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八八青饼如是说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88青饼的传奇故事:中茶八八青的前世今生


       

自号级茶、印级茶之后,普洱老茶出现了一个断层,能够接得上历史、有较大批量又有一定陈期的,只有88青饼,故其在市场上一路走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88青饼的众多故事:

  

“88青饼好大的风头,不过就是一款平凡的稍有年份的7542嘛,何德何能近十年来涨了几十倍还追求者众多,真是疯子一堆!”反对者如是说。


“88青饼是有史以来以纯干仓方式大规模仓储的一批有年份的好茶,茶质强劲厚重,生津回甘快速,具有普洱茶的天然真味,不收这种好茶要收什么茶?”支持者如是说。


“纯干仓88青饼确实不错啦,不过喝起来还是太霸道,横冲直撞的没有品饮美感,若真要喝,我宁愿来一泡轻入仓80末90初7542(俗称港仓88青),茶滋厚重与温柔兼具,樟香浓郁药香初显,那才是可以天天喝的好茶呀!”无茶不欢的台湾老茶油常常私底下这样跟我说。



持平说来,以上三种说法都对,差别只在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但是为何一片20年陈期的7542可以在普洱茶世界引起千堆雪?要解释这个现象还要先来看看88青饼的命名者---陈国义先生针对此茶的来龙去脉所做的说明:


1993年某天的早上,有一位来自香港联合公司代理云南普洱茶的前辈陈强先生到访九龙荔枝角我店,并递上两片我从未见过的新茶饼给我参阅。我打开一看,是从未见过的草绿色的普洱饼,便问:“这是什么茶?”前辈答道:“这是生饼茶,放在云南仓已好几年没有人要,如合你用的可平些卖给你。”随后我把茶深深地嗅了一阵子,感到气味非常特别,当时第一个感觉是该茶有一股大自然的芬芳,而且带有点蜂蜜的甜香,再深深嗅一下,顿时整个人的心田都投入在芳郊宁静恬逸的环境里,实是可爱,即时来了一个思潮,我不可以捨弃这片茶。谈及价钱,前辈说900港币一支(十二提,每提七饼)。我当时答道:“好,就给我十支吧!”那时陈强前辈用一种奇异的眼光看着我问道:“为什么要那么少?”我反问道:“那你有多少货?”他说:“我们放在仓里有三十多吨!”我听后很不明白,反问他:“三十多吨是多少货量?”前辈闭目一算道:“大概有三百多支茶吧。”。“什么话!”,我大叫一声,三百多支,我即时傻了,心想,向阁下定十支茶,已是我新入行的初哥好大一个定单。你干什么的,难道要我全部买下来吗? 我顿时头脑很混乱,内心亦非常惶恐与矛盾,又舍不得放弃该茶,思索良久后,便向陈强问道:“那你可否再送两提来给我看清楚。”他答应了,“茶在云南厂里,明天便让厂方寄两提来给你看吧。”果然十天左右陈强再送来两提茶样,我打开后即时把每一片都深深地再嗅一遍。确是同一批茶,茶面明亮草绿色泛银光,和暖而平静的结构马上反射给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再下来令我头痛的问题有两方面:第一,我不是真正的大茶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新派茶铺,何来有那么大的空间存放这批茶?第二,这批茶货银要好几十万港元的现金,是否值得将这巨资投放在一个有限的货种上?再者是何时才可将它卖完转换资金?真是难!难!难!稍静良思片刻,我推辞说,给我几天想一想。想前想后,结果想通了。



方法是:首先将整批茶定下来,然后要求厂方把这批货分三至四次,两年内全部运到香港来。最后是将茶寄存在公仓内每月付存仓的租金即可,然后开设一个晚上的茶艺课程,好让爱好优质茶的茶友学习青饼普洱。接着的问题是用什么名称把这种茶介绍给客人与晚上的同学们呢?从记忆里陈强前辈告诉我这批茶放在云南仓库已好几年了,但厂方也没有清楚告诉他确定的生产年份,我想应该差不多三五年。最后我把这批茶命名为88青饼,为了纪念我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第三88者亦寓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当然经历这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未有向任何人道出这片青饼取名的意义,个中原因其实是颇有铜臭味,难以言明。这也是我首次向网友们透露出88青饼取名的来历。

照陈先生的说法,88青饼不过是勐海茶厂生产的某一批平凡的7542,为何成为普洱茶界裡明星的明星?我的归纳如下:


1. 要说到88青饼为何大受欢迎,还须从它的配方7542说起。所谓7542配方主要是以3-6级毛料為主体(中壮叶),以1-2级毛料铺面(嫩芽),再间以少量7-9级毛料来调味(粗老叶)而成的配方,因為主体是中壮叶,其茶汤以厚质有力见长,茶滋具有豪放淳厚的雄性美,相较勐海同期的其他常规茶如7532 虽然以香甜见长,但是厚重不足显得格局稍小,而另一常规茶8582虽然老韵较足,不过茶汤的爆发力稍欠,有后继乏力的小缺点,相形之下7542的优点较多缺点较少,因此成了市场主力。


2.所谓88青饼,一般认定是89年到91年的薄纸小七细字内飞的某一批7542,在因缘际会下由香港茶艺乐园的陈老板所收下,数量大约為300件,属於纯干仓仓储。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普洱茶都是港仓茶的天下,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普洱茶都必须经过技术湿仓的『薰陶』后才能上市销售,而这一批纯干仓88青饼在陈老板的仓库内默默陈化,成了主流入仓茶的漏网之鱼,原本只能算是偏门货,未料近十年来不入仓茶的意识抬头,众茶友和收藏家纷纷寻找稍有年份的不入仓茶,于是这一批漏网的88青饼便一跃龙门成了最佳的收藏标的了。


3.股票市场有一句话叫做“量先价行”,意思是说成交量放大价格才会上涨,衍生的说法可以解释为: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够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样的话也可以套用在88青的身上,前面说过,纯干仓的88青饼大约有300件,约合25000片,数量不多也不少,刚刚好可以满足具收藏性商品的规模,在品质稳定以及合宜的宣传下,88青饼很快的便闯出名声,从此在普洱茶界裡面占有一席之地。


以收藏的角度来看,88青饼确实是个好标的,因为它是名牌大厂茶,因为它是7542主流配方,因为它是同年代少有的纯干仓茶,因为它的筹码不多不少刚好足够收藏的规模....因为有那么多因为,难免成了众多藏家追逐的收藏标的了。


大家都知道88青好,但是88青的高价以及口感上的味强质重也让很多茶人不敢亲近。很多人都说:88青是不错喝啦,但是价格实在是贵到拆不下去了,而且喝它很有压力感,一个月来一两泡还可以,若要天天喝恐怕肠胃会受不了,远不如轻轻受潮过的港仓88青饼来得亲民可口。


确实如此,20年陈期纯干仓88青饼的茶性还是太猛,喝起来肠胃的负担尚重,而港仓88青经过20年的退仓和陈化后,闻起来已经没有令人不悦的仓味,热水冲入,马上传来阵阵的老樟香,有些状况好的甚至已经转成微微的轻药香,茶汤浓稠温和,生津回甘兼具,最重要的是极為耐泡,随随便便二十几泡轻而易举,尤其到 了尾泡后,虽然茶汤顏色转淡,但是木香未减,茶汤益显清甜,让人一杯接著一杯爱不释手,确实好茶!

产业调研报告:一杯中国茶,背后有故事!

百姓开门七件事,茶列其中。

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全球有60多个产茶国和地区,茶叶年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文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茶产业继承传统、探索新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生活需要,已成为促进三产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支柱产业。

茶,是文化,是传承,也是财富,涉及数千万人的生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多次到茶区茶企考察调研,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那么,中国茶产业如何主动融入并服务新发展格局,做好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

1

中国茶市场格局变了

从经济规模看,茶算不上一个大产业,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享用茶已有4700多年历史。茶不仅是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茶叶出口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最高达13.4万吨。此后,受长期战乱影响而走向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出口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94万吨,创历史新高。

然而,与当下热闹的咖啡市场相比,茶消费在年轻人中有些寂寥。尽管市场上有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但业内却有一种看法根深蒂固:茶饮与传统意义上的“茶”相距甚远,茶叶在其中顶多是个配角。

“以前,我们也认为年轻人不喝茶,现在看来这个观念得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京东等平台消费数据看,年轻人买茶喝茶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年轻人喜欢的茶调饮里不仅有茶,而且茶的成分占了三成到四成。“年轻人喝的茶变了,喝茶的方式也变了。”

往年的春夏时节,王庆都会穿梭在各个产茶区之间,或了解茶情指导生产,或为地方卖茶出谋划策。今年疫情多点散发,困在北京的王庆有点如坐针毡:采茶高峰期,采茶工进不来,会不会没人采茶了?茶叶成品做出来了,物流不畅会不会卖不出去……

这份担忧的背后,是全国1000多个茶叶种植县、4896万亩茶园以及3000多万茶产业从业者的收成与生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茶叶产量达318万吨,整个茶行业经济总量接近8000亿元。

身着民族服饰的采茶姑娘在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茶园基地采茶。(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这8000亿元中,原茶部分销售有3000多亿元,剩下的主要是茶叶深加工,如茶叶提取物、茶叶衍生品等。我们测算过,茶调饮这个细分市场有约1000亿元的消费规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茶市场格局忽然变了,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茶叶市场被大量包装精美时尚的进口茶占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它们中有不少是从中国出口的干毛茶,但经过欧美等国家工业流程化的拼配加工,又贴着亮丽新标签重回中国市场,但身价陡增。

进口茶与中国传统茶产业之间的竞争今天仍在继续。不过,在与进口茶的角逐中,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逻辑也悄然发生改变,这从茶叶产销关键指标屡创新高中可见一斑。特别是中国茶产业在新茶饮、茶旅游、茶空间等新赛道上积极探索,让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全球瞩目。

这背后,凝聚着茶农、农技、茶商、科研人员等数千万茶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全国茶行业有6万多家企业,包括茶农在内大概有3000多万从业者,如果再加上季节性采茶工和相关人员,高峰时估计超8000万人。”王庆坦言,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目前,我国茶园平均亩产在6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90公斤,但国际上已达亩产120公斤的水平。不仅如此,因人工成本高,很多夏秋茶不得不弃采,这意味着茶叶集约化种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茶树种植是做好茶的第一步,“生态好,茶才好”已成为越来越多茶人的共识。”与茶叶打了30多年交道的蒋世祖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川红世家传承人,蒋世祖一直坚持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其高山红茶经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481项农残检测,每项指标成绩皆优。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欣慰的是,目前,福建、广东、浙江等茶叶主产区在生态茶园建设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为茶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做好茶,更要做市场认可的好茶。新一代茶人正努力把传统茶文化与年轻人的生活连接起来,赋予茶叶新的时代气息。作为“80后”茶人,杭州顶峰茶业创始人胡飞牵手网红大咖“老树画画”,共同打造“老树茶馆”,探索多元文化元素与传统茶产业的融合。“现在的年轻人喝茶不仅‘不将就’,有的还‘很讲究’。所以,我们这一代茶人,既要根植传统,更要守正创新。”胡飞说。

2

茶叶大国缺少世界级茶企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中国茶特有的香韵,吸引了广大茶爱好者,也培育了众多茶企业。然而,享誉世界的中国茶至今却没有一个影响世界的国际品牌。

北京西城区马连道特色街区,有着“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这里集中了10余个大型茶城、3000多家茶铺,是中国茶叶品牌的集中展示平台。从全国看,产茶区的松阳、新昌、湄潭、西安、信阳等地均有大型茶叶市场,销售区除北京马连道外,类似上海天山、广州芳村等规模较大的茶叶市场还有六七十个。

尽管这些茶叶市场熙熙攘攘,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彰”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整个茶行业。比如,龙井茶品类享誉世界,但龙井茶品牌却知者不多;从销售额看,茶行业头部企业中茶、八马、澜沧古茶等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均未超过20亿元。在产量、出口上都有优势的茶叶大国,为何没能走出一家世界级的茶企?

湖南省茶业集团古丈和吉首茶叶基地长势喜人。(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资源难以集中、规模化程度低,是茶品牌做大做强的第一道坎。记者走访发现,由于种茶收益不错,各地茶农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但茶企要做大,确保稳定的供应和品质,必须集中一定的资源。中茶协副秘书长兼产业发展部主任申卫伟说,我国大部分茶叶的种植、生产,都是小生产、小种植,生产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难以实现现代化经营。

即使有了规模,茶品牌还需要解决标准化问题。小罐茶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2年品牌创立之初,正是因为担心标准问题,放弃了做有机茶的想法,转向寻找不同品类的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2016年小罐茶进入市场,2017年开始自建工厂,2018年开始自建茶园。如今,以统一小罐包装、统一品牌形象销售的小罐茶,被视为我国茶企探索品牌化、标准化的先锋。

“近年来,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但目前茶叶标准的制定更多关注在生产端,涉及市场端与消费端的国家标准很少。”申卫伟说,这导致了茶企在连锁化、品牌化等环节难以固化消费群体,市场占有率自然也难以进一步提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茶叶品类繁多,品牌区域化特征较为明显。我国茶叶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紧压茶等再加工茶。整体来看,各地茶叶以区域公共品牌为主导,大多茶企也有着鲜明的区域特点,导致了茶行业难以出现具有全产业、全品类影响力的品牌,以及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尽管困难重重,还是有一些大的茶企开始布局多茶类。八马茶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八马根据不同地域消费习惯开发覆盖乌龙茶、绿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的产品,形成一套特有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在业内,八马茶业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被视为最有可能率先成为全国性、全品类综合性品牌的种子选手。然而,八马茶业近日撤回上市申请,进一步凸显茶企上市难的问题。

规模化、标准化和跨区域三道坎,再加上茶园看天吃饭、原料品质难控等问题,导致茶行业长期得不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没有一家A股上市的茶企”与“没有一家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仍像魔咒一样,扣在整个茶行业的头上。

数千亿市场为何难造“茶叶第一股”?梅宇分析说,目前我国共有16家上市茶企,天福在港股主板上市,其余15家均在新三板上市。没有主板上市公司,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运作规范度有限,运营模式不符合金融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好在近年来已有很大改观,茶企进军资本市场的决心仍在。目前,中茶还在申请国内主板上市。

说起规模化,人们习惯于与1890年创建于英国的立顿茶相比较,而梅宇认为,目前二者尚不具可比性。非要说差距的话,可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二是立顿所拥有的国际市场与外向型资源,三是独有的企业品牌资源优势,四是立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茶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有世界一流茶叶企业的支撑。“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王庆提出,茶叶区域品牌建设应当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或资源禀赋,汇集成共同特征,提炼出统一调性,构建相应的茶叶企业品牌集群,以保证区域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品牌应当在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点,树立独特形象,提升产品品质,明确目标群体,制定营销策略,以构建特定的消费者社群,成为领导品牌。

中国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茶品牌崛起已在路上。业内人士坚信,未来我国茶企业能够在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甚至智能化上再进一步,建立属于中国独有的茶叶品牌,实现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的转变。

3

茶产业担当历史重任

尽管没有形成国际品牌,但中国茶产业却承担着世人并不了解的重任。

自从办起茶厂,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民蔡金茂对好生活就有了更多期待。蔡金茂家隔壁就是自己的“金茂茶厂”。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茶已初制结束,毛茶1万多斤,精制后产值有五六十万元,再加上每年10多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总书记的这句话,让蔡金茂们感同身受,越来越多的茶农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

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主产区有37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脱贫县种植茶叶,面积超3100万亩,年产量超180万吨,占我国茶园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六成以上。发展茶产业,既可提高茶农收入,又可发展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升文化内涵、唱响品牌,成为推动三产融合最富潜力的抓手。

在湖南省吉首市太平镇青干村,漫山遍野都是绿意浓浓的茶园。山顶上建起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茶园春景在文化墙上栩栩如生。“我们茶叶合作社发展迅猛,目前种植面积突破3600亩,整体收入达到350万元。”青干村党支部书记、金龙黄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才说。

湖南省茶业集团宝田茶叶基地鸟瞰图。(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两年前,湖南省茶业集团与吉首市太平青干金龙黄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青干村)、石门县楚湘茶叶专业合作社(蓝公田村)两个村级专业合作社签约,以“公司+村级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深入合作。湖南省茶业集团利用科研、人才、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势,为合作基地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引导当地茶叶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高效接轨。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动乡亲致富。希望年年春天都能看到茶农的笑脸,都能看到合作社的变化。”湖南省茶业集团董事长周重旺说,在合作期内,不仅将销售利润的10%返还给基地,还设立了茶园管理工资、奖励基金等,激发种植农户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确保了基地茶农稳定增收。

不仅要让茶农增收增效,更要让茶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茶园成为不少地方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制定了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建立了52个生态茶园核心技术示范片,打造了一批以燕子窠生态茶园、永福樱花茶园为代表的高标准生态茶园。2017年,广东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打造100个生态茶园”的重点任务,目前,已组织认定了122家生态茶园;浙江省在2018年至2020年创建了178个省级生态茶园,面积达10.1万亩。

不过,我国茶园在推进绿色生产及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方面,短板依旧明显。“比如,生态茶园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关键技术有待提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也不完善。此外,从工作层面看,生态茶园还缺少明确的扶持政策。”王积军说,当前,茶园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较为单一,生态水平与经济效益未实现挂钩,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还有部分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滥用“生态”之名,应用绿色技术、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足。

为了补齐短板,一些地方已行动起来,在探索茶园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多样化方面,关注点聚焦到了茶园碳汇上。近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厦门设立,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7吨农业碳汇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并完成交易。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认为,农业碳汇交易的推进将促进农业生产者观念上的转变,引领绿色生态的生产种植理念和发展方向。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灌输过程,将改变过去很多不良、不规范的耕作方式,应用更为低耗的科技和种植模式。农业碳汇交易的发展,有望为茶产业开拓出一条新兴的创收渠道,让绿水青山更为便捷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特派员这一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茶叶品质,也切实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在一线服务中,科技特派员培养出了一批“田秀才”,带出了一支既懂技能又能留下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4

茶科技创新大步前行

“在茶行业一待就是30年,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叶子。”

杨秀芳,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茶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茶叶质检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10余年,2009年至今一直从事茶叶质量与标准、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作为茶叶质量专家,杨秀芳被问得最多的莫过于“农残”问题。“目前,我国茶叶农残合格率达98%以上,消费者可以放心喝茶。”杨秀芳说,作为项目召集人制定的ISO 18449-2021《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去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专家牵头制定并发布的第一个茶叶国际ISO标准。目前,国内还有三位茶专家正在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添了国内茶科技工作者的自信。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园艺处副处长冷杨说,我国茶行业的研发力量还是很强的,19个产茶省大多数都有省级茶叶研究所,有些地市也建了茶叶研究所。茶行业有两名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有60多位稳定开展茶学研究的专家,还有8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茶学专业,整个科研体系较为健全。

茶科技工作者们亲历并推动着我国茶行业科技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研究课题的演变也折射出我国茶科技的进步。从可以喝、放心喝,到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更高需求、畅销国际市场,茶行业需要更多科技赋能。

湖北省茶业集团金风基地工人向精揉机投茶。(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茶行业机械化程度低,是茶产业提升效益的“卡脖子”难题。在名优绿茶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80%至90%,而鲜叶采摘的又占据近70%的劳动力成本,可以说,我国茶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茶资源浪费严重。

王积军提到,特别是今年春茶采收正值疫情多点散发的时期,从外地组织采茶工比较困难,造成采茶工紧缺和工资上涨;同时,疫情防控的配套服务费用也大幅增加。

放眼国际,一些产茶国家的茶叶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茶叶机械化采摘已经基本得到普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对6个主要产茶县的统计调查显示,春茶机采率80%以上,夏茶机采率90%以上。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杭州茶叶研究院纪委书记唐小林介绍,从整个生产顺序来看,茶园管理专用机械领域基本是空白;名优茶采收机尚在研究实验中;初精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成套化、标准化程度仍很低;再加工阶段部分实现机械化;深加工基本是借用食品、化工、医药领域的专用设备。国产专用设备的缺乏,也是茶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堵点”。

新茶饮作为茶行业中的新业态,相关设备和技术更是匮乏,更多的是依靠茶饮企业自身去摸索。奈雪的茶媒体公关副总监陈诗告诉记者,茶饮行业没有成熟的设备,没有现成可用的东西,软件硬件都需要自己研发。数字化系统的落地也费了番波折,落地应用后更需要去耗时调整。

设备和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茶行业中后端的研发。王庆认为,我国茶科技在行业前端研发能力较强,但中后端仍较弱,“几年前到肯尼亚参观立顿的研发中心,同行的好多专家想着立顿是低端茶能有什么研发,但到了人家的拼配室都被震撼了,近500位评茶员在拼配、审评。我们的茶企到现在也没有做到这个研发规模的”。

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茶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茶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杨秀芳所在的杭州茶叶研究院开展了茶功能成分的绿色制备以及分子互作、物性变化、功效机制等茶跨界应用技术研究,研制了茶休闲食品、茶饮料、茶保健食品、茶肉制品等含茶健康食品和茶日化产品,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差距。

“很多单位都在做茶的深加工,但真正转化的还不多。”杨秀芳说,很多研究机构和院校都在储备技术,但茶企大多科研投入有限,又希望直接拿到成熟的成果。研发都是有风险的,单个小企业难以对接重大科研项目,希望有更多的茶区地方政府能够立项支持,有更多的龙头企业主动加大创新投入,也期待外来的资本能够眼光长远一些,对新成果多一些耐心和支持。

研究成果的转化已成为茶行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难题。王积军提到,茶产业有很多研发成果,农机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开展了大量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比如在广西横州建立茉莉花茶生产数字化基地,农艺师只需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察看花田情况,了解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种植和管理。但茶产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如生态茶园模式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等,缺少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难以大规模开展。

广西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员工在茶展上推广三鹤六堡茶。(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十四五”是我国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5%。

专家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把创新当作第一动力,围绕茶产业链开展深度研究,注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茶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还要着力引进技术创新型和市场开拓型企业,用科技为茶产业赋能。

茶科技任重道远。“进入茶行业越久,越感觉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始终乐在其中。”杨秀芳在微信头像上写着,“好茶一杯,健康一生”。

5

中国茶经济更有可为

“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已经终止;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才开始。”一位资深茶友的话,道出了中国茶的丰富多样。

中国是全球茶产量、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但按照人均喝茶量计算的话,可能连世界前十名都挤不进去。这意味着,茶市场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如果再把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起来布局,我国茶产业发展、茶经济繁荣将更有可为。

从近40年茶叶市场发展轨迹看,各大茶类板块轮动的效应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黑茶潮,后来逐步被红茶占据上风,再后来白茶接棒。其中,以普洱为代表的黑茶市场异军突起,一度如旋风般席卷全国,甚至吸引了许多海外投资者入场。

在中国,茶金融行得通吗?“我个人不太赞成。茶叶本身是个农产品,适当有一点储存是可以的,但黑茶的科学机理至今还没搞明白,有没有储存价值还不好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国外在茶金融方面已有些成功探索,比如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印度的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肯尼亚的蒙巴萨茶叶拍卖市场,因为标准化程度较高,茶叶仓单可以实现评估质押。在这方面,国内茶叶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块“茶饼”动辄拍出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价格,投机风险不言而喻。事实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茶金融属性是相背离的。在国内期货品种频频推出的当下,“茶叶期货”迟迟按兵不动,说到底还是标准化缺失的问题——“手工茶和机制茶相比,味道就是不一样,你说怎么办?”

湖南省茶叶集团长沙县骄杨茶业基地已经开采。(全国供销总社供图)

新茶饮的出现,为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赛道。一方面,得益于消费升级,新茶饮相对于过去粉末冲泡的奶茶,更能迎合消费者健康化、定制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茶饮行业利润可观、周转快,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新茶饮市场扩张步伐有所放缓,在一二线城市新茶饮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新茶饮门店开设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随着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新茶饮通过外卖平台和自主开发程序获得了更多消费人群,带动了门店运营效率的提升。

无论是盘活茶行业现有存量,还是做大新茶饮增量,茶产业未来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赋能。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消费升级拉动,茶叶消费群体的体量在不断增大,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茶文化不仅在满足生活品质与消费体验上大有“用武之地”,未来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茶饮新品及消费场景。

正如专家所说,中国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融入健康、时尚和数字化的元素。比如,顺应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让传统的饮茶方式更加方便,消费者可随时随地泡上一杯好茶;再如,更加关注年轻消费群体“拼命又养生”的痛点,推出相关茶产品和服务等。此外,传统的茶文化也可以拥有时尚感,可以用更多国潮茶品,带动年轻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茶,虽然只是一片树叶,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是一份活着的绿色文化遗产。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在外交场合中频频亮相的‘茶叙国事’‘茶礼’,中国茶都蕴含着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国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永立如是说。

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调研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地飘香八十载灵叶千年益众生——记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在中国茶界,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七万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时至今日,这个说法显然已经过时。随着近十几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优秀茶企脱颖而出,扛起了中国茶产业的大旗,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简称大益集团)就是其中的翘楚。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

  大益集团是一家充满对立与统一的企业。它历史悠久,其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已历经79年风雨,即将迎来80周年大庆;它追逐时尚,旗下大益茶庭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茶饮新空间。它业务复杂,涉足茶产业、餐饮、医疗、金融、科技、地产、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它目标简单,所有业务均服务于普洱茶这一核心产业。它不失传统,线下2000多家专营店创造全球同类门店之最;它紧跟潮流,天猫旗舰店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茶行业销售额第一。用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的话说,大益或许不是一家巨无霸企业,但绝对是一家有故事、有情怀、有成长前景的企业。

  有故事有情怀的勐海茶厂

  1938年,正值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为实现实业报国理想,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不畏艰险,远赴西南边陲云南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这就是大益集团的起点。

  勐海茶厂首任厂长范和钧是江苏常熟人,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第27代孙。他领导建设勐海茶厂的过程颇为艰辛。其时,勐海的经济社会非常落后,当地居民刀耕火种,在竹子搭成的棚屋里清贫度日。当地原有大大小小的茶庄十多家,都属于私人手工作坊,生产水准低下,产销量有限。这种状况直到勐海茶厂的建成才得以改变。范和钧派人到印度学习茶叶栽培及制茶新方法,自海外采购了部分制茶机械,其中有当时中国第一次进口的拣梗机,开创了云南机械制茶的先河。

  从1940年到1942年,勐海茶厂通过茶叶生产和贸易为中国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方面,勐海茶厂大力发展紧茶生产,保持西藏供给,稳定了祖国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勐海茶厂生产的绿茶、白茶等茶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外,换取外汇支援抗战。

  1942年,因日军轰炸,勐海茶厂被迫停产,直到1951年才恢复生产。

  1989年6月,勐海茶厂注册“大益”商标。2004年,勐海茶厂民营化改制,吴远之率团队收购了长期亏损的勐海茶厂。自此,这个中华老字号掀开了新的篇章。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是改制后第一批招聘进厂的大学生之一。他1998年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机械制茶,本科毕业后在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攻读茶叶贸易专业研究生,2006年进入勐海茶厂工作。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

  曾新生参与并见证了勐海茶厂改制后的大发展。

  2006年,大益普洱茶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大益”牌上榜“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勐海茶厂被农业部等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品质奖”。

  2016年,第三代发酵技术即微生物制茶法创制成功。

  2017年,大益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成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入围首个“中国品牌日”CCTV中国品牌榜。

  2018年,勐海茶厂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十强企业;久负盛名的“大益”牌经典7542普洱茶(生茶),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十大名茶”第一名。

  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勐海茶厂已建成花园式工厂,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明显提高,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新大楼、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推进工业化进程,如引进柔印印刷设备,先进的四色印刷加上食品级油墨的采用,使得棉纸的印刷品质与效率迈上新台阶;色选设备、静电拣剔设备和青、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的引进,以及饼茶包装流水线、自动称量流水线、人工拣剔流水线、自动匀堆生产线的投产都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提供了硬件基础。
  筛选毛茶
  压制成饼
  自2009年以来,每年3月勐海茶厂都举办“品质月”活动,所有职工都会庄重地许下誓言,以实际行动恪守企业的品质生命线。曾新生说,作为普洱茶行业的领军企业,勐海茶厂历来将品质看作企业的生命之本,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致力于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引领茶饮新潮的大益茶庭

  在勐海茶厂门口,有一座漂亮的法式风格建筑,这就是大益茶庭勐海会员中心店。

  大益茶庭,是大益这家中华老字号引领茶饮消费新潮的代表作。它是大益产业链的一部分,是大益集团在市场结构变化中,走向年轻消费者的大胆尝试。它以“星巴克”为对标,创造性地将茶与现代消费空间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的茶生活方式。

  据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介绍,大益茶庭的概念,始于2012年,2014年率先在韩国首尔开设全球首家大益茶庭,结果一炮而红,大受韩国年轻人欢迎。2016年,韩国首尔第二家大益茶庭开业。同年,在上海设立大益茶庭总部,开设第一家亚洲研发中心,上海七宝宝龙店开业,从此大益茶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上海绿地茶庭
  勐海大益茶庭

  勐海茶厂旁边的这座大益茶庭有三层楼。

  一楼,是一处极具现代格调,涵盖了文化、休闲、饮食的创意空间。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创造性十足的新式茶饮。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普洱拿铁、普洱冰淇淋、海盐奶盖茶等新式茶饮之外,最出名的一款产品,叫“金普芮”。这是一款“萃取”的原味茶饮。味道的核心,依然是回味甘醇、口感柔滑的大益普洱熟茶。大益茶庭的研发团队从咖啡制备程序中寻找到灵感,利用半自动的可变压萃取机,配合专门研制的茶手柄,现场萃取出普洱茶的精华,浓缩成了一杯滋味浓郁的普洱茶为基底的创新茶饮。“金普芮”的诞生,是大益普洱与现代工业科技的完美结合。

  勐海大益茶庭的二楼,是大益的产品陈列馆,收藏着大益历史上绝大多数产品,是大益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普洱收藏界闻名的勐海茶厂印级茶、孔雀系列、88青,以及大益改制后的所有产品,这里应有尽有,任何一个普洱茶爱好者来到这里都会大开眼界。
  勐海茶庭的二楼

  大益茶庭的三楼,被称作奥秘厅,是茶行业首家数字科技体验互动式展厅,是针对青少年开发的普洱茶奥秘体验中心。在这里,V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都将用来展示普洱茶的科学奥秘。如果一家三代人走进大益茶庭,相信他们会在不同的楼层找到不同的乐趣。

  如今,大益茶庭在上海、北京、云南、韩国已经开设了十几家分店。由于空间和地域的差别,它们或许只有一层,或许只有两层,但年轻时尚的文化烙印一脉相承、清晰可见。正如大益茶庭宣传语所说,“过去大益茶是普洱茶的代名词;今天大益茶来到都市,定格大益茶庭,愿成为中国式新茶饮的代表。”

  掌握核心科技的大益七号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老的茶行业似乎与高科技很难沾边,但所有造访过大益七号院的客人无一例外地颠覆了这一印象。

  大益七号院位于昆明经济开发区,全名为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于普洱熟茶发酵的关键就是微生物菌群,所以七号院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而开发健康普洱茶产品,为未来大益集团服务亿级消费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走进大益七号院,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感。古老的茶文化,在这里被细分到了分子的层面。七号院主楼正门外的茶多酚分子模型让人们感受到这里的专业氛围。普洱熟茶的原始发酵过程,在这里被拆分、打散并重新在各类精密仪器中进化重塑。流传在人们口中的那些普洱茶的口感、功效在这里都有专业、科学的解释。
  大益七号院

  这一切都来自大益集团“科技兴企”的理念。据称,大益集团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8%作为七号院的研发经费。

  大益七号院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多人,他们大多年龄不到35岁,80%的人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涉及微生物学、茶学、化学、食品营养学、电脑及机械制造等。七号院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检测中心、中试工程化验证研究室、科技情报信息室、项目管理部等部门,投入巨资配置了大量高精密仪器,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2018年3月,邓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号院揭牌。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邓子新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微生物研究与茶产业的结合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站通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可以将普洱茶的功能、功效进行扩大、升华,从产业化方面,引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走向。邓子新希望能够不断深入普洱茶生产的环节中去,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抓住前沿科技与数据,推动普洱茶产业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品质的产品。

  大益在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终于产出惊人的科研成果。2018年6月,大益首款高科技发酵熟茶益原素正式上市。

  普洱茶的发酵技术,之前经历了两代。第一代为自然发酵,即在漫长的时间里依靠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以及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普洱茶自然陈化,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渥堆发酵是第二代,即通过温度和湿度控制,加速茶叶陈化过程,从干毛茶快速转化成熟茶。

  大益七号院独创的“微生物制茶法”被称为第三代发酵技术。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并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历时5年,终于成功创立了“微生物制茶法”。

  作为全球首款采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而成的普洱熟茶,益原素带着科学的光环,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这款熟茶菌香明显、入口甜、无异杂味,富含小分子发酵茶多酚,口感柔和,保健功效突出,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好评。

  继先师绝学的大益茶道院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哲学、美学、医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在2017年10月由大益集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活动上,中日韩三国茶道表演,成为茶境活动最为精彩的项目。此次活动的表演团队分别是来自日本的里千家茶道院、来自韩国的休静斋茶礼文化院以及来自中国的大益茶道院。三家表演各擅胜场、平分秋色,虽然理念不尽相同,却都让人赏心悦目。

  2010年成立的大益茶道院尊茶圣陆羽为宗师,以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为己任,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美学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大益八式”为修持仪轨,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茶道体系,并且建立了教学、考试、评级等多项规范与规则系统。

  茶道职业化是大益茶道院弘扬中华茶道的核心途径。以推行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为手段,建立茶道师阶位秩序,为茶人提供终身研习茶道的平台。
  茶修中心活动

  大益茶道院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及海外开办各类茶道研修班数百期,累计培养学员逾万人。他们深信,只有越来越多的茶道师的出现,才能肩负起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任。

  经过大益茶道院多年的努力,大益茶道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常规,完美地结合了国内外多种优秀文化,走出了不寻常的道路。

  2016年3月,中国茶修中心在勐海成立,致力于建设专业化、开放式及休闲体验式茶文化发展与传播平台,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

  2016年8月,吴远之创立“茶道认知学”,茶道拥有了认识自我的一套理论,亦可推及成为一种人类认知世界和相应学科框架的学术研究方法。

  2016年10月,吴远之撰写的首部福音茶道专著《茶席边的圣经》出版,中华茶道与基督圣道实现了完美融合。

  2016年12月,大益首部茶庭剧公演,并取得圆满成功。茶庭剧是由大益茶道院首创的一种新型戏剧形态,其特色是将茶、庭院、戏剧三种元素相结合,共同打造一场茶道艺术的盛宴。

  2018年11月,“2018大益职业茶道师大赛”的大师赛环节在新浪微博进行了视频直播,全球300万人透过网络与现场的100多名新晋大三阶茶道师一起,关注着这场被称为“史上最难”的论茶对决……

  吴远之表示,大益茶道,上承中华数千年茶文化之精髓,下开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之先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运作方式有机结合,承担起培养茶道人才、弘扬茶道文化、传播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行善要及时的大益爱心基金会

  七十多年前,范和钧创办勐海茶厂是为了实业报国。

  七十年多年过去了,“惜茶爱人”成为了大益不变的初心。

  2005年11月,66名赶马人和99匹骡马组成的大益爱心马帮,驮着大益普洱茶,溯源历史印记,从勐海茶厂启程,沿着险峻的滇藏茶马古道,跨越4000公里,历时7个多月,抵达西藏拉萨和日喀则。沿途共筹集善款200多万元,捐建1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6年8月,大益集团赞助《我的长征》,捐资1000万元设立“大益爱心基金”,为沿途贫困地区实施一系列兴教助学项目,援建了2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7年6月,大益集团捐资200万元支持《祖国不会忘记》,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慰问红军老英雄、亲属及其所在部队,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同时援建了2所大益希望小学。

  这三次行走成为大益爱心公益的缘起。

  为了更好的扶贫帮困、助学育才、奉献爱心、关爱社会,大益集团在2007年成立了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这是中国茶行业首家独立出资成立爱心基金会的企业。

  吴远之说,“行善要及时,慈善也很美。”

  从2005年至今,大益爱心基金会在全国援建41所大益希望学校,帮助了2万多名孩子告别危旧校舍,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24所大学建立“大益爱心奖学金”,奖励和资助近千名优秀及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十多年过去了,大益的爱心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17年初,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大益爱心基金会开始构建有影响力的校园公益品牌,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内部和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校园公益和茶人公益,打造青年益工社示范校,推动茶人公益更上一层楼。

  实际上,自2010年开始,大益爱心基金会就开始系统实施“爱智美”公益项目:爱心茶室(爱)、茶道课程(智)、茶道艺术团(美),至今已在全国67所大中院校开设了爱心茶室,在83所高校开设大益茶道课程,在42所大学设立高校茶道艺术团,以及在70所大学成立青年益工社,为数十万大学生提供了爱心传递、公益实践和茶文化体验的平台。

  在大益集团,茶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成为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那份源自传统茶文化的对生命质朴的感动和体悟,都汇聚成四个字——惜茶爱人。

  “一跃千年”的曼班三队

  在勐海茶厂厂长曾新生的微信朋友圈,每到春茶季,总会看到“上山收茶”的字样。上山收茶,不仅是大益茶多种产品的原料来源,更是大益“扶贫富边”的最好佐证。

  近几年,勐海茶厂开始致力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曾新生带领团队,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帮助贫困茶农尽快脱贫。

  布朗山的深处,有一个名为曼班三队的拉祜族寨子,是勐海茶厂精准扶贫行动的对象。这里仅有17户50多人。他们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生活极度贫困。

  上山收茶的曾新生曾这么说,“曼班三队虽在著名的茶区布朗山,却种不出好茶。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也开垦种植了大量生态茶园,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茶园产量低、毛茶品质差。”

  于是勐海茶厂结合自身优势,决定“扶贫先扶智”,以提高村民自身技能为突破口,让他们依靠种茶就能致富。

  2017年8月的一天,曼班三队22位村民走进了勐海茶厂,参观了大益馆、生产车间、大益茶庭。此行让他们大开眼界。村小组支部书记扎坎激动地说:“有大益的热情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除了让村民“见世面”,公司还向村民捐赠了18台割草机及杂草防护罩,并为他们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茶,怎样种好茶。

  同时,大益还为曼班三队修建了茶叶初制所,现场教授村民茶叶初制技术,并与原料供应商、村委会签订了干毛茶采购三方协议,每年收购毛茶5吨左右。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勐海茶厂还优先为曼班三队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自此,这个之前几乎还处在绝对贫困状态的寨子,一跃变成了社会主义新茶村。
  勐海茶厂的另一挂钩扶贫点——旧过村委会,有农户491户,全村共有茶园5567亩。由于长期缺少资金、劳动力等原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14年全村还有一半农户处于贫困状态。于是,勐海茶厂将该村纳入原料收购范围,组织村民们交流学习、培训加工技术,保证了他们的毛茶销售渠道畅通,稳定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如今,旧过村委会的贫困户都脱了贫,过上了种茶致富的好日子。

  因大益集团而种茶致富的,不只是曼班三队和旧过村委会两个村子。

  勐海茶厂改制14年来,毛茶收购覆盖了勐海县9个乡镇,36个村委会,212个村小组,收购量占县内毛茶产量的一半左右。2004年至2017年,共收购毛茶11.8万吨,收购资金37.71亿元,惠及县内20多万茶农。截至2017年,已累计从勐海县的2978户、116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收购了总价1.3亿元的毛茶3861吨,带动2693户贫困户、10539名贫困茶农靠种茶脱贫致富。

  许多茶农说起大益对他们的帮助,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几年市场价格波动大,当有的茶企向茶农赊购茶叶的时候,大益却始终做到了现款现结,而且从不随意降价,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茶农们如是说。

  在2018年10月17日中国第5个扶贫日之际,勐海县成为云南省首批退出的15个贫困县之一。当天,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社会扶贫模范”。

  吴远之说,“茶有大益,不仅在于能促进健康之益,还在于通过产业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茶农谋利益,为群众谋利益。”

  作者:魏东月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