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罐英语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茶道英语】普洱茶君,快醒一醒~

茶/道/英/语

大家都知道在喝红酒之前,会有“醒酒”这么一个步骤,特别是那些有年头的红酒。这样做是因为红酒在多年的陈酿、仓储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异味,口感也不够柔顺。醒上一会儿,让酒充分与空气接触,可以散除异味,将自身的香气散发出来,口感上也更加醇和。

与红酒类似,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醒茶,让茶叶慢慢苏醒过来。但有所不同的是醒茶又分为 “干醒”和“湿醒”。茶醒好了,泡茶也就事半功倍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醒普洱茶的英文知识。

"awaken"the tea

醒茶

普洱茶无论生熟,一般都会经过蒸压制成不同形状的紧压茶,接着会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存放数年。有年份的普洱茶就像沉睡多年的睡美人,等待着我们温柔的唤醒。在英文里,我们用 “awaken” 这个单词,表示 去“唤醒”、“叫醒”沉睡的茶叶,醒茶就译为 “awaken the tea”。

air out the tea 

·干醒

醒茶,有两种方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湿醒,却容易忽略同等重要的干醒。干醒即茶叶在未冲泡前的醒茶,就是将撬散后的茶块用棉纸盖上,放在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静置一段时间,让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多久没有具体要求,一般没有明显的仓味、异杂味即可。之后,再把茶放到茶叶罐中静置,让茶叶自然苏醒,时间为一到三个月不等。下面通过例句,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用英文可以怎样描述:

例句1:

To air out the tea, firstly we need to loosen the compressed puer tea into many small chunks, and cover them with cotton paper. Then put the tea in a ventilated, cool and dry environment and let it sit there for some time until there is no obvious bad smell.

干醒首先要将紧压茶撬散后盖上棉纸,置于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晾放一段时间,没有明显的异杂味即可。

例句2:

After that, put the tea in a tea caddy (Yixing tea caddy would be the best) and let it sit for around one to three month,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the tea.

之后,再把茶叶转移到到茶叶罐中(最好是紫砂茶叶罐)静置一到三个月,具体时间要根据茶叶新老程度来定。

干醒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将紧压茶在存储时积存的气味释放出来。特别是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其仓味、堆味可能会比较重。另一方面是让撬散的茶叶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使茶叶表面部分氧化,口感更柔和、协调。

例句3:

The purpose of airing out the tea is to remove unpleasant smell and to get a soft and harmonious taste.

干醒的目的主要是散除异杂味,使茶叶的口感更柔和、协调。

rinse the tea 

·湿醒

湿醒普洱茶通常也被称为“洗茶”、“润茶”或“温润泡”。即在冲泡品饮前,用开水或热水冲泡茶叶出汤后茶水弃用。让茶叶进行温润浸泡,舒展的茶叶更利于茶叶中内含物质的快速浸出,茶汤的滋味和香气也会更加香醇。此时的普洱茶犹如微微张开双眼的睡美人,朦胧、温柔。

例句4:

Put some tea leaves in the brewing utensil, inject some boiling or hot water and then quickly pour the water out and discard it.

将茶叶放入煮泡器具中,注入沸水或者热水后迅速出汤,茶水弃用。


例句5:

As the leaves that are compressed into the cake are slowly unfurled in water after rinsing, and the substances contained in tea can be released quickly later, so the taste and aroma will be richer and mellower.

湿醒后,压紧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 有利于内含物质的快速浸出,茶汤的滋味和香气也会更为丰富、醇和。

文 Jennifer

编辑 yan

十八世纪畅销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么茶?

十八世纪由中国福建远销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为Bohea,但在英语世界里,它明显是个外来词。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

 

Bohea一般解释为闽南语“武夷”的发音的音译。因为那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然而笔者通过将英文文献中对Bohea的描述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进行分析,佐以武夷山当地茶农的口述和实地田野考察,发现要弄明白17-19世纪中国畅销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么茶远非一句“红茶”那么简单。

 

18世纪的茶叶罐,  英格兰斯塔福德郡

 

Bohea是闽南语“武夷”一词的发音。其实仅仅是这个发音就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因为武夷山在闽北,位于福建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而这个流传于全世界的发音却是闽南人贡献的。这其实也反应了当时闽南商人大量涌入武夷山区贩茶的影响。

 

武夷山一直以来就并非一个封闭的社区,今天当地人依然说三种方言:一是当地的“武夷山话”;一是住在桐木自然保护区靠近江西界的人很自然说的是江西(铅山)话;一是至今当地不少闽南移民的后代依然讲闽南语。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复台湾之后解除了海禁政策,厦门成为了当时对外国人开放的四个港口之一。外国商人由此从厦门收购茶叶并转运到西方,自然也就拣了厦门当地话(闽南语)把“武夷”茶叫做Bohea

 

 

Bohea为“武夷”的音译是清楚明白的,然而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武夷山当地的制茶史,Bohea在某一个时期具体指的是乌龙茶、红茶还是华茶的统称却是值得推敲的—这就好比一个“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现在人们如果看到1719世纪的一些关于茶叶贸易的资料、广告或者招贴画,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与英国东印度公司(BEIC)的一些进货清单,或是敦伦一些茶叶广告中频繁出现的Bohea一词,大概都会疑惑当时如此受到欧洲人欢迎的Bohea到底是什么茶?

 

 

当然,一般对华茶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的红茶无疑,谁都知道英国人最喜欢喝红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红茶进入英国前,英国人最开始向中国进口的其实是绿茶。苏格兰医师Thomas Short 曾记载到“Bohea到达欧洲以后,逐渐将绿茶取而代之。”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解释Bohea为中国福建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以后用于较次的中国红茶,现在用于含梗的粗老爪哇(Java Tea),在十八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可见,Bohea的内涵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转换也随之改变。

 

18世纪英国茶叶罐

 

Bohea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世界是在1696年出版的John Ovington的作品《苏兰特航行记》(Voyage to Surat)中。Ovington 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苏兰特的一名传教士,在这本书中他把茶叶分为三类:Bing(瓜片), Singlo(松萝)和Bohea(武夷)。前两种都是绿茶,只有Bohea他形容需要超乎寻常的烘烤(roast),这使得茶叶呈现黑色,并且浸泡出来的茶汤呈红色。

 

18世纪早期,BoheaSinglo(松萝)Imperial(大珠茶)为英国主要向中国进口的三大茶类之一,Samuel Johnson在他的词典中将Bohea定义为“一种特别的茶,比绿茶有更深的颜色和更涩的口味”。当这种武夷茶到达欧洲和美洲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负责人很快就发现其比绿茶更具有的优越性——更持久耐泡。松萝茶和瓜片茶只能泡来喝,而武夷茶强烈的芬芳却相当持久,可以反复加热甚至煮来喝。

 

在这茶叶消费仍然较为奢侈的18世纪早期而言,无疑是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因此,Bohea最早进入欧洲时是产自武夷山的一种发酵程度较高的高级茶叶,售价较一般茶叶更高。

 

John Ovington's Tea Essay

 

海外市场对Bohea的热捧,使得中国国内其他茶产区纷纷效法武夷山生产红茶且冒充Bohea。由于一些小的经营商和顾客们缺乏经验的劣势,难以辨别茶叶的质量优劣,伦敦的一些茶叶批发商就以较低价格购进其他地方生产的一般红茶冒充Bohea。因此Bohea后来在欧洲市场逐渐变得鱼龙混杂,其内涵逐步扩大为所有的发酵红茶,甚至在18世纪中期以后成为华茶的统称。

 

而在美国消费市场,Bohea泛指一种卷曲的来自中国的散茶,通常由橙香白毫(orange pekoe)、白毫( pekoe)和小种(souchong)等几种红茶拼配而成,这种拼配红茶在美国殖民地大受欢迎,以至于Bohea一词在美国也逐渐演变为茶及茶饮的俗称。

 

油画《两位女士与军官》,1715年,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如果仅从西方文献来看,Bohea一开始指的是红茶似乎是较明显的,然而这却忽略了武夷山当地的制茶发展史。今天的武夷山兼有“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以及“乌龙茶的发源地”双重桂冠,相应的“武夷茶”也包括两种茶:一是产于武夷山上游桐木自然保护区的正山小种红茶(Lapsang Souchong),一是产于九曲溪下游风景名胜区内的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

 

并且由于红茶与岩茶干茶外形都呈现乌黑,泡出来的茶汤都呈现红色,甚至连加工方式都差不多,因此其实从文献记载很难判断究竟是岩茶还是红茶。因此,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比如Markman Ellis就在《茶叶帝国》一书中提到最早到达欧洲的Bohea应该是乌龙茶。

 

content

 

今天,Bohea一词几乎只有在涉及到17-19世纪的茶叶贸易的资料和一些古董茶叶罐上才会看到。当人们在英语世界中提到武夷红茶时,Lapsang Souchong逐渐取代Bohea成为正山小种的英文名。但是与Bohea略有不同的是,Lapsang Souchong特别强调了正山小种用松木熏烤的烟熏味。关于Souchong是“小种”的粤语音译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太多争议,争议在于“正山”是如何成为Lapsang的,因为二者在发音上实在相距甚远。一种说法为Lapsang源于福州话的音译。从1853年开始,武夷红茶通过福州港运至欧洲。

 

在福州方言中,“松”发Le的音,以松材熏焙过则发LeXun的音,LapsangLeXun的谐音,按照字面翻译过来应为松烟熏过的小种茶。“小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所指,比如在印度和锡兰的茶叶采摘标准分级体系中,小种(Souchong)指的是芽头之下次于“白毫”(Pekoe)的采摘等级,而Bohea则是最次的接近茶梗的粗老叶。

 

“小种”在作为红茶的一种品种时首次被记载是在《清代通史》中:“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但历史文献中未见有“正山小种”连在一起的记载。

 

现在大家普遍接受将“正山”界定为一个地域范围,当地政府特别强调以桐木自然保护区内为“正山”,以区别于周边地区所产的“外山茶”。但略微讽刺的是,整个武夷山区或者桐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做“正山”的地方,或者与Lapsang发音谐音的地方。这一概念是直到2010年,正山小种才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界定了一个官方的“正山”范围。

 

 大约制造于1760-1770之间的茶叶罐,  英格兰斯塔福德郡

 

正山小种关键性的“烟熏”工艺出现在武夷山地区是较为晚近的。当地广泛流传的关于正山小种来历的传说中将其背景年代设定在明代,这大概是受到《清代通史》记载的影响。然而就笔者在武夷山桐木地区的田野考察来看,桐木现存的最早的青楼(红茶烟熏工艺必需的茶叶加工车间)并没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另据以前星村国营茶厂的某老员工声称,在民国之前武夷山都没有红茶的烟熏工艺。

 

事实上,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按照茶叶发酵程度分类的六大茶类分类法是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确立的,18世纪的中国茶叶分类仅有绿茶与红茶两大类:不发酵的为绿茶,发酵的为红茶。武夷山当地具有多年制茶经验的茶师更倾向于认为,在当时加工出口欧洲的茶叶时,工艺上并没有乌龙茶和红茶的区分,只有发酵上的轻重之别。

 

乌龙茶

 

因为红茶和乌龙茶无论是从加工工艺(揉捻+烟熏/炭焙)、外形色泽和汤色都极为相似,直到今天国内的一些消费者依然分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出口国外的Bohea相对于不发酵的绿茶是一种新发明的发酵茶,有的发酵得轻一些的接近乌龙茶,发酵程度重一些的更接近红茶。

 

当地的制茶工人后来又在稳定发酵程度的技术上不断摸索,逐渐发展出了红茶和乌龙茶两套制茶体系。而随着红茶烟熏工艺逐渐固定下来,Lapsang Souchong也逐渐取代了Bohea成为武夷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英译名。

  

作者:肖坤冰,文化人类学博士,茶文化研究者

“武夷山大红袍杯”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海南分赛

2019 年海南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暨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大红袍杯”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海南分赛

 

2019年海南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

2019年6月

 目    录

一、竞赛形式
二、竞赛项目
三、竞赛项目分值及要求
四、竞赛成绩的名次排定办法
五、规定茶艺使用设备及器具清单

一、竞赛形式

本次竞赛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技能操作包括规定茶艺、识茶辨茶、自创茶艺三部分。出场顺序由提前抽签决定。

二、竞赛项目

(一)理论考试

采取闭卷考形式,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三级(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标准,主要考核范围包括茶叶专业知识、茶文化历史、海南茶文化历史、茶具、泡茶用水、茶事艺文、茶艺与音乐、茶艺与插花、少数民族饮茶风俗、无我茶会、茶馆经营管理、茶馆日常英语等。参考资料:《茶艺师培训教材》和《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均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编,金盾出版社),《习茶精要详解》(中国农业出版社)。

(二)规定茶艺

从组委会提供的绿茶、乌龙茶、红茶三种茶样抽签确定一种进行冲泡,比赛统一茶样、统一器具、统一音乐。参赛选手赛前有 5 分钟时间熟悉茶样、备具、备水等准备工作(不计入比赛时间内)。选手尽可能着我国传统服装(茶服、汉服、旗袍均可)。演示过程不需要解说。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不超过 15 分钟;绿茶规定茶艺为玻璃杯泡绿茶技法;红茶规定茶艺为盖碗泡工夫红茶技法;乌龙茶规定茶艺为小壶泡乌龙茶双杯技法。

   1.绿茶规定茶艺竞技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杯—赏茶—置茶—浸润泡—摇香—冲泡—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2.红茶规定茶艺竞技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盖碗—温盅及品茗杯—赏茶—置茶—冲泡—分茶—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3.乌龙茶规定茶艺竞技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壶—温品茗杯及温闻香杯—赏茶—置茶—润茶—冲泡—分茶—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三)识茶辨茶

通过辨识茶样,使用简练词语答题。采取现场随机辨识10种茶样,按要求答题(品名、茶类、产地),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四)自创茶艺

题材、所用茶叶种类不限,选手自备所有物料,比赛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不超过 15 分钟;参赛选手抽签确定出场顺序,然后有 5 分钟时间布场时间,现场包括设定主题、茶席布置,背景音乐(视频16:9分辨率推荐1920X1080提前交给舞台音控播放),解说、沏泡、奉茶等均由选手现场独立完成。

三、比赛项目分值及要求

茶艺职业技能比赛,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等特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精髓和道德情怀,展现仪态、礼仪、意境等美感,要求冲泡过程与茶汤质量完美结合,使品赏者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享受。选手成绩由理论考试、规定茶艺、识茶辨茶、自创茶艺的单个成绩加权后组成比赛总分。

    (一)理论考试,合计100分。理论试题题型有:单项选择题70题,每题1分,判断题30题,每题1分。

    (二)规定茶艺,合计 100 分。规定茶艺作为一个练“功”的项目,重点考量选手的茶艺基本功,即举止礼仪,行为习惯,气质神韵,协调能力,审美情趣、茶汤质量等。

    1.礼仪、仪容仪表(15 分):仪表自然端庄,发型服饰适当,泡茶与奉茶姿态自然优雅。

    2.茶席布置(10 分):选择器具合理,席面空间布置合理、美观,色彩协调,符合操作规范要求。

    3.茶艺演示(35 分):动作大气、自然、稳重,程序设计科学合理,全过程完整流畅。

    4.茶汤质量( 35 分):要求充分表达茶的色、香、味等特性,茶汤适量,温度适宜,符合所泡茶类要求。

    5.时间(5 分):不少于 10 分钟,不超过 15 分钟。

    (三)识茶辨茶,合计100 分。作为茶艺从事人员,需要具备认知茶叶特征的基本知识。本竞赛项目通过茶样呈现的典型特征,使用简练词语回答出茶样所属茶品种类、名称及主产地,共10个茶样,回答正确茶样名称4分,种类3分,主产地3分,答错不得分不扣分,用时不超过10分钟。

    (四)自创茶艺,合计 100 分,自创茶艺可视为茶文化创意作品。自创茶艺项目从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性及选手的文学修养、礼仪素养、茶汤质量调控能力等方面,全面考量选手的茶艺技能。

   1.创意(25 分):立意新颖,要求原创。茶席设计有创意,形式新颖,意境高雅、深远、优美。

   2.礼仪、仪容仪表(5 分):妆容、服饰与主题契合。站姿、坐姿、行姿端庄大方,礼仪规范。

   3.茶艺演示(30 分):编创科学合理,行茶动作自然,具有艺术美感。

   4.茶汤质量(30 分):要求充分表达茶的色、香、味等特性,茶汤适量,温度适宜。

   5.文本与解说(5 分):内容阐释突出主题,能引导和启发观众对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文本富有创意,讲解清晰。

   6.时间(5 分):不少于 10 分钟,不超过15 分钟。

四、竞赛成绩的名次排定办法

(一)第一轮比赛。由理论考试、规定茶艺、识茶辨茶三部分成绩加权成绩组成第一轮比赛成绩第一轮比赛成绩计算公式:成绩=理论考试成绩×20%规定茶艺成绩×50%识茶辨茶成绩×30%。第一轮比赛成绩排名第16-45名的选手获得三等奖,并结束比赛,不再参加自创茶艺项目比赛和后续名次的争夺。

    (二)第二轮比赛。第一轮比赛成绩排名第1-15名的选手进入第二轮自创茶艺项目比赛,争夺金奖、银奖、铜奖和一等奖、二等奖。第二轮比赛成绩计算公式:成绩=自创茶艺成绩×70%第一轮成绩×30%。

    (三)裁判打分可留小数点后一位,为 0.5 或整数。算分过程,最终成绩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四)统分结束后,审查员审核无误并签字后,送裁判长审核签字。


    第一轮比赛成绩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按照理论成绩、规定茶艺成绩、识茶辨茶成绩的顺序优先确定;
第二轮比赛成绩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以自创茶艺成绩优先确定;在成绩依然相同的情况下,可设并列名次。另参赛人数不足100人则获奖名次人数按参赛人数比例设置。

五、规定茶艺使用设备及器具清单

 

种类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每组数量



茶艺桌、凳

茶艺桌

长 1800×宽 420×高 730(mm)

1


茶艺凳

长 400×宽约400×高 450(mm)

1


绿  茶

盛放茶具:茶盘

长 500×宽 300(mm)

1


盛水用具:玻璃壶

约 1.2 (L)

1


泡茶用具:绿茶玻璃杯

约 230(ml)高 85(mm)

3


泡茶用具:玻璃杯垫

圆形直径 110(mm)

3


盛水用具:玻璃水盂

约 1(L)

1


盛茶用具:竹茶荷

长约165×宽约65(mm)

1


盛茶用具:茶叶罐

圆形直径 约80 ×高 90(mm)

1


拨茶用具:茶匙

长约165(mm)

1


辅助用具:茶巾

长约290×宽约290(mm)

1


备选用具:奉茶盘

长 300×宽 200(mm)

1


乌龙茶

盛放茶具:双层茶盘

长 500×宽 300(mm)

1


泡茶用具:紫砂壶

约 125(ml)

1


品茶用具:紫砂闻香杯

约 23(ml)

5


品茶用具:紫砂品茗杯

约 25(ml)

5


泡茶用具:杯托

长 120×宽70(mm)

5


盛水用具:提梁壶

约 1.2(L)

1


盛茶用具:白瓷茶荷

椭圆长 100×宽 80(mm)

1


盛茶用具:茶叶罐

圆形直径 约80 ×高 90(mm)

1


辅助用具

茶道组

1


辅助用具:茶巾

长 290×宽 290(mm)

1


备选用具:奉茶盘

长 300×宽 200(mm)

1


红  茶

盛放茶具:茶盘

长 500×宽 300(mm)

1


泡茶用具:白瓷盖碗

约 150(ml)

1


品茶用具:白瓷品茗杯

杯口直径 65(mm),容量 70(ml)

3


泡茶用具:杯垫

长约60×宽60(mm)

3


盛汤用具:白瓷茶海

约 200(ml)

1


盛水用具:提梁壶

约 1.2(L)

1


盛茶用具:白瓷茶荷

长 165×宽 65(mm)

1


盛水用具:瓷水盂

约 0.5( L)

1


盛茶用具:茶叶罐

圆形直径 约80 ×高 90(mm)

1


拨茶用具:茶匙

约长 165(mm)

1


辅助用具:茶匙架

约长 50(mm)

1


辅助用具:茶巾

约长 290×宽 290(mm)

1


备选用具:奉茶盘

长 300×宽 200(mm)

1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