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初学品茶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品茶认知,说一说茶人该如何沟通

1.茶人相轻


  在这个行业,或者说每一个茶城的小格子间里,都潜伏着大量“独孤求败”:满地都是傻逼,满眼都是烂茶,除了我家店里到处无茶可喝。


  我也是其中一员。最近独孤求败的我遇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好朋友在别人的强烈邀请下,拿出一款好茶与人分享。没想到,刚拿出来,人家就摆出龙门阵,一手一个盖碗,拿出自己的茶,两个茶对冲。朋友还没反应过来,那边就开始点评了:你这茶工艺虽然马马虎虎,但还是淡了点啊,##@@**……


  回来路上,朋友气得给我打电话:真是气死啦!我还没想好怎么反驳他就炮轰过来,懂不懂喝茶啊!喝茶是要喝余韵啊!


  第二件事:


  地点勐海,在某资深茶人店里喝茶。把他店里的熟茶喝过一巡,我逗趣地做了个点评:你家茶原料确实好,而且风格鲜明,喝完身体还都暖暖的,很不错……就是工艺有些脱轨,缺少点包裹度,余韵也有点弱。他回我一句:你现在还在讲口感滋味吗?太外行了,我们只讲喝着舒不舒服。


  那一瞬间,嘴笨的我一下子内心吐了一口老血倒地。

  ——这就是“茶人相轻”。当然,先做一个界定。这篇文章里讨论的“茶人”,不是茶小白也不是茶混混,而是有自己认知框架、有自己清晰评判标准的茶人。


2.谈高下就得有标准


  上面两个例子,双方是永远争论不出结果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双方的评判标准都不同,怎么比?


  如果你从一枚茶小白晋升到已经有自己一定认知框架的“茶砖家”,那么,恭喜你。大概率上,在品茶认知领域,你很难会有实质上的进步了。因为你已经看不见别人、听不见别人说什么了。


  人的认知是分等级的。


  第一级是古典,讲信仰、讲忠诚。


  第二级是现代,讲理性,讲真理。


  第三级是后现代,后现代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讲多元。


  第四级是在后现代的基础之上,讲语境。


  ——摘自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

  对应到茶人里,第一类,聊起茶来,就是“情怀”“真诚”“古法”;第二类呢,跟你讲化学、生物、数据,真理只有一个,唯科学论;第三类呢,你也对、他也对,“和稀泥”,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讨论毫无意义。


  今天我要强调的是,第四类,讲语境。“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不仅是一个认知水平的问题,还是一个语境问题。“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实际上就是我们不在一个语境里。


  上面第一个例子里,两个人对好茶的标准不一样,一个是“浓强”,一个是“余韵”;第二个例子里,一个第一标准是“舒服”,一个第一标准是“越陈越香”。如果讨论要有结果,得来讨论好茶的标准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说的,比高下首先得谈标准。不然毫无意义。

3.沟通态度:不含敌意的坚决


  说到了标准,就又有问题了:标准有对错高下之分吗?这里不展开聊了,只说观点: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只是,这东西管不管用。


  比如,一觉制茶的制茶品鉴标准是基于干净和活性。正确工艺的语境是:是否最大限度的保留活性物质以保证越陈越香;比如上面例子中勐海资深茶人是求干净和喝着舒服,他的标准里不把越陈越香放在重要位置。


  如果对面坐着的人,所持的标准与你完全不同,那最有姿态或者最划算的态度是怎样呢?


  “不含敌意的坚决。”


  这句话出自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这个术语突出了“非敌意”,即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不会有敌意产生。但在坚守界限时不是以攻击愤怒回应,而是以一种更成熟的温和态度去坚守。

  “不含敌意”,打开自我疆界,看见别人,沟通才能继续和有效,进步才有可能发生;“坚决”,表明,我尊重你观点,但我坚信自己的制茶原则更有用。


  简单来说就是,就是:不卑不亢,不懂就问,不攻击对方,不阴阳怪气地自信。


  初学茶时,课本里老提到中国茶文化内涵是“和”,可一钻进去,看到的都是“斗”。现在我才有点明白,“和”是有效率的模式。当然,这里的“和”可不是和稀泥。


  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作  者丨施 中 琦

摄  影丨西 卡

本文来源自茶叶进化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冲泡绿茶的投茶量一般是多少?

  按照标准的泡茶比例泡绿茶,可参考茶水1:50的比例,即250ml的玻璃杯,投茶5克就行。而日常生活中,根据茶品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的不同,在投茶量上也有差别。比如,我就是一般投茶3克。这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适合自己,喝起来感觉良好,就是对的。

  冲泡绿茶的投茶量选择

  一、根据冲泡时器具大小来决定

  我们在冲泡绿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器皿使用相应的冲泡方法:

  1、高直筒玻璃杯:5克茶叶。

  2、矮直筒玻璃杯:3克茶叶。

  3、高瓷杯:5克茶叶。

  4、三才杯:3克茶叶。

  二、茶叶外形大小不同所投的茶量也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的绿茶外形,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投茶量:

  芽叶稍大的绿茶(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6~7克茶叶。

  细小芽头的绿茶(碧螺春、古丈毛尖、信阳毛尖):5克茶叶。

  三、根据个人口味来建议喝浓茶或淡茶

  一般来说,初学品茶的朋友,会比较喜欢味道淡的茶汤。有的也会因为自己的职业,来选择茶的浓淡。比如,开车的司机和值夜班的朋友,还有一些老年朋友,喝了一辈子的茶,他们往往会偏好饮浓茶,这样有助于提神,驱赶瞌睡,也养成了喝浓茶的习惯。

  绿茶的三种泡法

  1、上投法:

  主要是冲泡细嫩绿茶,通常是全芽头或者一芽一叶或满身披毫,比如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日照开园茶等。

  操作很简单即“先水后茶”——壶内注水至7分满,然后拨入茶叶,再倾斜壶身缓缓旋转两圈,让茶和水充分融合,最后静待1~2分钟,出汤,即可饮用。

  细嫩的茶叶是茶树上刚刚生长出来的新生命,犹如刚出生的婴孩,珍贵且几乎没有防御力。冲泡这样的茶,不能用刚烧开的水,那样会烫伤它,一般80~85度的水,有热度且安全。采用“先水后茶”的上投法,也是为了避免水直接冲击茶身带来的物理伤害。

  2、中投法:

  主要冲泡较细嫩且高香,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绿茶比方说西湖龙井、吉安白茶、日照扁茶等。

  操作很方便即“先水后茶,再添水”——壶内注水至3分满,然后拨入茶叶,再倾斜壶身缓缓旋转两圈。茶浸入水后,高冲注水至7分满,此时茶叶随水翻腾起舞,茶香开始弥漫。最后静待1~2分钟,出汤,即可饮用。

  细嫩且高香的茶叶,经不得高温热力和水冲击的伤害,但是又需要温度来激发茶中的香气,所以采用“水-茶-水”的投茶顺序。先水后茶,保护茶叶不受热力的伤害,二次高冲注水,激发茶香。

  3、下投法:

  是平时最容易接触的一种冲泡方法。主要冲泡茶形较松及嫩度较低,粗壮、粗老茶叶,通常一芽二三叶或者更低等级的绿茶,比方说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日照夏茶或通料茶等。

  同家庭普通冲泡一样“先茶后水”——茶先投入壶,高冲注入水,茶叶随着水柱翻滚并舒展,然后倾斜壶身缓缓旋转两圈,最后静置1~2分钟,出汤,即可饮用。

  粗壮的茶,等级不高,身板强健,营养物质内敛。这样的茶要用相较前两种绿茶略高温(也不要超过85度)的水来浸提它的内含物,同时利用热水注入时的冲击力激发它的内含物的扩散。


绿茶的投茶量是多少

  绿茶、黄茶的投茶量大约为7克(玻璃杯茶具350ml)茶水比例1:50绿茶、黄茶因原料、工艺的影响,一经冲泡,出味迅速,茶叶中的浸出物也出来的快,所以绿茶、黄茶的投茶量不需要太多,建议一泡茶的量大约在7克,既不会使茶汤太浓,也不会太淡,喝起来刚刚好。

  绿茶的投茶量是多少

  一、根据冲泡时器具大小来决定

  我们在冲泡绿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器皿使用相应的冲泡方法:

  1、高直筒玻璃杯:5克茶叶。

  2、矮直筒玻璃杯:3克茶叶。

  3、高瓷杯:5克茶叶。

  4、三才杯:3克茶叶。

  二、茶叶外形大小不同所投的茶量也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的绿茶外形,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投茶量:

  芽叶稍大的绿茶(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6~7克茶叶。

  细小芽头的绿茶(碧螺春、古丈毛尖、信阳毛尖):5克茶叶。

  三、根据个人口味来建议喝浓茶或淡茶

  一般来说,初学品茶的朋友,会比较喜欢味道淡的茶汤。有的也会因为自己的职业,来选择茶的浓淡。比如,开车的司机和值夜班的朋友,还有一些老年朋友,喝了一辈子的茶,他们往往会偏好饮浓茶,这样有助于提神,驱赶瞌睡,也养成了喝浓茶的习惯。

  当然,不建议女性朋友喝浓茶。因为女性如果长期饮浓茶,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的现象。

  对于习惯性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朋友,也不适宜喝浓茶。孕妇与少年朋友可以适当喝清淡一些的绿茶,能够适当地补充一些茶叶中特有的营养成分。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