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fda茶公司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紫金茶产业走在河源前列,紫金茶已成广东三大名茶

紫金茶产业走在河源前列,紫金茶已成广东三大名茶

 

紫金蝉茶用被小绿叶蝉叮咬后的茶青精制而成,以蜜香馥郁、品质上乘而声名远播。随着紫金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紫金茶区域品牌价值已高达34.8亿元,正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名茶。

 


 

质量兴茶、品牌兴茶工作

走在河源市前列

近年来,紫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借助区位优势、气候资源和茶产业基础,主动对接大湾区的“大平台”“大网络”“大市场”,紧抓河源市打造东江上游产业带、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乡村振兴的契机,加快茶产业发展。

短短几年,紫金茶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管理从散乱到规范、品牌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紫金县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质量兴茶、品牌兴茶工作已经走在河源市前列,紫金茶已经成长为广东三大名茶之一。

截至目前,紫金县拥有茶叶类注册商标(含初审公告)约80个;省级名牌产品6家共9个品种;有中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广东省生态茶园8个、茶叶省级专业镇2个、欧盟认证茶企1家、美国FDA认证茶企2家、无公害认证茶企19家、有机认证茶企家27家。

在2020年广东十大好春茶品鉴活动中,紫金县评分排名第一,4款绿茶、3款红茶、1款黄茶共8款茶样获奖。广东十大好春茶品鉴活动被誉为广东省内规格最高、含金量最高的茶叶评比。紫金县已连续3年在参评各县区中排名第一,紫金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紫金茶区域品牌价值省内排名第五

产值达10.06亿元

去年,紫金蝉茶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名录,同时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公共品牌,紫金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茶罐子”,全省乃至全国特色蝉茶的核心产区。目前,紫金茶区域品牌价值已高达34.8亿元,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五,产值由201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6亿元。

其中紫金县广东黄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黄花公司)的“黄花牌”商标品牌价值超3亿元,2017年荣登“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排行榜”。黄花公司总经理曹锦旺介绍,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打造“品质品牌、文化品牌、中国品牌”,不断创新、强化质量,成功由特产型小企向品牌茶企转型。

黄花公司生产的“黄花牌茶”曾先后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荣誉,参加“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荣获特等奖、银奖;“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荣获一等奖;“粤茶杯”广东省名优茶评比荣获银奖、金奖。

如今,“紫金蝉茶”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紫金蝉茶蜜香万家”的品牌口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紫金蝉茶”成为紫金的绿色生态名片。紫金县茶产业已成为紫金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进一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加速发展。

 

 

紫金茶叶品牌建设情况

2016年:“承龙嶂绿茶”“承龙嶂红茶”荣获“广东十大名茶”称号

2017年:“紫金绿茶”“紫金红茶”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名特优新农产品;“武顿山牌武顿山红茶”“黄花牌闺女红茶”“金丰号牌客家茶(红茶)”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8年:“金丰号”红茶等5个茶样获得“河源十大好茶”称号,占比50%。“青林峰绿茶”、“紫金绿茶”、“金丰号红茶”、“椪风蝉茶红茶”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称号,全市占比100%

2019年:“紫金萱-紫金蝉茶”荣获中国优质好茶评选金奖。衙库嶂绿茶、武顿山金萱绿茶、青林峰金萱绿茶、金绿一号瑞香绿茶、紫金萱绿等5个茶样茶获得“广东十大好春茶(绿茶)”称号,紫金萱红茶、白溪蜜红茶、鹰峰山有机红茶等3个茶样获得“广东十大好春茶(红茶)称号”

2020年:紫金的宝洞绿茶、牛湖金萱、萱梓绿、青林峰绿茶4个茶样获得“广东十大好春茶(绿茶)”称号,椪风蝉茶、农联惠、金丰号客家茶3个茶样获得“广东十大好春茶(红茶)”称号,青林峰黄茶获得“广东十大好春茶(黄茶)”称号

来源:南方+、紫金县委办

茶“万病之药”难治“愚”

前几天,公众号“啖茶论道”转载一篇题为《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的文章。作者陆某,是一位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然而就标题而言,却像是自媒体流量套路,并无半分学术气质。

这位陆博士后谦虚地说自己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但感觉上是“来碰瓷的”。显而易见,可真是瞄准了浙江大学王岳飞教授的知名度,对其著作《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考究,大做文章,其中不免多有曲解。

01、“茶为万病之药”之释义

庄周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做学问的宗旨。茶,是一种通俗的饮品,但这不影响它“为万病之药”,为天地万物之大美者。

这几年研究与评判普洱茶,陆续拜读过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的诸多茶学著作。他的著述,既有西方科学主义的严谨,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又有中国经验主义的弘涵。

在我看来,王岳飞教授是茶学领域算是少数几位能够秉持学人精神,和独到茶学视野的学者之一。

那位陆博士后工具书读的太多,竟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继承与发扬,以机械主义之辞“证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

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在古书上说是一种苦菜。唐之前无茶字,荼向茶的转变,即荼代指茶可能早于魏晋南北朝,但音变始于六朝。

清人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载:“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这一点,陆羽的《茶经》亦有记载。

因为茶与荼的联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也可能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古代先民几千年的历史实践和验证,极其可靠。

“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归根结底是一条“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的经验主义道路,中国文明,包括国饮文化,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永葆光辉,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一点。

无论中医的经验主义,还是西医的科学主义,都从未切实证明茶的药物性质。

当然,这里我们专指的是西方医学意义的药物性质。

而中医学理论,本质上是不能像西医一样进行量化的,也不能像现代医学的逻辑完全解释透彻,是谓:“混沌”。

茶叶在中医意义上的药物性质是重要的经验科学属性。而非西方医学意义上的药品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叶为万病之药”,不是说茶真的是一种具有某些针对性病症疗效的药物,而是强调茶的保健性与养生性。

这恰恰与中国传统的混沌、玄秘、“道”、天人合一、阴阳、中医原理等文化有关,因此,“茶叶为万病之药”的核心,更加侧重强调茶的益生性和健康属性。

茶的益生性,也是茶之所是“天地万物之大美”的根本内涵。自古而然,茶的出现,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雅趣,更加性情诗意,更具延展想象的空间。

但“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说,绝不是西方医学和科学主义所能具体解释清楚的,就像“道家”不能被英文所翻译一样,具有自己的“言外之意”。

这也是自称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后的陆某,似乎不能理解王岳飞教授对“茶叶为万病之药”的阐释的根源。

可见,陆博士后没有充足的传统文化修养,看待事物浮于表象,很容易堕入西方医学科学治标不治本的“小道”,即“论标不论本”。这样,又何谈知茶论茶?

02、“茶叶为万病之药”解读差异之源辨

中国文化,传统医学,以及茶文化所说的“茶叶为万病之药”,更是一种文化血缘与文化信仰。

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传统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些经验式的观念,若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去分析,无法理解、解释之处不胜枚举。但这并非中国经验自身的问题,而是西方人认知视角与认知力的问题。

对“茶叶为万病之药”说理解的类似争议,其实主要源自审视者的文化教养与学问土壤差异。

在中国社会,现代科学没有搭建自己的框架之前,以往的知识通常属于“经验”。经验对于中国文明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其实是中国先民的实践科学。

但与之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往往更愿意采用实证科学来解决“疑虑”。

对于茶是药非药的论争亦是如此,西方的实证主义往往忽略了中国文化具有混沌性质的经验主义,咬文嚼字,审视事物的某些特性而非全部,抓住事物的局部而整体,本质上忽视中国文化的多元存在。

中西方关于经验主义科学与实证主义科学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传统科学,是将经验科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并用,王岳飞教授的茶学研究就全面深入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实验科学尚不能解决疑问之前,仍然遵循并相信着经验科学。

而西方则是单一的实证科学,凡是没有数据证明的命题都是伪科学,不仅茶叶如是,小如海参、冬虫夏草、阿胶等研究对象,大如量子理论等研究领域,比比皆是。

该博士后的诡辩思路,即是趋向西方实证科学的。但遗憾的是,其研究与论文既无具体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又无充分的文献实证,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文字对比,以及集中体现个人意志的辩驳,其文章论点、论据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国的茶叶,与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样,都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在没有实证科学证实的前提下,就已被广泛推广使用,并逐渐由先民总结为“万病之药”。

今天,人类开始进入用实证科学验证茶、水稻、玉米等是否利于人体的阶段,因此,凡是可以证伪的都可以定论,但凡是不能证伪的则不能轻易否定。

“茶叶为万病之药”在经验科学中早已成熟可靠,但在科学验证领域尚未得出结论,对茶叶分子生物科学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

因而,从目前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背景来论,王岳飞教授的研究充分兼顾中西文化视野特征,具有中和之美。无疑,这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03、“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是药非药?

“茶叶为万病之药”,其实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茶药同源”,二是茶本身所具备的益生性、保健性和养生意义。

今天,茶叶已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世界性饮料,并已产出诸多以茶叶为原料的药品与保健品。足见中国茶及其益生性,早已被世界所认可。

前文已经指出,“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不是西方医学意义上针对病症,能够药到病除的药物。

所谓“万病之药”,只能以中国语境来阐释,其更多是强调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对诸多健康、疾病问题的预防效果与改善功用,并非是说茶叶真的是治疗百病的妙药。

不少史料记载显示,“药食同源”是中医的一个基本观点。据目前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来看,人类最初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而古今中外,以茶饮预防相应疾病的案例层出不穷,并有诸多应用历史记载和效果验证。

东汉末的医圣张机在《伤寒论》说:“茶治脓血甚效”,相传此期的华佗也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论断,道出茶的保健、益生性。

唐人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其中涉及茶的提神明目、助气爽神、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功用。

1215年,日本的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重点论述了吃茶于养生的特殊意义。“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认为喝茶能促进健康。

宋以后,大批茶学、医学典籍陆续诞生,这些文献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茶的养生功效,如苏轼的《茶说》、禅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茶所具备的这些保健养生功效,除了被中国传统经验主义的文献大量记载以外,还被西方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所证实。

据索引,仅国际权威的学术论文检索平台WebofScience,就能检索几千篇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科研论文,足见人类社会对茶叶药学意义的期望与探索。

这些论文证实了茶叶及其成分在预防癌症、改善肥胖、预防龋齿、减轻代谢综合征、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显著效果。

1986年,法国巴黎发布了震惊西方世界的云南下关沱茶艾米尔医学报告,指出云南下关沱茶对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具有显著定功效。以西方科学实证检测佐证了古人“茶为万病之药”的经验。

此外,不少国外的研究,如奥克兰大学的WandaC.Reygaert,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了绿茶对人体抗炎、抗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等方面,都具有多功能保健活性。

又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AndrewP.Neilson教授,指出长期饮茶对改善糖尿病、肥胖等多种代谢疾病有显著的改善意义。

日本的茶界知名人士丰茗会董事长松下智对属于黑茶类的六堡茶一直非常关注,就是由于茶叶中所含对人体有益的儿茶素等,其所著的《中国茶-六堡茶的余韵》也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

由于当时黑茶的价值被发掘,进而引起了食品及生物学、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由于近年来流行健康食品,而六堡茶据说有降血压和降低高胆固醇的作用而被饮用。”1986年,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将积祝子教授也曾发表论文《六堡茶的制法及饮用偏好》,从食品及生物学角度挖掘六堡茶祛湿消暑,改善肠胃功能的价值。

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作用机理及自由基病因学的相关内容,并非个人杜撰,而是有着大量实验和科研论文积累的学术观点。

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自由基与衰老》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衰老及相关疾病可能与体内自由基的活动密切相关,这一理论最早于1965年由HarmanD提出。自由基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非常活跃,在人体内会到处争夺电子,并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损伤遗传物质,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变,还会造成人体细胞损伤,导致衰老。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氧化损伤,因此诸多研究表明茶叶对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以及其他衰老相关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大学茶学系杨贤强和药学系朱善瑾等,成功开发“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号”,新型“心脑健胶囊”和“心脑健片”。

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茶多酚作为新的处方药,用于局部(外部)治疗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

前几年,日本太阳化学公司,更是研制了多种富含茶氨酸的保健系列产品,用于促进睡眠、提高精神集中、抑制吸烟欲、改善注意力等方面。

种种论据表明,“茶叶为万病之药”并非虚言,它的益生性与保健养生意义是多种方面的。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茶叶保健功能,必定会被逐步证实和开发利用。

身为茶人,发言为志,理论取证,谈茶论道,都应站在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的经验,全面理解中西方医学语境的异同为基础,切不可做只会考试升学,只会死钻牛角尖、逻辑离乱不知所云的博士后研究,更不可辱没祖宗之学,哗众取宠、自欺欺人。

以上罗列了如此多的事实,不知陆博士后是否能“纳入法眼”?

其实,“茶叶为万病之药”,是一种文化认同,是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

倘若陆博士后也是一位真正爱茶懂茶的喝茶人,自不会弄出如此笑话。当然,中国还有一句俗语,人啊,“总被浮云遮望眼”。

看来,“茶叶为万病之药”,当务之急是先治治某些文化研究者身上固有的“愚”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文献

陈瑗,周玫.自由基与衰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孙世利,苗爱清,凌彩金,等.红茶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7(008):259-261.

麦少苇,王晓君,孙娉,etal.茶叶活性成分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B06):42-44.

赵保路.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2,47(16):1206-1210.

韩驰.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C]//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文化研究会,2008.

方崇业.茶叶组分抗菌、抗病毒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023(008):910-912.

李宪超,闫芳.茶多酚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8(005):373-374.

Reygaert,W.C.AnUpdateontheHealthBenefitsofGreenTea.Beverages2017,3,6.

Vuong,QuanV.EpidemiologicalEvidenceLinkingTeaConsumptiontoHumanHealth:AReview[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Nutrition,2014,54(4):523-536.

NevinS,BasarGB,MehmetA.Teaconsumptionanddiseasecorrelations[J].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18,78:95-106.

HaufeTC,HoKKHY,FerruzziMG,etal.PotentialHealthEffectsofTea[J].NutritionToday,2018,53(5):213-228.

原标题:《“万病之药”难治“愚”》,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揭秘“紫金茶”|紫金县茶企又从省里捧回8个奖项!成功背后,有何过人之处?

近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市大埔县举行,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世界长寿乡梅州大埔,一同见证了2020年“广东十大好春茶”颁奖典礼等众多盛事。

在“广东十大好春茶”颁奖典礼上,紫金县的茶企广受茶叶专家及茶人们的热议,热议主题在于:紫金茶样连续三年入围广东十大好春茶,且在今年评选中拿下“三个第一”!瞩目的成绩,令众多专家学者赞叹不已。

据了解,紫金县4款绿茶、3款红茶、1款黄茶共8款茶样获奖,其中绿茶、红茶、黄茶评分紫金茶样均获第一!绿茶类占比达到全省的40%,红茶类占比达到全省的30%,这是紫金县继2019年7家茶企8个产品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后,又独揽八个奖项。紫金县尤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宝洞绿茶(绿茶)、紫金县瓦溪镇再湖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湖金萱(绿茶)、紫金县高坑龙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萱紫绿(绿茶)、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青林峰绿茶(绿茶)、紫金县敬梓客家皇茶场的椪风蝉茶(红茶)、广东农联惠农业有限公司的农联惠(红茶)、紫金县金丰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金丰号客家茶(红茶)、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青林峰黄茶(黄茶)名列其中。

近年来,“紫金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茶叶评比中获奖无数,凭什么?

早在2016年,广东金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已受邀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茶叶博览会,其产品受到国际茶人的热捧;同年,紫金县承龙嶂龙王绿茶业有限公司“承龙嶂绿茶”“承龙嶂红茶”荣获“广东十大名茶”称号。2017年,“紫金绿茶”“紫金红茶”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广东黄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黄花闺秀绿茶”获评广东省“粤茶杯”第十二届茶叶质量竞赛金奖,并连续多届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三坳香茶业(河源)有限公司的“紫金绿茶”,在“海堤”杯第七届海峡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参赛2000多个参赛茶样中,脱颖而出获得含金量最高的“绿茶金奖”,被第四界中国深圳绿博会评为“指定用茶”。2018年,紫金县金丰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金丰号红茶”等其他5个茶样获得“河源十大好茶”称号,占比50%。2019年,紫金县龙窝镇宇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衙库嶂绿茶”获得深圳(第5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绿茶金奖,同年获“广东十大好春茶”称号;在2019中国(深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紫金县斗记茶业有限公司的“紫金萱红茶”获得了“中茶杯”第九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特别金奖,另有5家茶企茶样获得红茶和乌龙茶组金奖,得到了专业权威人士以及广大茶客的大力肯定。据不完全统计,紫金县茶企在该场茶博会达成销售额近100万元,其中客家皇茶场单次订单达到50万元,创下紫金县茶企参展以来单次交易额最高纪录......

一、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与云南普洱市、台湾阿里山同处北回归线黄金宝地,山地、丘陵面积304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4%。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6%,土质碱性适合种茶,空气、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Ⅰ级、Ⅱ级标准,是孕育高品质茶叶的绝佳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紫金县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超过海拔800米的山峰有18座,群峰环抱,丹崖翠壁,古木参天。周边珍贵的大树资源为茶树提供丰富的漫射光和独特的湿润气流,主要河流为白溪河,水质清澈之极,大自然的慷慨在这片生态系统中表露无遗,是出产紫金高品质茶叶的黄金宝地。紫金县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的紫金县斗记茶业有限公司,其茶叶鲜叶原料核心产区便在此处,公司旗下的“紫金萱绿茶”、“紫金萱红茶”等多个茶品均获奖无数、赞誉广传。

据了解,紫金茶叶栽植历史悠久,六百多年前已开始种植茶叶。上世纪90年代末,紫金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种茶热,以种植单丛茶为主。后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引进台湾优质品种结合紫金县本土优质品种改良种植,形成了新的品质特点。聚山野气候之大成,集土壤雨露之精华,结海拔高度的优势,紫金茶让一方水土焕发新机。

二、茶园深处藏“蝉”机

紫金茶品类众多,有春茶、清明茶、白露茶、禾黄茶、红茶、绿茶等,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广东三大名茶之一的紫金蝉茶。

紫金蝉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独特的品种,它是被小绿叶蝉咬过茶青后特制而成的茶叶。据了解,哪怕是极其微量的化学农药,天性聪明敏锐的小绿叶蝉都能迅速识别,并引发群体迁移,喷洒过农药的茶园,两公里以内都没有小绿叶蝉繁殖。基于种植紫金蝉茶的生态要求,紫金茶产业对茶叶农药使用、非法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的关注度非常高,始终坚持“0农残种植”模式。紫金茶农的生态意识也非常强烈,除小绿叶蝉以外,如有出现其他危害茶叶生长的害虫,紫金茶农会以生物防治加物理防治方式综合应对,目的是避免误伤小绿叶蝉和保护紫金蝉茶有机生长的生态条件,因此奠定了紫金县内遍地有机茶园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紫金县县委、县政府致力引导更多当地茶农选择有机方式种植和生产茶叶,鼓励扶持茶企茶商扩大茶园面积增加产量,让优质“紫金蝉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将紫金茶文化发扬光大。

截至目前,紫金县茶叶基地逾百个,是广东茶叶的主产县之一,其中“龙王绿茶叶基地”被认定为中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广东省生态茶园。紫金县现有通过欧盟认证茶企1家,美国FDA认证茶企2家,无公害认证茶企19家,有机认证茶企28家,SC生产许可认证茶企24家,有省级名牌产品10个,是广东省内实现无公害、有机生产率比较高的产茶县区。

三、政府搭台助力“紫金茶”走向全国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近年来,紫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紫金茶产业,把打响“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升级战作为重点工作,并成立紫金县茶叶办专项工作小组,从打造和管理两方面同时着手,全力推动“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的未来发展。

紫金县始终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作为紫金茶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紫金茶历史文化优势,建强组织、注重研发、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多措并举扶持茶产业壮大,推进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紫金茶叶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通过多年努力,紫金茶叶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逐步发展为紫金县一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自然独特,蜜香万家。在中外消费者中享有盛誉的“紫金茶”,是政府、茶企、茶农,三方紧密配合,齐心协力的成果。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