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黑茶制饼

找到约79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制茶学》简辑--------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

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

        茶性味苦,古时也曾叫"苦菜"。茶叶转变为普遍饮料,就需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制茶起源时期、制茶变革时期、制茶发展时期、制茶机械化时期。


一、制茶技术演变

        公元前六干多年,仰韶文化时代,已有茶树了。到公元前二干多年神农时期才被劳动人民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解七十二毒,就人工加以繁殖。茶叶作为贡品是经过加工的,如一般的中草药晒于收藏。鲜叶经过晒干,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如现时的白茶具有特别风味。

        (一)制茶起源时期 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朝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自发现野生茶树一直到唐朝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

        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 (公元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推理,产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于,茶叶品质有了改进。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细,茶芽采下来,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一15次不等。

        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

        (二)制茶变革时期 从公元961年到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于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三〕制茶发展时期 从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是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花色齐全。

        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通过多次实践,认识往复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出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先后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黑、白、青、红五大茶类。

        (四)制茶机械化时期 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国发明制茶法后,有条件发展茶叶生产的国家,先后来中国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知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应,日本最先发展绿茶生产,其次印度 (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先后发展红茶生产。印度茶叶生产都属英国资本家所有,技术改进较快,于20世纪初,首先应用机器生产分级红茶,继之,日本应用机械生产蒸青绿茶。


二、六大茶类的起源

        中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炒青香味比蒸青好,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比蒸青省工。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等制法。

        红茶先于青茶。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青茶,是历史的事实。由名称的先后出现以及传播到日本和各国的先后也可以说明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红茶制法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工序。品质特点是汤色深黄而泛红,叶底红亮,所以叫红茶。青茶开始标准制法是经过两晒两晾、做青、两炒、两揉和低温长烘等八个工序,采取先红茶后绿茶的复杂制法。品质特点:有红茶的甜香,无绿茶的苦味。

        (一)炒青绿茶起源 12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公元1591年写的 《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二)红茶起源 红茶制法是在绿茶 (晒青做色的)、黑茶和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工夫红茶起源于1650年前后。由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握红 ("发酵")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星村小种是远销国外的名茶之一,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

        清朝董天工于1751年写的《武夷山志》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清朝就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

        开始制红茶,以日光萎凋来代替绿茶的杀青,克服了高温杀青技术的困难,是制法大改变。在发觉萎凋叶揉捻后很快起了变化,结合黑茶的渥堆,通过实践,对下步进行渥红有了认识,而创新红茶制法。红茶的色香味与绿茶完全不同,是制茶技术进一大步的提高和革新。

        (三)青茶起源 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 (公元1725- 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朝文宗奕袒咸丰年间,公元 1855年前后,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变技术措施,创新花色。如台北的包种,政和的白毫莲心(俗称白毛猴),以扩大销路,而改制青茶。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制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茶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红茶的涩味。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白茶而红茶到青茶,由量变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的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历.......

  茶性味苦,古时也曾叫"苦菜"。茶叶转变为普遍饮料,就需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制茶起源时期、制茶变革时期、制茶发展时期、制茶机械化时期。

  一、制茶技术演变

  公元前六干多年,仰韶文化时代,已有茶树了。到公元前二干多年神农时期才被劳动人民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解七十二毒,就人工加以繁殖。茶叶作为贡品是经过加工的,如一般的中草药晒于收藏。鲜叶经过晒干,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如现时的白茶具有特别风味。

  (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朝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自发现野生茶树一直到唐朝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

  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公元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推理,产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于,茶叶品质有了改进。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细,茶芽采下来,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一15次不等。

  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

  (二)制茶变革时期从公元961年到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于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三〕制茶发展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是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花色齐全。

  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通过多次实践,认识往复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出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先后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黑、白、青、红五大茶类。

  (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国发明制茶法后,有条件发展茶叶生产的国家,先后来中国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知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应,日本最先发展绿茶生产,其次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先后发展红茶生产。印度茶叶生产都属英国资本家所有,技术改进较快,于20世纪初,首先应用机器生产分级红茶,继之,日本应用机械生产蒸青绿茶。二、六大茶类的起源

  中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炒青香味比蒸青好,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比蒸青省工。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等制法。

  红茶先于青茶。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青茶,是历史的事实。由名称的先后出现以及传播到日本和各国的先后也可以说明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红茶制法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工序。品质特点是汤色深黄而泛红,叶底红亮,所以叫红茶。青茶开始标准制法是经过两晒两晾、做青、两炒、两揉和低温长烘等八个工序,采取先红茶后绿茶的复杂制法。品质特点:有红茶的甜香,无绿茶的苦味。

  (一)炒青绿茶起源12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二)红茶起源红茶制法是在绿茶(晒青做色的)、黑茶和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工夫红茶起源于1650年前后。由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握红("发酵")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星村小种是远销国外的名茶之一,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

  清朝董天工于1751年写的《武夷山志》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清朝就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

  开始制红茶,以日光萎凋来代替绿茶的杀青,克服了高温杀青技术的困难,是制法大改变。在发觉萎凋叶揉捻后很快起了变化,结合黑茶的渥堆,通过实践,对下步进行渥红有了认识,而创新红茶制法。红茶的色香味与绿茶完全不同,是制茶技术进一大步的提高和革新。

  (三)青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朝文宗奕袒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前后,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变技术措施,创新花色。如台北的包种,政和的白毫莲心(俗称白毛猴),以扩大销路,而改制青茶。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制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茶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红茶的涩味。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白茶而红茶到青茶,由量变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的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作者:倾茶记来源:大益普洱茶价格行情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彩农茶:中国茶文化——制茶历史

  从煮到晒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从蒸到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从团到散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到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发展史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6)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找到约77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