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中药

找到约1,10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星球测评 | 如何挑选“真的”新会小青柑?



先看测评再买茶:本期主角"小青柑"!

小青柑香气迷人、口感清新淡雅、圆碌碌一颗极易冲泡,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小明星茶"。
前几天有好朋友给了我们两颗小青柑,让我们帮忙测评一下看看这两款他长期购买的茶品质如何?
为了让测评更好玩更丰满且公平,我们又从星球合作小伙伴的茶盒里搜刮出3颗小青柑,其中一颗是拿过盖得测评最佳性价比的。所以这一期,咱们同测5款小青柑,看看结果会怎样?
本期采用盲测形式:在不提供任何产品信息的情况下测评、打分、排序,最后公布答案。欢迎小伙伴一起观影测评。
上期测评推出来之后备受大家好评,所以快来看看,本期我们可爱的测评小姐姐精气神是不是更好、更可爱了?

下面视频,先睹为快。



先来学习一下,小青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正式开始冲泡啦,颜控第一步:看身材

观察外形:形状、重量、干香、色泽、茶叶

这5颗小青柑外表完整,只是这5号的身材有点发福,这哪里是小青柑,说她是二红柑还没到,勉强算过熟的小青柑吧。

带包装称重:1、2、3号的重量在10g左右,4号8.5g,5号19.21g。

为了统一标准,我们把5号拆开,取出10g。


颜控第二步: 看脸蛋

这5款小青柑的香气都比较纯净,2、3号的气味相对平淡,4号最为突出,深吸一口沁人心脾。

颜色方面

1号3号颜色不均,这可能是在晒柑或低温烘焙时留下的痕迹;

2号颜色发黄;

5号过度发育有点偏红色;

这个4号是怎么回事?这家伙,发霉了?

NoNoNo这叫做“白霜”。

白霜是青柑经过日晒或低温长时间烘焙工艺后,所析出的柑油结晶而形成的白色粉末状物质,一般称之为“脑晶”、“柑油晶”,其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属单萜类化合物,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的香味。与柿饼、话梅、地瓜干等果实类形成白霜的机理类似。“白霜”是判断干果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有记载:“柿霜色白入肺经,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柠檬烯是多种水果(主要为柑橘类)、蔬菜及香料中存在的天然成分。在柑橘类水果(特别是其果皮)含量较高。柠檬烯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复方柠檬烯在临床上用于利胆、溶石、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

接下来,看一看柑子里面包裹的茶叶情况,只能“管中窥豹”了,大概观察一下。

1号有嫩芽,5款之中原料最高级。

5号里竟然发现了核桃仁,这是“补脑”小青柑吗?这不可以哦。

柑子为什么一定要选新会的呢?
《本草纲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本草害利》“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青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茶枝柑(广东新会柑)、瓯柑(江浙柑)、四会柑(广东广西一带)、蕉柑(广东福建台湾都有种植),其中广东江门新会柑“油室”(也称油坑)饱满,香气馥郁,含有挥发油成分多达24种以上,黄酮类成分远高于其他产地的陈皮,药用价值更高,所以,买小青柑、陈皮选新会的就对了!

如何鉴别是否产自新会呢?
看——肤质特点:新会小青柑色深、质轻、皮瓤薄脆、气味馥郁清新、强光照射可见完整均匀的油室,油室通透清晰。
市面上的“假”新会一般是外地柑:外地柑皮内侧颜色淡黄偏白、质硬而脆、缺乏油光,滋味方面偏苦涩、酸涩,茶与柑的融合度不佳,口感刺激不协调。


接下来感受内涵:——泡“她”

冲泡:香气、汤色、滋味

①器具:玻璃审评杯 

②投茶量1颗、水温100°

③冲泡:第一道洗茶

冲泡方法:60s、90s、180s

注意:小青柑需要洗茶,用开水快速烫洗一遍就可以了


第一泡60s

闻盖香:

1号、3号果香清新;

2号有盐渍陈皮的味道;

4号与干香的反差有点大,带一些熟饭香;

5号酸味明显,带有一丝普洱茶的糯香。


滋味:


1号含果香,茶味较淡;


2号果香明显;


3号甜度高;


4号柑香与茶香的融合度较高,滋味浓郁,非常讨喜;


5号掰碎冲泡,滋味渗出较快,茶味明显,茶叶应该稍有年份。


除5号外,喝下去都有一种清凉感。



第二泡90s

茶香:

1号果香明显;

2号有水果的青涩香气;

3号甜美果香;

4号有一些熟果的闷味;

5号茶香明显带酸。

滋味:

1号逐渐展现优势,滋味醇厚,茶香明显带果香;

2号相对较薄;

3号依旧果香明显,甜度较好;

4号滋味饱满,高分飘过;

5号茶味盖过柑味。


第三泡180s

茶香:

1号、3号果香明显;

2号香气内敛;

4号仍然有闷味,香气与滋味的反差较大;

5号茶香明显,有糯香、药香。

滋味:5款茶都没有涩味和刺激感

1号茶香明显,滋味稍薄,如果柑香明亮就完美了;

2号微带果酸,回甘较好;

3号甜果香,茶汤整体稳定;

4号出现闷味、水味,有种大起大落的感觉;

5号茶香明显,有回甘。


最后一步:“脱衣服”,观叶底、看柑皮

1号等级较高,含芽,包装上写“六年陈宫廷普洱”;

2号、3号、4号的叶底等级相似,尚软、肥壮;

2号包装“云南勐海熟茶”;

3号包装“云南勐海五年陈特级普洱茶”;

4号包装“大叶种晒青毛茶”,有异物;

5号叶底花杂、碎,有稻梗、塑料丝。

心疼我的好朋友3秒~~切记,不管什么茶,有明显的杂物异物那是不可不可的哈。


终于可以总结一下了


划重点:如何挑选“真的”新会小青柑?


小青柑为啥这么火?大概是因为"百年好合"?

香气好、味道好、易冲泡、身体好~

在众多茶叶中,小青柑应该算是“最听话”的了,热泡、冷泡、快速出汤、慢速出汤,随便怎么泡,都不会出现强烈的违和感。

小青柑融合了新会柑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形成了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普茶。

而且,陈皮和普洱均为养生保健佳品,两者特点都是以越陈越香、越陈功效越佳、越陈越有价值而著称于世。

这对陈陈CP,堪称绝配,祝你百年好合说的就是他俩了。


据说,小青柑还可以帮助你——

1、疏肝、补气、润肺、生津,适合患有慢性咽炎人群;

2、益神经、美白肌肤,在小青柑的果皮中,复含酚酸,能够提神醒脑,美容养颜;

3、促进新陈代谢、降脂减肥,小青柑的果皮中含有川陈皮素,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促进作用。


敲重点:青皮虽然可以理气、疏肝、消积、化滞、散结、消痰。

但它毕竟是一味中药,对于气虚、老弱体虚人群并不友好。

所以,聪明的中国人近几年又发明了小青柑的兄弟姐妹:二红柑、大红柑、柑红(红茶替代普洱茶),成熟的果柑较为温和,适宜人群更加广泛~

BUT,柑茶虽好,也不要贪杯哦~小心醉茶。


再多学一招:如何冲泡小青柑?



技不压身:自己动手DIY柑普茶

没有小青柑,又想喝柑普茶,怎么办?

原料:普洱熟茶8g,陈皮一瓣(约3g)

Ps:一定要是新会产的干皮,陈放三年以上,才叫陈皮哦~3年以内的叫果皮,药用价值嘛,就......

步骤:

1、陈皮掰碎(4、5块,以便出味)

2、用开水快速洗茶、洗陈皮

3、放在一起冲泡就可以啦~(壶or盖碗?随心情而定)


后记:喜茶可,爱茶甚可~~

茶为国饮,what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我们是茶星90后、00后评茶员,触茶习茶一段时间,我们觉得吧,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很是真切。有点像“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禅一味”的茶道,等我们再大一点,自然有所体会。

现在让我们协助大家,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茶,然后,爱上她~~


茶叶是打通人体经络的最好食品?茶界伪科学为什么总有市场

再蹩脚的谎言总会有人相信,所以骗子永远存在。

这几天很多公号和群里到处转发着一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某教授的文章。

很不巧,此篇文章之前的“”鸡蛋返生”事件尘埃还没落下来,人们的智商刚刚被侮辱过一次。

以下黄底色文字为原文:

复旦大学用现代科学技术证明了“看得见的经络”,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同时经过几十种食物实验,也证明了茶是最有效打通经络的食品。

近日,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公布了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系统性影像,让人们得以“看见经络”。相关论文《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发表在3月份的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学》)期刊上。

如何才能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呢?针灸或推拿只能促进施治部位的经络的流动,很难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而经络的活动,根据中医原理有两种促因:一是按照“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十二时辰,时辰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经脉的气血产生变化)自动开放,效应比较微弱;二是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所以改变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方案。

我们把此篇文章一节节来分解剖析:“如何才能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呢?针灸或推拿只能促进施治部位的经络的流动,很难让整条经络活跃起来。而经络的活动,根据中医原理有两种促因:一是按照“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十二时辰,时辰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经脉的气血产生变化)自动开放,效应比较微弱;二是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所以改变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方案。”

原文配图

如文中所述,经络的活动按中医原理有两种促因:一是“子午流注”,二是“服用归经的药食”。上述文中并没有表达清楚第一种“子午流注”的真正意思,所谓“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子午流注”就是辨证循经按时针灸取穴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它是依据经脉气血受自然界影响有时盛,有时衰并有一定规律而制定的。其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子午流注法”是一种理疗手段。

第二种促因说:“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所以改变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方案。”

这一节可以读出作者为了想表达他的研究课题,用了“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所以改变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来让经络自己显形,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方案。”这一句作为转折,来引出他的成果。

只要是个中医,或者说懂点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服用归经的药食,效应有时候会很强,有时会很弱!并且也不用你改变什么思路,通过有效的药食归经让经络自己现行,这段话前后毫无逻辑!

归经是什么?中药归经表示的是药物作用能达到的部位。归有归属之意,经是人体经络的概称。一种药物一般对一个或几个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种药物有一个或几个归经。

我们接着往下看:“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一直尝试从无数的本草中选择最有效最安全的归经药食。很多草本药食,服用以后相应的经络和脏腑部位会有明显的内源性发热或酥麻感,但一般感觉不明显,也很难拍摄出影像。

2012年,在试验了几百种药食以后,研究团队发现归经感受最强的是茶叶。喝了不同的茶以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大量流汗。为了证明这种归经感受是客观、可重复的,研究团队不仅在初步测试中让个体双盲重复喝茶来报告感受,还召集了24位体感通透的志愿者来参与试验。志愿者在不被告知茶的种类的情况下,一同饮用同种茶,并各自记录下自己发热的部位。”

在此片段的第一节中所述,2012年,他们用本草中别的药食与茶叶进行对比,这里疑问重重,他们当时究竟用的是哪些药食?这些药食是冲剂还是煎服,还是蜜炼炮炙?茶是冲泡还是煮饮?是热饮还是冷饮?是一杯还是数泡?

只要是个人一杯热茶喝下去肚子会热,十泡茶喝下去全身都热,再喝流汗很正常。你无非用个红外热成像来扫描喝茶后的身体升温效果嘛,你为什么不用药酒呢?同一批志愿者每人喝上三杯药酒再用热成像扫描,保证能看到他们全身奇经八脉都能打通。

接着往下看:“在饮用68种茶以后,研究团队做了一个结果统计,所有志愿者报告的一致性达到了96%。不同茶叶对应的归经有着极其明显的规律,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红茶对应少阳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只有黄茶并不清晰。

2017年,研究人员在贵州梵净山一带找到了含黄酮醇高的茶树,并发现以此生产出的黄茶对应少阴脉。此后,研究团队从中国南方各省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收集了512种茶,让人饮用之后,拍摄其身体的红外影像,观察红外辐射发生的时间和方式。其中一些茶喝了以后有强烈的经络流动感,仪器检测发现红外辐射会使体表产生5~8摄氏度的温差,核磁共振也看到细胞间质中大量液体流动。

研究团队总结出最有效的茶叶激发的身体红外辐射影像,结果与2012年志愿者双盲测试的结果完全一样。这种红外辐射在喝茶后的几秒钟内就会激发,但往往不会整条经络同时激发,而是分段地显现。只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归经效应特别强的茶种才能让整条经络几乎同时发出红外辐射。'

上面字迹标红的内容所述,你的仪器检测发现红外辐射会使体表产生5~8摄氏度的温差?你用的什么超级仪器啊,体表温度会产生5~8摄氏度的温差?喝个茶会将人烧死的节奏啊!我现在就喝了几泡茶了,因为气温高有点微汗,用红外线测温仪量了一下体温,36.4度。

"2018年,研究团队又组织了4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太姥山上参与重复试验。志愿者调节饮食,排除其他食物对经络的干扰,每天都只喝一种茶来激发特定经络。多样本重复试验也证明了茶叶与经络激发的对应关系。

研究人员还尝试拍摄“子午流注”的效应,曾在一周内重复试验3次,发现每个时辰的身体红外辐射基本符合“子午流注”规则。每进入下一个时辰,身体的影像会迅速转变,误差不会超过8分钟。

人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曾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人类表型组计划,把中医表型列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而经络是人体表型组研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看见经络”之后,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推进有关经络的知识,打开经络的相关奥秘。"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李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全文看下来就是一个然并卵,按中医理论打通经络的好处是什么?是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志愿者们身体都怎么样了?他们还健在不?

并不清楚2012年开始做的试验至今有什么成果,用热成像来说明茶能打通经络吗?,实在是太牵强,太草率,太没有科学依据了。这好比这两年茶水能够杀死新冠病毒、茶叶中EGCG是癌症克星一样的实验室理论依据来当作重大科学发现一样,纯属哗众取宠的闹剧。

喝茶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但并不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保障,在绝对的基因和重大疾病面前,茶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还是微乎其微的。喝茶的那点好处,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来得重要。

我们总会发现,只要有一丁点有关茶的什么“科技突破”都会被某些群体无限放大,借机发挥无外乎一个“利”字。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靠编论文交差的科研机构,可耻;那些扯着虎皮充大旗的伪科学传播者们,可恨!

茶,没那么神奇,没那么邪乎,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将茶夸成神器、仙药的各种伪科学;

喝茶,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罢了,喝的舒服、喝的健康、喝的开心就好。

听说武夷岩茶喝着味道浓,像中药?


初识武夷岩茶,多数人被“吓怕”了。


老前辈们时不时在面前晃荡,偶尔告诉你一句:“一入岩茶深似海”。


话外之意:年轻人啊,岩茶很难喝懂啊,要做好心理准备,可别轻易开始喝岩茶。


甚至于,还有老老前辈给你设置点心里障碍,来点障眼法。


最老的前辈,不可考。就近么,清朝有个吃货前辈袁枚留下了一部现成的岩茶学习逆袭史。


刚开始,他和现代大多数人一样,对岩茶有误解。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翻译成白话文:我向来不喜欢武夷茶,嫌弃它茶汤又浓又苦,好像在喝中药。


瞧,这位老前辈道出了现在大部分新茶友的心声。


岩茶真的如此可怖,都到了中药那么难喝的级别吗?


先给列位看官吃颗定心丸:岩茶,一点儿也不难喝。他们嫌弃茶难喝,在于打开方式不对。



岩茶味浓似中药,在于品质不靠谱


岩茶味道像中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


喝到嘴里,味道浓烈。


入口后,舌头的五个味觉感知部分先后遭到“毒手”。


苦味与涩味,首当其冲,直接给味蕾暴击。


要是劣质到骨子的岩茶,还有可能沾染了异味,茶汤入口酸。


这刺激感,简直不能再可怕。


好在,这种刺激浓烈的岩茶,为数不多。幸运的我们,可能一次都遇不上。


要避免遇到这种味道刺激的岩茶,我们可以使用排除法,将劣质的岩茶排除在外。


如洲茶、外山茶,这类岩茶我们避而远之,能则避开与“中药”般口感的岩茶正面交锋。


洲茶与外山茶,先天环境不佳,未能博得个好机会。


洲茶的土壤品质差,多为黄土,不利于茶树的生长。


外山茶的种植环境,同样差强人意。光照直接而猛烈,缺少植被遮挡,土壤不够疏松,从而致使种出来的岩茶也有各种缺陷,不是汤水单薄、苦涩,就是香气平庸无特色。


且这类像中药一样、品质堪忧的岩茶,还有共同点——火功都不低,甚至有的茶,直接焙到高火。


这类高火的茶,冲泡过后茶汤焦味浓重,烟味大,又苦又涩,犹如一位长相丑陋还不修边幅的人,怎么会给人好感?


袁枚遇到洲茶、半岩茶,怎么会喜欢的起来?


我们初入门就受到来自洲茶、半岩茶的暴击,怎么会对岩茶有所期待?


入门的门道都没找对,难怪感慨“一入岩茶深似海”。



岩茶品质差,还遇上错误冲泡法


常言道:人靠衣装马靠鞍。


人要好看,主要是靠衣服给撑起来,马要看起来威风,主要还是靠马背上的漂亮鞍子。


而岩茶要展示自己的魅力,要靠正确而不浮夸的冲泡法。


正确冲泡方式,只有一个要求:把茶汤泡得不苦不涩就行。


要想茶汤不苦不涩,最好的方式是在前四泡快出水,不要让茶叶和水过多接触,降低苦涩物质的释放。


对与错,是对立面。既有了正确冲泡方式,必然有错误冲泡法。


最常见的错误冲泡方式——第一泡坐杯。


坐杯,从字面理解,让茶叶坐在杯子里,简称为坐杯。


在坐杯的过曾中,茶叶中的物质不断释放,一直受到刺激,从未停止。在外界水的不断刺激下,茶多酚、咖啡碱等就不受控制地往外蹦,似脱缰的野马。


茶本身质量就不好,再遇上坐杯、闷泡,入口后,当真无法挽救。


冲泡,行云流水即可,不必像茶艺师茶艺表演那般美轮美奂。但也不能埋汰岩茶,随便冲泡,打发了事。


茶不好,还遇上错误的冲泡方式,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是以,若是您不小心,买到了洲茶、外山茶,品质已经失去了优势,那在冲泡时,要扳回一局,避免掉入冲泡误区。



武夷岩茶的品质,分为四等


告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逢,挥手作别劣质岩茶,才能喝到好茶。


那,什么样的岩茶,能叫作好?


一句话解读:香、清、甘、活。


这四个字,更像是一种等级划分。


“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


将等级与品质表现相对应:


第一等:只有香气。


第二等:有香气,并且具备清澈、清透、清爽、清甜的特点。


第三等:有香气,并且具备「清」的特点,同时还有甘甜、回甘的味蕾体验。


第四等:有香气,茶「清」、「甘」,并且具有活性。


香、清、甘、活都具备的岩茶,堪称好岩茶的表率。


买茶时,遇到香气清晰、层次丰富,汤水甘醇、叶底鲜活的岩茶,自然值得一喝。



告别中药似的岩茶,选对茶是关键!


其实,真正的好岩茶,会让人迷恋。当您从头到尾认真喝过一次根正苗红的正岩茶,会对岩茶彻底改观。


所谓的岩茶像中药,这是不存在的。


这不,原来不待见武夷岩茶的袁枚,也发出了如斯感慨。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一向不喜欢岩茶的袁枚(怀疑他之前喝到的都是非正岩的茶,品质太差),在喝过幔亭峰、天游寺僧道奉的正岩茶后,彻底改观,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得儿,彻底喜欢上岩茶。就连喝茶,也要徐徐咀嚼而体贴之,认真细细感受岩茶的品质。


从前辈的身上获取经验:喝岩茶,不能埋汰自己,要从好茶开始喝。若是日日喝劣质茶,苦涩味浓重,将会给味蕾带来强烈的刺激感,久而久之,舌头麻痹了,就无法感受到准确的茶味。


等你遇到了正宗的正岩茶,反而会觉得它味道轻柔,不够有劲道。就像一辈子喝假茅台,突然有一天遇到了真的茅台,反而痛斥它是假货。


把李鬼当做了李逵,这难道不悲哀吗?



岩茶味浓像中药?


这对品质好的岩茶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莫大的笑话。


但对于劣质的岩茶而言,味道浓烈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湿面粉粘在了衣服上,掸也掸不掉。


作为过来人,给您一个忠告:要喝岩茶,还是从品质好的开始入门,将味蕾的敏感度爱护好了,这样才能精确地体会到岩茶的茶香变化。


一款香、清、甘、活的岩茶,这才是您的喝茶不二之选。

找到约1,09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