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语一期一会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关于“茶禅一味”和圆悟克勤的墨迹

摘要:流传广泛的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是查无实据的臆测,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圆悟印可状和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两幅墨迹往往被人混为一谈,“茶禅一味”在日本确立后先后两次传入中国,现在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概念,但纠正茶文化领域的错误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茶禅一味 圆悟克勤 墨迹 一休宗纯 村田珠

一、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查无实据

我国茶文化研究者中有人认为“茶禅一味”最早的资料是宋代禅门巨匠圆悟克勤的手书真迹。如丁文在其论文《论“茶禅一味”》中说:“‘茶禅一味’,其说源于宋代,系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赠送参学的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1)”再如江静、吴玲编著的《茶道》也说:“‘茶禅一味’的说法最早是由我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1063-1135)提出的。据说,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赠予高徒虎丘绍隆。(2)”杭州作家王旭峰也说:“宋代有个叫圆悟克勤的禅师,手写‘茶禅一味’于日本弟子,回国时翻船,装在竹筒中的字幅儿辗转到了一休大师手中,据说一休以此得道。这四个字便成了镇寺之宝,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里。(3)”三者都断定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不同的是有的说这四字真诀是赠给日本弟子的,有的说是赠与中国弟子虎丘绍隆(1077-1136)的。

显然,赠送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圆悟克勤究竟是否手书过“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至今未能出示圆悟克勤手书过这四字真诀的史料证据。不仅如此,我们在圆悟克勤的《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以及圆悟弟子虎丘紹隆编录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佛果克勤禅师心要》等史料中也没有发现圆悟克勤的有关茶禅关系的言辞。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禅林的一代宗师(图1),著有“宗门第一书”《碧岩录》,在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但要断定“茶禅一味”出自圆悟之手,是必须具备可靠的相关史料的,不能仅仅凭他的禅学建树和地方饮茶习惯进行主观臆测。

其实,在汉语里,“茶禅”或“禅茶”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才被作为一个固定词语而广泛使用。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将“茶”和“禅”二字组合起来,构成“茶禅”或“禅茶”一词的文献资料,最早出现于清代。有人通过《四库全书》和佛教典籍的电子检索,发现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茶禅”或“禅茶”这样的概念,至少不是一个重要概念(4)。

不仅是古代,即使在1990年代之前,“茶禅”或“禅茶”也是几乎无人使用的词语。1990年,葛兆光在《读书》杂志发表《茶禅闲话》一文时说:“古人以禅意入诗入画,尝有‘禅诗’、‘禅画’之称,似无‘茶禅’之名,”于是便自己杜撰了“茶禅”一词用于文章的题目(5)。翌年,葛先生又在《读书》发表《茶禅续语》,说“自家不识金镶玉,大言不惭以为‘茶禅’是可以抢个专利证的杜撰,谁料无意中读一书,云克勤禅师赠日本僧珠光语中便有‘茶禅一味’,今尚藏于日本奈良寺中,不觉脸皮无光,只得连叫‘苦也苦也’。(6)”葛先生给自己的文章起了个名叫《茶禅闲话》,以为自己杜撰“茶禅”一词,有首创之功,可以拿个“专利”,没想到某书写着“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之事,顿觉脸上无光,叫苦不迭。

我们无意考究葛先生是从哪本书上得知“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的,我们想说的是,博识如葛公尚且不知有“茶禅”一词,可见至迟到1900年代初,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尚未成为一个习用的词语,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大概由于这样的原因,199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陈宗懋主编的茶文化词典《中国茶经》中没有“茶禅”、“禅茶”和“茶禅一味”之类的词条。不仅如此,2002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朱世英等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也没有“茶禅一味”的词条。

国内学者早已有人对圆悟手书“茶禅一味”的说法提出过质疑。例如,在200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茶事通义》中,陈香白指出:“笔者查阅了《大藏经》等相关资料,尤其是《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并翻遍《中日高僧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7月版)均找不到‘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证据。(7)”可惜的是,这样学术态度严谨的质疑没有被很多人接受,认为“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手的臆说至今依然在我国茶文化领域十分流行。

二、海上漂流的圆悟印可状

江静、吴玲的《茶道》还说:“这四字真迹后来被来华的日本僧人携带回国,临抵海岸之际,风急浪高,船体粉碎,所幸四字真迹已经漆制装裱,未被海浪吞没,漂至岸边,为人拾起,最终辗转传至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8)”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一书也说:一休“他能把自己老师华叟宗昙的印可状烧掉,但却精心保存着圆悟的一幅墨迹,可见其对圆悟的尊敬。后来一休把这幅墨迹传给茶道开山祖村田珠光。由珠光下传,此墨迹遂成茶道重宝。可惜的是,在流传中有半幅被人截走后神秘失踪了,余下的半幅今藏于东京的国立博物馆,更被列作国宝。(9)”这不符合事实。

遭遇风浪漂流海中的圆悟墨迹,既不是“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也和一休宗纯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经历过海上漂流最后被定为国宝的圆悟墨迹是宋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圆悟写给其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状,日本茶道界称之为“流れ圜悟”,意思是“经过漂流的圆悟墨迹”。因为是圆悟给紹隆的印可状,我们不妨称之为“圆悟印可状”。据传,一名叫尧甫的僧人在萨摩(现鹿儿岛县)的坊之津海边捡到了装在桐木筒里的这幅印可状,后献给大德寺大仙院的古岳宗亘(1465-1548),成为大仙院的“什物”。所谓“什物”,是指“个人不能随意处理的寺院所有之物”,也就是说这“流れ圜悟”成了大仙院的庙产,物权不归私人所有。后来,大概由于享德2年(1543)的火灾和应仁之乱(1467-1477)给大德寺造成了巨大损失,需要复兴的资金,天正8年(1580)前后,大仙院将其卖给了堺市富商·茶人谷宗临(1532-1601)。宗临的儿子宗卓又把这印可状裁剪为两半,把后半幅卖给了仙台藩主伊达政宗(1567-1636)。剩下的前半幅后归祥云寺所有。位于堺市的祥云寺是谷氏家族的“菩提寺”,即供奉谷氏族祖先的寺院,应该说是檀越对祖庙的捐赠吧。文化元年(1804),这半幅墨迹又转而为大名茶人松平不昧(1751-1818)收藏,成为松平家祖传的宝物。1938年,松平家族将其捐赠给帝室博物馆,而原先卖给伊达政宗的后半幅至今下落不明。

帝室博物馆即现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因此,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圆悟克勤墨迹,即“流れ圜悟”,只有前半幅19行字。纸本墨书,尺寸为43.9×51.4厘米,因为是现存最古的圆悟克勤墨迹,昭和26年(1951)被定为国宝(图2)。虽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这半幅“流れ圜悟”的真伪提出过质疑(10),但至今依然没有动摇其“国宝”的地位(11)。

(图注:圆悟印可状(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圆悟克勤的这幅印可状,原文见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和《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全文约900字,只有“赵州吃茶去”一句中有个“茶”字,此外没有一个“禅”字,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可见,所谓“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经海上漂流或被裁剪为两半最后被定为国宝的说法,不能不说是某些人根据一鳞半爪的信息而主观杜撰的动人故事。

三、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

再说一休宗纯授予村田珠光的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界,通常把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墨迹特称为“圜悟の墨跡”,以区别于上文所述之“流れ圜悟”。“圜悟の墨跡”是宋建炎二年(1128)二月,圆悟克勤写给虎丘绍隆的法语,为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称作“圆悟法语”。

现存的“圆悟法语”,纸本墨书,长61.2厘米,宽29.7厘米。现藏畠山纪念馆,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图3)。原文收录于《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示开圣隆长老》,全文347字,内容是回忆师徒之谊,赞赏紹隆才干,勉励禅途精进之类,与禅茶无涉。

(图注:圆悟法语(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关于这幅“圆悟法语”,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山上宗二记》有所记载,文中说:“又有用禅宗之墨迹于茶汤者,是珠光得圆悟之墨迹于(一)休和尚,以是为一种(饰物)而乐。(12)”又云“圆悟墨迹一幅,……是昔珠光得赐于一休和尚之墨迹也。(13)”另《宗湛日记》也说:“所谓圆悟墨迹,乃珠光得之于一休而装裱者也。(14)”据此,日本茶道史家一般都认为,村田珠光曾从一休宗纯获得过圆悟克勤的墨迹这一历史事实是基本可信的。

被称为日本茶道开祖的村田珠光(1422-1503)11岁出家入奈良称名寺为僧,因怠慢寺役而被逐出寺院,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19岁时进入位于现京都府田边市酬恩庵成为一休宗纯的弟子。酬恩庵即现在的一休庵,是大德寺的“末寺”,属临济宗。珠光师从一休修禅,悟出“佛法就在茶汤里”的真谛,一休以圆悟墨迹作为印可状授予村田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茶室。《山上宗二记·墨迹》认为此举为“挂墨迹之初也。”,说明开茶室挂禅僧墨迹之先河者为村田珠光。之后,随着日本茶人和禅宗寺院关系的日益密切,茶式挂禅僧墨迹的做法逐渐成为惯例,成为茶会的点睛之物。

挂于壁龛的字画在日本被称为“挂物”,而把茶室里挂的字画特称为“茶挂”。茶室里挂字画,并非单纯为了装饰点缀,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字画表现茶会主题,统合主客心境,被视为“一座建立”、“一期一会”的“本尊”,是茶会最要紧的物件。日本茶道圣典《南坊录》云:“无若挂物之第一道具者,乃客、亭主共茶汤三昧,一心得道之物也,以墨迹为第一。敬其文句之心,赏玩笔者之道人、祖师之德也。(15)”说明茶会以“挂物”为第一,“挂物”以“墨迹”为第一。而日本茶道界所称的“墨迹”,主要是指禅僧,尤其是临济宗禅僧的墨宝。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史上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的。

堀江知彦《茶挂之书》提出了作为“茶挂”的四个条件:一、能表现“侘び”“寂び”境界;二、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季节感;三、具有禅意;四、传承路径明确(16)。从传承途径来说,这幅圆悟墨迹也是传承有序,曾辗转于名流大亨之间。珠光去世之后,珠光的养子村田宗珠继承了这幅墨迹,后经武野绍鸥、千利休、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之手,无一不是声名显赫之人,因此,这幅圆悟墨迹自古以来被视为日本茶道的顶级“茶挂”。

四、“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

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过程。日本在早在16世纪就有反映茶禅一味思想的资料,但“茶禅一味”作为一个语词的确立却是上个世纪的事。

临济宗禅僧大休宗休(1468-1549)语录《见桃录》引松源和尚诗句“茶兼禅味可”(17),被认为是“茶禅一味”的萌芽。堺市南宗寺开山大林宗套(1480-1568)在武野绍鸥的肖像上所题诗中亦有“料知茶味同禅味”的句子,表达了茶禅同味的认识。记录千利休孙子千宗旦(1578-1658)茶语的《禅茶录》曾被改为《宗旦遗书茶禅同一味》、《茶禅同一味》等书名流布坊间,茶禅一味的概念进一步明确。1905年,大日本茶道学会创始人田中仙樵出版了《茶禅一味》一书,被认为是“茶禅一味”始见于文字的首例,标志着“茶禅一味”概念的确立。

但是,“茶禅一味”并没有很快成为一个社会习用词语(日语称为“熟語”),笔者查阅手头的辞典发现,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日本出版的相当于我国的《辞海》规模的大型国语辞典,例如小学馆的《新版·言林》(1963年)、岩波书店的《广辞苑》第二版补定版(1975年)、小学馆的《国语大词典》(1981年)中均未出现“茶禅一味”,而只有“茶禅一致”一词。说明那个时代在日本社会习用的是“茶禅一致”,而非“茶禅一味”。

1988年三省堂出版了松村明编《大辞林》,其中的词条仍为“茶禅一致”,但在词义解释之后列出了同义语“茶禅一味”。三省堂的《辞林21》(1993年)也是如此。可见,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茶禅一味”一词才开始成为日本社会习用的四字格习语(日语称为“四字熟语”)。在此之前,也许主要在茶界或禅界使用。例如, 1956年日本出版的桑田忠亲编《茶道辞典》(东京堂出版)、1975年出版的井口海仙等主编的彩色版《原色茶道大辞典》(淡交社),均有“茶禅一味”词条,而没有“茶禅一致”。后来,作为茶界和禅界用语的“茶禅一味”,随着日本经济增长,习茶修禅人口不断增加而逐渐渗透到社会民众之间,最后定格成为一般民众熟知的四字格习语。

五、“茶禅一味”传入中国

“茶禅一味”作为四字格习语传入中国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日本大东出版社出版了医学博士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一书,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茶和佛教,尤其是和禅宗的关系,并用“茶禅一味”和“茶佛一味”来说明茶和禅宗以及佛教的密切关系。1939年12月,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的中文编译本由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出版部作为《茶叶丛刊第一种》出版发行,题为《茶与文化》,编译者吕叔达。原书共有两处“茶禅一味”,中文编译版删除了一处。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出现“茶禅一味”的中文资料吧。

大概是由于吕叔达编译的《茶与文化》是浙江省茶叶行业的出版物的缘故吧,该书并未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茶禅一味”第二次传入中国便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事了。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热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经济热独占鳌头,文化热不甘落后,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抓手,时代潮流滚滚,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就茶文化角度而言,1977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等人提倡弘扬茶文化,在“茶道”和“茶艺”的用语选择上引起了争论。为了避免和日本茶道的混淆,人们选择了“茶艺”作为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中国茶艺、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等反映东亚三国不同茶文化特质的三个概念,为大陆的茶文化热增添了助力。与此同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对邻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各种译介邻国茶文化的专著和文章不断问世,“茶禅一味”亦随之见诸各种书刊,成为人们谈茶说禅时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

但浮躁的时代难免因浮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1980年代,有人会把“南浦绍明”当作南浦和绍明,认为是两个人;也有人把“堺”翻译成“边境”,不知道“堺”是日本的一个地名。关于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的知识,当时也大多是通过日文资料获得的,但由于资料欠缺、读解能力、治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这样那样的知识性错误。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的臆说,以及混淆“圆悟印可状”和“圆悟法语”的错误应该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正如我国经济经过迅猛发展其以后,现在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常态那样,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也应该由快速发展而转为扎实、严谨的阶段,逐渐纠正茶文化领域的一些广为流传、以讹传讹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知识,已是茶文化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愿和全国茶文化研究者共同努力。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曹建南(上海),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专家)】

参考资料

(1)郭天成主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委员会,1984年,第78页。

(2)江静、吴玲编著《茶道》(《日本文化丛书》第一辑),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3)王旭峰《爱茶者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4)宣方《茶禅一味:传说、历史与现实》,沈立江主编《盛世兴茶——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精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5)陈平原、凌云岚编《茶人茶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5页。

(6)同注(5),第72页。

(7)陈香白《茶禅一味》,竺济发编《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8)同注(2)

(9)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0)千宗左等监修《新修茶道全集》卷二《器物篇上》,春秋社,昭和30年,第43页。

(11)《千利休ー‘侘び’の創造者》(別冊太陽ー日本のこころ155),平凡社,2008年,第47页。

(12)林屋辰三郎等编注《日本的茶书(1)》(东洋文库201),平凡社,昭和46年,第141页。

(13)同注(12),第189页。

(14)熊仓功夫《茶の湯歴史ー千利休まで》(朝日选书404),朝日新闻社,1990年,第106页。

(15)中村直胜《茶道圣典·南坊录》,浪速社,昭和43年,第115页。

(16)堀江知彦《茶掛けの書》(东方选书13),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52年,第9页。

(17)松源和尚,有人认为是宋代禅僧松源崇岳(1132-1202),但查《松源崇岳禅师语录》无此句,待考。

李慧娟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青茗伴我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我是青茗,从二十六岁开始,一心事茶十五年。在这座有着三千六百年历史的古城邢台,做着一家小小的“青茗茶庄”。

从青春到不惑,我始终安静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努力把它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遇见茶,是我一生的福报。相信每一位以茶为伴的人,也都有着同感。

还记得第一次捧起那杯茶时的悸动,看着叶子在水中慢慢舒展,我的心也随之氤氲柔软……

我是在大开元寺皈依的,憨师是我的皈依师。还记得皈依仪式的前一晚,我激动得像个即将入学的孩子,仿佛那是一次新生,是崭新的开端。而自己就像是一片茶叶,在历经了阳光和风雨,甚至“蒸炒酵”后,都是为了遇水舍己的一次重生,充满了禅的喜悦。当再次叩拜于佛前,没有我慢,没有诉求,只有全然的放下……

2014年冬天,师父慈悲,让我们在家居士可以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来开元寺体验打坐。

这是我第一次进禅堂,原来打坐之前先“跑香”,正在不得要领时,憨师来了,带领大家围着韦驮龛大步快走,甩手阔步,目不斜视,端严整肃,一圈一圈井然有序起来。

当身体舒展开来之后再“行茶”,正需补充些水分和热量,也不至于打坐时昏沉。行茶用的就是普洱熟茶。待人们坐定,每人将手中的粗瓷茶碗递出,由两位居士提壶将茶汤斟满。

还记得那茶汤红酽浓醇,馥郁的老木陈香,与木质结构的禅堂气质浑然天成。热热地喝下一口,茶香充盈,滋味甘润,随着刚刚“跑香”时活动开的气血,运化、发散至全身,使得头脑清醒,思绪安顿。

当我体会着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觉知身体,观想呼吸,慢慢地进入禅坐的状态......于是我想,习茶、行茶的过程,不也正是修正自己的过程吗?从感知一杯茶汤的色香味韵开始,去感知身边一切鲜活的发生,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在喝茶的过程里,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美好的在一起。

在我的茶室里,一直悬挂着净慧长老书写的一幅字——“慈悲喜舍”。我觉得禅修和习茶有着相通的道理,需要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需日日践行,时时修持,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做起……当然,若能有所收获,也要回馈给更多的人。

自2015年起,每年我都会在玉泉禅寺里,与清华大学禅学社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茶文化。这样的过程既对自己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一次因茶而生的相遇。有几位同学因为这样的相遇而爱上茶,如今我们仍时时联络,交流与茶相关的问题。

其中有两位同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她们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当地,即便是在国外也依然与茶相伴,渐渐辐射到身边更多的朋友。她们难得回国一趟,第一站总会选择来邢台看我,交流一些行茶手法和茶文化,和我分享有茶的日子。她们告诉我,因为与茶结缘,生活里增添了更多的美好。她们时常能因一杯茶而获得安定,也因为茶而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她们心有所栖。为此,我倍感欣慰,让我更加相信一杯茶的力量。

而我也由此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去做一名中国茶文化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去传播,去引领,去积极倡导,让茶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

对于授课我慎之又慎,在十五年的习茶经历中,深感“当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不知道的就越来越多。”

于是今年我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对茶的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的人,开始在两所小学带领孩子们习茶,希望在他们纯净的心田里,种下一颗茶的种子,期待它在适当的时机生根发芽,并希望籍此使得他们爱上其他的传统文化,使之有所传承发扬。

曾听一位多年从事茶文化培训的朋友感概说,每天讲着同样的课程,如此反复,早已疲乏,失去了热情。

这使我时常担忧,担心自己也会成为这样的状态。可是后来我发现,在每一次的讲课过程中,面对无数清澈而求知的目光,总会令我倍加感动,令我觉得一切付出的值得,会有新的生发。而我也在每次的茶课分享中,获得了感悟与成长,是另一种升华。

当我们生起“一期一会”的珍惜之心,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重复”的困顿里。就如同那句哲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以茶为师,与茶相伴,深得茶的滋养,想要更多的人可以将茶融入自己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中,总会因茶结缘,遇见令自己提升,甚至改变人生轨迹的良师和益友。

还记得2008年的秋天,在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的一次活动中,我第一次喝到了“吴启英普洱”,并由此认识了这款茶的制茶师魏晓峰老师。真正的制茶师是文化、阅历、天赋的有机汇融,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能够达到“人茶合一”的完美境界。魏晓峰老师对茶的认知,对茶的初心,始终深深影响着我,直到今天。

他曾这样对我说:“我不敢辜负茶,也不敢辜负自己。每每看到自己做的茶,我知道时光会给我一个最好的答案,唯有好茶给你的力量和温暖,是无与伦比的……”十几年来,我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一步步见证了“吴启英普洱”的成熟与壮大。

我曾先后举办过“观兰集”和“沧海一声笑”两场大型主题茶会,只为分享,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走近茶,了解茶,爱上茶。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魏晓峰老师一样,努力在茶的面前做到修为精进,以善为根,以茶为媒。最终的最终,是不辜负了茶的期盼,始终不忘一颗爱茶的初心。

我曾在赵州柏林禅寺的云板声、木鱼声中品一杯茶,也曾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中饮一杯茶,当香茗入口,手中的杯子看似空空时,里面却贮满了看不见的茶香。佛家有言:空即有,有即空;悟到空时,即是有时……

路程漫漫,我时常会停下脚步,回头找寻,找回自己初学时的郑重与生涩;找回某次行茶时,一息的平和与清静;找回看见茶融于水时,心的柔软与慈悲;找回因对坐饮茶之人的陪伴,生起的感恩与温暖。

因果,信仰,舍得……我们都是沧海一栗,甚至只是一片茶叶,要永怀谦卑之心和分享之心,做一世好茶,才是最大的福报。

青茗伴我,茶悦禅心。

七彩云南庆沣祥百山百味一期一会,喝懂普洱茶百山百味

  原文标题:转载一期一会,喝懂普洱茶百山百味


  云南,世界上唯一拥有连片古茶园的地方,现存古茶树约329.68万亩。奔流的澜沧江两岸,是古茶树繁衍生息的地方。千百年来,古茶树宝贵的基因库以及原产地的独特风土,为古茶树提供了多元丰富的滋味谱系。茶山众多,风味各异,有人独爱班章的霸气,有人钟情易武的绵柔。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包容多元的文化,云南的大山大河雕刻出了古树茶兼容并蓄的百山百味。

  百山百味·一期一会

  2019年9月27日下午,七彩云南庆沣祥百山百味·一期一会启动仪式暨百山百味·茶生活馆空间启幕仪式在位于昆明南亚第壹城的七彩云南庆沣祥旗舰店顺利举办。

  七彩云南茶业副总王晓群致欢迎词

  始于1772年的“庆沣祥”是茶马古道上历史悠久的普洱茶商号,制茶、识茶、藏茶的技艺代代相承,清名士有诗云:“盖世佳茗谁得似,宇内唯有庆沣祥”。“庆沣祥”穿越历史兴衰,1999年重焕荣光,是为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多年以来,七彩云南庆沣祥持续深耕,打通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充分挖掘云南古树茶一山一韵,百山百味的资源特色,从源头开始,做有标准的古树茶。

  《讲真》

  今年8月,云南“10大名品”榜单公布,在此次获奖的“10大名品”中,七彩云南庆沣祥百山百味古树普洱茶(生茶)荣膺云南“十大名茶”。这是对云南古树茶优秀品质的认可,也是对七彩云南庆沣祥在茶行业用心耕耘的褒奖。

  27日的启动仪式上,伴随着古琴声的松沉旷远,嘉宾们细细品味了七彩云南庆沣祥的两款优质古树茶:2005年老班章、2019年迷帝。两个年份、两个产区的普洱茶,让嘉宾们品尝到了不同茶山的古茶滋味,也感受到了历经15年陈化的老班章陈年古树茶之美。
  启动仪式上的两款茶:

  2005年老班章、2019年迷帝
  刘彦忠古琴演奏

  七彩云南庆沣祥的百山百味,是一份覆盖面广泛、权威专业,能够代表云南核心古茶区的古树茶本味的样本库;也是七彩云南庆沣祥本着爱茶的真心、侍茶的匠心,个性化、专业化的打造和呈现的古树茶作品。每一杯古树茶,都是七彩云南庆沣祥的制茶人依山寻茶、依季选茶、依韵制茶而来。来到品鉴会现场的嘉宾茶友,都可以品尝到制茶人的这份专业和用心。

  百山百味·一期一会主题茶会的启动,来源于七彩云南庆沣祥对古树茶标准和品质的重视。

  启动仪式签到现场

  启动仪式之后,将在七彩云南庆沣祥旗舰店百山百味茶生活空间定期举办茶会。持续不断地为茶友搭建一个品鉴、了解、交流古树茶的平台。从今天开始,这个清新淡雅的茶生活空间将汇集众多爱茶人的专业和热爱,百山百味的奥秘也将在这里一一呈现。

  启动仪式现场还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颁发了“七彩云南庆沣祥首席品鉴官”的称号。七彩云南庆沣祥将为首席品鉴官提供专属茶事服务、新品专享、茶山深度游等权益,希望在首席品鉴官的引领之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认真喝茶的行列。首席品鉴官的招募,也是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云南古树茶的监督和推广中来。

  首席品鉴官聘书

  网络时代的到来,即使隔着万水千山,也能轻松的沟通交流,大家越来越多的时间都在看手机,联系多了反而见面少了。大家都习惯了隐藏在属于自己的角落,而忘记了见面的温度。茶会的意义不仅仅是喝茶,茶会也是是一个连接,连接人与茶、人与思想、人与生活,一次次因茶而来的相聚,将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重塑认知·知行合一
  启动仪式现场圆桌会议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向往对古树茶真味的追求,也期待更多关于古树茶的真知。启动仪式不仅带来了云南古树茶的味觉盛宴,还呈现了两场精彩的圆桌议题,嘉宾大咖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分享了他们对古树茶的真知灼见。
  陈勋儒先生发言

  云南省原副省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茶企一定要把产品做好,这是产业发展最基础的东西。产品要做好就是要确保质量,如果不遵循诚心做人,诚信做事,诚信经商的理念,那么企业生命周期不会很长。古树茶、名山茶、小产区茶是云南茶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把这个特色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能做强。希望爱茶、做茶群体,把特色部分做到极致,而做真就是极致。
  田军先生发言

  七彩云南茶业总经理田军:云茶的名声很响亮,但在发展过程中,从经济效益角度看,云茶的经济效益却没有和其内核相匹配。资本市场目前没有投资茶叶,是因为茶叶中不好制定标准来规范。国家标准要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地区差别和技术差别,因此它仅仅只是产品的底线、红线,而企业标准则是一种自律性的标准、承诺性的标准,它应该是在基于国标但又远远高于国标的。七彩云南于2019年发布古树茶企业标准,便是要解决“真”这个问题。

  古树茶本身具有品鉴功能和社会功能,既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又能满足品饮需求。在此前提下,需要企业站出来,进行有理有据的传播,站在规范、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擦亮云茶这块金字招牌。希望通过七彩云南庆沣祥的古树产品体系,把真的、好的、优质的云茶推向消费者,让消费者通过真的产品感受到云茶的魅力,而不被不真的产品玷污云茶口碑。
  张黔生先生发言

  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会长张黔生:古树茶是一个稀缺资源,是云南绿色、有机、生态的靓丽名片、是茶起源于云南的有力证据。评价监测溯源中心,就是要为那些用心做茶的企业做第三方保证。保真、讲真、溯真,从2013年七彩云南就开始做溯源体系,所有茶都有绿色标记,有认证的标识,只需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全国产品防伪溯源验证公共平台或云南知名品牌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看到茶叶从“茶山到茶杯”的全过程,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喝。

  未来的消费是多元化的,怎样让消费者的付出得到等值的回报,这是质量人的责任。怎么区隔好产品和劣质品,只有在溯源方面保真,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舒心品饮。不管市场如何混沌,七彩云南始终坚持自己的企业精神。
  徐亚和先生发言

  云南茶叶专家徐亚和:茶叶的价值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功能价值方面,全世界的茶都有趋同性,无非是谁多谁少,只有极个别的差异。云南大叶种地处特殊的高原地区,内含物质含量高于中小叶种,也高于许多热带地区。这片天,这片地和品种成就了大叶种的优势,从功能有效性来说,云茶在全世界都是有优势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古茶树是先民遗留下来的农业遗产,没有可复制性。这些特点导致了古茶树的另外一个价值:观念价值。在传播古树茶时,资源的稀有性是一个要素,但必须要在这个基础上附着上观念价值。但凡碰到稀缺资源时,就要做到极致,要让古树茶有灵魂,有文化。古茶树的价值这面旗杆不该倒,我们应该保护好。
  周重林先生发言

  茶业复兴创始人周重林:除了“真心、真树、真好茶”,我们还需要真知灼见,所以有了百山百味一期一会茶会的开启。我理解的茶会本质是教育。古茶树是一种自然资源,古树茶是一种产品,但茶与人相逢就变成了雅集。到目前为止,还能持续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只有茶叶,也只有茶叶还在以独特的精神影响全世界。我们找不到一个好的产品让全世界认识云南,但古茶树却有这样的魅力。从规模效应而言,古茶树完全可以成为影响世界的产品,而在茶会中,我们能孕育一种风范,讲述云南自己的故事。

  产品有了自己的标准才能走出云南,茶会也是,有了自己的规范才能推广出去。古树茶会焕发人美好的遐想,在一碗热汤中忘却生死的人,需要这样的茶会才能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如果把茶会持续做下去,那么茶会会不会构成这座城市的一种气质?会不会影响更多人来开始百山百味的茶品质生活?
  张阳先生发言

  茶语网创始人张阳:中国茶界的高级消费仍在保持,但后续人群却不足。现在99%的年轻人都不喝茶,也不懂茶。在这样的人群里讲茶,需要用他们知道的语言来讲。通过茶会,让年轻人从日常可接触的事物出发,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百山百味的魅力。茶的跨界能力很强,茶席本身应该变成一个场景,主角可以不是茶。
  师兢先生发言

  昆明樊登读书会会长师兢:读书和喝茶一样,都可以让人凝神安定。茶和书,是天然不可分割的爱好。这两样东西都应该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目标是让读书人和喝茶人一样多。希望通过七彩云南把中国文化输送得更远。
  陈冬梅女士发言

  餐厨艺茶器主理人陈冬梅:庆沣祥讲百山百味,柴烧也是各不相同。有好茶、有好书,再加上好器会更精彩。通过接触不同的茶器也让我感受到了茶的魅力,同时,凝练在器皿中的情感也能融入我们所喝的茶中。
  陈鹏先生发言

  云南艺术生活研习社共建人陈鹏:普洱茶对我的意义是宿醉未醒的解药,感觉像是冬天车窗上的雾气,用雨刮一刮,世界就通透了。云南是人类史上的流亡之地,是中华民族的最后一站,GDP的慢速增长是幸运的,留下了中国人的乡愁。文明需要冲击才能发展,普洱茶现在却过得太好,我们守着这块地方,我们太局限在茶本身。我们能不能制造很多场景,放下自己,放开来喝茶,让茶焕发出更多可能。
  随着市场细分和消费升级,云南古树茶不能仅仅靠名山和树龄吸引人,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认真喝茶、认真聊天的行列中来,为古树茶神秘的话语体系袪魅,在口感和观念上,重塑茶友对古树茶的认知。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追寻古树茶真味与真知的道路上,没有捷径,需要踏踏实地做,认认真真地品。
  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和许多行业面临的危机一样,监管以及诚信的缺失,在古树茶市场上引发了一轮轮的信任危机。16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备紧张,不得不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他金属,这个时候,市场上就同时流通掺了杂质的金币和不掺杂质的金币,因为两种金币的法定价值是一样的,有限的纯金币被更多的作为收藏,而市场上流通的劣币越来越多。这个现象,被总结为我们今天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当下的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在名山古树茶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不罕见。市场混乱,缺乏标准;故事太多,真话太少;概念太多,喝得太少。在这样的现状下,“真”是稀缺的、也是珍贵的,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品牌创始人任怀灿,从品牌创立之初就秉承着:“做茶和做人一样,讲的就是一个字,真”!以“真心、真树、真好茶”的专业制茶理念,从源头全心投入做茶。
  与生命力极强的古树茶一般,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普洱茶行业的壮大发展,这种力量来源于茶马古道深厚的历史积淀、来源于名山古树的独一无二、更来源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陈年价值。普洱茶在经历2007年的低谷之后,以超乎想象的修复力和创造力再度打开大局。

  2018年权威机构发布,“普洱茶”品牌已连续两年居“中国茶叶公用品牌价值”榜首,2018年其公用品牌价值达64.1亿元,为打造世界一流云茶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小、散、乱、标准散失等问题也在直接损害着这个行业向前发展。普洱茶体系的复杂和特定的历史原因,给了很多卑劣者钻空子的机会。老老实实做茶的人屡屡被掺假造假者挤压生存空间,亟需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出来正本清源。
  了解普洱茶的百山百味,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已是不易,对于消费者而言更是道阻且长。谁真正有时间花上三年五载跑遍茶山来建立一套并不全面的古茶树认知地图?谁真正能确保这份地图的真实可靠与持续性?

  沃尔玛制定超市陈列标准,福特制定汽车制造标准,一个行业的标准,往往是由行业先驱者率先制定。由七彩云南发布的企业古树茶标准,作为云南普洱茶首个“古茶企业标准”,试图通过这一份专业的认知地图,为茶叶市场中迷茫的消费者指明坐标与方向。
  百山百味一期一会

  启动仪式

  而现在,百山百味·一期一会茶会的开始,是一份邀请函,也是英雄的召集令!我们邀请你与行业领军人物一起,加入这场对普洱茶极致世界的远征,穿越山林与时间的障碍,去观察,去感悟,去思考,以最激昂的热情,以最沉浸的悠然,去勾勒每一座山峰的棱角,去描绘每一杯茶的美好瞬间,最终汇聚成可指导后来的指南。

  人与茶的相遇,实属不易;人与人的会面,世当珍惜。茶在前方,我必深情前往。
  END

  本文转载自:茶业复兴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