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陇南毛尖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陇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助推茶产业提质增效

陇南市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区,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云雾缭绕,漫射光多等独特的天气气候造就了生产绿色无公害茶叶的理想区域。

近年来,陇南市气象部门立足全市茶叶发展,结合茶叶主产区在种植、生产等方面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在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上不断拓展新思路,将气象服务巧妙融入浓浓茶香,有力助推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


茶农在茶园里劳作(资料图片)

开展适宜性农业气候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小寒节气过后,陇南茶园陆续进入休眠期,陇南也迎来一年中气温最低点,而此时茶树对气象要素的要求也是最为敏感的时期。例如最低气温如降至零下8度甚至更低,持续时间大于5天,冬眠期的茶树将会发生严重的冻害,茶树大面积落叶,严重影响产量。

“小寒过后,我每天盯着气象局发给我的天气情况,这时的气象服务对于茶农来说至关重要。”陇南市武都区马家山茶园种植大户靳学兴说。

截至2020年底,陇南茶叶适生区人均茶叶收入2800元,茶叶收入占到一些农户收入的60%以上。针对茶叶已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产业,陇南市气象部门把得天独厚的天气气候条件和气象科技的支撑作为服务品质茶叶的“助攻”元素。

如何更好的利用天气气候条件,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让茶叶品质“增值”,“找到”当地茶叶“喜爱”的天气是关键。

陇南市气象部门反复探索试验,根据茶叶对生态气候条件的要求和不同生态区气候的自然特点,研究出茶树喜温暖、喜漫射光、热量适宜、昼夜温差等影响因素,完成武都、康县茶叶适宜性农业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

“气候条件对茶叶的品质影响较大。由于年内不同季节农业气候条件不同,所采制的茶叶品质也有很大差异。质量最好的是春茶,即当地农民说的“谷雨茶”“头茶”。因为春季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雾日多,对茶叶的香味形成有利,加之此时茶树开始萌发、茶芽宽大而肥厚,因而所采制的茶叶品质较好。”陇南市气象局决策服务室负责人介绍。

结合上述情况,陇南市气象部门每年2月1日开始在采茶、炒茶、晒茶的关键时期,定期制作发布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题材料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每年3月前完成对武都、文县、康县不少于30%的茶叶种植服务。

陇南市气象部门不断加强部门合作与研究,对茶叶气象服务业务进行规范化、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了茶叶特色产业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和专家知识库,依托文县、康县、武都农田小气候观测开展茶叶物候期生长与气象条件对比平行观测站,通过分析、对比、研究初步完成了陇南市武都、康县茶叶特色作物的种植适宜性农业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划分标准与指标体系。


气象服务信息助农户抢抓农时

扩大服务面和服务方式助力茶叶品质提升

茶树生长最“忌讳”的是凉。温度对茶树体内的碳、氮代谢平衡有显著影响,气温在10~25℃范围内,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茶多酚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当气温超过25℃时,则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均下降,茶叶品质将会千差万别。

针对茶树的这个特点,陇南市气象部门一面兼顾漫射光和直射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开展茶叶“气象保姆”专项服务,每周通过手机微信发送一周天气情况和茶叶生产的温馨提示,加强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还专注主要采摘期深入茶园种植一线,与茶农交流种植气象服务需求,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重点服务,对文化知识薄弱的农户,采用现场讲解,电话传递气象信息的方式,让气象服务真正走进每一个茶农的茶园中。

“温馨提示,近期天气适合茶叶生长,茶场茶树树型饱满,长势和品质良好,毛尖、扁茶等名优绿茶也已全部萌动出芽,预计至3月10日前后积温条件将达到适宜开采指标。”武都马家山茶园种植大户靳学兴拿着手机念着“气温回暖春茶萌发,关注天气及时开采”春季气象信息提示。

“种茶管茶园最怕的就是倒春寒,茶叶最好经济效益的就是明前茶,而此时最易发生倒春寒,一场倒春寒我们的明前茶全部绝收,不但影响全年的经济收入,也影响来年的产量和品质。降温幅度达,新生两三年茶树会全被冻死,老茶树将会不产新茶,茶农最怕这个。”靳学兴说。

“针对茶树新叶及时采摘、收晒、加工的不同阶段,气象部门都会发布茶园春季管护提示。“陇南市气象局决策服务室负责人介绍。

结合今年气温回升迅速,光照充足,积温较大,茶树出芽生长较往年提前了近十天的情况,陇南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根据气象条件,一面对昼夜温差大,土壤温度低等问题提醒农户及时采取铺草、覆膜等保温保湿措施,一面询问农户需求并制作相应的农事专题气象服务产品,提醒茶农适时做好施肥、除草、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等茶园管理,通过实地的调查与交流提高为农服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未来,陇南市气象部门将针对陇南“山大沟深”特点在不同海拔高度建设茶园小气候观测站,对不同海拔的茶树“量身定制”专业气象服务,以此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实用性。

来源:中国甘肃网  记者 李红军 通讯员 于仕琪,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甘肃陇南武都区裕河镇:种下生态茶 托起致富梦

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茶农正在采摘茶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骞瑶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通过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了全镇生态致富的步伐,一幅幅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武都城区约109公里,地处陕、甘、川三省及秦岭山系与岷山山系的交汇地带,总面积5万余公顷,最高海拔2472米,最低海拔660米。这里气候湿润、河流众多、酸性土壤和天然有机肥,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裕河镇按照“以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以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切实有效推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栽植茶园1.8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每年的茶叶采收季,是裕河镇茶农最忙碌的季节,他们要赶在最佳的时间内把鲜茶全部采摘完,因为只有这样茶叶才能卖个好价钱。

一大早,清晨的露水还停留在茶叶上,茶园里已满是忙碌的身影。

位于裕河镇孙家湾村的茶叶基地开始热闹起来。茶农贾玉花和采摘工人们背着笆笼,用熟练的动作采摘茶叶,并将一棵棵嫩芽装进一个个篮筐里。

贾玉花拿着刚摘下的绿芽说:“我们的茶叶都是现摘现炒的,很多人喜欢喝。早上起来,泡一杯那才叫好嘞。”说罢,便仔细择选着适合炒制的茶叶。

据介绍,一斤上好的龙井茶,需要人工采摘8万个嫩芽,茶农们每天大概采摘半斤多,而4斤左右的鲜叶才能做1斤成品茶。

手工毛尖是裕河的另一大宝贝,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制作方法:采用柴火、铁锅、纯手工制作,经过杀青、揉捻、炒干三道工序完成,一斤上好的手工毛尖至少需要5.6万棵芽头,一泡3克手工毛尖需要双手在枝头上采摘336次。

高纬度地理条件保证了茗芽的充分生长周期,使得裕河手工毛尖成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同时,因为毛尖价位相对大众,所以手工毛尖性价比极高,深受茶迷认可。

“我们一年可以采几季茶叶,不同季节产的茶叶各具特色。”贾玉花笑着说,“别看摘了这么多茶叶,炒制过后就变少了,我家20多亩茶园,一年大概能生产二三百斤茶。”

通过发展茶产业,贾玉花成为她们村最早实现脱贫的一批人。而这两年,她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裕河镇电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通过快手、抖音直播把家乡的好茶、蜂蜜推销出去。

“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一次有15万人次左右,一场直播下来最多的订单数是380多单,一共卖了8000多元,这些数字我都牢牢记在心里。我一定要将家乡的茶叶卖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喝到裕河茶。”贾玉花说。

一片嫩叶如何能致富一方群众?从贾玉花个人经历可以找到答案。

据了解,裕河镇茶叶年产量在8吨左右,其中龙井约2.5吨、毛尖约5.5吨,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60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为了带动更多的茶农走上致富路,裕河镇下大力气解决“产量低、加工难、销售难、效益低”的难题。今年裕河镇计划改良新品种茶园200亩,解决品种老化问题,提高茶叶产量,真正让茶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不仅是裕河镇,如今,武都区正努力把茶产业打造成适茶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亮丽名片,全区共发展3.25万亩茶园,采茶面积1.5万亩,年产量10.5万公斤,产值8400余万元。

来源:新甘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陇南武都裕河:小茶叶变身“金叶子”

山林起伏,水流叮咚,冬日的武都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1月26日,市融媒体中心“和美新陇南”2023发展成就主题宣传全媒体采访组走进武都区裕河镇唐坝村采访。

虽是深冬,这里的定制茶园仍是一片绿意,淑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邦兴弯腰掐了一片嫩芽,向记者展示今年的茶叶长势。

“你们看这片茶叶,外形匀整,色泽鲜润翠绿,制作成干茶饮用时,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甘滑,叶底嫩绿、均匀……”白邦兴介绍。

裕河镇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是甘肃茶叶三大主产区之一,所产茶叶醇厚绵香、品质优良,外形口感俱佳,深受消费者青睐。

优良的气候条件和市场前景,是发展茶产业的两大“法宝”。

2013年,白邦兴开始跟着岳父学习制茶技术,白天他顶着日晒在茶园采摘鲜叶,夜晚在茶房学习炒茶技术。刚开始在茶房打打下手,掌握烧柴炒茶火候,逐渐熟练后,便开始专门学习炒茶、制茶。

现在的白邦兴,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制茶技术,去年,在全省茶叶手工加工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一等奖,同一年,还荣获了“甘肃省乡村工匠”的称号。

“我们收购农户的茶叶进行统一加工、销售。这样一来,既能保证茶叶的品质,也能做成品牌效益,保障了农户收益。”白邦兴笑着说,“而且附近就是八福沟景区,经常会有游客顺道来品茶、交流茶文化,临走时还会买一些带走。我们在陇南茶城的门店,销量也不错,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023年,白邦兴的合作社加工的3000多斤毛尖和1000多斤龙井,都销售一空。

除了加工茶叶,白邦兴还有20多亩的定制茶园。

“我们定制茶园的价格是每亩一万元,一亩茶园能产明前茶10斤,毛尖6斤。”白邦兴告诉记者,“去年林林总总算下来,净收入有15万元左右。”

不止白邦兴,近几年,裕河镇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子,扩大“茶友圈”,创新开展私人定制茶园活动,一期成功定制50亩,二期200亩定制活动正在顺利开展,与省公交建集团签订了2万斤茶叶销售帮扶框架协议,去年共帮扶销售茶叶近1万斤,增收100余万元,进一步解决了茶叶销售难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镇茶产业年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逐步发展了裕河毛尖、裕河龙井、裕河红茶、裕河白茶等品牌,已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截至目前,裕河共有茶园面积1.8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精品茶园示范园600余亩。

茶叶产业也是武都区的特色产业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全区茶叶总面积达3.74万亩,开采面积2万亩。近年来,武都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全区茶叶产业发展,增加茶区群众茶叶经济收入。2022年全区茶叶产量112吨,产值8600万元,2023年预计产量达121吨,产值预计9700万元。

如今,武都区凭借地理优势和茶叶品质,持续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茶香早已飘向四方。

来源:陇南日报记者 尚敏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