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茗佳人官网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政和白茶

      政和县地处福建武夷山脉的东北部,隶属南平市,县东部海拨800米以上,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更是一个古老的茶乡,早在唐末宋初已产茶叶。古时政和县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贡茶”产地之一。

     作为我国
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立县原名关隶县.)关隶县是宋代著名胜古迹北苑贡茶的产地之一,白毫银针因品质优而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是帝王杯中佳茗。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政和在宋朝时期盛产名贵的银针茶叶(白茶之一),银针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微宗赵佶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关隶县隧改名为政和县。宋微宗1125年所著<>盛赞“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政和县是全国十大产茶县市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佛子山位于境内。名山出好茶,国家茶树良种政和大白茶的原产地,白茶是我国历史名茶。世界白茶在
中国,中国白茶在福建。
      茶从东方走来,茶分为绿、红、白、青、黑、黄六大类,白茶被称为年轻古老茶类,号称“茶叶的活化石”,明朝李时珍《本草纲木》曰:茶生于崖林之间,味苦,性寒凉,具有解毒、利尿、少寝、解暑、润肤等。古代和现代医学科学证明,白茶是保健功效最全面的一个茶类,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功能。而白茶又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和新工艺白茶等,亦称侨销茶,昔日,品白茶,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欲知白茶的风味如何,让我们共同领略。


一、白毫银针,芳华初展。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近年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 政和白毫银针的成品茶外观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灰绿,闪烁如银,挺直如针。茶汤呈杏黄色,清澈晶亮,香气清鲜,入口毫香显露,滋味清甜鲜爽,叶底:匀整,明亮 。白毫银针是茶叶珍品,融茶之美味,花香于一体。白毫银针采摘于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壮之单芽,经萎凋、低温烘(晒)干、捡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这里选用的“白毫银针”是政和所产的珍品白茶,曾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请鉴赏她全身满披白毫、纤纤芬芳的外形。

二、流云佛月,洁具清尘。
冲泡白茶可用玻璃杯或瓷壶为佳。我们选用的是玻璃怀,用沸腾的水“温杯”,不仅为了清洁,也为了茶叶内含物能更快地析放,可以观赏银针在热水中上下翻腾,相溶交错的情景。白毫银针的形、色、质、趣是名茶中绝无仅有的,实为茶中珍品,品尝泡饮,别有风味。银针白毫泡饮方法与
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一般每3克银针置沸水烫过的无色无花透明玻璃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开始时茶芽浮于水面,5—6分钟后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悬浮茶汤上部,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寸许芽心,银光闪烁,望之有如石钟乳,蔚为奇观。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即可取饮,此时边观赏边品饮,微吹饮辍,升降浮游,尘俗尽去,意趣盎然。

三、静心置茶,纤手播芳。
置茶要有心思。要看杯的大小,也要考虑饮者的喜好。北方人和外国人饮白茶,讲究香高浓醇,大杯可置茶7-8克,南方喜欢清醇,置茶量可适当减少,即使冲泡量多,但也不会对肠胃产生刺激。

四、雨润白毫,匀香待芳。
茶,被称为南方之嘉木,而白毫银针,披满白毫,所以被我们称之为“雨润白毫”。先注沸水适量,温润茶芽,轻轻摇晃,叫做“匀香”。

五、乳泉吲水,甘露源清。
好茶要有好水。
茶圣陆羽说,泡茶最好的水是山间乳泉,江中清流,然后才是井水。也许是乳泉含有微量有益矿物质的缘故。温润茶芽之后,悬壶高冲,使白毫银针茶在杯中翩翩起舞,尤如仙女下凡,尉为壮观,并加快有效成份的析放,能欣赏到白毫银针在水中亭亭玉立的美姿,稍后还会留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杏黄色茶水。

六、捧杯奉茶,玉女献珍。

 

茶来自大自然云雾山中,带给人间美好的真诚。

一杯白茶在手,万千烦恼皆休。

愿您与茶结缘,做高品位的现代人。

现在为您奉上的是白茶珍品“白毫银针”。

七、春风佛面,白茶品香。

啜饮之后,也许您会有一种不可喻的香醇喜悦之感,他的甘甜,清冽,不同于其他茶类。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自然,分享健康。

茶 之 白

阳春若花,茶白似雪.

开水压抑不住春天的热情,冲入诚实透明的玻璃杯子,静卧的白茶突然神奇般醒来,束束茶芽争相跳跃,毛茸茸毫光晕眩人们的心神,而甜甜的清香刹时痴醉了一片。那旋转升腾的毫心,宛如闻曲起舞的佳人,裙袖生风,多情饮者便会品出诗一样的温柔;那瞬间冲上的毫锋,又像众多勇士仰射的银箭,冷然有声,自强饮者当然联想到了疾风劲草。

茶可以绿,可以红;亦可黄,亦可黑。可是政和茶竟能白,白得茶王国“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得茶界泰斗张
天福先生也欣然命笔,“政和白牡丹茶形、香、味独珍”;白得百姓千年传唱,“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白茶的芽茶,状如银针,通体身披白色茸毛,所以称“白毫银针”,白茶的叶茶,一芽加一、二叶,银白的毫心与绿叶相衬,形似花朵,人们用“国色天香”的花王呼之——白牡丹。白茶形神兼备,秀外慧中,以其“清鲜、纯爽、毫香”独立于世。

银针牡丹,阳春白雪。有人把白茶喻为银,当作玉,看似花,疑如腴,还有“雀舌鹰爪”之说。我饮白茶,耳边却总响起那首古代名曲,那首天籁之声。白茶的高贵品相来自皇家的赞誉。“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那位历史上委实没有多少作为的宋徽宗,倒为政和做了天大的茶事。他把自己的年号赐给当时还是关隶县的政和。皇帝因茶而给一地取名,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了吧?
政和白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横贯全县的鹫峰山脉,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风,又挽留住了从东南沿海来的湿润,还造就了高山和平原独特的二元地理结构。境内群山耸峙,峰峦竞秀,云雾缭绕,一河向西的星溪流水更是滋养繁育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政和白茶高雅韵味还源于独特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制茶不是让茶叶发酵或半发酵,像红茶普洱和乌龙茶,就是大火炒青,如绿茶、花茶,而白茶则是轻微的自然发酵。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一芽或一、二叶芽,置于通风的茶楼里晾青萎凋,达到八九成后,进行烘干,然后精心挑拣,再稍加复烘就成了政和白茶。
 
白茶自然朴素,冰清玉洁,似雪像冰如云。揣摩白茶之道,总会让人联想起政和“云根书院”那一历史去处。有人这样描写那个地方:“有源水自云中出,不夜珠临沼上来。满院清辉游月爽,被襟直觉远尘埃。”也就在政和得到新县名的第八年,朱熹的父亲到此为官,职务是相当于现在公安局长,但他却谨遵父教,一心办学,一连创建了两所学校,首开政和兴学教化之风。朱熹的父亲把政和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到他处任职避难还举家返回政和,也就是那年在政和孕育了朱熹。朱熹的祖父祖母百年都归葬于政和。隐约之间我总感到朱熹父子一定饮过政和白茶。他们都是爱茶之人。朱熹父亲吟诵政和的诗作中就有,“为问脱靴吟芍药,何如煮茗对梅花。”朱熹出生时,亲朋好友中就有人以茶诗唱酬祝贺,朱熹一辈子更是茶事人生。茶叶从种植到品赏,他都一一亲历亲为过。他的最后一幅题字,因为当时处境艰难不便冠以真名实姓,思来想去最后以“茶仙”落款。更重要的是白茶性理和朱子生态理论十分契合。朱子生态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人的内心的和谐统一,和谐共生。朱子“天人合一”主张,“仁”的思想,“生”的观念,“和”的范畴,众多思想都能从白茶中品出其味。政和白茶讲究的是自然天然、不偏不倚、不浓不淡,浑然一个自然之茶、中庸之茶、和谐之茶。过去我总不解朱熹父亲创办的书院为何取名“云根”,细细品饮政和白茶之后似有所悟。
 
饮用白茶不仅拥有文化上的愉悦,还是一种健康的时尚。白茶原料十分讲究,茶农有九不采的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新梢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畸形芽头不采。由于自然萎凋,不破坏茶叶酶的活性,不促进氧化作用。人们评价其不仅有生津止渴、去热降火功能,还有解毒、止泻、降血压、抗辐射、抗肿瘤的奇效。已故著名茶叶专家陈椽专著中写道,“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政和白毫银针,远销德国、香港、美国,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一直以来,政和白茶的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白茶中一半以上。
 政和白、中国白、世界白。政和白,纯洁之白,动心之白。天下之君,不妨以此当酒,浮一大白!
 
( << 闽北日报>>2008年6月7日第三版.作者:张建光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政和白茶大事记
 (1) 宋微宗1107年著<>称政和白茶:"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
 (2)微宗政和年间公元1115年茶痴皇帝宋微宗喝了关隶县选送的贡茶白毫银针喜动龙颜,将年号“政和”赐于关隶县作县名。关隶县隧改名为今政和县。
 (3)宋代蔡襄:“北苑灵芽天下精”
(4)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据《茶叶通史》记载,清光绪五年,在政和境内发现大白茶树,之后得以大量繁育,以之为原料所制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供不应求且
价格不菲,故当时民间有“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之说。
 (5)茶界泰斗张天福为政和白茶题词:“政和白牡丹色香味独珍”“政和白茶香飘四海”。
 (6)白茶专家、白茶学科带头人白茶搏士袁弟顺著<>论著述年白茶保健工能: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销往香港,日本, 独特的产地环境,独特的大白茶品种,造就了政和白茶外表天然素雅,清甜爽口的独特品质。 由于白茶没经过高温杀青,剧烈揉捻,只是适度自然氧化,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保健品质。 福建及东南亚一带就有用白茶治病的传统,现代科学初步揭示了白茶的保健机理:(1)白茶自由基含量最低。多余的自由基是人体衰老,病变的重要原因,其他茶类自由基是白茶的1.6---143倍(.2 ) 白茶黄酮含量最高.黄酮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效果,,白茶加工过程的黄酮含量高16.2倍,是其它茶类的14.2—21.4倍.(3)白茶杀菌效果比绿茶好,白茶提取物能对倒致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有 , 肺炎等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4) 白
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抑制皮肤癌的作用 ( 5)白茶能显著提高试验小 血清EP水平,提高幅度是西洋参的1.4—到1.8倍,而血清EPO具有存活因子,分化原和分裂原三重生物学活性,对红细胞生成起关键作用.6白茶能促进试验小脾淋巴产生CSFS, 延长细胞寿命,增加RNA和蛋白质合成> (摘自茶搏士袁弟顺<>一书2005.10 夏门大学出版社。
 (7)2007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政和县现辖行政区域1749平方公里。全国各地质检部门自2007年3月20日起开始对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
 (8)白茶国际标准提案制定工作会议在武夷山召开,研究部署白茶、乌龙茶两项国际标准提案的制定计划、分工。
 近年来,乌龙茶、白茶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国际标准技术指标,茶叶出口受到了影响。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茶叶技术委员会今年4月召开的第22届年会精神,国家标准委指定由福建省为主承担乌龙茶、白茶两个国际标准提案的起草工作。目前,乌龙茶、白茶两个国际标准提案制定工作国内起草小组已成立。
 (9)2008年7月8日政和县质监局等部门和我县11家“政和白茶”生产企业集中召开“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工作专题会议。会议宣布“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正式启用。
 (10)2008年4月26日,我县举办"中国白茶之乡--政和"征文采风活动.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福建画报》、《东南快报》、《市场窗口》、《海峡
茶道》、市电视台、《福建日报》驻南平记者站、市文联、武夷学院、武夷文学网等单位、媒体的领导、作家、记者、摄影家70余人参加了活动。
 (11)2008年3月27日,经过中国经济林协会专家委员会考察认定,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
  政和白茶的生长环境

"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横贯全县的鹫峰山脉,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风,又挽留住了从东南沿海来的湿润,还造就了高山和平原独特的二元地理结构。境内群山耸峙,峰峦竞秀,云雾缭绕,一河向西的星溪流水更是滋养繁育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政和白茶高雅韵味还源于独特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制茶不是让茶叶发酵或半发酵,像红茶普洱和乌龙茶,就是大火炒青,如绿茶、花茶,而白茶则是轻微的自然发酵。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一芽或一、二叶芽,置于通风的茶楼里晾青萎凋,达到八九成后,进行烘干,然后精心挑拣,再稍加复烘就成了政和白茶。"

1、福建白茶茶区产地气候
  福建白茶产地的气温年平均常在18—19℃之间,一般最高在七、八月,达41℃,最低在一月,曾降至零下8℃。在十一月下旬常出现霜冻,为期3个月左右,茶树一年有9个月的生长时间。年雨量平均达1600—2300毫米,年分布以茶季期间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8%—82%之间。
2、福建白茶茶区土壤

政和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多在400—1000米。最高峰达1300余米。东北部茶区为红壤类土壤,中等坡度的丘陵地多属红壤、幼红壤。丘陵或山坡下端多为灰化红壤。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质地多为壤粘土、粘壤土及砂壤土。空隙度50%以上。酸碱度5—6。有机质含量中等。肥沃度表面底层较一致,茶根深入底层。西北部山岭地区多属黄壤类土壤,土层深厚在100厘米左右,质地大多与红壤相似而比较疏松,空隙度表层在53%以上,底层50%以下。酸碱度5.5—6.4。肥沃度表层较肥。由于土壤发育及人为耕作影响,形成有黄壤、灰化黄壤等,其中灰化黄壤土层深达150厘米,有机质丰富。

  白茶采摘与工艺
 
  福建白茶的采摘标准与方法
 
⑴白毫银针
 纯以大白茶的芽制造的。采时只在新梢上采下肥壮的单芽.有的采下一芽一、二叶,采回后再行“抽针”。即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茶身,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叶片向后拗断剥下,把芽与叶分开,芽制白毫银针,如果采摘不及时,采一芽二、三叶的茶青,则芽小、梗长,剥叶后须将过长的梗再行摘除。
 
⑵白牡丹 主要原料为大白茶,通常采一芽二、三叶,以绿叶夹以银白毫心如花朵,故称“白牡丹”。

⑶贡眉

以菜茶为原料,采下一芽二、三叶,品质次于白牡丹。菜茶的芽虽小,但也要求有嫩芽才符合产品的规格,所以对夹叶都不合用。
 
(二)福建白茶的制作工艺

白茶初制的过程主要是萎凋。白茶萎凋的目的,表面上是去掉水分为主,实际上是引起一系列的自发的生物化学变化,在开始时有促进作用,以后有制止作用,还带有干燥作用。水分蒸发开始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直到全部干燥为止。化学变化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到相当干燥后变化也基本停止。白茶制造的萎凋过程,也可以说是发酵开始的过程,所以有的把白茶列为微发酵茶类。萎凋时由于鲜叶中水分的蒸发,鞣质起了变化,细胞生活力逐渐下降,氧化酶逐渐活跃,叶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推动平衡,在强烈的呼吸作用下鲜叶是开始进入了发酵。由于单宁复合体的氧化,才能改变茶青原来的苦涩味和青草气,使茶叶的色香味都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但是白茶的发酵不若红茶,只能轻微的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得停止,不然就失去了白茶特有的风格。便如说白茶所要求的汤色,从生化方面来解释,可能是茶单宁复合体中儿茶酚氧化后形成的邻位醌是黄色的,如能适时终止其活动则可得到杏黄或橙黄色的茶汤,如不能及时停止其活动,拖长了萎凋时间,就地产生不合白茶要求的红色茶汤。

当茶青采回后即薄摊于水筛上,称“开青”。开青技术好的,动作快、摊叶均匀,每筛约0.5—0.75斤。摊放后切不可翻动。将水筛放置于通风的萎凋室里凉青架上。小白约经30—40小时减重达70%左右时,即可并筛,约5筛并为1筛,再经10小时左右,减重达72%—73%时即为萎凋、干燥适度的毛茶。大白茶品种因含水分较多,不能全用室内萎凋,当减重达55%—65%时即须加温萎凋,用炭火烘焙,不然叶会转黑。火温140℃左右,每2-3分钟翻转一次,翻4次后约经12—13分钟即可起焙。如遇雨天,当萎凋减重达40%左右,茶青萎凋至贴筛状态,色泽转变暗绿、无光泽,毫心尖端略向上弯曲(称“翘尾”)时,即可进行烘焙。开始时用高温(125℃—130℃),经十几分钟后改用文火(60℃左右)焙干。如萎凋程度不足即行烘干,叶色易转黄,尤其较为粗老的叶张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化学变化并叶绿素含量、色泽互有相关)。总之,影响萎凋速度的外界条件是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流通。温度高、湿度低、风速大则萎凋时间短,反之则需时长。所以要因时因青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群众经验,全萎凋的品质最佳,色泽灰绿或翠绿、鲜艳,有色又有泽,毫心洁白,叶张服贴,两边略带董卷形,叶面有明显的波纹,嗅之无青气,而有一种清香气味。半加温萎凋的,色泽常灰黄,毫毛易脱,如烘焙不慎且会带有烟味。倘不经自然萎凋即全用加温萎凋的,叶张皱缩,色泽青绿、燥绿,过一两天即变枯黄,色香味不正或带有涩味,品质尤不及半加温萎凋的。

凡经焙干的毛茶即可归堆进仓,进行精制。凡已达八、九成干未经烘干过的毛茶,采购站仍须再行烘焙,火温约90℃,时间约1小时,其中翻转一次即可起焙。因为通过烘焙,不光是去掉水分把茶叶品质固定下来便于保存,同时还借着热的作用合成茶叶色香味的品质。
 
白茶的保健作用
 福建白茶防癌作用优于绿茶红茶
最近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化学学会学术会议上有专家报道,白茶不仅味道好,其预防癌症的作用亦比其它茶的作用要强。世界各地均出产绿茶和红茶,而白茶几乎全部出产于中国福建。
白茶和其它茶属于同一种属,但白茶有更高的芽叶比,而茶叶芽上长有银色的绒毛,使其呈白色的外观。白茶的加工程序也较其它茶简单,未开的叶芽经快速过蒸,然后烘干,能保持叶片新鲜,减少氧化。相比之下,绿茶叶片在卷起之前,要经过蒸或烘烤等工序,而乌龙茶和红茶要经过更进一步的加工。科学家解释说,这种尽可能少的加工工序使白茶保留了高浓度的茶多酚,这种天然成分有抗癌作用。实验显示,白茶比其它茶抗突变更有效,理论上提示白茶比绿茶和红茶更具有抗癌潜力。
  

福建白茶难得的好茶
在中国人们对白茶的饮用和了解相对比其他茶叶要少,而在英国喝白茶则是一件事非常流行的事。所谓白茶是用早春季节采摘的茶叶制作而成的。此时,茶叶和茶芽都比较稚嫩,绿色的叶子外表披满白色茸毛,所以叫“白茶”。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白茶的种类及茶名: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各类白茶名: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白牡丹;寿眉等。夏天喝白茶能防暑降温.白茶比红茶、绿茶在制作方法上更为简单,它在采摘下来后,只经过轻微的、约10%—30%程度的发酵,不经过任何炒青或揉捻动作,便直接晒干或烘干制作而成的。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因此,白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专家指出,和绿茶、乌龙茶相比,白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较高,它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白茶中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内分泌量,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此外,夏天经常喝白茶的人,很少中暑。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白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退热、祛暑、解毒的功效。白茶的杀菌效果也要强过绿茶。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米尔顿•斯奇芬伯博士最近指出,他和研究人员把白茶放入牙膏里,再涂在有细菌的实验台上。实验证明,混合有白茶的牙膏,杀菌能力显著增强。因此,他认为,多喝白茶有助于口腔的清洁与健康。

   (此文转载金骏眉官网)

 

 

“三苏父子”与蒙顶山茶

  因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入贡皇室而名声大噪,加之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毛文锡的《茶谱》等著作的记述,到宋代,蒙顶山茶已成天下名茶。当时,由于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和北宋东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距离遥远,且蜀道艰难,正所谓“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欧阳修《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虽然和北苑建茶(宋代为福建建州建安县,今为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体的产茶区)相比失去了先机,但丝毫没有动摇蒙顶山茶在文人茶客生活中的影响力,朝堂上出现了像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许多力挺蒙顶山茶的有话语权的官员诗人,他们的诗文洋溢着蒙顶山茶悠悠的香气。文坛领袖、文学巨匠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父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一、“三苏父子”与雷简夫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而其中占有三席的“三苏父子” 更是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震烁当世,彪炳史册。三者的关系是: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这三位大名鼎鼎的诗文家,究竟与雅安和蒙顶山茶有着怎样的深厚的渊源呢?这还得归结于一位“伯乐”,他就是时任雅州太守雷简夫。如果没有这个“伯乐”的倾力举荐,可能就没有后来“三苏父子”的脱颖而出,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千古佳话和日后的飞黄腾达以及名垂千秋。

  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据《宋史·苏洵传》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于是焚所常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晚年虽已绝意于功名,但为了不使两个儿子“复为湮沦弃置之人”,遂于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携文数篇,带着两个儿子从家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出发,前往毗邻的雅州,拜谒了时任太守雷简夫。时年,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雷简夫读了苏洵所呈宏文后,大为奇之,于是向自己的顶头上司、时镇守益州的户部侍郎张方平推荐,被任为郡之学官。而雷简夫认为苏洵有治理天下的雄略大才,以区区学官任之,颇有小用之嫌,遂复上书张方平,称其“《洪范论》有王佐才,《史论》有良史才”,督促其再向朝廷推荐。未果,雷简夫又修书给当时的文坛领袖、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欧阳修,与《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共御西夏、后来位居丞相的韩琦等大力推荐。在此期间,“三苏父子”客居雅安多日,可谓是入乡随俗,对雅安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作了详细了解,为今后写下诸多与雅安和蒙顶山茶相关的诗文积累了情感。在雷简夫的鼎力推荐下,同年三月,“三苏父子”离乡入京,拜谒了欧阳修和韩琦。二人“见其文善之”,于是向朝廷大力举荐,“三苏父子”声名才开始初显于世。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苏洵之妻程氏病故,“三苏父子”返家赴丧,但朝廷是否起用他们,仍意欲未决。诚恐朝廷擢才不力的雷简夫竟亲自进京拜谒朝廷重臣,多方举荐,四处呼吁。十一月,“三苏父子”再次入京,次年苏轼、苏辙参加了秘阁制科考试,名列金榜,名震京师。宋代,兄弟同时应制科而登科者,唯有苏轼兄弟。但当时由于苏轼兄弟二人抨击时政言辞过于激烈,朝廷几欲不用,雷简夫又托好友司马光为之力争,始得其脱免弃置之危。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才任命苏洵(时年52岁)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编纂礼书,可谓大器晚成,后做过试秘书省校书郎等幕职,直到宋神宗去世前不久才委任绩溪(今属安徽)县令。同期,苏轼被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此时,苏轼俩兄弟才真正步入仕途,才居其位,可谓少年得志。自雷简夫始荐“三苏父子”到苏轼两兄弟担任一官半职,历时六年有余,时间之久,波折之多,而雷简夫推荐不休,足见其荐才之心切,实属难得。而“三苏父子”也不负众望,日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三颗巨星,在诗词文赋诸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革新的主将。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辙著有《栾城集》等九十六卷;苏轼著有《东坡七集》一百一十卷。

  今天,我们一提到“三苏”,自然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其实,“三苏父子”的性格、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很大,苏辙政治主张的激烈、学术思想的复杂都超过了苏轼。而苏轼尤以丰富且多样的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和成就,完成文学革新运动,奠定了北宋文学,其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

  雷简夫(1001年—1067年),字太简,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人。《宋史》有传。最初隐居不仕,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因枢密使杜衍的推荐以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判官,后又担任过坊州(今黄陵)、简州 (今四川简阳) 知州,张方平镇守成都时,推荐其为雅州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为辰(今湖南省怀化市)、澧州(仅湖南省常德市)安抚使。入为盐铁判官,出知虢(河南省灵宝市)、同(陕西省渭南市)二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苏洵《雷太简墓铭》、《东都事略》卷四三、《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宋史》记述了雷简夫博学多才,特别善于为人处事,久处官场,认识的上方官吏、文人颇多,与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韩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谊深厚,其文治武功、清正廉洁,从他结交的好友诗文中可见一斑。他一生最大功绩有两点:一是治理“三白渠”(泾惠渠),建树水利,发展农业,造福百姓;二是举荐“三苏父子”,慧眼识才,使之名垂史册!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和陕西省合阳县、耀州区等地都有史志与丰碑纪念这位“伯乐”。

  雷简夫在雅州任职期间,一心想要振兴蒙顶茶,他认为蒙顶茶上贡受挫是品质下降的原因,于是亲自督促茶叶采制,送到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处,希望由此重新打开蒙顶茶进贡的通道。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中这样描述:“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数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以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我贫事事无,得之似赘瘿。” 雷简夫对振兴蒙顶茶付出了很大努力,因此,雅安当地老百姓对其尊崇有加。虽其在雅州任期不长,但老百姓评价极高。蒙顶山天盖寺重建时,就把雷简夫塑像列于茶祖吴理真后侧左边(茶圣陆羽在右边),供人们朝拜瞻仰,以表尊重。

  二、苏轼与蒙顶山茶的情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先后在凤翔(陕西省宝鸡市)、杭州(浙江省杭州市)、密州(山东省潍坊诸城)、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湖州(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安徽省阜阳市)、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广东省惠州市)、儋州(海南省儋州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江苏省常州市)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谈到宋代的茶客,自然少不了苏轼。在北宋的文坛上,嗜茶之人非常多,但比较后就会发现,没有谁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品茶、烹茶、种茶上更在行。对于茶,苏轼不仅非常在行,而且还精通茶道,对茶的历史和茶的养生作用都很有研究。此外,他还写下了不少歌咏茶的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是,正是这种贬谪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机会品尝各种佳茗。正如他所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在杭州,他喝过白云茶;在湖州,他饮过顾渚紫笋茶;在绍兴,他品过日铸雪芽;在涪州,他尝过月兔茶;在修水,他煮过双井茶;在阳新,他烹过桃花茶;在海南,他煎过大叶茶和红碎茶;在峨眉,他沏过毛峰茶;在蒙顶山,他泡过蒙顶山茶……在品评尽了天下名茶后,苏轼感叹道:“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从政、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起,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高峰。

  苏轼的咏茶诗尽情表露了其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二是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是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是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这里,我们对其留下的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两首诗歌,进行逐一赏析。

  (一)《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

  《试院煎茶》是苏轼写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为当年入京参加应试之时所写。全文为:“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从“砖炉石铫行相随”来看,苏轼非常爱茶,连煮茶的工具都随身携带。从“蒙茸出磨细珠落”的“蒙茸”来看,苏轼在试院煎的茶应是从蜀中带去的蒙顶山茶。柔软的蒙顶山茶茸毛满布,细末如珠,如飞雪般纷纷下落,正好煎煮。所谓西蜀煎茶法,是茶汤中佐以姜盐,煎出的茶口味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从而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茶事。与被视作“古法”的煎茶相比,点茶是宋代另一种最流行饮茶方式,算得上是饮茶中的时尚,多用于宴会,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雅集。点茶与煎茶最大的不同是茶叶磨成细末之后无需煎煮,而是将茶末调制成膏状置茶盏中,用沸水冲点。点茶者以观看沸水冲点之后的茶汤纹路、茶花咬盏的形态等为乐。

  当时,除了雷太守外,在朝堂之上,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始至终力挺蒙顶山茶,使得蒙顶山茶一度活跃在北宋文人茶客的诗篇中,他便是身为四朝宰相的文彦博(时人尊称文潞公)。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与他同朝为官,文彦博历仕五十年来,在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可谓遍尝天下好茶,却始终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并常以西蜀古法亲手煎茶,一时间引发朝臣仿效,成为宋代文人追求旷达的象征。

  苏轼的这首《试院煎茶》称道了蜀地煎茶的雅趣与高妙,从初沸的茶水、蒙顶茶煎煮的形态到煎茶和饮茶的器具,都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二)《寄蔡子华》:白鱼紫笋不论钱

  苏轼故乡眉州与雅州很近,走到北门,便可见碧水滔滔的青衣江;放眼眺望,云里雾里是蒙山。前面已有记述,苏轼对1056年随苏洵到雅州拜谒雷简夫之行,印象深刻,挥之不去。那时的苏轼胸怀大志,朝君王安天下,鸿鹄志高远。光阴似箭,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因遭遇新旧两党夹击,苏轼只得自请杭州,出任杭州知州。他客居江南,常年未归,思乡之情尤浓。春天的杭州,水光潋滟,堤桃岸柳,鸟语花香,美景无限。乘画舫,饱览湖光山色,游正浓,忽忆友人蔡子华索要诗文,多次书信相催。低头沉思,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对西蜀故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对青衣江白鱼、紫笋的回味跃然于心,他端起茶杯,蒙顶山茶清香四溢,久藏心底的雅州情结,随《寄蔡子华》诗喷涌而出:“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人在江南,转眼之间,鬓发染霜。千里江南,西湖肠断。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中白鱼,即丙穴鱼,产于青衣江,肉嫩味鲜。早在唐代,杜甫就写下“鱼知丙穴由来美”诗句,称其天下美味。至于紫笋,陆游诗句中多次提及,盛赞其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诗后附文解释:紫笋,蒙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从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卷:桃花汛起,青衣水涨,人欢鱼跃,江上渔舟点点;蒙山耸翠,茶园嫩绿,村姑采茶,笑语五峰回旋。白鱼美,紫笋香,青衣江边小路上,渔翁叫卖,茶农吆喝,一派春光入画来。佳肴香茗,人们顾不上讲价,争相抢购,热闹非常。美哉白鱼,美哉紫笋。时过境迁,西子湖上,追忆过往,往事历历在目。苏轼诗意豁然开朗,留下青衣江畔那永远的春天,留下对白鱼、紫笋茶永久的怀念。

  三、苏辙与蒙顶山茶的情愫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宰相,比苏轼的官位高。苏辙的政治态度及其诗文风格深受其兄苏轼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他一生爱好品茗,创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等二十一首茶诗,其中两首和蒙顶山茶相关。

  (一)《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

  苏辙与苏轼可称之为文坛连璧。与苏轼一样,因少时雅州之行的情结,故其诗文中对蒙顶山茶也有涉及。他有一首与苏轼相和之诗,名叫《和子瞻煎茶》,此诗乃是苏辙和苏轼《试院煎茶》诗。全诗为:“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这首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该诗不但写了四川与北方少数民族煎茶之不同,而且从中看出,宋代蜀中文人对古法煎茶可谓情有独钟。从中可见苏辙对煎茶颇有心得,也道出了烧水的重要和古人对烧水沸腾次数的重视程度。

  (二)《次韵子瞻道中见寄》:西信近得蒙山茗

  苏辙在路途中收到兄长苏轼寄来的诗作,当下作《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畅叙兄弟之情,并提及蒙顶山茶。全文为:“兄诗有味刻隽永,和者仅同如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挹,长韵风吹忽千顷。经年淮海定成集,走书道路未遑请。相思半夜发清唱,醉墨平明照东省。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出郊一饭欢有余,去岁此时初到颍。”诗中,作为弟弟的苏辙,对远在颍州的哥哥充满思念之情,蜀冈泉、蒙山茗都成了寄托兄弟相思之情的载体。

  可以说,“三苏父子”是将蒙顶山茶传播到天涯海角分量最重的历史文化名人。

作者:陈开义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5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茗边、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唐宋八大家”与蒙顶山茶(下)


三、苏轼与蒙顶山茶

苏轼(1037年—1101年),是苏洵的长子、苏辙的兄长,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先后在凤翔(陕西省宝鸡市)、杭州(浙江省杭州市)、密州(山东省潍坊诸城)、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湖州(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安徽省阜阳市)、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广东省惠州市)、儋州(海南省儋州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江苏省常州市)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谈到宋代的茶客,自然少不了苏轼。在北宋的文坛上,嗜茶之人非常多,但比较后就会发现,没有谁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品茶、烹茶、种茶上更在行。对于茶,苏轼不仅非常在行,而且还精通茶道,对茶的历史和茶的养生作用都很有研究。此外,他还写下了不少歌咏茶的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是,正是这种贬谪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机会品尝各种佳茗。正如他所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在杭州,他喝过白云茶;在湖州,他饮过顾渚紫笋茶;在绍兴,他品过日铸雪芽;在涪州,他尝过月兔茶;在修水,他煮过双井茶;在阳新,他烹过桃花茶;在海南,他煎过大叶茶和红碎茶;在峨眉,他沏过毛峰茶;在雅安,他泡过蒙顶山茶……在品评尽了天下名茶后,苏轼感叹道:“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从茶文化的发源地四川走出去后,从政、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起,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高峰。这里,我们对其留下的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两首诗歌进行赏析。

(一)《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

《试院煎茶》是苏轼写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为当年入京参加应试之时所写。全文为:“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从“砖炉石铫行相随”来看,苏轼非常爱茶,连煮茶工具都随身携带。从“蒙茸出磨细珠落”的“蒙茸”来看,苏轼在试院煎的茶应是从蜀中带去的蒙顶山茶。柔软的蒙顶山茶茸毛满布,细末如珠,如飞雪般纷纷下落,正好煎煮。所谓西蜀煎茶法,是茶汤中佐以姜盐,煎出的茶口味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从而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茶事。与被视作“古法”的煎茶相比,点茶是宋代另一种最流行饮茶方式,算得上是饮茶中的时尚,多用于宴会。 点茶与煎茶最大的不同是茶叶磨成细末之后无需煎煮,而是将茶末调制成膏状置茶盏中,用沸水冲点。点茶者以观看沸水冲点之后的茶汤纹路、茶花咬盏的形态等为乐。

当时,除了雷简夫外,在朝堂之上,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始至终力挺蒙顶山茶,使得蒙顶山茶一度活跃在北宋文人茶客的诗篇中,他便是身为四朝宰相的文彦博(时人尊称文潞公)。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与他同朝为官,文彦博历仕五十年来,在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可谓遍尝天下好茶,却始终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并常以西蜀古法亲手煎茶,一时间引发朝臣仿效,成为宋代文人追求旷达的象征。

苏轼的这首《试院煎茶》称道了蜀地煎茶的雅趣与高妙,从初沸的茶水、蒙顶茶煎煮的形态到煎茶和饮茶的器具,都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二)《寄蔡子华》:白鱼紫笋不论钱

苏轼故乡眉州与雅州很近,走到北门,便可见碧水滔滔的青衣江;放眼眺望,云里雾里是蒙山。前面已有记述,苏轼对1056年随苏洵到雅州拜谒雷简夫之行,印象深刻,挥之不去。那时的苏轼胸怀大志,朝君王安天下,鸿鹄志高远。光阴似箭,一晃三十五年过去,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因遭遇新旧两党夹击,苏轼只得自请杭州,出任杭州知州。他客居江南,常年未归,思乡之情尤浓。春天的杭州,水光潋滟,堤桃岸柳,鸟语花香,美景无限。乘画舫,饱览湖光山色,游正浓,忽忆友人蔡子华索要诗文,多次书信相催。低头沉思,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对西蜀故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对青衣江白鱼、紫笋的回味跃然于心,他端起茶杯,蒙顶山茶清香四溢,久藏心底的雅州情结,随《寄蔡子华》诗喷涌而出:“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人在江南,转眼之间,鬓发染霜。千里江南,西湖肠断。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中白鱼,即丙穴鱼,产于青衣江,肉嫩味鲜。早在唐代,杜甫就写下“鱼知丙穴由来美”诗句,称其天下美味。至于紫笋,陆游诗句中多次提及,盛赞其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诗后附文解释:紫笋,蒙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从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卷:桃花汛起,青衣水涨,人欢鱼跃,江上渔舟点点;蒙山耸翠,茶园嫩绿,村姑采茶,笑语五峰回旋。白鱼美,紫笋香,青衣江边小路上,渔翁叫卖,茶农吆喝,一派春光入画来。佳肴香茗,人们顾不上讲价,争相抢购,热闹非常。 美哉白鱼,美哉紫笋。时过境迁,西子湖上,追忆过往,往事历历在目。苏轼诗意豁然开朗,留下青衣江畔那永远的春天,留下对白鱼、紫笋茶永久的怀念。


四、苏辙与蒙顶山茶

苏辙(1039年—1112年),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兄弟,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卒后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集中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宰相,比苏轼的官位高。苏辙的政治态度及其诗文风格深受其兄苏轼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他一生爱好品茗,创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等二十一首茶诗,其中两首和蒙顶山茶相关。

(一)《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

与苏轼一样,因少时雅州之行的情结,苏辙在其诗文中对蒙顶山茶也有涉及。他有一首与苏轼相和之诗,名叫《和子瞻煎茶》,此诗乃是和苏轼《试院煎茶》诗。全诗为:“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这首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该诗不但写了四川与北方少数民族煎茶之不同,而且从中看出,宋代蜀中文人对古法煎茶可谓情有独钟。从中可见苏辙对煎茶颇有心得, 也道出了烧水的重要和古人对烧水沸腾次数的重视程度。

(二)《次韵子瞻道中见寄》:西信近得蒙山茗

苏辙在路途中收到兄长苏轼寄来的诗作,当下作《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畅叙兄弟之情,并提及蒙顶山茶。全文为:“兄诗有味刻隽永,和者仅同如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挹,长韵风吹忽千顷。经年淮海定成集,走书道路未遑请。相思半夜发清唱,醉墨平明照东省。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出郊一饭欢有余,去岁此时初到颍。”诗中,作为弟弟的苏辙,对远在颍州的哥哥充满思念之情,蜀冈泉、蒙山茗(蒙顶山茶)都成了寄托兄弟相思之情的载体。


五、王安石与蒙顶山茶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江西抚州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追赠太傅。

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创作有《试茗泉》、《晚春》等茶诗十首。

王安石力主改革茶政,反对榷茶法。嘉祐三年(1058年),任职提点江东刑狱期间,他向宋仁宗呈上了《议茶法》和《茶商十二说》两个与茶政茶税有关的奏折,力陈垄断的弊端以及朝廷仰赖豪商运输、流通茶叶的二十种害处,请求政治改革,强调“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

王安石喜欢品茗,擅长鉴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最著名的茶联之一,在四川各地茶馆皆能见到,关于其出处,说法有多种。在雅安民间,流传着一个苏东坡以江边水应付王安石与的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好水泡好茶的深刻理解。相传“三苏父子”同登科第,在京城文名大噪,苏东坡衣锦还乡时,去拜辞王安石,问恩师需要什么四川“方物”,这在当时官场是普通礼节。王安石随口说:“你回京时与老夫捎点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的水吧。”苏轼连忙应承,拜辞宰相,回老家眉州(今四川眉山)扫墓。 回京前,专程到雅州拜谢太守雷简夫推荐之恩,又索讨了经他监督精制的蒙顶茶以作送王安石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从眉州买舟顺流东下,借与宰相取水之便,饱览三峡风光。苏轼在三峡山光水色激发下,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舟中,一觉醒来,船已驶出三峡,忽然想起宰相的嘱托,忙叫船夫打水一罐备用。回京后,即叫家人抬上江水和蒙顶山茶到王安石府上,满想得到恩师嘉奖,谁知事与愿违。当王安石闻到苏轼送的茶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王安石连声称:“好茶! 好茶必须好水烹。”他忙叫家僮涤器燃炉,把刚送来的水,倒人壶中煮沸,先用一小白瓷杯,注入少许开水观尝,水质倒也清澈,但在杯底沉下极细的几点灰色小点,王安石脸色微微一沉,苏轼见状,吓跑了高兴,正襟危坐,等待挨训。王安石终究是大人物,喜怒不轻易表现在下级面前,他笑着问苏轼:“水是取自扬子江中游吗 ?”苏轼不敢说谎,如实详说了经过和取水地点,王安石见他倒还老实,就与他讲了取水的道理。“你们这些年轻学士,自以为学识很高,其实只是有点书本知识,要想治国平天下,那点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用的”。他说:“此江发源于雪山之巅,受天地的精华,水质最好,但上游水流太急,性冷不宜烹茶;下流流速缓,细少微粒沉浮水中,烹茶有异味,不宜用。”他用手指着杯中刚才所煮之水,问苏轼:“你看,杯底有何物? ”并接着说:“中游之水,不急不缓,水味甘冽,是烹茶上品,可惜这次你枉跑一趟。”苏轼诚惶诚恐,拜谢恩师指教。从此,“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成了好水好茶的标志了。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6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本图文来源 文 陈开义 图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