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宫廷里的茶名

找到约234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红楼梦》里的“老君眉”白茶来了

 

相传太上老君游历东海之滨时,路过仙境之地太姥山。正当口渴难耐时,闻到山中传来丝丝清幽的茶香,便去讨要一杯茶喝。太上老君喝过当地白茶后,顿感中气舒畅,口舌生津。于是太上老君大喜,大饮三碗后,欣然离去。飞升前留下一小撮眉毛,掉落到茶树上,结合于一体,形成今天的茗优茶叶——老君眉

 

名称:老君眉

年份:2018

工艺:白茶

原料:七年陈福鼎高山老寿眉

规格:300克/片;28片/件

特色:甘甜蜜韵,浓醇益香

售价:285元/片

 

精选福鼎高山大白茶

茶叶粗壮肥厚

宛如老人花白的眉毛

因此得名

 

 

茶饼结实

散发出淡淡清香

细细把闻

还能嗅出一缕药香

 

 

撬茶开汤

茶汤呈通透金黄色

香气浓厚

馥郁高香

 

 

入口绵绸顺滑

甘甜醇厚

初饮如蜂蜜甘饴

中段药香浮现

余味悠扬持久

 

 

老君眉品质优异

是体验福鼎白茶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品鉴收藏

都是极好

 

 

老君眉由来探寻

△红楼梦剧照

 

说老君眉,还得先从古典名著《红楼梦》谈起。《红楼梦》第41回,有段妙玉烹茶请贾母品尝的对话:“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红楼梦剧照

 

本来一个吃茶的普通小说场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红楼梦》的名气实在太大,不仅如此,这种名气因为作者特殊身份和离奇的身世,又带来了许多神秘感,以至于历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去研究、考证,于是,即使小说中提到的一个茶名,也成了关注的焦点。

 

小说中所提到的“老君眉”到底是种什么茶?与现在的老君眉有什么关系呢?

 

 

茶学专家庄晚芳在他的《茶史散论》中,说《红楼梦》的老君眉茶指的就是君山银针。与庄晚芳的看法相同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他们认为:“老君眉即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一边是茶学专家的看法,一边是红学研究权威机构的论断,老君眉的真面目似乎很清晰了。

 

但是《红楼梦大辞典》则解为“今安徽万安银针即老君眉。”这是根据成茶满布毫毛或银毫,形长似眉或针长似眉而得。这两类说法各有道理,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所以也就留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查询史志便成了最好的办法。

 

△君山银针图

 

湖南的君山银针和安徽的万安银针,历史悠久,但在明清两代都没有把它们称作“老君眉”一说,而这个茶名并不是曹雪芹一时兴起起的意象之名,那么真正的老君眉在哪呢?

 

史料显示,清代确有“老君眉”茶名。该茶出产在福建省武夷山一带。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货属·茶》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原注),叶长味郁,然多伪”。又查清·福建《光泽县志》,也有“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山后皆有)”。民国《福建通志·物产·茶》中也有此记载。民国《崇安县新志》则把清代“老君眉”茶列为《武夷历代名丛奇种名称一览表》中的名茶之一。历史的记载是现在最为可靠的证据之一,几种史志的记录,让老君眉真相大白。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里提到的老君眉就一定是福建所产的老君眉吗?它是属于绿茶?白茶?还是其它什么茶类?所以还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才能够完全令人信服。

 

又可以看看历史 。福建古属建州,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贡茶之地,《茶疏》说:“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当时全国各地每年要向中央进献贡茶4022斤,而福建的岁贡就有2350斤。占全国贡茶58%。前面有提到,老君眉的叶子修长而味道浓郁,但是有很多假货,可见老君眉也是个稀奇的东西,在当时可能也属于贡茶。

 

 

为什么可能是贡茶呢?因为不一定有假冒的就一定是好茶,而不一定是好茶就要送给皇帝喝,即使皇帝喝了,也不一定能满意。当时福建产的茶确实太多了,老君眉只是其一而已。

 

于是还得继续翻书。首先要确认老君眉是属于什么茶类,生长在贡茶之乡的它有什么特殊之处,皇帝知道它吗?喝过它吗?

 

还好,书中又有记载。《建茶志》援引古籍中说:“白茶类有白毫银针、老君眉、寿眉、贡眉等名目。”而在一本名叫《武夷历代名丛奇种花名簿》的书中则把老君眉记录在了名丛奇种的名录之下,也就是说老君眉是种植物,不过该书毁于文革,只有已故的福建茶学专家姚月明先生见过。但这里基本上已经可以确认,老君眉属于白茶,它采摘于一种老君眉茶树之上。

 

 

老君眉是白茶,宋朝的一位爱茶的皇帝就在书中提到过白茶。宋徽宗赵佶在他的茶叶名著《大观茶论》中云: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洁。”把白茶很是赞誉。皇帝是在哪里见到白茶呢?肯定以地方进贡的白茶为主,而进贡之地则又以福建为主。福建的白茶书中虽提到了有很多种,但是老君眉却是经常有人仿冒,可见这种茶比较珍贵。所以,老君眉虽不一定是唯一进贡给皇帝的白茶,但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种说法还是以推断为主,要进一步印证就要回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了。

 

 

曹雪芹生于清朝,老君眉既然在历史上已经存在,所以《红楼梦》里的老君眉肯定不是杜撰,而是作者在现实生活当中听过、见过、喝过,不然他也不能写得那么形象。那么曹雪芹能从什么途径知道这种茶呢?一是从宫廷,二是自家。从宫廷得到并不太难,因为曹家与皇帝关系亲密,但是从宫廷得到的茶一定是贡茶,也就是说如果从宫廷得到老君眉,那么老君眉就是贡茶无疑。如果是自家得到,也有可能,因为曹家为江南织造,得到珍奇的东西并不太难,但即使如此,能在曹家出现的东西,肯定是上品,所以,曹雪芹所说的老君眉即便不是贡茶,肯定也是茶中名品。而这种名品历史上记载就是在福建出现的。

 

 

物换星移,悠悠万事都付与一杯清茶。老君眉因《红楼梦》而被人关注,虽然现代人继承了“老君眉”这个茶名,不过已经改变了模样。如今经过八方茶园品牌复古研制的老君眉,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加融合了现代工艺技术,历史的“老君眉”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偶饮一杯既有刘姥姥感觉那种“好是好”的清新,更有茶人拒绝不了的香醇。

 

 

 

 

宫廷理里千两茶,嘉庆遗物里的茶故事

  在北京故宫里有两截被锯成圆柱形、中间明显被竹篾勒成一个凹槽的茶柱子,那是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嘉庆皇帝的遗物时发现的。

  发现这个茶柱子的时候,产自湖南安化的千两茶几乎已经绝迹。故宫工作人员没有参照物,只能根据常识推测,认为可能是普洱茶,所以就在上面标注了普洱的字样。后来,随着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知名度的提升,安化千两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其制作技艺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的工作人员经过对比研究,才初步认定这个茶柱子应该是产自湖南安化的千两茶。

  故宫研究人员了解到原安化县一位老领导退休以后在专门研究安化黑茶文化,便带着这一截茶的照片去安化拜访那位老领导,得到了老领导的肯定,他还把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书里。故宫研究人员也对此做了纠正。如今,我们见到的这张故宫千两茶照片就是出自于此。

  这截茶与嘉庆皇帝有关。嘉庆皇帝是一个太平皇帝,在位期间看似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其实很多事情已经暗流涌动。乾隆年间,平叛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大清的版图达到了鼎盛。嘉庆在位时,古西域其实也还是不太平,偶尔会有一些小叛乱。

  大清最大的税收源在江南,但是彼时江南盐政已经陷入了一个僵滞阶段,给朝廷贡献的财税比重在下降,豢养了一群贪官。这些问题是盛世余晖下必然显露的一些问题,嘉庆中晚期的时候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大胆启用了来自湖南安化的陶澍。

  陶澍在京城做官做到了御史,1815年以后,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嘉庆去世时,陶澍已经官至四川兵备道。可见“汉臣”陶澍曾经得到嘉庆的重用,将其作为国之栋梁在培养。

  嘉庆皇帝与陶澍之间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陶澍出生于湖南著名茶乡安化,当官后将安化茶叶带到了北京,曾经在北京多次邀请友人到家里喝茶,也写过许多关于安化茶的诗。现在,嘉庆皇帝的遗物中又出现了千两茶,这支茶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很多非同寻常的暗示。

  故宫珍宝阁里面收藏的御窑茶具不少,皇家的华贵气质,精致得让你惊叹。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也带着一种隐喻。乾隆和龙井茶的故事流传得最多最广。嘉庆一朝有了隐隐的危机意识,他朝夕对着一支千两茶,培养茶乡士子陶澍,这也许是为解决当时朝廷财政危机的一种特殊的考量。后来,陶澍果然没有辜负嘉庆皇帝的厚望,就任两江总督之后,大力推动江南盐政改革,为缓解清政府的财政紧张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改编自洪漠如同名文章)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

贡茶是如何影响古代的社会生活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图片描述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制度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商品。


贡茶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古代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


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也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宫廷,费尽心思培育新的品种,改进制作工艺,逐步形成了国内相对统一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贡茶体系,推动着中国茶叶不断向前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几大产茶区。


贡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量庞大的贡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庞大数量的贡茶使产茶区的经济走向单一化,而且对质量的高要求也对茶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同时,对茶叶的高要求也推动了质量的提升,大量新的茶叶品种出现,又拓展了茶农的经济来源,丰富了茶叶文化的内涵。


由于宫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庞大的贡茶数量,对于贡茶地方的官员和百姓来说,其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正如明代正德年间的官员曹琥列举了贡茶所带来的五大弊端,“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屹于首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及归之官,又拣择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价……


又官校乘机私买贷卖,遂使朝夕盐米小民,相戒不敢入市。”这种繁重的贡茶任务,使得茶农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许多地方不得不放弃许多原来的产业而改种茶叶,这样一来生产的单一化,使得百姓难以承受天灾带来的危机,一遇荒年,则百姓衣食无着。


在征缴贡茶的过程中,一些官员营私舞弊、低价强买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贡茶的运输过程中各种耗费都被均摊在了茶农的身上,更加重茶农的负担。


由于贡茶带来了各类社会问题,使得当时的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贡茶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


清人陈章在《采茶歌》中记述了贡茶给茶农带来的沉重负担,“催贡文移下官府,哪管山茶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庞大的贡茶数量,且对贡茶的采摘时间和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产茶区的茶农疲于应对。


清人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有这样描述采摘贡茶的辛苦:“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搜尽深山粟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摘与烘焙。谷雨期属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飨废。道人山农难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种茶之苦甚于种田,茶农辛苦一年都难以解决温饱,以致乾隆在看到民间采办贡茶时,也少有地发出慨叹“敝衣粝食真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虽然贡茶给产茶地方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由于贡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忽视的。


各个地方官为了迎合宫廷,在茶叶的选材、包装、加工等方面都着实下了很多功夫。


这种政府机构对茶叶的干预和引导作用,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贡茶扩大了茶叶产区。以清代为例,贡茶使茶叶培植技术在明代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多个著名的产茶区,这些初具规模的产区对推动清代茶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如碧螺春,“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土人曰吓煞人香,康熙乙卯,车驾幸太湖,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顺,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矣。”


在碧螺春成为贡茶后,原本的“野茶”一跃而成为名茶,其主产区洞庭山产茶区的茶叶产量逐年递增,最多时达到4360斤,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再如普洱茶在成为清宫贡茶以后,普洱地方“茶山极广,夷人管业。采摘烘培,制成圆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土贡,有团有膏。”“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使普洱茶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收入,并带动了周围商业的发展。


在贡茶产区,一批著名的茶叶商号的出现,标志着该地区茶叶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片描述  

如清末盛产普洱茶的地方,每年在此加工的毛茶达到500吨以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普洱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


仇英所绘《斗茶图》,斗茶的场地在山野间浓浓的松荫之下,雅士们在此斗茶比香,赋诗行茶令,一派悠然情趣。


贡茶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宫廷对贡茶的要求非常严格,皇帝依据自己的口味对进贡的茶叶进行选择,这种有分别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采办贡茶的官员,地方官会根据皇帝的要求精选茶叶,甚至调整茶叶采摘的时间、加工的方法等,这种无形中的间接调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如蒙顶茶,“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办三百五十叶,天子郊天及太庙用之。”


正是在宫廷的干预下,贡茶地方官员和茶农精益求精的培育和制作茶叶,客观上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影响至今的著名茶品。

贡茶带动了茶叶包装的进步。除了对茶叶本身的影响外,各个地方为迎合宫廷,在茶叶的包装等方面也不断提升。


清代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这样描述:“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圆,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签丹印封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贡茶主要是用银瓶和锡瓶包装,特别是锡瓶,更是被广泛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锡瓶的密封性好,可以长久保持茶叶的原味。

现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叶文物也基本上是用锡瓶包装的。这些贡茶文物基本沿袭了前代贡茶的包装风格,材质以银、锡为主,锡器采用铸、錾等工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主要有龙凤纹、暗八仙纹、八宝纹、水仙纹及花鸟纹等,造型有如意云、花瓶等各式。

容器外一般包有黄色的布套或者黄缎套。此外还有一些大的包装盒,将茶叶放置在其中,这些盒也基本上以黄色或明黄色为主,显示出皇家独有的特性。这些贡茶的包装很多至今沿用,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贡茶对茶产业的影响实际上是政府机构对茶业的干预和引导作用的结果,贡茶由民间到宫廷经历了一个对茶叶品质不断求精的过程。


同时,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代表着一切,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背景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产品特别是宫廷特殊消费品的品种和艺术风格。


宫廷在对贡茶的评价、反馈和使用数量等都对茶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个竞争和促进的机制。通过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交流,贡茶在保证宫廷使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找到约22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