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俄罗斯恰克图

找到约13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的茶路

在清代到平易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光阴里,有一群山西贩子经由过程一条古商道,往俄鼎祚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代价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商业门路,总长5000公里,直通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紧张国际商业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光辉的国际贸易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轫,把贸易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超过地区之大、谋划时候之久,世所罕有。


站在大汗青观角度下横向比力,我们发明,茶路两端中与俄,配合缔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因为两国对贸易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分歧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汗青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议两个帝国哪个可以获得国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表现出谁占经济上风。”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落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后半叶起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重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壮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分歧”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店铺,使之公允有序。


劈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贸易理念开始进”的中国贩子。


从地区经济学角度分解,晋豫两省生存邻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受一半回籍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相干。茶路在豫境连绵,沿途勾通起多个紧张贸易城镇,并经由过程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劈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持久友爱来往、联系关系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门路,走访重要贸易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权势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如何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滔滔而来,商家伪劣敲诈之事屡见不鲜。《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力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必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藏身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协调社会的紧张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如何喷鼻飘万里,芬芳百年!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紧张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长的汗青和伟大的文化政治影响,满盈了壮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分歧,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构造的当局举动(俄方自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粘稠政治烙印的经济举动,被严酷限制在划定时候、地址举行。其贸易运作由商业双方稳固构造操纵,双方当局机构有严酷税收办理。“这条在17世纪末,活着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鼓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难得的实际主义精力。”闻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在朝,都坚贞振奋,并取得伟大乐成,都是他们谁人期间的巨大君主。


所分歧的是,康熙固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眼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邦畿内;而彼得在朝时,将俄罗斯引向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终点,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碰到了中国。彼得一打仗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盼望与其成立贸易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打仗碰撞,流血难免。在履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会商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公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职位地方跟外国签署的公约,但得到的长处却非常伟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守卫。”


《尼布楚公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宁静,使两国初次明白了界限观点,并以法令情势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商业的根基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根本上顺遂成长。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起头成立了第一其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范围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候,但它在中俄来往汗青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 中俄贩子恰克图商圈内友爱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贸易旋风刮到了两国界限小村子——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都会,此名今仍相沿)。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纵贯其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收缩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部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全部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贩子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堆栈,基层是同样数目标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商业城,取名交易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邻接,风貌靠近,中央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当局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商业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贸易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驳》中曾分析说:“这种商业,采纳一种年会体例举行。由12个商馆谋划其事,此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谈判决议双方所供应商品的互换比例——由于商业完满是物物互换。中国方面互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记着万里茶路公认尽头站的呈现,大量茶叶源源赓续运来。


俄方,为奈何此必要茶叶呢?


由于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域,险些不长蔬菜。人平易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增补。住民“宁肯三日无食,不行一日无茶”。“岂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岂论你什么时辰走到哪家人家,主人肯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拓荒和成长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纪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成长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优裕自由的象征。多量俄国移平易近从生齿浓密的地域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界限线上,敏捷呈现了一多量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商业起头,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成长,是在一个极短时候内完成的。对付其性子与成长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发展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疆域都会。”


恰克图商埠成立后,中俄当局算是给贩子们搭好了舞台,中俄贩子,要用尽满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当局要划定赢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平易近自知警惕,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恼恨。”清当局体现出理性便宜力和贸易品德。俄国的毛皮货品在这儿极受迎接,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泉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贩子的游戏场,大师对它保护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庆贺,平常串门、吸烟、谈天,也不分外照应对方,由于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采”。“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交易,只有恰克图的住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成长门路”的时机。但汗青赐与清当局的绝好机缘,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期间”,两个世纪的成长史,充实表现出清当局错失良机的紧张结果。


这也是汗青一定。由于大清社会,岂论如何完善蓬勃,只能成立在封建体系体例根本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阴郁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临盆力的大成长,使世界成长速度蓦地加快。面对云云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顺应,其悲剧运气自不行制止。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恰克图——万里茶道的中转站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

漫漫黄沙,征程万里风正劲;

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浩浩沙漠,穿越茶道艰难行。

当年晋商从武夷山出发,历经艰险,九死一生,载着茶叶奔向“恰克图”。“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它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承载着中俄两国商人互通往来,述说着光荣与梦想的俄罗斯小镇。恰克图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如今只是一个只有1.53万人的边陲小镇,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曾是清代中俄边境贸易重镇。

恰克图

卡尔•马克思1857年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在1852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

风光恰克图,沙漠威尼斯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是晋商与俄国商人合作开拓出的一条专门输送茶叶到俄国的国际商道,它是继“丝绸之路”后另一条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7省(自治区),从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行进中的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摄影:米克洛斯,1909年

清朝初年,沙皇俄国频频利用国外市场来进行贸易渗透,亦用武力对清朝边境进行骚扰,以实现其经济强大、领土扩张的目的。他们通过蒙古地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以晋商为主)将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及生活日用品运往蒙区,俄商将这些商品再运回国内。康熙帝平叛“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对俄两次用兵,进行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俄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国政府和私商组织商队,可以从张家口、外蒙古等地采买茶叶,但须有护照,凭路票进行贸易,且对入境人数及出境茶叶数量均有限制,尽管贸易有限,难以提供需求,但此举有效遏制了沙俄在中国的殖民入侵。中俄开始正式贸易往来,俄国商队纷纷来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家口、北京等地经商。后来,清政府一度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中俄贸易被迫中断。俄国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1727年9月1日(清雍正五年)同俄签署《布连斯基条约》;1728年6月25日(清雍正六年),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根据《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平均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同时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三地设互市,自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线

1729年,清朝正式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贸易。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另一个口岸市场,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这个离恰克图130米远的南侧中国贸易商城,汉名叫“买卖城”,蒙古语中被称为“南恰克图”。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点。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边陲小镇一时名声大作,成为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操着各种口音的巨贾、富商云集于此。两市区酒馆、茶楼、戏台、绸缎、珠宝、玉器所有商品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每逢开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夜间灯火辉煌,绚烂夺目,蔚为壮观。恰克图因此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图货场,来源:CNTV

湘鄂闽香茶,踏上万里路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西域、蒙古、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草原民族和欧洲人喜欢喝茶,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茶可以消食去腻,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清代中期,由中国前往西域、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逐渐衰弱,“中俄茶叶之路”逐渐兴起。湘鄂闽自古产茶,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茶与“两湖(湖南、湖北)茶”逐渐占领蒙、俄市场,福建武夷山茶品种繁多,质量一流,尤以大红袍为最。此时的万里茶路由崇安县启程,船运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又名河口),顺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达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再由陆路采用骡车、马车一路北上,每个商队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东路河北张家口,西路大部分茶叶再次北上,穿过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到达库伦,再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运销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另一路西进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西运至包头、宁夏,乌里雅苏台等地,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西宁、伊犁、塔城各处。东路茶叶向东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

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湖南省临湘市、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着“两湖茶”的桂冠逐渐走来。《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南麓属临湘境),峒(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说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楼司(临湘境内)、羊楼洞买茶,其砖茶以白纸缄封,外贴红签。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是著名的黑茶产区,以前皆为散茶,运输不便,后压制砖茶,因类方形,故称“方砖”,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装箱或装篓。据载,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到了清代后期,1851年(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两年之后的1853年,武夷山茶销路完全中断。晋商只能采购“两湖茶”,且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国争购“两湖茶”,机警的晋商携带巨资到羊楼洞、聂家市办厂,1862年(清同治元年),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湘已有茶庄40家,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两项共计10247吨。

羊楼洞茶叶之路的起点

此时的茶路运行路线为:茶砖先集中于汉口,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车、马车转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到山西晋城、长治、北上太原、大同、张家口,也有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草原、戈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再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张家口城北,通往蒙古山口

中蒙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始起南方(湘、鄂、闽),北越河南、山西、河北,过长城,穿蒙古,到达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各地,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车水马龙,驼铃悠悠中抒写一时鼎盛。

晋商担重任,商场竞风流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欧洲各地,全程上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

在万里“中蒙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是俄罗斯人。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迅速将商号开到了归化、包头、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对恰克图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据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晋商是从逃荒、谋营生、走西口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肯吃苦、善经营;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儒博胸怀逐渐成长为巨商富贾。肯吃苦是晋商最大的特点,据说当年晋商苦功学俄语、蒙语,用俄语、蒙语与俄、蒙商人谈生意,他们颇具心机,还别出心裁,改革思路,在出口俄国的棉布上印上“双头鹰标志”。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心,而这个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当年一辆马车紧靠一辆马车,一峰骆驼紧跟着一峰骆驼,车辚辚,马啸啸,绵延不绝,尘土飞扬。这些商队里,除了占大多数的晋商,还有一些其他商帮,他们从内地采购的绸缎、砖茶、瓷器、棉布、水果、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小百货等带到恰克图,交换回马、牛、羊、毛皮、成衣、生革、皮革、工具、毛毯、天鹅绒、银器、纺织品等货物。恰克图从十八世纪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当时的俄国仅次于英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货物交易主要由海上进行贸易,交易额急剧下降,恰克图茶马互市开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市场,后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使中俄贸易的重心又一次转移到黑龙江,对恰克图市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万里茶路走向衰微。1921年,苏蒙联军向“买卖城”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起进攻,全城守军和商人英勇还击,壮烈殉国。自此,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沙漠威尼斯”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为平地,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晋商不得不退出对俄贸易。恰克图也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一度从世界商业的中心重归于一个寂寞的边陲小镇。

茶叶之路终点——圣彼得堡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南、湖北两省黑茶,福建武夷山红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这条兴盛了近200年,连接中俄的万里茶路,既成就了恰克图的繁盛,也造就了强大的晋商。

非凡恰克图 渴望再启程

昔日边贸重镇恰克图,随着铁路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恰克图依旧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记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位于恰克图南岸的“买卖城”,早已淹没在荒草丛中,只有那些宽大的地基,废弃的石材,残遗的建筑依稀可现当年的富丽堂皇。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在中国梦的召唤下,复兴万里茶路,融入“一带一路”,恰克图已和平遥结为友好城市。从2014年3月25日开始,万里茶道协作体成立,到2019年3月22日,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期间中、蒙、俄,以及湘、鄂、闽、晋举行多次峰会、论坛。时至今日,恰克图主要的交易货物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已同中俄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今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将留下值得回顾的一页。我们也应当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承万里茶路上先辈们敢于拼搏,砥砺前行的勇气,传承开放的眼界,创新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诚信的品格,加强与万里茶路、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走向繁荣强盛。

来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恰克图——万里茶道的中转站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

漫漫黄沙,征程万里风正劲;

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浩浩沙漠,穿越茶道艰难行。

当年晋商从武夷山出发,历经艰险,九死一生,载着茶叶奔向“恰克图”。“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它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承载着中俄两国商人互通往来,述说着光荣与梦想的俄罗斯小镇。恰克图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如今只是一个只有1.53万人的边陲小镇,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曾是清代中俄边境贸易重镇。

恰克图

卡尔?马克思1857年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在1852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

风光恰克图,沙漠威尼斯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是晋商与俄国商人合作开拓出的一条专门输送茶叶到俄国的国际商道,它是继“丝绸之路”后另一条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7省(自治区),从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行进中的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摄影:米克洛斯,1909年

清朝初年,沙皇俄国频频利用国外市场来进行贸易渗透,亦用武力对清朝边境进行骚扰,以实现其经济强大、领土扩张的目的。他们通过蒙古地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以晋商为主)将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及生活日用品运往蒙区,俄商将这些商品再运回国内。康熙帝平叛“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对俄两次用兵,进行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俄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国政府和私商组织商队,可以从张家口、外蒙古等地采买茶叶,但须有护照,凭路票进行贸易,且对入境人数及出境茶叶数量均有限制,尽管贸易有限,难以提供需求,但此举有效遏制了沙俄在中国的殖民入侵。中俄开始正式贸易往来,俄国商队纷纷来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家口、北京等地经商。后来,清政府一度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中俄贸易被迫中断。俄国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1727年9月1日(清雍正五年)同俄签署《布连斯基条约》;1728年6月25日(清雍正六年),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根据《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平均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同时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三地设互市,自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线

1729年,清朝正式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贸易。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另一个口岸市场,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这个离恰克图130米远的南侧中国贸易商城,汉名叫“买卖城”,蒙古语中被称为“南恰克图”。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点。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边陲小镇一时名声大作,成为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操着各种口音的巨贾、富商云集于此。两市区酒馆、茶楼、戏台、绸缎、珠宝、玉器所有商品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每逢开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夜间灯火辉煌,绚烂夺目,蔚为壮观。恰克图因此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图货场,来源:CNTV

湘鄂闽香茶,踏上万里路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西域、蒙古、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草原民族和欧洲人喜欢喝茶,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茶可以消食去腻,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清代中期,由中国前往西域、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逐渐衰弱,“中俄茶叶之路”逐渐兴起。湘鄂闽自古产茶,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茶与“两湖(湖南、湖北)茶”逐渐占领蒙、俄市场,福建武夷山茶品种繁多,质量一流,尤以大红袍为最。此时的万里茶路由崇安县启程,船运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又名河口),顺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达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再由陆路采用骡车、马车一路北上,每个商队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东路河北张家口,西路大部分茶叶再次北上,穿过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到达库伦,再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运销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另一路西进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西运至包头、宁夏,乌里雅苏台等地,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西宁、伊犁、塔城各处。东路茶叶向东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

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湖南省临湘市、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着“两湖茶”的桂冠逐渐走来。《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南麓属临湘境),峒(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说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楼司(临湘境内)、羊楼洞买茶,其砖茶以白纸缄封,外贴红签。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是著名的黑茶产区,以前皆为散茶,运输不便,后压制砖茶,因类方形,故称“方砖”,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装箱或装篓。据载,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到了清代后期,1851年(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两年之后的1853年,武夷山茶销路完全中断。晋商只能采购“两湖茶”,且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国争购“两湖茶”,机警的晋商携带巨资到羊楼洞、聂家市办厂,1862年(清同治元年),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湘已有茶庄40家,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两项共计10247吨。

羊楼洞茶叶之路的起点

此时的茶路运行路线为:茶砖先集中于汉口,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车、马车转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到山西晋城、长治、北上太原、大同、张家口,也有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草原、戈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再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张家口城北,通往蒙古山口

中蒙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始起南方(湘、鄂、闽),北越河南、山西、河北,过长城,穿蒙古,到达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各地,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车水马龙,驼铃悠悠中抒写一时鼎盛。

晋商担重任,商场竞风流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欧洲各地,全程上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

在万里“中蒙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是俄罗斯人。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迅速将商号开到了归化、包头、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对恰克图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据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晋商是从逃荒、谋营生、走西口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肯吃苦、善经营;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儒博胸怀逐渐成长为巨商富贾。肯吃苦是晋商最大的特点,据说当年晋商苦功学俄语、蒙语,用俄语、蒙语与俄、蒙商人谈生意,他们颇具心机,还别出心裁,改革思路,在出口俄国的棉布上印上“双头鹰标志”。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心,而这个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当年一辆马车紧靠一辆马车,一峰骆驼紧跟着一峰骆驼,车辚辚,马啸啸,绵延不绝,尘土飞扬。这些商队里,除了占大多数的晋商,还有一些其他商帮,他们从内地采购的绸缎、砖茶、瓷器、棉布、水果、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小百货等带到恰克图,交换回马、牛、羊、毛皮、成衣、生革、皮革、工具、毛毯、天鹅绒、银器、纺织品等货物。恰克图从十八世纪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当时的俄国仅次于英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货物交易主要由海上进行贸易,交易额急剧下降,恰克图茶马互市开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市场,后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使中俄贸易的重心又一次转移到黑龙江,对恰克图市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万里茶路走向衰微。1921年,苏蒙联军向“买卖城”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起进攻,全城守军和商人英勇还击,壮烈殉国。自此,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沙漠威尼斯”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为平地,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晋商不得不退出对俄贸易。恰克图也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一度从世界商业的中心重归于一个寂寞的边陲小镇。

茶叶之路终点——圣彼得堡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南、湖北两省黑茶,福建武夷山红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这条兴盛了近200年,连接中俄的万里茶路,既成就了恰克图的繁盛,也造就了强大的晋商。

非凡恰克图渴望再启程

昔日边贸重镇恰克图,随着铁路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恰克图依旧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记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位于恰克图南岸的“买卖城”,早已淹没在荒草丛中,只有那些宽大的地基,废弃的石材,残遗的建筑依稀可现当年的富丽堂皇。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在中国梦的召唤下,复兴万里茶路,融入“一带一路”,恰克图已和平遥结为友好城市。从2014年3月25日开始,万里茶道协作体成立,到2019年3月22日,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期间中、蒙、俄,以及湘、鄂、闽、晋举行多次峰会、论坛。时至今日,恰克图主要的交易货物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已同中俄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今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将留下值得回顾的一页。我们也应当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承万里茶路上先辈们敢于拼搏,砥砺前行的勇气,传承开放的眼界,创新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诚信的品格,加强与万里茶路、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走向繁荣强盛。

来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