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府文化节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54 秒)

平阳黄汤茶品牌建设实践与思考

平阳县位于浙江南部东海之滨,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土壤以红壤类、黄壤类为主,适宜茶树种植。据《唐书·食货志》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的横阳就是如今的平阳,表明平阳县早在唐代就已产茶,距今已有1300余年。清雍正《浙江通志》中《物产七》载:“茶,万历《温州府志》,五县俱有……瑞安胡岭、平阳蔡家者亦佳”。明末清初,始制平阳黄汤,清乾隆年间纳为朝廷贡品;清嘉庆年间,平阳黄汤列为全国出口外销名茶品目;20世纪30年代,每年尚有千余担销往北京、天津、上海、营口一带。

平阳黄汤采摘茶园大部分分布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区的周围乡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条件。主产区朝阳山茶园海拔在400~600米之间,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是雨雾天气,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水土资源与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良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且春季回暖早,茶芽萌发早,奠定了平阳黄汤良好的品质基础。

平阳黄汤是平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精心培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带动农户增收,是富民产业、富民品牌。

文章从平阳黄汤品牌建设的实践经验、存在问题、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浅析,供各方参考。

01

平阳黄汤茶品牌建设现状

1、产业现状

平阳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茶园面积从2016年的2000公顷到2022年的3400公顷,平阳黄汤产量从不足10吨上升到185吨、综合产值从2180万元提高到3.8亿元。茶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112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培育省级标准化名茶厂1家,SC认证茶厂12家;创建省级生态茶园2个,有机茶园2个,开展绿色认证茶园6个;建成平阳县水头镇茶青(茶叶)交易中心1个。

2、产品特征

平阳黄汤,每年惊蛰前后以省级茶树良种平阳特早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闷黄、毛火烘焙、复闷、复烘、干燥、成茶等九道工序,历时72小时而制成。工艺特点为揉捻后进行闷黄,通过闷烘结合多次闷黄促进黄变,故名“九闷九烘”。平阳黄汤在黄茶中以闷黄次数多、时间长而著称,传统的闷黄工艺造就其独树一旗的品质特征,以“杏黄汤、玉米香”“浓而不涩、厚而醇甜”艳绝茶界,得到茶业专家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12年12月,黄汤茶制作技艺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品牌荣誉

平阳县获评“中国黄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两张国家级金名片。平阳黄汤茶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大地理标志全覆盖保护,获评“中华文化名茶”“中国气候生态优品”“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最具成长性十强品牌”等相关荣誉称号,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150余枚,入选“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品鉴用茶”,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产品,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一张闪亮“金名片”。平阳黄汤茶核心产区新联村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平阳黄汤茶)”,被称“中国黄汤第一村”,天韵茶园创成“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平阳黄汤茶产业入选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

02

平阳黄汤茶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

1、优化发展环境

2015年平阳县出台了《平阳县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平阳黄汤品牌提升。平阳县争取了平阳黄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平阳黄汤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茶叶特色农业强镇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壮大了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重新恢复了平阳黄汤“九烘九闷”的传统工艺,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黄茶类中独树一帜。平阳县建成了“平阳县农业资源数据中心”,通过数字转型赋能平阳黄汤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注重科研攻关

2013年~2016年,平阳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在良种繁育、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摘、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2018年,与刘仲华院士团队合作,开展了平阳黄汤健康养生机理研究;2020年,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学系等开展了黄茶品种适制性和关键加工工艺优化研究,制修订了温州地方标准《平阳黄汤茶》,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和稳定。

3、拓展销售渠道

近年,平阳县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入驻“京东”“天猫”“淘宝”和“抖音”等平台,发展茶叶电商、直播等新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建设电商直播“共富工坊”,支持茶农通过开设网店、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吸纳更多村民变身带货主播,助力平阳黄汤销售。举办网上年货节、网上农博会、数字生活嘉年华等活动,培育消费新热点。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扩大线下销售网点,在县内外开设平阳黄汤茶专卖店30余家,店面遍布北京、杭州、温州等地。

4、挖掘黄汤文化

通过查找县志、查阅古籍、咨询专家等方式,进一步理顺平阳茶叶历史发展脉络,并出版了《平阳黄汤》《平阳黄汤茶诗三百首》等书籍。近年来,积极开辟茶文化推广阵地,建成的“子久茶博苑”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文化茶馆”;“平阳黄汤制作技艺体验馆”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是精品茶文化旅游参观体验点。体验馆以“平阳黄汤茶博园”国家级AAA景区为抓手,结合平阳木偶戏、畲族民歌等非遗项目,塑造出茶旅文化节、平阳黄汤茶文化论坛等一系列品牌。平阳黄汤上榜省级创建文旅融合IP,打造了一批以“平阳黄汤”发源地、乾隆贡茶、“九闷九烘”非遗传承技艺、黄公望、粟裕、苏步青等为主题的品牌故事。

5、加强宣传推介

近年来,平阳县举办了“情系京华·百年回归”平阳黄汤北京(老舍茶馆和马连道)推介会、平阳黄汤杭州推介暨科研成果发布会、中国黄茶·平阳黄汤文化节、万人品黄汤、平阳黄汤名茶评比、茶艺师评茶员大赛等活动,拍摄了《一杯黄汤品平阳》专题片并在中央七套播出,出版了《平阳黄汤百问百答》科普读物,冠名高铁、开设温州龙湾机场形象店、入选农业部认定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品牌宣介,有效提升了平阳黄汤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03

平阳黄汤茶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以来,平阳黄汤茶进入快速发展期,产量、产值、品牌影响力等取得了倍增式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茶叶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精深加工型、科技创新型、文化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较为缺乏,龙头带动力不足,目前平阳黄汤茶生产销售主要是小规模茶企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企业仅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家;

二是平阳黄汤茶标准执行度较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仅平阳黄汤高端芽茶的外形就有扁平形、直条形、卷曲型等不同形状;

三是品牌认知度较低,市场拓展缓慢,产能不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市场多数局限于温州市内,闷黄程序多为手工,一定程度影响产能;

四是公用品牌缺乏顶层规划,政策扶持力度待加强,茶品牌缺乏中长期建设规划,仍须久久为功,政策对平阳黄汤较多补助环节覆盖率不够,太侧重种植和加工环节,对销售环节、品牌建设环节的支持不足;

五是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平阳县缺乏专业的品牌运营与管理人才。

04

建议和对策

1、加强政策扶持,将品牌全环节纳入专项支持

2019年,平阳县出台了《平阳县加快特色农产品“平阳五个鲜”产业和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确保“平阳五个鲜”产业和品牌建设的资金保障,目前政策试行阶段即将结束。建议尽快修订《平阳县加快特色农产品“平阳五个鲜”产业和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投入不低于8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平阳黄汤茶品牌打造;推动平阳黄汤茶产业发展条例制定,逐步将平阳黄汤茶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管理及宣传等全环节列入稳定的政策支持范围。

2、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

建议制定《平阳黄汤茶品牌中长期建设规划》,邀请权威团队,通过深度调研,明晰平阳黄汤茶产品定位、竞争定位、消费者定位等市场定位,精准寻找目标受众和目标客户,形成品牌累积效应;制定落地性强的年度品牌宣介计划,落实责任主体,积累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知名度、美誉度。

3、加强主体培育,推进多元融合发展

建议结合农业“双强”行动、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国家级信息化示范基地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若干家茶企,侧重可追溯体系建设和电商建设,树立数字化、信息化样板,争取3年内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依托科技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平阳黄汤品质特征的系列个性化深加工产品,如速溶茶、茶食品、发酵茶饮、代餐奶茶、茶酒等,延伸平阳黄汤茶产业链条。

4、创新拓展方法,提高品牌市场认可度

建议政府通过品牌形象店和专卖店建设、进机关单位、进国营企业、进温州商会等,企业通过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结合微信、抖音和网络直播带货等新销售形式,不断开拓销售市场;邀请美食博主、网红主播通过现场体验分享,提升农产品曝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举办推介活动、展示展销活动,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府信息网及新媒体,加大对平阳黄汤茶品牌的宣传和报道。

钟维标

浙江平阳人,一级制茶技师、高级农民技师,平阳黄汤非遗传承人,现任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技术总监、平阳县天韵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和栽培方面的工作,创新了平阳黄汤“九烘九闷”制作工艺。被评为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新农匠”、全国乡村工匠、囯茶工匠-中国制茶大师等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福山福水出福茶 聚焦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

历史厚重数“坦洋”

一座碉楼,墙挂“信封”,上书地址“中国坦洋”并盖邮戳。在坦洋工夫鼎盛时期,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这个“信封”,闪耀着坦洋工夫的百年光辉。

鸟瞰福安市甘棠北门茶园。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郑延裕 摄


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历经百年沉浮,却从未在岁月更迭中停下脚步,传统坦洋工夫制茶技艺依旧代代延续,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今天我们一起探访坦洋工夫茶的前世今生,细品其丰韵与醇厚,共同写好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闽考察时提出的统筹做好“三茶”文章(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坦洋答卷”和“宁德篇章”。

历史茗乡坦洋工夫

福安,自古以来就是重要茶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编修的《福安县志》记载,“茶,山园皆有”,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证实明清时期,福安不仅产茶,而且产茶区分布广且多。

中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坦洋工夫最初诞生于福安白云山麓的一个小村庄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一方好茶。

坦洋工夫创制之初以“坦洋菜茶”为制作原料。据福安史料记载,此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坦洋村被发现,人们种植于菜园四周,当地人就叫“坦洋菜茶”,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坦洋菜茶与西湖龙井、武夷山的奇种一样都是有性繁殖的群体性品种。每年3月中下旬时萌芽上市,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较高,适制红、绿茶。近年来,制作坦洋工夫红茶的茶树品种增多,有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梅占、毛蟹、福云7号、福鼎大毫茶、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等,不断涌现其他高香型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紫玫瑰、金牡丹、黄玫瑰、丹桂、春兰等,所制的高香型坦洋工夫香高味浓,品种特征明显。

周恩来总理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20世纪30年代以前,坦洋工夫均为手工制作。传统型坦洋工夫红茶采用福安菜茶群体种,采摘嫩度为一芽一二叶,初制工艺大致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毛茶后,通常要再加工,即坦洋工夫的精制,精制工序为:毛茶复火—分筛—切断—拣剔—再干燥—拼和(即分等)—匀堆—包装成品。制成的传统型工夫红茶,条索紧结细秀,色泽乌润,香气清高鲜爽,茶香醇和,水感柔润,滋味醇甘。在传统型坦洋工夫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这一新工序,创新了香高味浓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即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兼具红茶与岩茶所长,形成独特的风味,深得茶叶专家与消费者的青睐。

晚清时期,福安茶业大盛,每到茶季,各茶庄所产茶品由“担担哥”(挑夫)挑运到水路码头,转为水运,行销境外。而清代福安长溪主流和各支流,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河道,皆可行船。水陆两便的交通运输,为福安的茶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流条件。闽红新秀坦洋工夫初创时期,坦洋因与福州口岸一水相连,得滨海交通之便利,福安和周边各山县的毛青茶汇集坦洋精制成工夫茶出口。成品茶先用溪船运至赛岐,再运往福州马尾口岸,由于工夫红茶主要销往欧美,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形成,为坦洋工夫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沉浮誉满天下

坦洋工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福安市最早的“中国制造”。坦洋工夫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关于坦洋工夫的创制,福安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清朝咸丰年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胡福四根据从武夷山引入的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的坦洋菜茶为原料,于1851年试制红茶成功,后经坦洋诸茶庄的共同努力,创出“坦洋工夫”品牌,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

1915年福建省选送福安县商会茶(即坦洋工夫)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奠定了坦洋工夫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地位。1922—1937年,是坦洋工夫红茶发展的黄金时期,福安一邑无论是茶地面积、产量还是茶叶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中心茶市多处出现,“坦洋工夫”成为福安及周边县区所产红茶的公共品牌。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朗朗上口的民谣赞颂的就是当时坦洋工夫茶产业的盛景。坦洋村曾经商贾云集,最盛时,不足一里地的街市设有100多家茶行,并有洋行入驻。1853年,清政府同意闽茶在福州码头出口,自此形成了以福安赛岐港为起点、主运坦洋工夫的海上茶路。据史料记载,自1881年至1936年的50多年间,福安全县年均出口茶叶500吨,坦洋工夫则年均出口上百吨,并揽获金奖,写下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

情系重托开启新篇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坦洋村现存的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等与茶相关的古建筑遗存,整合坦洋茶场、坦洋村、省茶科所、智慧茶谷、白云山地质公园等丰富的自然、文化、社会、科技、产业资源,打造集茶叶种、产、研、销、文、旅、养于一体的核心区。围绕茶主题开发了坦洋茶谷,完善坦洋茶谷文旅精品线路。

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重点筹备茶园+摄影基地、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模式,盘活旅游资源。推动数字坦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业态,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所留下的爱民足迹和殷切嘱托,并把“情意坦洋馆”建成党建教育活动场所,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今年4月,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三茶振兴工作站”成立,“坦洋计划”立项。该计划用有温度的文字和有思想的影像,记录坦洋茶人的匠心故事,激发美美与共的创新活力。5月29日,第十七届“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在福安市坦洋茶场顺利举行,吸引了178个参赛茶样,共有超过150万网友在线观看。同月,福安城阳镇岩湖村茶王街披上新装,成为市民茶会品鉴、休闲娱乐、领略福安茶文化的新晋网红点,全面提升岩湖茶叶市场的功能与定位,努力打造福安乃至闽东最具规模的红茶交易市场,为推动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当前,宁德市上下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坦洋工夫”在福安市委、市政府奏响“全家福安”的号角中正承载历史厚度,用沉着、稳重的嗓音讲述着中国故事、福建故事,让一缕茶香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林浩云系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主任,邱树添系宁德师院兼职教授、首批福建省文化名家)


绿色时尚看白茶

福鼎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白茶的发源地,也是白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正所谓“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近年来,“福鼎白茶”知名度和热度不断攀升,福鼎白茶以52.22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居“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并居最具品牌带动力的三大品牌之首。

白茶、福鼎白茶已成为茶界一年一度响当当的热词。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福鼎白茶日均搜索指数从2011年的146上涨至2022年的1521,近5年平均值为1376,高于西湖龙井(1047)、云南普洱(361)。福鼎白茶消费热潮持续保持并流行,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新方式,“福鼎白茶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以茶致富,以茶兴业,茶产业“闽东之光”有效传播

茶产业是闽东乡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为闽东人民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福鼎全市涉茶人口占总人口的66%以上,农业人口中从事茶叶的人口比重超过44%,福鼎白茶产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超过70%以上,茶叶是福鼎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有10余万户38万人从事茶叶生产,“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赤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养茶,到2021年,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2万元,其中白茶收入超过四成。茶叶铺就了赤溪村脱贫致富路,一个茶品,带动一方产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福鼎市在中国茶产业省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创建出一个城市品牌。毫无疑问,小小的一片茶叶被赋予了摆脱贫困的茶之道,从一杯福鼎白茶孕育出的茶产业“闽东之光”正向全国传播开去。

源自绿色,坚守绿色,拉升绿色时尚消费热度

古今名茶,无不得自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加以精湛的采制技艺,取之自然,融于形质。福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白茶品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福鼎境内层峦叠嶂,依山面海,季节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100~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5℃,非常适于茶树生长。境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遍布最适合茶树生长的优质土壤。

绿色是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福鼎市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我省最早实施、推广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建设的县市之一,也是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县市,推行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严禁茶园及其周边使用除草剂,定制有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53万亩,是福建省唯一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示范区试点单位。

全市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全面纳入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截至目前,大数据溯源系统中入驻企业2859家、经过备案和登记工商营业执照经纪人4129个、茶农77799户,形成质量可追溯制度体系,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生产加工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按“传统工艺数据化、运用数据标准化、标准生产自动化”的要求,保障从茶园到茶杯的品质安全,赢得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传播效应。

文化自觉,文化赋能,有效塑造品牌形象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的《闽小记》中即提到“太姥山有绿雪芽(白茶)”。《太姥山全志》对此进行诠释:“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后,以大白茶壮芽为原料制白毫银针。光绪十八年(1891年)福鼎白茶开始外销。丰厚茶史积淀铸就了福鼎白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优异品质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福鼎白茶品牌文化注重营造文化与地理标志相融,原产地质量文化和诚信文化联动,从而提升闽东茶叶质量和诚信文化美誉度。为进一步弘扬与传播福鼎茶文化,茶企纷纷在基地建设茶庄园、茶博物馆、白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旅游博览园,多维互动,寻根问祖、回访古法技艺,制造热度。通过举办中国白茶文化节、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拍摄福鼎白茶题材微电影《最美的样子》、动漫片《太姥娘娘与白茶仙子》、福鼎白茶歌曲《茶韵绵长》、推出“八闽茶韵”丛书之《福鼎白茶》《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书刊等系列文化载体,在境内外展示福鼎白茶文化的魅力,为福鼎白茶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与传播做出新的摸索,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品牌内涵影响力持续提升。

健康白茶,健康生活,顺应健康中国发展趋势

茶是人类健康和文明进步的文化载体,顺应健康中国发展趋势,福鼎白茶因独特的健康文化价值以及可陈放的特点而备受青睐,吸引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茶保健的防病功能的关注,使饮白茶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

福鼎民间流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分析了白茶抗衰、抗炎、降糖、降脂、抵御病毒、保护肝脏等保健养生功效及其科学机理。中国农业科学院林智团队研究认为,在年份福鼎白茶中发现的7种新化合物EPFS成分(学界称为“老白茶酮”),具有抗心血管疾病和预防、治疗糖尿病作用。福鼎白茶富含茶多糖、茶氨酸、黄酮类等物质,茶汤中的茶氨酸能帮助缓解疲劳,降压安神,喝白茶可以让人除烦安神,美容养颜,当身心疲惫时,泡杯清纯素雅的白茶有很好的愉悦放松效果,也有助于人们获得健康良好的睡眠。时下兴起的健康生活理念与白茶蕴藏的独特保健功效相契合,使白茶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白茶认知度的提升有力带动其市场渗透率攀升。

福鼎白茶,因脱贫致富而闪光,因绿色健康而时尚,因文化赋能而传播,“绿色+文化+健康+增值”的意义影响深远。统筹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福鼎白茶必将从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稳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福鼎白茶世界品,在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深度把握好福鼎白茶文化与世界茶文明深层互动的张力,真正理解和接纳“茶和天下”的价值共识,向世界广泛传播并积极推动践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茶文化传播到哪里,就把友谊、合作和共赢带到哪里,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系 宁德师范学院研究员)夏良玉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开启美学茶文化体验之旅!首届“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举办

“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茶器茶具展示、宋式点茶、围炉煮茶、非遗技法、香道花艺、汉服国风、弦音府乐、新中式茶饮……全品类茶器茶具集中亮相,全国六大茶类齐聚!这个周末在北京郡王府、亮马河,带你开启美学茶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

5月19日,由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在北京郡王府启动。

清代风格园林郡王府,坐落在繁华的北京亮马河商圈内。在这里,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在郡王府前广场的启动仪式现场,随着嘉宾手持不同字体版本的“茶”字印章共同在题字上盖章,“茶香文化节”正式揭幕。

受邀参加活动的多国驻华使节及夫人、跨国集团外籍高管、茶企代表、高校和歌剧院团代表等共300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精彩时刻。

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来自多国的少年“国际茶文化小使者”,现场齐声诵读茶经,演唱歌曲《中国茶》,用歌声讲述“中国茶”的故事。

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表演是启动仪式的一大亮点。在绵长悠远的古琴声中,嘉宾们观看茶艺表演,亲身参与“吃茶”,感受唐宫茶宴茶艺的独特魅力,从专业角度了解、欣赏和领悟茶的文化与意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视听体验,让大家赞叹不已。

京杭大运河建成后,天南海北的茶开始汇聚北京。早在元代,北京就成了中国茶叶流通的重要枢纽。如今,作为国际交往重要窗口的朝阳区,聚集了北京市30%的茶馆、40%的创新茶饮门店,有线上交易的茶商户占全市比重达36.8%,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品消费高地。

启动仪式现场,还发布了朝阳区茶文化消费地图。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国际茶日”,同时作为京津冀消费季系列活动之一,首届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以“与世界共享一杯中华好茶”为主题,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园林风格独特的郡王府和水城相融、商圈互联的亮马河水岸经济带,打造首个涵盖交流、体验、消费等全要素的一站式茶文化秀场,在远望、细听、轻嗅、浅尝、感受于一体的“五感”美学茶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中,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助力中国茶文化在国与国间传播与交流。

本次活动主会场设置在静谧幽深的郡王府内,依托其院落特色分成多个主题区域。

赏·茶器

在“渊源流变-茶文化展览展示区”,古色古香的展馆,陈列着金、银、铜、铁、锡、琉璃、瓷器、紫砂、竹、木、玉全品类茶器茶具,明清文物、五大名窑、景德镇制瓷工序也被展陈亮相。

以“茶与中国”和“茶与世界”为主题的茶历史文化展,不仅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还展示了日本、英国、摩洛哥、埃及等世界各民族缤纷多彩的饮茶习俗。展示区内还全景式还原了“老舍茶馆”,市民可在此品用茗茶、细点,观看曲艺表演。

品·茶香

走进“古今融合—茶文化体验交流区”,人们可以感受“沉浸式茶美学体验空间”。这里不仅汇聚了来自全国茶叶核心产区的百余种风味,还呈现了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让人在喝茶、购茶、茶文化交流中感受茶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

观·茶艺

亭台楼阁内,红砖碧瓦间,融汇了唐宋茶艺茶技茶会雅集和茶艺表演在此上演,吸引茶艺爱好者们驻足观赏、体验,通过色、声、香、味、触等感官的相互融合,近距离感受中国古典茶文化之美。

购·茶品

在“盛世茶香—茶文化体验消费区”,不仅有六大茶类及新茶饮品牌特展,还设置了茶文化东方美学高定时装体验沙龙,为市民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全景式茶文化体验。同时,香道、花艺、汉服体验等系列“国风”活动也在此,为市民提供沉浸式体验之旅。

此外,在郡王府河畔,还设置了云南专区,通过云茶强企的充分展示和云茶文化的传播交流,让首都市民游客不出北京即可体验地道的云南特色茶文化。

游·茶集

本次茶香文化节还在亮马河沿岸的郡王府码头、亮马河燕莎码头、双层廊道、蓝港亲水平台、贝壳剧场等重要节点及游船上,邀请纯茶、新茶饮、茶点等茶品牌带来茶主题花船展示、国风茶主题市集、新茶饮市集、围炉煮茶市集、茶文化互动体验等活动。

在朝阳公园贝壳剧场,也将开展别具韵味的国风民乐演出,市民可在泛舟亮马河欣赏优美河岸风光的同时,更好地体验亮马河沿线丰富的茶主题活动,近距离感受茶文化魅力。

首届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为期3天,郡王府主会场5月20日至5月21日为公众开放日,以预约形式对市民游客开放。5月19日至5月21日,亮马河沿岸活动向公众开放体验。

来源:央视新W客户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