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对茶的认识

找到约6,570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赵玉光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缘起性空

因身体原因,我是不喝茶的,单位发的劳保茶,一口下去胃绞痛,高速公路上开车,必须随时停车,否则疼痛难忍。也是因为身体虚弱,为了加强营养,喜欢吃荤,造成了各种指标偏高,以至于到了就连献血都没人要的地步。

有了钱之后,吃遍了各种流行的保健品,从人参蜂王浆,到安利,到西洋参、高丽参,到人参鹿茸等等,什么流行我吃什么,什么昂贵我吃什么,结果是该住院还是住院,该输液还是输液。2009年是我一个人生节点,在北京,我遇到了几个国内知名茶人喝茶,我告诉他们我不喝茶,原因是身体不好,他们说喝茶能调理好身体。结果我喝了,身体好了。从那时起,我以随缘之心开始步入洒脱无碍的茶生活。

当我停止了药店的营养保健品而开始喝茶,让我认识到了茶叶的巨大价值和无限商机。作为价值投资,我从2010年开始,大量的收购茶叶,包括母树大红袍、五三天尖等重量级茶品,茶叶收的多了,又征地盖房子,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叫茶仓的建筑群。为此,著名茶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亲笔题写“太行茶仓”匾额。他说,太行茶仓标志着北方人开始屯茶了,太行茶仓要进中国茶叶史。

茶多了,人们自然而然就把你当成了茶商,当然,我也很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先在当地茶城开了间名字叫“老茶塾”的门店,我的定位是“留学”,不是学习卖茶,而是期盼能超越自己的一种欲望。卖茶过程中,各种杂念,各种纠结,各种凭空想象,人性的恶全部沉渣泛起,那个时候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叫“走过自己”。渐渐地两年多过去了,心性才逐步稳定下来。

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也就是太行茶仓必须要有根,一条是文化的根,一条是产业的根。

关于文化的根,我定位在了赵州“吃茶去”,这里面也经历了很多起伏。第一次,我研究的是赵州茶,研究赵州茶道的内在逻辑,研究赵州茶道的外在呈现,研究赵州茶道的民间推广,举办弘扬赵州茶道精神的“吃茶节”。为此以人民建议的形式报给省政府,省政府也下发到了各个部门。此外,我又开始从中国茶文化的角度出发,把“吃茶去”作为北方茶文化“根文化”,深入研究北方茶文化的基因所在,我提出了“南工夫、北吃茶”的南北文化流派,此提法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关于产业的根,就是太行茶仓不能做简单而又普普通通的商户,必须要进入茶叶的生产领域,根据北方人喝茶的特点,生产适合北方人身体需求的茶品。因此,我约请了业内的专家,开始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先后走访了在世的数十位老茶人,走访了在位的数十位产业精英。在调研的基础上,2015年,我去了祁门县芦溪乡,跟政府谈判,计划收购孙义顺安茶厂。谈了半年多,最终谈判以失败告终,当时的局面错综复杂,但现在看来,不是局面复杂,而是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这是我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

孙义顺安茶没有收购成功,我就进入广西六堡茶的核心产区——苍梧县六堡镇,一个人开始了在六堡镇为期两年的流浪生活。我认为,这是我的茶修之路,也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我走进茶农家里,走进田间地头,有时候一晚上要喝几十泡茶。每每看到泡过的茶底子有满满的一盆,我自己都感到惊讶。遇到难题,我不是找大师们,不是找非遗传人们,而是找三两个老茶农,边抽烟、边喝茶、边聊天,未曾想,所有的疑惑都能在闲聊中得到了解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茶农们对茶的认识是真实的,老茶农们的解答也是最朴实的。

去年,我在六堡镇注册了两家公司,一家是苍梧县觉悟茶叶合作社,一家是苍梧六堡茶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除了产业要生根,文化要生根之外,我还种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就是科研。我目前已经申报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了省一级的科研课题,我的目标是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个发明专利,就是六堡茶后发酵工艺,这个专利具有重要价值,我跟广东同行做过深入交流,他们结合广东民间茶叶仓储情况,找出了民间茶叶仓储的优势与劣势,目前正在研究解决的办法。

我从不喝茶,到喝茶、买茶、屯茶、卖茶、种茶、制茶,乃至到建茶仓、建茶厂,我做的事情是全程马拉松,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又是一次又一次的到达,更是一次又一次在新的起点再出发,再到达。如此往复,同样使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心性轮回,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缘起性空。从缘起性空中,我悟出了做事的四大观念,就是“惜缘、随性、悟空和缘起性空”。

在茶产区建立茶厂,有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优质毛茶供应渠道的稳定畅通,流转茶园不是解决办法,因为成本太高。成立合作社,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受市场规律影响,合作社并不稳定,这倒让我久思不得其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必须跟茶农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思考一个问题,找到茶农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帮助他们解决,思考的结果是规范的后发酵工艺和后发酵的茶仓。农家茶为什么会有松烟香,是因为没有存放茶叶的专用房屋和专业知识,为了防止霉变形成的。核心茶区的六堡茶为什么没有老茶,就是仓储有问题。农民最需要标准仓储的场所。因此我提出了茶农公共茶仓的概念,为茶农免费存储茶叶。正是这个创意的提出,意外的解决了我的茶厂优质毛茶的供应问题。

“生活禅”的要义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所谓奉献就是禅者的“利他”说。也就是说,当你彻底的无私的为别人利益着想的时候,你的缘分就来了。譬如,当年我收购茶叶的时候,我根本不懂茶,但一切万法都是互有条件而产生,正是懂得了因缘关系的“缘起性空”,让我免交了很多很多学费。

回想这十年的历程,凡是吃亏上当的事情,都是因为内心世界有杂念丛生的时候;凡是顺风顺水的时候,都是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理念下实现的。其实,所有的难题,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突破。

过去,我一直坚持打太极拳,目的很简单,就是健身,并且坚持的不好。进入了茶生活之后,我打拳不再是健身了,而是变成修炼心性的法门,当作一种禅修。

有禅师曾说:“当岁月如水般流走,请记住你我每一个善的足迹,每一个善的微笑,哪怕瞬间闪过一个善的念头,都会在各自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茶生活也一样,每天、每时、每刻,享受的是当下的满足,真正的习茶之道,不是将烦恼视为负担,而是把烦恼当做生活禅修的功课。

被凤冈锌硒茶的茶香吸引来

  开门见山地说,我是被凤冈锌硒茶的茶香吸引来的。

  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虽隔多年,但仍念念不忘。这话说的在理,一般的茶都是先感苦涩后觉香甜的,如我在三十岁之前不喜喝茶,但而立之后,180°大转弯地爱上了喝茶。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于众多茶品中,我独爱凤冈的锌硒茶。

  茶的生长要求是独特的,人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茶,也是如此。很多地方产锌硒茶,但是数哪儿最好呢?当然是凤冈。凤冈位于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的富锌富硒地带,全县1883平方公里土地分布在北纬27°—30°之间,又恰好处于产茶黄金纬度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凤冈锌硒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茶界,凤冈锌硒茶号称是身价6.83亿元的“神茶”,我想,这不是浮夸,也非谬赞,而是事实。茶学专家陈宗懋对凤冈锌硒茶做出了“锌硒同具,全国唯一”的至高评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有锌硒茶园45.21万亩的凤冈大地上,馥郁着浓浓的茶香,近则醉也。

  随同散文家杨柏山、诗人艾静走进凤冈,深入茶园,感受凤冈锌硒茶之静美与奥妙。春二月,茶园是最热闹的。一支悠远的茶歌打破了宁静的一夜,迎来初生的太阳。蒙雾渐渐散去,视野渐渐清晰。仿佛山间瞬时间冒出很多人,她们是采茶的姑娘,个个身穿白色唐装,像映入湖底的白云;腰间夸着竹篓,已经磨得像玛瑙一样光滑;她们边采着茶边唱着歌;唱歌的方式可多了,有山对山集体对唱的,有几个一伙唱的,有的高歌拉唱,有的低声附和。俯身细看茶苗,长得清新秀丽,老叶墨绿,新叶油亮,每棵嫩芽都朝着天空的方向自由生长,包裹嫩芽的两片新叶背面还有一层细细的白色茸毛。茶树都不高,枝桠茂盛,未采摘过,新芽很多,摘一点嫩叶放到鼻子前闻闻,一股比花更淡雅比草更清新的茶味扑面而来,不觉心旷神怡。

  文友杨柏山是个痴狂的爱茶之人,他对凤冈锌硒茶颇有研究,他说凤冈人饮茶即吃茶,光喝不吃不管用,又喝又吃管大用,古往今来,凤冈人总是把茶叶与其它一些配料制作成油茶食用,一碗油茶下肚,顷刻元气大增。茶里有七八成的水分,故有“打水仗火”的美称。听了他的介绍,我不禁心动,想要尝试一番。在凤冈,喝锌硒茶当然不是难事。我们走进一家茶社,点了一壶当地最有名的锌硒茶。

  貌美的女服务员是现场泡制茶的,仿古的茶具散发着飘逸的情调,置放在楠木茶桌上。只见她手法纯熟,麻利地拿起一只茶杯,倒入一点点茶水,随着她的手腕有节奏的扭动,水在杯中跳起了美丽的舞蹈,又像似她手中的玩偶,任由其摆布。随后,她倒掉了杯中的水,再从茶叶罐中熟练的抓了一部分茶叶到杯中,加入水,轻轻的摇晃几下,然后再次过滤掉茶水,重新加入满满的一杯水,轻轻的抓起杯盖盖好茶杯,在一声“请慢用”的结束语中结束她的泡茶过程。

  茶泡好了,但不能立即喝,还要等。读过一篇名《泡茶等花开》的散文,其中一段写的妙:泡茶等花开,体会的是一种轻松。现在的生活把我们卷入忙碌的激流中,停不下匆忙的脚步。“偷得浮生半日闲”。忙碌的生活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停下脚步,洗涤生活的杂质,洗净精神的尘埃。“泡茶等花开”,是人自然的放松,体会悠然自得的意境。随行的诗人艾静有句诗是这么写的:“水给了茶第二次绽放的机会,而茶给了水清香的滋味。”我想这句话用在此处是妥当的。

  呷一口凤冈锌硒茶,全身上下透尽了清爽,这样的感觉是喝其他茶所没有的。一位老茶友在品饮过凤冈锌硒绿茶后,作了一番评价:“凤冈锌硒茶口味清香,尤其是锌硒毛峰、锌硒绿宝石、锌硒明珠,经久耐泡,汤色明亮,回味甘甜。”此言不虚。

  闲谈间,随手拿起置于案头的一张锌硒茶简介,上面是这样写的:“独特的是凤冈县的土壤不仅富含硒(1.75-3.72mg/kg),还同时富含锌(84.04-120.34mg/kg),在这些土壤上生长的茶叶硒、锌含量分别达1.38-2.08mg/kg和55.4-103.2mg/kg,硒含量高出恩施和紫阳富硒茶0.5-1倍,锌含量比全国绿茶高出近1倍。”为什么凤冈锌硒茶的味道那么独特,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凤冈本土作家孔祥龙在他的散文《回味故乡茶滋味》中这样写道:“今天来探望父亲,与父亲就茶这个话题有了一番谈论,我终于释怀了,一个人,骨子里本真淳美的情愫总是难以忘怀的,也不敢忘怀,也不能忘怀。原来,我的心中还牢固地凝结着故乡的土茶情结,故乡那一挂粗犷而简约的土茶情结,因其亲切、祥和、天然、简朴,将会伴我一生一世。”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更升华了我对凤冈锌硒茶的认识。苏轼诗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大概表达的也正是这般情愫。

  有人说人生如茶,也许吧,一生欢喜与哀愁的滋味,也只有走在路上的人能够冷暖自知。在每一个轮回的季节里,偶尔会感到无助和力不从心,抓不住季节的瞬息的美丽。遗留在午夜的懊悔,又是几人能明了。于是心里怀揣一份温暖,不遗余力的想驻留住时间的美丽,不管面对的是赞赏或是指责。感动着四季分明的风,用柔弱的笔,写下点点滴滴,然后在记忆的芬芳里,串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痴守着这一片绿源,不怨亦无悔。

  凤冈锌硒茶,能怡情悦性,消烦去躁,使我身心舒展;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我振奋精神。真好!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祝宝玉(安徽颍上)】

人类对茶的利用与饮茶的起源


人类对茶的利用与饮茶的起源


人类对茶的利用,大致是由菜食发展为药用,并逐渐演变成普通饮料的。实际上,每一历史阶段,人类对茶的利用,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比如今天茶主要是被当成饮料,但也有把茶当作药用、食品和祭品使用的,茶的利用形式的时期划分不是绝对的。


1. 食用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野外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茶也被当作植物性食物来源之一而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居住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食用茶树青叶的习惯,而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则有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当菜吃的传统。加工竹筒茶时,是先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经搓揉后装进竹筒里,使茶叶在竹筒里缓慢发酵,经两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变黄,劈开竹筒,取出茶叶晒干,加香油浸泡,以此作为蔬菜食用。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至今仍有把经摊晾过的荼树青叶压紧在瓦罐里,放置一段时间,做成“腌茶”来食用的习惯。这些古老的民间习俗折射出人类最初利用荼的方式。《晏子春秋》记载:“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为春秋时人,茗菜乃是用茶叶做成的菜羹,说明茶在那个时候是被当作菜食的。


2药用阶段


人类在长期食用茶的过程中,对茶的药用功能逐渐有了认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典籍描述了茶的药性,如东汉华佗《食经》中有:“苦荼久食益意思”的记载,东汉増补《神农本草经》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南北朝任防《述异记》载:“巴东有真香茗,前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神农食经》中说“苦茶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等。从秦汉到南北朝,人们对具有益智、少眠、明目、醒酒、助消化等药理作用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从这一时期人们已将注意力集中于茶的药用功能,茶既被当作食物,也被当成药物。食疗在中国民间有悠久的传统,中国人历来有“"万食皆药”的观念,把茶既当食物又当药物是非常自然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食物的来源增多,把茶作为药用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利用茶的主要方式。


3.饮用阶段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知有茗饮之事。”茶作为饮料,始于古代巴蜀地区。战国末期,秦灭巴蜀,饮茶从四川传到陕西、河南一带。从西周至秦,茶主要是被当作祭品、菜食和药用。茶的药用价值的发现和茶具有一定程度的令人兴奋的效用,是茶发展成为饮料的先决条件。于是从西汉时期开始,茶便逐渐演变成为纯粹的饮料了。

原始的饮茶方法是烹煮饮用,唐朝初期,茶作为饮料已比较普遍了,但羹饮方式依然存在,故陆羽在《茶经》中批评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由此可以窥见茶从食物转变成饮料的历史轨迹。


二、饮茶的流行与饮茶文化的形成


茶最初作为食物被巴蜀地区的人们所利用,并以这种形式传入了中原。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茶及其生产技术便从四川向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秦汉之际,人们对茶的保健属性的了解和认识促使茶从羹饮过渡到了饮料。西汉(公元前9年)王褒《僮约》中有“享茶尽具”和“武阳买荼”的记载,说明茶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常用的饮料。文中武阳买荼”中的武阳,即今之四川彭山县一带,距成都不远,而据史籍记载,四川成都一带的诸多郡县在西汉时均已产茶,在武阳还形成了初级茶叶交易市场。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桐君录》等著作中都有饮茶的明确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传到了长江中下游。据《吴志・韦曜传》載:“孙皓时(264—280在位),每餐晏饷,无不竟日……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或为栽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孙皓首创“以茶代酒”的故事表明,东吴时期(222­­—280),茶已是宫中常用的饮料。《晋中兴书》记载,吴兴太守陆纳款待侍卫将军谢安时,陆纳的侄子陆俶未按他所吩咐的“所设惟茶果而已”,而以丰盛的酒菜待客,结果招致陆纳打了四十大板,理由是“"汝即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一向廉洁自律,他要求只用茶和水果来招待谢安,不是有意怠慢,亦非故作清高。与陆纳同时代的军事家桓温,也主张以茶示俭,“每宴饮惟下七奠盘茶果而已"。萧子显所著《南齐书》记载,南朝齐武帝萧赜(483-493在位)在临终前曾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成同此制。”齐武帝萧赜遗诏,要求丧事从俭,并通过茶作为载体,倡导俭朴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形成并迅速传播,与佛教和当时文人土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有关。魏晋以来,佛教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开始栽茶、制茶、讲究饮茶,我国许多传统名茶最初均为寺院僧人所创制。饮茶风气流传于各寺庙,佛教徒在推广佛教的同时,也推广了饮茶。魏晋时文人有吃药以求长生不老之风,茶被认为具有养生、延年益寿的神奇作用,受到文人们的积极推崇,很多文人养成了饮茶的嗜好,推动了饮茶的普及。此期内的一些士大夫之流为逃避现实,放浪形骸之外,流连山水之间,品茗赋诗,高谈阔论,茶可长饮而不醉,既风流儒雅,又无损于他们的谈兴。因此,许多清谈家也就成了爱茶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纯粹意义上的饮茶,至少是在长江以南,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618-907)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人学士提倡饮茶,纷纷以茶为题吟诗作赋,至陆羽《茶经》问世,“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描述了当时饮茶的盛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此时南方所产茶叶大量运销北方,茶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料。唐肃宗至德、乾元年间(756一760),茶马交易开始后,饮荼在西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由此饮茶之风传到塞外的西北边疆。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当时湖南岳州的名茶“灉湖含膏”,把饮茶的习俗带到了西藏。至此,茶已成“举国之饮”。

继唐以后,宋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上流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乐此不疲,连皇帝也常以茶来招待群臣,以示恩宠。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推动饮茶风尚的流行。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须臾离不得。据《金史》载: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尚书省奏:蔡,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荼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饮茶。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省臣以每年枉费民银30余万,流入南宋,国蹙财竭为由,颁布法律,禁止河南、陕西人民饮茶。但是人民不顾禁令,继续饮茶。边疆少数民族更是“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

明朝(1368~-1644)初年,废除了饼茶进贡,散茶得到大发展,泡饮法的流行,使饮荼更便捷,成本更低廉,饮茶在民间更加普及。到了清代(1644-1911),市街乡村到处可见茶楼茶馆,饮茶盛况空前。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饭前饭后,处处都离不了茶叶。


找到约6,430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