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富硒茶那个地方产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小金叶惠及大民生 税务助力川茶擦亮金字招牌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地方,人们发挥着自己的智慧,精心开辟了一条条出川的古道,用以物品交易和对外交流,作为交易主要物品的茶叶便也成了这道上的主角。古时的茶马古道、攀西古道、荔枝古道一直传递着四川浓浓的茶味,而今的这些古道仍旧焕发着勃勃生机,绵延着醇酽民生。  

  闻香走天府,品茶到四川。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四川省现有产茶县120多个,重点产茶县30多个,约有500万亩茶场,面积占全国第二。现有茶叶企业5000家、茶叶作坊6000家、茶农300万名,年产茶30万吨,茶产量占全国10%。无论从茶农到茶园到茶企,税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税务系统始终把茶叶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服务,依靠税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凭借税收优惠助力产业发展,坚持扶贫攻坚带动脱贫奔康。小小金叶惠及大大民生。据了解,四川已初步形成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品牌为引领,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巴山富硒、宜宾早茶为支撑的多层级品牌体系;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23家,川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东经101°,茶马古道铜铃响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春分时节,在茶马古道上的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就到了开园采摘的时刻。

  “小时候,就对茶叶很好奇,现在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蒙顶茶是我奋斗的目标”。在蒙顶山土生土长的张强,其父母为上世纪60年代知青,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蒙顶山种茶、制茶。正是蒙顶山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独特的蒙顶黄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茶农,奠定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面对疫情冲击,蒙顶茶也在茶马古道上散淡了它的香味,采摘难、加工难,销售更难。

  “茶叶发展,要靠政策。面对困难,仅上半年,我们就享受了包括增值税农产品进项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2.6万元。目前,公司线下线上的订单量明显增多,逐步克服疫情影响恢复到了往年同期水平。”四川蒙顶味独珍掌门人张强表示。

  蒙顶味独珍公司仅是四川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四川2020年上半年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69.6亿元。现在,作为“蒙顶黄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他沐浴着政策春风,紧跟时代步伐,正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用“互联网+蒙顶山茶”把高山上的茶叶和文化输送到了世界各地。  

  在四川,流传着一句“春天,从一杯竹叶青开始”,对于“峨眉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茶,又超越了茶。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峨眉之“味”的,不仅是我们所品尝到的竹叶青,还包括这茶里的故事。

  在唐先洪的人生轨迹里,竹叶青划出了它的品牌文化和价值。1998年,时值28岁的唐先洪接管了竹叶青茶厂,从此竹叶青的原料始终坚持选择峨眉海拔800-1500米高山茶园明前嫩芽,近5万颗茶芽只能选出500克竹叶青茶。

  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担当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面对疫情,竹叶青茶厂紧急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200万元现金,援助医疗前线。除了现金援助外,公司还向社会无偿捐献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2月13日,第一批100万元的峨眉高山绿茶捐赠给四川华西援鄂医疗队伍,之后第二批160余万元的茶叶又陆续送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

  爱心不掉线,政策作后盾。“国家政策是我们的最大底气。从增值税征收率从3%下调到1%再到社保费减免,企业开复工以来,政策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公司已享受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31.7万元,预计还会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以及社保、医保等相关税费减免300余万元。”唐先洪接着说。

  税收助力“茶篮子”变成“钱袋子”。随着销售链条的打通,四川茶产业的经营也逐步迈上了正轨。疫情对茶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了川茶科技研发的支撑作用,在补短板、完善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等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不断做出新尝试、新规划。这背后是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助推四川经济快速复苏的缩影,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力。四川省上半年经济总量是西部唯一GDP突破2万亿元的地区,经济增速实现了正增长。  

  东经102°,攀西古道茶味长

  茶马古道从雅安蜿蜒伸向西南,马蹄哒哒,停在攀西。同在这条古道上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孕育着远近闻名的国胜茶。

  今年51岁的蒋师傅和10余名当地农民,他们在盐边县百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据了解,每年的春茶采摘季,是人手最紧俏的时候,该公司都会聘用10余名当地的农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为农民工增加收入来源。自去年增值税税率调整以来,企业累计享受减税6万余元,对公司聘用人员减轻了资金压力。

  “我们聘用的人员都是当地人,让他们在家门口上班,既能增加收入来源,又能照顾家庭和农作物。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没有减少用工人数,这也是一个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周蓉说。

  伴随着复工复产进程加快,盐边县许多公司生产、销售回归正常轨道,发票用量逐步增加。为满足企业用票需要,盐边县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需要将增值税发票单份最高开票限额上调,并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保障了企业的用票需求。

  据了解,四川税务推出“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帮助畅通线上销售渠道,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足不出户即可办理216项业务,发票通过免费寄递在家门口即可领取。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各项资料30%以上,真正降低了办税缴费成本。

  近年来,四川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优势,以茶叶产业发展为纽带,通过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社+基地+农户”“企业+专合社+农户”等茶叶产业化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做好鲜叶收购、茶叶加工、品质提升、市场营销等工作,不断优化茶叶产业效益,提升茶产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切实保障了茶农收益和市场供应。  

  东经108°,荔枝古道采茶忙

  “请喝那个一杯哟巴山茶,巴山那个新茶哟喷喷香……”嘹亮的采茶歌在20000余亩交错纵横的大大小小茶园上空遥相呼应,回荡着万源人的好客。

  清明时节,荔枝古道上的四川万源,八台披新绿,雀舌发新芽。张庆丰夫妇正抓紧时间,赶在谷雨之前采摘当年的新贵——巴山富硒茶。

  一片感恩叶,脱贫奔小康。“之前村里的很多土地都撂荒了,野草长得很深,现在村里发展茶叶产业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收入,不仅能脱贫,还能把这些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张庆丰说,他之前是村里的贫困户,种地也种不出个所以然来,看天吃饭是常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茶叶高山茶占比较大,高山上空气清新,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云蒸雾绕,高山茶属于有机生态型农产品,因天然环保、口感清香而深受的青睐。同时,茶农也是高山地区扶贫的主要对象。为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万源市税务局积极解决茶产业“工难开、人难找、茶难收”的困境,把发展茶叶产业聚焦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生态、富硒、创新”三大优势,帮助茶企联系辖区内人力资源行业,征集到大量因疫情滞留本地的技术工人与采摘工人,并组织党员干部帮助采摘鲜叶,帮助茶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培训使用电子税务局进行“非接触”式办税帮助180余户次纳税人进行非接触式办税,在线申请发票寄递业务1200余份。通过一系列扶小微、强龙头、谋长远、促创新的措施,坚持育强茶业企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以茶业振兴促进脱贫奔康。如今,“清明巴山雀舌甜”的歌声已在川蜀大地响起。

  如今,在风景秀丽的八台山下,忙碌的巴山雀舌富硒茶厂旁,茶旅融合的扶贫新模式正悄然开启。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古意盎然,茶韵醇酽,络绎不绝的城市居民陆续到茶场体验采茶,在茶室冲泡新茶,在清香中回味人生的惬意。小镇的崛起,带动了以大巴山茶文化小镇为代表的茶旅行业融合,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据统计,万源市税务局助力当地政府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2.55万亩,涉及贫困村20个,撬动社会资本1.78亿元,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直接收益近2300余万元,辅射带动8600户贫困户260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

  据报道,2019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约为6768亿元,茶叶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种植采摘、中游生产加工、下游销售市场、以及向后延伸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四川茶叶种植开票金额7500余万元,较第一季度增长增长39%。随着增值税农产品进项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值税降率等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加力,有助于茶叶行业集中资金资源整合上下游,形成全产业链,增加茶叶产量产值,积极推动茶产业生产朝着绿色化、有机化、优质化、品牌化转型。

  荔枝古道一路向南,来到大竹。在秀美的竹乡,发源于浙江安吉的白茶在大竹生根发芽。位于大竹县的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满眼新绿,生机盎然。一条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石头小路贯穿着整个郁郁葱葱的茶园。一排排茶树整整齐齐,错落有致,墨绿、浅绿层层叠翠。转入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在除杂、分拣,繁忙而有序地工作着。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质量与水土质量息息相关。今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资源税法, 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更好解决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偏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修复资源开采中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促进水土涵养。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产出更好的白茶,我们在建设茶园和茶厂的过程中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茶园有机管理,茶厂建设用料减少,制茶过程争取零排放,减少污染,避免浪费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又享受了白茶茶青收购进项定额扣除、增值税附加减半征收优惠等政策,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环境改善中去,我们一定不让青山改容颜,不令黄土变颜色。”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廖红军说道。据了解,2020年该公司利用节约下的资金加大收购力度,目前收购农户茶叶6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当地茶农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疫情期间,在大竹县税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通过钉钉云直播、淘宝直播带农货、支付宝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销售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整个4月份,大竹县的茶叶销量不仅没受疫情影响,还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整体产值突破了1个亿。

  产业发展需要税收支持,更需要政府引导。今年1月10日,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在宜宾召开。会议要求紧扣省委、省政府“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重要部署,实施基地提升、龙头带动、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凝聚川茶合力、共谋川茶繁荣、加速川茶发展。

  把四川茶产业建成全国最优、农民增收最快、企业最得益、带动就业最好、宣传四川饮品文化最佳的重要产业,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一步。如今,四川茶产业发展已从分散化走向集群化,与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相匹配的生产布局逐渐形成,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2022年,四川全省茶叶面积达到600万亩,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同时,川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两位,50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一方水土,一味好茶。一片绿叶,一个梦想。生态与发展和谐辉映,清茶与人生相得益彰。在“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关键时刻,茶叶已成为巴蜀大地脱贫奔康的“金叶子”,在全省税务干部的支持下,茶叶绿再添税务蓝, 川茶正以“小茶叶”撬起“大产业”,“小茶叶”惠及“大民生”,带着古韵幽思,散着淡淡清香,跨越千年神话,踏着时代脉搏,阔步走向荣光!

  (来源:中国网)

了不起!子承父业种好茶,荒山培绿飘茶香

“很高兴能拿到这个奖,但说实话,做好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一定带着这份鼓励更加努力,让安康富硒茶的牌子更响亮。”4月29日,安康市汉滨区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南山片区制茶技能大赛在大竹园镇举行。年轻的制茶师王康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几年前还在大都市写字楼里工作,如今却能扎根乡村,以茶为业。王康的变化得益于父亲王春久的言传身教。

做一杯好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汉滨区制茶人王春久数十年如一日静心做茶,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技艺、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走上因茶致富的道路。

杀青

一场春雨过后,汉滨区大竹园镇茶栈村漫山遍野的茶叶加速生长。趁着晴好天气,王春久和茶农们一起走进茶园,边采边聊,并就采摘过后的修剪工作开展指导。

“这是入夏前最后一次采摘。这一次采完,就要进行修剪。我们的标准是离地15公分高,把上面枝条全部剪掉。”王春久说。

生在茶山上,长在茶园里,王春久打小就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脚下的这片茶园位于瀛湖上游、汉江北岸,海拔1000米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富硒资源,让这里的茶叶声名远播。种茶、采茶、制茶,更是成了王春久的全部生活和唯一热爱。

“我们这里阳光照射时间长,基本是从早到晚全覆盖。所以这个地方的茶叶耐泡,第一泡喝下去感觉润喉,第五泡喝下去仍有余香。所以就叫五碗香。”王春久对自己家乡的茶叶和他所创立的品牌都相当自信。

杀青是做茶最重要的环节——这是上一代传下来的秘诀,也是王春久多年实践得来的经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王春久眼前闪过一个勤奋的少年——为了做好茶叶,他赤手空拳在热锅里练习,翻炒了无数次,也烫伤了不知多少次。如今,他的双手早已变成了金刚不坏的“铁砂掌。”

“杀青也就是炒茶,这个工艺不容易掌握。要用眼睛看,用双手练,还要用脑子想。”王春久说,老茶树叶肉薄,炒起来温度要低一点,“陕茶1号”壮实些,炒的时候可以温度高一点。如果两个混到一起炒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部分炒焦了,一部分没炒熟。

热爱

兄弟姐妹9人,因排行老九,王春久因此得名。

早些年,生活困难。山上不起眼的茶叶经过大人们手工“炮制”,不仅能自己泡水喝,能招待客人,甚至还能拿到集市上卖钱——王春久认准了茶叶,茶叶也成了他最可靠的朋友。从最初的手工制茶,零敲碎打,到加大产量、提高销量,王春久埋头苦干,潜心钻研。2006年,王春久建成了茶叶加工厂,现在年产量达10吨以上。他还创办了安康市汉滨区硒湖茶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成455亩茶园,研发出银针、毛尖、翠峰等多个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春久的“五碗香”茶叶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欢迎,他本人也获得了多个茶业类奖项和荣誉。2020年,王春久被陕西省茶业协会评为“十佳制茶工匠”。面对荣誉,他一如既往地清醒:“咱们做茶也做了几十年,到老了反而还觉得欠缺很多。要做出大家都认可的好茶,我们需要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从不止步。王春久始终相信“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好茶需要市场来检验。受当地茶产业发展水平所限,过去,山里的茶农只采一季春茶,大量的鲜叶都留在茶树上。为了更好利用安康富硒茶资源,王春久在做好绿茶的基础上,陆续探索研制了红茶、白茶等多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广受欢迎。家乡的夏秋茶终于也能走出大山,为群众带来收益。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平利茶能做好,我们汉滨茶也一定能做好。”在他热爱的做茶事业上,王春久显得信心十足。

传承

58岁王春久根本闲不下来。今年“五一”假期,恰逢厂里新一批红茶生产启动,他变得更加忙碌。虽说生产线有儿子王康在照看,但他总是不放心:机器是自动的,但人不能被动,挑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步都要用心用功。作为亲生儿子,王康却不是他的亲传弟子。像大多数父子一样,他们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顺畅。王春久给儿子找了个“更有本事”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但手把手教技术,还时不时上上思想课。王康在老师的教导下进步飞快,早已不是刚回家乡那个心浮气躁样子——王春久说,这也是“杀青”的过程。

“看到家乡这么好的富硒茶资源,我觉得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产业发展得更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康说。

王康给自己找了些帮手。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罗振平就是其中之一。

“我能用一只手劳动,平时在茶厂里打扫卫生,有些活儿还能打个下手,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罗振平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多年来,王春久通过多种方式带动20多户残疾人从事茶产业,每户年增收10000多元。他还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约,带动大家种好茶叶、管好茶园,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王春久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弟子们都很争气。他们现在已经在汉滨区多个产茶镇发挥作用。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王春久将安康富硒茶推广到了更远的地方。经常有外地的客户打电话来订购茶叶。茶厂的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今已经能加工茶栈、马泥两个村1500亩茶园的鲜叶。

东风吹来,心潮澎湃。王春久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就只有茶叶。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这片叶子带出大山。”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鲁迅文学奖作家陈应松:湄潭吃茶

湄潭吃茶

◎ 陈应松

在天下第一壶建筑里吃茶,是一种什么感受?

吃了太多的茶,写过太多的茶文章,但这次吃茶要有勇气,要经过几十米高的两条玻璃长廊,要上四次电梯,有恐高症者,最好慎行。吃茶的那晚,我们在壶的最高层“贵州茶香”馆里吃茶、写字、下棋、聊天,外面是暴风骤雨,惊雷闪电。时任遵义市文联主席、作家肖勤那天的微信转过一个图,强烈的雷电正打在壶顶大楼上,枝形闪电撕破夜空,仿佛要把这尊世界最大的茶壶劈裂。还是因为建筑太高了,66米,而且建在火焰山山顶,近看,远看,都过于高大,而茶壶的造型更加增添了它的奇峭险峻,就像是一座神话中和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山,出现的建筑。往这里去吃茶,就像走入神话的宫殿,进入了现实与魔幻交叉的时空隧道。吃一杯茶,就是一次梦游。

在这迷宫里,我看到了一幅字:听茶。我更加恍惚,茶不是吃的,不是喝的,不是品的吗?如何去聆听茶?聆听茶水?茶的沸腾和缥缈?这不是一个禅悟,是一种特殊的参与、回忆和追溯。我们在大风大雨中,在一只几十米高的壶中,听茶,这茶壶中的风暴与激荡,历史掷回来的啸声,袅然升起在我们耳畔。

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古树茶、兰馨金尖、老鹰红茶老妖怪,还有一种叫“吃月亮”的奇茶银针白茶……都是名声显赫。黔红,中国红,遵义红……湄潭是中国红茶的重要出口基地,但湄潭的绿茶也有一连串的亮丽名字,特别是湄潭翠芽,与西湖龙井并称,品质超群,誉满神州——这两个茶的渊源深厚,其外形与西湖龙井近似,扁平光滑饱满,酷肖葵花籽,色泽翠碧,遇沸水,则栗香伴花香,山野之春的气息漫漶而来;湄潭翠芽是贵州四大名茶之一,形似瓜米,色如翡翠;遵义毛峰,秀外慧中,银光闪烁,嫩香持久;龙泉剑茗,茸毫披露,嫩绿似剑,嫩香柔和;贵州银芽,外形扁削,挺直似剑,汤色黄绿清澈;黔江银钩,美名美汤,形似鱼钩,自带花香。还有清江绿、湄潭银峰、湄潭翠芽、夜郎富硒茶……湄潭群峰山谷中的所有绿意,所有的鸟语花香,皆汇聚在一杯杯香茶之中。在湄潭吃茶,最难忘的是兰馨茶场的“老妖怪”茶,这不属于山茶科而属樟科的野树叶,它的粗暴的口感,妖冶的回味,古怪的刺激,可以放下吃茶者的矜持、雅趣和禅态,可以渴饮,可以饱餐,可以饕餮。湄潭小江南一般的情调突然变成了西南云贵高原上的风云,古树深林的魅影……

在湄潭吃茶,真是茶香萦脑,七窍生津,生气满满,诸神腾腾。我虽然去过云南的景迈茶山,去过翁基村,写过景迈茶山的万亩古茶园,去过西双版纳的南糯山等遮天蔽日的古树茶产地,却不知道在贵州有古茶树超过120万株,其中两百年以上的古茶树15万株。同为遵义市的习水县,就有23万多棵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而这些古茶树所产的茶叶均为全国顶级品质。

被称为中国茶海的“湄潭茶海”,更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站在茶海中的望海楼上,看楼下四野碧绿的茶海,绿浪汹涌,蛟龙飞腾,潮声触山回,卷地白云倾。整齐的茶垄,蓊闪的茶园,一直淹没至山峦的尽头,与村烟和蓝天融化在一起。在这里,是真正听茶的地方,听茶,看茶,赏茶,品茶,咏茶、歌茶。清风满楼,云水望尽,雨洗青山,雾蒸芳野,茶香浩荡,心极无穷。一杯茶,吃出壮士豪情,家国情怀。真正是“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在观海楼顶,观海品茗时,突然听到一阵《六口茶》的歌声,熟悉的民歌竟然勾起我的乡愁。这首民歌出自湖北鄂西,在神农架每天都会唱起。后来才知道,遵义与川渝是有渊源的,而神农架也与重庆相邻,《六口茶》有渝东民歌的特点。我循着歌声望去,在一个长条桌上,一群退休的城市老人,分男女两边对座,然后边喝茶边对唱《六口茶》。面目单纯沉静的一排老爹唱道:“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那些穿得红红绿绿的老妈,也双手放在膝上,端正坐着唱道:“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男方接唱:“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女方回唱道:“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我想起神农架婚宴时男女的对唱,也是桌子两边的男女,那些憨厚的小伙们,羞涩的女孩们,他们的对唱跟这一模一样。因为喝茶,不论年岁老小,心中朴实真诚的爱意,被这些老人家们演绎得那么诚挚感人,这是茶海中最美丽的风景!后来在晚上的一次吃茶间,遵义文联的孔红副主席,见我是湖北来的,要我与她对唱《六口茶》。这风趣幽默、朴素动情的民歌,在茶乡遵义,在茶海湄潭同样风靡,老少咸宜。吃茶不忘种茶人。在四万亩茶海中游弋听茶,听到了中国种茶史上一段峥嵘的岁月往事。以望海楼为中心的四万亩茶海,曾经是民国政府于1939年建立的中央实验茶场,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字号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国家不幸茶叶幸,抗战的烽火,将浙江大学逼迁到了这个黔北小城。我们已无从知道当年浙江大学西迁时,竺可桢校长是否考虑到了这儿“小江南”、“黔北粮仓”的优越地理位置。1939年,当时国民政府农业部在湄潭县建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中央实验茶场)——从这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开始,湄潭注定了将与茶叶世代结缘。

我们在湄潭的文庙——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中,读懂了这段历史的脉络,1937年,县长严溥泉力邀浙江大学迁至湄潭,这是湄潭历史上的大事件。严溥泉作为曾经留学英国的江浙人,做过江阴县长。热情相邀浙江大学在湄潭自己的辖地办学,自然有思乡情愫在里面,更多的是为湄潭的文化与科技着想。不是因为可恶的日寇侵犯,浙江大学做梦也不会到一个黔北的县城来办学,那些顶尖的大师们,他们的出现就是湄潭历史的浓墨重彩,可以提升和改变湄潭文化、经济、科技的所有品质。果然,竺可桢校长的应允,竟然玉成了未来湄潭之茶的誉满世界。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实验茶场的建立,国立浙江大学的迁入,让美丽的湄江河畔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工业伟大而艰难的步伐。就是这样,浙江来的国家级茶叶专家们,也把龙井的制作工艺带来了,这才有了湄潭翠芽的诞生。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这是一个代表着我国茶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国字号博物馆,它在湄潭县城的郊区,曾经是湄潭茶场制茶工厂的旧址。所有的工厂面貌都未曾改动过,依然保持原貌,没有一件伪文物,仿佛这个工厂一声令下,又可以开始生产,仿佛工人刚刚下班离开。这是一个简陋的、陈旧的、但也是一个制茶设备齐全的、努力工作过的工厂,而且不是一般的工厂,是中国贵州红茶的出口基地。就在这些毫不起眼的平房里,他们制作的红茶,远销到巴西、北非等世界各地。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庞大的生产线竟然全是木质的。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那些连绵不断的机器,全是木头所做:立式木质茶叶风选机、切茶机、双料抖筛机、围筛机、飘筛机、拣梗机、匀堆装箱机……天上地下,包括吸尘机器,机关重重,笨拙巨大,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它能将茶叶的杀青机、分选机、揉捻机、烘干机,巧妙地串联一起,全自动运转。虽然它噪音巨大,不能经久耐用,时常出现故障,但从来就没有中断生产,这又是一个奇迹。按专家的话说,它就是我们国家茶叶智能化生产的前身。就靠了它们,生产着世界闻名的红茶。据说在这个茶叶加工厂里,就有一百多位木工师傅,他们负责着这套设备的制造、运转和维修。还有一些钢铁机械,如浙江杭州茶叶机械厂1984年4月生产的三叶牌茶叶烘干机,还有衢州生产的杀青机、揉切机、锤切机……庞大、笨重、粗陋、占地方。这些机器——不论木质的还是钢铁的,都能看到我国工业现代化蹒跚起步的艰难旧影。触目惊心的木头机械,活生生地定格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稚嫩雏形,让我们心疼,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叹,让我们崇敬。保存它们吧,跟它们的主人一样,这些献出了生命的机器,拼命地、顽强地运转过,如今衰老不堪,疲惫异常,静静地踞蹲在这个亢奋和激情消退的角落,像历史的老人,沧桑满面地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拼搏和理想,它必须从荜路蓝缕、寝苫枕块、披荆斩棘、拓荒辟土开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湄潭吃茶,在湄江边,才知湄潭很媚。湄潭县因湄江而得名,为乌江支流。据《湄潭县志》说:“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原来说的湄潭之媚,在她的眉宇之美。但湄潭,因好水佳茗,真是风情万种,媚态千姿。湄潭,好生妩媚!(原载《北京文学》)

作者简介

陈应松,祖籍江西余干,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长篇小说《天露湾》《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陈应松作品精选》《白狐》《八里荒轶事》《神农架往事》《巨兽》《金鸡岩》《独摇草》《滚钩》《夜深沉》《陈应松中篇小说自选集》《无鼠之家》《一个人的遭遇》《陈应松小说》《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车》等,散文随笔集《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寻找自己的归途》《春夏的恍惚》《所谓故乡》《灵魂是囚不住的》《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等,诗集《雪,或者春雪》《梦游的歌手》《中国瓷器》《窗口》等,长篇非虚构《山水云南》《飞蝗物语》《走向梦想》,《陈应松文集》40卷本、10卷本、8卷本、6卷本,《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3卷本等共140余部。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选刊》小说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梁斌文学奖、华文成就奖(加拿大)、2019中国好书奖、首届十月生态文学奖,20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湖北文化名家”称号。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曾8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作品翻译成英、俄、法、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到国外。是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新世纪生态文学代表作家。曾任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