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德茶人意义与品质

找到约187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关于大力弘扬祖国传统茶德的建议

  作者:程良斌

  【关键词】弘扬传统,茶德建议

  【摘要】茶是有德之物,茶人历来重视自身品德修养,茶饮全过程也倡导社会公德,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本文回顾了传统茶德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特再建议大力弘扬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上提出的“和敬廉健”四字传统茶德,即:“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客来敬茶,敬爱为人;廉洁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长寿。”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建立和谐社会、推进世界和平、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1993年9月下旬,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上,提出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现我们伟大祖国和民族的汉唐雄风”,建议“在法门寺博物馆按历史原貌再现唐代皇宫茶道的盛况,使我们领略大唐盛世最高层次的茶文化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凝聚力,推进四化建设,推进世界和平”。会议认为“和”“敬”精神是中国传统茶德的基调与精华。“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礼仪,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纯朴、谦和的品德。笔者在会上发表了《复兴茶道弘扬茶德发展中华茶文化》一文(1),认为法门寺复兴茶道,其茶道精神,即中国茶德,既要继承发扬中华茶文化优良传统,又要服务于当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倡导"和敬廉健"传统茶德,即:“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客来敬茶,敬爱为人;廉洁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长寿。”20多年来,和敬廉健传统茶德已随着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博得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和广泛饮茶人更大的关注,不论内政、外交及民间,都十分重视茶文化的传播,并隨着一带一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再提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茶德的建议。

  一、茶德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艺、茶仪、茶道、茶文化的发祥地。传统茶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早在三国时,茶已登上帝王酒宴,吴主孙皓允许大臣以茶代酒,作为以茶养廉对付奢靡之风的重要手段。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对精神的重要作用开始进入儒、道、佛的精神活动范围。唐代,饮茶不仅在佛教寺院中广泛流行,科举考试用茶,诗人动脑作诗用茶,茶使诗风大起,地方、民间向皇帝贡茶之风大兴,推动了茶叶采制技术的提高,加速了茶类发展和名茶开发。

  茶圣陆羽不仅创造了熔铸儒、道、佛思想的一套茶艺,还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茶学茶文化著作《茶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一枝十分优秀的经典茶文。《茶经》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之。”要求煮茶的锅“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精行俭德”,“令正,务远、守中”均是茶道、茶德思想内容的具体体现。茶道是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的形式。茶德是指饮茶人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还应具有俭朴之美德。因此有人说茶德是指对饮茶人的道德要求。有人说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用八个字来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康乐甘香,有八德处有嘉饮?,和清敬美,无一物中无尽藏(2)。

  综合古往今来的各种看法,茶德应包括三层内容:

  一是茶本身是有德之物,有德于人类,《茶经》开篇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二是茶人应重视品德修养,茶有恩,茶人应该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品赏佳茗,茶人应该有一份包括对务茶人辛勤劳作的感恩之心。

  三是茶饮全过程都要倡导社会公德,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用茶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可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茶代酒其本意是以茶养廉,对付奢靡之风,因此复兴茶道,弘扬中华茶文化,应提倡“廉”,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挥,正好与党中央反腐倡廉,兴邦安国的部署合拍,顺乎党心民意。

  唐代著名宦官刘贞亮说茶有“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其中有五德与茶的保健作用有关联。可见,人们通过饮茶,亲临其境,亲尝滋味,调气养身,循规雅志,礼义待人,不仅可提高技艺,增强美学观点,又可提高茶仪茶礼中人的品德修养,以和敬待人的礼仪及哲理与道德原则来改善人际关系。

  《神农食经》云:“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华佗《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南北朝陶弘景《杂录》云:“茗之味苦,微寒无毒,治瘘有效,利小便,去痰提神,助消化”。陆羽《茶经》有更详细记载,指出“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可见古人对茶的保健作用已有充分认识。

  二、茶德在国内外的传播

  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自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在日本和朝鲜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是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宣传“廉、美、和、敬”茶德四字守则(3),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一一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

  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两人对饮,以茶引言,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一一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

  清一一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融一一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1982年,台湾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4)

  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茶道精神是"和、俭、静、洁"。……

  以上是在茶文化发展与普及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大盛会,开幕式长长的卷轴上出现一个大大的“茶”字,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茶文化复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我国历史悠久的茶叶事业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次盛会也为国人创造了一个宣传茶文化、宣传茶叶保健作用、宣传茶德、从而进一步振兴中华茶业的极好机会。奥运会是人类文明、团结、友誼、和平、正义的象征,它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竟争精神,中国茶德与奥运精神是相通共融的。

  健一一是奥运精神、奥运经济与中国茶德、茶业经济共同的追求。科学实验和世界各国人们饮茶实践证明,茶是有丰富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的饮料,茶是当今世界人民最喜爱的饮料,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茶业界要向奥运会学习,要善于仿古,更要敢于创新。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亚赛,奥运会自法国人倡导复兴至2008北京奥运会共29届了,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体育盛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园栽茶、食用茶的国家,古代吃茶,现代改为泡饮或速溶冷饮。笔者在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中发现:紫阳茶平均含硒量为0.6530ppm(印度红茶0.046ppm,斯里兰卡红茶0.098ppm),但水溶硒仅为总硒的10%左右,为了更多地吸收利用茶叶中的硒,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提出仿古吃茶的倡议。目前茶叶超微细化技术完全可以作为仿古吃茶的创新技术,希望用奥林匹克精神,开发出运动员专用的原汁、原味、富硒保健吃茶食饮品,使茶产业和更多的茶叶消费者共同受益。

  以茶交友,以茶雅志,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场到民间已深入到了各民族的亿万民众之中。自古至今,都有人提倡以茶代酒,“颇与幽子逢,煮茶当酒饮。”“我浮碗面啜先春,何须美酒压吴姬。”“寒春客来茶当酒”,“美酒伤身一盏中,何如佳茗乐融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有一名诗“新秋松影下,半庭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酒使世界昏庸,茶让人类清醒”。

  茶是和平的使者,友好的媒介。自古以来,我国茶叶隨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逐渐风靡全世界与丝绸、瓷器等,成为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在与外国人一同"茶叙"交流中,共话友好未来时,也充分理解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一些外国人喜欢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已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通过一带一路的交流和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2017年,彰显民族文化以音像资料的形式在国际舞台频闪,《中国茶:东方神韵》获美国艾美奖为中国茶走向国际发出民族文化自信的信号。全球政党大会在北京召开,巧借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中国共产党邀请世界政党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描绘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宏伟蓝图。领导人茶叙成为高层会面的重要议式之一。

  三、传统茶德望大力弘扬

  1989年,我主持的《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与保健作用研究》(5),在北京通过了科学鉴定,鉴定认为: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本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国内富硒茶开发研究开创了先例。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老区建设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营养丛书》主编于若木题词:“开发富硒紫阳茶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已已仲秋于若木。”品尝了历史名茶紫阳毛尖后,又挥笔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习仲勋副委员长老家在陕西富平,是紫阳茶的老销区,他从小酷爱紫阳茶,品尝了历史名茶紫阳毛尖茶后,欣然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各国学术界在大力研究抗癌防衰机制的热点。紫阳县是我国少有的一个富硒地带,富硒食品可提高缺硒人群的健康水平,延长他们的寿命。紫阳茶作为硒的载体,具有许多优势,硒与茶中的有机物和蛋白质或氨基酸结合,在进入人体后吸收利用率高,且无副作用。其次,紫阳茶中除硒外,还富含锌、铜、铁、锰、氟,这些微量元素与硒协同作用,提高保健效果。紫阳茶中有各种维生素,如VC、VE、VB1、VB2、胡萝卜素,在清除自由基方面也与硒协同作用。

  茶叶中特有的茶多酚、儿茶素本身即具有抗癌、抗突变、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硒与茶中这些有益成分结合起作用,达到延缓人体衰老作用,使人体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常饮富硒茶是补硒的最好途径。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紫阳富硒茶文化深入人心,紫阳富硒茶香飘海内外。

  随着茶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对"和敬廉健"传统茶德的认识,为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自信,以健康的姿态,大踏步步入大健康时代,特再重申,大声叫响"和敬廉健"传统茶德,大力予以弘扬。

  (一)“和”一一以和为贵,和气待人。

  “和”是儒、道、佛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而且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和气生财,取中和以待人,行中庸以理事,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高尚的格调,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一种在品茗中细细体悟和表达的世界观和处世观。

  陆羽煮茶的风炉用五行生克制作,茶艺公道杯的匀汤调味,品茗的器、水、境、人等,都强调和谐、和法、和静、和美、和爱,做人以“和”相处,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事业兴旺,人民安乐,其乐融融。只有明白了这些处世至理,人生才会处惊不变,荣辱不苟,生命之树就会常青。

  民间如此,政界亦同。中国人历来爱好和平,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典范。他一生爱好不多,唯对茶叶情有独钟,他利用茶做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冰封",他高超运用中国茶道的精髓,以茶待客,使客人舒适惬意。胡锦涛在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处理国际事务,突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在国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2005年5月,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到大陆访问,以茶示和,在北京老舍茶馆品茶后写下了“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的题词。其寓意就是企盼两岸和平,共同繁荣。

  2010年5月31日下午2时45分,在毗邻日本皇宫的新大谷饭店芙蓉厅里,当时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中,温家宝总理和千玄室有一段亲切而温暖的互动。满头银发的千玄室先生身着一袭灰色和服,神情飘逸。他曾先后访华100余次,开创了日本茶道界与中国友好交流的先河。他谈到了曾经与邓小平先生的会面。当他献茶之时,邓小平对他说,茶是中国的根,茶道在日本又非常盛行。茶道最重要的是和平之心。中日两国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希望两国珍惜这种共通的文化。温家宝听后点头说道:茶是中国的根,也是和平的象征,蚕丝也是如此。当年,徐福、郑和两位中国航海家带出去的是茶和蚕丝,传递的是和平和友谊。(6)

  习近平主席也多次与外国领导人一同"茶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茶叙谈,和国际友人一起,品茶品味品人生,促进人类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二)“敬”一一客来敬茶,敬爱为人。

  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或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客来敬茶,敬爱为人,以茶示礼,人敬人高,互敬互爱。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在家庭里,子媳奉茶以孝敬父母;夫妻互敬,伉俪恩爱;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敬之以茶,友谊更深。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茶人要在敬业爱岗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品茗把盏,感受茶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锻炼以礼于人的行为意志,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做一名礼遇有度、尊敬别人、有爱心、献爱心、受人尊敬的时代新人。

  (三)“廉”一一廉洁奉公,反腐倡廉。

  清茶是廉洁的象征。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永明十一年,齐武帝兼颐七月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帝王之尊而令其灵上仅设饼、茶之类为祭,可谓廉洁也。

  庄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国茶德,把“廉”放在第一位,推行清廉,无私奉献,上誉德政,下名美德。出生在安徽徽州茶区的大思想家朱熹,与茶结缘,一生清廉,从小戒酒饮茶,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不重虚华,崇尚廉俭,成为理学宗师。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1982年新春茶话会,人民大会堂对联为:“座上清茶依旧,国中景象常新”,?表明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茶示廉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强大,但是一些人走上了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2001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分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宣传清正廉洁、克已奉公、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弘扬正气。”为构建共同富裕文明的和谐社会,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倡廉风,戒淫奢。人们对政府、对官员的最大期望是清廉、公正。衷心希望政府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严格控制公费宴请,禁用名烟,少用美酒,戒烟限酒,以茶代酒,清茶一杯,多向宾客、尤其是海外贵宾推介国饮,倡导清廉节俭精神文明的社会风气!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八条明文规定:?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8)

  (四)“健”一一身心保健,健康长寿。

  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以饮食为证》中写道:“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又说:“茶为文明古国所即知己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

  如今人们深刻认识到:健康是金子,健康是快乐,健康是财富,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进步。做21世纪的健康人必须具备:有力的心脏,聪慧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美好的心境,有序的生活。

  健,包括四层内容:

  1、心态健康。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健”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精力旺盛,身体健康,愿人们通过饮茶健康长寿,这是当代中国茶德应该大力倡导的。

  中国正面临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战略转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中国百姓,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癌症等疾病正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与生命。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心身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参与社会发展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心身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人们要以健康的心态饮茶,要营造健康的饮茶环境,通过饮茶给人们带来身体健康。

  2、茶叶本身是保健饮料。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演讲中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譬如就饮料一项说,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国争用之,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于人类不少。”

  英国不产茶,但早已以爱饮茶闻名于世,时至今日茶仍然是英国的“国饮”。英国大诗人柯勒力治(1772-1834)诗曰:

  “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

  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像—让人怎么活!

  我幸而生在有了茶的世界。”

  茶叶是21世纪的健康饮料,绿茶尤其是紫阳富硒茶的抗癌保健作用已经科学试验证实,“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5)

  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洪昭光教授在他的《健康快车座右铭》中指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踏上健康快车的四大基石。他提出的科学合理膳食“红、黄、绿、白、黑”,其中“绿”指的就是绿茶,他肯定地说,绿茶含有多种抗氧自由基的物质,喝茶能够延年益寿,减少肿瘤,防止动脉硬化,让人们享受茶寿(108岁)的幸福。

  3、大力推广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管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我国加入WTO,茶叶出口与国际接轨,要求更高,?200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清洁化生产法》。茶叶作为一种保健品,作为国饮,更应该执行《清洁化生产法》,在茶园园地选择、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中作好清洁化管理。我国广大茶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茶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氧气充足,恰是一个天然氧吧,加之长期以来很少使用农药、化肥,茶叶多次检验都不存在农药残毒。据此,我们更要加倍珍惜这一天然优势资源,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环境,按国家标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天然富硒保健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服务。

  4、为人类健康大力推广饮茶。据传医学专家在纽约的国际科学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健康第一的幸福快乐数字人生逻辑表述题,健康是写在数字首位的“1”,?权利、地位、金钱、爱情、亲情……均是写在“1”?之后的“0”,?“0”?越多,幸福快乐数字越大;但是如果没有首位的“1”,?再多的“0”?也等于“0”?了。茶有益于人身健康为健康饮料,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每个家庭开始,烟茶要分家,营造家庭无烟健康环境,一家大小健康,全家快乐,家家健康,家家快乐。茶为国饮,推广饮茶,促进国人健康。茶飘世界,让全人类健康快乐。茶馆、茶楼、茶店都要有身体健康的评茶师、茶艺师为顾客服务。

  为了提高全民族、全人类的健康水平,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茶德,进一步叫响和敬亷健传统茶德,培养健康的品茶养身好习惯:敬茶不散烟,劝人不抽烟;敬酒不罚酒,劝喝健身酒,不喝伤身酒,允许茶代酒。生活有规律,健康伴你走。

  祝年轻人健美健壮,老年人健康长寿!(7)

  2019年元月8日于广东惠州

  【备注】

  (1)原载《茶业通报》1994年第3期;1994年8月在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交流,并载入《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2)见1991年在《茶叶》三期

  (3)《中国楹联报》2005年12月30日第2版刊载了在天的文章《茶味八德》

  (4)《农业考古》1999年2期)

  (5)程良斌编著《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陕西科技出版社2011.04出版

  (6)(据新华网)摘自《中国茶叶》2010年7期

  (7)本文部分内容曾送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交流。载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沈立江主编《茶业与民生—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精编》186页

陆羽的选择——《茶经》的诞生与成就

《茶经》三卷十篇,唐复州竟陵陆羽(733-804年)撰。《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一直以来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自唐中期(约758-761年)撰成以来,《茶经》在当时及其后至今,对中国以及世界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基本的影响,意义深远。

陆羽的经历与《茶经》著成

陆羽出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虽然身为弃婴,陆羽被龙盖寺(后名为西塔寺)僧智积收养之后,几经波折,还是接受到了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并有志于“孔圣之文”即儒家学说。学得后,以《易》自筮,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在志向与身处寺院环境发生根本冲突后,陆羽逃寺而出,没有父母家庭亲人,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凭借自身的才华在当地的戏班中立足、生存并崭露头角。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州人聚饮于沧浪之洲,邑吏以羽为伶正之师,参加欢庆活动。时河南太守李齐物谪守竟陵,见羽而异之,抚背赞叹,亲授诗集。此后,陆羽负书火门山邹夫子门下,受到了正规教育。

陆羽幼年在龙盖寺时要为智积师父煮茶,煮茶手法非常好,以至于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禅师便不再喝别人为他煮的茶。幼时的这段经历对陆羽影响至深,它不仅培养了陆羽的煮茶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陆羽对茶的无限兴趣。陆羽青年时与贬官于竟陵的崔国辅“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髙情,一时所尚”,成为文坛佳话。

与崔国辅分别后,陆羽开始了个人游历,他首先在复州邻近地区游历。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肃宗至德初(756年),北方人大量南迁以避战祸,正在陕西游历的陆羽亦随流民渡江南行。如其自传中所说“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在南迁的过程中,陆羽随处考察了所过之地的茶事。至德二载(757年),陆羽至无锡,游无锡山水,品惠山泉,乾元元年(758年),陆羽寄居南京栖霞寺研究茶事。与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写有多首与陆羽外出采茶有关的诗。上元初,陆羽隐居湖州,与释皎然、玄真子张志和等名人高士为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燕永日”。

所有的游历与采制茶实践,为陆羽撰写《茶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上元二年(761年),陆羽作自传一篇,其中记叙至此时他已撰写的众多著述,其中有“《茶经》三卷”,是当为《茶经》初稿。

初稿写成后,《茶经》即有流传(唯曾被称名为《茶论》),北方的常伯熊就因之而润色,并用其中所列茶具二十四器行茶事。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行次临淮县,常伯熊为之煮茶。季卿行江南在764年,则常伯熊得陆羽《茶经》而用其器习其艺当更在764年之前。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记述自己所制风炉一足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语,表明在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即764年,陆羽曾对《茶经》作过修改。

而在773年,应颜真卿邀参加其主编的《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成为陆羽修改《茶经》的新契机,从中所获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助于他在774年完成《韵海镜源》编纂工作后补充修改《茶经》七之事中与茶有关的历史、医药、文学的文献记录。

《茶叶全书》作者认为《茶经》约正式刊行于780年左右。这一推论有一定道理,因为此后陆羽曾较长时间定居江西,却未如在浙江湖州时那样,将所经历地区的茶产,细致记入《茶经·八之出》茶产地的小注中。其后所经历的湖南、广东等地区也未有茶产地加入《茶经·八之出》。抑或陆羽曾再修改补充《茶经》内容,但未再有新刊本流布。

《茶经》,一部跨时代的著作

陆羽《茶经》是一部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全面总结了茶叶及茶文化至中唐时的发展成就,提炼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为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茶经》提倡清饮,除了调味的盐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葱、姜、枣、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饮从羹饮方式中脱身而出,更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脑、明目、强身等效果更加彰显。所以《茶经》问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饮茶矣”。

其次,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他考察并躬身实践的种茶、制茶、鉴茶的技术,并以人们业已熟悉的种瓜法相类比,为南方适茶地区开始种茶,提供技术指导。饮茶人群的扩大与饮茶量的日益增加,茶叶生产、贸易相应扩大,茶的大面积种植或是说为贸易目的的种植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茶经》其功一也。

其三,《茶经》提炼了茶的文化内涵,定义了茶的文化属性。《茶经》首句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之源》阐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将“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性与人的美好品行联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内涵。在《茶经》中,茶不是一种单纯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质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强调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之人,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径。

其四,《茶经》定义了茶的社会属性,即茶对于社会的责任和理想担当。一是匡时济世。陆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表明了他对茶可以凭籍《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二是社会和平。这体现在陆羽所设计的风炉上。风炉凡三足,一足之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陆羽对社会和平的向往。

其五,《茶经》定义了茶的艺道属性。陆羽给出茶艺道所包括的全部所有方面: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饮用原则、茶具简省原则。后世茶艺道的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茶艺道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陆羽在《茶经》卷中《四之器》篇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罗取茶、盛取盐、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注重茶具形式与内容蕴含之美的协调与统一。在《九之略》的最后,陆羽又特别提出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即在有庙堂背景的贵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那里,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全套茶具一件都不能少,否则茶艺道就不存在了。

《茶经·五之煮》系统介绍了唐代末茶煮饮程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华→分茶入碗→乘热连饮。同时在《六之饮》中强调,只有能解决饮茶过程中的“九难”:造茶、别茶、茶器、生火、用水、炙茶、末茶、煮茶、饮茶,即从采摘制造茶叶开始直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的所有问题,“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而若能按照《茶经》所论述的规范去做,便能尽究饮茶的奥妙。

开启茶的文化时代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它全面包含了当时茶相关的内容。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后世言茶者必本陆鸿渐,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终成经典。明陈文烛《茶经序》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祠可也。”认为人需要饮食才能存活,陆羽《茶经》使天下知饮,功绩不在树艺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

自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学海本《茶经》起,现存传世《茶经》有60多个版本。如此众多的翻刻重印,从中我们既可见到茶业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繁荣,也可见到《茶经》的影响。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茶业与文化,《茶经》被翻译成日、韩、德、意、英、法、俄等多种语言文字,流传海外,促进了中外交流。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及欧美盛行的茶文化,都是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的成就,也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

(《吃茶去》杂志)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浅茶满酒”,主人待客时茶要浅倒、酒要满杯,客人饮茶要细品慢咽。这样的平常生活场景中就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个基本精神取向:在闲中返隐并取乐。中国古代文化是在本土自生式缓慢生长出来的,茶文化更是在从容、闲散的生活处境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中国茶道在品茗论茶时延长了个人独处或者与友人相处的时间,同时也放大了狭小场所(茶室)的空间意义,强调细细品味杯中茶汤,同时把玩手中器皿、与周遭环境共处同安,在场者的内心交流无需言语,仅仅因为共处一室、共饮一壶茶而得以完成。传统中国茶道提出的四境说对此有较好的揭示,本文将进一步对此作出现代诠释。

一、 中国文化传统孕育下的中国茶道

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及其特征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观点,这样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就不会停止。本文的重点不是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或者其中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于概要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结构。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用”,即以儒释道一体为骨架,中医和茶道构成其两翼,这两翼是儒释道之体的巧妙运用和成功渗透。对传统中国人来说,中医医身、茶道修心,身心和合及其价值追求都体现在儒释道一体的学统上。早在魏晋之时三教合流的倾向就已经出现,隋唐产生了众多三教合流的文化成果,如建筑风格、学术教义、生活样式等,中国茶道就是代表性的重要产物。

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何时出现的呢?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提到,“考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然其饮法未闻,或曰为饼咀食之,逮东汉末蜀吴之人始造茗饮。”这是有关中国人将“茶事”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的较早记载。此时,茶事已经脱离初期的药用、食用阶段,进入到饮用的阶段。即便进入到饮用阶段,饮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隋唐时的煎茶(煮茶时要添加一些佐料,如盐、香料等)到宋代的点茶(茶要烘烤并碾成粉末,倒入热汤时还要不断击搅),明代时放弃饼茶、团茶改用散茶,出现了泡茶这样的饮法,这种饮用方式能够完好地再现茶的本味、茶汤的本色,大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还留有食用式饮茶法,宋代的抹茶和点茶法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成为了他们的代表性文化传统,在中国大陆则因泡茶法的一统天下而被遗忘。

“茶”原本有多个同义字,包括荼、槚、蔎、茗、荈等,最后统一定为“茶”字,根本原因是“茶”的字形最接近中国文化传统所设定的天地人关系的构想。“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陆羽《茶经》)其义为“人在草木间”。苍天之下,人为万物之灵长,敬天尽地利以利人。茶本为自然界一介植物,被人发现、采用、加工,茶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的宠爱;同时,人因茶而获益、满足,茶所集纳的日月精华、水汽凝结和山岳含育均被人做出了极大开发,人成为茶的受益者。

应当承认,至今仍然有学者明确反对“中国茶道”的提法,认为中国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礼、茶艺等事业)、茶产业(包括茶叶生产、制作、贸易等活动),但始终没有发展出系统、严谨的“茶道”。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完整的茶道理论,也无明确的茶道流派传承,但这只能说明中国茶道有其特殊性。决定是否有茶道的关键是有无对茶事活动所内含的精神性价值(与人相关)和思想性价值(与知识相关)做出有意识的总结或概括。有无总结是一回事,总结的深浅、广窄是另一回事。通过饮茶获得身心安宁、精神愉悦并对此做出思想升华,这显然不再是生理活动,它已经进入到自我实现的境地,肯定这一内容就可以视为茶道,关于这方面认识的总结就是茶道研究。将茶的生命比拟人生,将饮茶体悟引向对自然万象、宇宙世代的洞察,并将之理解为天道、真理的具体化,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对茶的总体性把握。许多文人、僧人、思想家对此都留下了富有启迪的独特见解、深刻体悟,如陆羽、苏轼、朱熹、周作人、林语堂等。茶道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画作之中,并对中国陶瓷工艺、美学设计等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笔者之所以主张中国茶道真正形成于宋代而非唐代其原因就在于唐代的饮茶活动还有着浓厚的、与物的深切关联,这直接干扰并降低了有关茶的超越性思考。宋代就所有不同,闲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论的兴起,为茶道的提出分别提供了现实的和思想的双重铺垫。

从字义上说,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质首先是它的自然属性和对人身心的益处,在此之上关于茶所展开的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才进入到人所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人类文明构建了诸多包含信仰、文学、哲学、艺术之内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乐生、天命、义理等重要命题上,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闲”是中国茶道的心理基础,“隐”是中国茶道的社会主张,“乐”是中国茶道的价值追求,就三者的内在关系来讲,“闲”是前提条件,“隐”和“乐”是刻意营造或试图表达的精神状态。

“闲”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含义,负面的是指不事稼穑、游手好闲、吃闲饭;正面的是指从容、优裕、散淡、豁达,正面的含义中既包括品质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与茶道关联的“闲”显然是指后者。“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工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要点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过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个体我。

从价值论上说,“隐”的消极含义是保全其身,明哲保身;“隐”的积极含义则是脱俗、淡泊、精俭、洁身自好,这不是被动的退让、逃避,而是在知其不可为或者无力改换他人/社会时、仍然顽强保留自身的处世原则、固守内心的道德律,这是以一己之力抗争凡俗世界、庸常大众的随波逐流,不做犬儒,放弃世常的名利而求取个人的精神圆满。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身”。因此,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生活、社会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禅茶一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立言的,佛家弟子之所以选择茶来解经悟道其缘由也基于此。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甚至也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点。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西方哲人提出了德福一致,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乐”使中国茶道明显有别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生发于佛教寺院,最初由出家人阐发和传承,以后形成的茶道流派“三千家”,也严格维护了师徒授受关系,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因此属于小众文化或雅文化,在其精神内涵上突出的是施茶、吃茶过程中的寂、静、敬的成分,走向了纯粹形式化的理念体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此世的投入和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更加平实的表现形式和更加生活化的现实关怀。无数的历史事件表明,无论身处何种情境下,多数中国人都易于快速接受现状,这与中国茶道乃至中国文化中的乐观主义是分不开的。

二、 茶道四境说的提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人生哲学,中国哲学精神也脱离不开对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还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立场概括出四种人生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两种境界都是非哲学的,只有后两种境界与哲学有关,并且是哲学关注的对象,冯先生还指出,只有借助哲学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说看似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归结,其实是接受了西学影响、采纳西方哲学的范畴体系的尝试,例如,冯先生所讲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义,同样,他明确地划分出可以成为哲学对象和不可以成为哲学对象两种不同的层次,这也是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世间道”的做法。中国茶道无法划入冯先生的哲学对象之中,因为它不是形而上学的观念构建,没有正面回答知识论问题,它只与日用生活相关,只在民间风俗和日用生活中寻找意义,却力图将日常事件变为情趣、乐事,从而获得恒久性。

然而,传统中国茶道也讲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说,分别是:物境、艺境、人境、心境,并认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状态。明代的书画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最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之间并非简单的高低替代关系,相反,四境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连带关系。物境和艺境提供了实体性基础,人境提供了人际交往沟通的条件,心境则受到前三者的引导,反过来又纯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饮茶“三点”——饮茶环境、水质和茶具、品饮者的修养三个方面,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说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茶道四境在匮乏经济时代显得有些铺张或矫情,对俗世凡众来说它显得过于高格调和雅致,通常会被不谙茶道的人视为“茶疵”、“饮癖”,然而,恰恰是这些对茶情有独钟、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为风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或主宾饮者们共处的空间性存在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中国茶分产地、产区;但各地的饮茶方式也有地区差别,茶室、茶馆的陈设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滤去了时间的向量。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乎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西方人则非常不同,他们用时间来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钟表一样提示人正处于作业或行为的某个阶段,所凸显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为人所用,仅此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茶道四境虽然关涉空间,但只是十分狭小的范围,往往只是设茶席、茶会的那块空间,或者仅仅关联案桌、茶几的空间。饮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内(如茶室、茶馆)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国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体验,却没有成功扩展、延伸开来,成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头动力。蔡元培在写于1916年的《华工学校讲义》中说道:“华人素以不洁闻于世界:体不常浴,衣不时浣,咯痰于地,拭涕于袖,道路不加洒扫,厕所任其熏蒸,饮用之水,不加渗漉,传染之病,不知隔离。小之损一身之康强,大之酿一方之疫疠。”推己及人、由此及彼这些中国文化传统倡导的“类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发扬。中国茶道创造的洁净世界只局限于当事人的精神领域,却可能无涉于周遭环境,更未激发出行动的意志。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坐而论道”、缺乏行动力的劣根性也大抵与此相关。

中国茶道具体内容——闲隐乐——正是通过“四境”得到充分体现的。茶道的物境在于野趣、雅致,在世间却又脱俗清新,这就是闲和隐;茶道的艺境强调合于时令,契合仪规,烘托出寂静、清和的空间,这就是闲和乐;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会,以情相交,以茶传情,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乐;茶道的心境关注当事人反躬自省,向内心观照,以茶喻人生、事业,涤除内心的不满、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张,这就是“大隐隐于市”的真谛。可以说,茶道四境说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深化了中国茶道。

换句话说,中国茶道虽然也强调由茶及道、茶中见道,但并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话,中国茶道的本质是道茶一体。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国茶道引儒入道,强调的是“闲”、“隐”、“乐”。中国茶文化在唐代兴起时就是雅俗共赏,宋代出现茶道时,也是同时存在士大夫、寺院、宫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佛门、道观、儒家的祠堂、学堂、孔庙等都依据各自有关天、人、物的理念预设而发展出了不同的茶礼、茶艺乃至各自有别的茶道。茶文化流布广泛,是因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乐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极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中国茶道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本着及物、依人、乐生的原则将茶道落脚在生活情趣上。

三、 茶道四境说的现代诠释

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传播了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诸多具体形式都做出了彻底否定,既根除了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也对民众一般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其间茶道研究、茶文化样式几乎停滞,仅仅保留了单纯物质性内容的茶叶种植、加工、买卖,因为茶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产品。然而,饮茶、品茶的过程而产生的悠闲生活方式,散淡人生态度和追求精致、雅致、品味生活的志趣都被无情扫除,茶文化不再传承,茶道研究被迫中止。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也给中国茶文化复兴创造了条件。许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茶叶贸易,鼓励围绕茶叶而进行的各类文化事业,各地纷纷成立了茶协会,茶馆也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茶事活动频繁,并且参考和吸收台湾经验,开发出各种茶艺表演,茶事相关的茶产业,如茶服、茶器、茶具、香、古乐器、国画等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茶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赋予茶各种积极、正面的价值。饮茶者(无论是在自家独斟自饮还是与人同泡茶馆)都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的人,相反,经常被看做是有品位的风雅之士。

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奢靡之风盛行,茶的包装过于精美,造成大量垃圾,增加了环境负担;茶具和茶器过于昂贵,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茶艺表演出现了许多不雅或庸俗内容,冲淡了饮茶本身的乐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茶生产商、经销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用过多的化肥和杀虫剂,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过多干扰茶性的有害物质,这些行为导致许多种类茶叶品质的退化,这种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传统茶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也与茶道追求格格不入。

当代中国茶道所处的时代场景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在匮乏经济时代,茶仍是稀缺品,好茶或上等茶更是珍稀品,只有殷实之家方可享受,一般平民百姓买茶只是备着待客之用,平时是消受不起的。而殷实之家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识书达理,品茶论道、鉴茶赋诗等都只是士大夫、文人之间雅致生活的追求。虽然只有占总人口极少数的人饮茶,但他们大多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思想的创造者,他们不仅维持了茶文化,也推动了茶道的传承和深化。然而,今日的中国人大多可以消费得起茶叶,茶叶的供应源源不断,茶叶的种类层出不穷,饮茶的方式不断翻新,茶真正成为粗茶淡饭般日常和廉价,饮茶者可能是每个人,即任何一个“涂之人”,此时,茶道何存?跨越全部阶层、通用于所有人群的茶道是否还有存在的可能?

饮茶成本的降低和饮茶程序的简化,茶日益向民间普及,中国传统的文人茶文化逐渐被平民茶文化取代,平民茶文化是否可以延续传统中国茶道呢?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所主张的闲隐乐三种精神不仅仍然具有意义,而且在今日获得实现变得更加可能,主要得益于物质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增加,可支配的财富也极大增加,度闲和求乐变得唾手可得。然而,发达的物质生活和快餐化消费也使时间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变得局促和难觅,普遍的烦闷和躁动紧压了人的精神生长的空间,在丰裕时代如何安顿心灵、为我们的精神向往提供场所?这是今日茶人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就必须强化茶道中的四境功夫。返归自然,按物之本性行事,顺物理尽物力。茶本是自然一物,饮茶之益来自于茶性的最佳发挥,茶道的初心就是保持对茶性的尊重。茶道四境必须依此茶性自然主义原则加以展开。艺境虽是人所造环境,也应以模仿自然、接近自然为原则,将艺境融于物境之中,饮茶者无论身处何处其心境和人境都应返璞归真。质言之,虽然心境重在个人独处的内心观照,人境强调以敬待人求得声气相投,但人境的出发点是心境,有独立人格和自处自律的人才会与人平和相处,茶道四境其实就可以化约为二境:物境和心境。茶人的举手投足是自身心境的外化,所使用的器具、营造的环境皆由心性外发,洞察物之本性以尽物力,对茶事中的一切皆抱持恭敬、谦和的态度。二境皆出于一心:这就是奉茶之心,易言之,敬茶之心。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俗世生活中返本归真,在庸常世界中寻找优雅品位。在此,重要的不是茶、茶具或茶室,而是茶人,或者说是饮者在品茗中全身心投入所获得的自悟自省。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过程中。物镜、艺境、人境都不需刻意选择,随遇而安,因为象由心生,心境才是根本。在当代,拜市场经济和技术革新之所赐,茶相关的器具极大丰富、陈设越加奢华,茶室随处可见,茶叶唾手可得,然而,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外壳,真正有意义的是饮茶者求放心,将心安置于事关大问题的事物上,用宏大叙事去除生活中的繁杂,用普遍价值提升人生的关切,饮茶让人安静下来,生起敬意,卸去多余的欲望和无谓的冲动,一句话,品茶就是赴一场心灵之约,从这个角度上看,茶道四境可以成为今天中国人的信仰依托。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董鹏(陕西安康)】

找到约181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