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稿子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胡继承在浙江·天台茶产业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

6月5-6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暨“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浙江天台召开。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在会上发言。他认为“科技和文化是茶产业的两个翅膀,身子要硬,翅膀才能连动展翅高飞,中国茶业才能高飞。”

现将现场讲话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在会上发言

贵州茶产业“十四五”的一些设想

——胡继承在浙江·台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暨“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年6月6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研究所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来到美丽的浙江天台,向大咖、大家学习,更好地“东张西望”“纵横南北”,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科技和文化是茶产业的两个翅膀,身子要硬,翅膀才能连动展翅高飞,中国茶业才能高飞。所以我给大家汇报以下几点:

一、关于贵州茶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十三五”形成的产业基础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十五年,是贵州强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十五年,也是不断深化茶产业比较优势的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我们始终念念不忘、朝思暮想地把贵州的比较优势做足做好做大,全面提升贵州茶叶的竞争力,特别是打造贵州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不可被复制、不可被模仿。

我们的比较优势概括来讲,主要有四个:

一是原产地和高原高山的地域优势。贵州茶叶基因好、品质好、天生丽质,我们做不好就有愧于自然。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基因库,有一颗在晴隆发现的距今164万年的茶籽化石,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百万株。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茶区,是中国唯一的全境高原生产茶叶的省份,所有的县、所有的乡镇都可以产茶。高原中有高山,这是贵州的独特优势。我们有168万座高山,茶区平均海拔1100米,这个平均海拔正是贵州的平均海拔。贵州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形成了贵州茶高茶氨酸、高EGCG、低咖啡碱“两高一低”的卓越品质。“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品质为贵州绿茶所独有。

二是绿色生态的安全优势。贵州从200米到3000米的海拔,位于云贵高原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完整,森林覆盖率61.5%,茶区高于70%,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夏天平均气温16-24度,贵州西部叫做“19度的夏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夏天,虫害、病害相对较少,茶叶干净。

三是贵州高原从北纬25°-29°全境产茶。黔西南、水城一带的早春茶开园时间早,和四川同步。大规模春茶开采时间,比江浙早10-15天,春茶生产时间可以从3月上中旬到5月份,包括这几天6月份我们都可以视作春茶,所以在贵州不存在“春茶贵如金”的概念。现在普安形成了一个早春茶的基地中心,我今年2月底到那里,它的扁平茶、乌牛早可以做到300人民币一市斤。所以说,贵州是国内春茶生产季节最长的区域。夏季气候冷凉,夏秋茶品质好,和春茶同步,夏季茶园不用浇水,特别在贵州山地,茶园这种轻型化的劳动适合男女老少,包括很多残障人士,可以实现全省各地广泛种植、春夏秋三季生产。这些特点构成贵州茶叶品质好、干净,可以周年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化基础好,竞争力强。我刚才反复强调工业化,实际上中国茶业是没有顺利走向产业化、工业化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原料的规模化,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标准,不会有品牌,这一点我们始终要牢记。2006年,我们致力推进茶业和四川的竞争,因为四川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春茶现在可以做到和四川同价,我们的夏秋茶成本比四川低1元,比福建低3元。

四是高位推动的优势。贵州省市县乡上上下下有47个茶叶主产县,这个高位推动、这个政治优势是中国唯一的,大家都很羡慕贵州,但是由于我们高位推动,使我们市场发育不充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缺点。十多年来,我们对这些优势的认识不断加深,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所以要在贵州讲“山头茶”,讲卖得很贵的茶,是没有市场的。标准化、好喝、干净、不贵,这些都是贵州的共识。

“十三五”期末,我们形成了700万亩的茶园,投产茶园面积增加77%,产量增加141%,总产值增加205%。在中国100强产茶县中排名第一的是湄潭县,我们有10个县位列这100个县,贵州的产业集成都非常好。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数量从3040家增长到5726家,增加165%,清洁化生产线增加151%,总产量增加141%。贵州茶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我认为在中国算高的。所以在贵州必须要生产夏秋茶才能养活工厂。包括抹茶的生产,贵州的抹茶生产线是世界上最好的。从今天的会场来看,我觉得我算最认真的,包括我们刚才有的同志在念稿子,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我想我们这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地方,稿子还是要自己写,我们一定要敬业才会被人尊重,包括企业家也是。

我5年前来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是3000家企业,现在有5700多家企业。我们在全中国“跳广场舞”,我们这个“广场舞”有人觉得很低档,但是我觉得“广场舞”就是以大众为取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大众做好茶,我们的茶叶是“干净、好喝、不贵”。我们以质量安全为根本,形成了贵州茶叶的核心竞争力。5月22日,中国农业界10位院士聚集贵州,宋宝安院士在会上作汇报,我参加了这个论证会,这10位院士对贵州的绿色防控是这样评价的:像贵州茶业这么宽领域、这么大规模、这么全产业链来推进生物防控、绿色防控的,在中国是罕见的,在世界是罕见的。他们认为,我们这些工作、方案在世界是领先的。贵州茶叶出口迅速地增长,茶叶是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2019年茶叶出口1亿美元,2020年达到2.36亿美元,今年要达到3亿美元,希望中国茶叶的出口增长依托贵州来实现。有些话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贵州以前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贵州“宁要草不要除草剂”,贵州所有的茶园都是禁绝除草剂的,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斯里兰卡当时和我们同步,但是斯里兰卡没有坚守住。贵州讲干净茶,因为有你们这么多高手在,我这个“学生”不会差。“贵州绿茶”是中国地标,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冲泡、双手采茶,这些词在网上搜,会搜到百度的专有搜索词条,这是贵州在中国茶产业的话语权。

会议现场

二、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我们有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标准、贵州冲泡,“十四五”在这个强劲的基础上,我们会实现贵州茶业的起飞,我们即将发布“十四五”的茶产业规划,共有6章、21节、50页、3万字,以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上面的每一句话都是要倾其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来打造的。大家纵横几万里讲得很牛,但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这是很多人的辛勤劳作。

所以“十四五”的目标,我们要做到750万亩,要做到中国第一,没有人能够超过我们。我们茶叶加工企业现在是5700多家,“十四五”我们要做到1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0家。你们不要嫌贵州多,刚才武夷山是5130家。我们要让茶叶总产量达到50万吨,茶叶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茶叶在贵州就是规模越多越集中,企业越多越好,老百姓的获益越好,因为产业的成本最低,所有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品牌,这条路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路未来还很长。

三、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实现路径和重点抓手

1.实现路径

一是理念上,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要求;实施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路径。

二是布局上,按照空间布局、新建茶园布局、高标准茶园布局、茶产业集聚区布局等四大类别优化布局,提高黔茶系列品种茶园比例。

三是定位上,打造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

2.重点抓手

一是更加注重绿茶主战略。我们不会开展一条和大家一样的六大茶类的竞争,我们要把绿茶这个主战略、这个比较优势做好。我们心无旁骛,要有定力,不跟风。把做大出口、做大抹茶作为新的增长级。人家说绿茶不好保存,绿茶不会每年都增值,我说好做的事情大家都会做,不好做的事情留给我们做。再有5年、再有10年,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坚持下来,前途光明。

二是更加注重夏秋茶利用。中国茶叶只生产20-30天,老百姓是不能充分就业的,是不能形成产业的,我们的加工工人是不能留在茶山的,我们包括卖茶的人是不能以此为生的。所以一定要推动产业化,要让老百姓在贵州茶园充分就业,让贵州从2月份一直到10月份、11月份,包括到冬天的时候,都把库存调出来拼配。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的降低。所以,中国茶叶的问题之一,是想靠一个季节性的新鲜农产品来实现产业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不能依托这样的新鲜农产品,来实现产业化的伟大梦想的。

三是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我们严守质量安全,以草抑草,以虫治虫,这是非常正确的。贵州茶园禁用农药是128种,尤其是水溶性农药,紧盯欧盟标准,我们要让中国人,让所有的人喝上欧标茶,这是我们的目标。陈宗懋院士昨天在会上讲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质量安全没有优势。但贵州做得非常好。”我们做茶是认真的,有我们在,中国茶叶一定会更干净,可以重塑中国茶叶的国际形象。干净茶除了严格控制农残,加大质量安全抽检力度之外,加强茶叶加工清洁化生产,注重茶叶清洁化包装等。

四是更加注重专业化分工。没有专业化、没有初制精制的分离、没有“跨品种、跨区域、跨季节”的拼配,不会有中国茶叶单品规模的做大和标准化,没有产业化的分工,不会有产业链,不会有高质量发展。我们关注茶产业前端,以专业化促进产业分工分业,降低成本。

五是更加注重品牌打造。你们到贵州会看到很多“贵州绿茶”,从机场到高速公路到高铁站,都有这个标志,我们最近投了不少钱。大家到了都可以看得到。我们以“贵州绿茶”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形成“省级公用品牌+区域主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

六是更加注重大众饮茶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大力地推动饮茶的文化,我到浙江、福建,我很佩服大家,什么地方都有茶叶的氛围,什么地方都有茶的元素,贵州这个方面是很欠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推动中国、推动贵州为中大众做好茶,为大众饮茶推动茶业服务。你们都讲中国茶叶要做品牌,你们哪一个企业卖给老百姓之后,会告诉老百姓一个标准化的服务?什么冲泡?多少度?多少茶水比?中国茶叶没有服务就不会有品牌,所以我们建了“贵州冲泡”:“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多投茶”,中国人都是重口味的,不要相信清淡,清淡是搞不定世界的,投茶我们一定要多。另外,很重要的是,我在浙江一直讲,我们一定要茶水分离。一杯绿茶从100度冷到85度,我们喝到这杯绿茶要半个小时。我上次在浙江待了三天,自始至终我没有解上渴,自始至终我没有把茶叶喝爽。但是用“贵州冲泡”“茶水分离”保证你分分钟爽。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他以前喝12斤贵州绿茶,我推荐贵州冲泡之后,他能喝18斤。贵州冲泡能使人多喝茶,我们不健康是因为喝茶不够。你们可以去搜搜“贵州冲泡”,一定会使你们多卖茶。所有的好茶都不怕开水烫,真金不怕火炼。

五年前,在福建福安,也是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主办的“‘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有个演讲,说了贵州茶叶“十一五”“十二五”的所思所想,快速发展的道理是因为有“五个相信”:相信原产地优势;相信茶叶就是个饮品;相信科技、无性系;相信有生态就有未来;相信产业一定要全产业链打造。推动“十四五”,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我们要有历史的耐心,要有陈宗懋这样的前辈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有我们这批人的承上启下,有年轻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贵州茶业任重道远,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继续关心支持贵州茶产业。欢迎大家到贵州指导,来贵州做茶,喝贵州茶。祝福中国茶产业,祝福各位。

谢谢大家!

会议现场

来源:黔茶资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余海游:泡一杯有温度有灵魂的茶 从16字“贵州冲泡”开始

7月16日,由多彩贵州网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贵州冲泡 美好生活”《贵州冲泡绘本》分享茶会在贵阳也闲书局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读者汇聚一堂,读书品茗论道。

小编转载多彩贵州网选取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贵州冲泡绘本》撰稿人,国家一级茶艺技师、评茶师,国家级茶艺师裁判员余海游作分享

贵州是茶树的地理起源中心,因此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如果出生、生活在贵州的话,一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是生长在茶乡。我的家乡石阡漫山遍野都是茶,地里的田埂上长着好些古茶树,我中学的操场就在茶山旁。记忆里爷爷、爸爸都很爱喝茶。我的家乡有“中国苔茶之乡”的称号,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可是在23岁之前我却对茶基本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懂也不爱,说到茶,浮现的记忆就是苦涩和长辈告诫的女孩子喝了茶要长胡子的言论带来的些许恐惧和质疑。

在很多场合大家泡茶都是一个杯子一泡到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这个方式泡茶很简单,其实这种泡茶法我觉得真的好难,因为你完全无法控制品饮温度、香气和滋味,很难在一杯茶的色、香、味最好的时刻享受它。大家常听到或是学到的玻璃杯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都泡不出一杯温度适宜,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另外,坊间还有很多类似于开水不能泡绿茶,要用八十多度;第一泡茶要洗了倒掉不喝等等。

哪怕生在茶乡,茶文化的浸润却是这样的匮乏;各种误导却被作为常识竟然这么大行其道。

我遇见茶是在23岁那年做志愿者和参加比赛,成为了石阡苔茶形象大使,到全国各地推介茶。一次次的好评赞扬说:“姑娘你们茶真好”、一次次看着茶企售茶和接下订单时的笑容,还有我的学生们利用课余、周末采茶挣够一年零花钱时的自豪,使我爱上了茶。后来被抽调至现在的工作单位也一直主要从事品牌、市场和宣传推介方面的工作。随着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贵州茶有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有品种优势、有质量安全优势、有加工集群优势、有规模优势、这些共同造就了品质和价格优势,茶带给人愉悦和健康、富裕从业者,带给社会和谐,于是越发爱上关于茶的这份工作。工作和热爱能结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拥有了这份幸福。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先生陪同领导来贵州的时候,我和同事龚雪向他们展示贵州茶。那个时候我们接待重要的客人都是选最好的茶。最好的茶是什么茶?那时候的认知,最好的茶就是最贵的茶。最贵的是什么茶?单芽茶,因为成本高,所以贵,而且小包装3g一袋。苏主席很喜欢喝茶,第一天晚上喝了我们准备的茶,很开心,说你们茶很好,很香,但就是淡(后来想想,单芽且3g不淡才奇怪)。然后开心约定说接下来我们每天喝一类茶,把你们贵州具有代表性的茶都喝一遍,最后一共喝了四次。贵州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关于市场推广的宝贵建议。苏主席还赠送给我俩每人一副字,非常开心和感动。字固然珍贵,最开心的是通过我们的推荐,贵州茶得到了喝遍全中国好茶人的赞誉。类似的接待、推介场景很多很多,就像推开了一扇扇能看见未来的窗户,我们越来越明白了贵州茶的宝贵和潜力,也发现了问题和不足。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大家对贵州茶叶推介和中国茶叶的冲泡方式做了深入的思考、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在第一次就能打动别人并且持续打动别人很重要,也就是要有足够吸引力和靠谱。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从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两方面,再结合市场调研,总结提出了贵州冲泡这种泡茶方式,它一共包含16个字,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解决了泡茶、饮茶、推介茶的问题,并且有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撑。这种方式,没有门槛,可以让人快速学会泡好、品饮到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而且还可以很好的根据喝茶人的喜好来掌控比如滋味的浓淡等,在第一次就能打动别人,并且它背后上千次试验和上万个数据的支撑,是经得起检验的、是靠谱的。

我时常想,大家都在讲茶文化,都把茶文化提上一个很高的高度,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发现其实茶离大家很远。那么用现有的这种方式推广中国茶文化,到底茶文化是被更多人更好的接受而推广了呢,还是越来越远离大众而没落了呢?贵州茶这么好,业界专家都知道,为啥很多消费群体不知道,为啥市面上畅销的茶书都鲜少提到贵州,贵州偏远吗?有很多更偏远的茶区,却有专门写其某个小地方的书。

所有的这些认知,让我有一个梦想,我们需要让贵州茶发出好声音让更多人听见。把这份美好和真正靠谱的茶、茶文化分享给更多人,共享茶带来的健康、小康和社会和谐,利人利己。我们很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场一场活动,一个个城市的不遗余力去推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有成就感,但是受众面毕竟不大,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毕竟有限。

因此,我们有了第一本书——《贵州绿茶绘本》,它以一个都市小年轻的茶乡之行,与读者分享了贵州茶的历史、文化。记得当时我紧张又忐忑的带着稿子请徐嘉民秘书长带领,请傅传耀会长作序,我紧张到话都不敢说,他欣然答应还鼓励说绘本这种方式很好。他在序里勉励我们:“不要‘临渊羡鱼’而要‘退而结网”,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前行。历经两年多,我们编撰了第二本书——《贵州冲泡绘本》,沿用轻松阅读的方式,依然以故事切入,深入诠释了贵州冲泡的意义及背后的逻辑,从茶类上扩展描述了贵州茶区的代表性茶、贵州地方茶树优良品种、记述了贵州茶文化的推广工作,让专业理论知识更加鲜活、轻松、有趣,并附上了《贵州茶叶冲泡品饮指南》地方标准等内容。同时增加了英文和日文两种语言,后来在一次活动中,法国贵州商会会长李贵生先生在看了绘本后,建议并主动负责翻译了一个法文版本,多语言版接上了国际化传播的需求和期待,更加多元、丰富和有趣,这本书我认为更多的展现了贵州茶及茶文化的自信。

@铜仁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

去年12月,受北戴河服务局的邀请,我和杜青为其工作人员培训茶艺、评茶和茶文化。如此被信任,深感责任重大、倍感荣幸。他们中多数对茶不甚了解但很有兴趣,在上完关于贵州茶的内容后,大家热烈讨论:“原来咱们每天用的这清明茶品质这么好啊,背后经历了这么严苛、精细化的管理和生产,我们都不知道,因为天天用,就很习以为常“。类似的例子很多。在工作中我发现,把贵州茶、贵州冲泡推介给很多有知识、有文化、很厉害的人时,接受度极高,他们能一下就明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的茶太需要更多、更广、更深的传播和推介。对学习的人来说,他第一次跟谁学习,学的什么内容,对他影响很大,特别是很多重要的阵地,需要我们尽早、尽快、尽多的去占领,因为我们推介的茶、传播的知识和文化都是靠谱的,经得起检验的,利人利己利社会的,我认为我们是可以竭尽全力共同去做好的。

其实贵州茶产业在很多方面算是中国茶产业业态的改变者,也是领先者,看起来贵州茶仿佛不出名,实际很有贡献。近代以来,比如湄潭中央实验茶场,开启了现代工业化的先河;近年来贵州对质量安全的管控,绿色防控,在国内国际上都是一流的;我们提出的加工标准化集群,是一流的。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贵州茶和贵州冲泡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比如贵州冲泡里的不洗茶,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冲泡的方式,在茶艺比赛国家最高赛事的评分规则中,洗茶被认为不符合茶理,扣3分,这就意味着,只要你要参加国家这个正规的主流赛事,你接受的培训和规则,就是不洗茶。我认为错过或是忽略贵州茶都不算真正懂茶,起码对中国茶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我们傅会长有一本书《淡话黔茶》,引经据典,用一个个鲜活的例证,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贵州茶文化从古至今,绝不落后,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浓墨重彩,有书、有物、有诗、有人为证,有据可查,历历在目,我们应当有贵州茶的文化自信和底蕴。

这一路走来,因为热爱,我一直努力补充学习、研究茶专业知识,从第一个贵州冲泡视频的拍摄、接待推介、受邀担任茶艺国赛裁判、到起草标准再到撰写书籍,得到了领导、老师、同事、亲 人、朋友们的极大提携和帮助,虽有所收获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依然时常会为自己不是茶学科班出身而感到心虚和不自信,怕做得不好和不专业,也偶尔觉得可能不会有很大成绩,而失去方向。我的日语老师,《冲泡绘本》日语翻译校稿者冉秀老师跟我说,你要把目标树立远大,你看《茶之书》的作者,它是美术家、教育家、思想家,但他把日本的文化、茶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你也要有这样宏伟的目标,真正为贵州茶、中国茶的文化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确实备受鼓舞,也会继续努力。但我实在太渺小,不过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很厉害,一起一定可以连接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通过贵州冲泡给贵州茶注入灵魂,共同来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让我们从贵州冲泡开始,泡一杯有温度、有灵魂的茶,将贵州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书里面的茶山很美、书里的茶仿佛也很香,但希望你真正地走进贵州的茶山,贵州壮美秀丽的茶山一定会打动你,希望你端起手中的茶杯,亲自感受贵州茶的香、甜,你一定会爱上美好的贵州茶。

希望能成为大家工作、生活中的茶朋友,希望这两本小书能给各位的饮茶生活带来一些意义。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悼念:中国茶史专家朱自振逝世

9月13日,江苏省茶文化学会发布讣告,江苏省茶文化学会创始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自振先生于9月13日在新西兰与世长辞,享年87岁。随后,朱自振的家人也向朱先生国内亲朋好友、同事学生发表泣告,由于疫情管控,丧礼从简,仅限亲属参加,计划于2022年周年祭日,邀请大家在原籍江苏常州举办追思祭礼。

茶界同仁追忆朱自振先生

悉闻朱自振先生驾鹤西去,茶学领域悲痛万分。

朱自振先生是著名茶史专家、茶典籍史料学家,长期从事茶史研究,为发掘和整理我国茶史文献,推进茶文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朱自振先生主要论著有:《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略考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太湖地区农业史稿》、《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中国茶酒文化史》、《茶史初探》等。其中《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茶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来源,为茶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朱自振担任编委的《中华茶史》。

《中华茶史》总主编余悦得知朱自振先生逝世后,心情万分悲恸。他与先生在多年的茶文化研究中,亦师亦友。他认为,先生堪为“茶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朱自振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坚持研究茶史,学识渊博,汇通古今,著作丰硕。朱自振先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坚守学术道德与良知,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朱自振先生为人坦诚,师长风范,热情指导与培养学术新人,言传身教,惠恩广播。

中国茶叶公司原总经理施云清说:“他是我尊敬的茶界有真才实学的茶史学者之一,上世纪有幸与他有过几次会晤,感觉他知识渊博、厚积薄发、言之有物,严谨而谦逊,不尚套话虚话。有一次,他和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庄雪岚教授和我会晤中表达了愿尽全力、倾所知编撰有关茶史。事后,他们先后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诺言,为中国茶史留下了宝贵遗产。”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姚国坤说:惊闻老友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仙逝,当属茶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作为朱先生的老朋友,中国农业出版社高级编审穆祥桐心情非常沉重,朱先生出版的多本书籍都是穆祥桐作为责任编辑完成的,他与朱先生有多年的交情,也对朱先生的人品深表仰慕。

编纂完成《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1934年,朱自振先生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今武进市),1955年考取南京大学历史系,这为他后来从事中国农业史及中国茶叶史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9年,朱自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所属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整理和编撰《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史研究课题是1962年在制订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时,由出席会议的万国鼎提出,获得批准而后正式下达的。说来事也凑巧。万国鼎在京出席科学发展规划会议的同时,朱自振和陈祖槼正好出差到北京图书馆检索、核对地方志资料。会议一结束,万国鼎便向他们传达了会议审定农史课题的有关情况,说“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之方案分上编与下编两个课题,并说上编由陈祖槼、朱自振主持编撰,下编则由朱自振、陈祖槼主持编撰,两人既协力合作又各有侧重。当时陈祖槼年纪比朱自振大得多,这样的安排,便于以老带新,在茶史研究工作上实行“传帮带”,同时也表明,万国鼎对于朱自振在茶史研究这项事业上所寄予的厚望。朱自振与陈祖槼凭借在北京图书馆检索地方志的过程,发现许多很有价值的茶史资料的线索,提出如果将其一一查抄下来,荟成专册,对于茶史研究工作来说则裨益不浅。

朱自振与郑培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

时隔七八年之后,即1973年,农业遗产研究室划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朱自振和其他一些青年研究工作者,奔赴江苏各地的不同农作物产区,探索农史研究,包括茶史研究的创新之路。其时,朱自振与另一位同伴撰写了《历史上苏州地区的茶叶生产》一文,并由当时苏州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打印下发给所属的茶叶生产单位,供研究参考。此后不久,朱自振则又撰写了一篇《江苏茶业的历史发展及其经验》的专题报告文章。20世纪70年代,朱自振一度被调到《江苏农业科技》杂志及报社工作,但他的茶史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先后在《茶叶科技简报》和《中国茶叶》等杂志及报刊上发表有关茶史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前夕,随着农业遗产研究室被批准恢复原来体制,朱自振才得以重新走上茶史研究的岗位。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早年送审的关于《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上编与下编两部初稿重新加以整理和补充。该书1981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三代茶史研究人员的心愿,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提出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

朱自振在茶史研究方面提出过种种论见,其中最突出的主张则是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陆羽《茶经》所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张的是茶饮史前说。其后,或说茶饮始于战国时代,或说始于西汉时代,或说始于魏晋时代,历史上众说纷纭。至于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并无确定说法。直到清代初期,顾炎武才在《日知录》中说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就是说巴蜀在战国以前,茗饮之事早就形成风俗,而我国巴蜀以外其他地方的饮茶、种茶,则是在秦灭巴蜀之后才渐渐传播开来。朱自振肯定了这种论说,并且就此作出许多富有创见的阐述,从而论证了巴蜀是我国茶饮文化的摇篮。

朱自振退休之后,依然在茶史研究的领域中笔耕不辍,探索不止。他除了担负撰著《农业通史》中的原始农业卷部分,参与《中华茶叶五千年》和《中国古代茶书汇校》的研究课题外,还在着手整理《中国古代茶叶文献通考》,并策划建立一套不同类型的茶叶博物馆系列工程。晚年的朱自振,尽管体弱多病,但在茶史探索之路上的奋斗精神却不减当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愿为中国茶叶历史文化奉献终生!”

忆朱先生

沈冬梅

9月13日晚,翻阅朋友圈,看到江苏省茶文化学会王为秘书长的告示,惊悉朱自振先生去世,一时间与朱先生相识相处过往的记忆纷至眼前。

30年前的1991年的四月,中国茶叶博物馆开馆,当时正在面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我,已经在茶博馆筹建处帮工整理材料几个月了。开馆当日邀请了很多业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可是对于初涉茶文化的我来说,却是泰山矗立于前也不识的。一直负责茶博馆筹建处工作的张子华主任给派了活儿,让我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去协助接待朱自振先生和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这是我初识朱自振先生,因为朱先生乡音浓重,而我自己当时对茶叶及茶文化所知甚少,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想不起当时都谈了些什么。但肯定至少让朱先生知道了我学历史,且对茶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此后不久,朱先生通过王旭烽联系,要做中国古代茶书的整理,最终因了我所不知的原因,未能成功。1994年,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整理茶书,最终与导师梁太济先生商量改变最初与他商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改作《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搜集资料。当时没有任何电子学术资源,所需图书的纸本书也很难找到,朱先生与陈祖椝先生所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就成为我读找资料的路线指引。朱先生所编茶史资料泽被学林,于我是深受泽润的。

2000年,朱先生来北京,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抄录善本茶书,已经博士后出站留京工作的我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邹明华都去帮忙,至今用铅笔抄录的古代善本茶书稿纸仍在。

转年到2001年,郑培凯教授约请我去香港城市大学协助朱先生进行《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搜集图书和校注工作。年底到了香港城市大学,难得有机会在同一间办公室与朱先生做了半年多的同事。亲眼见到朱先生的学问与敬业。那时,香港的大学里已经能够用到一些电子资源了,在年轻同事都在用电脑工作的时候,朱先生一直还是在用“纯手工”作业,注释与校订工作都是手写,删除好办,而增加,却是写好一条一条大小不一的纸片贴上去的。当时学校有多色水笔可用,朱先生的稿子是花花绿绿的,贴着多种颜色的纸条,百衲衣般。

结束香港的工作后,我与朱先生一起接受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茶经》校注项目。后因朱先生接受南京农业大学返聘,返校主持茶史研究及指导博士后的工作,暂时无暇顾及其他项目,《茶经》校注的工作便由我单独进行。由此也成就了我对《茶经》版本与校释的全面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认识直至2019年朱先生回老家常州居住之前,我与朱先生多次在茶文化研讨会和活动中相见。朱先生性情耿直,对于当下学术研究以及茶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直抒己见,我每次都深受教益且与共鸣。

而朱先生最心心念念的,还是茶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朱先生还曾希望用他个人的资金设立基金,奖励茶文化研究。由于《中国历代茶书汇编》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大陆读者很难得到,因而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又出了他和我整理校注茶书原貌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茶经》之外,他还计划要做明代喻政《茶书》的整理校释,还希望能做各地茶文化史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而这些最终还是被《中华大典》茶叶典的工作耽搁了,没能展开。2018年,我回家乡江苏仪征时和当地农业局局长施伟文一起专程去南京看望他,他建议并殷切希望仪征能做好地方茶文化研究的整理研究。

除了史料搜集整理外,朱先生《茶史初探》中的许多研究结论,成为现在茶界的常识。他的相关研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深入。朱先生的资料整理与茶史研究为茶文化研究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朱先生的道德文章,为茶界普遍认可。

朱自振先生千古!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