个药是‘万病之药’,如果我说我这个药能够治百病,那一定是狗皮膏药、假药,对不对?你这个药什么都能治那肯定谁都不信,但‘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绝对正确。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先来了解一下‘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的历史回顾,然后再了解“茶为万病之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任何药物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最直接简单的科学证据就是去看权威期刊发表的临床医学论文。就算没有临床研究,至少也得引用经过科学界同行审评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进行论证。某项药物的有效性,只能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它的情感都是过于主观和片面的。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证。

【原文1】:

茶叶在我国最早作为药物使用,以前把茶叶叫茶药。最早的药理功效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里面茶的起源部分。这里面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了汉代就把它当成长生不老的仙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关于茶的评论“茶治脓血甚效”。名医华佗也讲了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就是说茶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所以在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让我们提神、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那么宋代以后,关于茶功效的记载就更加深入了。像苏东坡的《茶说》、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都描写到茶的功效。

【查证1】:

已经有农业考古学者指出,《神农本草》里根本没有真正记载过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语句[3],[4],[5],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

我认为这一段文字有以下两点主要问题:

1,企图在古文中寻找答案;

2,树立无关权威。

咱们先讨论第一个。文中引用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一句“茶治脓血甚效”;华佗的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陆羽的《茶经》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文献的记载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并没有科学思维,一般是基于个例的主观推测。古代医书中的记载本身就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来验证。仅仅因为茶叶的功效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就得出它确有这些功效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并不可取。

至于第二点,如果引用张仲景、华佗、陆羽、李时珍等古人的理由是他们与医学相关的话,那么引用苏东坡、吴淑、顾元庆等文人的作品就不太能够理解了。就算是一位科学家,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在他擅长的领域之外,都有可能犯常识性的错误。古代的这些文人虽然名气很大,但是都是与医学不相干的名人。如此树立无关权威,似乎透露着这么一个信息:让大家认为古代名人们都说喝茶有这些功效了,你还不信吗?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文人也只是文采好,对茶叶的功效怕是没有什么研究,文人的记载并不能证明茶叶就一定具有那些功效。

【原文2】:

茶的功效在《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那么像日本种茶的鼻祖——荣西,“茶禅一味”是他提出来的。他在《吃茶养生记》里面讲到“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他觉得茶能够养生,能够延长我们的寿命。茶刚开始传到欧洲去时,它不是放在食品店、茶叶店里卖的。它是放到药房里卖的,它是作为一种药去卖的。

【查证2】:

这段论证原文比较散,我按顺序依次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1,本草纲目的例子,我的理解是,“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茶叶能降火,所以茶有很多功效,是“万病之药”。上火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比较神秘且不能被定量的一个概念。为此我去查了一下中医对于火的描述。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关于热(火)邪的记载:凡致病具有燔灼、炎上、急迫基本特性的外邪,称为热(火)邪。热邪,又称温邪、温热之邪。热之极则为火。温、热、火邪三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热(火)邪只是中医学中致病“六淫”中的“一淫”。“六淫”中其他的致病因素还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和“燥邪”[6]。茶叶能不能降火我不知道,不过就算能降火,那么茶叶是否也能治疗其余“五淫”引起的疾病呢?

2,日本荣西法师的例子也涉及树立无关权威。我们知道,哪怕是在当代,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快的。一名老医学专家的个人观点如果没有经得住同行审评,也是不能被科学界所认可的。日本荣西法师虽然有名,但是他个人对茶叶能够延长寿命的观点,也仅仅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因为他有名,就用他说的话来论证茶叶能够延长人们寿命。

3,欧洲人把茶叶当药的例子。我不否认茶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不能证明茶叶是“万病之药”,这过于夸大茶叶的功效。

【原文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出现了研究茶的高潮,因为日本科学家最早揭示了茶里面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的癌细胞活性。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林乾良教授总结了很多的文献,把茶的传统功效归结为让人少睡、安神、明目等24项。从这些总结来看,茶真的可以预防治疗很多的疾病,这句话“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

【查证3】:

这段话其实已经不证自明了。林乾良教授总结了24项茶叶功效。我认为与其称“‘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这24项就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疾病了吗?我实在无法理解怎么就“非常正确”了,不如展开介绍林乾良教授总结的24项有限功效

【原文4】:

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像我们现在中外营养学家评的“十大健康长寿食品”、像中国的《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杂志都把茶作为最好的抗氧化食品或者营养食品去推荐。德国的《焦点》杂志把茶列为十大健康长寿食品。而且绿茶有神奇的功效,它能够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前列腺癌、能够减肥、能够燃烧脂肪。茶的这些功效在其他中外文献中都有论及。现在全世界对茶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茶跟健康的关系,从1985年到今天世界上有茶与健康关系的文献数量越来越多。1985年只要三五篇,到2005年就有500多篇,现在有1000多篇。这表明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关注茶的健康作用。

【查证4】:

这一段开头虽然说了“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但是下文的例子中没有一个是现代医学的相关的。中国的《大众医学》,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以及德国的《焦点》都不是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现代医学领域权威期刊。而且就算这些杂志的报道是可信的,他们也仅仅刊登了茶叶的有限功效,而并不是把茶叶报道为“万病之药”。比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报道了绿茶的抗氧化功效。德国的《焦点》杂志报道了长寿。《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就更有意思了。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当年同样被评为“十大健康食品”的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牛奶、酸奶;海鱼;番茄;黑木耳、松蘑等菌菇类;胡萝卜;荞麦(燕麦);禽蛋蛋白[7]都能被称为“万病之药”了?

原文段落最后提到了研究茶叶的论文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意识到,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研究领域的论文都会只增不减,研究茶叶的论文多了,并不代表茶叶就是“万病之药”。茶叶的功效是一个客观实在。有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这与发表论文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原文5】:

第二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下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它的功效成分很多,茶里面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对人体的身体功能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这个茶树长成以后,你把叶片采下来以后,可以作为一个药物去使用。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我们知道食品有六大营养素,现在有人把茶多酚提高到这个高度了,表示茶的功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大。现代医学有一个学说叫做“自由基病因学”,它可以解释“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

【查证5】:

“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如果王教授是写散文,我没意见。但如果是严肃的论证,这种“有人”实在太不严肃了,你至少应该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人吧?否则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某个茶叶厂的厂长呢?某人有比较新颖的观点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不管是谁提出的科学观点,都必须经过科学界的同行审评才能被广泛认可。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某一个国际权威机构和国家级组织把茶树叫做合成珍惜化合物的天然工厂,也没有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这怕只是“某人”的一厢情愿。

自由基病因学也检索不到,所有的词条均来自于王岳飞教授本人。因此,自由基病因学也并不是广泛认可的一个理论。只怕是故意创造听上去高大上的词汇提升所谓的可信度。

科学精神证据为王

其实这本书的第五、六、七章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论述。时间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写在最后,我觉得科普文不能因为读者是小白,就丢失了科学精神和论证的逻辑。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创作的科普文更应该摆事实讲证据,否则不仅起不到科普的效果,反而愚弄了大众,岂不贻笑大方。

参考信源: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8052/

[2]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0901ZJU181-1206695831

[3]林乾良.神农得茶之说不可信[J].中国茶叶,2013,35(06):37-38.

[4]陈椽.《“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J].农业考古,1994(04):187-189.

[5]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J].农业考古,1991(02):196-200.

[6]谢宁.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四版),2016,p190

[7]http://unn.peopledaily.com.cn/GB/14739/22118/2216932.html

大明朝的一道茶诏

有人说喝茶是简单的事,也有人说是复杂的事。事实上从简单到复杂,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从复杂回归简单同样路路漫漫其修远。

回归的拐点肇始于大明朝的一道茶诏。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庚子诏,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倡饮散茶。

理由是明初贡茶“犹仍宋制”。宋制者何?就是宋代的贡茶制度和以大小龙凤团茶为代表的制茶方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宣称龙凤团茶:“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其喜形于色,犹可见也。

龙凤团茶是专供宋朝王室点茶之用一种小茶饼。单是茶饼上龙腾凤翔,栩栩如生的纹饰,即可谓“颜值爆表”矣。其始作俑者,“前丁后蔡相宠加。”前丁即丁渭(北宋宰相,封晋国公)。他在任福建转运使时,始造龙凤团饼,以金箔饰以龙凤纹饰,一斤八饼,名大团。后蔡即蔡襄(庆历名臣,著名茶学家),继任福建转运使时,打造出一斤二十饼的小团。茶饼上除龙凤呈祥图案外,周边还印有花草图饰,小巧玲珑,异常精美。以朱漆小匣,镀金锁,细竹丝织笈贮之。如此,造一斤茶要花六百多个茶工,且每年产量不过百余块。小团之矜贵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世人相谓曰“黄金易得,龙团难求”。

这样名冠天下的好茶,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确凿无疑地是我国制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然扰民苦民亦重矣,奢靡亦极矣。各地茶农苦不堪言,疾呼“作俑者可罪”。

这件事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手里,便有了那一纸诏书。“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干脆利落地叫停了风行数百年的龙凤团茶。这显然是一场旨在爱惜民力,抚循民瘼、节约开支的善举,却又与朱元璋早年身世密不可分,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政府行为。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史家称其出身低微,用当今网络热词乃十足“屌丝”也。“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没有忘记饥肠辘辘的滋味。或许先前的苦日子让他习惯了拒绝奢靡。

南京坊间流传:朱皇帝登基不久,适逢马皇后生日,文武百官齐来贺寿。筵席上坐定后,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朱元璋笑道:“萝卜为百药之本,民谚‘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朕与皇后愿大家百病全消”。说完带头吃将起来,侧目群臣,见有人不动筷子,问道:“此萝卜烧得不佳?”百官自是不敢停筷。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说:“细细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愿你们辖地百姓安居乐业。”说完又带头吃了起来。第三道和第四道是两碗炒青菜。上完后,朱元璋说道:“两碗青菜青又青,两袖清风好臣工。”再指着最后上来的那碗葱花豆腐汤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大明江山万年长。”百官连连点头,有行事奢靡不检点者,额头已沁出冷汗。朱元璋朗声道“今日是皇后寿诞,从朕做起,今后不论什么筵席,最多四菜一汤。此律颁布天下,违者严惩不贷。”此“四菜一汤”的故事,虽是坊间口口相传,但亦非杜撰。明代周晖《金陵琐记》载:“洪武帝定制‘四菜一汤’,示官吏当例行,为俭德之规样,廉俭之必为”。

大凡开国皇帝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多能忧危积心,勤俭持国,体恤民生。像朱元璋这样一位“乞丐皇帝”,平民气质可谓与生俱来。他自然看不惯那种精巧细密的宋代点茶法。在他看来,不就是喝盏茶吗?何必拿把小茶帚,在茶汤中搅来搅去,弄出些泡沫,说形似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疏星皎月?让这些繁文缛节,折腾得连一盏茶都吃不消停;他更是看不惯那些王宫贵胄、公子王孙故作风流儒雅,用玉水注、黄金碾、细绢筛、兔毫盏烹点品饮“小团”的奢华铺张。于是一旨茶诏“废团改散”,同时一并撤销了北苑(今福建建瓯)皇家茶园,龙凤团茶遂成历史绝唱。如此杀伐决断,不法宋制,忤逆“风雅”,真有点“造反派”的脾气。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此论甚为精当,惟“太祖实首辟此法”似不确切。

实际情形是当宫廷王室、文人雅士追慕龙团凤饼,迷恋于点茶的时候,普通百姓中已经悄然兴起“瀹饮”法。这种方法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点茶、分茶等工序,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即可。曾经做过行脚和尚的朱元璋,乞食于闾里,一定讨过这种茶喝。可见朱皇帝颁诏“废团改散”是顺应了民间的茶饮风尚,并以“最高指示”推动茶叶生产从饼茶向散茶转变、生产工艺由繁到简转化,使之遍及朝野。如此,“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明陈师《茶考》)逐渐代替了唐代的煎茶法和宋代的点茶法。这种“瀹饮”,明时又称“撮泡”。

明人田艺蘅《煮泉小品》一语中的:“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皑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明代倡导的泡茶法,既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尽茶之真味,又减轻了茶农的劳役,开明清以降茗饮新凤,于今犹然遍行塞北江南,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转变。精行俭德,返璞归真,一“泡”得茶真趣也。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阳泉)】

找到约14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