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北美仓88青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88青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号称干仓茶鼻祖,指的是勐海茶厂于1988年至1991年生产的7542青饼的统称。88青饼如今市面少见,且价格高昂,可谓是一茶难求,在茶界可谓是明星般的存在。

那么,88青饼究竟滋味如何?88青饼到底好不好喝?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将为大家详细讲述88青饼的由来,并开汤品鉴。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微信公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88青饼溯源:无人问津的7542

1973年,省公司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应香港客户要求,公司组织老茶叶专家恢复生产七子饼。其中,生产于1988年至1992年期间的一批7542七子饼,因种种机缘,一直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津。

1992年,香港联合贸易公司职员、勐海茶厂驻港代表陈强受命推销这批7542七子饼。某天,他带着一片茶拜访陈国义。

陈国义试喝之后,发现这款茶与当时香港人喝惯了的褐色熟茶很不一样,饮后生津回甘,7泡有余香。经多次对比品饮后,陈国义以港币7.8元一片的价格把整批货全部买下。

陈国义先后分四次提完这批货,随后把其中一半卖到了华人较多的北美市场,另一半留在了香港当地销售。由于这批茶当时的青涩味较重,香港市场大多茶客并不接受。陈国义先生因此成立了一家茶艺公司,引导人们喝茶,讲解茶艺,然后推销这批茶。

由于这批7542七子饼生产于80年代末期,陈国义又是在1988年创办的香港茶艺乐园公司,做生意也想图个“发发”的好彩头,因此,陈国义为其命名为“88青饼”。

二、88青饼成名:是金子总会发光

88青饼历年一直受人青睐,能从各大茶厂琳琅满目的茶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正在于它所存储的环境——干仓存放。

88青饼最初无人问津,一直干仓存放在勐海、昆明的茶仓里,体现出了与之前存放于香港湿仓完全不同的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转化非常优秀,引人着迷。

88青饼

2003年,白水清托人从陈国义手上买断这一批88青饼,由于口感独特且数量有限,再加上88青饼“发”的谐音,88青饼逐渐受到市场的追逐,价格也不断上涨。

88青饼就这样,从当年在勐海茶厂仓库积压多年的7542七子饼,到终于重见天日,并凭借自身的优异品质,深受市场好评。这件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好茶,也终将被发现!

三、88青饼开汤品鉴

88青饼采用薄棉纸包装,正中为中茶的经典标志,其中的“中”字呈苹果绿色,这也是88青饼与其他七子饼包装的不同之处。

88青饼以肥壮茶菁打底,幼嫩芽叶撒面,是传统的7542 配方。茶饼乌褐油亮,金芽遍布,干茶香气明显,旧茶的老旧温醇香气,从茶块的夹缝之中,慢慢渗出,真是优雅。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它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

撬茶10克投入紫砂壶中,热水注下后迅速出汤,30多年的陈茶,汤色红浓透彻,茶香四溢,满室茶香怡人。

88青饼茶汤入口饱满厚滑,回甘连绵,经久耐泡,细品之下,那股独特的梅子香在后韵中逐渐显现,十分迷人。那种陈年普洱茶的爽朗感,只有茶底足够丰厚的干仓茶品,经时间慢慢磨炼后,才能胜任。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它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茶汤

88青饼的存在,证明了干仓存放对于普洱茶品质转化的重要意义,也例证了拼配茶也可与号级茶接踵比肩。

88青饼作为一款真正有底蕴的普洱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品此好茶,须知缘惜福,方为茶中真意!


所谓的越陈越香,正在变成套利者的工具

著名茶学权威刘勤晋有一次接受中央台的采访,那时候普洱茶最火,越陈越香正在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刘教授说:“什么是越陈越香,不过就是想推广他的假老茶。”

2018 年召开普洱茶高峰论坛,刘教授说过类似的话:“我去香港,某某某请喝茶,一边是他越想越香的假(百年)老茶,没一片真的,一边是茅台酒。”

当时,桌子上的都是普洱茶历史,生产,销售,真正的参与人,管理人,有省公司的领导,部门经理,下属茶厂生产车间主任,要么是垄断香港茶叶市场的商家,最晚的也是港台商,也是中茶勐海二块牌子的代理商,,这些人既是历史的亲历者,要么是现在每一款大名鼎鼎生产人,销售人。

普洱茶当时是行内生产,行内销售,即使是现在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也完全不了解。以前普洱茶属于外贸系统,而现在属于农业系统,完全是两回事。

在场一位专家,年纪大了,估计就比较固执,我们也没有请他,他听说了,非要来,某会长给我讲,我说来就来吧,无非多一个红包,多一个房间,多几餐费用。

会议日程短,想法是让真实的了解普洱茶情况的人多说一些,就没有安排多余的。专家,其实不是普洱茶的专家,他要讲,而且讲的是完全外行的话,坚持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专家的理论来源于何处?

我估计核心价值这个语文概念也没有弄懂,核心价值其中有一点是必须的,也就是独有的,别人无法复制的,才可能称为核心价值。

越陈越香只是一个商品属性,白酒有,红酒有,霉豆腐,火腿,奶酪。。。都有,大家都有的,又怎么撑得起“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即使是茶叶类,湖南黑茶,湖北青砖,四川边销砖,陕西茯砖,不都是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

普洱茶荒唐的地方在于,大家有文凭有学历,有职称,喜欢两天普洱茶,就真以为自己是专家。刘教授毫不客气,理都不理会。还是昌金强老师打圆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真善美”,满场喝彩。与会的人都知道上台发言人的份量,也知其含义所指。

普洱茶为什么假茶特别多?

根源在于这些所谓的越陈越香的骗人理论。这一段网络一窝蜂声讨某人,我看了看,很多 98以前的山头茶,70 年代的茶,毫无疑问是一眼假。但是,为什么一眼假会受到市场追捧呢?

这是不是值得思考呢?打假是打了现象,结果打跑了李君,会来邓君,这又有什么用?

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前面讲了,2008 年之前的市场是就结果而结果,所以,市场讨论热烈的是各种仓储的概念,干仓、湿仓、港仓,昆明仓,大马仓、肇庆仓、北美仓等等仓。原因是当时生产的产品单一,原料来源更是只有台地茶,即使是易武的古树,绝大部分也矮化了,台地种植,今天有人喝易武2007 年的茶品,感受都一样,涩感难化,原因就是在于台地种植这种方式。

所以,台地茶都是如此宣传,仓储三十年才能喝。这就肯定“越陈越香。”普洱茶的茶客平均年龄 40 岁,买来茶放三十年,也就七十岁了,这中间人不能有风吹草动,仓储不能有风吹草动,关键概念不能波动,不能消失。

这,真的是孙子存茶,孙子喝,关键还是一群智商不高的孙子。

要苦涩平衡好,苦涩化的开也罢,选大树茶,古树茶,树幅大,遮阴效果好的茶树即可,为什么这波人不选这样的茶树,而是拼命要拉长仓储概念呢?

拿古树茶,仓储的时间也就会短很多。

这算不算常识?

刻意异化成时间茶,目的何在?

判断的标准,选择的标准,变成了时间?

这算不算荒唐?

概念是概念,概念背后隐藏的是茶品,否则发明概念的人目的又何在?传播者继承了这些概念,还以为这就是普洱茶的文化。海哥讲过一件事,卖 88 青的茶商在西安茶博会当场被人砸了摊子,原因是自己创造了干仓 88 青,又继续做了好几批同样概念的茶,心理的想法就是这样的,反正都是干仓,你也喝不懂的。反正都是越陈越香,总有你好喝的一天的。。。

来源:吴疆说普洱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究竟需要几种仓储理论,才能搞懂?

市场一直在流传,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消费者说、专家说、媒体也在如此说,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往前倒推十余年,云南人并不喝普洱茶啊。既不知道有这个东西,也从来就没有人消费过,甚至直到今天,熟茶在云南的市场份额仍然极其小,老茶的消费,也仍然是极其小,大家都等不及几十年的“越陈越香”。

或许正因为“越陈越香”,炒茶才能玩,存茶才能玩,所以,包装了一个理论,还需要包装接下来的理论。

干仓、湿仓、北美仓、大马仓,这些所谓的理论就堂而皇之上台来。

至于科学不科学,基本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我看倒是从来无人去研究。

有些专家倒也一本正经的去研究市场概念,研究所谓干仓湿仓,发布所谓的干仓湿仓研究报告,然而,你通观其论文,却是连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都没有交代清楚。

说白了,缺乏基本数据研究的论文,不过是胡说八道。

市场概念的形成往往很复杂,或者是官员背书的原因,或者是文化接受的原因,或者干脆就是市场的引导。

新茶到老茶,有一段长长的时间距离,这段距离的控制,往往在知晓其中秘诀的商人手中,或长,或短,都任由其把握,不过是相关配套的“理论”不同。

老茶供应量不够,就会有假,老茶得仓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仓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仓储理论去配套。

大部分概念,源自于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无论是市场还是历史文献,都已经证明这是一本大面积造假的书籍,是一个典型的市场推广手册。然而,出版社却是一版一版的出,那到底是出版社赚钱重要呢,还是文化的公义重要呢?

恐怕没有人回答我,也没有人敢回答我。

大多数文化人都振振有词在推广茶文化,一旦你问他怎么会不断出版这些已经被市场反复证伪的书籍,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书是书啊,茶是茶啊,错了是之前的认识不够啊。

问题就在这里了,知假买假,知假贩假,难道文化产品就可以是法外之地?之前你们可以说不懂,现在不是个个都要争当普洱茶大师吗?

文化的误导,带来的自然就是畸形的市场结构,结果就是卖新茶的,永远干不过卖“越陈越香”的。

消费者看到的是结果,喝到的是结果,至于是干仓也好,湿仓也好,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概念。好比有人自称所谓的干仓之父,其实所有的88青(港仓)茶品不但有发酵的痕迹,而且还有仓味霉味,这样的仓储,怎么又能称为干仓呢?既然叫干仓,连干净都做不到,那不是骗人吗?

香港仓、东莞仓、昆明仓算是现在市场真实仓储的一个反应,一个代表传统的销区,一个代表新兴的存茶市场,一个代表产区。无论哪种区域的仓储,仓储干净卫生,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这才是基本的底线。

市场仓储概念说的复杂,其实简单,一种是成功的仓储,一种是失败的仓储。不发霉、无异味、有转化,就是成功的仓储。反之,就是存放失败。

至于转化的程度未必要去界定,或者三成熟,或者五成熟,或者十成熟,不一而足。云南喝生茶,红汤了还不要,广州人喝红汤茶,绿汤黄汤都认为不宜下口。这是区域的习惯,不必去更改,也不可能去更改。

用任何一种简单的理论去规划一个庞大的市场,试图统一某个刻板划一的口感,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