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博会怎么参加

找到约131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吉普号大雪沙龙回顾:茶博会还未过时,那金奖还有含金量吗?

  原文标题:茶博会还未过时,那金奖还有含金量吗?|大雪沙龙回顾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

  中国茶首次斩获44块奖牌

  打开了中国茶出口的大门


  今日互联网浪潮下

  茶博会是否还适应这个时代?

  茶博会的金奖,还有含金量吗?

  大雪的到来,给喝茶营造了天时。一壶热茶,热气袅袅,浸润茶香之间。所以此次茶会我们选择了吉普号的625藏巅、603藏峰、503熟茶三款茶品。
  其中,503熟茶是一款持续四年获得金奖的熟茶,香、醇、厚、滑、甜,会持续不断的让你一直想要喝下去。

  这次选择喝这几款茶,就是因为它们分别用了NPS晒青新茶评测体系和元工艺。除此之外,625藏巅和503熟茶也是吉普号的金奖茶产品。

  茶博会的金奖还有含金量吗?

  1915年12月4日,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成功闭幕,当时新的民国政府急于走出去与世界交流,专门组成了代表团进行筹备工作。结果非常令人雀跃,中国共计获得奖牌1218枚,奖牌数全球第一!其中,中国茶叶荣获奖牌44枚,中国茶自此重新获得好名声,出口量大幅上升。
  据统计,1915年博览会后,中国茶叶出口额较上年共计增加1800万美元。这也是中国首次通过博览会展示了国家面貌与实力。如今,互联网模式发达了,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游览世界,因此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博览会参展、逛展,那么就当下来说,茶博会还有举办的意义吗?金奖到底还有没有含金量?

  杨海潮

  北京大学茶马古道专家杨海潮

  关于巴那马的博览会,我们可以举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年,茅台到底有没有拿到金牌?杏花村说它们在巴拿马博览会酒类评选中取得金牌,且得奖是有证据的,但茅台是否拿到金牌它们至今还没拿出证据来。

  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那么在当代,产品好或不好是如何来定义的呢?

  再讲一个故事:美国人和法国人聊天,法国人说自己的服装很厉害,有很多名牌,美国人说:“你们有名牌吗?”法国人说:“我们有很多的服装品牌。”美国人说:“你们那些都不叫名牌,我们的牛仔裤全世界有名,每年都能卖很多。”这就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的名牌概念。
  回到茶叶上面也是一样的,是从产地来衡量还是从理化指标来衡量呢?这是值得讨论的。再回到博览会上,我很多朋友以前每年都要去广州茶博会,但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了,他们说那就是茶的年货节。就像大理三月街,号称“千年赶一节”,现在很多人不去了,觉得去了没意思。现在,很多东西已经被网络取代,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小黑

  吉普号CEO,《茶山黑话》主讲人

  小黑(吉普号CEO):我们第一次参展是2017年的春季茶博,这时候茶博会的形式已经走在一个下坡路上了,只是整个下坡的趋势还不大。为什么这样讲呢?我小时候昆明有昆交会,很多人去,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后面关注度就慢慢下降,如今关注度已经很低。在当时,这种展会形式就是将信息流、物流、现金流汇聚在一起。
  以前没有网络获取不了更多信息,展会的形式可以把一整年的信息流、物流、现金流用几天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把信息流解决了;后面快递普及了,解决了物流;支付宝微信支付把现金流解决了,三者打通了,各个行业在日常的发展中对于这种展会的热情度便不高了。

  场景是无法替代的,展会塑造了场景化,早年很多品牌会在现场压茶,大众在现场可以闻到茶香。

  也有很多信息是从场景当中来的,五天时间我们可以接触很多人、很多同行,可以汇总很多信息,这些是无法替代的。

  再说到奖上面,比如电影上面的奥斯卡,它是属于行业奖。如果没有奥斯卡的话,很多电影我们根本不知道,如果它没在奥斯卡上拿奖的话是没人去看的,所以它的设置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回到广州茶博会上,连续这么多年每年去评选,实际上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

  茶博会的金奖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沈连浩

  茶学专业毕业,茶业复兴编辑

  沈连浩:我参加过好几次评选,也当过评委,参加过比赛。2015年参加过雅安的斗茶大赛,代替我老师去当了一次评委。
  先给大家介绍什么是茶的好坏?什么是对错?茶是滋味,是主观评价,是感性认识,所以它不存在对错之分。

  茶的好坏怎么评?是看它符不符合标准。那么标准是怎么来的?

  其实企业的标准和茶博会评选的标准是不同的,企业是对标审评,茶博会是对比审评。

  是很多非常复杂的茶放在一起来评奖,所有的绿茶放在一起评选,所以的红茶放在一起来评选……茶叶依次摊开,看干茶,看外形,然后开汤审评,按照标准来评。例如:绿茶用一芽一叶做的,就有一芽一叶的等级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会有一些扣分。
  专业的审评方式和我们平时喝茶是不同的,专业的审评就是把缺点放大,采用的是高温闷泡,所以,审评泡出来的茶汤是很浓的,就是要把茶叶的内含物质都泡出来,同时也容易发现茶叶的优缺点。

  开汤盲评

  沙龙中我们进行了开汤盲评环节,在三款茶中选出藏巅。盲评现场。
  茶友:我参加复兴的茶会活动已经一年半了,我对熟茶更热衷一些,我昨天也盲评了四款熟茶,结果也是很让人意外的,所以说盲评更能暴露一些缺点。刚刚的三款茶我选三号,三号有暗香浮动的感觉,喝了我觉得应该就是三号。关于茶博会,我想说的是最早的评选是信件统计的,现在一个互联网的平台就解决了,我们怎么用符合时代的标准来评选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茶博会更多的是场景,来解决互联网解决不了的问题。每届的金奖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的。
  茶友:我去过很多茶博会,我觉得去茶博会是去开眼界,很多的品牌汇聚在一起可以看到很多在互联网上看不到的信息,茶博会作为一个行业的汇聚是需要存在的,茶是有温度的。我也是选择三号。

  茶友:博览会近两年看到年轻人越来越多,做茶的人也越来越年轻化,我觉得未来的博览会还是有存在的意义跟价值的。三款茶里,我觉得是一号是625藏巅。

  答案公布:三号

  茶博会的形式会长期存在吗?

  杨静茜

  茶业复兴主编

  杨静茜  茶业复兴主编:其实我跑的展位是很多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普洱茶企业从茶博会里面抽出来会是什么样的?真的跟刚刚杨老师说的一样很像农场品赶集的一个氛围。普洱茶企业的整个调性,装修使得展会的格调高了很多,普洱茶企业会借茶博会进行招商。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企业,我们问他们去茶博会有赚钱吗?他们说:“没有,但是如果不去的话,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个企业不行了”。所以,也很多企业去参展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企业还是很好的。除了销售以外,这也是企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你的展位装修好,大家就会觉得这家企业发展的很好。前段时间我也去了香港的茶展,发现香港的茶展更像是展销,每个品牌有个小摊位也没有什么装修,纯粹是一个商业的买卖。

  像广州茶博和深圳茶博更多的是品牌地位的展示,很多企业没有很好的位置是不去的。

  普洱茶展其实已经突破了零售的一个范畴,更多是通过展会来进行品牌提升。

  茶展上面也越来越多元化,从茶具到茶服再到茶空间的衍生,这些都是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在慢慢增加的,而不只是单一的茶。

  安然:我2017年和2018年去了广州的茶博,我觉得茶博会更多的是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审美导向。普洱茶可能很久以前我们会觉得普洱茶一定要浓厚,而从这几年的的金奖看来大家追求的是醇和香甜,这也反应了普洱茶的一个审美。就像很多人追求普洱茶的烟味,但是在审评的标准里面来说烟味是异杂味是不好的,而茶博会的评选是不能出现烟味的,这也是一个行业的导向。

  茶友:这三款茶,我觉得都挺好喝的,香气很好,特别是503熟茶入口香、浓、厚、滑、醇是很明显的,喝完后很舒服。

  倩倩:很多博览会我都有参加过,博览会的这种带货的功能是逐渐的被减弱或者被替代的。在展览会上会有一整套行业的评判标准,最快的了解品牌和产品的渠道。对于行业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不只是产品的展示和产品相关的产业链都链接到里面。我认为博览会会一直存在的。
  茶友:我参加过茶博会很多,影响最深的是当时在在茶博会上买了一个白茶,100块钱100克,当时很好喝,但拿回去泡是酸的,当时就很生气。然后这家企业也一直在参加茶博会,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说茶博会里面买到的茶就是好的。其实,现在很多大品牌是不愿意去参加一些城市的茶博会的,他们更愿意去参加一些大城市的茶博会。并且,审评的标准不代表市场的喜好,很多企业也有自己的一个标准。今天喝的这几款茶叶我都挺喜欢的。
  茶友:关于博览会的形式,我觉得它会长期存在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博览会也能帮助我们筛选出一些优秀的企业。它不会消失,但它会优胜劣汰。参加展会的,一种是同行,一种是专业观众,一些是挑选品牌去合作的,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茶博会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像我们的金奖是一个风向标,给消费者一个选择的参考。

遍地开花的茶博会,到底有没有用?

简单统计了一下10-11月茶博会(可能有遗漏):

10月06-14日 2018南投世界茶业博览会

10月11-15日 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10月12-14日 第四届中国济南(槐荫)茶文化博览会

10月18-22日 2018中国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

10月19-22日 2018青岛国际茶博会

10月20-22日 第十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10月25-28日 济南第六届中国茶叶博览会

10月26-29日 2018第六届中国国际(河北)茶文化博览交易会

10月26-29日 2018中国(昆明)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11月02-05日 2018第18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

11月03-06日 2018北京秋季茶博会

11月09-12日 2018成都秋季茶博会

11月09-12日 第8届中国(南宁)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11月15-19日 第十六届佛山茶业博览会

11月16-18日 2018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

11月16-18日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11月16-19日 烟台冬季茶博会

11月22-26日 2018广州茶博会


夸张吗?恐怖吗?接二连三的茶博会,甚至多地同时举行。


现在的茶博会好比一场赌博,去了只凑个热闹,毫无建树,于是后悔;不去又怕失去机会,会更后悔。


圈内网友纷纷谈论,参加茶博会到底有没有用?看看茶频道的采访视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仅市级以上的茶博会全年就有近百场,这还不包括一些地方举办的小型展会,平均下来,每三四天就有一场


在早几年,茶博会作为展销和招商平台无疑会为商家带来很多商机,但如今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共享。茶博会也逐渐没了往日的“光鲜”。


知乎上也有人提问:茶博会有用吗?


有人回答道:随着市场的不景气和经济的发展,还有电商和移动电商的快速发展,茶博会一年比一年差,厂家不愿意参展,经销商也无需从茶博会获取,消费者更是在茶博会上买不了多少钱。都是在建议别参加,去了也是竹篮打水。还不如省下钱回馈客户。



网友说:这几年的茶博会已经让茶企苦不堪言。


参展投入与产出能否成正比?这也是一大问题。络绎不绝的参加各种展会,每一次参展,企业不光要带去最能展示企业品牌特色的产品,还要派出必要的现场销售人员和招商人员,单从工作人员的吃、住、行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加上高昂的参展费,真是大投入。


若是企业通过参展,现场销售和订单销售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话,企业参加茶博会的投入和产出就很难成正比。


除此之外,茶博会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茶博会的质量在下降。



1、过度宣传,偏离了茶的本质


一些地方性的茶博会,抱着推广本地茶叶和开辟市场的目的。过分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包治百病,雪水泡茶,还有一些以哗众取宠,以劲歌热舞来吸引观众,比谁的音响大,谁的服装更艳丽。这些宣传方式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偏离了茶的本质。


2、本末倒置


部分所谓的茶博会,主角不在单纯的是茶叶或是茶具,而是珠宝玉器、红木字画、药品补品等等。去茶博会有种去超市的感觉,就差新鲜蔬菜肉类没有了。真正的茶叶参展商,可能只占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茶叶彻底沦为配角。


3、滥用的“国际化”


有人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国际”一词被滥用。茶博会上,邀请几个外籍华人来参展,或者请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汉文化圈的国家的人来表演茶艺,又或者就邀请几个外国驻华领事馆的人讲讲话,就算“国际”。


4、真假大师,傻傻分不清


在茶博会上“大师”一大把。名号更是“各有千秋”包括,大师传人、高工、第几代传人等等。只要你出钱,大师亲民接地气的给你拿茶饼,从远古时期释说到现在,当然,价格不菲。


5、专业茶托


本来是想乘此机会,屯点好茶,一不小心,进了茶托圈套,去到一个展位前面,人头涌涌,这个说干茶条索紧密,那个说香气清鲜,另一个说口感醇厚,好茶!然后你靠近一看价格,四位数一斤。于是,你看他们一脸认真的样,买还是不买,不买感觉真的错过好茶了,买……?


面对茶企的苦不堪言,茶博会质量的下降,及消费者的“不愿花钱”,那参加茶博会到底有没有用呢?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人觉得还是有用,对茶企很有帮助,也有人觉得,帮助甚微。但普遍的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公开化,效果在逐年下降。



有网友说到:中国只需要几个功能定位非常明确的茶博会,并且品牌化,其它的,最多也就转型降为茶叶展销会吧。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谈谈您的感受。


本文授权转载自「读茶记」

普洱茶投资分析:茶博会扎堆举办 赶场还是挑重点?

截至2月20日,今年全国各地已公布活动信息的茶博会,已近七十场(数据搜集于各个茶博会运营企业官方账号与媒体公开报道),相信最终这个数字会超过一百场。疫情三年,绝大部分的茶博会都不得不停办,今年全面放开后,茶博会必然扎堆举办,这也使得茶商患上了选择困难症,错过茶博会有可能失去大订单,但场场都参加一个是精力跟不上,另一个则是财力跟不上,具体该怎么做呢?

在我来看,茶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情况来决定参加哪里的茶博会。如果产品定位品饮消费,那就应该把目标锁定在喝茶特别多,同时普洱茶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比如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呼和浩特。这俩地方长期被人轻视,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新疆内蒙每年消耗的紧压茶超过了中国绝大部分省份,另外这俩地区的人对口感不是那么挑剔,同时消费能力又特别强。这是普洱茶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

如果产品定位品饮收藏,那就应该把目标锁定在藏家云集的地方,比如两广云南地区。这些地方品饮普洱茶的历史比较悠久,收藏普洱茶的人数众多。只不过这些地区竞争也很激烈,拿不出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就会铩羽而归。市场大竞争也激烈,适合有能力有魄力的茶商介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待发掘的中间地区,内陆省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城市。这些地方消费茶叶的能力很强,只不过并不会局限在某一类特定茶上面。对于这类市场,适合那些相对其他茶类有较大性价比优势的产品。

总之参加茶博会这件事就像小马过河,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茶博会参加,真没必要随大流。

文:天火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