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被送去加工用英语怎么说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1972年尼克松嫌毛主席赠4两红茶太“抠门”,周总理如何巧妙化解

  1969年3年,中苏两党论战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苏联在黑龙江珍宝岛陈兵百万,声称“要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同时,美国在中国南部不断升级对越南的侵略,甚至美国飞机和军舰还时不时“划过”中国领海、领空,一时间,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得异常紧迫起来。

  如此关键时刻,毛主席深入思考与美国、苏联的关系,他对周总理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这句话成为当时中国的国家战略。

  随后,叶剑英(72岁)、聂荣臻(70岁)、徐向前(68岁)、陈毅(68岁)四位老帅披挂上阵,受命研究中国对美苏的战略取向,根据国际形势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

  最终,一份《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报告摆在了毛主席和中央常委案头,四位老帅一致意见是:我们应该从战略上打美国牌,借鉴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联美抗苏。这一想法与毛主席的思考不谋而合,坚定了毛主席改善中美关系,联手制衡苏联的决心。

  1970年1月,尼克松刚刚就任美国总统,迫不及待对外宣称“中国是伟大而生气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美国要尽力采取同中国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从3月开始,美国逐步放开对中国的贸易、旅游管制,尼克松对记者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

  这些声音很快传入了中国,成为两国关系改善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有两个人已经为他打了前站。一位是1928年就踏上中国土地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不仅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事变,还曾遭遇到数次围剿,与毛主席进行过数次长时间畅谈,他出版的《西行漫记》不仅引领了很多革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更成为西方世界了解红色中国的重要读物。



  1970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再次见到来访的斯诺,当时周总理对他透露“中美可能在北京举行会谈”,还特意安排斯诺再次参观陕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地方,当时斯诺十分高兴“三十四年前我穿过封锁线去找红军,遇到的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人就是您。当时您用英语跟我讲话,让我很吃惊。您为我草拟了一个九十二天旅程的计划,还找了一匹马让我骑着去保安找毛主席呢!这次您再次安排我去保安县,我想昔日的情景,一定能唤起我不少难忘的回忆啊”。

  1971年2月,斯诺离开了中国,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就来到了中国,为了躲避世界关注的目光,7月8日基辛格首先访问了巴基斯坦,然后谎称“肚子痛”抱歉离场,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降落在了北京南苑机场,这一行动还被尼克松和基辛格戏称为马可波罗现代版的“波罗行动”。

  基辛格掌握着美国的外交大权,可以总统名义出席外交谈判,当时有句话形容他“人人对基辛格负责,基辛格对尼克松负责”。

  作为贵宾,基辛格等人被安排住钓鱼台国宾馆6号楼稍作休息,周总理风尘仆仆赶来会面,周总理见到基辛格后,赶紧握住了他的手,说道“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基辛格笑了“遗憾的是这是一次不能马上公开地握手,要不全世界都要震惊”。



  基辛格与周总理

  基辛格与周总理会谈了17小时,周恩来精通哲学、足智多谋、谈笑风生,这些都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正式定下了第二年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时间。当基辛格回到美国,尼克松忍不住问他“怎么样?”基辛格回复“他们周到极了!客气极了”。

  听到这话,尼克松紧张的心情立刻松弛下来“看你满脸红彤彤,都胖了”,尼克松“我长了5磅,给我们的待遇好得不得了,住在皇帝钓鱼的行宫里,根本不像我们事前担心的要磕头”。

  4天之后,尼克松对美国全国发表演讲,揭秘了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之旅,此时世界各国一片哗然,没有人能想到两个世界超级大国远渡重洋,关系开始破冰,很多国家纷纷发来贺电。

  1972年7月21日,在将近一年的细致筹划下,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尼克松和夫人快步走下飞机,急忙伸手向周总理迎去,而周总理热情的握住了尼克松的手。事后尼克松回忆录提到了这次握手“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伸手代表了美国的态度,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规定手下人不准同中国代表们握手并接触,当时副国务卿史密斯对中国有很大的兴趣,主动向周总理英文翻译浦寿昌示好,浦寿昌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很高兴,说“好啊,既然史密斯愿意而且敢于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

  可谁知当周总理去见史密斯,史密斯想起了杜勒斯的命令,原本他左手拿着雪茄,见到周总理走了过来,赶紧用右手去端咖啡,以避免握手,在与周总理交谈期间,史密斯一直不敢放下雪茄和咖啡,场面十分地搞笑。

  虽然如此,史密斯依然对周总理释放了善意,他用左手特意拉了一下周恩来的胳膊,后来周总理在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就说过:“我们不能像杜勒斯那样笨法,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握手”,容人之量才能显示大国气度,周总理深明大义,豁达大度。

  正因如此,当周总理与尼克松双手握在一起时,周总理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 年没有交往了啊”。

  由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所以对于尼克松这次访华并没有安排最高规格进行接待,这难免让尼克松有些失落,当疲惫的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准备休息时,这时基辛格跑过来告诉他“毛主席想要现在接见你”。

  听到这句话,尼克松顿时有些恼火,他对基辛格说“我是美国总统,而且现在是休息时间,他不能对我发号施令”。但基辛格立刻提醒尼克松“这是毛主席的规矩,你当然可以不去见他,但我不能保证这次访华之行总统先生还能见着他”。

  尼克松仔细考虑了一下基辛格的话,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欠妥,于是和基辛格出门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当时已经79岁,身体并不好,因此接见外宾都是选在离住所很近的书房里。

  当尼克松来到毛主席书房时,他心里犯了嘀咕“这不是书房吗?难道毛主席要在这里会见我?这规格也太低了吧”,可是当他环顾一周,看到房间里书架、书桌、甚至茶几上都堆满了书,不由得心生敬佩。



  当毛主席看到尼克松,秘书赶紧将他搀扶起来,他缓慢走向尼克松,两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此时的毛主席穿着藏青色的裤子,脚上还穿着一双很旧的布拖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毛主席的目光如炬,坚定有力,气场强大,直接把尼克松震慑住了。

  毛主席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说话不利索了”,尼克松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回复“我读过您的书,心里非常的敬佩,还在哈佛当老师时候,就要求学生们研读您的所有著作。”毛主席“没有什么可学的,我就写了点读书笔记”,随后,毛主席还回敬了尼克松“你的书,《六次危机》写得不错。你竞选时我还投了你一票”。

  在会谈期间,毛主席并不想谈具体的问题,而只谈哲学问题,将具体问题让周总理和尼克松详谈,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态,本来这次会面时间为十五分钟,可是毛主席见到尼克松兴致很高,竟然谈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毛主席穿过的鞋和戴过的腰带

  在一旁的周总理连着看了三次表,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吃不消,想要尽快结束这次见面,却都没有忍心打断,而尼克松听完毛主席的高谈阔论后,之前所有的委屈和不满都烟消云散,内心完全被毛主席高屋建瓴的想法深深折服。

  后来尼克松回忆“与毛主席刚见面时,两人握手的时间长达一分多钟,他非常的幽默,总是能吸引基辛格一起参加谈话,尽管毛主席说话有些困难了,但他的思维仍然非常敏捷,就像闪电一样。”



  这次出访,尼克松将1945年被美军潜水艇击沉的日舰“阿波丸号”上的货物和船员物品当成了国礼送给了毛主席,因为阿波丸号当时满载着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准备返回日本,其中包含了金锭40吨、白银12吨,未加工的宝石15万克拉,工艺品40箱、锡3000吨,钨2000吨,钛800吨,橡胶2000吨,还有2009名日本人的遗骨和遗物(日本人的东西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全部送还给了日本,当时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代表死者家属特意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

  为了增加中国对美国的好感,尼克松还以私人名义赠送了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其中的瓷制天鹅寓意美好、善良,象征美国希望带给中国人民好运和幸福。这件艺术品由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和瓷器烧制大师爱德华制作,不管是材质还是艺术感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全球限量2件,一件在中国,一件在美国。可是当运输过程中,天鹅的羽毛却不小心被折断了,只能用胶水先粘上。



  赠送的天鹅

  尼克松对毛主席特意表达了歉意,没想到这件精心准备的礼物竟然会被损坏,在场很多将军面面相觑,似乎这件礼品不尽如人意,可毛主席却并没有责怪,说道“中美关系不是也让你给接上了吗?”

  听到毛主席如此一语双关,尼克松打心里佩服,立刻带头鼓起掌来。

  随后,毛主席将自己心爱的茉莉花茶来招待贵客,作为回礼,当会谈结束后,毛主席拿出了一袋200克的茶叶,尼克松看到茶叶后有些不解,甚至还有些生气,心理琢磨“怎么毛主席如此小气,才赠送这么一点茶叶”。

  看到尼克松有些怀疑,一旁的周总理知道尼克松误解了毛主席的用意,于是解释道“这些茶叶大有来头,它产自世界上仅存的三棵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母茶的茶叶,采摘难度极大,制作工艺复杂,数量极其稀少,每年产量不足500克,我们毛主席已经把半壁江山都奉送了”。



  武夷山大红袍产地

  这时尼克松才知道自己浅薄了,他赶紧让助手将这些茶叶收好,对毛主席表达了谢意。其实毛主席赠送尼克松大红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红袍和美国有很深的渊源。

  1773年,北美13州殖民地居民抗议英国茶税,联合起来打扮成了印第安人登上了波士顿港口的商船,砸开木箱,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将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倒入了大西洋,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而他们倾倒的茶叶正是武夷红茶,这些茶引导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人反抗英国独立建国的见证者,可是说是中国最有诚意的礼物。

  7月22日,尼克松夫妇来到了北京动物园,当尼克松夫人见到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后,她欣喜若狂,不断赞赏大熊猫的可爱,喂它们吃竹子,和它们合影留念,逛街时还买了很多的熊猫玩具。其实,尼克松夫妇并不知道,中国当时已经准备送给美国两只熊猫,但因为涉及国际外交礼仪,所以一直等到尼克松的告别宴会上才迎来了最佳时机。



  当时,尼克松夫人对餐桌上摆放的一个印有熊猫团案的香烟盒很感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拨弄着,周总理敏锐地捕捉了这个细节,问道“你喜欢这盒香烟吗?”尼克松夫人回复“我不抽烟,但我喜欢熊猫,我可以把这盒烟拿走吗?”

  周总理笑道“当然,你可以拿走香烟,而且中国政府还会给你们一对真正的大熊猫”。周总理的这番话看似随意,却让中国政府的赠送变得相当纯粹,展现出周总理高超的交际艺术。

  当听到周恩来这句话后,尼克松夫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高兴地说道“我的天啊!熊猫!熊猫!他要送熊猫给我们,动物园会被挤垮的”。

  两个月后,两只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顺利到达华盛顿动物园,超过8000人冒着大雨迎接这两位国宝级的可爱动物,尼克松夫人亲自出席了动物园熊猫馆的揭幕仪式,随后有两万人排队参观,以至于造成了交通大堵塞。两只熊猫的到来也在美国引发了“熊猫热”,1972年也被美国人称为“熊猫年”。



  玲玲和兴兴

  在尼克松离开中国前,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送别,只能由周总理代替,当尼克松知道这一情况后,特别惋惜,在送别晚宴上,尼克松当场拿一个高脚玻璃杯签上自己的名字后,让工作人员捎带赠给毛泽东。

  毛主席收到礼物后非常喜欢,他仔细端详着杯子,爱不释手,这个杯子见证了两国人民的美好友谊。除了大熊猫外,我国还赠送了尼克松三样东西:白玉提毛扇梁油瓶、双面苏州刺绣大屏风和玻璃纱手乡台布。

  毛主席还挥毫泼墨,给尼克松送了三张条幅,每张四个字,分别为“老叟坐凳”、“嫦娥奔月”和“走马观花”,对于其中的含义,毛主席没有详解。



  当拿到这三张条幅后,尼克松根本无法理解这12个字的含义,就算是被当做中国通的基辛格也直摇头,不懂毛主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等尼克松返回美国后,曾写过《毛泽东传》的特里尔曾给出自己的解释:“老叟坐凳”指的是尼克松,他坐在凳子上傲视群雄,代表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实力;“嫦娥奔月”指的是1961年5月到1972年12月第六次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祝贺,中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未来在月球也会有中国人的身影,表达出对登陆月球的渴望;“走马观花”指的是尼克松对中国理解不深入,这次访华之行犹如走马观花,如果想要了解中国,还需要更深入的会谈和学习。

  在我看来,“老叟坐凳”不仅代表尼克松,还代表毛主席,当时79岁的毛主席会见59岁的尼克松,主场坐镇气宇轩昂,在毛主席面前,尼克松是年少者,在五千年的中华大地上,美国建国不过200年,所谓“姜还是老的辣”,在国际谈判中,中国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成为超级大国,这是傲视群雄的自信,也是当仁不让的责任。

  “嫦娥奔月”源自古代神话故事,在那时起,中国已经完成了登月的梦想,虽然建国后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毛主席早已经预见到未来的中国,神州系列、嫦娥系列飞船探索宇宙的步伐,此举彰显出中国的科技自信,虽然美国先人一步,但中国会用“绝对实力”赶超美国。如今的事实充分验证了毛主席的预判和眼光。

  “走马观花”指的是中国的文化自信,想要通过几天的行程了解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远远不够,毛主席用了一生却钻研中国的历史,堪称大家,但尼克松等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两国加强合作,统一目标,美国才能更加了解东方古老的文明古国,也会深深地被其中文化历史所震撼。



  尼克松曾说“我原来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蒋,统一中国。但这一次我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我想我知道答案了”。当尼克松结束访华时,基辛格在飞机上对尼克松说“中美签订的《联合公报》的内容,都是在毛主席所讲哲学课的范围内制定的”,这让尼克松佩服不已,毛主席英明决断,运筹帷幄的大局观让两国关系取得了质的突破,这也只有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才能做到。

  中美关系的破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尼克松意识到中国领导人的伟大和魅力,中国迅速走上国际合作之路。



  毛主席的战略布局配合周总理的细致谋划相得益彰,体现出了旺盛的精力、周密的准备、高明的谈判技巧和遇事不慌的镇定态度,在此,向两位伟人致敬!


来源:大卫读书世界

关于茶艺丨做一名茶艺师“跌份儿”吗?

新时代下的茶艺师何去何从



  戎新宇


戎茗轩私塾茶学讲堂创始人

福建省评茶师协会副秘书长

国家一级评茶师



近期茶行业中对于茶艺与茶艺师的讨论正在不断发酵,业内专家、大咖等纷纷发文各抒己见。对于大家的观点,无论怎么讲我都是赞同的。因为敢于发声的态度,期盼向好的心情,以及犀利改革的观点,都是值得称赞的。中国茶人心系中国茶艺,本无对错可言!


一个人,当卸掉了头衔、名誉、身份、地位的铠甲后皆是平等的,专家、大师等虚名不必过多考量,即便认知浅薄、文化不够,难不成还不让人说话了不成?所以,借由此事我倒是非常鼓励心系国茶的有识之士们,不妨都大胆给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关注这一事件的人群也都应客观的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本着为了茶界的共同利益出发,让茶行业未来可以更好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发文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说没有那是假话,观点本无绝对的中立或两极。所以,在落笔之前我需要先给自己找一个位置。熟悉的茶友都知道,我的定位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一直自诩是一位茶世界的守门人。既然是个“看大门”的,那必然是个站门外的人。此前已有许多老师、前辈们以业内专业的视角做出了深度的剖析,我就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来谈一谈,我个人及同我一样的爱好者或消费者们,是如何看待茶艺及茶艺师的吧。


茶艺师绝不是Sales

 

如果牙医不应该靠推销牙膏来创造价值,那么茶艺师应该靠销售茶叶来体现价值吗?

 

去理发店剪头发时,若你买了产品或办了消费卡,那些不知道姓什么的Tony或Andy愿意自降服务价值,为你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服务,这是美容美发行业部分发型师惯用的销售套路。作为茶艺师,你愿意被消费者贴上同样的标签嘛?

 

当使用打车软件叫到一辆专车,请问到达目的地时你为什么要付钱给司机?他有卖给你具体什么产品吗?你最终是消费了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抛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纠正大家一个传统的观念,服务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绝不是产品的附加值!茶艺师也绝不是Sales。茶艺师若想在可预见的未来,靠自身专业技能不依托产品销售而“独立生存”,摆正职业认知、提升服务技能才是关键。不然本应双手创造价值的职业却沦为了靠套路卖货行档,说的好听点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会泡茶的销售而已。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下去,茶文化也不过是卖茶叶时身上披着的一件外衣。


我承认文化可以创造价值,但不应该成为卖货时穿上、下班时就丢一旁的“工作服”。为什么经常会遇到茶客比茶艺师还懂茶的场景?许多茶艺师常会被客人牵着鼻子走,谈到茶两句话就被怼得哑口无言。


(图片来源:网络)


现如今,中国饮茶的消费人群正在向高学历、高净值和年轻化发展。而行业中茶艺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市场的消费期望出现严重断层,这样才会导致近期大家热议的“怪相横生”,所谓怪相就是脱离了茶艺师应有的职业面貌,要么不假思索地揪住文化就张冠李戴;要么一拥而上、硬贴潮流、装傻卖萌。例如:一说到年轻化,就刷抖音搞出个什么“杂技泡茶法”哗众取宠。更有一些连“杂技”都不愿苦练的人,就只有穿上古装玩儿穿越,或者换上泳装来博眼球。再如,一部分人把茶文化粗浅的理解为只是抄经、插花、焚香、抚琴等等。诚然,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从茶艺师职业技能的角度看,都只是专业领域外的个人爱好罢了。


不是所有的茶艺师都应该或者必须会插花、抚琴,也不是所有茶空间都应该有木桌与竹林,我们不能将个人的爱好与理想强加于消费者头上。否则他们一定会问:“你的理想为什么要我来买单”?


(图片来源:网络)


说回服务。现如今许多茶企或茶馆在招聘茶艺师岗位时,对销售能力有着严苛的绩效考核,甚至对服务能力的评估最终还是以产品销量来进行核算。到头来搞得茶艺师分不清楚到底是该把茶泡好还是该把茶卖好。也许你会问:“那不然呢?茶艺师不卖茶,难到白花钱养着嘛?”这就是该职业在业内就界定不清的问题所在。陪酒的都在卖酒,泡茶的就应该卖茶吗?各位老板!茶艺师不是售货员,茶艺师不是通过泡茶服务来换取产品销售而获利的,这样的逻辑不叫附加值。代驾、闪送这样的新生服务业都可以通过服务本身创造价值,茶艺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泡茶在卖茶的路上“舍近求远”呢?一个有趣的问题浮上水面,给人泡茶应不应该收费?虽然,我好像是在为茶艺师说好话,可很多身为茶艺师的人恐怕看到这里也一定会觉得我是疯了!


这并不奇怪,人类本身就是非常虚伪的动物。我们嘴上说着生命无价,实际上确实在消费时间。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一位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按每月22天,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每小时的价值是473.48元。如果他一天所创造的价值高于3787.88元,那么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利润。考虑到中国各地平均工资的差异,一位普通茶馆的茶艺师月薪按5000元计算,每月工作22天的话,她的每小时值多少钱呢?28元!如果按30天计算每小时仅20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不妨在消费者中做一个市场调查:如果一位训练有素、形象与气质俱佳的茶艺师,在环境优雅的茶馆为你提供专业冲泡及讲解服务,每小时仅收费20元,你是否愿意支付劳务费给她?有欧洲餐馆消费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样服务的性价比可以说是超值的!因为随便一个点菜、传菜的服务员所收取的小费都远远高于这个价位。中国的一线城市部分路段一个小时的停车费都不止20元。

 

假设消费者能够承担并且愿意支付茶艺师的服务酬劳,那么在真实的场景中为什么这样的消费行为不成立?在消费者眼中茶艺师是如何被定义的?


茶艺师不是服务员


消费者眼中的茶艺师是侍茶者,以茶奉客是茶艺师的日常工作。在红酒行业有与之对应的职业被称为侍酒师。茶艺师首先是要会泡茶,能够看茶泡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具备向客人清晰、准确地介绍茶文化、茶历史以及科学饮茶、健康饮茶等相应常识的能力。所以,之前的职业改革将茶艺师归类为服务行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未尝不可。


很多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或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认为这样定义把茶艺师”放低“了,听上去那么高雅的一个职业怎么就变成给人“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了呢?对此,我想说的是“端茶倒水”怎么了?以茶奉客是茶艺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属性。服务员又怎么了?只有在那些陈旧观念的中国人眼中服务员才是社会的“底层工种”!


(图片来源:网络)


近到日本、新加坡、马兰西亚,远到欧美等国,无论是在奢侈品店或者高档餐馆、酒吧,满头银发、西装笔挺的服务生比比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从未觉得为人服务低人一等,他们为自己的“一把年纪”感到无比自信,因为他们拥有的经验可以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宾至如归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以此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如今的中国同样是注重人权的国家,我们不能再以陈旧的观念去看待服务行业。我们去饭店吃饭随口喊一句:“服务员”时,你难不成还真把他们当“小二”吗?茶艺师是服务行业从业者,他们以茶奉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尊贵的消费体验,同样是受人尊重的。如果切换消费场景,你在法国某家米其林三星的餐厅用餐,一位金发碧眼身着白衬衫、黑马甲,带着领结的侍酒师用字正腔圆的英式英语在向你介绍一款82年拉菲的酒庄、产区、品种、风味等,而此刻你眼角的余光发现他的皮鞋擦的比你还亮,他的腕表戴的比你还贵时,你是否会另眼相看呢?


(图片来源:网络)


茶艺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受人尊敬的侍茶者,为人服务并不可耻!若想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其次,更加不能怕被看低而过分抬高自己。不要为着虚荣整天自我陶醉在神仙般的自拍里,好一副不美则死的样子!为什么最近总觉得茶叶卖不出去?请不要搞错,客户才是上帝,而你在客户面前整天一副上帝般的姿态,难道还要让上帝来供养你吗?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服务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茶艺师作为侍茶者,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本身可以创造价值,由于行业不规范导致茶艺服务的价值严重被低估。服务本身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目前并未被市场认可,甚至不被行业认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工业4.0的发展、AI技术的升级,都是为了减少用人成本。趋势告诉我们在未来凡是需要手工制作的行业都会涨价,如果这个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技能要求,会更加稀缺珍贵。


从国家近些年持续推动的“匠人计划”与“非遗传人”等政策中就可见一斑。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茶艺师,未来的茶艺师可以被AI取代吗?人力泡茶模式最终会因工业批量生产的泡茶机的普及而消亡吗?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我的结论是不会!茶艺的属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1、文化属性。

2、商业属性。

3、社交属性。


按摩师并没有因为按摩椅被发明而消亡,咖啡师也没有因为咖啡机的发明而失业。


让我们再来看两个行业。


1、育婴师:即便AI再聪明,你也总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全权托付给一个无法传递爱的机器。


2、发型师:一个人的脑袋一个样,即便是发型总监亲自主理,每个人在剪完头发后依然还会存在诸多不满。难道你敢放心把脑袋塞进一个大罐子,根据脸型算法完成机械剪发吗?


茶艺师同样不可替代,我们常说看天泡茶、看人泡茶、看茶泡茶,一年四季又分为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饮茶者在季节变化或时节交替时应该饮用怎样的茶,又以何种手法冲泡?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口味偏好不同,各喜浓淡。


通过席间简短的交流如何快速把脉用户喜好?特别是当客人被问起“想喝什么茶?”回答:“随便”的时候。若是江浙口音的客人,其总体饮食结构偏于清淡,推荐柔和淡雅的白茶就不失为一个保险的策略。若是潇湘川的客人,推荐红茶亦或岩茶是能够被接受的。咸辣的浓重口味使得这一地区的客户,特别是有吸烟习惯的男性,更愿意在味觉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刺激感。若是广东或港台等地的茶客,不用问,十有八九是爱喝普洱。虽然以上的分析不绝对,但还是有“茶叶围着餐桌转”的基本逻辑可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不可替代就是看茶泡茶了,中国名茶千余种之多,又以品种、产地、工艺、季节各不相同。同样的品种,相同的产地和季节,又以不同制茶师的个人的理解及手法的差异而千差万别。这些形色各异的茶叶从源头到终端,呈现在消费者前的最后一步就是茶艺师。如何根据茶叶的特征将茶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是对茶艺师技能的终极考验。我常讲茶艺师的双手就如同魔术师一样,要懂得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把茶泡得好喝是对茶艺师最基本的要求。这话说说容易,真正做到看茶泡茶、扬长避短又谈何容易。


在国家对于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评的培训上,我一直认为不够完整。虽然评茶师是品评茶叶质量,与茶艺师分工不同。但我个人始终认为学习评茶的实践专业,是泡好一杯中国茶的前提条件。如果说泡茶学的是“扬长避短”,那么评茶学的就是识别眼前的这泡茶“哪长哪短”。若连茶叶品质优劣都无法辨识,又何谈运用泡茶技术发挥茶性最优一面呢?


(图片来源:网络)


评茶是学习泡茶的前提,加工是学习评茶的基础,品种与栽培又是学习加工的前段。茶学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培训机构却是把每个环节切开“分段出售”。如果按照上述逻辑,茶艺师将会是茶学知识体系链中理论与实践掌握最为完备的一个群体,也就是最优秀茶人群体的代表,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茶艺师除了会泡茶什么都不会?为什么中国的茶艺师是一个被人看低的“吃青春饭”的职业?为什么茶艺师会被少数言辞过激的人认为只是“花瓶”?其原因是上述提及的职业综合素养缺乏。这也就是为什么茶艺师的服务不能够体现价值的根源所在!职业身份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自然不被市场认同。为什么律师和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服务都可以按小时计费?因为提到这两个职业,人们首先会意识到他们是专业的!专业人士应该靠技术吃饭。茶艺师的现状大体是,本应专业的人由于不够专业而在靠贩售产品苟活。


茶艺师不是文化大使


文化茶也好,茶文化也罢。不能因为国家鼓励和提倡文化,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我们就在没搞清楚什么是文化的前提下,随便给茶戴上各种文化的帽子。作为活跃在一线直面消费者的茶艺从业人员,因各种商业目的长期以扭曲的方式表达着所谓的“茶文化”。长此以往“茶文化”迟早有一天也是要被“玩坏的”。


文化可以为产品背书,同样可以为服务增值。我们不能因为在服务无法产生价值时,就在产品上过度添加文化的砝码。目前,茶行业在产品端过度消费文化的根疾,就在于服务端的价值疲软。祖先五千年来就留下来这两个字,我们怎能忍心如此挥霍。


(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优秀茶艺师代表确实肩负着茶文化普及的重任,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恭敬之心,每一步前行都如履薄冰,生怕素养不到而有辱了文化的旗帜。以我拙见,茶艺师凭专业技能做好本职服务,不提文化也不会自降身价,过度滥用、牵强附会反而显得“自卖自夸”。

 

文化可大可小,是爹妈给的、是祖宗传的、是华夏民族共有的财富,我中华儿女理应慎用之。

关于茶的文化:做一名茶艺师“跌份儿”吗?


新时代下的茶艺师何去何从



  戎新宇


戎茗轩私塾茶学讲堂创始人

福建省评茶师协会副秘书长

国家一级评茶师



近期茶行业中对于茶艺与茶艺师的讨论正在不断发酵,业内专家、大咖等纷纷发文各抒己见。对于大家的观点,无论怎么讲我都是赞同的。因为敢于发声的态度,期盼向好的心情,以及犀利改革的观点,都是值得称赞的。中国茶人心系中国茶艺,本无对错可言!


一个人,当卸掉了头衔、名誉、身份、地位的铠甲后皆是平等的,专家、大师等虚名不必过多考量,即便认知浅薄、文化不够,难不成还不让人说话了不成?所以,借由此事我倒是非常鼓励心系国茶的有识之士们,不妨都大胆给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关注这一事件的人群也都应客观的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本着为了茶界的共同利益出发,让茶行业未来可以更好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发文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说没有那是假话,观点本无绝对的中立或两极。所以,在落笔之前我需要先给自己找一个位置。熟悉的茶友都知道,我的定位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一直自诩是一位茶世界的守门人。既然是个“看大门”的,那必然是个站门外的人。此前已有许多老师、前辈们以业内专业的视角做出了深度的剖析,我就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来谈一谈,我个人及同我一样的爱好者或消费者们,是如何看待茶艺及茶艺师的吧。


茶艺师绝不是Sales

 

如果牙医不应该靠推销牙膏来创造价值,那么茶艺师应该靠销售茶叶来体现价值吗?

 

去理发店剪头发时,若你买了产品或办了消费卡,那些不知道姓什么的Tony或Andy愿意自降服务价值,为你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服务,这是美容美发行业部分发型师惯用的销售套路。作为茶艺师,你愿意被消费者贴上同样的标签嘛?

 

当使用打车软件叫到一辆专车,请问到达目的地时你为什么要付钱给司机?他有卖给你具体什么产品吗?你最终是消费了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抛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纠正大家一个传统的观念,服务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绝不是产品的附加值!茶艺师也绝不是Sales。茶艺师若想在可预见的未来,靠自身专业技能不依托产品销售而“独立生存”,摆正职业认知、提升服务技能才是关键。不然本应双手创造价值的职业却沦为了靠套路卖货行档,说的好听点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会泡茶的销售而已。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下去,茶文化也不过是卖茶叶时身上披着的一件外衣。


我承认文化可以创造价值,但不应该成为卖货时穿上、下班时就丢一旁的“工作服”。为什么经常会遇到茶客比茶艺师还懂茶的场景?许多茶艺师常会被客人牵着鼻子走,谈到茶两句话就被怼得哑口无言。


(图片来源:网络)


现如今,中国饮茶的消费人群正在向高学历、高净值和年轻化发展。而行业中茶艺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市场的消费期望出现严重断层,这样才会导致近期大家热议的“怪相横生”,所谓怪相就是脱离了茶艺师应有的职业面貌,要么不假思索地揪住文化就张冠李戴;要么一拥而上、硬贴潮流、装傻卖萌。例如:一说到年轻化,就刷抖音搞出个什么“杂技泡茶法”哗众取宠。更有一些连“杂技”都不愿苦练的人,就只有穿上古装玩儿穿越,或者换上泳装来博眼球。再如,一部分人把茶文化粗浅的理解为只是抄经、插花、焚香、抚琴等等。诚然,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从茶艺师职业技能的角度看,都只是专业领域外的个人爱好罢了。


不是所有的茶艺师都应该或者必须会插花、抚琴,也不是所有茶空间都应该有木桌与竹林,我们不能将个人的爱好与理想强加于消费者头上。否则他们一定会问:“你的理想为什么要我来买单”?


(图片来源:网络)


说回服务。现如今许多茶企或茶馆在招聘茶艺师岗位时,对销售能力有着严苛的绩效考核,甚至对服务能力的评估最终还是以产品销量来进行核算。到头来搞得茶艺师分不清楚到底是该把茶泡好还是该把茶卖好。也许你会问:“那不然呢?茶艺师不卖茶,难到白花钱养着嘛?”这就是该职业在业内就界定不清的问题所在。陪酒的都在卖酒,泡茶的就应该卖茶吗?各位老板!茶艺师不是售货员,茶艺师不是通过泡茶服务来换取产品销售而获利的,这样的逻辑不叫附加值。代驾、闪送这样的新生服务业都可以通过服务本身创造价值,茶艺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泡茶在卖茶的路上“舍近求远”呢?一个有趣的问题浮上水面,给人泡茶应不应该收费?虽然,我好像是在为茶艺师说好话,可很多身为茶艺师的人恐怕看到这里也一定会觉得我是疯了!


这并不奇怪,人类本身就是非常虚伪的动物。我们嘴上说着生命无价,实际上确实在消费时间。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一位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按每月22天,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每小时的价值是473.48元。如果他一天所创造的价值高于3787.88元,那么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利润。考虑到中国各地平均工资的差异,一位普通茶馆的茶艺师月薪按5000元计算,每月工作22天的话,她的每小时值多少钱呢?28元!如果按30天计算每小时仅20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不妨在消费者中做一个市场调查:如果一位训练有素、形象与气质俱佳的茶艺师,在环境优雅的茶馆为你提供专业冲泡及讲解服务,每小时仅收费20元,你是否愿意支付劳务费给她?有欧洲餐馆消费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样服务的性价比可以说是超值的!因为随便一个点菜、传菜的服务员所收取的小费都远远高于这个价位。中国的一线城市部分路段一个小时的停车费都不止20元。

 

假设消费者能够承担并且愿意支付茶艺师的服务酬劳,那么在真实的场景中为什么这样的消费行为不成立?在消费者眼中茶艺师是如何被定义的?


茶艺师不是服务员


消费者眼中的茶艺师是侍茶者,以茶奉客是茶艺师的日常工作。在红酒行业有与之对应的职业被称为侍酒师。茶艺师首先是要会泡茶,能够看茶泡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具备向客人清晰、准确地介绍茶文化、茶历史以及科学饮茶、健康饮茶等相应常识的能力。所以,之前的职业改革将茶艺师归类为服务行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未尝不可。


很多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或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认为这样定义把茶艺师”放低“了,听上去那么高雅的一个职业怎么就变成给人“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了呢?对此,我想说的是“端茶倒水”怎么了?以茶奉客是茶艺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属性。服务员又怎么了?只有在那些陈旧观念的中国人眼中服务员才是社会的“底层工种”!


(图片来源:网络)


近到日本、新加坡、马兰西亚,远到欧美等国,无论是在奢侈品店或者高档餐馆、酒吧,满头银发、西装笔挺的服务生比比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从未觉得为人服务低人一等,他们为自己的“一把年纪”感到无比自信,因为他们拥有的经验可以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宾至如归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以此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如今的中国同样是注重人权的国家,我们不能再以陈旧的观念去看待服务行业。我们去饭店吃饭随口喊一句:“服务员”时,你难不成还真把他们当“小二”吗?茶艺师是服务行业从业者,他们以茶奉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尊贵的消费体验,同样是受人尊重的。如果切换消费场景,你在法国某家米其林三星的餐厅用餐,一位金发碧眼身着白衬衫、黑马甲,带着领结的侍酒师用字正腔圆的英式英语在向你介绍一款82年拉菲的酒庄、产区、品种、风味等,而此刻你眼角的余光发现他的皮鞋擦的比你还亮,他的腕表戴的比你还贵时,你是否会另眼相看呢?


(图片来源:网络)


茶艺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受人尊敬的侍茶者,为人服务并不可耻!若想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其次,更加不能怕被看低而过分抬高自己。不要为着虚荣整天自我陶醉在神仙般的自拍里,好一副不美则死的样子!为什么最近总觉得茶叶卖不出去?请不要搞错,客户才是上帝,而你在客户面前整天一副上帝般的姿态,难道还要让上帝来供养你吗?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服务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茶艺师作为侍茶者,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本身可以创造价值,由于行业不规范导致茶艺服务的价值严重被低估。服务本身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目前并未被市场认可,甚至不被行业认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工业4.0的发展、AI技术的升级,都是为了减少用人成本。趋势告诉我们在未来凡是需要手工制作的行业都会涨价,如果这个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技能要求,会更加稀缺珍贵。


从国家近些年持续推动的“匠人计划”与“非遗传人”等政策中就可见一斑。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茶艺师,未来的茶艺师可以被AI取代吗?人力泡茶模式最终会因工业批量生产的泡茶机的普及而消亡吗?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我的结论是不会!茶艺的属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1、文化属性。

2、商业属性。

3、社交属性。


按摩师并没有因为按摩椅被发明而消亡,咖啡师也没有因为咖啡机的发明而失业。


让我们再来看两个行业。


1、育婴师:即便AI再聪明,你也总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全权托付给一个无法传递爱的机器。


2、发型师:一个人的脑袋一个样,即便是发型总监亲自主理,每个人在剪完头发后依然还会存在诸多不满。难道你敢放心把脑袋塞进一个大罐子,根据脸型算法完成机械剪发吗?


茶艺师同样不可替代,我们常说看天泡茶、看人泡茶、看茶泡茶,一年四季又分为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饮茶者在季节变化或时节交替时应该饮用怎样的茶,又以何种手法冲泡?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口味偏好不同,各喜浓淡。


通过席间简短的交流如何快速把脉用户喜好?特别是当客人被问起“想喝什么茶?”回答:“随便”的时候。若是江浙口音的客人,其总体饮食结构偏于清淡,推荐柔和淡雅的白茶就不失为一个保险的策略。若是潇湘川的客人,推荐红茶亦或岩茶是能够被接受的。咸辣的浓重口味使得这一地区的客户,特别是有吸烟习惯的男性,更愿意在味觉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刺激感。若是广东或港台等地的茶客,不用问,十有八九是爱喝普洱。虽然以上的分析不绝对,但还是有“茶叶围着餐桌转”的基本逻辑可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不可替代就是看茶泡茶了,中国名茶千余种之多,又以品种、产地、工艺、季节各不相同。同样的品种,相同的产地和季节,又以不同制茶师的个人的理解及手法的差异而千差万别。这些形色各异的茶叶从源头到终端,呈现在消费者前的最后一步就是茶艺师。如何根据茶叶的特征将茶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是对茶艺师技能的终极考验。我常讲茶艺师的双手就如同魔术师一样,要懂得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把茶泡得好喝是对茶艺师最基本的要求。这话说说容易,真正做到看茶泡茶、扬长避短又谈何容易。


在国家对于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评的培训上,我一直认为不够完整。虽然评茶师是品评茶叶质量,与茶艺师分工不同。但我个人始终认为学习评茶的实践专业,是泡好一杯中国茶的前提条件。如果说泡茶学的是“扬长避短”,那么评茶学的就是识别眼前的这泡茶“哪长哪短”。若连茶叶品质优劣都无法辨识,又何谈运用泡茶技术发挥茶性最优一面呢?


(图片来源:网络)


评茶是学习泡茶的前提,加工是学习评茶的基础,品种与栽培又是学习加工的前段。茶学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培训机构却是把每个环节切开“分段出售”。如果按照上述逻辑,茶艺师将会是茶学知识体系链中理论与实践掌握最为完备的一个群体,也就是最优秀茶人群体的代表,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茶艺师除了会泡茶什么都不会?为什么中国的茶艺师是一个被人看低的“吃青春饭”的职业?为什么茶艺师会被少数言辞过激的人认为只是“花瓶”?其原因是上述提及的职业综合素养缺乏。这也就是为什么茶艺师的服务不能够体现价值的根源所在!职业身份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自然不被市场认同。为什么律师和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服务都可以按小时计费?因为提到这两个职业,人们首先会意识到他们是专业的!专业人士应该靠技术吃饭。茶艺师的现状大体是,本应专业的人由于不够专业而在靠贩售产品苟活。


茶艺师不是文化大使


文化茶也好,茶文化也罢。不能因为国家鼓励和提倡文化,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我们就在没搞清楚什么是文化的前提下,随便给茶戴上各种文化的帽子。作为活跃在一线直面消费者的茶艺从业人员,因各种商业目的长期以扭曲的方式表达着所谓的“茶文化”。长此以往“茶文化”迟早有一天也是要被“玩坏的”。


文化可以为产品背书,同样可以为服务增值。我们不能因为在服务无法产生价值时,就在产品上过度添加文化的砝码。目前,茶行业在产品端过度消费文化的根疾,就在于服务端的价值疲软。祖先五千年来就留下来这两个字,我们怎能忍心如此挥霍。


(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优秀茶艺师代表确实肩负着茶文化普及的重任,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恭敬之心,每一步前行都如履薄冰,生怕素养不到而有辱了文化的旗帜。以我拙见,茶艺师凭专业技能做好本职服务,不提文化也不会自降身价,过度滥用、牵强附会反而显得“自卖自夸”。

 

文化可大可小,是爹妈给的、是祖宗传的、是华夏民族共有的财富,我中华儿女理应慎用之。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