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壶包容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53 秒)

“做一把茶壶”,中国人的快乐秘诀

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这位以“快乐哲学”闻名、被称为近代史上“最懂生活的男人”说:

“凡真正爱茶者,单是摇摩茶具,已经自有其乐趣。”

“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赏器与品茶,

历来如影随形

爱茶者也多是爱壶之人。

一旦喜欢上喝茶,对于茶壶的兴趣也会随着对茶汤口感的探索、茶席美感的追求、器与茶的契合度而提高。

壶如知己

在《茶与交友》一文中林语堂先生提到一位叫周文甫的文士,他非常宝贝自己的茶壶,每日在固定时刻自烹自饮不下六次,离世时甚至以壶为殉。

林语堂生于功夫茶发源地福建漳州,这里保有以茶壶陪葬的习俗。可见饮茶之人与他的茶壶之间,已不单单是一种使用关系,更是像是一位相伴不离的知己老友。

文人之雅趣,尽在“琴棋书画诗酒茶”。紫砂壶是富有文化的茶具妙品,我相信:每个文人心中都有一把好的紫砂壶。

沾染文气

自古文人有三雅,奇石、兰花、紫砂壶。与文雅之人饮茶,客不必多,因为茶需静品,才知其中味;友需投趣,方能共赏杯壶之美。

在茶壶之中,紫砂壶被誉为“世间茶具为首”,并非夸张,烧成后的紫砂器保温性和透气性十分理想,且紫砂泡茶既不夺香也无熟汤气,因此是最为理想的沏茶器具。

用紫砂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的光彩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越醇郁芳馨,甚而是空壶注茶也会沁出淡淡茶香。

摄影/猫见

与人共生

一把上好的紫砂壶的摸起来定是手感极佳,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茶人可借每次泡茶品茗时,不断地抚摸茶器,透过舒适的手感不仅可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假以时日,还能养出一把散发茶人个人气质的专有茗壶。

紫砂器之美,除造器之美外,还有一份与人共生的趣味性,它的沁润以及变化,让多少人着迷。

材质本身的优势让紫砂在茶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材质的广泛塑造性,又承载了诗、书、画的刻、画、嵌、塑等多种表现手法。一件器物可赏玩、可物用、可以礼相交,这些,随着紫砂文化多年的积累与数代人的表现,已经到了一种文化的极盛时代。

回归品茶

这时候,又该回归到紫砂本质上,学习茶课,理解茶的特性,才会知道什么样的器适合泡茶;什么样的器适合泡什么样的茶、怎样使用各种器物,才会知道怎样做一件茶人需要的器物。

紫砂对茶的增益性众口一铄,而事茶人对于器物的要求是随自身的修养与觉性来决定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驾驭得了所有的壶,不是所有壶都能泡好一壶茶。但是所有人都想要一把或者N把好用的壶。哪怕岁月更迭,始终都会如一待它。

摄影/猫见

最厉害的活法,

就是“做一把茶壶”

得壶之人如得壶其意,便能从壶上得到启示,保持内心平衡。手工艺是对于大自然的尊敬从而进行模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正如佛家如是“芥子纳须弥”,虽是一把小小的紫砂,但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深,赋予的文人精神之深。

“道法自然”之禅意

作为紫砂壶材质的矿土,风化陈腐于自然,吸收日月之精华,和于水,附于木,焠于火,最后出世,搁乔木之良叶,与水再交融,谓之沏茶。就是哲学与风水学融会贯通和谐共生之过程。

从紫砂壶的设计到具体的制作上,中国人讲究一个“和”字。不像西方人热爱宏伟巨制,而中国人更愿意亲近自然,低调含蓄不张扬,做适合自己,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

就像庄子所说,就算是纯金的笼子,也不如自己“曳尾于污泥”,顺应天道,和谐自然这是受到了文人哲学占主导地位宋明两朝的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任然兴盛不衰,梗火不息。

摄影/朵朵

壶中日月长

壶,有一个圆腹,古人以圆寓天,可以装下日月可以装下日月。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这样的诗句:“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做人如壶,要大肚能容日月,要胸怀可纳天地。

“宰相肚里能撑船”,拥有茶壶一样的“肚量”,不和小人纠缠,不汲汲于小事,就是在善待自己。格局打开,也是包容别人的姿态,也是对人生的长远考虑,

那些厉害的人,总是照顾别人的面子,知道别人的难处。就是自己的死对头,也不会苦苦相逼。让他三尺又何妨?你让我让,天地宽,人人有路可走。

人这一生,真正的远见是心胸豁达,不负光阴;真正的胸襟是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小口流水,开源节流

壶,敛口。

有人说:“所有风景都看透,我陪你看细水长流。”

用大勺注水到茶壶,然后让茶水变成津津细流,从壶嘴流出。一壶茶,变成了若干杯茶。这样的过程,就像我们的持家之道。

努力赚钱,或者说一个人赚钱,然后分给家里的所有人。并且,赚钱的速度,高于花钱的速度,家庭就会变得富有。

摄影/猫见

以柔克刚

茶壶的外表,光溜溜的,不会伤手,因此人见人爱。

装着热茶的虽然烫,但手柄是温润的。寓意借由一壶茶,请相关的人坐在一起喝茶,没什么事情是说不开的。

事情虽然棘手,只要有了“一个茶壶柄”,就能得心应手了。遇到刁难你的人,你就请他喝茶。把话说开了,也就没有怨气了。

摄影/朵朵

沉沉浮浮,处之泰然

为什么一把普通的茶壶,到了一定的年纪,却身价大涨,甚至高得离谱。不是茶壶本身多贵,而是使用茶壶的人,身份很不一般。

做人如茶壶一样,越往后,价值就越大。其价值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心,对时代的贡献,还有个人的品格。

泡茶的过程,是茶叶沉沉浮浮,修行的过程,是人生起起落落。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心静如水罢了;哪有什么伟大,不过是世人的想法而已。

把功名看淡,是非曲直,留给后人去说。不畏惧自己的一生,就对了。就像一把茶壶,本是喝茶的工具而已,至于后人要如何对待,于己无关。

林语堂先生说:他每天非喝茶不可,不喝茶就写不出文章。你们呢?

茶里藏乾坤,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里,面对一壶香茗,摊开一本书,会心一笑。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夏国玲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行茶者“三学”

面对“生活禅与茶生活”这样高深的哲学命题,我仅是一个正在努力参悟、学习的践行者。禅门有“戒、定、慧”三学,而我把我的演讲题目也一分为三,斗胆把“茶、禅、生活”定为茶生活三学,与各位分享,并俯首领取大家的棒喝。

关于“茶”:2006年,天赐善缘,使我有幸由一个初涉世事的北方妞儿,进入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追随王岳飞、龚淑英等老师开始学习茶学专业,因为有了茶相,我的生活渐渐开始丰盈起来。

茶里的名堂实在太多,这寒来暑往,用了前后长达七年的时间与茶学这门学科相伴。七年中,我攻读了这一专业的15门课程,真正领略到了中国茶学的博大精深。至今仍记得当时在茶学系老师的带领下,登茶山,学采茶;进茶厂,学制茶;入茶楼,学茶艺。可谓满心欢喜,日日好日。

为了学以致用,我还和我的挚友在故乡邢台创办了“天德茶行”。小小茶行,让人乐在其中。行茶事,事必躬亲,日日事茶,也是禅修。每每行茶事,能让人感到茶的世界真的很美而看淡一切,每当我在浮生闲日的禅意般生活里手握茶壶,常常告诫自己: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禅和茶的意念,让我内心开阔空明,潇洒自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多年间,从思想到生活,茶与我可谓形影不离,已经形成了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我自己认为我已经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茶人了。

我曾记得我在杭州学茶时,浙大茶学系组织我们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和学习。当我看到被誉为“南青北白”的邢窑白瓷时,我被邢瓷的美深深吸引住了,一瞬间,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压根儿也没想到,家乡的邢窑白瓷,在大唐时期却也引领中国陶瓷与茶器的发展潮流,我惭愧自己身为邢台人的浅薄无知,这邢瓷的魅力,是我们祖先智慧和荣光。

当时我便发愿:愿有朝一日在我的家乡,尽自己绵薄之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弘扬邢瓷文化。

关于“禅”:从2006年至2013年,我在邢台开了三家茶行,事业相对顺利,在别人眼中,我似乎风光无限,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从进货到管理,从经营到培训,许多问题令我有锁喉之痛。当时我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如何让自己多赚钱,却不知知足是福的道理。有时候越是有让自己多赚钱的想法,却往往事与愿违。

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能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心安顿下来呢?我尝试着到处走访取经。要想把事情变得更好,让事业做得更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态有所端正。

学茶前,我虽有向禅之心,却无问禅之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当代高僧净慧长老,当置身于玉泉禅寺五叶堂虔诚顶礼净慧长老时,当面聆听他老人家讲“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时,始知这个禅就在我们生活中。我当时不解道:“如何才能奉献?”师父说:“公益心”。我说:“若没有收入,拿什么奉献?”师父微笑地说:“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以‘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心态,就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之心。尝试一下,未必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净慧长老一边喝着茶,一边对我继续说:你们是茶人,我相信,当你们能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分享的心、结缘的心与茶客沟通、互动时,就必然能营造出禅者的精神家园、大众的和合世界。

慧老虽慢声细语,但简明扼要,就像一把金光灿灿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好好生活,用心守护一杯茶”的茶修之门。净慧长老的亲切话语,从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因无知而对禅曾有过的神秘感,并在茶生活中逐渐增进了我与禅之间的亲近感。从那以后,在我多次与禅师的交流中,在我多次参加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的茶文化活动中,让我深深懂得了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不仅仅是事业、名誉、地位,而是一个人的境界。

虽然有些时候,我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但我通过修禅习茶,尤其是禅门“平常心是道”的道理让我内心得到了安宁。在经营上,我一改过去“天德茶行”在生意上的成败要与人攀比的心态,而是顺其自然,因为只有做好自己便是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我后来的从茶经历中,我深有体悟,习茶者只要用心泡茶,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就能享受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就能体会出禅的“滋味”,茶的芳香。

我想,净慧长老所指导我们的“正清和雅”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禅茶文化理念,应该是作为一个茶人的立命之本。

关于“生活”:如何能践行“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茶修理念呢?从2014年开始,我设立茶学公益讲座,把我从在茶学系学到的知识为大众分享与科普茶知识。

我清晰记得在2014年,我怀着满腔诚意为公众开设普及茶知识课程。刚开始发出通知,却无人问津,只有五个人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成了有时间就来,没有时间就不来的尴尬局面。因为是公益课,那段时间常常因为这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内心非常纠结,只觉得要把茶文化“平施百姓家”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公益活动与经营成了两难的境地。不过,也没关系,好在我把这件事情当作在生活中禅修的工作历练。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寺院聆听法师教诲,每每遇到困难之际,禅师的话言犹在耳:不管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多么的艰难,内心或许有些悲伤,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有时候,我常常也会为自己加油打气:“面包会有的”。心想,我应该敞开心扉去微笑,因为这也是你的慈悲心。

记得当时有一位房管局退休的大姐,每次来学茶课,她都风雨无阻,结业后推荐多人。问其原因,她说在学茶之前因更年期让她心烦气躁与家人不和,有时会有轻度抑郁。后来通过学茶,享受到了茶给她带来那份优雅和自在,感觉到了心有多美世界就会有多美。

后来我的脑子突然灵机一动,我找到了市科协、市妇联等有关社团组织联合开始传统文化公益班,与此同时,我又把茶文化带进了当地的中小学校,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福往者福来,五年来,我开设的公益讲堂坚持到了今天,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善待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截止到现在,我的公益讲堂,让已有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近千人走进了优雅的茶生活之中。

“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每每想起净慧长老的话语总会让我心生感触。记得在2014年母亲节,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我为母亲奉一杯茶”全省联动的公益项目,为响应活动号召,我在天德茶行举办了“向英雄的母亲奉一杯茶”活动。手捧香茗的晚辈们依次向十位英雄的母亲奉茶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活动现场肃然起敬,氛围深情而动人,表达了社会对英雄母亲的感恩和礼敬。英雄母亲们手捧着一杯茶眼含热泪,而我和参加活动的嘉宾们早已泣不成声。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而英雄母亲的爱是大爱,从茶道精神出发,从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和“感恩”理念出发,我们茶人更应该敬重英雄的母亲,同时也希望社会充满着大爱。

人们常说“茶涤灵魂”,我想,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可以把一滴水变成心流,冲泡出人间最香最纯的茶。

最后,我想借用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次演讲的结束语: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未完待续——下篇:赵玉光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缘起性空)

如何布置一道茶席

一桌好的茶席有标准吗?

日本茶道讲究礼仪和传承,各种繁琐和一板一眼的动作就是他们的核心内容,而中国茶道就显得包容也散漫的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寻,茶席。

茶席始于唐朝,经过宋、元的沉静内敛,茶席的发展在精益求精的阶段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多重内涵,茶席的布局和陈列逐渐有了一个基本构成内容。

茶席是用心的去“布”,而不是摆。茶席不单是一条茶桌上的席布,更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表达,一个人、茶、器、物、境的美学空间。喝茶时我们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氛围,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慢下来,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品茶,在特定的空间里,在茶与人、人与世界中感悟生命。

当一桌风格完整、主题鲜明、色调统一的茶席摆在你面前,除了一些基本茶器,一个好的茶席往往体现在细节的用心布置。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些让基本茶席更加分,也是我们布置茶席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陆羽说过,“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款茶席的布置,要简洁朴素而有气韵,实用且美。一旦确定茶席主题,就开始寻找相应的茶器,这些茶器作为茶席的组成部分,不单是泡茶器具,它还具备了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蕴藏着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以要布置好一个茶席需要长年累月的泡茶经验更要懂得每件器物背后的故事。

茶席的构成

煮茶炉

在茶席中承担烧水的作用,是茶席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常见的有煮水炉、陶泥炉、电炉、酒精炉和金属的风炉等。从古至今,饮茶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茶器的革新,从唐代的煮水器鍑,到明代出现了更多精美的陶器、银器、锡器煮茶炉,从清代至今,银壶、铜壶、铁壶、紫砂壶、砂铫、不锈钢壶、玻璃壶等不同材质的壶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茶席上,炉子一般放在右方或者右下方,切不可右手泡茶。若炉子放在左边,一来动作不雅观,二来泡起茶来动作不够顺畅容易烫伤。当需要给烧水壶蓄水时,可以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这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泡茶器和茶承

泡茶器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瓷茶壶、紫砂壶和盖碗。首先,盖碗是最便于泡茶的利器,它包含着“天为盖,地载之,人育之”的哲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茶汤、出水量以及香气变化,是茶席上的万能泡茶器。但最受茶人推崇和喜爱的是紫砂壶。第一把紫砂壶在明代金沙寺诞生,后由时大彬开始在茶壶上赋予文人情趣,由此文人把玩小壶开始盛行。在紫砂壶泡茶的的四百年间,直到现在紫砂壶依然是爱茶人的最佳泡茶器。

在泡茶器的选用上应与品茗杯同款材质为宜,这会显得整个茶席的气场安静而统一。通常壶嘴朝向应与烧水壶朝向一致,且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预示着请人赶快离开。

品茗杯与杯托

古人喝茶的时候一般用碗,但碗同时也用来喝汤,吃饭,直到宋代,才开始有了茶杯之名。宋代崇尚黑褐色的茶盏,又把茶盏雅称为“啜香”。

宋人点茶时需要用茶筅击拂搅匀茶汤,所以一般都会有配套的杯托。于茶席而言,杯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能给茶席带来美感和庄重的仪式感,杯托应该顺手好拿,大小适宜,逢茶时,应尽量使用杯托。

茶杯虽小,确是茶席中不可忽视的主角。一个好的茶杯,从器型的高低、口沿的敞敛、杯型的质感和设计,都能直接影响喝茶时的心情。

以席位的数量来安排品茗杯,常见品茗杯的数量有3、5、7,杯子摆放的形状有金字塔状 、平行、并排、扇形等放置。在一桌茶席上的品茗杯,款式不可过于杂乱,颜色要统一协调为宜。

匀杯

又称公道杯,经常与茶壶构成一个泡茶组合,也是一桌茶席的不变成分。匀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台湾首先出现并运用于茶席的重要器具。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泡茶出汤的先后造成的浓度不均现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在茶面前,不论高官贵族还是布衣百姓,人人皆平等。

在茶席的设计中,要考虑匀杯流口的设计好坏,这是考量一只匀杯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且匀杯要尽可能高于泡茶器,因为茶席的整体视觉以横向为主,挑一个体量高挑的匀杯,在视觉上能呈现高下错落之美。

一只高挑的匀杯,在茶席上都会比较显眼,所以在颜色选择上可以大胆一些,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匀杯应选择没有把手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与紫砂壶把手的重复而影响视觉美感。

茶席布与洁方

一个完整的茶席空间,应分为天、地、人三个部分,这一方素巾,或竹或铜,茶席布不仅是用来装饰、确立茶席的色调,也是确立茶席空间中心区域的标志。

以席布为大地,向上是阳,是天;向下是地,是阴,大地承载万物,因此要显出厚重感,所以对应的色彩明暗也会从上到下逐渐加深。席布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茶席主题和特点,衬托器具之美,所以颜色大多以体现重量感的冷色调为主。

洁方,又称茶经。作为拭盏洁器之用,它在茶席上极不显眼,却又不可或缺,洁方的颜色最好与茶席一致,在茶席一隅,不显山露水为佳。

茶荷与茶则

茶荷是置茶的专用工具,“荷”在这里是动词,有承载、负荷之意。它主要有鉴赏茶形,观茶色、闻干茶香的功能,还兼有把茶叶从茶仓顺利移至泡茶器内的的用途。

老竹片打磨的茶荷,在茶席上像一个谦谦君子,让茶席多了一份诗意。因为茶荷经常在茶友之间传递,因此定期消毒尤为重要,所以选用银质或铜质茶荷,自带抑菌杀毒功能,才是上佳选择。

茶则是量取茶的计量工具,也有拨叉、疏通茶壶嘴等多种功能。茶则虽小,材质多样,多选用竹子作为材料,茶与竹的关系深厚,二者都远离世俗,自在深山,在茶席上,一款竹茶则,能体现出一股山野之气,又能展现茶人“性俭” 和对器物的爱惜。

茶仓

又称茶罐,要求体积小又耐看,每个茶仓能盛满一两泡茶的的数量,可满足当下之用即可。锡纸茶仓有保鲜的效果,银质能够抑菌,作为临时盛放茶叶的器皿,对密封性要求不高。在方便取茶,不影响泡茶的情况下,茶仓在茶席上的位置是比较自由的,但要注意避开花器与滓方的形状,避免因雷同产生的视觉差异感。

壶承

盛放紫砂壶、盖碗和公道杯的容器,起源于功夫茶的泡法中,用来搜集淋壶热水。在茶席上的壶承是为了保证席面清洁干爽,衬托茶壶的线条与端庄之美。

在壶承的选择上,颜色要接近于席布的颜色,大小应与茶壶相匹配,过大显得茶壶太小,过小又显得局促。壶承在茶席中默默为茶壶搭建了一个展示性的舞台,之后将自己隐去。壶承低调、包容,如果选材恰当,将会成为茶席一抹亮色。

滓方

是茶席用来收集汇集茶水、废水以及茶滓的器具。在功能上,最接近于潮汕功夫茶的茶洗,形如大碗,具有重量感,在茶席上置于弃水的方便位置。滓方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比如右下方或者茶席下方,滓方虽平凡,但是茶席上不可忽视的细节,滓方要保持洁净,避免茶渍污垢的依附。

花器

茶席上的插花应以静为主。以花瓶作为重点,根据茶席的意境打造茶席上的花器,包括花瓶、竹篮、碗、盘、盏、甚至茶壶、茶杯等,凡是与茶元素融入的都可作为花器使用。

花器的选择,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从花器色彩、高低、所占茶席比例,能否与花卉联合形成一个审美整体。花器主要以清雅别致为上,颜色以纯净淡雅为主,重心稳定,保持平衡,花器才会好用。在摆放上,尽量选择与茶则组、滓方或茶仓同一材质色系,摆放在茶席左侧或右侧,并藉由灯光投影以强调花影的意境。

茶服

茶服是茶席的延伸。作为茶席的主人,茶服的颜色,应与茶的俭性相称,色调与茶席相合。如果茶服款式跟茶席不太搭,可以选择以素色围巾稍作修饰,改变原本服装的设计风格。

简洁朴素的美,始终是与茶相应的主旋律,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茶服,和茶席相得益彰又衬托出茶人的品行,确实考验一个人的审美和选择。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