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黑茶金花是什么起原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普洱茶中的金花研究

普洱茶中的金花研究

作者简介

张理珉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主要起草人,围绕着云南茶叶深加工,从事普洱茶微生物和发酵工艺技术研究。

程立忠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方面教学和科研 工作。

2010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由云南省质量检测院的张学忠副院长介绍一位茶企的老总认识,说是在公司的一款 500 克普洱茶(熟茶)方砖中间有较多的金黄色颗粒,让我们帮忙研究一下是什么微生物产生的?

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上“ 金黄色的颗粒 ”为真菌中子囊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形成的子实体 —— 子囊果中的闭囊壳,肉眼观察呈金(亮)黄色粗大颗粒(有别于黄曲霉细粉状暗黄色无性分生孢子),俗称“金花”,原有报

道广泛存在于黑茶中,是湖南安化、陕西泾阳茯(砖)茶等黑茶中的有益优势菌,在其发酵茶产品品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既然在普洱茶紧压茶中也有其踪迹,从而说明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有适合“ 金花”菌生长的条件,基于其是否会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深入了解的目的,于当年我们进行茶叶市场走访,寻找普洱茶中有金黄色的颗粒的相关茶样,前后共收集了 30 多个样品,发现在压得较紧的生茶、熟茶里都存在其身影。后经在实验室通过科学的分离纯化研究发现,这些“金花”微生物还是分属不同的种类(菌落形态、营养需求等存在明显不同),但主要是散囊菌属(Eurotium )中的一些菌种产生的。

茶叶中“金花”是什么?

茶叶中“ 金花 ”是一类真菌,和云南常见珍贵野生菌中的羊肚菌、块菌等一样,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Ascomycota),但其不能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属于子囊菌纲 (Ascomycetes)、散囊菌目(又称曲霉目或不整囊菌目,Eurotiales)、曲霉科 (Eurotiaceae)、散囊菌属(Eurotium),为灰绿曲霉群的有性型属 , 其主要特征为子囊果原基明显 ,在营养菌丝上形成螺旋状产囊体 ; 子囊果为闭囊壳型 , 通常为黄色 , 球形或近球形 , 具有一层细胞厚的拟薄壁组织壁 , 内生若干子囊孢子(子囊壁早期消解汇集一体); 子囊孢子呈双凸镜形 , 光滑或具不同纹饰。

无性型产生辐射状或疏松柱状的分生孢子头 , 大多呈灰绿色 ; 产孢结构(小梗)单层 , 稍粗大 ; 分生孢子球形、卵形至洋梨形 , 大多带绿色 , 较大 , 具小刺[1]。

本属可承认的分类群(种)约 20 个,我国已报道 11 个。

我国大量边销的茯砖茶,以其中“金花”(即茶砖上的“小黄点”)的多少作为鉴定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这些黄色小点实际上是散囊菌属(Eurotium )某些菌种产生的黄色闭囊壳,被认为是茯砖茶等黑茶发酵中的优势有益菌(徐国帧,1945;仓道平和温琼英,1981;齐祖同和孙曾美,1990;刘作易等,1990)。

现今对茯砖茶存在的“金花”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优势菌种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因生长繁殖时会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在高倍放大镜下,“金花”呈金黄色,形状如球形蘑菇。

目前根据我们的调查采样分离,反映“金花”也普遍存在于普洱紧压茶中,但人们对普洱茶中产“金花”的现象和“金花”微生物研究较少,对其系统化研究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的了解、认识和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金花”菌在普洱茶的出现,也是在特定条件形成的,在实际样品中其对茶外观和内质都有很大影响,对色、香、味等品质形成上起到重要作用,使普洱生茶在短期内可以形成老生茶的相关品质,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特殊菌香特质等,主要是来源于两方面的作用因素:

①“金花菌”生长中产生的各种代谢酶类对原料中原有内含物 ( 纤维素、果胶质、淀粉、蛋白质、脂肪、多酚类等 ) 的降解、转化、聚合等作用而形成新型物质;

②“金花”菌在其生长过程中新生代谢产物 ( 尤其次生代谢物 ) 的合成积累释放,从而明显改善和提升了普洱茶的品质。目前,我们根据“金花菌”生长条件和规律、营养需求等方面研究结果和结论,形成人工控制下的发花技术应用于大叶种晒青“金花”紧压茶的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茶品的品质——口感甜、润感明显,菌香浓郁,原有苦涩感明显减弱。

我们的研究进展

以云南茶叶资源和“金花”菌的利用及深加工,围绕新型产品开发为目的,得到了云南大学“双一流”项目的大力支持,做了一些基础性和茶叶产品开发研究的工作。

1、设计全新分离纯化培养用培养基(固体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得到多株在普洱茶和分离平板上均可以产生“金花”——真菌有性繁殖结构子囊果闭囊壳(图 1),但在平板菌落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图 2)。

通过相关样品分离纯化后根据菌落形态筛选出 4 株产“金花”的菌株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测序(ITS、18S rDNA)鉴定,均为散囊菌属的不同种(其无性系显示为曲霉菌属、青霉属),反映了普洱茶来源菌株的多样性:

1 号菌为鸡油曲霉(Aspergillus cibarius)。

2 号菌为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

3 号菌为蜡叶散囊菌(Eurotium herbariorum)。

4 号菌为冠突散囊菌 (Eurotium cristatum )。

针对以上 4 株菌进一步进行了察氏培养基菌落形态分类学鉴定(见图 5,4 号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见图 6,4 号菌)等研究,同时结合前期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4 号菌最终鉴定为:冠突散囊菌 (Eurotium cristatum )。

根据分类鉴定的结果,结合实验室小试“发花”试验及品审结果,筛选了生长快、“金花”发育好、对“发花”后茶叶品质提升明显的 4 号菌株用于生产菌株,对其发花工艺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

其发花工艺大体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为原料,经过菌剂培养、蒸压、发花、干燥等工艺得到的“金花紧压茶”科研产品,送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所检测(以普洱生茶、伏砖茶标准为参考,能检尽检),结果显示:产品各项指标符合茶叶相关标准,未有不合格项,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为 9.7×10 CFU/g(> 20×10 CFU/g,伏砖茶标准);真菌毒素(8 个)未检出。

感官审评结论为:该科研产品工艺上引入了发花工艺,感官品质具有普洱茶(生茶)特性的同时,菌香明显、滋味醇厚鲜甜,干评金花丰富,产品具有一定创新性。

近年来有学者,针对黑茶中产“金花”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反映出不同茯砖茶企业成品样品经分离、纯化、鉴定存在发花形成“金花”菌种的多样性,以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 为主,同时还存在谢瓦散囊菌 (Eurotiumchevalieri )、肋状散囊菌 (Eurotium costiforme )、蜡叶散囊菌 (Eurotium herbariorum ) 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 等菌株。

我们对普洱茶中产“ 金花 ”微生物研究反映了“ 金花”微生物虽说不是普洱茶发酵中的优势菌,但也非难觅其踪,普遍存在一些特定环境和加工成形的茶品中,针对分离纯化的部分菌株进行鉴定的结果显示分属不同的种,也呈现出种的多样性。

同时,培养物的菌落形态特征表现不同;培养营养要求有较大差异;应用发花后的茶叶品质存在较大不同,有部分还带来了负面的结果。

茶叶与冠突散囊菌共效

茶叶作为我国有悠久历史传统饮品,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其味微苦、甘,性凉,内含物有诸多功效,如抗氧化、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炎杀菌、止咳生津等。

图 6 4 号菌电镜观察结果

上左:显示完整子囊果闭囊壳(含菌丝);上右:人为破壁子囊果及子囊孢子;下:子囊孢子(具冠突结构)图 7 4 号菌“发花”产品的内部“金花”生长情况

(显示“金花”生长茂盛)冠突散囊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参与茶叶发酵中,其在茶叶上生长繁殖代谢过程中,利用茶叶中的营养物可以产生多种初、次生代谢活性产物,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对茶叶中内含物进行了再加工转化,使之发酵过茶品功效得到了提升和扩展,可以达到食疗兼收的目的。

总之,茶叶与冠突散囊菌共效主要包括改善茶叶品质、抗氧化、抵制有害菌(细菌、病毒等)、提高人体免疫、预防肿瘤、提高酶的活性、以及调节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等。

“金花”茶生产过程中

会碰到的问题

1、产“ 金花 ”茶品中相关菌种的多样性,从而伏茶、六堡茶、普洱茶等自然发花生成“ 金花 ”不一定都是冠突散囊菌,还有其它相关菌种参与生成;冠突散囊菌的不同菌株的发酵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两方面的原因给生产带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品质是否得到提升,安全性、稳定性如何等。

2、基于上述发花菌种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开展人工接种发酵的研究(酸奶制作就是成功的例子)。首先,性状优良菌种收集、鉴定、发酵性能、成品品质和安全性的测定就成了当务之急;其次,是人工接种的操作工艺流程和要求,接种后冠突散囊菌在茶叶上的促生长发酵(发花)条件的控制,接种及发酵过程中杂菌(黑曲霉等)污染问题的解决。

3、结合已发现的相应生物学功效 ( 对人体部分重要指标的改善、细胞损伤的修复等 ),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主要从代谢产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生理活性与健康功效对应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拓宽其应用领域。

4、通过菌种筛选、驯化及发酵条件的控制,降低成品茶中发酵腥味(粗青味等)和酸味等不良气味和滋味过重的问题。提升产品滋味的醇和度和爽口性,使之形成甜润滑生津回甘,并具特殊菌香的优良产品。

原文节选自《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金花茯砖茶是什么茶?

  茯砖茶,属于黑茶类,为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茯砖茶,起源于公元1368年(明朝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以湖南安化黑毛茶为主),运送到陕西省咸阳泾阳手工筑制,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因称“伏茶”;又因其药效类似土茯苓,故美称为“茯茶”或“福茶”;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因而称之为“茯砖茶”,或称“泾阳砖”、“封子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金花茯砖茶品。

  茯茶中的“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只有千年灵芝才有。如同奶酪中的乳酸菌。其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压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特别是对主食肉类、缺少蔬菜、水果的人们,长期饮用茯茶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消食化滞、和胃润肠、通便利尿、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例预防作用。尽管茯茶性温,有消食利水、补气之效。

  历史上,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的制茶技术,自古就有制作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砖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泾阳从此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传统产品变得更加青睐。因而,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2007年,泾阳茯砖茶工艺在泾阳试制成功恢复生产。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其制作技艺被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2017年,泾阳县有茯茶生产企业52家,茯茶产量3410吨,产值4.09亿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花茯砖茶的声名远播,作为茯砖茶主要原料黑毛茶提供地的湖南安化一直未停止研制金花茯砖茶的脚步。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离了泾河水不能制、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便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以及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打破了“三不能制”的限制,实现“移地筑制”的神话,开启了茯砖茶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因而,现如今,当我们提到金花茯砖茶时,知名产地便为:陕西泾阳金花茯砖茶和湖南安化金花茯砖茶,金花茯砖茶虽然起源于泾阳,但近年来由于湖南安化黑茶品牌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好,网上对于安化金花茯砖的搜索量也更大些,安化金花茯砖茶的知名度也相对高些。(来源:友间茶社,图片来源:茶友网)


茶泡沫可以减肥?聊点茶叶冷知识

光是茶桌上的一些茶叶冷知识,今天给茶友们整理一份小清单,以备不时之需。

NO.1 

好茶叶和笑话一样,都是有梗的!


入门级的茶友一般是见不得茶叶有梗的。绿茶确实茶梗很少,因为绿茶采摘时讲究的是鲜嫩,嫩茶叶自然没有梗。


但对于乌龙茶、普洱茶、黑茶而言,在采摘时都要求是成熟的茶叶,所以茶梗的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好茶也是应该有梗的,无论是压制还是口感,都需要茶梗的存在。


哈哈,你信或不信,梗就在那里。而且国标对于黑茶的含梗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要求茯砖茶的含梗量在15%到18%之间。



NO.2

Black到底是红,还是黑?


众所周知,“Black”是“黑色”的意思,可万万没想到,大家所熟知的“红茶”的英文翻译却是“Black tea”。


那嘛,问题来了!是我英文学得不好吗?还是外国人对茶不了解?其实是这样滴,红茶、绿茶是比较早出口到欧洲的,当时的红茶品种外形颜色偏黑。外国人自然而然就因外形特点而称呼它为“Black tea”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红茶就叫“Black tea”了,呵呵~黑茶拿来干嘛?



NO.3

红茶越浑越好?!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红茶的茶汤在冷掉后经常会变得浑浊起来。浑浊并不是一个玄妙的现象。


我们要走近科学——这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跟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当在高温(接近100℃)时,它们各自呈游离状态,溶于热水,但随温度降低,就通过羟基和酮基间的H键缔合形成络合物,茶汤就由清转浑了。


这就是红茶的“冷后浑”现象,与红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有关。鲜爽度更好的高等级红茶,冷后浑的现象会更常见。



NO.4

“金花”的真身其实是真菌


通常只有美腻的事物,才会被叫做金花。黑茶中的金花自然也不例外。它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就是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黑茶的衬托下更加耀眼了。


茶痴们对此肯定早已了解,但小白们就会很奇怪“金花”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种真菌,叫冠突散囊菌,因为长得像花,所以还有金花菌这个别名。


“金花菌”除了能改变茶叶的“发香”特点,还有独特的对人体有益的功效,很受茶痴们的喜爱。


NO.5

红茶?乌龙茶?傻傻分不清楚!


“大红袍”光是听起来就红彤彤的,很红茶的感觉,实际上却是乌龙茶;而“安吉白茶”这个名字更容易迷惑茶友,一定要谨记:安吉白茶是绿茶,安吉白茶是绿茶,安吉白茶是绿茶。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毛尖茶”也容易让人乱入。毛尖茶是茶叶外形的统称,各地有很多类型的毛尖茶,比如信阳毛尖。喝茶的人常会误以为毛尖茶就是绿茶,其实不然,比如“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明明有一种浓浓绿茶味儿,却又是黄茶!


还有一个“东方美人”茶,它可是“以假乱真”的高手。不能简单地从名字下手,而是从口感出发!它发酵重,口感、滋味与红茶匹配度颇高,却是实打实的乌龙茶。


NO.6

黄片不都是垃圾!(不是那个黄片)


在茶界,黄片向来不受茶友们的待见。因为它要么是高级茶叶中筛选出来的剩料,要么是茶农舍不得喝当年的新茶,就用很老的大叶片来做点茶自己饮用,为了只是让水里面多一点味道而已。


只为了让水里多一点味道?这简直是对茶叶最大的轻薄了好嘛。但由于制作黄片的工艺是符合标准的,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还是可以偶尔泡来随便喝喝的。


黄片本身的滋味会有欠缺,香气也有所流逝,所以甜度会较为明显,喜欢喝偏甜口感茶的女生可以小试一下哦。


NO.7

茶泡沫可以减肥?!


泡茶时,茶泡沫干净丰富的茶叶是比较好的,这表示该茶叶内质丰富,无疑对人体有益。不过,也有可能是由干茶中的杂质造成的,所以要选择质量过关的茶叶哦!


茶泡沫主要是由茶皂素引起的,茶皂素有阻碍胰脂肪酶活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阻碍胰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肠道对食物中的脂肪的吸收,从而有减肥的作用。


NO.8

叶底贴脸上,就是祛痘好帮手!


茶叶具有消炎的作用,很多药物或护肤品用它的提取物来达到祛痘的效果。但使用前一定要检测自己是否会对其过敏哦。


如果没有过敏的担忧,那么生活中泡过茶叶的叶底就有大用了!顺手拿起几片叶底贴在长痘痘的地方,就可以发挥祛痘的作用啦。至于效果是否显著,那就看人品咯。


选择活性好,柔软有弹性的叶底效果更佳。想到叶底还能拿来这样妙用,是不是更爱喝茶了呢。

【纳原茗茶】 只为一叶好茶!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