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溪茶学院2012招生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学专业到底哪家强?十大高校带你翱翔!

当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尘埃落定,高考这场嚣战并未完结,因为“报考风暴”正如期上演。6月22日,榜叔发表了一篇名为《拒绝谣言!给即将报考志愿的你》的文章,不少童鞋看后纷纷致电榜叔表示想填报茶学专业。今天,榜叔就严肃地扒一扒茶学高校的全国十强(排名不分先后),供你们参考。


浙江大学:国家首批唯一重点茶学学科

地理坐标:浙江杭州

学校代码:10335

茶学绝活:制茶、茶机械与茶营销

知名教头:梁月荣、王岳飞、龚淑英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成立于1952年。1988年,其茶学专业被批准为茶学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浙大茶学专业历史悠久,科研力量强大,在制茶、茶机械和茶叶营销上尤其领先。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茶学界泰斗人物庄晚芳都曾在浙大茶学专业任职,并培养出一大批茶学界的人才。


该校仅茶叶研究所就有7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综合利用,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鉴定,茶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该校还建有10公顷实验基地、名优茶生产线、红绿茶初制厂、良种繁育基地500余亩,完全活学活用。



安徽农业大学:中国最早、最具实力的茶学专业

地理坐标:安徽合肥

学校代码:10364

茶学绝活: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

知名教头:宛晓春、夏涛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学系”成立于1939年,原属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是中国最早、专业课程门类设置最齐全的茶学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当代“茶圣”王泽农和陈椽均曾在该校任教。


目前,安农茶业系下设有茶学、茶文化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包含茶文化经贸、茶业机械、茶叶化学、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5个教学方向。其中,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可谓该校“绝活”。现已成立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茶树生物技术与蛋白分析、分离与结构鉴定、细胞分析、生理与营养、代谢组学、实验动物、品质控制和质量安全检测等8大技术平台。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黑茶研究佼佼者

地理坐标:湖南长沙

学校代码:10537

茶学绝活:湖南黑茶研究、茶叶科学前沿理论与创新技术研究

知名教头:刘仲华、萧力争


湖南农大茶学专业于1956年建立,由湖南农学院的茶作组发展而成,现属园艺系,学制四年,另招收茶学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包括茶叶主要功能成分、加工理论与技术、茶树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茶树生理与无公害栽培等方面,在湖南黑茶研究方面颇有成效,黑茶研究领域著名代表人物刘仲华教授就是该校茶专业带头人。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究天堂

地理坐标:云南昆明

学校代码:10676

茶学绝活:普洱茶、普洱茶、普洱茶(重要的事说三遍)

知名教头:邵宛芳、周红杰、张芳赐


云南农大茶学系成立于1972年,2006年与企业合作成立“龙润普洱茶学院”,设茶学及茶艺茶道两个方向,拥有“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和“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是一所以普洱茶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学院。


学院目前正在建设“普洱茶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实验中心”,建成后将对教学实践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该学院在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扬名国内外的普洱茶产区也建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全国首开茶艺本科教学

地理坐标:广东广州

学校代码:10564

茶学绝活:独具特色的茶艺

知名教头:曹藩荣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隶属于园艺学院,由1936年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大前身)的茶蔗部演变而来,是国内从事茶学教育最早的教育科研机构。


该校茶学学科包括茶业科学系和茶叶研究所,在红茶、绿茶、乌龙茶、白毛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经验丰富。因华南地区茶树品种最丰富,生产茶类最多,该校资源圃内保有内外茶树良种300多种。


该校首先在全国开出茶艺方向的本科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植物自然科学及现代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茶艺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设置看重创新能力

地理坐标:湖北武汉

学校代码:10504

茶学绝活: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

知名教头:倪德江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茶学系属于该校园艺林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有园艺植物生化及资源利用、茶树生理生化、茶叶综合利用、茶叶加工、茶叶经济与文化等,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华中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设置更加看重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以清洁化生产为目标的茶树优质高效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与茶叶加工技术,以产业增效为核心的名优茶加工、茶叶深加工、茶叶综合利用与企业管理技术,以茶文化为产业增长点的茶艺推广、包装与品牌建设、茶叶营销与贸易技术,成为全面发展的茶学创新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培养复合型茶叶研发人才

地理坐标:四川雅安

学校代码:10626

茶学绝活:茶叶加工与贸易

知名教头:何春雷、齐桂年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于1976正式成立,隶属于园艺学院,前身为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其茶学本科所设专业方向有茶学、茶文化、茶叶加工贸易等,是该校“211”三期建设重点学科。


老一代教师中有我国著名茶学家施加璠教授,喻衣尘、李家光、陈瑜进、王宗尧等四川著名茶学专家任教,现任的何春雷教授,在茶叶深加工研究领域方面成绩特别突出。该校与“竹叶青茶业”等四川著名茶企共建了16个科研教学基地,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研发人才。



西南大学:茶文化成为国家教育部示范专业

地理坐标:重庆北碚

学校代码:10625

茶学绝活:茶文化研究、西部茶区茶叶研究

知名教头:童华荣、杨坚、司辉清、庞晓莉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于1951年成立,筹备及成立之初受到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特别关怀。


在已故著名茶学家吕允福教授带领下,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具有本硕博授予权的多层次、多方向的重点高等学科。拥有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化学、茶文化等实验室和多个教学实习基地,是我国西部茶区茶叶科研、开发、示范和推广中心。其中,茶文化专业已是国家教育部示范专业。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来铁观音的故乡学茶

地理坐标:福建安溪

学校代码:11948

茶学绝活:茶产业链教学实践

知名教头:陈宗懋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及涉茶产品集散中心。坐落于此的安溪茶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茶产业链为主线设置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2012年开始招生,其名誉院长是中国茶界唯一有着中国工程院院士职称的陈宗懋先生,他是我国茶园农药残留研究的创始者。


该院本科茶类专业设有茶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等本科专业,茶学学科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点。招收的学生第一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本部(福州校区)学习,第二年起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区(安溪)学习。



山东农业大学:输送实战型茶学人才

地理坐标:山东泰安

学校代码:10434

茶学绝活:园艺科学茶学方向

知名教头:张丽霞


这是一座自清朝光绪年间就稳立于泰山脚下的大学,该校的茶学学科隶属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正式成立。


该校的茶学专业依托茶学硕士、博士点,主要结合山东茶叶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茶树抗寒抗旱品种的选育、茶树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茶叶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结合山东省茶叶消费市场的特点开展相关工作,山东农大还将与山东省茶文化协会联合成立山东省“茶艺师”培训和鉴定基地。



其实,只有上过大学的才知道,四年之后谁将独领风骚,都别说得太早。最为关键的,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

喜迎二十大,闽茶这十年,茶连闽台,一味同心是中华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在这个满溢着丰收喜悦的季节,

《茶道》推出

“喜迎二十大,闽茶这十年”系列报道

将福建茶产业这“十年辉煌答卷”一一呈现。

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

不断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持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一叶,成就大业!

闽台茶缘,故土乡情

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

福建与台湾名优茶分布图(部分)

当福建先民来台时,带去的不仅仅是茶籽茶树,还有制茶技术、饮茶方式,在这座与家乡隔海相望的岛屿垦辟建立了一个有茶香有人情味的新家园。

他们改良茶种,并在吸收借鉴闽茶制法的基础上予以改良,创制了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台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度与闽茶在海外贸易中相抗衡。后来,由于历史、政治等种种原因,台茶发展自成一派,从品质、制艺、价格、市场、名气等方面,均超越了闽茶以及中国其它茶区的名优茶。

30多年来,茶种、茶技、茶企、茶艺及茶文化,从茶园到茶杯,贯穿全产业链,两岸都开展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涌现出了天福集团、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闽台茶业合作的典范,并对福建乃至中国大陆的茶企及茶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到茶叶包装,大到产业发展理念与经验。可以说,这是台茶对闽茶的反哺。

两岸关系纵然波诡云谲,但是,茶一直都是闽台两地心照不宣的默契,并以茶为纽带,延续着不变的故土乡情。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一味同心。

台商“登陆”:

是投资,也是“回家”

闽台不仅有“五缘”优势,同根同祖的两地商人骨子里也带着“敢拼会赢”的精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是许多台商“登陆”的首选,因为福建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祖籍地。

天仁集团李瑞河就是当年众多来闽投资创业的台商之一。1994年5月,首家“天福茗茶”福州开张,这是李瑞河在中国大陆迈出的第一步。

截至2021年5月,全国天福茗茶门店数量达1265家。统一的形象,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包装,令天福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天福的影响与启发下,八马、华祥苑、日春、武夷星等福建本土茶企也相继开启了连锁经营的探索与尝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都已成为中国茶企的佼佼者。

1994年,天仁集团刚刚“登陆”时在福州闹市区开的第一家天福茗茶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李瑞河说。

从1997年起,天福就在重要外交活动中扮演着和平友谊使者的角色。1997~2014年,天福的茶品连续5次登上APEC大会的舞台,让与会的各国元首、政要通过一杯中国茶认识中国,品味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002年,天福茶博物院在福建漳浦建成开院,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民营茶博物院。

2007年,天福茶学院(即漳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漳科”)正式招生,而李瑞河创校的初衷是为中国茶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打造成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

2011年9月26日,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在港上市的大陆茶叶“第一股”(IPO)。

不论是产品开发、品牌营销,还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天福无疑都是中国民营茶企的领跑者,它的成功模式堪称“教科书”。

在福建,像李瑞河这样回乡“做茶”的茶农、茶商还有很多。可以说,茶已是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闽投资发展的台资茶企有100多家,仅安溪一县就有台资茶企30余家,而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更是两岸茶业先行先试、合作双赢的标杆。

▲台商谢东庆在樱花园

2006年7月挂牌成立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地处永福镇,平均海拔780米,与台湾阿里山的气候和海拔极为相似,是宜茶的理想之地。

15年前,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茶商谢东庆,为寻找一片适宜产制台湾高山茶的茶园,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考察了福建、广东、海南等省的产茶区。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选定了漳平永福。在谢东庆的“示范带头”下,台企主要从事茶、果、花三大特色产业。

如今的永福,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它已不仅仅是大陆高山乌龙茶的主产区,还是一处高颜值的网红打卡胜地。

每年春天,近万棵樱花怒放,粉红桃红与青翠的茶园交织在一起,组构出一幅唯美诗意的画卷,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前来赏花品茶。

从2012年起,每年1月,漳平市都会如期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十届,形成“茶园+樱花+观光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2016~2019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4年在全国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台商李志鸿也是产业融合的带头人。2004年,他来到祖籍地永福镇创办农场,开发茶园2500多亩,致力于发展高山茶产业。2015年,李志鸿的农场入选福建省级现代观光工厂,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以文化展示、制茶观摩、休闲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交流中心。

“2019年,我们年产精制高山茶49吨,产值6000万元,为当地提供劳动力务工收入350万元,为当地34户扶贫户采茶工或临时工提供劳动力务工收入60万元左右。”李志鸿说,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农业旅游,让农业“接二连三”,未来大有可为。

△台商李志鸿在永福镇创办标准化高山茶制茶厂。人民网 苏海森摄

2018年,受大陆频频出台的惠及台胞农林措施鼓励,台农、福建龙岩御山晨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濂丰下定决心,将茶园规模从300亩猛增到1000亩。四年过去,茶园已有数十倍余的增量产出。

“茶叶直供给茶饮料厂家,又新开辟茶园观光旅游。”陈濂丰说,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乡村游,为茶园带来人流,“前景非常可观。”

龙岩漳平是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也是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截至目前,台创园内入驻台企82家、汇聚台农600余人,打造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48个,高山茶种植面积5.5万亩,年产茶1600余吨,实现产值10亿元。

连续四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国家级台农创业园评比中居于首位。专家认为,此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台农集聚发展、辐射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双赢的示范样板。

漳平基地的员工正在用稀释的“豆浆”浇灌茶园

福建自2006年率先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除漳平永福外,还有漳州漳浦、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福州福清、泉州惠安等共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这6个台创园综合评价连续4年包揽全国前六名。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批台资农业项目31个,合同利用台资2350万美元。全省9个产业园新批台资农业项目32个,合同利用台资4300万美元。

2021年,福建全省新批台资农业企业项目78个,合同利用台资1.18亿美元(累计2867个,43.38亿美元),项目数和资金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上述数据表示,福建围绕乡村振兴国策,大力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

当然了,在台商“登陆”的同时,亦有闽商“登台”。2009年,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台湾鹿谷乡杉林溪猪高湾上,建立“海堤茶叶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这也是大陆企业首次在台湾设立的茶叶基地。

文化交流:一味同心是中华

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工夫茶”是两岸共有的“茶艺”。“工夫茶”原指武夷茶精细的制茶工夫,后又衍生出泡饮方式,并从闽北传播至闽南、台湾、潮汕。台湾茶人在梳理了历代饮茶方式及工夫茶的泡饮技艺后,提出了“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 “茶礼”。

进入90年代,茶艺“种子”在大陆已是落地生根,许多产茶区在总结整理地方茶史茶文化的基础上,创编了富有地方名茶及民俗特色的茶艺,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畲族新娘茶》(福安)等。另外,拥有青、红、白、绿、花等多茶类且名优茶品种繁多的福建,产茶区、茶企都创编了风格、主题、形式不同的茶艺。

茶艺在大陆的勃兴,也带动了茶艺教育的繁荣。除福建农林大学、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漳州科技学院、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安溪茶业技术学校等老牌学校开设有茶学专业外,2011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承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三农”特色课程教学资源——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此后,该校文经学院还设立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

2012年创办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本科也设有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的专业。规模不一的民营茶艺兴趣班、培训班、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

无我茶会

由台湾知名茶人蔡荣章最先建议发起的“无我茶会”,也在大陆掀起了茶会雅集的潮流。自1992年开始,无我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17届。

无我茶会,对现代茶会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具启蒙意义。今天,不同规模、主题、形式的茶会雅集在福建乃至全国皆是彬彬称盛,以茶为核心,融入了香道、插花、音乐、戏曲、书画、工艺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画了一个文化大“同心圆”。

与茶会密切相关的是茶空间。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到一方茶席,大到茶室、茶馆(茶类)、茶屋、茶庭等,皆是茶空间。在台湾,茶文化复兴如火如荼,涌现出了紫藤庐、食养山房、茶家十职、冶堂等著名的茶空间。这些茶空间,不单一处泡茶品茶的场所,还是了一个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茶美学”空间。

茶美学空间设计与营造的理念“西”传福建后,茶店、茶楼、茶艺馆等茶空间的面貌为之一新,颜值与文化品味同步在线,给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品茗体验。不少爱茶人还在自己家中辟一茶室,布一美席,或一人独饮,或邀二三好友同饮,舒放身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品茶、爱茶是我们共有的习性。”范增平说。

闽台茶界,一味同心是中华。

1995年武夷山无我茶会,前排右二起黄镇国蔡荣章姚月明,后排左四为郑汝平,右一为陈德华,右六为黄锦枝

两岸(闽台)茶业交流十年大事记

2011年9月25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正式成立。

2012年6月29日,“闽茶中国行”活动走进南京。30日9时,两岸100多名茶人将齐聚中山陵,举办“两岸茶人,茶祭中山”祭茶大典,用前期采集的闽江之水、长江之水和阿里山泉水共泡一壶两岸好茶,用香茗拜祭孙中山,畅叙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茶人共同以茶来祭奠孙中山先生,这在1929年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以来尚属首次。

2013年5月27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安溪举行。

2014年6月,第六届海峡论坛期间,首届海峡茶会在安溪县开幕,举办5年来,它已成为推动两岸茶业贸易洽谈、交流合作的平台。

2015年9月9日,一批重达2.9吨的福建白茶出口台湾地区,实现闽茶首次输台。

2016年4月15日~20日,由厦门、安溪、武夷山、漳州等地茶商、茶农组成的2016两岸斗茶赴台交流考察团走进台湾,与台湾茶界展开深入交流。

2017年11月5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协办的“2017海峡两岸茶业对接会”在厦门举行。

2018年6月23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18海峡两岸茶企交流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2019年10月15日~20日,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安溪举办。

2019年12月25日,茶道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光生,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承茂,天福集团创办人、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等两岸茶人,齐聚漳浦,举行“2019年海峡两岸茶界高峰对话”。

2020年8月,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包装委员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茶叶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2020年10月16日~18日,2020年“元泰杯”鼓楼区首届闽台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在福州举行,50名来自海峡两岸茶艺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同台竞技。

2021年2月3日,“海峡两岸名茶推广中心”在福州正式成立。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民日报: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包容并蓄的理念。茶,源自中国,流行世界。在众多国际友人看来,它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更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

与茶须臾不离的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布

“喝茶的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

记者黄培昭

“我喜欢喝中国茶,喜欢中国茶文化。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须臾不离!”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哈桑·拉杰布开门见山地说。在他看来,茶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1979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首次招生,拉杰布成为第一届学生。他回忆说,那时为了学好汉语,他每天都要学习12至15个小时,还要反复练习汉字书写。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拉杰布顺利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并于1986年前往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从此与茶结缘,一直相伴至今。“在学校的中文老师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茶,品尝到了茶的清香,也爱上了这种味道,养成了每天喝茶的习惯。”拉杰布说。

谢海尔·贝诺(右)和同学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开放日活动上向来访的家人、朋友展示茶艺。受访者供图

颇有缘分的是,拉杰布后又于199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戏剧,毕业论文研究的正是中国著名戏剧家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之所以选择这一题目,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同学邀我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话剧《茶馆》。他告诉我,这部《茶馆》有‘半部中国话剧史’的美誉,理解它能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时至今日,只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拉杰布就向他们推荐读《茶馆》,有的学生还通过网络观看了这部作品的话剧演绎版本。

“《茶馆》中的历史、风俗、语言、服装,尤其是作为作品背景的茶馆以及中国茶本身,都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一切也为他们更好认识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他回忆说,自己当年为了尽可能吃透老舍笔下的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作品本身的意蕴,就经常到北京前门和大栅栏一带的茶馆体验生活,品茗啜茶、观察社会、体验民情。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一次次“接地气”探访,也让他对中国茶和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今,作为埃及知名汉学家,拉杰布长期从事中文教学以及中国文化普及和推广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仍能潜下心来深入做研究的秘诀,“正是中国茶!”据他介绍,自己每天的生活始于清晨啜饮一杯清香的中国茶,办公桌上也总要摆上一壶热茶,不时喝上一口。袅袅茶香中,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和底蕴氤氲开来,自己也倍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工作思路也伴随茶香清晰起来。“喝茶的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我尤其钟爱茉莉花茶。”拉杰布说。

在埃及,像拉杰布这样热爱中国茶的人还有很多。出版发行大量中国优秀图书的希克迈特文化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不仅喜欢品茶,还想更多接触茶的传统制作技巧、冲泡技艺等,以对茶文化等中国文化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青年文学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则为中国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文化着迷。她注意到,中国在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礼,中国朋友也喜欢用一壶茶招待好友。“中国茶叶从广阔的绿色茶园经‘长途旅行’前往世界各地,弥漫着独特的芳香,成为热情的中国人与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米拉说。

致力于推广茶文化的意大利学者查立伟

“茶与艺术、文学和美学密切联系”

记者谢亚宏

“我会根据季节和心情决定喝茶的种类。总的来说,春夏常喝绿茶,秋冬更喜欢品足火烘焙的乌龙茶、红茶与黑茶。”伴随一盏清茗,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亚洲和北非研究学院助理教授查立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他的书房内,紫砂壶等茶具是必备品,与茶有关的书籍也随处可见。

20世纪80年代,查立伟在威尼斯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时,开始对茶这种东方饮品产生浓厚兴趣。90年代,他又到南京大学进修,着力研究明代文人文化与茶史,并以此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及博士论文。“与咖啡等其他世界性饮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茶与艺术、文学和美学密切联系。”查立伟如数家珍地说,早在唐代,中国就出现了以陆羽所著《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明代也有大量茶论著作,与璀璨的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成就相映成趣。

2005年,查立伟在意大利创办了茶文化协会并一直担任主席职务至今,他本人还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荣誉理事。茶文化协会定期组织讲座、论坛,举行品茗会、茶艺展示等活动。协会宗旨取自明代许次纾《茶疏》中的“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会徽则以半个茶壶和半个茶杯构成茶叶的形状,如太极图阴阳相合的背景寓意着水火交融,体现出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

查立伟认为,在古丝绸之路上,茶叶是重要商品,并在不同文明和传统文化中留下印记。如今,品茶的习惯已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很多国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成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表示,“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中,威尼斯扮演着重要角色,欧洲第一份提及中国茶的历史文献就来自这里。”目前,越来越多意大利人开始对喝茶和其保健功效产生兴趣,与茶有关的商店和爱好者协会也不断涌现,这让查立伟感到非常开心与欣慰。据他介绍,协会正致力于建立茶学研究与传播的新项目,将在今年秋天正式启动。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查立伟看来,这是肯定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步,也将对茶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发挥促进作用。他注意到,中国茶艺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现代中国茶艺融合了各地不同的风格模式,茶叶种类也得到极大丰富,许多30年前只在局部地区流行的茶叶,如今在更广泛地区受到欢迎。”查立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未来,我将继续关注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的角色变化,让更多人爱上这一瑰宝。”他说。

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茶园的美国友人桑国亚

“深深感叹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李晓宏 陈尚文

“中国茶带给我的一切,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下辖的大堰乡,郁郁葱葱的茶园里,茶农们辛勤采摘的模样,孩子们发出的爽朗笑声,这一切总是回荡在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桑国亚的脑海中。

查立伟在意大利威尼斯自建的茶室内品茶。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中国茶爱好者,桑国亚自2012年因茶与大堰乡结缘后,连续几年都会在这里住上一段日子,并渐渐有了“常回家看看”的亲切感。在土家人的堂屋里,他品尝了当地特色罐罐茶,看到人们在家中取火、烤茶,体验了土家族特有的待客方式。在茶园中,他教授孩子们如何用英语说芽、茶叶、采摘等,希望让更多中国乡村孩子们学好外语,未来能有机会领略世界的精彩。

1991年,还在上大学的桑国亚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毕业后,他又投身美中教育交流工作,常年往返于两国之间。随着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桑国亚对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认识也越来越丰富且深刻。他坦言,中国的茶文化总让他感觉“学而知不足”。为了进一步增进了解,桑国亚开始正式学习茶艺,从福建的武夷山到四川的峨眉山,从江苏无锡到湖北宜昌长阳和五峰,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茶园。

“在福建,每天晚饭后在家中泡上一壶铁观音,成为当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在广州,茶楼里的茶艺师傅摆弄着各式各样的茶具,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工夫茶;在成都,朋友邀请我去茶馆品尝竹叶青,让我第一次看到杯中茶叶垂直漂浮;在杭州,西湖畔的茶农介绍制茶工艺时,给我普及了‘杀青’‘回甘’等专业术语……这让我深深感叹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桑国亚说,他在旅途中收获的不仅有茶相关知识的养分,还有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如今,对茶的热爱让桑国亚开始更多向他人传授中国的茶文化。“天普大学孔子学院是我们学校的中文教学中心,我也会在那里授课。来上课的人里,有人对茶本身很感兴趣,比如红茶、绿茶、乌龙茶有什么区别,怎么泡、怎么喝等;有人喜欢品酒,也想体验一下茶的别样滋味;还有人因为知道喝茶有利于健康,而产生了了解茶的愿望。”桑国亚说。此外,他也时常会去心理咨询机构做讲座,探讨喝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天普大学法学院开设了一家品茶俱乐部。

“为了打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我会让大家围坐一圈泡茶品茗,边喝茶边聊天,比如学这个课有什么难度,或学这个专业会不会有找不到工作的压力等。”桑国亚发现,喝茶的氛围能让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变得不那么有压迫感,“喝茶能让人直面心灵,不仅对皮肤、胃、心血管等人体器官都有好处,还对舒缓心理压力也有帮助。”

每当桑国亚陷入烦恼的时候,他就会深呼吸,然后泡一杯茶,“需要提神选绿茶,需要暖胃选红茶。在泡铁观音茶时,还会忆起与福建安溪茶农的欢快对话。”在完成净手、烫器、请茶、洗茶、泡茶、闻香、品茗等一系列流程后,桑国亚的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放松。“茶的艺术,远远比茶叶本身更加富有内涵。我想把茶的奥妙分享给更多的人。”他说。

从喝茶爱上中国文化的巴基斯坦学生贝诺

“中国茶香正以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记者程是颉

“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品茶方式,茶汤清香四溢,品尝时先觉微苦后显甘甜。”身穿中式红色斜襟罩衫,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三年级学生谢海尔·贝诺在孔子学院开放日活动上,与同学们为来访的父母和朋友们奉上一杯中国茶,以中国式的礼仪表达了最热烈的欢迎。这是贝诺第一次向父母敬茶,她一边烫壶、泡茶、分杯,一边与父母分享品茶经验。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茶注重礼仪和情谊,向父母敬茶意味着传承和回馈。“小时候在家里,总是母亲为我们煮茶。如今我很高兴自己能用另一种方式向母亲表达我的爱与感谢。”她说。

在巴基斯坦,喝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贝诺一家也不例外。“我们一家人每天早晨都会喝茶,周末有人来作客时,大家也会坐在一起喝茶闲聊。”贝诺说,茶是巴基斯坦国徽上绘出的四种特色农作物之一,据考早在16世纪就已从中国引入种植,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在乌尔都语中,“茶”的读音也与汉语几乎一致,可见渊源之深。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中国专家曾帮助考察并建立了巴基斯坦国家茶叶研究站,后来又发展为巴基斯坦国家茶叶与高价值作物研究所,向全国所有适合种茶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成为一段佳话。

据贝诺介绍,巴基斯坦的喝茶方式与中国差别很大。在旁遮普省,人们通常用深度发酵的红茶作底,加牛奶和白糖烹煮,再配上一块点心,茶香与奶香混合成一片甜香。在北部地区,人们则会选用未发酵的茶叶,糖奶之外还要加入少许小苏打,让奶茶呈现出好看的粉红色。这些配料丰富的奶茶品尝起来口感油润,给人带来欣喜和满足感。“中国茶的原料极简,但制茶、饮茶又藏有许多细节,饱含着深厚的底蕴。”贝诺说,中国茶的“功夫”都下在泡茶之前,从种植到采摘、炒制等,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巧思。不同制茶工艺与节气的关联、不同水源对茶叶口感的影响都让她印象深刻。

“中国的茶文化是人与自然相联结的方式。”贝诺发现,中国茶的滋味十分丰富,人们饮茶更注重品味茶汤入口后的长久体验,分辨茶叶生长过程中最细微的差别。“中国茶展现了大自然所赋予的最真实的本味,品尝中国茶是氛围宁静的个性化体验。”她说,自己习惯在独处时泡一杯中国茶,伴着茶香阅读、写作、冥想,感受茶汤初入口的苦味与漫长的回甘。在与好友聚会时,贝诺有时也会推荐共饮中国茶。配合几首舒缓平和的中国传统音乐,聊天变得更悠闲惬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

“我越学习研究,越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贝诺说,从爱上喝中国茶开始,自己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充满兴趣。中国悠久的历史以深刻而绵长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印记,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她认为,如今,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跨越千年,中国茶香正以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