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顾景舟相明壶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747.5万!顾景舟的这把伤心之作,又创高价!

前天12月6日,

在北京保利国际2018年秋季拍卖会上,

顾景舟的鹧鸪提梁

以747.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再创高价。

 

鹧鸪提梁

成交价747.5万元


在顾景舟亲自设计并制作的壶中,鹧鸪提梁无疑是最特别的,是顾景舟的伤心之作。


顾景舟虽然早年就成名,但他的艺术道路和人生却经历了很多的磨难。1938年,顾景舟离开沦陷的上海回到家乡宜兴。


顾景舟


23岁那年,他不幸染上天花,死里逃生后,脸上却留下了疤痕,这对于原本清秀俊朗的顾景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由此,顾景舟在婚姻上一直不顺利,再则,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性格慢热却真挚的。

 

鹧鸪提梁 顾景舟


直到1964年,年近50的顾景舟才与勤劳朴实、贤惠能干的徐义宝女士结合。相伴近20年,徐义宝无微不至地照顾顾景舟。


例如顾景舟喜欢吃糯米粥,但熬得不能很烂,而是刚好熟了,米还有点筋道的那种,徐义宝就每天晚上泡好糯米,早上用煤球炉熬粥,一直守在旁边看火候,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可见一斑。



1983年,老伴徐义宝得了鼻咽癌,顾景舟请假带她到上海求医,为了治妻子的病,他住在上海淮海中学一位叫周圣希的朋友家里。


此时的顾老已经68岁,已到人生的垂暮之年,而妻子又得重病,对于一个感情世界丰富复杂的艺人来说,诸多感慨是不言而喻的。

 

顾景舟制壶工具


在上海为了排解内心烦闷,他让徒弟周桂珍从宜兴带来紫砂泥和工具,在寻医问药的暇余做壶解愁。


制壶的场所在淮海中学的植物房,摆放植物的水泥长台就是工作台,木工用的刨子替代了“搭子”,其他工具只有常规的几种。


 

鹧鸪提梁 顾景舟


就是这段时间他创作出了鹧鸪提梁,壶身扁圆,把手是三柱高提梁,从侧面看去如同一只飞翔的鹧鸪鸟的头部。


戴相明之子戴佐民回忆到,顾老上海之行并未携带印章,上海期间的作品之印均是戴相明将家中所藏顾景舟仿鼓壶上的印款用石膏拓下来,临时充作印章使用的。这在他的制壶生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鸟叫声的谐语,古人在追忆时常寄情于鹧鸪,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提梁 顾景舟


抽象的形式,勉强的力支撑孤独架构,无奈的调性,由于有了完美的工艺,悲而不伤的优雅气质呼之欲出,仿佛是顾老在借这把壶问天意为何弄人!


他在“鹧鸪提梁壶”底上留下这样的刻款:“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


 


寄居上海期间,顾景舟预感爱妻病情凶险,恍惚间仿佛听到了鹧鸪仓惶的鸣叫,果不其然,第二年,他的夫人就离世了。


夫人走后,顾景舟悲伤不已,从此又是孤影一人行。山一程,水一程,从此隔山隔海隔生死。


复刻鹧鸪提梁 清水泥


鹧鸪提梁是顾景舟创作生涯中难得一件寄托自身人生际遇的作品,不善表达的他将自己最深切的关怀寄托在了鹧鸪提梁中。

紫砂壶泰斗顾景舟上品紫砂壶合集

  紫砂壶的款识,亦是属於篆刻艺术的范畴,也是紫砂陶的重要组成部份,造型、泥料、制作、款识、烧成俱佳的壶,方为上品。

▲顾老常用印(部分)

  大凡名家名作,都对印款十分讲究,而用印最多也最广的,当属顾景舟先生,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则是他的一方「景舟」长方小印。

▲右为长方小印

  顾景舟先生的这方印,乃是由徐悲鸿弟子,黄养辉所刻,只有顾景舟认为是上品的壶,才用它打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顾景舟先生心目的上品壶都有那些。(注:早年及暮年时期有优秀作品不用此款,不过用此印者必是上品无疑,莫作锱铢之较)

▲景舟 掇球壶

  壶身作扁球形,直颈曲流,鼓腹卧足。扁球形盖,球形钮,环形柄长而垂,整个器身以大、中、小三个球体迭积而成,形制完美,造型庄重,气度不凡。

  顾氏『掇球壶』风格独具,比之邵大亨之『掇球壶』略显内敛,比之程寿珍之『掇球壶』则更显古朴,可谓博采众家之长。

▲景舟 九头咏梅

  此套乃是顾老少见的花器套组。全器的轮廓线条,既清新出尘,又能体会出梅枝傲骨不屈的精神,壶身气度更是饱满蕴蓄,神采奕奕。其将紫砂壶艺中所需蕴含的形、神、态都具体表现出来。

▲景舟 大石瓢

  顾景舟先生赫赫有名的五把石瓢皆用此长方印,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此石瓢壶可谓完美诠释了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砂壶珍品。

▲景舟 提壁壶

  由顾景舟、高庄二人共同设计,顾景舟精心制作,几易其稿的国之瑰宝提璧壶,此壶是顾景舟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代表之作、经典之作。此壶是光素器的巅峰作品,转起承合的线条体现了无与伦比的几何器形之美。

▲景舟 上新桥

  此壶造型古拙、姿容挺秀,线条明承暗合,转折适度,自有韵味,整器布局巧妙,别出心载,气韵端庄稳重,转合之间极尽精微又浑然天成。

  此壶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在柄的环状之上稍加改动即可安放拇指,又与壶盖钮相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

  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

▲景舟 匏瓜

  此为顾景舟先生所之匏瓜壶,壶身扁圆鼓腹,丰满圆润,线条挺括流畅,色泽温润细腻。

  整体搭配协调、比例匀称,壶嘴出水有力,壶把力度感强,壶盖设计丰腴,口盖严密;各部衔接不见痕迹、光滑自然、浑然一体,流畅的线条强化了律动的视觉效果。

▲景舟  灵芝

  此为顾景舟先生所制灵芝壶,此壶造型古拙、姿容挺秀,线条明承暗合,转折适度,自有韵味。壶嘴自然胥出,壶把简洁有力,形态灵动自如。

  整器布局巧妙,别出心载,气韵端庄稳重,转合之间极尽精微又浑然天成,借着陶都窑火的艺术铸成永恒,文人情怀跃然而出。

▲景舟 均玉

  此为顾景舟先生的民国绿均玉壶,圆形盖配以方桥钮,别致精美,大有古意。此壶结构严谨匀称,质地细腻润泽,技艺娴熟老练,构思巧妙。

  造型深谙方圆和谐之美,沉稳中见灵动,方圆中寓天地,给人一种端庄、宁静的大雅之美。

▲景舟均玉

  此为顾景舟先生所制矮石瓢,其身筒不再是削直的锥体,壶身略略饱满、圆浑;壶腹呈现微妙的弧线。

  壶流与壶把好像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筒的圆浑,胥出自然,同时又舒展有力,盖上的桥钮与平盖衔接,各个角度琢塑出和缓的弧度到盖面,使得各部件都有所呼应,极为精巧。这几款皆是盖有长方形景舟款印之壶,俱是顾老心中的上品之作,大饱眼福!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知识

顾景舟90年代拍卖最高价的壶 | 徐秀棠手绘制作过程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之美是清纯的、幽静的,透出一种澄静冲淡之气,净化人们的心灵。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荷以卓绝不群、超凡脱俗的人格境界,与文人的风骨气质相交融,构筑起文人心中神圣的灵魂圣殿。

 

 

顾景舟 荷莲呈祥壶

 

尺寸:182 毫米×135 毫米 ×113 毫米 

壶上钤有“武陵逸人(壶底)” 、“景洲”印

 

壶底 武陵逸人印

 

此壶以一个完整的莲花作为身筒,圆润饱满,囊纹勾勒出重叠的莲瓣,自然生动。

 

以数节藕为壶把 ,壶盖为莲蓬,莲子凸起 、灵韵呼之欲出,一片嫩荷叶卷曲成流 。整个造型和谐自然,构思巧妙富有田园情趣。

 

 

这件作品1994年10月16日,在金陵’94秋季书画陶艺精品拍卖会上,经数十轮竞拍,最终以28万元被香港大藏家购藏,创当时陶艺部分的最高成交价。

 

金陵’94秋季书画陶艺精品作品集

 

荷莲呈祥壶,荷莲清丽淡朴,映照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河中,飘逸着的莲荷清香。 自古以来,荷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荷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君子之花。

 

 

陈鸣远  莲形银配壶

苏州博物馆藏

 

 

壶身饰八片宽体莲瓣,鼓腹下部渐收敛。荷叶卷合为流,盖面上以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钮四周,钮和莲子均能活动。嵌盖和壶口结合紧密,一藕节形银配为提梁。

 

 

壶身一莲瓣上刻有“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 以永朝夕”铭文,并列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陈”、“ 鸣远”。

 

 

近代 裴石民制三头紫泥莲心壶

 

此壶材质为紫泥。荷叶重叠包裹壶身,清心明目,饱满圆润,莲蓬作壶盖,上停一只蜜蜂,卷曲的荷叶巧塑成嘴,生动有趣,造型别致。荷花喻君子,乃高洁的象征。裴石民擅制紫砂茗壶、文房清玩和花果小品。

 

 

 

 

制作工序及工具

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1.备好圆身筒和铅丝纹样

 

 

2.在圆身筒上印上铅丝纹样

 

 

 

 

3.以骨质圆针压印纹

 

 

 

4.用线梗(根据凹凸需要特制)在线纹上加工清理,在翻卷处加泥,制作过程中要用明针压光处理。

 

 

 

5.在高起翻卷处加泥。

 

 

 

6.口上加线片,装上嘴、把。

 

 

 

 

莲心壶壶盖的制作

 

壶盖的制作方法与圆形盖相同,只是盖面露出的莲子能动,方法如下:

 

 

 

 

 

荷莲壶内结构示意图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