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菊花茶饮料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打败袋泡茶的只能是瓶装茶?

2022年,盯上瓶装茶赛道的食品饮料品牌实在太多了,出新品都像在排队:昨天饮料巨头,今天新消费,明天新茶饮。但怎么也没想到,就连袋泡茶品牌都开始入局瓶装茶赛道。

今年6月中旬,袋泡茶品牌CHALI茶里宣布推出“鸭屎单丛、冰清绿茶、高山红茶”3款原味茶和“蜜桃乌龙茶、菠萝白茶”2款果汁茶。目前已在线上发售,并将于7月份在线下渠道上新。

CHALI茶里宣布推出3款原味茶和2款果汁茶图片来源:茶里京东旗舰店

CHALI茶里在近期刚被评为“2022年中国袋泡茶品牌”第一名[1],此时入局瓶装茶,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难道打败袋泡茶的只能是瓶装茶?

我们发现,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有热度的瓶装茶新品,大有星星之火将要燎原的趋势。

6月初,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在中国内地上新“健康工房”夏枯草凉茶,引发业内讨论。可口可乐向媒体低调回应称,这是一次茶饮料品类上的“探索”。

“健康工房”夏枯草凉茶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天猫旗舰店

有互联网基因的新消费品牌,也在加速茶饮料迭代,希望能满足年轻人的新需求。今年618期间,元气森林纤茶推出桑椹五黑茶和青柑陈皮茶两款新品。纤茶表示,桑椹五黑茶在上线三天内售罄30000瓶。

纤茶推出桑椹五黑茶和青柑陈皮茶图片来源:微博@元气森林

新茶饮则选择“把茶饮装进瓶子里”,努力复刻出门店爆款 。喜茶在618期间推出“鸭暴柠”新品,其所在的暴柠茶系列销量近200万瓶,而瓶装暴柠茶灵感就来源于门店现制。

喜茶暴柠茶系列产品灵感来自门店图片来源:喜茶天猫旗舰店

无论是主动拓展业务增加消费场景;或是被迫“卷起来”和竞品一起抢占用户。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押注瓶装茶赛道。

如果说“打败袋泡茶的只能是瓶装茶”,那么这些瓶装茶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新需求?押注瓶装茶赛道的品牌们,看到了怎样的发展机会?瓶装茶市场又是如何升级品类,从而提升消费者认知的?01

年轻人:Sorry袋泡茶,我又爱上瓶装茶

B站x尼尔森IQ联合发布的《Z世代食品饮料消费报告》中提到,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之间的Z世代,人数约2.6亿。[1]

这是什么概念?大约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Z世代。

随着消费话语权逐步转移到年轻人手中,他们也成了许多品类的主要消费者。就拿茶饮类消费者数据来看,茶饮料的主要消费群体最为年轻,其中50%是90后,而袋泡茶的90后消费者占比则为35%。[2]

“既要又要也要”的年轻人很难专注于消费一个品类,而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瓶装茶,更是给了年轻人“喜新厌旧”的自由。那么年轻人是怎么爱上喝瓶装茶的?

1、小众口味吸引年轻人尝试

现在的食品品牌,越来越会选“细分口味,做大众生意”。从去年夏天开始,小众口味“鸭屎香”就火了起来。网友们纷纷表示“名字好怪我好爱”、“花香酒香不如‘鸭屎香’,一天不喝还会想”,甚至还建立了#喝鸭屎香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微博话题。

当“鸭屎香”成为了“新客杀手”,袋泡茶赛道也没有放过这一热度。

去年12月,CHALI茶里推出黑标乌龙茶系列产品,其中就包括了“鸭屎香”乌龙茶。茶品牌BASAO在今年6月上新季节限定款“鸭屎香单丛”袋泡茶。奈雪的茶也于同月推出“鸭屎香单丛”袋泡茶......

袋泡茶靠着小众口味吸引年轻消费者尝试,在年轻人市场中成功“破圈”。洞察到流量密码的食品品牌,也将小众口味应用在了瓶装茶中,让瓶装茶的口味更细分和特别。

今年六月,CHALI茶里推出新款瓶装茶饮料“鸭屎单丛”。据品牌表示,该产品为0糖0脂原味茶。以潮州凤凰单丛乌龙茶为原料,采用鲜茶萃取技术,茶多酚含量超过550mg/kg。

柠檬生活方式品牌“柠檬共和国”也推出了鸭屎香单丛柠檬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NFC柠檬汁和原叶茶进行拼配,茶多酚含量超过500mg/kg,且为低温短保产品。

带有柠檬和鸭屎香两大热门元素的,还有喜茶在今年新推出的“鸭暴柠”,产品也使用了潮汕凤凰单丛鸭屎香。

2、功能性成分满足轻养生需求

现在的年轻人还希望通过饮食解决健康问题,在日常补充功能性成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白领群体关注袋泡茶的不同功能,其中62.4%对清火系列袋泡茶感兴趣。

瓶装茶市场也洞察到了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关注,针对年轻人对不同功能性的需求,带来更多样化的产品。

据纤茶透露,其用户大部分是有轻养生需求的人群,目前女性用户占比较高。品牌在研发时就从当代人的亚健康问题出发,希望能够帮用户解决一些亚健康问题。

纤茶表示,近期推出的桑椹五黑茶,就是关注到如今不少熬夜加班上班族、甚至是熬夜写论文的大学生们开始担忧“秃头”,便诞生了做一款针对性“熬夜滋补”、“养发”的产品。

而纤茶的第一款产品“玉米须茶”,则是以女生们关注的“去水肿”为灵感,希望做一款有效果的饮料。纤茶透露,为了保证功效,玉米须在经过清洗、发酵、粉碎、加热提取、过滤、浓缩等步骤后提取为玉米须粉和浓缩玉米须,玉米须10g/瓶,使得饮料的功效、口味达到最佳。

还有的品牌在选取功能性成分时更加“硬核”,直接把一整根人参塞进饮料瓶里。直观的视觉冲击再次带将“熬最晚的夜,喝最补的水”的朋克热度掀起,据传川渝地区罗森便利店已经脱销。

3、DIY茶饮增加体验感

从消费体验来看,袋泡茶的冲泡过程带给追求精致的年轻人一种“仪式感”。如今的瓶装茶不仅饮用便捷、拯救不爱喝水的年轻人,还能带来更有趣的体验感。

三得利的乌龙茶已是瓶装茶中的代表性单品,然而年轻人又把经典的乌龙茶玩出了新花样。有网友分享了在三得利乌龙茶中加入柠檬,自制柠檬茶的方式,还在社交平台感叹“这辈子必不可能再花钱买柠檬茶了”。

随着夏天到来,“便利店DIY神仙饮品”系列话题也再次火热,消费者晒出DIY茶饮配方。有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瓶装茶饮料,成为了DIY自制茶饮的茶底。

现在的瓶装茶,正学会靠着小众口味引爆流量、用多元化功能性成分满足年轻人“轻养生”需求、带来更有趣的DIY体验。当消费者的新需求得到满足,也不能怪年轻人说上一句:“sorry袋泡茶,我又爱上瓶装茶”了。02

押注瓶装茶赛道,品牌们再度“抢跑”

贝恩公司的调研发现,受访的业内人士中有近60%表示,2022年食品行业洗牌或将加速[3]。为了能穿越周期,食品品牌必须一直踩准用户需求。然而在不断内卷之下,一个品牌的“崛起”,必然会挤压其他品牌的生长空间。

与其一直担心被其他抢占用户,不如主动出击拓展业务。因此,也有越来越多品牌选择入局瓶装茶赛道,希望能再度“抢跑”。

好的品牌需要和用户共同成长,不断创新。那么这些品牌选择押注瓶装茶赛道,是看到了该品类的什么机会点?它能如何覆盖到袋泡茶无法触及的市场?

1、瓶装茶体量更大

近几年,袋泡茶品牌们一直在努力“让年轻人爱上喝茶”,但是从整体来看,袋泡茶的消费者总量仍然较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袋泡茶年消费量占茶叶总量的比例约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3.5%。[4]

相比袋泡茶,瓶装茶饮料赛道体量更大。茶饮料市场规模占饮料整体规模的近20%,预计到2025年茶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5]

同时,年轻人正在成为茶饮料最有潜力的消费人群。《2021Z世代食品饮料消费洞察报告》显示,Z世代受访者中重度饮料消费者占比达93%。既然已经有了饮料的需求基础,将年轻消费者吸引到茶饮料赛道似乎也不是难事。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进军瓶装茶赛道。

新茶饮正在“跨界”布局瓶装茶业务。奈雪的茶在今年1月首次推出瓶装茶,包括葡萄乌龙茶、好茶系列的“金色茶脉”红茶和“清欢乌龙”乌龙茶,此后又被传投资10亿押注瓶装茶业务。

因为袋泡茶为消费者所熟知的CHALI茶里,也做起了瓶装茶。我们发现,这个喊出“不做中国的立顿,要做世界的茶里”的品牌,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袋泡茶品牌”。

CHALI茶里副总裁林川告诉我们,对CHALI茶里而言,袋泡茶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入口,但CHALI茶里并没有局限于此。从一些流传百年的品牌终局来看,品牌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产品布局和品牌策略。茶饮料也比袋泡茶有着更大的体量,CHALI茶里推出的5款瓶装茶产品中,也覆盖了有糖和无糖两大块茶饮料类型。

此外,新消费品牌也开始从线上走向线下,抢占瓶装茶的更多销售渠道。元气森林表示,纤茶目前已经进入盒马渠道,颇受消费者好评。燃茶目前在线下也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西南、华东等有饮茶习惯的区域。

2、功能性选择更多

现在的消费者不仅希望低卡、0糖,还要有更丰富的健康养生选择。与袋泡茶相比,瓶装茶可以承载更多元化的功能性成分,进行“轻养生”。

就拿近年来持续走红的无糖茶为例,《2022中国无糖茶饮行业洞察报告》显示,随着消费领域逐步复苏,预计到2025年无糖茶饮市场将突破百亿。无糖茶品牌为了抓住优质用户,就开始用原料满足更多样化的功效需求,同时调整更适合消费者的口感。[6]

伊利于今年3月首次进军无糖茶市场时,就在其新品中添加了功能性成分来增加差异化。据了解,伊利旗下国潮茶饮品牌“茶与茶寻”首次发售的“桃香乌龙”及“青柑普洱“两款产品,不仅为0糖果茶,还在每瓶中添加20亿CFU乳双歧杆菌。

此外,卫健委药食同源目录,也成了无糖茶品牌的“研发灵感”。元气森林纤茶表示,“药食同源”是纤茶的一大特色,纤茶系列产品里所采用的桑叶、菊花、桑椹等原料均在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中。

目前,纤茶已经针对消费者去水肿、控糖、明目、养发等不同用户需求,推出玉米须茶、桑叶茶、杭白菊花茶、桑椹五黑茶、青柑陈皮茶五款饮品。

3、消费场景更丰富

袋泡茶和瓶装茶的消费人群大多为年轻人。当消费人群出现重叠,与其要求消费者“专一”,不如为他们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CHALI茶里副总裁林川表示,饮茶是消费者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CHALI茶里在做袋泡茶时,饮用场景以室内为主,多应用于社交场合。而瓶装茶作为RTD即饮茶,适合在户外场景消费。当消费者走在路上有饮茶需求时,就可以去便利店买一瓶。

除了抓住瓶装茶的户外场景,品牌还瞄准了办公室和教室场景。元气森林燃茶告诉我们,其核心目标人群为18-35岁的年轻人群,尤其是久坐不动的白领和学生群体。

品牌表示,燃茶添加的茶多酚和膳食纤维,结合本身的乌龙茶底,能够有效的帮助用户促排和消化当消费者久坐不动又缺少运动时间时,也可以补充摄入产品。

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大部分消费品牌死于渠道”。尽管瓶装茶有更大体量的市场和更多元化的功能性选择,但是品牌进军瓶装茶赛道、推出产品只是第一步。品牌为了能覆盖到更多消费场景,还需要花精力覆盖线下渠道,从而触达更多消费者。03

瓶装茶,已经不是昨天的瓶装茶了

在过去,消费者在过去对茶饮料没有整体的品类认知,只将其视为是饮料中的一种。而在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瓶装茶饮料赛道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这些品牌也推动了品类教育。

随着供应链和研发技术的升级,瓶装茶已经不是昨天的瓶装茶了。

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是食品饮料的扩张基础。随着茶饮料市场的扩大,品牌在不断推出新品时,也在搭建更完善的供应链。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自建工厂,保证产品的供应和标准化。去年7月,CHALI茶里选择和三得利达成战略合作,以乌龙茶为突破口,优化供应链深加工体系。

今年4月底,市场上有有传言称奈雪的茶预计投资5亿至10亿元收购RTD产线。尽管对此奈雪的茶回应成对于网传的投资事项,目前尚不方便透露,但也透露确实在大力发展瓶装饮料业务。

和传统茶叶相比,袋泡茶的茶包形式更加标准化。无法标准化就意味着没法做出体量。从这一点反观做瓶装茶,其实也是一样的,甚至瓶装茶饮料还更加工业化。茶饮料有着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要求,每一瓶茶饮料的口味都要能完全统一。

在供应链发展之外,瓶装茶通过研发创新也升级了口感。相比过去,瓶装茶有着更丰富的原料选择和加工技术,多元化的口味也强化了消费者对茶饮料品类的兴趣。

有业内人士表示,无糖茶板块一直有一个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那就是大家觉得无糖茶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好喝。《2022年中国无糖茶饮行业洞察报告》也指出,“好喝”已经成为无糖茶饮用户复购产品的主要原因。

因此,品牌们也正在攻破研发壁垒,希望能真正要做的口味能够能够让消费者满意。

农夫山泉茶π历时五年再次上新,于今年3月推出柑普柠檬茶和青提乌龙茶。主打原茶萃取、天然果汁的同时,也强调了无菌生产。

元气森林纤茶的玉米须茶在研发时,也着重关注着口味和加工工艺。品牌表示,如果单纯只是玉米须煮水,味道会带有煮熟的植物根茎味,消费者接受度不会太高。团队经过反复的尝试后,研究出了玉米须、糙米、大麦等搭配,产品更有层次感、更润口。

而生产方面,纤茶采用反渗透水处理工艺,并采用更高标准的LOG6无菌生产线,在料液、包装、环境的生产过程能实现无菌,可以实现不添加防腐剂。

因乌龙茶大单品为消费者熟知的三得利,如今也在其旗下「伊右卫门」推出绿茶调味茶饮料、京都复合茶饮料两款新品,带来乌龙茶之外更丰富的口感。

据三得利介绍,绿茶调味茶饮料采用高温萃取工艺、茶叶焙煎技术和研磨制艺,京都复合茶饮料选用绿茶、和式红茶、大麦、炒米4种茶品,运用滴漏式提取技术与一茶一焙法工艺。

能“打败”袋泡茶的,不是昨天的瓶装茶。正在经历品类升级的瓶装茶背后,是更完善的供应链、创新研发工艺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04

结语

“能吸引人,但不赚钱”成为了许多品牌入局新赛道的困局。比起看到了一阵风,就选择押注瓶装茶赛道,品牌更应该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从而进一步通过多元化功能性成分、小众新奇口味和多样化的场景,踩准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来源:[1] B站x尼尔森联合发布《Z世代食品饮料消费报告》,哪些趋势值得食品品牌关注?,2021年8月5日,FBIF食品饮料创新[2] 90后新消费者的茶饮口味喜好及消费偏好,益普索[3] 疫情大考,有序应变,2022年5月9日,矢心不二研习社[4] 2021年中国袋泡茶行业发展问题与未来趋势分析,艾媒咨询[5]《2022-2027年茶饮料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中研普华[6]《2022年中国无糖茶饮行业洞察报告》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无糖茶,迎来真正的爆发元年?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和市场教育成熟,无糖茶迎来发展热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无糖茶饮的市场规模约为73.8亿,预计到2025年无糖茶饮市场规模将正式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1亿元。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催化下,不仅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传统品牌持续加码,东鹏饮料、伊利等巨头跨界入局,还涌现出诸多有生力量,让茶便是其中之一。

让茶,创立于2020年,是一家专注于无糖茶饮料的茶快消品品牌,致力于为年轻消费者提供自然、健康、方便、好喝的茶饮料产品。目前在线下已覆盖全国80%省市地区,入驻100+销售渠道,200000+家终端门店。

让茶为什么切入无糖茶这一赛道?无糖茶还能有哪些细分的创新空间?新品牌应该怎样“切蛋糕”?食业头条特邀让茶创始人舒义先生,描绘让茶的增长蓝图——

食业头条钟娜:让茶是专注于无糖茶饮料的茶快消品品牌,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让茶是从什么时候、为什么切入无糖茶这个赛道?目前有哪些产品?

让茶舒义:今年是我们品牌成立的第四年,2020年我们就确定了专注做无糖茶饮料的定位,2020年12月第一批产品上线,在市场上流通已经有三年的时间。

目前我们总共有三个系列的产品:第一个系列是高山茶系列,它的原料全部来自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目前有三款产品。高山乌龙茶原料取自云南腾冲海拔1600米以上高山茶园,高山绿茶原料是四川蒙顶山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园,还有一款高山普洱茶原料取自云南勐海横断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园。

第二个系列是草本茶系列,在高山茶的基础之上将花、果、草入茶,达到清爽甘甜不苦涩的口感,更容易让年轻消费者接受。目前也是三款产品——第一款是茉莉花茶,在许多像KKV这种面向年轻人的渠道中有售,且销售表现很不错;第二款是普洱菊花茶,市面上唯一一款普洱加菊花的口味搭配,灵感来自广东一带茶馆中的经典搭配,精选六种植物食材,自然甘甜;第三款是大麦清茶,有2种大麦拼配并且添加了膳食纤维,解渴解腻,适合热爱美食、常吃外卖的当代年轻消费者们。

第三个系列是0糖果味茶系列,其中添加了赤藓糖醇,主要满足想喝甜味的茶同时又要求0能量的这类人群的需求,目前有葡萄乌龙茶、白桃青柠红茶两款。

这三个系列已经推出了两年多的时间,目前我们主打的是高山茶系列,在市场上的反馈很不错。今年秋糖,我们还会发布高山花茶系列,敬请期待。

食业头条钟娜:上半年东方树叶的火爆有目共睹,伊利、东鹏特饮等大品牌也加入战局,结合如今的消费形势,您认为无糖茶为什么会迎来大爆发?

让茶舒义:我们看到无糖茶近两年出现了爆发,实际上这里面是很多公司很多年的积累。在中国市场上做无糖茶时间最长的是日本的三得利,1997年进入国内市场算起来已经26年的时间。农夫山泉2011年推出的东方树叶,到今天也有12年的时间。

无糖茶饮料在市场上有一定爆发,中间也经历了一段过程。最开始饮料以含糖饮料为主,习惯喝含糖的茶或者果汁。到了下个阶段,我们开始注重健康,出现了添加代糖的无糖类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甜味的需求,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中间过渡需求的满足。现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么就喝甜的,比如果汁等含糖饮料,满足“爽”的需求,要么就喝不甜的、健康的饮料,主要包括两个品类,第一个是最常喝的水,第二个就是让寡淡的水有一定味道的无糖茶饮料。

所以在做无糖茶饮料时,我们要对品类有一个认知。在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无糖茶饮料的占比很高,它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有味道的水,它为不喝甜味饮料的人群提供了瓶装水之外的选择。

我认为无糖茶有两个市场:一是存量市场的替代,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茶饮料的变迁。无糖茶中不添加糖、香精、防腐剂,还原了茶的原味,替代了喝甜的茶的需求;二是增量市场。日本上世纪80年代推出无糖茶时,主要面向40岁以上喝纯净水的都市白领,为他们提供了一种饮料。因此无糖茶既是对1000亿茶饮料市场的替代,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增量市场,解决了想喝有味道的水的人群需求,扩大了消费人群,这是无糖茶迎来爆发的原因之一。

从数据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饮料市场大概是5000亿,茶饮料约占20%,也就是1000亿左右的市场。在我2020年入行时,无糖茶在茶饮料中的占比约为5%,现在我估计也就10%-15%。对比亚洲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数据基本都在50%-70%之间,我认为无糖茶饮料的机会还很大。

食业头条钟娜:过去大家讲文化、讲产地、讲工艺比较多,从品类角度讲,无糖茶还能有哪些细分的创新空间?

让茶舒义:一个行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大家刚开始铺垫无糖茶的市场,比如前十年东方树叶和三得利的努力;第二个阶段是高速成长期,涌入了各类跨界入局者、新锐品牌、地方性品牌,这个阶段一定是百花齐放的;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成熟期以后的特点是“分化”,会出现更细分的定位,比如强调茶叶品类的乌龙茶、强调茶叶品质和原产地的高山茶、以及各种功能茶等;第四个阶段是平稳期,很多人不再坚持,开始退场。

今天中国的无糖茶品类,我认为还处于成长期,市场在增长,消费人群在扩张。在这个阶段,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点。我们看气泡水市场,2018年元气森林开始做气泡水,而后两年气泡水爆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巨头,还有很多新公司都推出了气泡水;2022年开始进入平稳期;到2023年,新公司开始退场,农夫山泉基本上不再推气泡水,两乐也不再将其作为主力。

无糖茶未来也会是这样一种路径,在经历企业扎堆涌入、竞争分化、退场后,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无糖茶会往细分化的方向走。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无糖茶有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市面上的无糖茶,大多处于1.0阶段,更多是基础纯茶,比如红茶、绿茶、乌龙茶,但是价格和毫升数不同;到了2.0阶段会更细分化,有各种花茶、更有品质的茶出现,比如三得利推出的茉莉乌龙、栀意乌龙。像我们让茶立足于高山茶,锁定了“高山好茶”的定位点,也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即将也会在高山茶基础上推出有自己的花茶体系。3.0阶段将会是工艺、功能的分化。

我认为基础性的产品这两年就会有格局,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等几大公司就会奠定基础,因为大公司的特点是“大”,他们做的产品要让全中国人民都能喝,才能支撑100亿的收入目标,因此不能做太小众的产品。我们新锐公司可以做的比较“专”,因此重点不是做基础茶,而是做好2.0和3.0阶段的产品。

食业头条钟娜:在头部品牌如此强势的背景下,2.0、3.0阶段新品牌应该怎么去“切蛋糕”?

让茶舒义:我们这样新的公司,去做和大公司一样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更专业的产品,比如品类、功能的分化,对我们这类企业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在无糖茶成长期和成熟期进入的企业,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快消品企业,比如康师傅、统一,这类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坚持,因为这就是它的主业,比如康统本身就在做3元的含糖茶饮料,推出3元的无糖茶饮料是“顺理成章”,这些企业大概会占50%以上的市场,把普通的茶做到全国各地;第二类是跨界巨头,比如东鹏饮料、伊利、青岛啤酒,这类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新业务和主业规模差距太大,要顾及已有的业务,而不能在新业务上投入太多;第三类是新创品牌,完全从零开始创建品牌,这类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新”,没有那么多资源,要思考如何在市场中存活5-10年。

我一开始就认为无糖茶这个市场不会两、三年做起来,让茶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找到了自身的规律,虽然2021、2022年是赔钱的,但今年已经实现了盈利。我们情愿规模小一点,但每一笔订单都要赚钱,每一个渠道都有利润,然后形成良性的循环。相信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应该会成为中国新锐无糖茶品牌中的第一品牌。

食业头条钟娜:让茶现在的渠道铺设成果如何?在经销商业务板块,让茶是如何来推进良性合作的?

让茶舒义:我们将渠道划分为三种:第一是直接toC的互联网渠道,比如京东、天猫、抖音等,今年我们京东的数据是去年的两倍;第二种是新型渠道,比如KKV、自贩机、零食类的渠道,比较主流的我们基本上全部进入了,今年也开始和一些CVS进行深度的合作;第三是流通渠道,这是我们最想做的渠道。

现在做流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点:一是农夫、康统帮我们教育了用户,无糖茶的市场会逐步下沉,同时会扩展30岁以下人群的增量市场;二是无糖茶有利润空间,能够支撑经销商体系的发展;三是作为新创品牌,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我们的体系——我们今年会推“一级经销商体系”,以地级市和区为单位来授权当地的独家代理,与经销商合作共赢,让我们也能更专注地做好产品、做好研发、做好品牌。

食业头条钟娜:让茶希望未来在行业里扮演什么角色?

让茶舒义:快消品天然不具有垄断效应,是分散化的,比如包装水行业,不仅有农夫山泉的天然水,有怡宝的纯净水、百岁山的矿泉水,还有各种地方性品牌。所以未来的无糖茶饮料,我认为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会比较厉害,大公司会占据市场50%-60%的份额。另外就是我们这样专业性的公司,产品储备和迭代能力比较强。再加上我们的品牌能力、专业化的定位以及一级经销商机制,我们未来的战略就是获得这个市场5%-10%的份额,我认为这已经很好了。

让茶专注做无糖茶已经有四年时间,2022年这么难的时候我们都没有退缩,勇往直前,所以我们是有爱心、耐心和决心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个时候只是等待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可能再有四、五年的时间,中国无糖茶市场中就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来源:食业头条,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屠幼英:新质生产力引领茶食品新赛道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关注,茶食品,作为绿色的健康食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喜爱。茶食品不但保留了茶叶内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多酚、氨基酸、糖类及矿物质等,可以完善食品的营养结构,而且可以调节食品原有的口味,在口感上不会过甜或油腻,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相比普通食品更健康。

目前,在福建、浙江、上海、广州、深圳及四川等地,茶食品开始走俏,并有逐步壮大的趋势。许多福建一线茶叶品牌如茶仕利、中闽魏氏、安溪感德龙馨、裕园、八马、华祥苑、日香、安溪铁观音集团等都推出了多种茶食品。台湾企业天福茗茶更将茶食品作为区别于其他茶庄的特色经营项目。近几年杭州余杭区临平地区不少企业也积极走入茶食品领域,如老品牌食品公司法根食品公司,青年领军企业平仄公司的新茶饮、忆江南公司的花草茶和养生茶纷纷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3000多规模超市旺销。

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主要作用机理包括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抗油脂氧化和去油腻,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菌保鲜,叶绿素等的着色,还有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补充等。而其添加形式主要是以茶叶提取物和茶粉为主。

众所周知,传统绿茶的冲泡法不能将茶叶的功能成分完全浸出,如茶多酚的水浸出率约为60%-70%,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及矿物质浸出率为70%-80%,茶叶多糖、膳食纤维浸出率则不到20%,尤其是大部分脂溶性的茶多酚和许多难溶性物质仍留存于茶渣之中, 因此茶叶保健成分利用率较低。

目前比较流行的茶食品是采用茶叶提取物速溶茶、茶多酚、茶叶氨基酸、茶叶多糖、超微茶粉和抹茶作为茶食品的添加剂,开发不同品种的茶食品。尤其是超微茶粉和抹茶的食品更受大众消费者喜爱。

超微绿茶粉因色泽翠绿、粉质细腻、溶解性能好已成为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及保健用品;添加超微绿茶粉制作出的烘焙食品,产品色泽自然翠绿,茶香明显,抑菌、延长保鲜期;超微绿茶粉还具有防止老化、抗癌防癌、抗辐射、降低胆固醇、防宿醉、分解毒素及养颜美容、促近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另外,超微绿茶保证茶叶原料成分完整性;提高功能成分活性,增进机体吸收率;改善食用品质,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等。下面总结目前茶叶深加工领域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开发的茶叶食品。

一、茶糕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病高发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三高”人群数量已经达到2.6亿人超重和肥胖,1.6亿人患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慢病发生成为大家公认的方法。能够适合这些人群或者关注健康食品的人群其食品品种至今还不够丰富,如饼干含有大量的淀粉、糖粉和脂肪,多吃能量摄入过量,口感较腻,不适合糖尿病人和肥胖病人等多种人群食用。而绿茶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并且可以降低和调节人体的血糖,尤其夏秋茶茶多酚含量高,可以减轻饼干的甜度,增加抗氧化能力,延长保质期。

作者通过对超微绿茶粉曲奇饼干配方的四因素(黄油, 糖粉, 膨松剂, 超微绿茶粉)、三水平的筛选,经过风味审评和理化性质研究,获得了曲奇饼干最佳配方为:100g面粉中,按照比例加65%黄油、60%糖粉、泡打粉0.5%、超微绿茶粉3%,而其他配料为奶粉5%、鸡蛋20%。研究发现添加超微绿茶粉可降低饼干含水量、酸度和游离脂肪含量。该研究得到的绿茶粉曲奇饼干口感好,略带茶香,金黄带绿,入口较酥软且茶味纯正。说明颗粒细、品质优的超微绿茶可以提高饼干质量,并且降低游离脂肪的含量。

同样,添加茶粉的月饼中,脂肪含量相对于无茶的对照组明显减小,而且随含茶量增加,脂肪减小量较大;同时脂肪含量的减少也改善了火腿月饼的油腻感。

另外,茶叶添加到面条中,可以将茶的独特风味、保健功能有机结合,目前市场上有普洱茶面条,绿茶面条等。还有茶酥、羊羹、面包、海绵蛋糕、布丁、奶油卷等几十个品种茶糕。

二、茶糖果和冰激凌

目前已有多种茶味口香糖、啫喱糖、花生糖和茶叶巧克力等,不仅能固色固香,还有除口臭的作用。另外,超微绿茶粉中的茶多酚还可使高糖食品中的“酸尾”消失,使口感甘爽。

作者研究生产的茶口含片是采用高茶多酚含量的速溶茶,添加木糖醇、维生素C等成分,采用药物片剂的加工技术,获得无残留胶的含片,适合办公室人员和学生、驾驶员等人群,可以除去异味和提神等作用。

日本生产的GABA巧克力在巧克力中添加了γ-氨基丁酸,利用γ-氨基丁酸有显著的降血压效果原理,开发出满足那些高血压病人又喜欢巧克力人群的茶食品。

添加L-茶氨酸的果冻。以红茶浓缩浸出液(Bx=20)5%、馅糖(Bx=7.5)5%、砂糖15%、凝胶剂1%、L-茶氨酸0.2%、柠檬酸0.2%、柠檬酸钠0.2%,加水成100%制成红茶果冻。食用60min后测定脑波,每5min测定1次,结果发现食后α波出现量立即增大,30min后出现显著增大,最高达1.6倍。研究还证实L-茶氨酸添加于糖果、各种饮料等都可以获得很好的镇静效果。

超微绿茶粉可改善冰淇淋的品质,口感不腻,具有消暑解渴、消肥健美、降压提神、防止儿童龋牙等功效。同时超微绿茶粉也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色素来源,可替代一般的化学色素,使其成为一种健康的夏日食物。

三、肉鱼制品

香肠的脂肪含量高,易发生酸败,贮藏性较差,因此,为了延长货架期.不少香肠企业大量加入人工防腐剂,使产品在安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隐患。而茶粉中含有的15%-30%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用3%的绿茶粉(茶多酚的含量约为0.05%-0.09%)添加于香肠当中,不仅使香肠散发诱人的淡淡茶香,而且可以抑制脂肪的氧化和提高呈色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货架期,还可以丰富香肠的风味和产品的种类,提高原料中营养成分的加工稳定性,改善香肠的营养结构,促进香肠向营养保健型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者在火腿中添加一定量的茶多酚,可以延长保质期30%以上,肉色泽新鲜,脂肪氧化速率降低50%。用油溶性茶多酚作为墨鱼的保鲜剂,可以延长保质期达30天以上,能延缓腐败过程。在食用油贮藏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哈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

四、茶料理

本节所指茶食为茶与其他原料烹制成的茶料理,包括茶肴、茶点和茶膳。以茶叶作为调料或者主料制作的菜肴,既保持了各大菜系的特色,又融入了茶叶的芳香,风味独特,别具韵味,茶膳能起到较好的保健作用,能攻能补,又能入人的五脏,发挥较全面的功效。

如祁门红茶鸡丁、碧螺春比萨、香茶沙拉、冻顶豆腐、西湖龙井虾仁、乌龙茶香鸡等茶菜;含茶加饭佐料、糊状茶、茶米团、茶粥、茶豆粉等茶点心;茶盐、茶蛋黄酱、含茶果酱、东方美人酒、茶火腿、茶油等作料;

五、茶饮料迅速崛起

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起源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随后陆续传到日本、欧洲及我国台湾等地。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茶饮料已成为饮料产业中产量和产值最大的一种,其市场规模为660亿人民币,占整个饮料市场的30%。近10年来,日本茶系列饮料销售量在平稳中逐步增长,2008年,各类茶饮料总销售量达到56亿KL,是10年前的的1.28倍。销售量为257万KL,较十年前将近增加2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其销售量将有所下降。2000年至2008年各类茶饮料年销售量麦茶、乌龙茶、混合茶则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大;日本茶类饮料的销售量则显著增加,2008年其红茶、其他茶类饮料销售量稳中有升。

另外,用红茶和果汁制成的冰红茶、桃茗、橘茗、苹果茶、葡萄茶等果味茶;用菊花、桂花、茉莉花与茶一起制成的各种调味茶;红茶和牛奶、花生、核桃一起制成的奶茶;茶叶和糖一起经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茶酒以及各种红茶、绿茶、乌龙茶的纯茶水等茶饮料在我国发展迅速,新式茶饮料从2012年进入萌芽阶段,短短10年发展之迅猛乃始料未及。据相关单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瓶装茶饮和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超过2900亿元。新茶饮全国约有50万家门店,年消耗茶叶超30万吨。2022年全国茶叶总产量318万吨,总产值3180.68亿,按照比例计算,新式茶饮料用原茶量占9.4%,直接带动茶产业一产增值约300亿元。极大提高了茶农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为787亿元,2021年1200亿左右。2021年,以瓶装原叶茶饮为主的中国无糖原叶茶饮市场份额快速扩大,比例已经占到茶饮料市场的18.3%。

肠道菌群的健康与人类慢性病发病率有显著相关。目前市场开发出大量调节肠道功能的菌茶饮料。因茶基质含多酚类等抑菌成分,因此一般应选择适应性很强的菌种。如平菇菌、玉灵菌、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等 。菌茶饮料营养丰富,并且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含乳酸、醋酸、叶酸等有机酸,葡萄糖、蔗糖、半乳糖等糖类,维生素C、B簇维生素,氨基酸,卵磷脂、辅酶、二氧化碳等。菌茶饮料风味独特,不仅可以保健、长寿和美容,还可以治病。如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以红茶为基质得到的红茶菌具有缓解高血压、糖尿病、习惯性便秘、多梦和失眠等症状。

综上所述 ,在我国未来的新茶饮和茶食品开发中,低热、低卡、低糖、低负担成为主流趋势之一,主流消费客群开始注重减糖、控糖,对养生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做有温度的茶饮和茶食品是未来茶产业发展中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作者:屠幼英,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会长。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