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贡茶晋江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保护老茶树 讲好茶故事——莆田市九条贡茶非遗传承人陈元豹的“乡愁”

仙游的九条茶有点神秘,目前主要产地有赖店镇林田村和园庄镇高峰村。听仙游县政协副主席王建煌说林田村有一株350年的九条茶古茶树和150年的成片九条茶林,记者决定前往探访。

去林田村不好走,不说山路弯弯曲曲,单离赖店镇人民政府就要1个小时的车程。从赖店镇开车去林田村,必须顺着三郊线,绕道龙华金溪村,穿过泉州市罗溪镇广桥村,看到罗溪镇双合村牌子左拐进去,再开山路30多分钟才可到达。去仙游的一个村,居然要经过泉州的地界,着实令人称奇。


林田村地处赖店镇南部偏僻山区,东与该镇磻硎村邻界,西与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双合村接壤,南与罗溪镇洪泗村毗邻,北与仙游县龙华镇交界。地域面积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8公顷,山地面积506.67公顷。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登记在册人口250多人。居住村民全部姓陈。

12月11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林田村九条茶林时,九条贡茶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元豹带着2个村里的小伙,正在一株350年的九条茶古茶树下砌矮墙(如图)。他说这片山,一头叫狮头山,另一头叫老鹰山,海拔660米。林田村之前有人口500多人,因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青壮年“人往高处走”,大都去泉州晋江了,20多年来,人口减少了一半,只有过年回家祭祖才热闹一点,平常村里也没几个人在。

“十分感谢王建煌,她上周来林田调研,说要好好保护这片古茶树。在她的过问下,县林业局人员第2天便来踏勘,现在我们先行一步保护起来。”陈元豹说。

这株最老的九条茶树是连理树,据仙游县林业局勘察,树龄350年,树高8米,树冠9米,胸围94厘米,地围105厘米。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株350年的九条茶古茶树,茶林中还有10株150年的九条茶树被同时列入仙游县古树名木保护。

据《仙游县志》记载,九条茶的制作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为把家乡的这片九条茶产业做强做大,2018年,事业有成的陈元豹回到仙游,注册了福建省九叶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身心参加各种展会,跑销路,打名气,同时抓繁殖育苗,手制九条贡茶,传承非遗技艺。村里的人连亲带戚,都很支持他。

记者了解到,2018年在厦门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世界功夫茶大赛颁奖典礼上,陈元豹报送的九条贡茶,荣获五星金奖项目。

九条茶并非普通茶叶,生物学名为“杨梅叶蚊母树”,是一种属于红毛榉科的乔木植物,叶嫩味酸,生长于仙游赖店与园庄交界的九龙岩一带。传说,宋代岩里寺祖师尚安有一天胃肚不适,在院外草坪上喝茶,一阵风吹过,几片树叶落入热乎乎的大茶杯中。尚安没有留意,举杯喝茶,只觉茶味微酸适口,胃肠顿时舒服多了。

九条茶本无名,尚安称之为酸茶,来讨酸茶的人多了,寺里限量供给,每人每次仅限九片嫩叶,显得无比珍贵,于是,才成为“九条茶”。每年开春时节,茶树发芽的时候,山民们便成群结队来到九龙岩山上采摘,经过数道工序制成茶叶。

据传,北宋年间,时任朝廷大员将其献给宋徽宗,深得皇室喜爱。南宋时,日本和尚来到岩里寺,喝了九条茶后极为赞赏,便带回日本。明清时期,日本人还经常到园庄采购九条茶。明代时,经“三朝元老”仙游籍户部尚书郑纪推荐,九条茶成为皇室贡茶,称为“九条贡茶”。

年近六旬的陈元豹坦陈,由于地处深山,莆田人并不认识九条贡茶,或仅知其名,不知其味。长期以来,茶叶未能得到推广,加上产地范围狭窄,制作工艺复杂,懂得制作技艺的人不多,产量也有限,所以九条贡茶越发珍贵。

“如今,乡村振兴的大好机会来了!”陈元豹说,他正打算把村里现存的农舍进行统一整修,筹建一个原生态的农家庄,保护老茶树,讲好茶故事,在为村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可以让城市生活的人们,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家生活。

(全媒体记者李俊华文/图)

来源:莆田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代与茶有关的“工作岗位”都叫啥?

茶界有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职称。例如,能掌控制茶技术的“制茶师”;能以感官评鉴茶叶制成品质量与特性的“评茶师”;能有效控制茶汤浓度与茶性的“泡茶师”……而古代也有与茶相关的称谓和名号。

茶人是对茶有一定认识,且精通茶仪式的人。茶人对茶的认识不单是茶叶种植、泡茶技巧和品茶心得,还包括以茶作为个人修养的媒介,以茶的本质作为生活态度。

“茶人”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律诗《茶中杂咏》以及陆龟蒙的律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原是指采茶之人,后来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而扩大。

①有关茶务的劳役;②亦称“茶房”,茶馆中的仆役。

①善于制茶、事茶的僧人。明代罗隙《茶解.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故山。”②茶瓢趣称。

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著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提要》云:“考茗饮盛于唐,至南唐始立茶官。”

福建方言,制茶人的别称。清代周亮工《闽小记》:“闽茶曲: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自注:“延(平,今南平)邵(武)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矣。”

①唐末冒称茶商或半盗半商的强盗;②封建统治者对起义茶农、茶贩的辱称。

嗜茶成癖者。唐代贯休《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茶癖金铛快,松香玉露含。”毛学士指毛文锡,嗜茶,著有《茶谱》一书。

解送贡茶的夫役。明代徐渤《茶考》称,元武夷御茶园在明初罢贡团饼之后,改为每岁额贡茶芽九百九十斤。“嘉靖中,郡守钱蝶奏免解茶,将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而茶园鞠成茂草。”

旧时山区向茶农收购茶叶的小贩俗称。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曰山户。……山户零星,其茶卖于螺司,聚有成数,然后卖于行号。螺司者,山中贩户之俗称也。”


专于点茶的人。宋代陶谷《葬茗录》:“馔茶而幻出物匠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①贩卖茶叶的商人;②茶店饮茶者。明万历时金陵有五柳居茶舍,《南都纪闻》载:“宜壶锡瓶,时以为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者日不能数客。”③赁山种茶之民。清代卞宝第《闽毓辅轩录》:沙县“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研茶丁夫

宋时贡焙采制贡茶的工役。《宋太宗实录》:“至道二年(996),建州每年进贡龙凤茶。先是,研茶丁夫悉剃发须,自今但幅中洗涤手爪,给新净衣,敢违者论其罪。”

茶商

由茶商茶贩和佣人组成的军队。《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茶侣指茶伴、茶友。明代陆树声《茶察-寮记·茶侣》:“翰卿墨客,幽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者。”

①贩卖茶叶的商人;②茶店饮茶者;③赁山种茶之民。

明清时一些地方署衙设置的专事茶务的皂隶兵卒。与茶卒相应的,还有管理酒事的酒卒。清代蓝陈略《武夷纪要·物产》引唐子畏为虎丘僧题诗:“皂隶官差去取茶,只要纹银不要赊”,即是对茶卒的写照。

种茶的农民或农户。民国《崇安县新志》:杭战军兴,“艰于转运,故三年来茶业堆积于本山及福州者,不下数万箱,而茶商、茶农遂以交困。”

指偷采或偷卖茶叶者,也称“茶寇”。清代黄本骐《湖南方物志·常德府》:“武陵七县通出茶。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绝商贾,卒至交兵。知府事李涛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屹无警。”

①唐末冒称茶商或半盗半商的强盗,因经常劫掠在长江,故又称“江贼”;②封建统治者对起义茶农、茶贩的辱称。

采制茶叶的工人。宋代赵估《大观茶论》:拮茶“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旧时为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

①唐宋时,茶叶实行官买官卖,由官府设立官营的种茶场,场中茶户称为“园户”。古时安徽南方也称为“山户”;②专事采造贡茶的编户;③元代制销茶叶的商户。

佛家称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之役僧。因为茶有醒神除睡的功效,因此寺院中的僧人常常吃茶来加长修行的时间。禅寺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责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凡是喝茶有关的事情都是他掌管。后来,茶头在一些地区也是对茶馆、赌场中沏茶抹桌工役的称谓。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代与茶有关的“工作岗位”都叫啥?

茶界有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职称。例如,能掌控制茶技术的“制茶师”;能以感官评鉴茶叶制成品质量与特性的“评茶师”;能有效控制茶汤浓度与茶性的“泡茶师”……而古代也有与茶相关的称谓和名号。

茶人

茶人是对茶有一定认识,且精通茶仪式的人。茶人对茶的认识不单是茶叶种植、泡茶技巧和品茶心得,还包括以茶作为个人修养的媒介,以茶的本质作为生活态度。

“茶人”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律诗《茶中杂咏》以及陆龟蒙的律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原是指采茶之人,后来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而扩大。

茶役

①有关茶务的劳役;②亦称“茶房”,茶馆中的仆役。

茶僧

①善于制茶、事茶的僧人。明代罗隙《茶解.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故山。”②茶瓢趣称。

茶官

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著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提要》云:“考茗饮盛于唐,至南唐始立茶官。”

碧竖

福建方言,制茶人的别称。清代周亮工《闽小记》:“闽茶曲: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自注:“延(平,今南平)邵(武)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矣。”

江贼

①唐末冒称茶商或半盗半商的强盗;②封建统治者对起义茶农、茶贩的辱称。

茶癖

嗜茶成癖者。唐代贯休《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茶癖金铛快,松香玉露含。”毛学士指毛文锡,嗜茶,著有《茶谱》一书。

茶夫

解送贡茶的夫役。明代徐渤《茶考》称,元武夷御茶园在明初罢贡团饼之后,改为每岁额贡茶芽九百九十斤。“嘉靖中,郡守钱蝶奏免解茶,将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而茶园鞠成茂草。”

螺司

旧时山区向茶农收购茶叶的小贩俗称。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曰山户。……山户零星,其茶卖于螺司,聚有成数,然后卖于行号。螺司者,山中贩户之俗称也。”

茶匠

专于点茶的人。宋代陶谷《葬茗录》:“馔茶而幻出物匠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①贩卖茶叶的商人;②茶店饮茶者。明万历时金陵有五柳居茶舍,《南都纪闻》载:“宜壶锡瓶,时以为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者日不能数客。”③赁山种茶之民。清代卞宝第 《闽毓辅轩录》:沙县“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研茶丁夫

宋时贡焙采制贡茶的工役。《宋太宗实录》:“至道二年(996),建州每年进贡龙凤茶。先是,研茶丁夫悉剃发须,自今但幅中洗涤手爪,给新净衣,敢违者论其罪。”

茶商军

由茶商茶贩和佣人组成的军队。《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茶侣

茶侣指茶伴、茶友。明代陆树声《茶察-寮记·茶侣》:“翰卿墨客,幽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者。”

茶客

①贩卖茶叶的商人;②茶店饮茶者;③赁山种茶之民。

茶卒

明清时一些地方署衙设置的专事茶务的皂隶兵卒。与茶卒相应的,还有管理酒事的酒卒。清代蓝陈略《武夷纪要·物产》引唐子畏为虎丘僧题诗:“皂隶官差去取茶,只要纹银不要赊”,即是对茶卒的写照。

茶农

种茶的农民或农户。民国《崇安县新志》:杭战军兴,“艰于转运,故三年来茶业堆积于本山及福州者,不下数万箱,而茶商、茶农遂以交困。”

茶贼

指偷采或偷卖茶叶者,也称“茶寇”。清代黄本骐《湖南方物志·常德府》:“武陵七县通出茶。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绝商贾,卒至交兵。知府事李涛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屹无警。”

茶盗

①唐末冒称茶商或半盗半商的强盗,因经常劫掠在长江,故又称“江贼”;②封建统治者对起义茶农、茶贩的辱称。

茶工

采制茶叶的工人。宋代赵估《大观茶论》:拮茶“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茶师

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旧时为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

茶户

①唐宋时,茶叶实行官买官卖,由官府设立官营的种茶场,场中茶户称为“园户”。古时安徽南方也称为“山户”;②专事采造贡茶的编户;③元代制销茶叶的商户。

茶头

佛家称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之役僧。因为茶有醒神除睡的功效,因此寺院中的僧人常常吃茶来加长修行的时间。禅寺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责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凡是喝茶有关的事情都是他掌管。后来,茶头在一些地区也是对茶馆、赌场中沏茶抹桌工役的称谓。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