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溪买茶叶到哪儿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泉州人的茶生活 泉州“三道茶”

日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时间,泉州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茶从泉州走向世界。而作为我国乌龙茶的故乡,泉州茶也独具魅力。

泉州是我到访次数最多的茶乡,那里的茶人茶事,如同那杯浓香型铁观音,香高隽永,回味悠长。

在泉州,茶是生活。2007年,我因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首次来到泉州。在赴茶乡安溪的路上,当车停在加油站加油时,我诧异地看到加油站一侧,有人正围坐品茶。我好奇凑近的同时,主人已经烫好杯、倒上茶,并示意我喝茶。这不是一次偶遇。后来我才知道,在安溪,甚至在泉州,无论是店铺、单位甚至家庭,一套工夫茶具都必不可少。此后的泉州之行,无论走到哪儿,坐下来喝杯茶都是必须的。我认识到,在泉州,客人来时,茶是礼仪。闲暇时刻,茶是日子。总之,茶是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泉州人的茶生活,还随着泉州人的茶生意,影响到了全国各地。过去卖茶,尤其在北方地区,采用柜台销售,客人即买即走,并不提供品尝服务。21世纪初,泉州人用泉州茶生活推销起家乡茶。取代柜台的,是冒着香气的茶桌,但凡有客进店,必喝杯茶先。据统计,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生意的泉州安溪人超过20万。可以说,如今茶叶销售先尝后买,盖碗泡茶渐渐走向千家万户,与泉州茶生活的推广不无关系。

在泉州,茶是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除了自然孕育的独特茶树品种外,凝聚着茶农智慧的铁观音制作技艺经代代传承,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虽然我先后采访过多个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泉州街头偶遇的一位。

那是一次到泉州出差,当地朋友知道我们喜欢茶,晚饭后直接带我们来到一家茶店——两固茗茶。店面不大,来头却不小。“在泉州安溪感德镇,说起陈两固,茶农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朋友介绍说。陈两固话不多,只是拿出两泡茶,让我们尝尝。一泡乌黑油亮,一泡条索粗壮,虽然喝过不少安溪茶,但面对这两款,无论观形还是尝味,我居然都有云遮雾绕不求甚解之感。原来,那泡乌黑油亮的叫铁观音蜜茶,是当地的土法工艺,主要是家庭保健之用,市面上少有。而那泡条索粗壮,名为野实,是铁观音野茶,采摘上百年的铁观音野茶树上的茶青,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自然也是少见。

小小两泡茶中,古早的味道里,是陈两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坚守。临走时,他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制茶技艺探秘》,他本人是作者之一。出于好奇,我查阅了他的资料,才知道他在安溪成立了首个铁观音制茶大师工作室,培训茶农超万人。

对泉州人来说,茶还是乡愁。伴着岁月的茶香,这杯故乡之饮早已流进了泉州人的血液。在采访时,不少祖籍福建泉州的政协委员都保持着喝泉州茶的习惯。印象最深的是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林树哲,每年全国两会,他都会带着家乡茶同与会委员分享。而每年会上与他喝喝茶,聊聊茶,也成为我们的“约定”。从泉州茶的特点,饮茶的风俗到饮茶的好处,话里话外,充满了对故乡茶的热爱与眷念。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我赴香港采访,从机场赶过来的他先嘱人给我泡茶。聊及家乡茶,他找出了一款私藏茶,是厦门进出口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铁观音,充满年代感的包装,好像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原来,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离开家乡时,带走的多是这款茶。直到现在,这款茶还在继续生产,并保持着当年的包装和味道。对这些华侨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茶的故事同样精彩。生活之茶、传承之茶、乡愁之茶,这“三道茶”只是泉州茶文化的一隅。更多故事,等待着你来到泉州,慢慢体味、慢慢发现。

来源:人民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中的茅台,为何迟迟不出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中国人从古至今的饮食结构中,茶占据了除一日三餐外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饮食的最重要代表之一。
  然时过境迁,现如今,沏一壶好茶,通常会被定义为广大中老年群体的嗜好;与之对应的,传统的中式茶叶,其受欢迎程度不仅比不上咖啡,也远不如新茶饮。

  这一边,网红茶饮店的代表之一——奈雪的茶已于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另一头,“茶叶第一A股”却迟迟悬而未决。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集团、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华祥苑等多次冲刺A股IPO,均铩羽而归。目前,八马茶业等的IPO进程还在漫漫途中。
  同样身为饮食国粹中的一员,为什么白酒受到了无数资本的青睐,而茶叶却显得落寞许多呢?茶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束缚?茶企都在哪些方面做了突破性的尝试,又将如何继续发展呢?
  茶,似酒非酒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
  从产品属性来看,茶叶确实与白酒与许多类似之处,具有消费和社交的双重属性,而两者的高端品种也始终处于供给稀缺的状态。
  以普洱茶为例,根据中国普洱茶网的数据,2015年我国普洱茶产量为12.8万吨,其中品质较高的老班章普洱茶产量70吨左右,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仅为0.05%;作为对比,2015年茅台基酒产量在酱香型白酒总产量中占比8%,因此,相比于高端白酒,高端茶叶的供给更加具备稀缺性。
  根据大益行情网数据,截至2020年12月,601班章有机普洱茶的行情价达到31547元/公斤,较2013年11月的行情价上涨约417%。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有高端线,也同样有消费者基础,茶叶中就出不了贵州茅台呢?
  原因之一是,茶叶的天然属性和白酒有所区别。
  其一,虽然贵州茅台同样是物以稀为贵的品种,但茅台的制造并不会受到季节的影响。
  反观茶叶市场中占据60%的第一大品种——绿茶,其生产种植会受到严苛的季节限制。高等级的绿茶多是在清明节前后进行采摘、炒制加工而得。一年中也唯有这个时节的新茶最得人欢心,其他季节的都是没有身价的。
  其二,白酒有着越陈越香的特质,这一点上多数茶叶无法比拟。
  比如绿茶的保质期一般为一年,开封后最好在两个月内喝完。所以消费者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囤货的动力。
  陈茶只有普洱是个例,具有越陈越值钱的特点,这在黑茶近年来销量的节节攀升中也能很好地体现。
  原因之二是,白酒行业的集中度显著高于茶叶市场。
  结合Euromonitor以及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行业集中度中,CR5为3.7%,CR10为5.1%。其中,排名第一的大益茶市占率仅1.46%,中国茶叶、小罐茶、天福和张一元分列第二到第四。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5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端白酒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在前三个品牌——2019年,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的市占率达到99%,其中茅台在高端酒市场份额占比约63%,行业高端品牌已经高度集中。
  某种程度上,我们或许更应该将茶叶和中国其他农产品进行类比。它们有着相同的诟病:行业内有品类无品牌,集中度低,主营机构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大多是小本买卖或是家族企业,导致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
  茶叶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种植、中游深加工、下游渠道和终端消费环节。
  从上游生产端来看,往往是靠天吃饭,少有科学化的种植技术。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全球占比维持在四成以上并持续提升。
  但假如从茶园单产角度来看,效率值亟待提升。根据国际茶委会的数据,2018年我国茶叶亩产为59.65kg/亩,显著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57kg/亩。
  不仅如此,茶农大多无法出具合规票据,企业成本难以确认,导致财务的透明度不够。
  从销售端而言,同样是分散性异常突出,难以形成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可见,茶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和现代化商业体系有些脱节。
  竭力形成标准化、高质量的产业链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道至“简”
  “每天上班,我是肯定要喝点什么来提神的。但是相对来说,肯定是买咖啡更容易嘛,咖啡店哪儿都是,买茶的话就没那么方便了,咖啡店卖的茶都是普通袋泡茶,没什么意思。如果要自己泡,就更复杂了,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温和冲泡方式,平时上班忙,实在没时间搞这些。”上班族Nancy的话很能代表年轻白领的想法。
  如何将喝茶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成为了茶企的共同课题。
  这一份简单包含了两个层次。
  第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选茶。
  这也就意味着,茶企需要打造明星单品,也需要将自身塑造成明星企业。
  提起茶叶的品种,我们能想起的国内品牌屈指可数,这样的品牌认知度和我国的全球第一大茶叶产销国的地位显然是不匹配的。归根到底,是过去我国的茶企没有注重下游营销端的客户群培养。
  虽然被许多人吐槽价格虚高加营销炒作,但小罐茶的横空出世的确打破了长久以来茶企尘封多年的局面。
  2016~2019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85%,市占率也因此从2016年的0.11%持续提升至2019年的0.53%,位列行业第三。

  小罐茶是如何在一片质疑声中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实现自我发展的呢?
  在包装方面,传统中式茶叶往往是用纸袋、塑料袋、铁盒等包装,显得老气横秋。
  小罐茶一改陈旧的大罐包装模式,改用别致精美的金属罐包装、4g的小容量,使得消费场景得以延伸铺展。据说,仅仅是外包装设计,小罐茶就出了11种方案,花费了数百万元。
  在茶叶方面,小罐茶精准聚焦8款SKU,通过拼配技术实现了同款产品口味的标准化。
  同时,八位茶艺大师的背书,变相降低了小罐茶进入市场的难度,让消费者无需自己费心研究便能一目了然,提升信任感,从而实现了上下游信息的对称性。
  小罐茶的乌龙茶等组合产品,同等重量的产品均价是中茶的近4倍,充分体现了品牌效应带来的高品质认知溢价。
  而在打造出了高端奢侈品牌标签的同时,小罐茶也不忘聚焦中端消费群体。2020年,小罐茶推出了更大众化的彩罐系列,定位年轻人的首款入门级精品茶。

  第二,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饮茶。
  将繁复的喝茶流程变简单,才能收获“怕麻烦”的年轻消费者的心。
  冻干茶粉的问世正式宣告,泡茶这件事无需等待,只需几秒钟,就能得到一杯原茶,比起袋泡茶更胜一筹。对于懒人而言,冻干茶粉和冻干咖啡粉才是方便的王道所在。
  茶颜悦色的原叶冻萃茶“小莲罐”如今已经更新到了2.0版本。针对1.0版本被购买者吐槽“太苦、太涩”的缺点,茶颜悦色调整了原叶茶的比例,并添加了水溶性膳食纤维“抗性糊精”和代糖“赤藓糖醇”,并搭配了专门的冲泡说明,足见茶颜悦色决定在冻干茶粉这条路上继续认真前行的决心。
  混搭的艺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江用文曾指出,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名优茶比重过大,大宗茶被忽视,呈现两头大、中间低的产品结构,市面上的产品风格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换言之,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喝茶既要简单,更要有趣。
  除了小罐茶外,其他茶饮品牌也在加紧步伐深挖细分领域,针对不同人群的诉求有的放矢地研发新产品。

  小罐茶原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邸伟于2020年打造出了“胶囊茶语”品牌。胶囊茶语以“妆食同源”为理念,主要针对18~35岁年轻女性用户,在保留传统中国茶的基础上,打造出能够助力瘦身、美白、控糖等辅助效果的速溶胶囊茶。
  截至目前,胶囊茶语已研发生产出包括“彩虹胶囊茶”“每日小茶方”在内的多个系列产品,主打复合口感、花园茶汤、速溶即享、0糖0卡0脂肪,其中“彩虹胶囊茶”在集合店KKV上架后,已成为该渠道茶饮类目的月销冠军。
  有意思的是,胶囊茶语尤其懂得抓住女性消费群看中颜值的特点,格外注重包装设计。凭借时尚的包装,胶囊茶语还获得了2021年德国iF设计奖并参与了中国国际时装周。
  我们不妨仔细回想一下,新茶饮的迅速崛起不正是迎合了年轻一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吃货理念吗?
  一条商业曲线似乎开始浮现于传统茶企和新茶饮之间:两者的平行线发展轨迹在逐渐交汇。
  2021年上半年,喜茶推出了新品“碎银子”系列,包括纯碎银子茶和芝芝雪山碎银子。碎银子作为普洱茶的一种,售价可以达到2000元/斤。
  喜茶的尝试不仅将高端原料茶融入了新茶饮中,也用创新的形式让食客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品茗。

  与此同时,原料茶企业也开始投身于新茶饮,甚至是多业态餐饮的发展模式。
  近日,小罐茶表示,公司正在筹建“茶+餐+酒”的新店,首家门店计划在北京开业,面积约为200~400平方米。而在此前,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就表示,小罐茶将会进军新茶饮赛道。
  早在2019年底,小罐茶就投资了以“健康精品茶饮”为核心的新茶饮品牌“未来茶浪”(WILLCHA),同样是卖茶,WILLCHA用新茶饮门店方式现制奶茶,还售卖精品袋泡茶和速溶茶等产品。
  只不过,传统茶企想要效仿新茶饮打造第三空间真的这么容易吗?
  必须承认,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在深耕新茶饮数年后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拥有了各自的粉丝群。想要让这群粉丝尝新试水新品牌或许并不难,但如何将一锤子买卖转化为有效用户、提升复购,增加用户黏性,才是真正的难题。
  一方面,茶企一定想突出自己的优质原茶特色;另一方面,制作成果茶、奶茶等新式茶饮后,也会一定程度上掩盖茶叶的特色,难以拉开和其他新茶饮之间的差距。
  未来,能否打造出富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单品或者门店,将是传统茶企立足于新茶饮的关键所在。

  放眼传统茶企的新征程,不论是自饮还是送人,茶叶的发展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未来的茶叶行业一定会跳脱出小农经济思维的禁锢,龙头企业集中度的提升将是个必然的过程。而传统茶企和新茶饮企业的互相PK也将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而加快行业的洗牌。
  茶叶行业,百业待兴,静待花开。
  快来说说,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成为茶叶中的茅台?
  文:来源于零售商业评论,图片来源:茶友网图库;信息贵在分享,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猴子与熊猫都会采茶?一字马与扎马步谁采茶更厉害?

因疫情影响,茶叶产量全国第四的湖北省严重缺乏采茶工。初春3月正是“恩施玉露”茶叶采摘最繁忙的时候,为保障采茶顺利进行,恩施市屯堡乡基干民兵在花枝山村帮老百姓义务采茶。

全能民兵上线,感动!
茶树青青抽嫩芽,茶农采茶时正酣。每年的春茶季都能占据茶界新闻榜首,人们为了采到茶,曾付出过哪些努力呢?
陆羽时代:伐而掇(duō)之
《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陆羽时代,茶树高数尺,人们因为树太高难以采撷,会将树或树枝伐倒后采其叶。
图片描述  
南糯山茶王树郑显静先生拍摄于1990s初期
至今在云南,仍有数十米高的古茶树,为了阻止茶树长得过高,每年都会进行修枝。
爬树采茶
同样在云南,百岁老人爬树采茶并不是稀奇事,从是小姑娘时开始,她们便与茶树相伴。边采茶,边抽烟,悠然自得。有人看到日本70岁老太太泡茶激动了不得了,我大云南百岁老人又如何?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那卡寨的娜发
还有更危险的,云端采茶。

架梯采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里写道:“大理感通寺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

在云南,当茶树长得太高,上部枝条不足以支撑人时,便会在茶树周围架起梯架,以便攀爬。
图片描述

猴子采

古代中国山民掌握了猴子善于攀爬的习性,驯服猴子,令其攀爬采摘,山民在崖下接茶,“无人机+机器人”的合体无法实现的功能,猴子实现了!

图片描述
民间传说,最早的安溪铁观音茶叶,每逢茶树“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的时节,山民看到群猴攀爬茶树嬉戏之机,遂以石头或者弹弓袭之,引起猴子生气而折下茶枝反击,山人拾取后烘制方得此茶。
英国人莱特逊编辑的《茶的医学》记载:
仙人见一高攀茶树的山猿,抛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归。
口采茶
口采茶是指采茶人在采摘茶叶时不得用手接触茶叶,而是用口将茶叶咬下,放入置于胸前的茶柳情当中的一种采茶方式。五代时期,毛文锡就在《茶谱》中有过相关记载:
泸州之茶树,夷獠常携瓢置,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
2011年4月,河南固始一景区展示采茶工口唇茶专用收集工具“茶柳情”。发布招聘启事,每天工资500元,要求采茶女没有性经历,C罩杯胸围。
当然这是某些企业的宣传噱头,茶业复兴之前也写过相关调侃。大量的人都在斥责其低俗,但也不乏低级趣味的少数人追着问这个茶哪儿买。
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神仙采
佛法采

熊猫采
科技采
瑜伽采
蒙面采
唐装采
来源:茶业复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