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饼内飞设计

找到约13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罕见号级古董茶的内票内飞图文介绍

  福元昌号

▲内票

  每个福元昌号筒包里都有内票一张,规格约11厘米正方形,橘红底色,蓝色图字。四边框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以图为记,庶不致误余福生白共八十八字,字体正楷工整,其中有阳春和余福生白字句是另外以朱砂红印章盖上的。

▲宝蓝色内飞▲紫色内飞
▲白色内飞

  每饼茶有一张5厘米x7.5厘米的长方形内飞,也是四边框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易武大街开设福元昌记....主人福生白共五十五字,字体正楷美观。

  内飞有宝蓝色、紫色、白色三种,朱红色图字。蓝紫两色内飞的茶品,属阳刚型;白色内飞茶品,则属阳柔型。

  内票和内飞的图字都是印刻成章,以手工印盖出来,别具艺术意义和价值。

  同庆号

▲老同庆号内票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拟定《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和《商标注册细目》,上奏后得以颁行。同庆号遂向朝廷申办了同庆商标龙马图案。

  龙马图案为红色内票,上端有云南同庆号字样,中间是白马、云龙、宝塔图案,下端是茶庄介绍:本庄向在云南....同庆老号启。带有“龙马图案”的同庆普洱茶,做工精细,成为了高品质普洱茶的代名词,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

▲老同庆号内飞
▲双狮同庆号内票

  代表同庆老号品质的龙马商标内飞使用了一两百年后因仿冒太多,不得不于1920年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申请更改为双狮旗图。

  该图上文字称: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免被他人以伪乱真则幸甚焉。

  下署“总发行云南石屏同庆号”“制造厂易武同庆号刘向阳谨识”等字样。

▲双狮同庆号内飞

  每饼埋贴一张4.5厘米x7厘米横式内飞,白底朱红字。

  敬昌号

▲内票

  敬昌号的内票非常有珍藏价值和意义,整个画面不仅制作精美,而且以采茶图为题,勾勒出三个少女在两棵乔木茶树间采茶的欢快、愉悦景象,寥寥几笔,生动活泼,同时注明采用前春尖茶这既突出品牌价值,也标榜了自己就是品牌的营销意识。

▲内飞

  椭圆形图案,与同庆老号圆茶内飞极为形相似。

  江城号

▲内票

  江城圆茶和普庆圆茶一样,只有内票,没有内飞。

  内票是11厘米x16厘米立式长方形规格的手工蜡纸,米黄色底,图字是黑色油墨印刷的,手工油印。而且还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图案和文字内容完全一样,但字体笔法各异,是过去普洱茶中极少见的现象。

  细看内票的图文,上面出现了五星的设计图案,文字里有“认真包装、繁荣经济”的词句。

  杨聘号

▲内飞

  在杨聘号每片圆茶上,都有一张5厘米×6.8厘米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

  同兴号

▲同兴早期圆茶内飞
▲同兴后期圆茶内飞

  同兴圆茶内飞上都标着“本号专办易武倚邦峦松顶上白尖嫩芽”。

  同昌号

▲同昌黄记红圆茶内票

  这张约8厘米正方形的内票仅附在红色内飞的茶筒中,落款为“主人黄锦堂谨识“。

▲同昌圆茶内飞
▲同昌黄记红圆茶内飞
▲同昌黄记蓝圆茶内飞

  普庆号

▲普庆圆茶内票

  这款普庆号圆茶没有内飞,只有一张13.50cm×15.30cm的内票,淡土黄色底,红色圆字,图案设计相当细致,配以龙凤花草,画面显得文雅且古意盎然。内票写着“敬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选办普洱正山幼嫩…民国2年改用此内票为记….制造厂易武普庆号主人谨启”。

  鼎兴号

▲鼎兴红蓝圆茶内票

  鼎兴“红园”茶和“蓝园”茶的内票上印有“星月”图案的注册商标,并署“本号选办正山细嫩雨钱春尖茗茶加工揉造发行有仿冒特印为标记”等字样。

▲鼎兴红内飞
▲鼎兴蓝内飞
▲鼎兴紫内飞

  现行世的鼎兴圆茶产于西藏,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因内飞颜色的不同,内飞都为白底红字,尺寸为5厘米x7厘米。

  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欠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却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掺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

  可以兴号

▲可以兴内飞

  乾利贞宋聘号

▲宋聘号内票

  百年普洱号级茶庄宋聘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以生产大量优质普洱茶而闻名。总部设在云南石屏县,茶厂设在六大茶山重镇易武镇(历史上在易武生产经营普洱茶有很大一部分为石屏人)。民国初年与在易武同为石屏的乾利贞商号联姻,双方茶庄合并,合并后又称“乾利贞宋聘号”。

▼宋聘号内飞
▲多种宋聘号内飞

  鸿泰昌号

▲鸿泰昌圆茶内飞

  鸿泰昌号茶品,在普洱茶界被称为边境普洱的代表,在泰国开设的鸿泰昌号茶庄,代理总公司对海外经销各种茶品,同时也就地取得茶箐制造大量普洱茶,鸿泰昌号的经销市场遍布港澳和东南亚各地区,以华侨饮茶人口为主要对象。

来源于: 老茶资讯

2019年中茶皇茶贡园困鹿山评测报告:蜜香诱人、满口香甜

  好茶,是需要懂得品赏的人:欢迎来到茶友网评测栏目。今天的茶评是来自于茶友网免费试用派茶活动。2019年中茶普洱皇茶贡园困鹿山生茶357克评测报告。作者:喝茶+锔瓷的翔哥,翔哥品评这款茶时分别从产地、产品包装、干茶、滋味、叶底等方面全面的介绍了整个泡饮过程。下面我们来简要的看下他的茶评。

  外包装方面

  总体设计安静、端庄、大气,满满的中国皇家味,打开二层包装后看到有内票,有内飞,检验报告,合格证等资料,整个包装简洁大方,资料详实。

  干茶茶饼

  茶饼圆正饱满,厚薄均匀,松紧适度,干茶条索粗壮完整,黄褐油润,芽毫显露,闻茶饼,无异味,干茶蜜香气满室,扑鼻诱人,有迫不及待想开泡的冲动。

  口感滋味方面

  汤色色度饱和明黄透亮,入口茶气饱满厚实,苦涩及淡,蜜糖、梅子香强烈,青涩味不明显,回甘生津迅速强烈,满口香甜(冰糖甜),有挂喉感,口腔清新空透微凉,喉部甘甜感持久,回味悠长。

  叶底方面

  叶底情况:一芽两叶,肥壮厚实,出现少量马蹄,色彩黄绿鲜活,无红梗红叶现象,叶脉、茶毫清晰,叶片搓揉有韧劲,整体美观度高,原料质量高。

  总体评价如下

  2019年中茶普洱皇茶贡园困鹿山生茶,用料扎实,汤色金黄透亮,品饮后感受到微苦淡涩,茶气饱满醇厚,果蜜香气诱人,回甘生津迅速且强烈,口腔清新空透微凉,喉部甘甜持久,山野气韵强烈,是一款好茶。

  各位茶友,喝茶+锔瓷的翔哥,的茶评就分享到这里了,具体详情可以打开茶友网APP评测栏目查看。喜欢喝茶,期待我们下期再见。

【大益茶史02】经历了“三年大跃进,十年大革命”的勐海茶厂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7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正式成为国字号企业。随着范老出走台湾,茶厂群龙无首。省茶司遂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人深入佛海,恢复茶厂的生产与运营。一行人来到佛海,眼前的景色完全可以用“凄凉”来形容。彼时的茶厂,经历了兵荒马乱,已经完全停产三年,荒草丛生,厂房因长期失修而破旧不堪,与废墟无异。与其说是重建,不如说是新建一个茶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多个人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整顿、清理、修缮厂房,1951年,机器再度轰鸣,茶厂勉强恢复了生产能力。

1952年,为了庆祝茶正式厂复产,也为了彰显自己“国企”的身份,其中一名负责人的提议,“要不咱们改个名吧”,得到大家的同意后,将茶厂名字注册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自此,“庆祝一下改个名吧”成为勐海茶厂的保留节目。根据当时统销统购的要求,除了藏销产品外,都需要使用“中茶”商标。咋看之下没什么不妥,但由于当时的大环境依旧处于民不聊生阶段,在饭都吃不饱的前提下,喝茶无疑是一种奢侈,所以那时的中茶并不好过,因此,使用商标是需要付费的。每贴上一个商标,都需要为中茶支付一笔费用。当然,好处是不用为销售烦恼了。

茶厂的配套也并不完善,经常出问题,没有电,就自己发电;不够吃,就自己种植,不够穿,就找少数民族以物换物。几年下来,茶厂周边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电影院,子弟学校等。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勐海县的人民背靠茶厂,居然迈向了小康生活。所以后来围绕茶叶系统的商检质检等部门都大量派遣了驻厂代表,城市里限量供应的食物吃不饱,派驻到这个边远之地,反而算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如今的勐海县

从1953年开始,茶厂迎来疯狂改名1.0的时代,

1953年,为了庆祝接管南糯山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4年,为了庆祝进攻紧压茶、绿茶,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6年,为了庆祝没有坏消息,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57年,为了庆祝制茶机器改革,加工能力突飞猛进……好吧,改名确实太频繁了,这次就不改了。顺便说一句,这一年,一名叫“邹炳良”的18岁少年中学毕业,分配到了茶厂。享誉海内外的云南七子饼茶也是这一年,在唐庆阳的主持下迎来复产。

1958年,新中国迎来了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成为人们的口号,吹牛B是人们的基本诉求,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茶厂也立志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搬迁计划,也就提上了日程。新厂址选在新茶路一号,也就是如今的勐海茶厂旧址,一边建设新厂,一边疯狂研发产品,在产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好增添品类,造成创收的假象,单是1959年一年的时间,便研发了“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数款新品。这是非常迎合时代的一个操作。具体口感差异个人没有喝过,但是结合时代环境,个人猜测口感差别不会太大。

· 大跃进时代标志性的海报

1961年1月,为期三年的大跃进结束,新厂也日益完善,两厂并行生产,正式进入改名2.0时代,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2年,茶厂没啥大事儿,但是在遥远南边,一道红光划破海南的夜空,一个吴姓的家庭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远之”。有种说法是1966年,这里以百科为准,如果有机会面见这位“男孩”,我再亲自求证一番。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以及前面提到的少年邹炳良先生,也再这一年参加了由国家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为期两年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旨在提升个人水平,分享制茶工艺,提高中茶的质量与数量。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相比大跃进而言,文革对于茶厂的影响不大,毕竟茶是一个务实的行业。只要茶厂负责人不出什么事情乱开车的话,安然度过。再说了,当时的茶厂压根就没有厂长,依旧是多名负责人同谋同策。

1967年,勐海以“中茶公司”之名生产砖茶,当时正值“文革”,勐海茶厂所制砖茶,也遂以“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字样署之于茶砖内飞之上,标重250g。款砖茶都带有明显时代符号,因此藏茶的行家也将此砖茶称为“‘文革’砖茶”。虽然这块砖茶不是很贵,但是很有纪念意义,算作一个时代的烙印。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茶厂又改回了“勐海县茶厂”。前后两次改名,约等于改了个寂寞。

1973年,参加了分级红茶研制工作的邹炳良先生已经成为了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也成为了“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的探索者、研究和实验者,他根据多年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自此,与吴启英女士携手成为普洱熟茶的父母。

熟茶父母

1975年,云南茶叶逐步进入了量化生产阶段。人工发酵技术的成熟,研配技术的革新和规范管理给予普洱茶从前有别于山头茶、商号茶统一而稳定的风格。而7542、7572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了。两者被誉为新时代的开端,既有承先启后的味道,又有开放进步的氛围,对普洱茶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他代表了一种旧式生产观念的结束,也开启了新的生产时代,由于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普洱茶的观念,也间接地改变了云南种植普洱茶的方式,多年来,两款产品均被业内誉为普洱生、熟品质的“评判标准”,成为普洱茶界的一个传奇。这其中,邹炳良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文革结束后,茶厂负责人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复产20多年,我们居然连一个厂长都没有!于是,周培荣被推举为第二任厂长。我想,周老先生本来只是想以普通人身份和大家相处……

1983年,随着周培荣逝世,唐庆阳成为勐海茶厂第三任厂长,自1938年开始,唐庆阳为云南的茶业躬身奋斗了56年,其中四十余年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勐海茶厂,从俊逸青年到满头白发,‘滇红’有他的心血,藏销紧茶有他的操劳,七子饼茶在他的主持下恢复制作,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勐海茶厂,而是整个云南现代化制茶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但接任厂长时年纪颇大,到了年底便选择了匆匆退休,因此,这个厂长更多属于名誉厂长,是专属唐老的终生成就奖。

接连两任厂长上位,都是在自己的人生末年,难以为茶厂计划长远的发展策略,大家应该是误解了厂长这一职位的功能性,厂长应该是一种职位,并且具备带领茶厂的责任,而非一个成就。因此,勐海茶厂急需一位“年轻人”为茶厂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长远的规划。1984年,邹炳良老先生唱着“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出现在备选人目录中,彼时的邹炳良,45岁,娶妻生子,已经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加上自身履历确实耀眼,深得民心,就这样,邹炳良成为了新厂长的不二人选。自此,人们看到了茶厂的后续发展的希望。同年,中茶逐渐稳定,统销统购的制度取消,虽然不用再支付使用费,但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认准了中茶的商标。一时间,销售又成为了勐海的难题。算是给邹炳良上任的第一场大考。为了解出这个答案,邹老用了5年的时间。

1985年,邹炳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邹炳良还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旗下的普洱茶10级、8级顺便获得了省优称号。

1988年,邹炳良依旧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也为勐海茶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基础。

· 邹老的大考

1989年,邹炳良上任5年后,终于悟出了第一场大考的答案,邹炳良先生意识到,海茶厂要做大做强,必须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他与厂领导班子共同创意、研究,因为品饮普洱茶对人体“大大有益”,所以,设计创立了“大益”牌商标,并于1989年成功注册,自此,大益成为了勐海茶厂的独立品牌。也成为了勐海茶厂巨大的无形资产。

除了大益,邹炳良在任期间,建立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供、销体系,发展新茶园10万多亩,建设茶叶初制74所。勐海茶厂工业产值、利润、上缴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乃至云南省的纳税大户。

1996年,57岁的邹炳良从勐海退休,但是与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心中万千不舍。短暂休息之后,邹炳良终究还是寂寞了,遂与友人创办了海湾茶业,并推出了耳熟能详的老同志品牌。在茶叶圈,邹炳良是受人尊重的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即使参与了褒贬不一的小罐茶宣传,人们吐槽也只会是小罐茶的营销负责人杜国楹,邹老在茶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典范。

伴随邹老40余年的勐海生涯结束,【大益茶史】第二集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回顾千禧年前,勐海茶厂在下一任厂长带领下,濒临破产日子,至于广大朋友期待的辣个男人的故事,可能还要再等等。

找到约13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