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百山红茶价格表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悦享武夷茶】桐木秘境山尔堂 红茶世家呈国礼

山奇水秀含醇韵,尔雅茶香敬友人。匠心制茶百余年,真心真品出真味。

11月15~18日,好茶仓邀请平台内加盟商及采购商前往武夷山探访核心供应商产地,见证当地品牌厂家的茶园生态、制茶精神、文化风貌与地理美景,以茗邀约,开启武夷岩茶寻味之旅。

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提前了解位于桐木关深处的福建省著名品牌——山尔堂

武夷秘境桐木关,世界红茶发源地

山尔堂的采茶及制茶基地位于武夷山市桐木关深处的江墩小组,这里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也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这里的红茶早在18世纪便传到欧洲,成为英国皇家贡茶,被誉为“世界红茶发源地”

 

山尔堂的茶园为世代祖传,现拥有1800余亩高海拔茶山,海拔800~1500米,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8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仅为0.026%,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高山云雾使得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成为品质红茶的代表,芳名蜚声茶界。

为了保护桐木关的茶种生态及制茶古法,桐木关拒绝国际友人进入,对待外来游客亦是非请勿入。在这里种茶的每户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而山尔堂品牌创始人张美林更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传承人。家族世代以茶为生,世代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流传至张美林先生这一代,经他总结前人经验及现代理念,得出了一套“萎凋、揉捻、发酵、过红、复揉、熏焙、复火”的制茶工艺。

桐木关传统红茶最大的特色就是松木熏香,使用四层木屋——青楼进行特别熏制。相传明末清初战乱时有一支军队过境桐木,宿在新采摘的鲜叶上,使得茶叶无法及时制作。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这批茶叶竟意外独得熏烟香及桂圆味大受欢迎,从此大家争相效仿制作,而小种红茶也成为世界红茶的鼻祖。

山尔堂品牌内涵,国礼品质制茶

山尔堂采茶女采春茶

山尔堂品牌最大的特点即是“真诚”。

“真”为货真价实,真心真味。山尔堂年产原生态茶15万余斤,从茶叶农残检测、制作到出品,严格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及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认证,集茶叶育种、植茶、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为一体,将茶叶真味传给千家万户。

山尔堂于7月19日公布的价格表

“诚”则为诚信经营,开诚布公。今年7月19日,武夷山市诚信促进会茶业分会召开会议,包括山尔堂在内的“十佳”诚信茶企集体公布茶企的价格体系,接受社会监督,示范引导消费者明明白白购买放心茶。

山尔堂以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历史名茶制造商”为愿景,以“国礼茶”的品质要求为定位,以“真心,真品,真味”为己任,构建老字号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品牌产出的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系列产品在众多大型茶事活动茗茶评比中屡获好评,其中金骏眉、老枞正山小种、正山小种野茶、大红袍、水仙、肉桂等武夷红茶、武夷岩茶产品远销海外多国。

招牌茶品宴客,漫品红茶珍味

山尔红:花果香气高长,滋味醇厚,桐木关红茶产区

干茶:条索肥实,色泽乌润,紧结、匀整,桐木高山气息浓郁,轻闻之下透着淡淡花香;

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汤色清澈且金黄透亮,耐冲泡,花果香气高长,滋味醇厚,鲜活甘甜,饮后回甘;

叶底:叶底完全舒展,颜色鲜活,软嫩匀整,甘、香、鲜、亮。

老枞正山小种:来自大山深处烟熏味的老枞正山小种,桐木关江墩红茶产区,采摘一芽两叶,传统制茶工艺桂圆香味所在地青楼。

干茶:条索肥实、色泽乌润、干香显著、沁人心脾。

茶汤:桐木高山气息显,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桂圆味,色泽绚丽;叶底:有着岁月隽永的韵味,叶底亮丽舒展,净无碎末,色呈古铜,软嫩匀整

正山小种野茶:青苔味明显,高山野韵十足,桐木关红茶产区,茶山土质为砂砾岩结构,茶树自然生长于茶山之中,中年云雾缭绕,一年只采春季茶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烘干等16道匠心工艺。

从上山采摘的那一刻起,一步一个脚印,只为制作更好的山尔红茶。

干茶:条索肥实,色泽乌润,紧结、匀整,桐木高山气息浓郁,青苔味明显,高山野韵十足;

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汤面显金圈,废水耐泡度强。入口滋味醇厚、鲜活、甘甜,喉韵悠长,齿颊留香明显,回味纯爽,青苔味明显,高山野韵十足;

叶底:软嫩匀整,色呈古铜,叶底舒展恣意,色泽嫩红软亮,色呈古铜,七泡后茶香依旧

武夷山金骏眉:金骏眉作为红茶中稀贵品质代名词,稀在其原料的珍贵,采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小种新鲜茶芽,半斤金骏眉就需数万颗芽头,贵在茶师与工艺,经由制茶师以传承四百余年的红茶文化与传统工艺改进制成;

全芽精焙,保留全发酵红茶特色的高山枞韵,充盈了新技艺激发的天然兰花香果香、喉韵悠长口感畅顺甘美,天地的能量化作百转千回的滋味。

茶干:创新工艺坚守品质,彰显金骏眉的身份。干茶条索细小紧秀,色泽为金黄黑相间,细看金黄色的为茶的绒毛、嫩芽,干茶有着桐木原始保护区的特殊香气,创新工艺,纯正香味;

茶汤:汤色和口感是昭告天下的霸气,汤色金黄澄澈,晶莹剔透挂金圈,感官上已是入口醇厚,滋味鲜活甘爽,喉韵悠长,沁人心脾,仿佛令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

叶底:耐泡耐存,千锤百炼经得起考验。叶底亮丽舒展,秀挺鲜活,净无碎末色呈古铜,是岁月隽永的韵味,12泡后,口感依然饱满甘甜。

在本次茶山行活动中,好茶仓加盟商代表将在山尔堂渠道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总公司“武夷山市绿洲茶业有限公司”旗下各产业,包括茶文化体验馆、武夷山竹业网、酒厂等地,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理念及模式。

88青的包装不对?先看完这篇再做结论

上周五,本刊公众平台发出了一篇关于《普洱茶档案故事》三期合集的推文,文中插了一张茶图,图说标注为“1988年7542”。

很多茶友看到以后,纷纷向小编们提出质疑,说包装纸不对。大部分人认为这是90年代以后的茶。理由大致有三点:

1、包装的整体排版不是80年代;

2、“云南七子饼”的“七”字是“大七”,而不是“港台体系”公认的“小七”;

3、“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不是“葉”而是“業”;

4、纸张厚薄、手工纸、机制纸问题

……


针对茶友们的疑问,今天本刊特别将刊登于2019年1月刊《普洱茶档案故事(三)》中由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先生撰写的原标题为《拨开普洱茶包装纸上的江湖迷雾》一文在此发出。同时,今天小编特意约见了昌金强,针对茶友们关注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求证。


1988年9月19日,昌金强(右)与陈强(右)在香港华润集团门口的合影,他们在此与华润集团旗下的德信行商议如何将300件库存的7542出口给非头盘商的陈强。具体故事情节请看《普洱》杂志2018年10月刊《88青,不走寻常路的7542》。


如今,在普洱老茶界,有一些行业用语,比如“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尖出飞”“平出飞”等等,不懂行的人听起来像“江湖黑话”一样。这些都是港台茶商们早年通过“云南七子饼茶”棉纸包装和内飞中印刷的细微差异,以及棉纸纸张的差异归纳出来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茶饼年份鉴别的依据。按照他们的说法,对这些“行话”是这样解释的:


大口中/小口中:指棉纸下方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这行字“中国”的“中”字,“口”字大一些的称为“大口中”,“口”字小的称为“小口中”。

大七/小七:指棉纸上方“云南七子饼”的“七”字,较为细长的称为“小七”,较为宽扁者为“大七”。

尖出飞/平出飞:指内飞上的“勐海茶厂出品”的“出”字,上面的“山”比下面的“山”小的称为“尖出飞”,一样宽的称为“平出飞”。

……

1988-1989年出口成品茶价格表。7542不过300多元一市担(50公斤),换算下来不到8元一公斤,不到3元一片,真是非常低价的茶叶。


作为云南普洱茶20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历史见证人和亲历者,我想负责任地说:这些“江湖用语”基本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普洱茶的兴起之风刚刚从港台地区吹进珠三角,当年供出口的普洱茶,无论生熟包装纸都是一样的,而且包装上也没有生产日期,确实很难分辨。由于资讯不发达,资料有限,茶商们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普洱茶的亲历者,所以,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归纳出了这些所谓的规律,并且不断在市场上流传,以讹传讹,甚至成为了真理。看到这些混乱的市场现象,作为普洱茶历史的亲历者,我认为我有责任还原真实的历史事实:


1988年,下关茶厂生产8663(熟茶),包装纸为手工棉纸。


七十年代,勐海茶厂作为云南七子饼茶的主要生产厂,生产的品种仅有7532青饼、7542青饼、7572熟饼、7452熟茶四款,所生产的云南七子饼茶包装由当时统管云南全省茶叶产、供、销业务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设计并在昆明的“华山印刷厂”印制后发运到勐海茶厂。七子饼茶的外包纸使用民间手工制作的“手工纸”,其纸质柔薄,纸面可见许多未捣细的木纸纤维不规则分布着,这种“手工纸”是采用树皮为原料,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使植物纤维原料分散成纤维状,然后进行打浆,就是用人工臼捣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而成为可用纸浆;其后是抄纸;就是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然后用抄纸器(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其后是压榨;就是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最后是干燥;就是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这种“手工纸”透气性好,无工业添加剂,是包装茶叶的最佳包装纸。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纸。


七子饼茶包装由内飞(印刷设计为:八个红色“中”字围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下部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的生产厂名称)、说明书(有关七子饼茶的中、英文简单的文字描述)、包纸(包裹饼茶的外包纸)、大票(置放与竹萝外包装内侧的阐明品名、出口唛号、批次、数量)。七子饼茶包装的内飞、包纸都统一使用“中茶”注册商标,商标为:八个红色“中”字围成圆圈,中间为绿色“茶”字,这是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在1951年注册的标准图案,要求中茶所属的各分公司统一按照标准图案使用于茶叶产品包装上。


八十年代,由于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日益成熟,品质稳定,勐海茶厂在香港南天公司的帮助下又开发出了8582青饼、8592熟饼,出口需求大幅增长,各项包装需求量也大增,勐海茶厂生产供出口的普洱散茶使用的编织袋、七子饼茶使用的内飞、说明书、包纸等,甚至供出口的红茶木质箱使用的胶合板等都靠省公司调拨供应,公司包装科实在是忙得团团转,为此,还时常出现包装印制、发运不及时影响生产及出口交货的情况。经公司与勐海茶厂商议,决定将有条件实现就地制作的七子饼茶包装交由勐海茶厂找勐海县印刷厂及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印刷厂印制。


编者按:关于包装印刷:80年代普洱茶的包装纸已经是由“昆明华山印刷厂”、“勐海县印刷厂”、“思茅地区印刷厂”三家印刷厂在印,由于当时都是手工绘图制版,所以三个厂印出来的包装纸,无论纸张、排版、字体、颜色都有一定差异。而且整个80年代,平均每年7542的出口量在200吨左右,7572的出口量在600吨左右,加起来是800吨。这800吨的饼茶,无论生茶、熟茶,包装纸用的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件的竹篓上的大票上标注是7542还是7572。


我们来做个计算题,每公斤毛料可以做2.8片茶,800吨茶,就是224万片,200多万片茶,就需要200多万张包装纸、内飞和说明书。分别由三个印刷厂印刷,那么即使是同一年份的茶,包装纸上也是有差别的,这都是很正常的。


计划经济时代,每年春茶季的“全省茶叶工作会”以后,省茶叶公司就去广交会签订单合同,再给各茶厂下生产任务。勐海茶厂全年都会生产7542和7572,分批次交货。同一年份的茶,不同批次,用到不同印刷厂的包装纸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纸。


1998年7542,机制棉纸。


随着造纸工业的进步,茶叶包装纸也在改进中,出现了半手工的质地较均匀的纸张(以机器代替手工臼捣纸浆),印刷厂在使用此类纸张时废品率明显降低,印刷质量也相对较好,因此八十年代的茶叶包纸就有了“手工纸”和“半手工纸”混合使用的情况。九十年代中期,“手工纸”、“半手工纸”不再生产了,1996年云南七子饼茶的包纸全部改用了“机制棉纸。”


编者按:关于纸张:80年代的包纸,“手工纸”和“半手工纸”是混用的,直到1996年以后才全部改用“机制棉纸”。所以80年代的茶所用包装棉纸并不统一。


1988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50周年庆典,公司发给所有员工和嘉宾每人一套纪念品,包括:一对石英表,一条皮带,一个司徽,还有一片7542,用精装纸盒包装。


昌金强把这套纪念品保存到了今天。这片7542的年份肯定是1988年以前的。而他的包装却与市场上大家认可的“88青”有细微差别,这就是因为同一年份的茶,其包装纸来自三个不同的印刷厂而导致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印刷制版全是手工绘图制版,勐海茶厂拿了七子饼茶的成品包装给印刷厂,由制版师傅手工排版(铅字印刷,是将铅字排列成印刷版后印刷)。在勐海、思茅这类当年条件较差的县、区级印刷厂,不可能备有字体齐全的铅字库,在实际印刷中,某种字体的某些铅字因使用频繁后损坏了,又没有备用的,就找了相近字体的字代替,这样就出现了字体差异的情况,印刷使用的各种颜色也是人工调色,调色师傅全凭经验和感觉,气候变化、光线强弱对调色影响很大,每一批次的印刷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常的,甚至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这些差异。


编者按:关于“葉”和“業”:虽然省茶叶公司经历过多次的更名,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茶公司改制前,公司名称从来没有出现过“茶业公司”的字眼。所以,印成“”字,完全是错版,很可能是“葉”字的铅字模损坏后,拿了”字替代,这在当时的普洱茶包装印刷上是比较普遍的,毕竟普洱茶在当时是非常低价的产品,没有谁会去在意这些小细节的。也没有人去统计,哪个年份的包装印成了“業”字。


70年代以后,云南省茶叶公司的历次更名中,从来没有“茶业公司”的字眼,包装上出现的“业”字,一般认为是印刷厂字模损坏,用了相近的字模替代导致的。


勐海茶厂在包装七子饼茶时,拿到什么就用什么,不管是昆明印制的还是勐海、思茅印刷厂印制的,包装的细微差异与茶叶品质无关。而如今普洱江湖所谓的“雪印”“水蓝印”“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高脚七”“尖出飞”“平出飞”等术语其实是当年印刷差异所致,并不足以作为茶品年份的判定依据,很可能同一年份或者一批茶中都有不同的包装纸和印刷字体。


编者按: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茶,能留到的现在的并不多,批次也不齐全。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前提是得有一定的量,才具备炒作或者流通价值。茶商们把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有一定量的老茶,根据其包装特点进行命名,比如“88青”、“94事业青”、“73青”、“97水蓝印”之类的名字。然而它们只是当年几百吨、上百万片7542中留下来的很少一部分而已,它们的包装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年份所有茶品的包装特点。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个年份的茶在包装上也是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有些不同特征的茶包装,你没有见过,不代表它们在历史上没有存在过。也许这才应该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老茶包装时保持的一种基本逻辑。


而广东及港台茶商在自己有限的商品体系内形成了一些关于老茶包装的判定方式和系统,并因为话语权的关系,而发展成为一定圈子内公认的方法,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